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为什么胤禩要忽悠弘时谋反?
在《雍正王朝》中,老八胤禩一共有两次忽悠弘时造反,但是两次的目的大有不同!
要解释清楚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我们得搞明白老八胤禩的人生到底是怎样的?
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老八胤禩是康熙帝的第八个儿子。而康熙帝一共有三十五个儿子,未到成年就夭折了十五个,等到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废太子胤礽的时候,只剩下十二个皇子具备争夺储君的资格。
在这些皇子中,真正有实力竞争的,只有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禩。老四这边有老十三支持,老八这边有老九、老十和老十四支持。
所以,在势力上和众臣拥护上讲,老八是占据优势的,在德行上,老八也不输老四!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康熙帝并不这么想。
康熙帝心中是有一个疙瘩的,这个疙瘩并不会因为老八表现的多好而消亡。这个顾虑就是老八的出身,康熙帝也曾经大骂胤禩为“贱妇所生”!就因为胤禩的生母是辛者库出身,这也让老八从小就有了从骨子里争口气的想法。
当最后所有的夺嫡努力都竹篮打水以后,老八换了一种思路,他对其他人也讲过,所谓的皇帝,就是为了争说的算的权力。即使不当皇帝,如果说的话比皇帝还好使,那么当不当皇帝也无所谓了。
在这个过程中,他还是非常在意自己的名分,一般什么样的人才这么在意名分呢?
就是胤禩这种出身比较低微的人(相对于其他皇子),就像过去一个连生五个女儿的人家,别人都在嘲笑他,而他偏偏要生出儿子来一样!
对于一般人来讲,所谓的成功人生无非就是酒色财气,对于老八胤禩来讲,不好酒、不好色、不好财,唯独对这个气情有独钟。俗话说“树争一块皮,人争一口气”,正是因为胤禩的生母缺的是这个“气”,他才一生都在争这个“气”,这个“气”,换个字来讲,就是“名”!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就好解释,胤禩为什么要忽悠弘时造反了。
在胤禩找弘时之前,他就已经在争这口气了:
不管是雍正帝即位之初追缴户部欠款的事,还是后来的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纳粮新政推行,甚至关于西北大将军年羹尧的生死问题。老八都在充当着一个煽风点火的角色,目的也很明确,让天下人都去骂雍正皇帝,让天下人都为康熙帝的错误传位给老四胤禛而懊恼,从而给自己积攒好的名气。
当老八胤禩埋头苦干并接连被雍正帝破解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获知了一个信息,那就是科场舞弊案的主犯原来是弘时!
也就是说本来胤禩打算利用山西巡抚诺敏一案,和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科场舞弊一案来整垮雍正帝,让雍正帝难堪。不管雍正帝是严杀还是隐忍,都对雍正帝不利。
如果选择严肃处理,那么雍正帝是不是就此得罪了身边的两个重臣,一个是九门提督隆科多,一个是首府大臣张廷玉。如果他选择了隐忍不发,那么雍正帝的脸面就彻底被打的无脸见人了。
当然,雍正帝选择的第一个选择,最终算是给隆科多的背叛埋下了伏笔……
在此基础上,老八胤禩提出了一个更大的设想,那就是架空雍正皇帝,拉拢他的新政推行得罪的权贵人士。这样就可以实现他的伟大设想,那就是雍正帝留骂名,自己留“贤王”名分,而且发号施令还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于是他利用弘时科场舞弊案的把柄,挟持了弘时,又拉拢了隆科多,伙同其他人员,发动了有名的八王议政逼宫事件。
对弘时来说,这次参与造反,只是因为胤禩掌握了他的罪证,担心被捅给雍正帝,所以才糊里糊涂的参与了进来。
而对于老八胤禩来讲,这件事如果能成,则他就终于向天下人证明了,康熙帝选择老四胤禛即位是一个错误的决策,只有我“八贤王”才是真正的大才,即使没有坐上皇帝位,那也是名声盖过皇帝。
说到底,他还是不服雍正帝的心思在作怪!
