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何要杀坎儿?
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无疑,雍正帝是一个正面人物,是为民做主的好皇帝。
他之所以能登上皇位,也离不开他身边人的努力。这里面就包括邬思道、年羹尧、田文镜、老十三胤祥、李卫(狗儿)以及高福(坎儿)!
这些人里面第一个被自己的主子干掉的却是高福(坎儿),那么坎儿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会被雍亲王胤禛除掉呢?
这个问题写起来还是有点费劲的,因为电视剧中坎儿被杀是在老四胤禛当上皇帝之前,但是在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皇帝》中,坎儿被杀已经是老四胤禛当上了皇帝了。
为了统一口吻,我们还是称呼老四胤禛吧!
在解释坎儿被杀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坎儿被杀的背景:
坎儿高福和狗儿李卫跟小翠是好朋友,坎儿和狗儿都喜欢小翠,但是狗儿先行一步拿下了小翠。因此,老四胤禛把李卫派了出去,跟着年羹尧学习本事去了……
留下坎儿在酒楼孤独的喝闷酒,于是后面中了美人计,外加金钱诱惑,导致他无意中透露给了老八胤禩《百官行述》的事,还有太子跟任伯安的书信来往。
然后就是老十三告诉了老四,坎儿最近跟老八的人走的近,要老四提防!
再然后就是邬思道发现了坎儿的问题,并且给他出了一个将功赎罪的主意。当坎儿顺利完成邬思道的任务以后,结果没等见到邬思道,就惨被老四胤禛的人灭口了。
这段剧情非常精彩,这里面充斥着阴谋、金钱、美色、杀戮、忠诚和背叛,如果能看透这里面的东西,那么《雍正王朝》基本也就明白了一半了。
表面上来看,坎儿的死是因为自己背叛了主子,被老八胤禩的人套路了,背叛主子的人只有死!
再深一层看,则是邬思道利用了坎儿,故意让他把太子跟任伯安的信给老八,达到一箭三雕的作用!
当然,除去这两层意思,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深的阴谋,可谓是计中计啊!
请听我杨角风慢慢道来:
我们明面上看,邬思道跟坎儿的计谋,好像老四胤禛一直被蒙在鼓里,他本意不想把太子的事捅给康熙帝,因为他不想落下坑害太子的骂名。
再看整部电视剧的剧情发展,自始自终好像老四胤禛都没有争夺皇位的表现,他一直是尽心尽力的办好差事,一心一意的为了江山社稷。甚至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他仍然保太子复位,本来是一个正面形象的人,无欲无争的。可是为什么到了争夺皇位的关键时刻,他突然蹦出来,展现出了残忍的一面呢?
其实这就是老四胤禛争夺皇位的暗线了,那些表现都是电视剧导演故意让我们观众看到的!
举几个例子,就可以看出老四胤禛的虚伪了:
比如审理刑部冤案一事,本来老四胤禛已经答应康熙帝了,但是晚上回去他就玩了一把又烤火又挨冻的把戏,硬是把自己折腾病了。如果他真心为了江山社稷,他应该出来接下这个差事,但是他选择了明哲保身。
比如康熙帝带着皇子皇孙去狩猎,象征着储君意义的金如意,最后落得了老四胤禛儿子弘历手中,要知道胤禛在当时的表现是不许要,不能要,不敢要。可是镜头一转,就到了雍亲王府上了,老四胤禛高兴的给秋月抬了旗,原因就是她伺候的邬先生好,邬先生又教育弘历好,弘历又给自己争了光!
比如这之后太子被废,众人在商议推举太子的事,老十三曾经问过老四,你就不能出来争一争这个太子之位吗?
结果老四胤禛一脸惶恐的表现,各种说辞推诿,最后通过喝酒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波澜。当然,也成功的骗过了老十三,只是骗不过邬思道!
