《雍正王朝》中,胤禩与十四阿哥胤禵为什么关键时刻忽略了真正的对手四阿哥胤禛?
其实老八胤禩没有忽略,忽略了的是老十四胤禵!
在《雍正王朝》中最精彩的剧情就是九子夺嫡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大、老二、老三挨个退出了竞争,老八胤禩的对手只剩下了老四胤禛,可是为什么在关键时刻他调换了炮口,开始对老十四胤禵发炮呢?
一、
老十四胤禵本来没有夺嫡之心,一心一意要辅佐老八胤禩上位,直到后来他敏锐的发现一个问题:
在雍正王朝前期,老十四胤禵出场并不多,主要体现的就是老八胤禩一伙,太子胤礽一伙和老四胤禛一伙的三方争斗。而老十四胤禵真正具备存在感的行为,其实就是和老十三胤祥因为太子胤礽复立之事而战。
很多人以为这个老十四胤禵就是愚蠢,怎么可以明目张胆的支持老八胤禩呢?难道他不怕康熙帝真的会砍了他?
其实,老十四胤禵的行为恰恰相反,不仅不是为了激怒康熙帝,反而是为了赢得好感,为什么这么说?
这就在于康熙帝曾经说过的一句“十三阿哥胤祥做到了一个尽弟弟的本分”。
这句话是针对老十三胤祥护着太子胤礽来讲的,而且康熙帝在让大家举荐新太子的时候要狠狠的夸了老十三胤祥一顿,原话是:
“这个新太子是谁,朕心里没有底,但还是这一条,这个人一定要有德,胤祥在这一点上就不错,他敢于在胤礽将获重谴的时候,不避嫌疑,陪着他,护着他,他尽到了一个做弟弟的情谊,做臣子的忠尽。”
这就说明,康熙帝更看重的是尽弟弟的情谊和做臣子的忠尽,这也正是老十四胤禵的聪明之处,他看似“无脑”的跟老十三在大殿前大打出手,真实目的不是为老八胤禩抱不平,而是为了自己讨康熙帝欢喜。
二、
但是在老十四胤禵讨康熙帝欢喜的时候,他发现的一个细节,让他对老八胤禩有了一点点看法:
老十四胤禵为了老八胤禩跟老十三胤祥打架,后来被康熙帝劝住,但是老十四胤禵并没有收敛,反而顶了康熙帝几句话,气得康熙帝举刀就要砍他。
但是这个拦刀也是非常有学问的,我们看看其余皇子的表现:
老十三胤祥反应最快,他一把推开了老十四胤禵,并且死死拦着他,防止康熙帝真的砍到老十四胤禵。太子胤礽、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禩都极力阻拦康熙帝,太子胤礽是站着拉着康熙帝的袖子,老八胤禩是跪着抱着康熙帝的大腿,只有老四胤禛是迎着康熙帝的刀刃去的。
从这一点上,老四胤禛的表现比老八胤禩的要好得多,这也让老十四胤禵对老四胤禛有了新的看法,两个人的关系也适当了纾解了一番。
而老十四胤禵的如意算盘并没有打空,因为他成功了,虽然康熙帝册封他的母亲乌雅氏为皇贵妃,并不一定是看在老十四胤禵的份上,但是他心中会认为是自己的这次行为让康熙帝对自己另眼相看,从而母凭子贵,自己的母亲升任皇贵妃,自己也在康熙帝的心中增加了筹码。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老十四胤禵虽然不是亲王,但是也开始掌管兵部,地位已经不比老八胤禩低了,也就开始了他的夺嫡之争。
三、
随后老十四胤禵的机会到了:
因为西北打败了仗,康熙帝想指派一名皇子任大将军王,去西北平乱。
其实西北为什么会打败仗,这跟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禵脱离不了干系,也正是他们从中作梗,才有了这么一个大将军王空缺。