那么他第二次忽悠弘时造反,心境就完全不同了:
胤禩发动的八王议政计谋被老十三给粉碎了。
此时的老八胤禩还是有些悲壮的,他喊了一声:
“老九、老十,不要怂包求人,走!”此时的老八胤禩是彻底输了,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但是弘时不失巧合地又找上了门。于是老八胤禩总结了自己失败的经验,并且告诉弘时,不能太“仁慈”,自己输就输在了一个“贤”字上,太注重名分了。
然后弘时又傻啦吧唧的派出了杀手,想干掉弘历,当然最后并没有成功。
但是让众人没有想到的是,李卫这小子跟雍正帝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导致了弘时的死,他是这样说的:
“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明知道八爷他们,一个个心术不正,还一个个亲王贝勒的加封,把这些难题都留给主子啦!”雍正帝对这句话深有体会,痛定思痛,最后痛下决心杀掉了弘时,为弘历的顺利继位铺平了道路。
弘时临死的时候,大喊:
“八叔,阿其那!阿其那!你明明知道我不是弘历的对手,还让我去争,逼得皇阿玛杀我!我恨你!”这就是老八胤禩的计谋!
假如弘时成功了,那么雍正帝就失去了弘历这么好的皇子,他自然痛苦万分。假如弘时失败了,那么雍正帝就失去了弘时这个皇子,重蹈康熙帝的覆辙。不管是哪种结果,对于雍正帝来说,都是不可承受之痛!
而最终,他终于赢了雍正帝一次,临死前还给雍正帝写了一封信,其实说到底只问了他一句话:
“四哥,你到底累不累?你这么拼,到头来也不过得到了身前身后的骂名而已!”说到底,老八胤禩两次说动弘时造反,并不是真的为了扶弘时上位,而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比老四胤禛差而已!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中,为什么胤禩要忽悠弘时谋反?
文/炒米视角
谢邀,炒米带各位站在八阿哥的角度来复盘一下整个过程。其实八阿哥胤禩包括其他皇子对四阿哥胤禛继位,是很意外的。按道理自己太子胤礽二次被废后,直接宣告了太子、大阿哥、三阿哥这一帮子人都失去了夺嫡的资格。八阿哥一直认为太子极有可能出在自己或者十四阿哥之间。自己得”民心”,十四阿哥得“圣心”。
现在突然告诉自己,四阿哥胤禛继位为君了。八阿哥自然晃不过神来。然而八阿哥此刻仍然是掌握着整个帝国的士绅和朝臣资源。
而四阿哥胤禛作为康熙朝不党的孤臣,他其实现在所谓的资源是极其有限的。他的皇位是不稳固的。他的两个拥立功臣开始拉帮结派,各自坐大。虽说是皇帝,但是政令难出紫禁城。
而此刻胤禛向八阿哥胤禩投来了橄榄枝。不但给自己加官进爵,还让自己总理内阁。一副非常依赖的样子!这让胤禩想公然反对他又没有理由。如果自己公然反对胤禛,迎回老十四,似乎自己也未必能得到什么更好待遇。
于是这样的和平风光的日子过了三年有余。胤禛竟然还把自己的皇三子弘时过继给自己,让自己代为教育。什么概念?皇三子弘时是雍正的事实上的长子。自己当了雍正亲生儿子的爹,这是什么用意,地球人都知道。
然而仅过两周,画风突变,雍正命自己改名阿其那。本以为胤禛喜怒无常的“病”犯了。没想到仅隔一月,自己就彻底被列数罪状,罢官夺爵,逐出宗室,抄家圈禁。
这究竟是争导致的,还是不争导致的?胤禩落到如此下场,内心是否坦然?然而因为“文字狱”,真实的历史已经无从考证。
而电视剧《雍正王朝》,对这些事情结构和逻辑变换了一下,并且做了延伸和发展,给出了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对于此间的争斗,就顺理成章带上了下一辈的人。
这个争斗就简单多了,识趣的弘昼搞了个“活出丧”,自己单方面宣布退出了。而宝亲王弘历实际上有着康熙的”背书”,几乎不用去争什么!所以争的就剩下弘时了。弘时不争连弘昼的待遇都不可能有,弘昼好歹是弘历的母亲养大的。根据谁争,谁就是雍正的敌人的原则。弘时的实际对手是雍正。
弘时必败。但此刻胤禩加入,帮助弘时。看似天平砝码加重了。然并卵,胤禩自己斗不过雍正,所谓帮助弘时,其实是害弘时早点去死。
看看八叔给弘时出的什么主意吧?杀掉弘历,到时候雍正不想立你,都没办法。真是一个好主意啊,当年李世民也是用的这个办法,最终成功的。
而胤禩的确不是个好参谋,他漏算了,雍正不是李渊,弘历也不是李建成。
《雍正王朝》里邬思道曾经对雍正说,“这世上最难参透的就是人心!”是啊,胤禩啊,你到底咋想的啊?
