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八爷志在皇位,为什么不去江南募捐?

四爷他们去江南募捐,那是八爷地盘,这绝对是在康熙眼里加分的工作,老八这么聪明为什么不自己去,自己的地盘筹钱工作肯定比别人更顺利,难道是心疼钱?

其实不光是南方募捐,包括后来的追剿户部欠款一事,他也是躲起来使绊子的!说到底,还是老八胤禩的格局太低了:

在《雍正王朝》中,最精彩的片段莫过于九子夺嫡了。可是作为争夺皇位的有力选手老八胤禩,为什么在一开始不好好在康熙帝面前表现,选择去南方赈灾和追缴户部欠款这两项加分的差事呢?

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去扬州一带募捐,要知道这里本就是老八胤禩的地盘,如果老八过来赈灾,岂不是水到渠成?还有老四追缴户部欠款一事,户部本就是老八胤禩管理的,他说一句话,老九和老十的欠款岂不是马上就还上?

从康熙帝的角度来看,老八胤禩才是最优的选择,那么为什么老八胤禩不争取呢?

本期话题:雍正王朝中老八胤禩不接赈灾也不接追债,为何偏偏接了刑部一案?

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分三个方面来讲:

一、老八胤禩为人

其实,要说雍正王朝中最像康熙帝的一个皇子,非老八胤禩莫属!

虽然《雍正王朝》中处处都在体现康熙帝为民着想,其实他这只是想想,由于康熙帝晚年倦政,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

“玄烨把国事交给太子…………还有你们这些阿哥们协同办理,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我们还谁都不知道!”

康熙帝心中明白自己的政策已经出了问题,他想到的并不是马上解决,而是选一个皇子继承他的志愿,然后再解决!至于自己这一朝怎么办?得过且过吧!

我们仔细看这部电视剧,其实整部剧的主要矛盾并不是几个皇子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与官僚集团的矛盾、人民和皇帝的矛盾,官僚集团和皇帝的矛盾。

康熙帝最需要的是一个铁面无私、敢作敢为、雷厉风行的继承人,这个继承人要有扫除旧习弊政,以民为主,一个勇于挑战权威,实行改革的决心。

显然,这一点上老八胤禩跟康熙帝的期望出现了偏差,对于老八胤禩来讲,他一生都在追求一个“贤”字,所谓的贤,其实就是谁也不得罪,做好好先生,尤其是不能得罪满朝文武大臣。

这就是老八胤禩的民主思想,认为只要这些大臣拥护自己,自己就有了群众基础,那么以后上位也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在黄河泛滥这件事上,老八胤禩仍然想忽悠过去,扯一些每年都会泛滥,官员都会虚报受灾人数等等理由来搪塞。其实本身就在打太极,一方面掩饰自己对户部管控不利的心虚,毕竟户部账目上亏损了太多银子。一方面又在拍康熙帝的马屁,顺便恶心一下太子胤礽,毕竟刚才太子的话让康熙帝非常不满意。

对于老八来说,南方赈灾和追缴户部欠款这两件差事,都是得罪人的差事,得罪的还是官员和士绅们,这种事情他是不会做的。

他以为自己学到了康熙帝的处事真谛,其实就是一个笑话,在康熙帝临终前曾经跟老四胤禛说过:

“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可他处处学的不像,朕是以宽仁治人,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已经放纵过度,他却比朕则还要放纵!”

二、这两件事的难点

首先说赈灾,黄河泛滥,水淹千里,灾民百万,如果这百万灾民不能好好予以安置的话,那么这水患就变成了人患,百万灾民就变成了百万义民,到那时候黄河淹的就不是灾民了,说不定直接淹到北京了。

处理这件事有几个难点:一是粮食,附近省份也已无粮可调;二是银两,户部已经无法拨款赈灾;三是人员,扬州一带均是老八一派的官员,团结一致,难以说服他们募捐。

如果老八胤禩去赈灾,那么第三点难处就变成优势了,只不过会伤害到自己一派的利益,刚才也提到了,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老八胤禩是不会接的。

其实不光他不会接,对于太子胤礽来说,也觉得这个活不能接,他对老四胤禛说道:

“没把握就不要去了,两百万两银子你向谁要?就算筹到了,还不得得罪一大帮子人。老四,你是我的人....”

