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君王是怎样选皇后的?
皇后简称为“后”,是皇帝正配的称号。 其实“后”字原指君主,如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就称作夏后启,“后”后来引申为“君主的妻妾”。清朝的皇后是一个位份,而不仅仅是指”皇帝后面的女人“,因为皇帝的女人太多了。清朝皇后的这个位份不是什么好活,干得好,能沾着皇帝的光寿终正寝,说不定还能过一把垂帘听政的瘾。干得不好,也许会被皇帝去除身份,在孤寂中清失在茫茫皇宫深院之中。
清朝的皇后是怎样产生的呢?说起来,清朝的皇帝们有些贪心,他们将旗人中适龄女子都作为待选的对象。说到这,我们先普及一下清朝的“八旗”,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以黄、白、红、蓝四色旗帜为标志,组成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八旗。清入主中原后,旗人又有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清皇室的奴隶)的区别。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这是清政权赖以统治的主要支柱,清代的皇后都是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清朝的选秀制度规定,每三年挑选一次秀女,由户部主持,可备皇后妃嫔之选。要成为秀女,首先要通过旗属与年龄的严格审查,如果不是旗人要想参加选秀,势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选秀,也是自讨苦吃。顺治朝规定:凡满、蒙、汉军八旗官员、另户军士、闲散壮丁家中年满十四岁至十六岁的女子,都必须参加三年一度的备选秀女,十七岁以上的女子不再参加。乾隆五年(1740)进一步规定,如果旗人女子在规定的年限之内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阅选,下届仍要参加阅选。没有经过阅选的旗人女子,即使到了二十多岁也不准私自聘嫁,务须遵例于选看后再行结亲聘嫁。如有违例,她所在旗的最高行政长官都统要进行查参,予以惩治。你说这些皇帝霸道不霸道,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不说,还恬不知耻地让别人女儿家待字闺中,独守空房。
说了这么多选秀的事,难道皇帝们选皇后就非要挑选出一个沉鱼落雁之貌的女子吗?其实不然,这里有一个发生在乾隆皇帝身上的事与大家分享。乾隆四十三年(1778),一位生员拦下御驾,恳请乾隆皇帝就削减皇后乌拉那拉氏丧仪之事下罪己诏,致使龙颜大怒,乾隆陈述那拉氏册后“并非以色选爱升”,后来失宠,亦是“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爱弛”,总之绝不肯承认自己好色。从这件事上来看,相貌不是皇后的唯一标准,不像现在电视剧里演得那样,后宫成了美人院。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好色”是极不名誉的,“美女祸国”从来都是帝王们避讳的。虽然作为男人的皇帝有心抱得美人归,但有心无胆啊,他也要顾忌名声啊。清朝的皇帝公开皇后的两条标准,一是品德,一是门第。清代册封皇后的册文中常常见到的是宽仁、孝慈、温恭、淑慎等等,显然都是些软指标,有哗众取宠之嫌,但硬指标却真有一个:那就是出生门第。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敬事房传旨:原任公爵之女着封为妃。将军之女着封为妃。知府之女着封为嫔。员外郎之女着封为嫔。虽然不是选皇后,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清宫选秀女,绝非选美。门第在其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自古伴君如伴虎,清朝也不例外,皇后一生的荣辱悲欢取决于皇帝的喜恶。清代从顺治到光绪九朝,选秀女八十多次,按后来入葬陵寝的后妃统计,共二百一十四人,她们的命运是各不相同的,包括身份显赫的皇后。乾隆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富察氏,通过选秀女,十六岁成为十七岁的皇子弘历的嫡福晋,也就是第一夫人。十年后,乾隆登极,她也当上了皇后。乾隆十三年(1748)正月,富察氏跟随皇帝和皇太后东巡,前往山东孔府祭孔,一路舟车劳顿,“微感寒疾”,三月十一日病势加重,死在返京途中的船上,年仅三十七岁。乾隆皇帝悲痛不已,连续九天,每天三次在皇后的棺木前摆上供品,并用富察氏生前所希望的“孝贤”二字作为她的谥号。孝贤皇后的灵柩安放在裕陵地宫四年多的时间里,乾隆皇帝为她奠酒一百一十八次。像孝贤皇后这样的幸运者并不多,因为皇帝喜恶无常,从顺治皇帝开始,清宫中废后为妃事情屡见不鲜。乾隆皇帝的第二个皇后乌拉那拉氏(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位),也是弘历做皇子时就陪伴他的福晋,她不仅深得皇帝的宠爱,而且颇受皇太后的喜欢,因此,富察氏去世后,她得以入主中宫。然而,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初,乾隆皇帝第四次下江南的途中,在杭州,刚刚过了四十八岁生日的皇后,却突然从伴驾的行列中消失了。后据清宫《上谕档》记载:“闰二月十八日奉旨,派额驸福隆安扈从皇后由水路先行回京。”至于皇后为什么先行回京,乾隆皇帝说是皇后疯了,后据人传说是皇后劝阻皇帝不要出去寻欢作乐, 从而惹恼了皇帝。从此以后,乌拉那拉氏就被冷淡在一边,若不是众大臣的反对,乾隆皇帝就会重演曾祖父顺治皇帝废掉皇后的故事。第二年的初秋,也就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月十四日,乾隆皇帝正在承德木兰围场兴致勃勃地走马秋猎时,乌拉那拉氏终于在清冷的深宫中走完了四十九岁的人生之路。乾隆皇帝听到消息后,并没有停止打猎。他平静地打发那拉氏的儿子回京办理丧事,并发下一道谕旨:丧仪“照皇贵妃例行”,降一个等级为乌拉那拉氏举行丧礼。 看来皇后这个活不仅不好干,而且还是个高危行业。
清朝的君王是怎样选皇后的?
