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时兴离婚,感觉很多文人为此抛弃原配,你怎么看待这种行为?
明代诗人曹学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由于民国的几位著名文人,如鲁迅、沈从文、徐志摩、李叔同等,都有抛弃发妻、另寻新欢的行为,更加深了人们“自古文人多薄情”的观念。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多元文化的冲击。民国时期,传统的中国文化与欧美的自由文化相互交融、碰撞。一方面受西方教育长大的人,追求平等、自由,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人,信奉旧俗和顺从,在意别人的看法。
这样两类人谁也不能理解谁的世界,但因为祖辈、父辈的关系,又无法完全割裂。
就像,鲁迅、胡适之类理解不了朱安、江冬秀们的生活,但还是遵从母命,娶了她们。
但结了婚,两人生活由于始终不在一个频道上,又痛苦不已。
鲁迅在《随感录四十》中曾说:"在女性一方面,本来也没有罪,现在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我们既然自觉着人类的道德……又不能责备异性,也只好陪着做一世的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账。”
他们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其次,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倡导的是一夫多妻制,所以在传统的女性认识中,丈夫可以左拥右抱,但妻子必须从一而终。
在这种意识下,女人自觉把自己视为男性的附属物,在丈夫跟前,始终觉得低人一等。
鲁迅的太太——朱安的思想也是如此,自她嫁入周家,就没得到过丈夫的恩爱和礼遇,但她还是甘之如饴、任劳任怨地伺候家婆,鲁迅要带家人北上,问她的意见,她说:生是周家人,死是周家鬼,即使无夫妻之实,但还有这夫妻之名!
鲁迅死后,他留下的遗嘱里没有关于朱安的一个字,朱安还是认为:周先生对我并不坏,她至死不肯说丈夫的一句坏话。
她这一生,都活在鲁迅的背影里,从未在意过自己的喜怒哀乐。
与她相比,江冬秀则可爱、洒脱许多。
自我意识的缺失,让朱安越来越卑微;自我意识的觉醒,也让江冬秀敢于以死相逼、保卫自己的婚姻。
第三,思想上的懒惰。对朱安而言,婚前,她有6年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以缩小和丈夫的思想差距,婚后,她又有17年的时间,可以弥补和丈夫的距离,但她都错过了。
她只顾做好女红、钻研厨艺、打理家务,但这些都不是鲁迅看重的。
他要的是一位能彼此交流的妻子,而不是一位埋头苦干的老妈子。
朱安或许觉得学习太苦,不愿学、不肯学,这种懒惰害了她一生。
朱安身上,有着那个时代大多数女人的共性。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还有部分男人身上“喜新厌旧”、“不负责任”的劣根性,在这一点上,不论古今、无关身份,没有例外。
所谓婚姻,终究还是一场门当户对的较量。
民国时期时兴离婚,感觉很多文人为此抛弃原配,你怎么看待这种行为?
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起了胡适在1918年一次演讲中说过的一句话:“近来的留学生吸了一点文明空气,回国后第一件事便是离婚。”说明在当时,在所谓的高端人群中,离婚不是个别现象。说到民国时期的文人离婚现象,绕不过去的就是徐志摩了,因为离婚,他在当时文人圈里可是出了大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著名诗人。他的第一个老婆张幼仪是旧式女子,但温柔贤惠。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认识了另一个女人林徽因后,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了。张幼仪这个女子非常不简单,她平静地与徐志摩分手,各奔东西。
但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恋情最终也无功而返,不甘寂寞的徐志摩最后又与陆小曼结婚,他们俩这段婚姻却是阻力重重,纷纷扬扬,成为当时的一大新闻。浪漫诗人徐志摩在35年的短暂生命中,为追求女人写下了无数的诗歌与情书,这些优美的文字至今仍让人读后潸然泪下。在民国时期,象徐志摩这样纷纷解除旧婚姻,另寻佳偶的文人很多,如大名鼎鼎的鲁迅、郭沫若也是离过婚的。
郭沫若的原配妻子也是包办婚姻。在结婚前,郭沫若的母亲给他写信,告诉他将要和他结婚的女子也是饱读诗书的。郭沫若当时很期待,便赶了回去结婚。 郭沫若的原配妻子叫张琼华,是一个受过传统礼教的女子,同时还缠过了脚,当郭沫若掀开盖头之后看见张琼华长得很丑,非常失望。后来郭沫若忍受不了,在新婚后的第五天,就匆匆离开了。 从这以后,他就很少回四川老家,可是,接受过传统教育的张琼华,却根本就没动过离婚的心思,于是,她就在郭家守起了活寡,这一守,就是68年。张琼华虽然被郭沫若抛弃了,但是她还对郭沫若很尊敬,并且她还非常珍惜和郭沫若的婚姻,结婚时的物件,她经常都是擦得发亮,可婚姻的悲剧,却无法挽回了。 郭沫若见到张琼华几十年的辛苦,回去对她还是很尊敬的,并且还给她鞠过躬。
民国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突变。在中西方文化和近代社会变革诸因素的互动作用下,沿袭了几千年之久的封建婚姻家庭观念有了改变。封建社会自然谈不上什么婚姻自由,更提不上自由恋爱,包办婚姻占据主流,并形成了一种制度。中华民国虽然取代了清政府,但在这个较为特殊的时期,仍然是内忧外患不断,列强虎视眈眈,军阀混战不断。西方文化更加猛烈的冲击着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人对于婚姻爱情的观念发生了巨变。曾风靡一时的文人,他们在婚姻的观念和实践上引领着社会风气,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斑斓色彩,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离婚日益自由。
民国时期时兴离婚,感觉很多文人为此抛弃原配,你怎么看待这种行为?
民国时期由于思想不解放,封建社会瓦解,新文化的冲击,让很多人离婚,更多的是将原配“凉着”而去追求心仪的女子。如鲁迅,蒋介石,郭沫若等。
民国时期时兴离婚,感觉很多文人为此抛弃原配,你怎么看待这种行为?
婚姻不如己愿,多为父母包办。
追求思想解放,向往爱情浪漫。
爱美人皆有之,自身具备条件。
自由婚恋方兴,社会进步使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