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如果打破了东吴,杀了孙权,曹丕会不会投降?

夷陵之战是三国的三大战役之中最后的一个,这场战役基本上决定了三国的最后疆界。我们已经知道,在这场战役中,刘备率领的蜀军遭受了惨败。蜀军损失惨重,史料上记载,“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经此一战,刘备多年积攒的军事实力丧失大半,蜀汉也因此元气大伤。有人说,刘备败给东吴,主要是因为对东吴的新统帅陆逊了解不足,出于大意。那么如果刘备打败了陆逊,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

一、在战略上完全错误的夷陵之战。

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之前,在探讨伐吴的问题上,很多大臣都提出了异议。在这些大臣当中,要数赵云、黄权和秦宓的意见具有代表性。赵云直接从名分大义上提出,篡夺汉室江山的国贼是曹丕,应该首先讨伐曹魏。如果和东吴交战,那么一时不会取胜,这就给了曹丕稳定局势的机会。

而黄权则是从战场形势来劝谏的,他说东吴的将士彪悍敢战,再加上蜀军地处长江上游,顺流作战,易进难退。他怕刘备亲自出马会有危险,愿意自己作为前锋,请刘备坐镇后方。这实际上是想要缩小战争规模,避免蜀汉投入全力作战。

而秦宓作为学士,他是从天时方面来劝谏的。他以天象为借口,说攻打东吴是不利的。这引起了刘备的气愤,将他监禁了起来。至此,刘备拒绝了所有人的劝谏,下定了伐吴的决心。

我们看这些人的劝谏,实际上是从战略的角度进行劝说的。因为在战略上,蜀汉和东吴都是实力弱小的国家,他们两国的实力加起来,才勉强能够和曹魏抗衡。蜀汉抵御曹魏,靠的是四周的山险,而东吴抵御曹魏,靠的是长江天险。如果两国国家想要生存发展,只有联合起来对抗曹魏才是一条出路。

但是,刘备决意伐吴,就使得两国自相残杀,双方无论谁胜谁败,实力都会受到相当的损害。那么,两国就更不是曹魏的对手了。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的国力差距越来越大,蜀吴两国灭亡,曹魏统一天下的格局就确定了。因此,从战略上来看,刘备攻打东吴是完全错误的。

二、夷陵之战在战术上能否成功。

既然刘备伐吴在战略上是失败的,那么在战术上刘备是否有成功的可能呢?我们如果看蜀汉群臣对伐吴的反应,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大家劝阻刘备都是从战略角度着眼的,而没有一个人是从战术的角度着眼的。大家都认为,伐吴胜利的把握是很大的。

即便是在战役失败后,刘备还不服气地说,自己败给陆逊,是因为天意。而诸葛亮也说,如果法正还在的话,即便伐吴失败也不会大败。那么,大家为什么都有这样的看法呢?

这是因为,如果客观地看待蜀吴两国的军事力量对比,蜀汉取胜的几率还是很大的。首先,从将领来说。当时东吴的名将吕蒙在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后就病死了。现在东吴没有出名的大将,属于群龙无首的地步。在战役开始后,孙权突击提拔了陆逊担任统帅,引起了部下的不满。陆逊对东吴军队的指挥有一段处于失灵的状态,只得固守不出。

而蜀汉则是由刘备亲自指挥。刘备这个人的军事才能也是十分突出的,曹操对他的评价是,刘备的能力不比自己差,只是没有自己得到主意快,因此才总败给自己。这个时候曹操已死,天下能够和刘备匹敌的对手已经不多了。至于东吴的那些将领,刘备根本就看不到眼里,认为他们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

其次,从军队素质上来说。东吴的长处是在于水军,在陆战方面,东吴的表现十分拙劣。周瑜攻打江陵,率领优势兵力,在关羽等人的配合下,征战一年,直到曹仁撤走才占领了江陵。而在著名的合肥之战中,孙权率领十万人马,居然被张辽等人的七八千曹军打败,还险些丢了性命。

刘备率领的蜀军则是他多年带领训练的精锐。这支军队本来是要执行北伐秦川的战略任务,精兵勇将都集中在这支军队里。在汉中之战中,这支军队打败了曹操亲自率领指挥的军队,建立了功勋。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这支军队养精蓄锐,一旦作战势不可挡。事实也是如此,在夷陵之战中,这支军队的表现也是很出色的。在战役初期,东吴的军队被他们打得节节败退,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在战役中,刘备为了击破吴军,曾经采取诱敌之计,而刘备用来消灭吴军的主力也才八千精兵而已。可想而知,蜀吴两支军队战斗力的差距有多大。就算是在末期,在遭到东吴火攻突袭的情况下,这支军队依然给东吴造成了上万人的伤亡。如果公平作战,蜀军这支精锐之师的战斗力要远强于吴军。