坎儿被杀这件事之前,老十三胤祥曾经劝老四胤禛烧掉太子跟任伯安的信,如果当时烧掉了,那么坎儿也不至于死了。
可是老四胤禛并没有采纳老十三的意见,因为他知道,这是扳倒太子的最有利武器,错过这次机会,不知道后面还有没有机会了。
所以,后来的邬思道让坎儿送给老八书信,与其说是邬思道的主意,不如说就是胤禛的最真实的体现。这可不是我杨角风胡说,电视剧上有体现的:
在坎儿偷信之前,老四胤禛在府邸的大和尚面前诉苦:
“近日,只要一合上眼,便见万座大山矗立,千条大河奔涌,请问大和尚,这大山是真山还是假山?那大河是真河还是假河?”
这句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所谓的山河,代表的正是大清江山。现在我老四有一个机会,大清的江山就摆在我面前,那么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大和尚告诉了他一句话:
“有江山便不该有我,有国便不能有家。”
这下老四胤禛算是下定决心了,为了江山连自己和家都可以舍弃,更何况一个小小的坎儿呢?
所以,邬思道给坎儿出主意,虽然电视剧上没有体现到底是邬思道自己想的主意,还是老四胤禛让邬思道这样做的,但是我猜,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只有这种情况下,邬思道才会半夜惊醒,突然意识到,老四胤禛可能会对坎儿下手,于是急忙赶过去,但是为时已晚……
而老四胤禛杀害坎儿并不是在他一偷信时就杀了他,也就是说,杀他的理由并不是背叛。而是选择在康熙帝命令老四去捉拿太子的时候除掉的坎儿。
这只能说明一个道理:
那就是,坎儿对于老四胤禛来说,已经毫无利用价值了,因为太子胤礽是彻底保不住了,留着坎儿(高福)就是留着祸害,万一把这里面的事抖搂出来,对自己争夺皇位不利!
而邬思道嘱咐坎儿的时候,专门提到了一句话,那就是这事办好以后,不要告诉老四胤禛。其实这是保护坎儿的一个方法,给他留下了跑路的时间,只是他没有想到太子被废竟然如此之快!
等他看到坎儿被杀以后,他也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命运。雍正帝刚刚即位的第一天就匆匆赶回府邸,其实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杀掉曾经替他做过很多秘密事的人,还好,邬思道特别聪明,马上提出了半隐,既离开皇帝,又可以让皇帝监视他,让雍正帝放心自己。
邬思道才仰面长叹,自己没有想到,老四胤禛暴露了真面目,原来他真的会“飞鸟尽良弓藏”啊,所以他才自责:
“杀坎儿者,邬思道也!”
而其他的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在电视剧中邬思道也提醒过老十三看看府邸其他的人有没有遭毒手?用二月河《雍正皇帝》原著中的说法:
“雍正即位两天后的一个夜里,他们也都遭到了“粘竿处”的毒手,死于非命。可怜那个叫坎儿的孩子,因为他的差使是在书房里给四爷管文墨,也替四爷照顾邬思道和文觉、性音两位和尚,他知道的又大多是雍正和阿哥党争夺皇位的事。他就成了第一个不能留下的人,与性音和尚一起走向了天国。”
所以,坎儿是一定会死的!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更多精彩内容你要关注哦!
《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何要杀坎儿?
由于电视剧和小说不一样,所以这个问题我分开说。
先说电视剧
电视剧的明线非常简单,太子因为想要《百官行述》,便亲笔写了一封信给任伯安。后来这封信被年羹尧搞到手,交给了雍正。然后雍正又通过李卫搞到了《百官行述》,并当着众人的面给一把火烧了。
这个事情让太子很不满意,也让老八一党十分警惕,暗示手下收买坎儿获悉了来龙去脉,并且从高福手上拿到了太子给任伯安的信(实际上是邬思道将计就计),指示老十四把信交给康熙,直接导致了太子谋反被废。
也就是说,从明线上看,是坎儿被收买,背叛了雍正,所以被雍正派人赐死,算是清理门户了。
但是如果只从电视剧的明线上分析雍正为什么杀坎儿,那后面的很多剧情就说不通了。比如邬思道为什么要跑?以及雍正为什么想要杀邬思道?
要知道,雍正在未登基前,他的人物刻画都是正面的。譬如专心办事、一心为国、尊敬康熙和太子、无欲无争,连太子第一次被废时,雍正都是一心一意保太子。
前期形象如此正面的人,后面突然变得阴险狡诈,这说不通啊!难道是电视剧BUG吗?当然不是了!