其实从大家得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刻起,老八胤禩就知道自己可能压不住老十四胤禵了,甚至把他喊过来敲打敲打,老十四胤禵也心领神会,耍了心眼,回了一句:
“八哥,无论年资还是德望,十四弟都不及你一分,你这样说便是怀疑我,我愿歃血为盟以明心志。”
嘴上这么说,心中可不是这样想,自己这些日子忙来忙去,还不是为了能出任大将军王?甚至都忙忘记了自己母亲的寿辰,用原著中的一句话讲就是:
“忙党争孝子忘母寿。”
后来老四胤禛及时调整策略,举荐老十四胤禵出任大将军王,再加上当年的拦刀之恩,让老十四胤禵向老四胤禛这本靠拢了,还傻啦吧唧的举荐了年羹尧为陕甘总督。
而这些私下的活动都是瞒着老八胤禩进行的,所以在最终获得大将军王以后,老八胤禩一伙非常生气,从而把矛头对准了老十四胤禵,毕竟他们是这样分析的:
“这个大将军王,咱们一定得争……不管谁当这个大将军王,他就是皇阿玛的继位人。”
四、
其实老八胤禩很快就明白过来了,自己最应该对付的是老四胤禛:
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以后,老八胤禩不可能不知道,康熙帝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分化自己的力量。只是老十四胤禵并没有分析出来,还在做着他的皇帝梦。
所以他后来跟老九老十说:
“老十四那里千万不要翻脸,也无需担心,他远在西北,只算手足之疾,老四坐在京里,他才是心腹之患!”
而老八胤禩已经感受到了,一旦西北战事结束,那也就是他们一伙失败之时,所以他不断的给老十四胤禵写信,告诉他千万不要决战。
一方面康熙帝急于想要一场胜利,一方面老八胤禩又阻止决战,甚至不给提供粮草。但是老四胤禛也没有闲着,利用各种方法让年羹尧硬是在决战前把粮草送到了。
老十四胤禵耍了个心眼,毕竟他曾经模仿过太子胤礽的手谕,再模仿个老八胤禩的书信还是非常容易的,于是成功的离间了自己身边的间谍,从而脱离老八胤禩的眼线,打了一场胜仗。
这场仗打完,老十四胤禵出尽了风头,但是老八胤禩明白,老十四胤禵的处境其实在变差。于是利用送寿礼的时机把老十四胤禵的寿石换成了死鹰。
很多人以为他这是在害老十四胤禵,他这是嫉妒老十四胤禵立了大功,其实大家都误会老八胤禩了。他这样做真正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激怒康熙帝,只要康熙帝怒了,那么朝局变乱,这时候他跟老十四胤禵里应外合,有兵、有人、有钱、有权,自然也就掌控了天下。
只是康熙帝玩了一场沉默,静悄悄的就化解了这场危机。
很多人奇怪,老八胤禩陷害老十四胤禵,为什么老十四胤禵回京后没有找他们麻烦?
原因就在此,老十四胤禵后来也明白老八胤禩的这个行为的真正意图,可惜为时已晚,因为大势已去,军权已丢!
所以这场夺嫡之战,之所以后来老四胤禛胜出,全在于老十四胤禵只是小聪明,全局意识还是差了一点。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中,胤禩与十四阿哥胤禵为什么关键时刻忽略了真正的对手四阿哥胤禛?
