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刘秀“铜马帝”的称号是怎么来的?
双口为官,自古以来,能当上大官的人口才都十分了得。刘秀单枪匹马、凭着一张嘴就说服几十万铜马军归顺的事,为后人所称道,并留下一个成语:推心置腹。
铜马军到底什么?他们为什么就那么轻易地被刘秀所降服?这要从当时的局势来分析。《资治通鉴·卷三十九》记载:是时,诸贼铜马、大彤、高湖、重连、铁胫、大枪、尤来、上江、青犊、五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所在寇掠...铜马食尽,夜遁,萧王追击于馆陶,大破之...萧王复与大战于蒲阳,悉破降之,封其渠帅为列侯...悉以降人分配诸将,众遂数十万。这段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更始元年九月,绿林军攻占长安,被称为穿越帝的王莽兵败被杀,新朝覆亡,更始帝掌权。但此时天下大乱,赤眉军在山东、河南风生水起,而河北各州郡对刘玄不屑一顾。为此刘玄在宰相刘赐的大力推荐下,派族弟刘秀渡河北上进行安抚。当时,河北不仅有铜马﹑大肜﹑高湖﹑重连﹑铁胫等多达数十支人数达百万的农民军在兴风作浪,而且王郎等人的割据称雄。这时,刘秀的雄才大略显现出来,他不仅攻破邯郸,击杀王郎等人。而且还组建起了一支强大的武装。更加厉害的是,羽翼渐丰的刘秀正式宣布与更始政权决裂,要自己当家作主。但想法很好,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挡在他面前的最大的一只拦路虎就是人数多达十数万的铜马农民军。铜马军势力超大,实力超强,在河北有着“沙漠之鹰”的美誉。
但刚开始,在刘秀的眼中,铜马军虽然人数多于自己数倍,但多是靠劫掠为生的流民,战斗力很差,对他们的征服应该不会太困难。于是,刘秀派邓禹、铫期、盖延等人进攻铜马军,结果却让他始料未及。原来铜马军虽然军事素养不高,也没有统一的领导,但作风却极为剽悍,竟然将三路汉军打得落花流水。在连吃败仗后,有错就改的刘秀果断改变作战方式,变主动出击为持久战,一方面坚壁清野、固守不战,一方面则派军骚扰铜马军的大后方,截断他们的粮道。就这样,在旷日持久的对峙中,铜马军因缺粮导致战斗力下滑,又在退军途中遭遇刘秀大军的猛击,在蒲阳一战中损失惨重。但聪明的刘秀这时并没有把铜马军赶尽杀绝,他要将这支有战斗力的队伍为已所用,于是在战后他采取了劝降的策略,不仅单枪匹马到其军帐中进行招安,而且对将领们许诺封侯,对士卒们奖赏财物、给与食物,利用这种“双管齐下”的策略,最终成功地降服数十万铜马大军。铜马军的加入,使刘秀的兵力由数万扩充至数十万,实力大为增强,并发展成为一个“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强大集团。不久,刘秀又陆续降服其他各支农民军,势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在刘秀建国称帝的全过程中,数十万铜马大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是汉军的绝对主力。建武元年(25年),在时机成熟后,刘秀在部众的拥戴下称帝,史称东汉光武帝。因为他是靠铜马军平定天下,又被称为“铜马帝”。
看来,要想干成大事,一张好嘴在关键的时候也能起到大作用。
光武帝刘秀“铜马帝”的称号是怎么来的?
光武帝刘秀之所以能够削平群雄、统一海内,靠得就是“足食足兵”的原则,而“足兵”的要义,便是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武装。属于刘秀的军队来路有很多种,其中有一支生力军虽然出身不好,但人数极多、战斗力极强,是他赖以夺取天下的“王牌军”。这支无比特殊的部队,便是铜马军。那么,铜马军是怎么来的?一切,还要从刘秀安抚河北说起。
更始元年(23年)九月,绿林军攻占长安,王莽兵败被杀,新朝覆亡,更始帝刘玄由此成为天下之主。但在此时,河北各州郡并不服从刘玄的命令,而赤眉军又纵横于山东、河南一带,所以为了收服上述地区,更始帝便在宰相刘赐的大力推荐下,派族弟刘秀渡河北上,使得后者由此开启一段传奇的“创业”经历。
当时的河北局势异常混乱,不仅有铜马﹑大肜﹑高湖﹑重连﹑铁胫等数十支、总数达百万的农民军在此活动,而且还有冒充皇族的王郎等人的割据称雄,无论哪一个都是刘秀的强劲对手。所以等到刘秀达到河北后,便听取大谋士邓禹的建议,在河北延揽英雄、广收民心,并得到上谷、渔阳两郡太守的支持,因此才开始站住脚跟。
不久,在更始帝大将谢躬和真定王刘杨的协助下,刘秀率军攻破邯郸,击杀王郎等人。随即,刘秀通过与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结婚,赢得广泛支持,并组建起一支强大的武装。随着刘秀在河北的强势崛起,更始帝在恐惧之余便召他回朝,并要求谢躬严密监视其动向,同时安排心腹苗曾做幽州牧,妄图夺取刘秀的部队。