实际上导演在营造雍正的正面形象时,也埋藏了许多暗线,刻画了雍正虚伪的一面。杀坎儿就是这些暗线之一。
早在群臣拥戴老八当储君时,十三阿哥就问雍正,你就不能出来争一争这个太子之位吗?
雍正先是一副惶恐的表情,接着又是各种假模假样的推诿,用喝酒来掩饰表情,其实虚伪全写在脸上。(唐国强演的真牛B)
雍正的这套把戏也就骗骗十三阿哥这种直肠子的人罢了,岂能瞒过邬思道?雍正有争储的心思,导演已经用暗示挑明了。
后来老十三让雍正烧掉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亲笔信,雍正以保护老十三为借口拒绝了。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理由。
实际上隐藏的理由是,雍正深知这封信是扳倒太子的重器,这是自己重要的机会,一旦烧掉了,就错过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只不过雍正没有下定决心,还在犹豫中。
我这么说,是有理由的。因为这部剧的情节非常紧凑,却在坎儿偷信之后,拍了一段雍正找潜邸的大和尚“心理治疗”的戏。
雍正对大和尚说自己“近日来,一闭上眼睛,就看到大山大河扑面而来,无穷烦恼”。这里,雍正脑海中的大山大河就代表了江山,把江山藏在心中,即寓意雍正早就在心中有了扳倒太子,争储的念头。而他居然能隐藏的如此深,心机怎能不深?
这段戏表面上和前后剧情没有直接联系。但是本剧的剧情如此紧凑,导演也不可能拍一段没有意义的片段吧?
只不过就在雍正犹豫的时候,旁边的邬思道已然窥探到了他的心思,便将计就计,指示坎儿将信交给老八,并通过老八一党扳倒了太子。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坎儿被赐死的时间点也很值得玩味,可谓极其有深意。
坎儿把信偷给八阿哥之后,雍正一直都没有处理他。也就是说坎儿的死,并不是完全是因为他背叛了雍正。(否则发现之后应该直接就杀了)
雍正是等到太子被逼谋反后,受康熙的皇命去监视和捉拿太子之前,抢先除掉了坎儿。试想一下,在形势如此危及的情况下,雍正竟然还有闲心去除掉高福,为什么?
因为太子已经铁定要被彻底废黜了,高福留着也没有价值了。反倒是高福知道了这封信的秘密,如果一旦传到康熙的耳朵里,自己不仅无望争储,性命都难保。
所以,雍正杀高福,实际上是在利用完高福的价值之后,必然的结果罢了。而高福死后,邬思道也看透了雍正,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讲究情义的人,对自己有任何威胁的障碍,就算是自己一手带大调教的奴才,也是除之而后快。从而有了退隐之心。
————————分割线————————
再说小说
小说就非常简单了,文字描写也很露骨。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的高福和坎儿是两个人。
杀高福的原文:
戴铎便问:“四爷,这次回来见那院里少了四五个熟人,高福儿也没见,四爷差他出去了么?”胤禛阴狠地一笑,看了看周用诚,说道:“我差他们到鬼门关去了。没天理的混帐王八,我是何等样人,为了一个臭婊子加上八千两银子,他就敢卖主!”——《雍正皇帝·九王夺嫡》第四十九回杀坎儿的原文:
雍正即位两天后的一个夜里,他们也都遭到了“粘竿处”的毒手,死于非命。可怜那个叫坎儿的孩子,因为他的差使是在书房里给四爷管文墨,也替四爷照顾邬思道和文觉、性音两位和尚,他知道的又大多是雍正和阿哥党争夺皇位的事。他就成了第一个不能留下的人,与性音和尚一起走向了天国。——《雍正皇帝·雕弓天狼》第十五回在杀坎儿(高福)这件事上,电视剧和原著的区别在于:
小说是重点强调了雍正的狠毒,并且这种狠是贯穿始终的;
电视剧则重点强调的是雍正的虚伪,这种虚伪也是贯穿始终的。
《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何要杀坎儿?
