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为何闭关锁国?

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国策,尤其是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使我国与世界上的国家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各国的发展和贸易往来。然而,在我们的印象中,明清两朝实行了 “闭关锁国”政策,从而导致了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发展的良机,最终落后于西方国家,在清朝末期被西方列强欺压。但是当我们真正了解了历史,就会发现历史书上说的与现实有很大的出入。首先是概念上的,闭关锁国其实是两个概念。闭关就是关闭海关,主要是指民间海上贸易。锁国就是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义。两个概念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明朝为什么要闭关,说起来这都是日本惹得祸。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对此,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自元朝开始的海禁政策。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撤销了自唐朝起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今宁波)、广东广州三处市舶司。明朝海禁时期规定人民不但“片板不许入海”, 甚至民船造得稍大一些就是违法。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到了隆庆年间,明政府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明朝出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当时明朝的丝织品、瓷器、茶叶、铁器等,广受世界各国欢迎,而许多国家以白银支付所购明朝商品,引致白银大量流入明朝。

清朝前期闭关的目的主要在于隔绝大陆人民与台湾郑氏抗清力量交通,防范反清人员集聚海上。之后向着防禁“民夷交错”发展,针对外国商人,以条规立法形式,严加限制对外贸易。 顺治初年,清廷对来华贸易的外国商船,沿袭明朝成规,不许进入广州,只准于澳门交易。随后,由于东南海上郑成功抗清力量的存在,清廷愈严出海之禁。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闽浙总督屯泰请于沿海省份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禁海令”和“迁海令”使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并严重地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这种状况,直到发生了鸦片战争之后。

据历史数据显示,明朝虽然在前期至隆庆开关时期近乎全面海禁,但仍然在隆庆开关时开放了漳州月港一处口岸。明代禁海时期约占75%,开海时期约占25%。在鸦片战争前的清代,禁海时期约占15%,开海时期约占85%。这一数据,肯定让许多人大吃一惊,说明明清两朝并不是闭关锁国,尤其是清朝。

明清时期为何闭关锁国?

不能因为明朝有过郑和下西洋,就说明朝没有闭关锁国。也不能说因为明朝时期的福建沿海有过走私抗倭,就说明朝早已对外开放。同样,清朝也如此。明朝和清朝,虽都曾有过开放的文字记载,但就二个王朝各近三百年的统治时间来考量,其开放的时间都非常短暂,而且都是局部的。换言之,明清二个王朝的绝大部份时间是闭关锁国的。那明清时期为何闭关锁国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个,其一是担心开放会引狼入室。以明朝为例,明朝之前深受北方蒙族侵扰,元朝统治近百年。清朝是典型的外族进入中原的统治者,他们比明朝统治者更加惧怕外族,怎么会主动开放呢?第二个原因是,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西方列强带上先进武器来到中国,强买强卖鸦片,清朝统治者是既惊又怕,以为不开放可以免除外族入侵和挨打。或许,这就是明清闭关锁国的理由。

明清时期为何闭关锁国?

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分开来答,因为明朝和清朝对于闭关锁国来说有本质区别。


明朝后期,倭寇兼海盗泛滥成灾,给沿海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禁海政策应该是为了应付当时的严重情势而产生的,和现在紧急状况发生时的戒严类似。所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闭关锁国政策,只是临时性质的海禁。

而清朝有两大原因:

1.清朝前期封建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2.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到自己的统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