《雍正王朝》中,为什么胤禩要忽悠弘时谋反?
弘时的政治智商岂是胤禩忽悠得动的!
(弘时剧照)
遍观《雍正王朝》,老八始终处于和雍正政治斗争的第一线。即使雍正登基,大权在握,老八也如同飞蛾扑火般迎面而上,斗争方式简单粗暴!而我们的三阿哥弘时就理性多了,他暗中铺排、借力打力。虽然最后功败垂成,也不枉生在帝王之家的巍巍男儿身!
我命由我不由天弘时是雍正的皇三子,但在成年的阿哥中,他是皇长子。在康熙、雍正及一干朝臣的眼中,弘历继承皇位是理所当然的事。
弘时撇撇嘴,心中暗道:我二伯还是我皇爷爷明明白白两次行文立下的太子,不一样没笑到最后。
对于众人的偏见,弘时心里是苦闷的。同是雍正的亲生骨肉,弘时长弘历七岁,并且他的生母齐妃是雍正的侧福晋(妻),地位远高于弘历的生母钮祜禄氏,她只是出身侍女的妾位。
历史上有很多与命运抗争的皇子,例如李世民、朱棣,他们最后都成功了,在青史上留下赫赫威名。
作为有志青年的弘时,压根不相信人各有命的说法,他要凭借自己的奋斗,开创属于自己的辉煌。
铺人脉无奈泄考题雍正元年的科考考题是弘时泄露的,这也是他的无奈之举。当年他十九岁,虽胸有鸿鹄之志,然手无尺寸之兵。他的本意只想拉拢部分的仕子,作为布局未来的闲棋。张廷璐从弘时偷考题的事情中读懂了他的志向,主动投靠了他。他俩的本意只在培养属于自己的人才,这也是权贵们惯用的暗箱操作。然而事有疏漏,被有心的贪财人大加发挥,以致考题在伯伦楼售卖营利。
科场舞弊案爆发以后,张廷璐因主考官的身份和阻挠办案被下大狱,其实没有明证指向他泄露考题。老八嗅到了异味,夜审张廷璐,他没扛住,口供出弘时。老八承诺死保张廷璐,警告他不要供出弘时。
看到这里,很多人以为老八捏住了弘时,但弘时的表现象没事人似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很简单:口说无凭。张廷璐可以说弘时偷了考题,也可以说其它人偷了考题,再往深了说,他也说不明白了。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科场舞弊案以后,老八渐渐醒悟过来,当初搞到的“口供”就是个鸡肋。拿捏着它,弘时根本不怕,何况当事人张廷璐已经死了;私下毁了它,当初白忙乎了一场,心有不甘。于是,他当着弘时的面烧了“口供”,主要是卖好给弘时。弘时淡然地一笑,眼皮都没眨一下。
那段时间,是弘时的隐忍期,他也在暗中交好隆科多。隆科多因为拥立雍正而上位,后来俩人有了嫌隙,他对自身的前景不看好。弘时和他合作有基础:隆科多有权,时为军机大臣兼任九门提督,只要机会合适,他可以搞掉雍正;弘时有身份,具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他一旦即位,可以赐予佟氏家族的辉煌。后来事败,弘时想杀隆科多灭口,足证两人互有盟约。
这些私下的行为,老八却一无所知。