《雍正王朝》作为历史正剧的集大成之作,其优点并不仅仅在于它将帝王家事刻画的入木三分,更在于其将人性描画的栩栩如生。坎儿与狗儿本是一样的小叫花子,因缘际会得以结识当朝四皇子,被收为家奴,但二人的人生轨迹在进入四王府以后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狗儿(李卫)从从军一步步做起,后官至两江总督,成为雍正最信赖的封疆大吏;而坎儿(高福)却被一杯毒酒夺取了性命,成了一堆白骨。
更奇特的是,在《雍正王朝》中算无遗策的邬先生在这件事情上却好像失去了掌控,对高福之死竟好似完全不知情。更令人震惊的是,一向“慈悲”的胤禛却对这个打小跟他长大的奴才下手。而要解开这个谜,一切都要从年羹尧说起。
话说彼时的年羹尧已经贵为四川巡抚,封疆大吏,大权在握,胤禛已然不能很好的控制这个昔日的包衣奴才了。而此时的朝堂,百官行述一案刚刚过去,太子又在废立的关口,胤禛需得步步谨慎。那怎么样才能控制住这个封疆大吏,让他乖乖的听话呢?邬先生的办法是“派个人,盯住他”。可是年羹尧毕竟是封疆大吏,又是多年来带兵打仗的主,这眼线又哪里有那么容易插进去呢。于是,邬先生和胤禛布了一个局,棋子便是李卫和翠儿,而眼线便是李卫。
说巧不巧,李卫与翠儿偷情被抓,可四爷府偏偏不处理,只是把他们绑在院子里,直到年羹尧来府上。年羹尧一介武将,虽也是进士出身,可哪里能识破得了这些机关,果不其然便上了当。自己乖乖的把两个眼线带走,还以为是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可是李卫与翠儿一走,便只剩下坎儿(高福)一个人,他也喜欢着翠儿。
坎儿只得借酒消愁,却没想到被八爷府上的人盯住了。八爷府上的胡管家偏又是个搞统战的好手,三两黄汤下肚,便把百官行述的事情掏了个差不多。事情掏出来以后,为了接下来继续利用高福,胡管家找了个妓女服侍坎儿。纯情少年哪里经得起这个,加之一套北京四合院的馈赠,坎儿就这样被收买了,把万永当铺和那封信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倒了出去。
可哪个阿哥都不是吃素的主,高福叛变的事很快就被胤祥告诉了胤禛。当时的胤禛正在和胤祥及邬先生下棋,可接下来却没演,因为接下来三个人做的是见不得人的事情。那就是利用坎儿,实施计中计。邬思道循循善诱,将坎儿与四爷的情缘点的透透的,一番话更将坎儿说的涕泗横流,懊悔不已。坎儿毕竟还是少年,内心悔恨,便将自己叛变的事情告诉了邬先生。邬先生哄其戴罪立功,让他把那封信交给了八爷的人。
后边的事情顺理成章,八爷党将那封信交给了皇帝,而太子也二次被废,没有翻身的可能性了。太子真的是八爷党搞下去的吗?是,因为信是他们交给皇帝的,但信却又是四爷故意透给八爷的,所以太子再次被废实际上是四爷一手操作,却又把事情和自己撇的远远地。
这就是胤禛的心术,他明面上是太子的人,可第一次刑部办案时却故意托病,让八爷办了太子。这次太子在存亡之秋,他又故意把信给八爷,让他们出头搞臭太子,自己坐享其成还不沾腥。百官行述案,胤禛是最大赢家。
坎儿为什么要死也就清楚了,只有坎儿死了,别人才不会知道是自己搞掉了太子,才能保全自己的名声;只有坎儿死了,万永当铺的事情才查无可查,一切才能归于平静。所以,胤禛之所以杀坎儿,绝非是他反叛了自己,而是他太关键了,必须除掉。
坎儿死了以后,邬思道大叫“杀高福者,邬思道也”,我们也可以说“二次废太子者,非八阿哥也,胤禛也”。
以上。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关注本头条号“逆流时代”,也欢迎点赞、转发、评论,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大动力。