应当说,八阿哥胤禩从始至终都未忽视过最厉害的竞争对手四阿哥胤禛。十四阿哥胤禵对胤禛也谈不上忽视,最主要的是客观条件对他的夺位不利。
本来按照胤禩的规划,是通过整垮在西北领军的传尔丹,替换上自己的人掌握兵权,由此在夺嫡的天平上为自己重重得加一个兵权“砝码”。
情形也果然如胤禩所料,在八爷党的小动作下,传尔丹一方面得不到朝廷足够的粮饷,另一方面一个月几次承受着兵部对他的指责,无奈之下只得冒险出兵,最终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根据邬先生对胤禛所做的分析,康熙应当对八爷党的心思和动作是看在眼里的。这回胤禩一伙人不顾朝廷6万大军的危亡,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康熙当然不会眼睁睁得如他们所愿,把朝廷军权交到八爷党手中。
不仅不给八爷党兵权,康熙甚至使出一招离间计,对八爷党来了一次外科手术式的分化瓦解。而这把手术刀,就是“大将军王”爵位。
果不其然,康熙的这项决策,直接催生出了胤禵这股夺嫡势力。抬出胤禵有两项好处。
一来分解八爷党,将胤禵这个军事人才与胤禩拆开,甚至反过来促成他们内部间徒耗实力的竞争,分散康熙默定继承人胤禛的外部压力;
二来可以借助胤禵的军事能力,扭转西北与罗布藏丹增对峙的不利局面。
这样的安排,八阿哥胤禩可是吃了大亏,不但自身内部实力锐减,而且反而凭空增加了一个手握重兵的竞争对手。
京城内要同四阿哥胤禛过招,西北又要防着十四阿哥胤禵建功立业树立权威抢了自己的风头,可以说胤禩从此陷入了疲于奔命的两线作战困境。
大将军王胤禵呢?或许他还心存凭借军功夺位的幻想,只不过稍微冷静下来想一想,就能明白打从一开始,皇位就是与他无缘的。康熙这边自知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如果真要传位给胤禵,哪里还会让继承人远离京城,这不是给其他想夺位的皇子留下作乱的空间吗?
八阿哥胤禩这头,胤禵违背八爷党的意图,伪造胤禩的手书耍诡计逼着鄂尔泰同意出击叛军,等于就是撕破了脸自绝于八爷党,哪里还能指望八哥、九哥、十哥帮着稳住京城局势等他赶回去继位?
还有四阿哥胤禛,当初以举荐胤禵当大将军王为条件,完成了由胤禵举荐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的政治交换,目的就是为了让年羹尧拿粮草死死控制住西北大军的行动。最后胤禵没饭吃的20多万大军,果然成了壮观的摆设。
最失落恐怕还是八阿哥胤禩,没能如愿以偿掌控西北大军兵权,只得依靠丰台大营的提督成文运。
这个成文运哪能是十三阿哥胤祥的对手。胤祥是个从小在军营里滚大的阿哥,军队里有许多都是他昔日的忠实部下,他往丰台大营里一站,成文运立马把控不住了军营里的局势,稍一嘴硬还落得个被斩杀的下场。
如此一来,八爷党京城内没有隆科多的支持,京城外又失去了成文运的兵马,根本无力与四阿哥胤禛竞争,只能眼巴巴得看着皇位落到胤禛手中。《雍正王朝》中,胤禩与十四阿哥胤禵为什么关键时刻忽略了真正的对手四阿哥胤禛?