羽翼渐丰的刘秀自然不肯就范,于是授意大将吴汉击杀谢躬、苗曾等人,并夺取其部众,正式宣布与更始政权决裂。刘秀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后,迫切需要扩充势力,以此来奠定逐鹿中原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人数多达十数万的铜马农民军,便成为他必须要吞并的对象。
在刘秀等人的眼中,铜马军虽然人数多于自己数倍,但多是靠劫掠为生的流民,战斗力很差,对他们的征服应该不会太困难。于是,为了试探铜马军的战斗力,刘秀便派邓禹、铫期、盖延等人进攻铜马军,结果却让他始料未及。原来铜马军虽然军事素养不高,而且内部也没有统一的领导,但作风却极为剽悍,依靠着自发性战斗,竟然将三路汉军打得落花流水。
刘秀连吃败仗后,决定改变策略,变主动出击为持久战,一方面坚壁清野、固守不战,一方面则派军骚扰铜马军的大后方,截断他们的粮道。就这样,在旷日持久的对峙中,铜马军因缺粮导致战斗力下滑,又在退军途中遭遇刘秀大军的猛击,在蒲阳一战中损失惨重。
刘秀深知不能对铜马军赶尽杀绝,于是在战后采取劝降的策略,不仅单枪匹马到其军帐中进行招安,而且对将领们许诺封侯,对士卒们奖赏财物、给与食物,利用这种“双管齐下”的策略,最终成功地降服数十万铜马大军。事后,刘秀将降兵编入诸将的帐下,在防止他们串联的同时,也极大的增强了军事实力。
是时,诸贼铜马、大彤、高湖、重连、铁胫、大枪、尤来、上江、青犊、五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所在寇掠...铜马食尽,夜遁,萧王追击于馆陶,大破之...萧王复与大战于蒲阳,悉破降之,封其渠帅为列侯...悉以降人分配诸将,众遂数十万。见《资治通鉴·卷三十九》。
通过收服铜马军的举动,刘秀的兵力由数万扩充至数十万,实力大为增强,并发展成为一个“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强大集团。不久,刘秀又陆续降服其他各支农民军,势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建武元年(25年),在时机成熟后,刘秀在部众的拥戴下称帝,史称东汉光武帝。
由于铜马军是汉军的绝对主力,所以世人又称刘秀为“铜马帝”(“悉将降人分配诸将,众遂数十万,故关西号光武为‘铜马帝’。”见《后汉书·卷一上》)。此后,刘秀又驱使汉军四处攻略,前后利用12年的时间,终于削平群雄、统一海内。回顾刘秀建国称帝的全过程,数十万铜马大军在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绝对算得上是他的“王牌力量”。
史料来源:《后汉书》、《资治通鉴》
光武帝刘秀“铜马帝”的称号是怎么来的?
谢邀请,东汉历史知道不多,关注少😁😁😁
光武帝刘秀“铜马帝”的称号是怎么来的?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由于实行新政,又操之过急,受到贵族、豪强们的抵制,激化了社会矛盾。又由于边关战事不断,新朝莽政权不得不横征暴敛,致使民间赋役繁重,加上法令严苛琐细,民不堪负,导致大规模的赤眉、绿林起义。当时刘秀和他的哥哥刘縯一起加入了当时最大得起义队伍绿林军。后来绿林军内部由于矛盾重重,刘秀的哥哥刘縯被杀,刘秀躲到河北避祸。
在河北众多互不归属的割据势力中,有一支名为“铜马军”的农民起义军,实力非常强大。经过多番努力,历尽艰辛,刘秀和他的大将们终于将铜马军彻底击败,铜马军的数十万部署全都投降了刘秀,这让刘秀一跃成为与刘玄、赤眉军并列的天下一等势力。
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的刘玄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因为刘秀的军队大部分都是归降的铜马军,所以当时很多人就管刘秀叫“铜马帝”
光武帝刘秀“铜马帝”的称号是怎么来的?
西汉末年,王莽新政的残酷压榨,使天下暴发起义,其中绿林与赤眉两支更为迅猛。一,身为汉室正统的汉高祖刘邦九世孙的刘秀,刘演两兄弟,也揭竿而起,参加绿林拥刘玄为帝,称更始帝,此帝因功高盖祖借机杀了刘秀兄刘縯,且让刘秀任其兄官职大司马,派其去召募河北尚未归顺的义军,而刘秀在召收河北义军后,不服将令并杀了刘玄派的监督他的人,叛反更始帝。二,在与幽州郡及河北义军作战中,征服了很有战斗力的称铜马部义军,当时关中就把刘秀称为铜马帝,并在更始三年,也就是公元25年,于鄗城(今邢台地区)正式称帝,沿汉制,号光武帝。以上是刘秀称铜马帝的由来。
光武帝刘秀“铜马帝”的称号是怎么来的?
公元24年起义军被刘秀陆续击破﹐铜马部众多被收编。后来铜马﹑青犊﹑尤来馀众共立孙登为帝。不久失败。刘秀成功击败并收编了以铜马军为主的大量河北农民军部队,使军力增至数十万。这些被收编的农民军部队成为了刘秀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刘秀本人也因此得到了“铜马帝”的称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