《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何要杀坎儿?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当坎儿看到与他同样出身的狗儿不但娶了他一直暗恋着的翠儿为妻,还外放做了官儿,坎儿的嫉妒心油然而生:为啥都是叫花子出身,凭什么他狗儿娶妻升官,我坎儿却还是个单身狗奴才,好事不能都让他狗儿占喽。
坎儿在这时候心里极不舒服,于是,坎儿整日借酒浇愁,在不经意间被人利用,道出了雍亲王府的最大秘密,这个秘密足以令四阿哥胤禛身陷险境,而坎儿得到的回报只不过是一个人尽可夫的青楼女子——小红鞋,外加一处四合院和几千两银子而已。
虽然坎儿是不经意间道出了雍亲王府的秘密,但实际上也是他的嫉妒心和报复心使然。为了一个人尽可夫的青楼女子和一处宅子,就敢卖与他有恩的主子,他的死是必然的结局,只不过要看在什么时候死,死得有没有价值。
邬思道本想让坎儿将功折罪,因此,邬思道让胤禛将坎儿的事交给他来处理,四阿哥胤禛当时也同意。于是,邬思道来了个将计就计,利用坎儿将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信转给八阿哥胤禩。
按邬思道的想法,本想着在坎儿办完这件事后,由他替坎儿求情,胤禛可能会卖他一个面子饶了坎儿。但让邬思道没想到的是,胤禛居然连招呼都没给他打,就命高毋庸暗中赐给了坎儿一杯毒酒,坎儿临死前还挣扎着喊着要见邬先生。
当邬思道再看到坎儿时,坎儿已经是一具冰冷的尸体了,只见坎儿的鼻孔边、嘴角边淌满了血,两只眼睁得老大。邬思道见此情景,慢慢闭上了眼睛,并喃喃地说道:“杀高福者,邬思道也……”
也是因为坎儿的死,让邬思道见识了胤禛腹黑冷血的一面,这也是邬思道后来执意要离开的原因之一。下面就来详细说说这个问题。
坎儿和狗儿、翠儿三人从小一块长大,情谊深厚。黄河发了大水将他们的房屋田地尽数淹没,他们的父母也在水灾中丧生,三人相依为命,沿路乞讨。
直到遇到了前往江南赈灾的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后,他们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四阿哥胤禛看他们聪明伶俐,因此将他们三人收入门下,三人也从小乞丐一跃成为王府门人,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
狗儿和坎儿名字不雅,因此,胤禛给狗儿改名李卫,给坎儿改名高福,安排他们二人在书房当差,翠儿则被安排去侍候福晋那拉氏。
李卫聪明伶俐,还很调皮,高福则有些木讷,因此,李卫更讨人喜欢。渐渐长大的他们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李卫经常有事没事的就去找翠儿说说情话,坎儿也很喜欢翠儿,但他为人木讷寡言,只把喜欢藏着了心里,看着翠儿和李卫越走越近,坎儿内心苦闷,却又无处诉说。
年羹尧看出了三人之间的纠葛,因此曾当着他们三人的面诡秘地笑着从袖套里掏出一枚镶着红色宝石的戒指伸到翠儿眼前,说道:“翠儿,你看这个戒指我是给狗儿好呢,还是给坎儿好?”
翠儿摇摇头表示给谁都不关她的事。年羹尧哈哈笑道:“傻丫头,怎么不关你的事?这个戒指将来是你的。你说,我把它给谁,将来才会戴到你的手上呀?”
反应过来的翠儿说了声:“你坏!”然后跑开了。
年羹尧又拿出了一枚镶着绿色宝石的戒指,对狗儿和坎儿说道:“给你们一人一只,看谁有本事把它戴到翠儿手上!”
