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康熙、乾隆、咸丰等皇帝的清东陵是如何营造“天人合一”的意象的?
在中国封建王朝,选一个地方埋皇帝那是个很大、很大的事。因为,中国人讲究风水,我们常常说:谁、谁家祖坟冒青烟了,就说明某某人摊到了天大的好事。那皇帝就更了不得了,为了自己的江山能世世代代地传下去,他们都大费周张地选择墓地。因为他们认为,陵墓风水的选择,关乎江山社稷和子孙繁衍。对于这样重大的事,有些皇帝就会亲自出马,清东陵就是顺治皇帝亲自选定的。
你别说,顺治皇帝还是真有眼光,如果按照风水说,清东陵是个绝佳之地。墓地以“龙”为主。 所谓的“龙”即是山脉,指山的起伏连绵。东陵风水的来脉就十分神奇:“北开幛于雾灵,南列屏于燕壁”,说明风水所在地为燕山山脉的主峰雾灵山,从此逶迤而来,结穴于昌瑞山,这是源自燕山;“含华毓秀,来数千里长白之源”,顺治皇帝认为东陵风水是由远在数千里之外的长白山结穴而来的,表达清朝皇帝认祖归宗的愿望。北有长白山发祥之地,一路似巨龙蜿蜒而来,和东西走向的燕山交汇结穴,而燕山又南接南北走向的太行山,燕山和太行山似两条巨龙又在这里结穴。因而,这样结论,昌瑞山为长白山、太行山、燕山三大干龙的结穴之处。 “点穴”,实为陵墓选择中的核心活动:三年寻龙,十年点穴。可见风水中对于点穴是慎而又慎的。清东陵最早的顺治帝的孝陵,就是他自己“取佩鞢掷出,将鞢落处”定下的穴位。孝陵以金星山为朝山(陵寝正前方所对之山),以影壁山为案山(墓穴与朝山之间的小山),以昌瑞山为靠山(陵墓后靠之山),三山的连线即为孝陵建筑的轴线。察砂,也是相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砂者,穴之前后左右山也。”诸凡左侧青龙砂、右侧白虎砂、前面稍近的案山、远处的朝山,陵寝之后、靠山之前的宝山,均在此属。 陵址选择中,水法也很重要。“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山水相关,而观水比觅龙似乎更为重要。“未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理想的水势,是左右环抱,呈上开下合之状态。东陵境内西有西大河,东有马兰河,分别发源于兴隆县若呼山和花林子,左右缠绕,给陵区增添了无限情趣和勃勃生机。
清东陵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开始修建,历时247年,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对各座陵寝来说,龙砂、虎砂“环抱有情”,案山“迥抱有情”,朝山“有情朝拱”,水口砂令河水曲折迂回“情意顾内”,整个清东陵,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群砂拱卫的陵区中,还体现着中国封建制度中严格的宗法制度。龙虎砂的左辅右弼,朝山的朝揖之势,与后龙形同主仆,从而将皇帝与群僚之间的那种尊卑、贵贱、主从、朝揖诸关系也融汇于山水之中,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顺治、康熙、乾隆、咸丰等皇帝的清东陵是如何营造“天人合一”的意象的?
清东陵顺治等几位清帝的天人合一葬
法,也不过是自我安抚的一种想法,如果真按几位帝王的想法发展下去,那就没有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什么事了。不是么?
顺治、康熙、乾隆、咸丰等皇帝的清东陵是如何营造“天人合一”的意象的?
中国人看到天就会想到地,所以凡是我们讲天的时候,我们就会马上抬头看它的上面,因为上面一定还有两个字:皇天。没有皇天,怎么会有后土呢?看到天就会想到地,看到地就会想到天,缺一不可;中国人所说的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三者合一,不是纯粹的天与人合一。皇家举国之力打造的皇陵聚集人气,符合天地人三者合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