最后再说战场地形。这场战役的地形主要是山岳地带,有利于蜀军的山地步兵作战。同时因为山地作战,后勤补给主要依靠水路。而蜀汉占据长江上游,在水路交通上占据着优势。依靠交通的优势,无论是运兵还是运输后勤物资都很便利。而蜀军的优势则是吴军的劣势,在山地作战中,东吴不是蜀军的对手。而在水上,由于逆水行舟,东吴水军的优势也无从发挥,后勤供应也相对困难。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由于蜀汉占据着这么多的有利条件,蜀汉君臣才对胜利充满信心。只是因为东吴起用了陆逊这个卓越的将领,蜀汉才失去了胜利。如果让其他将领来指挥吴军,估计早就被刘备给打败了。

三、如果刘备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天下的形势会有何变化。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蜀汉是有希望获得夷陵之战的胜利的。那么,如果刘备击破了吴军,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天下的形势会有什么变化呢?

我们应该看到,当时的天下是由三股势力组成的。刘备和孙权相争,在旁边还有一个曹丕在虎视眈眈。无论刘备和孙权之间的胜负如何,曹丕的动向对形势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我们看一看,曹丕可能会采取什么样的举动。

曹丕在夷陵之战时,和手下进行战略上的商讨时,他的手下刘晔就建议要攻打孙权。刘晔的理由是,刘备现在和孙权兵戎相见,已经没有调和的余地。在这种情况下,曹魏出兵攻打东吴的后方。东吴前有刘备的攻击,主力被牵制在夷陵,侧后的防御自然空虚。那么曹魏就可以一举渡江,占领东吴的根本重地。这样,东吴首尾难顾,必然灭亡。

接下来天下就只剩下蜀汉和曹魏两家。刘备虽然也在战争中占领了部分东吴的领土,可是东吴的腹心重地被曹魏占领,实力上根本比不上曹魏。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实力强大的曹魏必然能够打败蜀汉,统一天下。

但是,刘晔的建议没有被曹丕采纳。曹丕的想法是孙权已经向自己投降,攻打他不合道义。曹丕的意见是攻打蜀汉的后方。不过曹丕在战役期间,并没有实施自己的计划,他改变了主意,想要坐山观虎斗,等到孙权和刘备有一个失败再做打算。在刘备失败后,曹丕发动了三路伐吴之战,但是被已经腾出手的东吴击退了。

从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刘备打败了东吴,曹丕有伐蜀和伐吴两种选择。在这两种选择中,伐蜀的可能性比较大。曹丕这个人好大喜功,他刚刚受禅登基,急于树立自己的威名。他已经接受了东吴的投降,为了获得扶危济困的美名,怎么会眼看着东吴灭亡呢?

再加上曹丕对蜀汉深恶痛绝,将其视为死敌。曹操死时,刘备派使者前去吊唁,曹丕不允许入境,说如果使者入境格杀勿论。对蜀汉如此仇视的曹丕,怎么可能会帮助蜀汉作战呢?因此,在刘备击破东吴的时候,冲出长江峡口的他将面临着曹魏和东吴的共同抗击。这样,刘备将不会有多大的进展。他最多只能凭借着击破吴军的形势,恢复荆州在长江以南的势力。在长江以北,在曹魏和东吴的夹击下,不会有多大的进展。最后刘备能够拿到的,也就是荆州南部四郡的老地盘罢了。

如果万一曹丕被手下说动,和刘备一起攻打东吴。天下的形势就会如同刘晔所说的,曹丕和刘备分占了孙权的地盘。刘备最多拿回丢失的那部分荆州,而东吴的主要地盘会被曹丕占有。曹魏强大,蜀汉弱小的局面依然不会改观,最终蜀汉依然难以逃脱灭亡的命运。

结语:

刘备发动伐吴之役的时候,蜀汉上下对打败东吴的抱有信心的。这是因为从将领、军队、战场地形等方面来看,蜀汉都占有一定的优势。如果刘备能够认真对待陆逊,胜利是有把握的。但是,由于刘备伐吴在战略上是错误的,即便是刘备在战术上成功了,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蜀汉依然难以摆脱不利的局面。

这是因为,刘备打败东吴,曹魏无论采取伐蜀或者伐吴哪种方案,都会对蜀汉不利。如果曹魏伐蜀,那么刘备就难以扩张战果,还要面对魏军和吴军残部的联合夹击。东吴在危亡之际,孙权很可能会更紧密地投靠曹魏。蜀汉一个国家对抗魏吴两个国家,战略处境更加困难,是根本无法取胜的。

如果按照题目所说的,孙权被刘备杀死了,那就是曹丕采取了采取伐吴的方案,那么东吴必然灭亡,孙权必死。可是这样一来刘备只能夺取荆州一带,自己过去的老地盘。而东吴的腹心地区则会落入曹魏之手。这样,蜀汉的实力没有多少增长,而曹魏则会更强大。那么这样一来,蜀汉还是难以逃脱灭亡的命运。当然,曹丕是不可能投降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刘备如果打破了东吴,杀了孙权,曹丕会不会投降?