狗儿贼笑嘻嘻地接过了红宝石戒指,坎儿的笑容有些勉强,踌躇了一下,接了过绿宝石戒指。后来,活泼的李卫捷足先登和翠儿私定终身,并有事没事地偷着和翠儿幽会,翻云覆雨一番,这一切坎儿都看在眼里,醋在了心里。
后来,年羹尧屠灭江夏镇,得到了任伯安存《百官行述》的当票,胤禛先是派坎儿拿着当票去万永当铺赎《百官行述》,岂料任伯安留了一手,他本人亲自到场才能赎当,坎儿没完成差事还被万永当铺的人记住了长相,因为万永当铺是八阿哥胤禩的产业。
坎儿没赎回当,胤禛和胤祥以及邬思道一合计,派李卫扮作官二代并带了几大箱雍亲王府的各种财宝去万永当铺销赃,事后胤禛对外称府上的财宝被盗,胤祥勒令顺天府限期破案,结果赃物在万永当铺出现,胤祥带人抄了万永当铺,顺利的拿到了《百官行述》。
事情结束后,胤禛准备将李卫外放出去,正好邬思道提醒胤禛:“年羹尧是封疆大吏,大权在握,又远处蜀地,倘若捅出娄子便有天大!王爷不可不未雨绸缪。”
接着二人一合计派聪明伶俐的李卫盯着年羹尧,但不能主动派,而是让年羹尧主动把李卫要过去。
于是,胤禛和福晋那拉氏合计一番,上演了一场捉奸的戏码,福晋那拉氏早知道翠儿和李卫偷偷摸摸的事,但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次为了完成胤禛交代的任务,于是,她在晚间装睡,等夜深时召翠儿倒水。
结果翠儿果然不在,于是那拉氏召来高毋庸吩咐道:“翠儿不见了,你带两个护院到花园去找,如果是在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立刻绑了,带来见我!”这几句话就说明,福晋那拉氏对李卫和翠儿的事了如指掌。
果然,一抓一个准,李卫和翠儿正在花园中卿卿我我,被太监高毋庸逮了个正着,李卫和翠儿被五花大绑在园子中绑了一夜。第二天年羹尧看到了这一幕,于是向胤禛求情,请求胤禛饶了他们两个并将他们交给自己带出去历练一番。
胤禛的目的达到了,于是就坡下驴将李卫打发到了年羹尧身边,而且还给了李卫两千两银子。一千两给李卫到四川安顿家室,一千两给翠儿办嫁妆。
有时候命运就是这么讽刺,年羹尧自以为收了一个心腹,没成想李卫却是胤禛派过来监视他的人。
年羹尧是个魔头,为了钱财屠灭江夏镇,杀了很多无辜之人。但对李卫和翠儿是真的好,这一次,可以说得上是救命之恩,虽说是胤禛的计谋,可年羹尧是主动救的李卫,不但救了李卫和翠儿,而且还带李卫有了前途,因此,李卫和翠儿一直感念年羹尧的私恩,年羹尧临死前,翠儿还专门炒菜带给他。
可年羹尧哪知道李卫和翠儿被绑这一出是胤禛和邬思道定的计呢?年羹尧救下的人正是监视、制约他的人,乃至日后传旨赐死他的人!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如此,想来年羹尧临死前痛哭,不仅是对四爷,也是对李卫,感慨自己救过的人来传旨杀自己。
当然了最痛苦的还是坎儿,坎儿看着李卫不但升官发财而且还纳了他一直喜欢着的翠儿,同样的出身,同样办同一件差事,为何他李卫把什么好处都得到了,而坎儿却依旧是个任人使唤的奴才?坎儿的嫉妒之心越来越深,也产生了淡淡的报复心理。
自从,李卫带着翠儿走了以后,坎儿像变了个人,整日的借酒浇愁,喝多了以后骂李卫,甚至还骂胤禛,并且还说出了四爷府上的事儿,岂不知,他早被人盯上了,他在万永当铺赎当的时候就被盯上了,因此,当坎儿买醉的时候,八爷府的胡管家乘机和坎儿套近乎,并在坎儿喝醉的时候将他带到了一处宅子,还安排暗香楼的头牌小红鞋服侍他。
坎儿喝醉了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翠儿……翠儿……你别走……”,小红鞋是见惯了风月的人,于是逢场作戏假装是翠儿回应着坎儿的呼喊,坎儿以为真是翠儿,于是在醉酒的状态下和小红鞋翻云覆雨起来。
等坎儿醒来的时候,才发现身边多了个风情万种的女人,接着八爷府的胡管家走了进来并亮明了身份,要求坎儿说出抄万永当铺的内幕以及四爷府的事儿,并保证道:“这件事只有八爷、我和你们两口子知道。只要你们不说出去,八爷和我一辈子也不会说出去!”
