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马车是如何实现减震的?

谢邀!我们现在无论乘坐任何交通工具,都非常的舒适,根本感觉不到颠簸。就是在时速300公里的高铁上,桌上的一杯水也会纹丝不动。这是科技水平的提高带给人们的好处。其实,中国的祖先是非常智慧的,在古代,马车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为了坐的舒服,老祖宗们也有自己的办法。据考古资料记载,曾出土周代一件叫做“伏兔”的东西,这就是古代最早的马车减震系统,它是古代马车上安装在车舆和车轴中间的一种物件,因其形状跟趴着的兔子十分类似,因此得名“伏兔”。通常也被叫做“屐”。虽然伏兔看起来结构简单,但其作用却不容小觑,以《车制图解》的解释,正是有这个纵向置于车轴上的装置,才保证了马车在高速行进中,保持了车身的稳定。《释名》里更形容这装置“似人屐也”。车辆上装上了“伏兔”,就好比人穿上鞋走路。

还有古代的马车都是木制车辆。木质材料有一定的韧性,所以能在车轮和车架的结合之处产生一些灵活的活动空间,从而起到缓冲的效果。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有的车板类似于一个大筛子,减震效果不错。

此外也有一些人在车轮上包裹一层类似皮革之类的东西,不过在古代皮革属于稀有物,只有少数一些富贵人家会这样做。同时,古人的马车上一般会在座榻上铺上一层或者几层的厚褥子或者软垫,可以起到很好的减震作用。还有一点是,为了便于古代马车出行,朝廷都会将主要交通要道,修得宽大平整,尽量减少颠簸。秦朝开始以咸阳为中心修建驰道,相当于现在的国道,以便于巡驾车辆出行。后来还建了栈道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有一项改革,叫车同轨。由于古时马车大小各不相同,车轮会在道路上留下宽宽窄窄不同的印记,导致不同尺寸的车辆只得走不同的车道,极其费事。于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严格规定了马车的大小,将车轮的间距一律改为六尺,道路上的印记经过相同尺寸的车轮反复碾压后就会变得平坦,形成一条专门供马车行走的车道,减少马车的颠簸,从而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