尤其是太子胤礽最后的一句强调,就表明这件事如果办成了,那么肯定得罪一大帮子人,胤禛又是太子的人,那么就是太子得罪了一大帮子人,这是一害。

万一办砸了,这就不仅仅是得罪一大帮子人那么简单了,还会被康熙帝怪罪,甚至会影响到以后的继位。

太子会这样想,老八胤禩自然也会这么想,毕竟他在太子身边安插了很多眼线。在这战术上,属于以逸待劳,虽然这件差事自己没有接,也就是失去了加分的机会,但是太子一派做这件事几乎难以成功,难以成功的结局就是不仅仅加不了分,还会被扣分。

这就是老八胤禛的策略,后来他给任伯安写信让他死扛,也能看出,既然我加不了分,那么你们也休想得分!

追缴户部欠款一事,也是同样的道理,毕竟这里面牵扯的人物太多,甚至一些问题根源还在康熙帝身上,老八胤禩多么聪明,自然躲得远远的。

而且不仅不接这两个差事,还得给这两个差事使绊子,也就是说老八胤禩心中想的并不是江山社稷,也不是黎民百姓,而是怎么扳倒太子。

他的首要任务也不是做出多少功劳,而是收集太子有多少罪状,因为在他看来,只要笼络住了大臣们,太子一倒,皇位自然就落在了自己手里。

三、老八胤禩的能力有限

虽然说老八胤禩如果接下这两个差事,在某些方面比老四胤禛有优势,其实在杨角风看来,这些优势反而成为了他的劣势。

先说南方赈灾,虽然任伯安等人是老八一派的人,可是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银子,说不心疼,谁信?

老四胤禛为什么最后能赈灾成功,当然背后离不开田文镜和老十三以及年羹尧、李卫等人的帮助,最关键的一点是他掌握了任伯安跟老八胤禩来往的书信。

最后在脑袋和金钱之间,他们选择了脑袋。

这种选择是被迫的,就像遇到了打劫,告诉你,要钱就别要命了,要命就别要钱了,两害相争取其轻!可是,如果没有遇到打劫,也让你拿出钱来,你会心甘情愿吗?

整部雍正王朝中老八胤禩除了会收买人心以外,其实他的业务水平非常有限,从他管理的户部亏空这么大就可以看出!也不是实干家,更接不了地气,他去赈灾,最多也就走走过场,底下的官员还不知道怎么忽悠他呢,最后银子也花了,灾,也没赈成,而且还得罪了自己原先这一批既得利益者。

而老四胤禛去赈灾,就是把得罪的人往老八阵营中送,这一赔一赚的买卖,老八胤禩不会算不出来。

同样的道理,追缴户部欠款,本来户部就是自己管的,自己借出去的银子,自己再去要回来,不知道会得罪多少人?

而且老八胤禩一直是以“贤”著称,老四胤禛能追回三成欠款,老八胤禩最多能追回一成,还是老九跟老十的欠款,最后弄得这哥俩也不痛快。

而且他身边也缺少一个邬思道般的人物出谋划策,整天跟老九老十这种格局低的人在一起,怎么能成事?

那么为什么他接了刑部冤案的事呢?

这就是我前面一直在讲的事了,这件事只会得罪一个人,那就是太子!

对于老八胤禩来讲,凡是对太子有利的事一概不做,凡是对太子不利的事一定要做,这就是现阶段老八胤禩的主要指导思想。

说到底,老八胤禩搞错了一件事,那就是这个国家的基础并不是人民,而是那些士绅和官员集团,外加读书人!穷苦人民不会把你的“贤”名传递下去,而恰恰是那些既得利益者,才掌握着话语权啊!

难怪雍正帝最后也对弘历说:

“不要学你皇阿玛,要学你皇爷爷,千万不要得罪读书人!”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老八胤禩这样的人很多,老四胤禛这样的人极少!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里八爷志在皇位,为什么不去江南募捐?

八爷并不心疼钱,他只是想坐山观虎斗——看戏。八爷党遍布朝野,八爷的门人有的开当铺,有的开酒楼,个个财大气粗。弘时生病,八爷九爷前来守夜。事后打赏太医一出手就是千两。八爷是不差钱的。他也不心疼钱,他心疼的是自己的人气,人缘。

黄河发大水,国库却只有五十万两银子,几乎空空如也,拿不出钱赈灾,更别说修河堤了。这里有八爷的责任,毕竟他主管户部,责无旁贷。但更大的责任在于康熙,康熙晚年,诸子争斗,党争激烈,吏治腐败。康熙年老多病,倦于政事,政务多交于太子,人事不修终致国库亏空。康熙自己也心知肚明,所以他并没有怪罪八阿哥。值此百姓危难之际,四阿哥胤禛站了出来。他请求太子向康熙说情,自告奋勇去江南募捐。八阿哥并没有请缨,这是为啥呢?