小红鞋在一旁适时地配合着胡管家,并装作良家妇女似的,扭捏地对坎儿说:“放着这么好的小日子不过,我们干什么要自己说出去?胡爷,您说话可得准数!”
就这样,坎儿就被胡管家拖地落水了,他将万永当铺的事和盘托出,得到的报酬是小红鞋还有一处四合院以及五千两银子的安家费。
坎儿为了一处宅子,一个人尽可夫的青楼女子以及几千两银子就敢卖一个亲王,而且胤禛还于他有恩,虽说他起先是无意说出,但很明显他是内心不满才酒后吐真言,在女人和金钱的诱惑下卖主求荣,他的悲剧是必然的,即使胤禛不除掉他,八阿哥胤禩也会在他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除掉他。
胤祥通过眼线得知了坎儿与八爷府胡管家来往的事,对胤禛说道:“四哥,你一贯说你府上的篱笆牢,可你知不知道你府上最近有人和八哥的人交往得火热呀?”
胤禛的眼里立刻闪出寒光说道:“难怪这一阵坎儿老是找借口出去,回来又总是喝得醉醺醺的。”
这时胤禛就已经打算立即处决坎儿了,但邬思道另有计算,于是让胤禛将此事交给他来处理,胤禛点头默认了。
于是邬思道找到坎儿说道:“我想,你不会有意干出对不起四爷的事。可是,你毕竟还年幼,许多事情都还看不透,防不了。这就难免有时糊里糊涂着了人家的道儿,无意中做出不利于主子的事情。干了错事不要紧,要紧的是赶快想法子补救,不能一错再错!要不然,就是死了,也要背着个背主忘恩的骂名,不容于世,也不容于天!”
坎儿听了邬思道的话后,哭喊道:“邬先生,我不是人,我犯了大错,您救救我!你要救救我呀。”
于是,邬思道经过与胤禛商量后将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信通过“内鬼”坎儿的手送到了八阿哥胤禩的手里,把烫手山芋扔了出去,通过八阿哥胤禩的手废掉太子,可谓一举两得。
邬思道此举一是帮胤禛解决了棘手问题,二是想通过此事保坎儿一条命。但胤禛可不这么想,在坎儿将信送出后,他没有和邬思道商量就直接下令处死了坎儿以绝后患。
其实站在胤禛的角度想处死坎儿是无可厚非的,首先,坎儿犯了原则性错误,将有恩于他的主子被卖了,即使邬思道采取了挽救措施,坎儿的行为也是不能容忍的。其次,留着坎儿始终是个隐患,坎儿可以背叛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万一哪一天八阿哥胤禩利用坎儿做文章向胤禛发难,到时候胤禛也将会不好收场。
邬思道没想到胤禛会不卖给他一个面子,更没想到胤禛没经过和他商量就处死了坎儿,他高估了自己的面子,低估了胤禛的狠辣。
实际上,胤禛处死坎儿也展现了他腹黑的一面,利用邬思道说服坎儿使反间计,完事后又暗中处死了坎儿。
写在最后可以说,胤禛最终处死坎儿,首先是坎儿咎由自取,由于嫉妒心使然,坎儿看着小伙伴狗儿情场官场双得意,而自己双失意,因此,他有了抱怨,最终酿成大错。
所以说胤禛处死坎儿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奴卖主是不能容忍的,有了第一次就会有下一次,留着坎儿始终是个隐患,万一被别人抓住把柄,自己将会陷入险境。同时,处死坎儿也展现了胤禛腹黑的一面,也让邬思道对胤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邬思道才会有了后来功成身退的想法。
《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何要杀坎儿?