一个“大将军王”,让八爷党内部的先斗了起来。
西北的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已经无法御驾亲征的康熙准备选择一名皇子代为出征,并且将其封为“大将军王”,统领朝廷十万兵马前往西北平叛。
此时距离康熙第二次废黜太子胤礽已经过去了很多年,期间康熙对于立嗣一事决口不谈,但是这一次突然要给一位皇子这样积累功勋的机会,并且还要给“大将军王”的封号。
而这就让八爷党的众位阿哥特别是八阿哥和十四阿哥从一开始就认定了,康熙让谁当这个大将军王,让谁带兵去西北平叛,谁就是康熙心中的继位人选。
虽然在雍正的举荐下,十四阿哥胤禵成功拿下了这个“大将军王”,在这之前,八阿哥表面上还口口声声说“这个大将军王争不过”十四阿哥,但是在八阿哥的心中,始终没有放弃对于皇位的觊觎,于是还专门安排了鄂伦岱跟随前往西北,目的就是为了监视并且牵制十四阿哥。
十四阿哥也因为这个“大将军王”,开始对于皇位有了憧憬,再加上雍正对他的举荐让他产生了“打虎亲兄弟”的错觉,也开始了对于八阿哥等人的反击,在策反了鄂伦岱之后,不顾八阿哥等人的命令,率兵取得了重要的胜利,一时间是风光无限。
一方是极力积累战功讨好康熙,另一方面,是不断的掣肘与打压,最终在康熙的生日宴会上,八阿哥和十四阿哥之间的矛盾爆发了。八阿哥用一只死鹰替换掉了十四阿哥给康熙进献的陨石,原本的祝福变为了诅咒,矛盾也就此被摆上了桌面。
而正是一个“大将军王”,让原本就不是铁板一块的八爷党内部出现了分裂,双方都将彼此视为主要对手而加以打压,也就自然无法顾忌在一旁的雍正了,然而实际上,“大将军王”在康熙的眼中,更多的只是一种激励,而不是继位人的选择,所以从一开始,八阿哥和十四阿哥就已经是大错特错了。
雍正保举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并且积极为西北大军居中调度,籍此埋下了一颗烟雾弹。雍正自己不去争取这个大将军王,也没有推荐已经被康熙关了多年的十三爷出任大将军王,而是推荐了十四阿哥胤禵,这一点别说是八阿哥胤禩,就连十四阿哥自己都有点出乎意料。
尽管雍正和十四阿哥是一母所生,但是两人关系却是非常之僵,两个人又分属不同的政治集团,因而更多的时候他们是以政敌的关系出现在人们面前。
而这一次,雍正竟然保举了十四阿哥,同时十四阿哥又举荐了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接济大军供需。这就让八阿哥等人陷入了思考之中,是不是这亲兄弟两个人开始联合了,雍正是不是要拥立自己的亲弟弟当皇上了。
雍正在此之后,积极调配大军粮草军需,自己的亲信年羹尧、李卫等人也是调度、配给得力,这些都让八阿哥感受到了雍正和十四阿哥已经拧成了一股绳,雍正正在全力的支持十四阿哥。
也正是这样的原因,十四阿哥将雍正视为自己的支持者,而八阿哥胤禩则把雍正则看作是十四阿哥的同党,因而两人也就忽略了雍正,甚至开始认为雍正并没有夺嫡之心,而将怀疑与斗争的对象放在了彼此身上。
雍正的“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策略,使之成为“九子夺嫡”最终的胜利者。实际上,在邬思道的建议下,雍正自参与夺嫡斗争的一开始便采取了“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策略,将自己的夺嫡之心掩藏了起来,不去考虑、关心康熙的想法,而是一心做好本职的工作,这也让康熙非常的满意与信任。而康熙也非常配合的一直将雍正是自己继位人的信息隐藏了起来,所以无论是从雍正自己的行为,还是从康熙的态度,雍正开始慢慢的为人所忽略。
最终,在康熙的保护和安排下,雍正成功登上了皇位,成为“九子夺嫡”的胜利者。直到这个时候,八阿哥和十四阿哥仍然不愿接受这样的结局,特别是十四阿哥,毕竟那个“大将军王”就是康熙继位人的观点一直萦绕在他们心头,而他们不知道的,这仅仅是康熙的一种策略和安排,他们都上了康熙的当了。
《雍正王朝》中,胤禩与十四阿哥胤禵为什么关键时刻忽略了真正的对手四阿哥胤禛?