1.这是件苦差事,得罪人的事八爷不愿干

赈灾、修河堤所需银两百万,但是让江南的官绅心甘情愿的捐款谈何容易。办的好,势必要虎口拔牙,得罪一大帮士绅贵族。办不好,又不好向朝廷,向皇阿玛康熙交差。这种两边不讨好的事情,八爷不愿干。不愿意得罪江南官绅贵族,要保证自己的人望,这是重点。

2.在家看戏更好,中途还可以使绊子

这个苦差事被四爷胤禛接下来了,这其实正中八阿哥下怀。江南是八爷党地盘,九爷的门人任伯安是江苏巡盐道,有权有势,而且富甲一方。只要八爷、九爷一个眼色,一封信,这些贪官,士绅都会按兵不动,不予配合和捐款。四爷的差事也就办砸了,四爷是太子举荐的,太子也难逃干系。所以,八爷九爷坐享其成,看笑话,何乐而不为?

3.康熙为了给太子树立威信,为了历练四爷和十三爷,就算八阿哥请求前去募捐,康熙也只会听太子的。

四阿哥之所以主动找太子说情,就是因为太子的面子胜过自己,胜过八阿哥。康熙为了给太子储君树立威信,为了历练四爷和十三爷,会义无反顾的选择相信太子。这时候如果八阿哥也主动请缨,势必会令康熙猜忌,为什么与太子争功呢?康熙也断然不会将募捐的差事交给八阿哥。

令八爷万万没想到的是,虽然京城这边遥控指挥,与任伯安暗通密信,但是,四爷和十三爷还是用计巧妙的拿下了任伯安。任伯安“大出血”的同时四阿哥也圆满的完成了此次任务,被康熙加封为雍郡王。

江南募捐是雍正王朝的开篇,却也只是九子夺嫡中的一个插曲,之后阿哥们的争斗将更为激烈。八阿哥之后频频失策,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也就与皇位无缘了。

(往后余生,欢迎分享关注吐槽)

雍正王朝里八爷志在皇位,为什么不去江南募捐?

《雍正王朝》中,八爷虽然只在皇位,但是纵观整部剧的剧情,八阿哥胤禩做的事情永远只有两件,捣乱和收买人心。这一点不仅为老四、老十三这一众阿哥所看不惯,就连康熙爷非常的厌恶这一点,康熙临终前,更是评价其说:“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可他处处学得不像。朕是以宽仁治人,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已是放纵过度,他却比朕却还要放纵,即便他的宽仁是真的,也只会把我大清的江山彻底毁坏。”

其实,剧情刚一开始所爆发的国库危机,就是八阿哥捣乱和收买人心两种手段的集中体现。

当康熙为赈灾的事情犯愁的时候,最开始,八阿哥先拍了老爹康熙的马屁,说这是“不再人事,纯属天灾”。在受到皇十三子胤祥的反驳后,又强调康熙四十三年的黄河洪灾是各地官员夸大其词所致的灾难假象,明面上是刻意降低康熙和满朝官员对于灾害大小程度的认知,实则为了掩盖国库空虚的真相。灾害这么严重,因为他自己非常清楚,国库的存银是完全不足以赈灾的。期间,还出现了十阿哥以“越俎代庖”之词抨击四阿哥清查户部的行为。这些都让康熙极大的不满:出了事情你不去核查就说是官员瞒报,要是真有其事的话,赈灾不到位,就是明显不管百姓死活,激起民变撼动的是大清江山的统治根基呀;而且出了事情不是想着如何补救,还要想着怎么隐瞒,怎么转移矛盾,现在还拉着九阿哥、十阿哥组成“团伙”不说,还要“自立山头”,不让别人干预,不让真相曝光,这都是何居心。

