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高仙芝和封常清为什么要长途跋涉去攻打千里之外的大小勃律国?
其实这是个老子教训儿子的旧事。唐朝开元初年,小勃律王没谨忙来朝贡唐朝,唐玄宗把他当作儿子对待,而小勃律王没谨忙也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唐玄宗。这可不是坊间传说,《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吐蕃上》记载:始勃律王来朝,父事帝。看看,当时的唐朝就是这么强大。可是后来,这个地处葱岭之上、在联结吐蕃﹑印度和唐朝西域地区的交通要道上的小国突然翻脸了,它背信弃义归附吐蕃,而且还与吐蕃一起与唐朝作对。然而,这不是最糟糕的,吐蕃进而控制了西北各国:“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中断了对唐朝朝贡。眼看局势就要失控,唐朝几任安西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察数次派兵讨伐这个不听话的儿子,但都因地势险要,加之吐蕃进行援助,皆无功而返。危难之中方显英雄本色,这时我们的主人公出现了,高仙芝和封常清带领唐朝远征军奔袭千里,打了一场堪称中国历史上山地战役的封神之战。
天宝六年(747年)三月,唐玄宗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万人,征讨小勃律,高仙芝深知这场仗不好打,不仅路途遥远,而且要翻山越岭,尤其是要翻越雄伟的葱岭。为此他在出征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待一切准备就绪,便率部从安西出发,一路西行,经十五日至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又经十余日至握瑟德(今新疆巴楚)、再经十余日至疏勒(今新疆喀什),随后挥军南下,踏上葱岭,开始了异常艰苦的行军。葱岭就是今天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海拔4000—7700米,拥有许多高峰。帕米尔高原分东、中、西三部分,其中东帕米尔是海拔最高的部分,海拔平均6100米或更高,山峰相对高度1100—1800米,山体浑圆,山间谷地宽而平坦,海拔3690—4200米。唐军行军路线不但要经过东帕米尔,而且还要经过海拔7564米的青岭(慕士塔格山),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当时唐军士兵皆有私马相随,后勤方面在规定的时间内都能得到保障;加上唐军选择从平坦宽阔的山间谷地行军,这才使行军的困难降至最低。经过二十余日的艰苦行军,唐军到达了葱岭守捉(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然后再次向西,沿兴都库什山北麓西行,又经二十余日到达播密水(今阿富汗瓦汉附近)。唐军继续前行,再经二十余日到达特勒满川(今瓦罕河)。至此,唐军经过百余日的跋山涉水,于同年六月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行军。随后,高仙芝兵分三路,会攻吐蕃在中亚的阵地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部喷赤河南源兰加尔):一路由疏勒守捉使赵崇玼统3000骑兵从北谷向吐蕃连云堡进发;一路由拨换守捉使贾崇瓘统领,自赤佛堂路南下;一路由高仙芝与中使边令诚率主力从护密国南下。三路兵马约定于七月十三日辰时在连云堡下会合。三路兵按时出发,如期抵达。连云堡南面依山,北临婆勒川,堡中有一千吐蕃军,又在城南15里处因山为栅,有吐蕃兵八九千人,遥相声援。城下有条婆勒川,河水暴涨无法渡河。