应答:这道回答可能进不了首页,因为没有什么看头。

刘备攻吴若杀了孙权,曹丕不但不会投降而是灭了东吴,蜀汉的最佳时期,其理由如下:

(一)刘备进攻东吴的总兵力不过四万,孙权有兵力十万,刘备是侵犯,孙权是守土保国会尽举国之力,孙权占地利,人和。冷兵器时代并非现代用导弹,航母,飞机大炮,而是用刀枪拼杀,就比方说刘备有机会胜了,击杀孙权,刘备无后继增援,益州路途遥远,不能遥向互应,自带的兵馬必须死去四分之三,剩下的万把人有一半伤员,为什么这样说呢?东吴孙权,陆逊不会引颈让刘备士兵砍头,肯定拼命,这一仗下来百分之一百是两败俱伤,部队得不到休整,伤员来不及医治,部队已没有任战斗力。

(二)曹魏只需调十万部队轻松的把东吴,蜀汉部队全部消灭或逼其投降,此时东吴,蜀汉的残兵己无任何士气可言,而曹魏部队无任何损失,士气正旺,可摧枯拉朽的把两国的残兵就地解决,速度占领东吴,活提或击杀刘备全部。

(三)那么蜀汉仅剩下益州,曹魏占领了东吴,益州变成孤立之地,益州也就约五万人马,曹丕控制了长江防线,可多路围歼益州之敌,乘刘备被扣或被杀益州人心不稳之际大举进攻,即使一时拿不下益州也不急,慢慢调整部署也是必胜的,必胜的条件是曹丕拿下东吴后,已得十分之九的地方,益州己成弹丸之地,国力薄弱经不起大的战伇。

(四)若刘备杀了孙权是曹丕最愿意看到的,因为刘备帮他除去了另外一个对手,打破了联盟从大格局来讲,灭吴蜀己成定局,所以就没有曹丕投降的这一说,所以讲这一问答题没啥看头。再见!

刘备如果打破了东吴,杀了孙权,曹丕会不会投降?

此提问重点在‘打破’这两个字上。

解析了这两字,问题迎刃而解。

打破,代表着是两虎相争,结局一虎死掉的话,另一虎必然也伤痕累累。那么此时最得利的是谁呢?无疑是第三虎曹丕。

刘备与孙权初始相争,他可以座山观虎斗,静下心调理内政,发展经济。并寄希望二虎缠斗越胶着越好,斗个三五年才佳。到时轻松一展渔翁之利。

只是曹丕没想到,孙权方夷陵一把大火,迅速干翻刘备,结束了缠斗。这样,曹丕就得调整方略,兵阵吴境,不能让孙权全口吞下西川。

当然此时若夹击刘备,与东吴分食亦可。但战争不是儿戏,曹丕取川,必经汉中险峻,国力尚未达到时,发兵未必有利于政治、经济。整不好反让东吴更加座大。所以曹丕先取陈兵吴境,制掣东吴,也算是政治上策。

总之,刘孙两虎相争之间,主动权总会在不战方曹丕那里。

换个维度考虑,如果印度与巴铁交火,得益的是谁呢?例不太搭,理却是通的。

如果把打破二字,换成臣服、收服二字,此况下二虎并一虎,曹丕才是不利的。

当初,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河南中原一带),曹操撺掇孙权背后给关羽插刀,就沾了个光,那时孙权是递表臣服的,尽管是形式上的,但上有君令,你总不能不表示表示吧。何况有孙权不愿看到刘备方座大的景况。关羽之败,败在二打一是首因。

三国能鼎力,谁家主公也是有两把刷子的时侯,谁又会服谁呢,均衡难破。

后期曹魏依托中原经济不断发展,蜀、吴二代又不争气些,均衡已失。

曹魏伐蜀,如果胶着,对吴应该有利,可是人家有入武庙的奇才邓艾,兵行险着,千里偷袭,掏心之战,直接迫降刘禅。正规大军都没出大力,无大伤国力。

后来吴国主君昏聩,曹魏权变,无外交压力下过渡,三家皆归于晋,缘由皆是在鼎足已破。

很多看《演义》的读君,冀望书中仁德的刘备一统天下,这是受罗贯中演义倾向的感染。事实中,刘备征吴,有很大赌的成分在内,因为那时另两国的内政、经济都还在稳定期。即凡刘备快赌胜了,曹丕做为渔翁之势,也不会沒有从容应对的良策,毕竟你胜了,也是伤虎。结局刘备赌输了。

被奉为大智的诸葛亮,都不赞成伐吴,还能说什么?只能说刘备急于出兵的动因是:要么从身无立锥之地,一下拥有巴蜀,乍富飘了,要么考虑年过花甲,再不完成心志,就时我不待了。当然,为二弟报仇也是个因素,毕竟这是演义中最强调的地方。至于这三个原因,谁排在前,那就各人各见了。

如果觉得回答尚有小理,读君不吝点个赞呗。

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古事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刘备如果打破了东吴,杀了孙权,曹丕会不会投降?