另一方面,四阿哥胤禛拿给康熙的那份奏折,肯定是既包括了国库存银和府库存粮的数据信息汇总,也提及了国库亏空的原因,也就是国库的银子被大大小小的官员借走了,这些事情是康熙所不知道,更为重要的是,从太子之前的表现来看,太子是不知道的。所以当胤禛说出实情的时候,康熙勃然大怒,太子惊讶异常,只有八阿哥胤禩神态自若,这就说明整件事情是八阿哥背着康熙和太子操办的。正是因为八阿哥的放纵,才导致了国库的亏空,而更为可恨的是,八阿哥使用的是国家的资源,来收买人心,现在是伤害的是整个国家统治的根基,不得不让康熙是既愤怒又担忧。

八阿哥不去江南筹款,是不想用自己的手打自己的脸。

国库空虚,无钱无粮赈灾,八阿哥作为户部的主事阿哥必然是难辞其咎,如果八阿哥胤禩自荐由自己去江南筹款,非但不会让康熙对其加分,反而会增加康熙对其的厌恶。

如果在江南筹款非常顺利,则必然向外界,特别是康熙和其他阿哥暴露了江南就是八爷党的根据地和小金库,那么如此一来,下次有这样的灾患的时候,康熙会不会还派自己去江南筹款,这样的事情一次两次可以,但是如果频繁发生,明显是得不偿失,甚至有连着窝被端掉的风险。

如果在江南筹款不顺利,必然又会被康熙以办事不利,不顾灾民的死活,只想着自己收买官场人心,这样本是去戴罪立功的,反而被罪加一等,也是不可行的。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八阿哥胤禩自己举荐去江南筹款,相信康熙并不会安排胤禩前往,既然你想将功补过,你想为灾民做点事情,那么你就留在京城,把你放出去的借款全都追回来,这样一来,八阿哥将更为为难,辛辛苦苦积累收买的人心也将会丧失殆尽,并切同样也会为康熙厌恶。

综合以上几点,沉默是八阿哥此时最好的选择,而不是前去自荐前往江南筹款购粮,赈济灾民,一旦那样,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不仅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更将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扬州是九阿哥的大本营,八爷也要考虑一下九爷的感受。

八阿哥胤禩,母亲良妃卫氏,辛者库出身,可以说在所有阿哥里面,八阿哥的出身是最为卑贱的了。所以,八阿哥并不是掌握八爷党财富的。谁是八爷党的财神爷呢,是九阿哥,而且九阿哥的小金库就在江南,就在扬州,就是依靠自己的门人任伯安一众为自己招揽财富。从九阿哥没有按照八爷的要求,替十阿哥还钱,反而出主意让十阿哥去前门变卖家当来看,八阿哥在财政权上,比没有对于九阿哥的绝对控制力,因而也不敢绕过九阿哥,贸然就将江南的钱供出来,这也是八阿哥不愿意接下差事的原因。

最终,四阿哥胤禛成为了钦差,并由十三阿哥胤祥陪同前往江南筹款赈灾,不仅成功在九阿哥的大本营扬州筹到了款,解朝廷燃眉之急,四阿哥自己也因为赈灾之功被康熙加封为雍郡王。

而八阿哥则因此受到了康熙的厌恶,也彻底从“九子夺嫡”中出局,因为你今天可以为了收买人心去用国库的银子借债,明天会不会用大清列祖列祖打下的江山、土地、臣民,去换取新的政治利益,这一点康熙不得不有所顾忌。

雍正王朝里八爷志在皇位,为什么不去江南募捐?

电视剧《雍正王朝》的第一集当中就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康熙朝巨大的危机,那就是“国库空虚”。在黄河水患造成的严重的洪灾面前,户部掌管的朝廷国库的存银已经不足五十万两,朝廷面临着“无款可拨,无粮可调”的荒唐尴尬的局面。

康熙怎么也没想到,他把国家治理的重任交给太子和各位阿哥代为属理之后,居然就变成了这个状况,震惊至于他不免感到悲哀。他严厉的斥责了太子和兼管户部的八阿哥胤禩。

就如何解决“赈灾修河”的燃眉之急,四阿哥胤禛提出了“派员赴江南筹款赈灾”的建议,并主动请缨,赴江南筹款赈灾。

而在之前侃侃而谈“赈灾方略”的八阿哥胤禩在四阿哥胤禛提出“拍钦差大臣赴江南筹款赈灾”的建议之后,竟然一言不发,躲得远远的了。

其实,国库空虚如此,主管户部的八阿哥胤禩应该是“难辞其咎”。同时,康熙也的确希望八阿哥胤禩能主动承担责任,承担江南筹款赈灾的差事,但可惜的是,想当太子更想当皇上的八阿哥胤禩,却是一个不想负责任的“虚伪之人”。