这时,高仙芝的神操作来了,他以三牲祭祀河神,命令诸将选好兵马,命兵士每人自备三天干粮,准备次日清晨渡过。将士都不敢相信高仙芝会下这样的命令,都认为他疯了。次日清晨,婆勒川河水低缓,唐军迅速渡过了婆勒川,以至“人不湿旗,马不湿鞯,已济而成列矣”。随后高仙芝指挥唐军登山攻城。吐蕃守军未料到唐军能突然至此,大为惊骇,慌乱中只能依山拒战,滚木擂石如雨而下,不可攀登。高仙芝任命郎将李嗣业为陌刀将,下令说:“在中午前一定要打败敌人!”李嗣业手持一旗,领陌刀手自险处先登,奋力杀去,自辰时至巳时,大败吐蕃,斩首5000级,俘虏千余人,余众都逃入山谷。唐军缴获战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以万计。十万吐蕃军在娑勒城据守山水险要之地,堑断崖谷,筑城防御。唐军渡过信图河,到达城下,高仙芝下令到中午必须打败敌军。李嗣业率军攻上山,打的敌人惨败。吐蕃军大溃,逃跑时掉下悬崖摔死溺死的达到十分之八、九。
高仙芝率大军继续前进。唐军疾行三日,到达坦驹岭上。坦驹岭长四十里,山口海拔4688米,是兴都库什山著名的险峻山口之一,下岭就是阿弩越城。登临山口,必须沿冰川而上,别无其它蹊径。冰川有10公里长,而且冰川上冰丘起伏,冰塔林立,冰崖似墙,裂缝如网,稍不注意,就会滑坠深渊,或者掉进冰川裂缝里丧生。高仙芝怕兵将畏险不敢前进,这次,他又来了第二次神操作,他偷偷派二十名骑兵,穿上阿弩越胡的服装来迎接,他先对部将说:“阿弩越胡来迎接了,我没有担心了。”到了山边,兵将不肯下山,说:“您把我们带到哪里去?”碰上先派出的二十人来了,声称“:阿弩越胡来迎接大军,我们已切断了娑夷桥。”高仙芝马上假装高兴,命兵将都下山。娑夷水上架有一座藤制桥,是小勃律通往吐蕃的唯一之路,断桥则吐蕃不能入援。高仙芝奉迎之语后,假装闻讯欢喜,兵士听后,畏惧心理顿消,唐军得以迅速下岭,向阿弩越城进发。下了山三天后,阿弩越城守军果然派人前来请降。次日,唐军顺利进入阿弩越城城中。入城以后,高仙芝先令将军席元庆、贺娄余润率兵先修桥梁、道路。次日,高仙芝令席元庆率1000骑兵行至小勃律首府孽多城下,对小勃律王说:“不取汝城,亦不斫汝桥,但借汝路过,向大勃律去。”而城中有五六个首领,皆死心塌地投靠吐蕃。高仙芝先前已跟席元庆定计:大军到,首领和百姓必然逃入山谷,你以敕命和赠品招呼他们来,等首领来到,就抓住他们然后等我到来。席元庆依计行事,果然俘获几个首领。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慌忙逃入石窟躲避,唐军一时无法找到他们。高仙芝率唐军主力到达后,首先处死了那五六个首领,然后急令席元庆率军砍断通往吐蕃的藤桥。藤桥离孽多城有六十里,席元庆在日落时终于将藤桥砍断。藤桥刚砍断,吐蕃兵马已至婆夷水东岸,但桥已砍断,吐蕃兵马只得隔水观望,束手无策。这座藤桥长有一箭之地,修复需要一年的时间。至此,高仙芝再慢慢招降小勃律王,小勃律王只得携吐蕃公主出来投降,于是平定小勃律国,以三千军队驻守这里。自平定了小勃律国之后,唐军声威大震,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都震惊投降归附了大唐。
唐朝的高仙芝和封常清为什么要长途跋涉去攻打千里之外的大小勃律国?