谢谢邀请。
清朝皇后包括真正册封的皇后及去世后追尊皇后。此外,还包含尊封的皇太后、太皇太后。
清朝十二帝中共29位皇后,其中努尔哈赤2位、皇太极2位、顺治帝4位、康熙帝4位、雍正帝2位、乾隆帝3位、嘉庆帝2位、道光帝4位、咸丰帝3位、同治、光绪、宣统三帝各1位。
册封的皇后有三类,一是通过大婚礼而册立的,此类皇后地位最高,为元后;二是由妃嫔擢升的皇后,地位次之,为继后;三是通过儿子做了皇帝,才母以子贵得到的后位,或因受宠而追封的,这种皇后的地位最低。
结合以上三类皇后,那么,清朝选取皇后的标准就不言而喻了。①元后,大婚册封的皇后。这类皇后一般家族势力雄厚,由太后做主选取,多属于政治联姻,皇帝很少有自主权。
②继后,由妃嫔擢升的皇后。这类皇后一般是前任皇后被废或者过世,本人在宫中表现良好,家族的政治地位逐渐提高,由皇帝册封的皇后,同时有政治联姻的成份,但皇帝由选取的自主权。
③母以子贵或因受宠而追封的皇后。这类皇后一般儿子当皇帝了随后追封的,或者受到皇帝宠爱而追封的皇后,其政治联姻的成份比较少,但地位也没有前面皇后地位尊贵。
大家好,我是安定郡潜夫。认真对待历史,让我们共同拨开历史的迷雾去探究真相吧。
清朝的君王是怎样选皇后的?
纵观清王朝,共有29位皇后。分成三个民族:
一、蒙古族皇后。(6位)
1.孝端文皇后(皇太极之妻、孝庄的姑姑),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蒙古部。
2.孝庄文皇后(皇太极之妻,顺治帝之母),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蒙古部。
3、孝惠章皇后(顺治之妻、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蒙古部。
4.孝静成皇后(咸丰帝养母)为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蒙古部。
5.孝哲毅皇后(同治帝之妻,慈禧的儿媳)。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
6.博尔济吉特·孟古青,顺治帝第一位皇后,被废,为静妃。(孝庄的侄女)
顺治的这位皇后,是其母亲为其定的。这是清朝开国交接时期,特殊的历史环境造成的。孝庄太后死后,没有和皇太极合葬。下图为孝庄的画像。
二、22位皇后为满族八旗的满族中选取的,都是满族人,这是为了保持皇帝的满族皇族血统而形成的潜规则。清朝自康熙开始已经步入正轨,天下大定。
满族被选为皇后的姓氏:
1.喜塔腊氏(皇后2位)
2.叶赫那拉氏(3位)
3.乌拉那拉氏(2位)
4.佟佳氏(3位)
5.董鄂氏(1位)
6.赫舍里氏(1位)
7.钮祜禄氏(6位)
8.乌雅氏(1位)
9.富察氏(1位)
10.魏佳氏(1位)
11.萨克达氏(1位)
共计22位皇后。
三、溥仪的皇后——婉容
达斡尔族,满洲正白旗人。全名郭布罗.婉容。
清朝的选后的标准和努尔哈赤的说法有关,努尔哈赤自称“蒙古遗子”,和蒙古族进行政治联姻。基本国策是:“南不封王,北不断亲”,和蒙古族的联姻使蒙古成为清朝一座永不倒塌的万里长城。因此,清王朝选择皇后几乎全部是满族和蒙古族的皇后。也就是说选后规定了范围。
皇帝以及有权利在选择皇后的人,都要衡量政治因素,一切为稳定清朝统治考虑。
当然,末代皇帝溥仪选择郭布罗.婉容为达斡尔族人,因为婉容是满洲正白旗人,是八旗的人,只不过民族不同而已。
清朝的君王是怎样选皇后的?
清代皇后是经过选秀进宫的,首先是选秀,只有满蒙汉24级官员,人家的女儿才可以参加选秀,秀女选阅地点一般在体和殿或御花园,每3至5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后看阅,看不中的就得撂牌子,看中的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给皇子皇孙中是指婚,另一种为后妃候选人。
成为后妃后就有机会成为皇后,但也有的皇后不是选秀来的,如孝慈高皇后,她14岁就嫁给了努尔哈赤。
清朝的君王是怎样选皇后的?
有如下几条硬性规定:
1、为保持爱新觉罗皇家血统的纯正,必须的是满洲贵族出身或者蒙古贵族。(前期是为了政治联姻,需要强力的帮手)
2、一般是由太后从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儿中挑选,由皇帝册封。日后,皇帝不喜欢还可以撤换。顺治帝就废过顺治八年(1651)八月册封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3、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以前,甚至公主下嫁所生之女也得经过选秀女这一关之后,才能论及婚嫁。很大可能性产生近亲皇后。因此皇族血统其实越来越近。
4、清王朝入关后典制成熟,把选择后妃看成一大政治。有很严格繁琐隆重的规章制度。其实很大程度上并非由皇帝决定。
清朝的君王是怎样选皇后的?
旗人家远秀女 包括蒙八旗汉八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