看到很多人说雍正杀坎儿是因为坎儿背叛了自己,看来是既没有看过小说原著《雍正皇帝》,也没有看懂电视剧《雍正王朝》。无论小说还是电视剧,雍正杀坎儿都是为了灭口。只是小说写的明确一点,电视剧隐晦一点。
先说小说,小说里的坎儿,后来改名周用诚(并非电视剧的高福)。在雍正继位之后,雍正的亲信和尚文觉与其密约,必须将知道雍正继位所做各种事情(阴谋)的人处死,让其各种阴谋不为人所知,从此雍正才能正大光明做皇帝。之后周用诚(坎儿)就消失了。所以,他被雍正灭口了。
再说说电视剧,电视剧里坎儿后来取名高福,坎儿因为李卫(狗儿)跟翠儿在一起了,心情低落,酒楼买醉,结识了八爷府里的胡管家。后来坎儿被胡管家利用,透露了百官行述的事。后来因为十三爷发现了坎儿和八爷的人走得近,告诉了四爷。之后,邬思道得知了此事,质问坎儿,坎儿实言相告,求邬思道指点一条活路。邬思道由此让坎儿继续和八爷的人接触。其实是为了让坎儿稳住八爷,从中反间。
但是为什么后来坎儿还是被赐毒酒了。很简单,他的任务完成了,用不到了,为了灭口必须杀了。原因就是邬思道设计通过坎儿将太子写给任伯安索要百官行述的信传递给了八爷。显然四爷对这个计划是默认的,否则坎儿不可能轻易得到这么重要的密信。而这封信的作用是什么?是让康熙下定决心废了太子。所以很明显了,四爷是借着八爷的手成功打掉了太子。
雍正王朝电视剧对小说原著中的雍正极大的美化了。实际上要夺嫡成功上位,又岂能是靠光明正大就够了的?所以,实际上就要靠各种阴谋。但电视剧毕竟将雍正作为绝对正面形象来塑造,所以不能写的太明。但邬思道一句话已经说明了,邬思道说是自己害了高福。其实就是邬思道没有想到雍正这么狠。最后邬思道归隐而不愿意做官也就是这个道理了。了,如果他做了官,最后一定也会被雍正灭口。
《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何要杀坎儿?
文/炒米视角
谢邀@诺尔说事 。杀坎儿的不是雍正。是坎儿“白手套”的身份和自己短浅的目光。坎儿(高福)的灵性相差狗儿(李卫)十万八千里。坎儿和狗儿进入雍王府当奴才的时候,狗儿其实就已经想好出路了;而坎儿只能看见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这就是差别,这就是两人命运殊途的本质所在。
狗儿接到的差事是去当铺踩点下套,全程无破绽,分寸拿捏得当。所以狗儿知道机会只有一次,错过了,那就是生死的命运! 而坎儿因为心里只有那一亩三分地,所以翠儿和狗儿走了,他就失魂落魄了。而偏偏原本属于狗儿的更脏更累的活儿,也落到了坎儿的头上。其实这也是一种挑战,另一种命运也不是不可能。
但这里面偏偏坎儿被老八府里人设局下了套,坎儿不明白,送上门的好处和送上门的女人,那都是要你命的。但是坎儿一时欢愉,便是苦楚人世最大幸事。 有一个神一般的阴谋家,他一眼便看出坎儿的心思,利用坎儿做一件事(将太子给任伯安的信送给老八),这本是一个可以当做教案的反间计。因为他赌这是雍正欲为而不敢为之事。
但是就连这高人也只猜对了一点,此事的确是雍正欲为而不敢为之事,但是雍正眼里却揉不得半点沙子,所有替他办事的人都不能有半点隐私,任何超出他控制的事情,他是不会讲任何情面的。
其实到了这份上,坎儿可杀可不杀。但是为了不节外生枝(毕竟在雍正眼里已经不可靠),为了给邬思道一点提醒。雍正悄无声息地就秘密处理了坎儿。留下的是五月天里背后冷汗浃背的邬思道。坎儿的死,雍正连个字都没提,但是信息量之大,令人心惊动魄。邬思道自以为密不透风的谋划,其实连自己放个屁都在雍正的严密监视之下,这也是大功告成之后,邬思道想破脑袋,也要离开雍正身边的缘故。
狗儿和坎儿,名字即命运。李卫一生操劳谨慎如”狗”;坎儿眼见要飞黄腾达,却始终未迈过生命中的那道“坎”!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