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诗歌看的人很少?

现在的诗歌看的人很少吗?

人们喜欢谈论“诗和远方”,但是远方到底在哪里?能解释大家不再爱诗歌吗?

杨角风原创文章,请随手关注,不胜感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不再崇拜诗人,大家也不再喜欢看诗歌,写诗这条路慢慢的变成了纯粹的个人爱好了。

最近几年杨角风突然又开始写诗,原因完全是受到了高晓松的影响,他的《人生还有诗和远方》中写道: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房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深深感动了我,我们的生活太多的物质横流,而精神上真的缺少了那份诗意,人生还有诗和远方,那么远方是什么?

杨角风知道这篇文章浏览量不会高,因为太多的诗歌都没有突破一百阅读,不是写诗的人少了,而是少了读诗的人!

海子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是属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一代人”,有一期高晓松专门提到了海子,提到了那个时代,我之所以崇拜高晓松,也是因为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没有在这个物欲的社会迷失自己!而当年的海子亲身经历了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扼杀物欲、只讲精神,到80年代末期的摒弃精神、物欲横流的社会转型过程。面对现实,理想主义者的作者困惑了,希望破灭了,觉得不能“诗意地栖居于世”了。所以诗人的境界总是那么的理想,而现实又不会那么丰满,也造成了诗人的灭亡。

或许从海子的逝去那一刻起,中国诗人就进入了低谷期!

海子说,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

海子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追求远方,追求的可能只是海市蜃楼。

其实在杨角风看来,远方可能是历史的前河,可能是古人的意境和情怀,可能是遥远的诗意的梦想。

我们还有谁会用到这样的语句表达离别的感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我们还有谁会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表达忧愁呢?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表达变得这么幼稚?这么直白?这么没有意境?这样的苍白无力?

现在的物质水平高了,大家再也不想让生活过得那么复杂,连游戏都不想动脑筋,简单的打打杀杀就行,谁还会去看剧情?谁还关注过程?谁还会去用心读诗?

诗歌的当头一棒是梨花体的出现,从此诗人再也不想写诗,人们再也不想读诗……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杨角风不想批判了,没有诗和远方,那就拿四岁孩童说话来凑。也使得诗歌跟远方越来越远!

不管怎么说,杨角风仍然坚持写诗,坚持读诗,只有真正爱好诗歌的人,才能读懂写诗的人,人们需要归属感,有了归属感,即使只是很小的一个团体,也能抱团发光!

因为杨角风坚信,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不胜感激!

为什么诗歌看的人很少?

谢邀!时代不同,观念也不同。因此追求也不相同。过去人多追求精神食粮。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又现实,挣钱时间多,闲暇时间少,所以如此。

为什么诗歌看的人很少?

有受众的始终有,没受众的就没有。现代诗歌阵营浩如烟海,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很正常。

为什么诗歌看的人很少?

诗歌受众是平民,

通俗易懂又押韵。

心灵净化吐字快,

不慕诗冠镀金身。

为什么诗歌看的人很少?

“现当代诗歌,是一种相对尴尬的存在,它缺少了古典诗词精美的格律美,不再被人们从蒙童时代便熟纳于心,随时引用,成就一种出口成章的悠然。现当代诗歌的自由,使人怀疑诗歌到底是否还是诗歌,或者仅是一种占据着这个名词的新的物种。”——王书林《现当代诗歌鉴赏》

多元化时代的今天,诗歌创作愈发自由大胆,每天都以数以万计的作品诞生。为何我们叫得出名的诗人、背得出口的诗作却少之又少?当代诗歌为何逐渐被人们遗忘?有两个原因:

一、时代变革给当代诗歌带来了冲击,当今网络的普及,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诗歌的发表、传播和阅读方式。网络阅读的繁荣,既扩大了大众阅读视野和便利沟通,也让真正的诗人和评论家陷入更小的圈子,失去了不同观念、问题碰撞的机会,只能在固有的圈子里自嗨自娱。

与此同时,自由随意的大环境,也导致诗歌创作的标准、门槛下降,失去了诗歌原本存在的公信力。现在的作者,在网上随手分行的文字,就可以叶子诗歌。现在的诗歌成了简单的、随意的分行处理,没有审美可言。有人笑说,当代诗歌,诗非诗,诗人非诗人。

再一个原因是“消费主义”浪潮下,诗人“情怀”不再。泛娱乐化的当下,许多诗人逐利,不再发自内心,诗歌开始崇尚直白、平易,造成语言的重叠、堆积,把诗歌变成了一个垃圾场,破坏了诗歌的品位。

面对质疑,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当代诗歌,让它成为大众流行,散发“文学之母”的魅力所在。创作者要打开格局,用心关怀,去抒写时代和人民,诗歌才会有灵魂。真正的创作是用脚步去丈量土地,用行动去体会风土人情,用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去发现、记录社会的真善美。

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应当反思,别让“快餐式文学”搞乱了诗歌的节奏,

应当提高文学鉴赏力,不要人云亦云,用真情去品鉴,我们就会发现,诗歌是如此之美。

为什么诗歌看的人很少?

消遣泛滥,缺少情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