在剧中,老八苦口婆心地劝弘时和弘历争。弘时就调侃地问道:“八叔,将来一旦成功,你将何以自处呢?”老八答道:“愿做周公。”
你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我信你个鬼。弘时心中暗笑。
老八在雍正初期,权贵为总理王大臣,爵高为和硕廉亲王,结党营私,自成一体。一旦政变成功,他会止步于周公?那岂不是白忙乎一场。
弘时没有点破老八,他有自己的打算。老八这股政治力量他要充分利用,让他们冲在最前面。一旦事成,他会使出隆科多这道真正的杀手锏,给老八党致命的一击。
有人会问:有没有可能是老八和隆科多联合起来架空弘时呢?
不可能!因为老八成党,只有他当了皇帝,下面的党徒才能论功行赏。隆科多对于老八党,只是个边缘人物,拥立老八当皇帝,不符合隆科多的利益。
死道友不死贫道弘时目标明确,剑指大宝。当老八提出要搞八王议政时,他的态度若即若离,这也是他政治成熟的表现。老八被雍正压制多年,早就想孤注一掷,拼个鱼死网破。弘时借力造势,忽悠弘昼假传圣旨,他稳居背后。
这招很漂亮!事成,大位有份;事败,死道友不死贫道,连背锅的弘昼他都找好了。
弘昼后来想明白了,各方势力都是他惹不起的,因此,他不敢举报弘时。为了撇清,他导演了一出“活出丧”的好戏,这是向外界宣言:从今以后,我不惹麻烦,麻烦也别来找我。
弘时是看不起弘昼认怂的。如果雍正不进取,怎么得大位?如果爱新觉罗家族不进取,怎么得江山?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老八痛快地上演了一场大闹龙廷的好戏,这给了雍正将老八党一网打尽的机会,却留给弘时一地鸡毛要收拾。
弘时很果断地遣散老八的家人,同时亲自搜查老八府的文字信件。这不表示弘时留下白纸黑字在老八府,他是怕老八和其他人在文字交流中提到对自己不利的事。
另一方面,弘时指使人给监牢中的隆科多“背土袋”,这种方法杀人于无形,找不出死因。
做完这些,弘时还觉得不放心,他用上了釜底抽薪的打法,就是找刺客干掉弘历。因为干掉了弘历,太子人选只有他和弘昼,而弘昼还没有进取心。
以上,是弘时争夺太子位时用上的方法和手段,可谓是稳健而老辣。相比老八让所有的斗争流于表面,弘时显然更胜一筹。在这个过程中,明面是老八利用了弘时,实质上老八处处在给弘时当枪使。
有人也许会说,弘时为人太狠毒了。其实不是,至少弘历也够狠。弘历在暗中勾连图里琛,监视着朝中的一举一动。当隆科多“背土袋”时,图里琛及时地把雍正引向他的监管处,借隆科多之口揭发出弘时的罪行。
当弘时被雍正赐死后,图里琛背后对弘历比划了一个“大事已成”的手势,然后弘历如同影帝附身,伤心欲绝地问雍正:“皇阿玛,我的三哥呢?你把我三哥怎么样了?”
弘时死前,想明白了弘历的阴险,但不怪他。他也不怨雍正。“输了就要认、挨打要立正”,他是有这种觉悟的。他唯一不能原谅的人是老八,大骂他是“阿其那”。的确,老八就是个猪队友,那是活生生地给雍正送人头哇!