开元年间,唐朝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开元盛世”。其时,葱岭上有两个国家,即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都城孽多城,今吉尔吉特)和大勃律(今克什米尔中部一带,都城巴勒提斯坦)。小勃律原为唐属国,是吐蕃(今青藏高原)通往安西四镇的交通要道。吐蕃赞普把公主嫁给小勃律王苏失利之为妻,小勃律国遂归附于吐蕃,吐蕃进而控制了西北各国,因此“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中断了对唐朝的朝贡,唐几任安西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察数次派兵讨伐,因地势险要,加之吐蕃进行援助,皆无功而反。
公元747年3月,唐玄宗下诏以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充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万人,征讨小勃律。由于这次行军要翻越雄伟的葱岭,所以高仙芝在出征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这次出征的队伍里有封常清,他是高仙芝的部将,也是高仙芝的“战友”。
高仙芝的部队从安西出发,一路西行,经十五日至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又经十余日至握瑟德(今新疆巴楚)、再经十余日至疏勒(今新疆喀什),随后挥军南下,踏上葱岭,开始了异常艰苦的行军。他们经过东帕米尔及海拔7564米的青岭(慕士塔格山),到达葱岭守捉(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接着再次向西,沿兴都库什山北麓西行到达播密水(今阿富汗瓦汉附近),继续前行,到达特勒满川(今瓦罕河)。
这一阶段的进程,唐军经过百余日的跋山涉水。随后,高仙芝兵分三路,会攻吐蕃在中亚的阵地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部喷赤河南源兰加尔):一路由疏勒守捉使赵崇玼统3000骑兵从北谷向吐蕃连云堡;一路由拨换守捉使贾崇瓘统领,自赤佛堂路南下;一路由高仙芝与中使边令诚率主力从护密国南下。三路兵马约定于七月十三日辰时在连云堡下会合。
最终,唐军取得了战役的全胜,不但扫平了小勃律国,而且是唐军声威大震,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都震惊投降归附了唐朝。
唐朝的高仙芝和封常清为什么要长途跋涉去攻打千里之外的大小勃律国?
这个问题要结合当时的形势来说。
从政治形势来说,当时正值盛唐时期,唐朝与之前的汉朝以及之后的宋朝不同,至少在盛唐之前,唐代的君王都是积极开疆扩土的,自从击败了突厥后,唐在西域以及中亚就基本没有了对手,并积极控制了河西走廊并派重兵把手,当时的河西军以及安西都护府都是唐王朝最精锐的部队。
从唐王朝的西域政策来说,从太宗皇帝开始进入西域,经过高宗和武后,唐在西域已经站稳了脚跟,尤其要说一下武则天,在她执政时期,对西域的经营尤其出色,先后设立了安西和北庭都护府,安西四镇如四个钉子稳固了唐王朝在西域的统治。因此,唐王朝在西域的战略是逐步推进的。到玄宗时代达到鼎盛。
从西域地理形势来看,当时的情况是唐帝国已经完全控制了西域,并拓展到中亚,比目前新疆的边界线还要外推到达咸海地带。当时在中亚的最大对手并不是阿拉伯,虽然也打了一仗,但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于吐蕃。为了防范吐蕃,唐自长安以西河西走廊至西域布置了严密的防线,并沿此防线发生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这同中国历代一直防范北方颇有不同,就如同现在如果西藏青海和新疆甘肃的边界。勃律处于唐与吐蕃战线的最西端,战略上至关重要,如果唐王朝取得勃律,则完成了对吐蕃的战略包围,取得战略优势,如果勃律被吐蕃取得,则吐蕃占据了防线中的突破口,可以由勃律撕开唐朝的封锁线,直插西域,如同目前中印对阿克赛钦的争夺。这也是高仙芝辈为何长途跋涉出兵的原因。
多说一句结局,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河西军和安西军内调平乱,唐王朝彻底放弃了河西和西域防线,吐蕃占领了河西走廊,但西域仍是唐王朝的一块飞地,坚持很久,令人敬佩!
唐朝的高仙芝和封常清为什么要长途跋涉去攻打千里之外的大小勃律国?
两个原因,第一出将入相制度,想多捞军功,回长安当宰相;第二,完成对吐蕃的战略包围,达成对吐蕃的军事有利态势
唐朝的高仙芝和封常清为什么要长途跋涉去攻打千里之外的大小勃律国?
唐朝不修长城,一贯以攻代守。在东边,唐军面对契丹、突厥等族都大胆到直接在其腹地设立堡垒。
唐朝的高仙芝和封常清为什么要长途跋涉去攻打千里之外的大小勃律国?
主要是军力强悍有恃无恐。一是示国威。二是建军功,主帅士兵都需要打仗来累计军功进爵位。三是可以合法抢掠,面对弱敌主帅兵士都通过打败敌国抢劫金银财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