那么八阿哥胤禩为什么不主动承担江南筹款赈灾的差事呢?这个原因应该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八阿哥胤禩是麂不赞同四阿哥胤禛提出的“赴江南筹款赈灾”的建议的。在他和他的铁杆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娥看来,四阿哥胤禛的建议是成心的想拿他们的“钱袋子”里的私人财产给自己建功立业。八阿哥胤禩很清楚,所谓的“江南筹款赈灾”,其实就是冲着扬州的盐商和扬州官员去的。九阿哥胤禟的门人,江南盐道任伯安控制者扬州的盐商们,扬州的盐商们就是八阿哥和九阿哥的“钱袋子”,从自己的钱袋子掏钱救济灾民,修缮河道,八阿哥胤禩绝对不愿意。绝对有抵触情绪。

第二,国库空虚至此,八阿哥胤禩绝对逃不了干系,造成国库空虚的根本原因应该是掌管户部八阿哥胤禩拿着国库的银子“收买人心了”。朝廷官员欠国库的银子不还,八阿哥网开一面,自然会博得“仁德宽厚”的“贤名”。可以说国库空虚的主要责任人就是八阿哥胤禩。这一点八阿哥胤禩本人也是心知肚明,他多到后面的目的,是把太子推到前台,至少,八阿哥胤禩自己没有借国库的一两银子,而太子却是欠款第一大户。假如八阿哥胤禩自己主动承担江南筹款赈灾的差事,无论筹款的差事办的如何,下一步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他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推脱——你借出去的的银子,你自己要。一旦进入这个他亲自挖的坑里,八阿哥胤禩别说想当太子,空拍连皇子都当不成了。

第三,江南筹款赈灾是一个非常难办的差事,就像太子对四阿哥胤禛说的那样:这款那就那么好筹,就是筹到了还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八阿哥胤禩是最不喜欢得罪人的,他肯定不会愿意为了“灾民”而得罪他在江南的钱袋子。不仅如此,他自己不想得罪,还要阻止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在江南筹款。

八阿哥胤禩是一个相当自私和虚伪的人。当九阿哥胤禟建议他写信给任伯安,让任伯安抵制四阿哥胤禛的筹款的时候,这位“贤德仁厚”的八阿哥胤禩,先故作姿态“筹不到款,那一百多万灾民过冬怎么办”?然后告诉九阿哥胤禟:信还是要写的,但是要派可靠的人专程亲自送到任伯安手里。这等“既想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虚伪,就是八阿哥胤禩的真实写照。

八阿哥胤禩一直到死都致力于“当皇上”的斗争当中,但是他看中的只是皇上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心里根本没有“江山社稷和天下臣民”。

还是康熙对他的儿子看的透: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又处处学不像。真是以宽仁治天下,他是用宽仁收买人心。

这样的八阿哥怎么可能主动承担“江南筹款赈灾”这个她既不赞同又损害他个人利益,又出力不讨好得罪人的差事呢?

雍正王朝里八爷志在皇位,为什么不去江南募捐?

八爷胤禩人称八贤王、八佛爷,永远以一幅温文尔雅、宅心仁厚的面目示人,他怎么可能接下这样一份得罪地方士绅,吃力又不讨好的苦差事呢?话说康熙四十六年,黄河泛滥,泽国千里,灾民百万,可国库却因巨额亏空根本拿不出银两来赈济灾民,修补河堤,为此,四阿哥胤禛不辞劳苦,主动请缨前往江南募款赈灾。

按说江南本是富庶之地,募款赈灾应该不会太难,可世间哪里会有嫌钱多的人呢?况且募款数量又高达二百万两之多,最关键的是,以老八胤禩为首的八爷党授意门下党羽在受灾地区插科打诨,背后使绊子,更使募款赈灾的差事难上加难。

八爷为什么不去江南募款以获圣心,给自己加分呢?因为八爷党这一干人就是一帮见事就躲、见人就笼络、见利就夺,见到其它皇子阿哥做点实事就背地里下绊子、使阴招的卑鄙无耻的小人。前往江南募款赈灾一看就知道是得罪官员士绅,无利可图之事,他们才不会去触这个霉头呢!