老八为什么希望弘时造反?这个在剧中有答案。老八彻底垮台后,给雍正写了一封信,他说:“四哥,你赢了吗?……四哥,你累了吗?……”
老八后来所做的一切事,都是想和雍正争输赢,他知道赢不了雍正以后,就给他制造麻烦,希望弘时造反来累垮雍正。
《雍正王朝》中,为什么胤禩要忽悠弘时谋反?
八阿哥胤禩没有败给手握重兵的老十四,却败给了韬光养晦,成天念佛的四阿哥胤禛。机关算尽,却被老四半路劫了道。胤禩肯定是心有不甘的。自从雍正登基后,八阿哥表面顺从,内心却是耿耿于怀,他一直在等待时机,伺机反扑。
这段时间,他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棋子——弘时。雍正继位后,爆发了科场舞弊案。主考官张廷璐被杀,而罪魁祸首就是弘时,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这个事被八阿哥知道了。弘时把柄被抓,外加与弘历相比,弘时受到太多不公平的待遇。弘时倒向了八阿哥胤禩,成为八阿哥胤禩反扑的工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胤禩之所以鼓捣弘时,一是因为弘时有把柄在自己手中,这样就容易控制了。第二,弘时的皇子身份,可以方便日后行事。第三,不管是弘历还是弘昼,都很聪明,懂得权谋机变,而弘时明显脑子不太好使。弘时小时候又和八叔亲近,将弘时作为棋子是最佳选择。 第一次鼓捣成功后,弘时成了八阿哥与雍正斗争的工具。在整顿旗务过程中,弘时和八阿哥勾结,几乎架空了雍正皇帝,但是最终兵败垂成。八阿哥大势已去,弘时奉命去抄家,八阿哥又开始鼓捣弘时。
“狠毒不及弘历”一句话让弘时开始兵行险招,弘时派人刺杀弘历,最后还是失败了,弘时最后不得善终。八阿哥这时候鼓捣弘时无非是想鱼死网破,狗急跳墙的最后一招。因为他现在已经完全失败了,利用弘时,继续向弘历和雍正发难,这是八阿哥最后的反击。
都说弘时很聪明,我却觉得他既比不上弘昼,更比不上弘历。他只不过是八阿哥的棋子而已。弘时一生短暂,八阿哥胤禩却一直利用他。弘时小时候生病,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都来守夜,他们有如此善良吗。这不过是表现给康熙看罢了。弘时长大后,更成为八爷党的棋子,八阿哥为了自己才鼓捣弘时,不然你以为他是为了弘时着想吗?
(欢迎分享吐槽关注风雪梦不逝,往后余生,风雪是你,平淡是你。)
《雍正王朝》中,为什么胤禩要忽悠弘时谋反?