因为四阿哥本来一直给外边人的假象就是太子党的人。太子胤礽第2次被废以后,太子党基本完蛋。时时刻刻和四阿哥胤禛混在一起的十三阿哥胤祥也因为郑春华事被康熙皇帝判处10年监禁。虽然太子在被废的时候,当着众阿哥的面,含沙射影的说胤禛才是隐藏最深的那一个。但是紧接着大将军王事件和胤禛,胤禩的革职,让大家都消除了疑虑。
我们纵观《雍正王朝》前20集,胤禛一直以一个低调处事的形象出现。即使是黄河发大水,江南募捐和追缴国库欠款两件事胤禛可以说是办得不错。但是这两件事都是别的阿哥都不愿意做,胤禛最后接手的。所以这两个烂摊子收的虽然不错,但是也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刑部案件胤禛也是积极主动的去表现出争夺主审权,背地里又悄悄地把自己搞出大病,“躲过一劫”。
大将军王一事,在满朝文武看来,谁当上谁就是下一代皇帝。所以在老十四当上大将军王以后,八爷党可以说是祸起萧墙之内,十四阿哥成为重点的怀疑对象。朝廷很多官员就已经认为十四阿哥是下一任皇帝了。死鹰数事件以后王掞举荐四阿哥的时候,康熙皇帝不仅没见,反而让他告老还乡。康熙皇帝也并没有追究死鹰事件的来龙去脉,反而把胤禛,胤禩,张廷玉,马齐等一干骨干大臣的职位官降一级。这就营造了康熙要为十四阿哥登基作准备的假象。所以康熙内心的关键人物四阿哥就被变相保护了起来。
十四阿哥身在边疆,自己的大将军王职位是四阿哥举荐的,这时候他对自己的四哥还是有一点感恩之心的。自己身边被老八安插了奸细,这让他很不快,所以十四阿哥策反了鄂伦岱以后,他的心思都在八阿哥和皇位上,四阿哥属于主动让贤的,他就暂时不考虑了。因为在大家眼里四阿哥举荐老十四当大将军王,是因为太子倒台后,急于找一个将来的皇帝作后台。毕竟四阿哥和八阿哥关系并不好,几次办事从江南募捐到江夏镇惨案,都是砸了八爷党的人。
说到最后不得不佩服康熙的运筹帷幄,算无遗漏啊,死前还要告诉自己的儿子们“老子就是老子”啊文/红雨说历史
《雍正王朝》中,胤禩与十四阿哥胤禵为什么关键时刻忽略了真正的对手四阿哥胤禛?
二废太子之后,储君之位一直虚悬,这让其他皇子蠢蠢欲动,将九子夺嫡的情势掀起一个新的高潮。康熙五十七年,准葛尔部大举进犯西藏,引起朝野上下的震动。康熙皇帝决定从皇子中挑选一人做大将军王,平定西藏叛乱。
这一年,康熙皇帝已经做了五十七年皇帝,可谓前无古人,独步古今,加上储君之位虚悬已久,曾有多名臣子上奏请立太子位都被康熙拒绝,这时候,康熙的决定是否为一个信号,储位就是这位大将军王呢?
不仅仅是臣子们都这么认为,就连皇子们也都这么认为。老四胤禛本来骑射就不行,还硬打算拉大弓学兵器,以图大将军的位置,老八老九老十更是跃跃欲试,誓拿下大将军王。
而胤禛的谋臣邬思道却给胤禛指点了另外一条迷津,他分析说:西北打仗打的是粮草,只要卡住了这位大将军王粮草这个脖子,任由他几十万几百万大军又如何,所以,争取粮草转运和供给的陕甘总督才是关键所在。胤禛犹如醍醐灌顶,遂在邬思道的提点之下,决定推举自己的胞弟老十四胤禵为大将军王,让自己府上出去的奴才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之职,以牵制老十四胤禵。
这些其实大家都知道,已经有很多人分析过了,我也不再赘述,重点讲两个问题。一是胤禵为什么要以举荐年羹尧作陕甘总督为条件作茧自缚?二是康熙此举的目的何在?弄清了这两个问题,就知道了他们为什么会忽略真正的对手老四胤禛。
首先说第一个问题,难道老十四胤禵这个兵家出身的皇子就不知道年羹尧这个陕甘总督是卡自己脖子的位置吗?他聪明得很,当然也知道西北打仗打的是粮草,陕甘总督的位置才是关键。但是他没有办法啊,一来是因为他所属的八爷党是没有人推举他老十四胤禵为大将军,他们兄弟几个面和心不和,老十四早就想自立门户,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二是这可能是最后一次争夺储位的机会,既然自己的胞兄老四抛出了橄榄枝,那么正好趁势往上爬一爬,只要争得了这个大将军的位置,以他老十四的聪明才智,将年羹尧拉拢过来岂不是就OK了。