看看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在江南的遭遇,千里迢迢赶赴灾区,官员们阳奉阴违,盐商们见风使舵,八爷党背地使阴招,灾民们哀鸿遍野。这样一幅凄惨景象,这样一个困顿局面,老八胤禩怎么可能愿意前往,他想做的是垂拱九重,深居简出的皇亲国戚,想做的是遍施恩惠,收买人心的皇子阿哥,更想做的是富有四海,君临天下的九五至尊。

老四胤禛在江南为了化解困局,募集到足够的赈灾款项,巧妙的使了三个妙招:

一 给当地官员先来个下马威,把丑化说在前头,谁要是敢阳奉阴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休怪本钦差无情,定然请出王命旗牌,先斩后奏。这用的是先发制人的计策。

二 在扬州开设粥场,吸引附近灾民涌入,再煽动灾民到盐商大户家中吃大户,把仰仗八爷党撑腰的盐商们弄得心惊胆战,怨声四起。这用的是借刀杀人的计策。

三 截下老九胤禟写给江南巡盐道任伯安的密信,以赐宴为名,召集盐商们募捐善款,以公开密信为要挟,迫使任伯安低头认捐。这用的是威逼要挟的计策。

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用菩萨心肠和雷霆手段粉碎了八爷党的阴谋诡计,成功募集到了赈灾款项,替康熙分了忧,为百姓解了难,更为自己博得勇于任事的好名声,妥贴地办理好了这桩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但从后来的局势来看,这何尝也不是一桩一石三鸟的好差事呢?

老子曾经在《道德经》中写道: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意思是说福祸相依,没有定数,有才能之人可以把一桩苦差事(祸)办成大好事(福),没有德行之人亦能将一件好差事(福)办成大坏事(祸)。

历史茶坊,一个爱写历史的屌丝,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雍正王朝里八爷志在皇位,为什么不去江南募捐?

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八爷和雍正两个人性格差异太大。首先来说八爷,八爷的的活法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主流,他本人文化素养高,而且非常懂得为人处世,因而人望很高,有八贤王的美名。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八爷虚伪,狭隘。可是如果把八爷放到现实生活,八爷这样的人绝对在任何地方都能够混得风生水起,并且绝大部分的观众更愿意跟着八爷,而不愿意跟着四爷。原因很简单,像雍正那样的人太少见了,太难相处了。

雍正这个人是个什么特点?用电视剧里面的话来说就是“冷面王”。虽然说他一心为了朝廷,但是他很多做事的方法真的是有悖常理。换句话来雍正是个违背常理的人,一般的人是接受不了他做事情的方法的。大家都是做官了,如果真的是为了朝廷,一点私心都没有,想他这样活着,那还出来做个什么官!所以除了十三爷以外,基本上没有人愿意跟着四爷,这便是最好的说明。

人是个社会动物,做人做事的方法都是受所处的环境所影响的。违背常理的人通常情况下是没有人愿意和他交往的。或者这样理解,你走到大街上,突然有个人要给你100块钱,请问你敢要吗?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大家上班,每天朝八晚五,工作压力不大。今年招了两个新员工,一个人平时不爱说话,也不愿意和大家一起玩,每天早上六点钟就到了,晚上十一点还在上班。另一个员工能力很强,并且能够和老员工打成一片。试问在这些老员工心中,他们会喜欢上哪一个?

由于二人性格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八爷和雍正只能靠着截然不同方法去争夺皇位。四爷就如同前面的第一个员工,希望靠着自己的苦干得到老板的认可。八爷则是走的群众路线,希望和大家搞好关系,然后得到老板的认可。

在江南募捐这个事情,最大的难处是什么?其实就是看哪个皇子愿意为了朝廷而得罪人。

八爷这么多年来,好不容易拉拢了九爷、十爷、十四爷这三个皇子以及众多的大臣。一旦他接下了这个差事,肯定在江南就要得罪一大波士绅官僚。比如江南那里的官僚很多就是九爷的人,当然也有大阿哥的人。古代官僚是个什么特点?那就是关系盘根错节,得罪一个人往往会得罪一批人。哪怕是九爷是八爷的人,倘若八爷损害了九爷的利益,九爷也不会认八爷的。这一点,后面举荐大将军王的时候,八爷和十四爷就闹翻了。

所以八爷不去江南募捐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雍正就不一样,反正没有多少人喜欢他。他需要做的便是竭尽所能的做事情,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康熙的认可。哪怕是得罪了众多的官僚,他也是不在意的。后来做了皇帝的雍正也是这个性格,为了推行新政,他可是什么事情都敢做,什么人都干得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