分两次,第一次是为了架空雍正,第二次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
逼宫失败后,雍正让把老八所有家产抄没,老八诈了下前来抄家的弘时,身上藏下一千万两银子。但这些银子他却不是留给自己用的,而是全部分给了家人、奴仆。都抄家了,一文钱不给也没人向他讨薪,他却费尽心机地给他们留银子。可以看出他对家人感情很深。
他最后悔的不是不该联合四旗主隆科多谋反,也不是一着不慎逼宫失败了,而是
〖在这之前,没有给你们置一份家业〗
毕竟,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他们才是老八最关心的。现在打算的很好,虽然被抄家了,但冒险给他们藏了这么多银子,他们还能在京城或回家,置份家业,过上不错的日子。
但是胡管家却告诉他,这些家人都要被发配到云贵极边去,老人、女人、孩子都要一起去。那时的云贵客不像现在一样是旅游胜地,毒蛇、猛兽、瘴气、荆棘、土匪遍地,缺吃少穿,缺医少药;这一去死个七七八八都是少的。
这还不是雍正的旨意,而是弘时为了灭口主张的。本来老八对弘时不错,又一起谋反,老八没供出他来,他应该照顾下老八才对,现在却恩将仇报地加害,更重要的是这要伤害老八最关心的家人了。
先发配到云贵,然后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使点手脚,把他们一一杀死,是毫无困难的事。要拯救他们,只有除掉弘时。
姜还是老的辣,一开始老八先声夺人地唬弘时自己身上有银子,然后扬长而去,把弘时唬的一愣一愣的。他只有不想玩弘时,要玩弘时把他玩的跟傻子似的。
于是让胡管家把弘时叫来,弘时有点歉疚,说如果老八不同意,他可以把人放回来。没想到老八说不用,他赞成弘时这么做,把他们仨杀了才好,要成大事必须心狠手辣。毕竟以老八的老谋深算,他能相信弘吗,前脚放了他们,后脚一个个杀了,再正常不过了。让弘时放松了警惕,觉得老八只为成就事业不为别的。接着把八爷党名单交给他,让他更相信老八是为着自己的。
又一顿侃,分析他们三兄弟的特征,弘时听得觉得八叔说的太对了 。然后鼓动他为了夺得皇位,应该先刺杀弘历。雍正最关心新政,弘历支持新政,弘时反对新政,如果弘时这样做了,肯定是个死没跑,他的家人也就安全了。
不出所料,弘时果然上钩了,最后被雍正赐死时才明白过来,被老八玩了。做人留一线 事后好相见,弘时做事太绝,所以把自己搭进去了。
《雍正王朝》中,为什么胤禩要忽悠弘时谋反?
说到底就是老八心里不服气,不愿意承认输给了四哥胤禛!
老八苦心经营多年,朝野上下为自己赢得了一个贤王的美名!看似皇位就在向他招手。
而胤禛是真正的做了一个孤臣,在追缴国库欠款时就是这样做的,不怕得罪权贵、兄弟、老臣重臣(最后变相的逼死了魏东亭)。但是胤禛赢得了老子康熙的心,康熙就是要一个这样办实事,能解决问题的孤臣。
老八办事,就是把名利先摆在前面,看这个事是不是对自己有利或者能为自己赢得好名声,而这些最易犯皇帝之忌,他也正是这样不知不觉,一点一滴的惹得康熙厌恶。
老八做的最失败的一件事就是诱审肖国兴,诱逼肖国兴供出太子胤礽,而他的险恶用心不仅让康熙起疑,更是被张廷玉识破。等到图里琛押送肖国兴回京复命时,说出肖国兴叫屈,康熙连说:其心当诛,其心当诛!此时康熙是彻底的厌恶老八,老八已不是他考虑的对象了!
这时的老八还不知老爷子的心思,还在为自己的小聪明自鸣得意。第二天,去热河狩猎,康熙从王子中选一位代替太子接见王公,又点了老八,老八更加认为自己有戏了。
接着狩猎比赛,彩头就是王公本来献给太子的金如意,老八来了一出逮活物,这出作秀更让康熙讨厌。这次由小弘历作了康熙的代言人,狠狠地出了一下老八的丑,小弘历的马屁把康熙拍得舒舒服服,结果金如意赏给了弘历,胤禛又胜一局!
康熙暮年,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康熙寿诞,老十四打了大胜仗,并派人送寿礼:祥瑞之石。老八却用死鹰换掉天石,妄图搅乱朝局,康熙弥留之际,终把大位传给胤禛。
老八处心积虑几十年终是一场空,老八懊恼的不仅是没得到皇位,更是自己输给了四哥!
不服哦!选择继续跟雍正作对,你不是有个优秀的儿子弘历准备接班吗?那我就撺掇你这个不优秀的儿子弘时来搞弘历,搞死了弘历我就是大赢家,搞死的是弘时也不碍我啥事,这小兄弟俩无论死的是谁,伤心的都是雍正。就算我得不到皇位,这辈子终究算扳回一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