如果连大将军的位置都拿不到手,莫说是储君,什么都没有,因为胤禵当时还只是一个贝子,离亲王的爵位都还差两个等次,在康熙十分看重功勋业绩的时代,他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胤禵并不是“病急乱投医”,从八大山庄伪造信件推老八下坑到乾清门和老十三干架都是老十四的杰作,其目的其实非常明显,就是想借着老八的肩膀跳起来让康熙发现重用,但是凡是跟着老八走,最终都泡汤,因为康熙心里根本就没有老八。现在,他如果能当上这个大将军王,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脱离八爷党,抓紧时间建功立业,在康熙心中浓墨重彩的写上一笔。按照大清历来的规矩,最终坐上皇位的都是功勋卓著的人,因为满清祖上的八旗推举制度曾是他们的根本。
所以,在胤禵看来,年羹尧就算是能够卡住自己的脖子,但是只要自己功勋卓著,康熙要传位给他,又有谁敢动他这个手握几十万兵马的大将军呢?名正言顺取得的皇位,又有谁能轻而易举的去颠覆呢?而要实现这些的前提就是自己能够建功立业,得到康熙皇帝的高度认可并传位给他。
他指望不了八爷党,所以才策反了鄂伦岱,他实际上也指望不了亲兄弟老四胤禛,他心里其实十分清楚,老四胤禛这么操作并非真的是为了他为了江山。所以,他只有指望自己在西北建立功勋建立大业,才是最踏实的夺嫡保障。这就是老十四胤禵即使知道年羹尧是卡自己脖子的人也还要举荐他,作为人情奉还老四对自己的举荐。
而后,胤禵就耍了一计,以兵部的名义召年羹尧进京,然后带他到八爷府去,这就是拉拢年羹尧的前奏啊。害的老四胤禛出重手,纳娶了年秋月为侧福晋才算是牢牢拴住了年羹尧,苦了邬思道与年秋月的一段真情。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康熙皇帝为什么同意了胤禛的举荐,并任命老十四胤禵为大将军王出征西北平叛的?其实到了康熙五十七年,他心中默定的储君应该就是老四胤禛了,老大胤褆老二胤礽相继退出,老三胤祉于政治无望,除开老六老七老十一老十二特别的原因无缘储位,老十三被圈禁,就剩下老四,老八老九老十和老十四了。
老四是个冷面王,在朝廷里因为追欠得罪了很多人,人缘不好,八爷党一党独大,朝野几乎遍布八爷党成员,这让康熙十分焦虑,如果八爷党长此下去,老四必定被八爷党所淹没,到时候老四可能死得连渣渣都不剩。为此,康熙皇帝才使出了这一计,将老十四从八爷党拉出来,让他自立门户。
知子莫若父,康熙早就知道老十四与老八并不和谐的因素,让他自立门户,可以用来转移八爷党的目光,并有效的牵制八爷党的神经和朝野其他人的神经,从而保护老四不被冲击。
这一招很显灵,康熙以十分隆重的排场安排胤禵为大将军王出征西北。本来,老八之前还在说:京里最大的心腹大患是老四。不久之后,当胤禵在西北策反了鄂伦岱,打了几场胜仗之后,老八才缓神说:我们都看走了眼,老十四才想当皇上。康熙这一招“声东击西”确定干得很漂亮,从此,以老八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和老十四胤禵为争夺储位明争暗夺,一出献天石,换死鹰的好戏又上演了。
当这两兄弟斗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真正的主角胤禛却躲在自家窃笑。
《雍正王朝》中,胤禩与十四阿哥胤禵为什么关键时刻忽略了真正的对手四阿哥胤禛?
史也好,剧也罢,为国为民者,才是真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