如果刘备能杀了孙权,那么曹丕虽然还不至于到投降的地步,但是日子不会好过,因为此时曹魏肯定也是元气大伤。

章武元年七月,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亲自率军伐吴。但是最终刘备在夷陵被陆逊击败,损失惨重,蜀汉也一蹶不振。不过在刘备刚出兵时,孙权一来见刘备来势汹汹,也心存畏惧,二来担心曹魏落井下石,遭到两面夹击,所以主动向曹魏称臣,换取曹丕的善意中立。

孙权向曹魏称臣当然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真的臣服曹丕。但是如果陆逊没能在夷陵挡住刘备,反而被刘备击败。蜀军大举东进,孙权难敌抵挡的话,他肯定也会向曹魏求援,以解燃眉之急。毕竟此前孙权派兵偷袭荆州,又杀死了关羽,和蜀汉之间结仇已经很深,他可以向曹魏投降,却无法向刘备投降。

而曹丕开始有坐山观虎斗之心,想等蜀汉和东吴战个两败俱伤再来捞便宜。如果孙权真的抵挡不住被杀得大败,那么曹丕必然会命魏军南下参战,以趁机捞取利益。

很显然,刘备如果能击破东吴,还能抓到孙权把他杀死,那么不仅是已经击败了吴军主力,还至少得把南下参战的魏军击退才行。

曹丕派魏军南下不仅要和蜀军作战,还要趁机抢占东吴地盘,省得白白给孙权做嫁衣,那么兵力肯定不会少。如果被刘备击退,魏军的损失自然也不会小,曹魏势必元气大伤。

当然,刘备又要消灭东吴,又要应对魏军,也会付出不小的代价,不会有余力北伐。所以双方肯定是抓紧时间恢复元气,然后继续再战。至于结果如何,那就要看双方的发挥了。

刘备如果打破了东吴,杀了孙权,曹丕会不会投降?

投降是肯定不会投降的,只有坚持不下去的人才会投降,刘备打败东吴杀了孙权哪里能看到曹丕坚持不下去了。

首先我们要看到魏、蜀、吴三家的实力,在这三家中魏>蜀>吴,再一个诸葛亮一直说的连吴抗曹,注意是抗曹不是攻曹,在蜀吴联合的情况下也只能抗曹,保证不挨打。这就说明了一点,用一个公式以概括:魏>蜀+吴

再一个刘备打败了东吴杀了孙权,统一了江南,那么他的实力就是 蜀+吴 怎么算也没有魏国强大呀。而且就算他统一了江南,那东吴的亡国之臣民肯定会有造反的,他还要好长时间才能消化这块肥肉呢?怎么去迫使曹丕投降呢?

还有就是中国自古北方人比南方人会打仗而且北方人口比南方多,因为黄河两岸才是中华文明的起源,长江以南好长时间都是未开发的蛮荒之地。怎么算打败了东吴统一了长江以南的刘备都不会让曹丕投降的。

所以不论从哪一个角度看曹丕都不会投降,倒是刘备刚吞下东吴,正在内部消化,处在虚弱期,为了防备曹丕攻他很有可能假意投降曹丕。

刘备如果打破了东吴,杀了孙权,曹丕会不会投降?

如果夷陵之战,刘备将孙权打趴下了,曹丕也不会投降,而且会乘机兴兵攻打蜀国。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

孙权刘备实力旗鼓相当,甚至孙权实力强于刘备。特别是“海军”方面,孙权的优势更大。孙权联合刘备把曹操打得满地找牙后,一直奉行的是“休养生息”政策,爱惜民力,任用贤才,训练军队,开疆扩土。诸葛亮都说:“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

&孙权很低调,曹丕当了大魏皇帝,刘备当了蜀汉皇帝,可人家只当个吴王,而且还是“虚心”接受曹丕授予的封号。可见,孙权不是个吃素的。如果刘备打破了孙权,杀了孙权(太让笔者违心了,笔者认为:刘备就算打败了孙权,也不可能杀了孙权,江东那么大,又临海,强大的海军,孙权不会傻的把头伸给你刘备砍?)你刘备难道不损一兵一卒?要知道“杀敌三千,还自损八百”呢。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好了,就如提主所言,刘备灭了孙权,吴蜀合为一体,你老刘的实力还远远不如人家小曹。不信,请看。

魏国的实力:领土有今天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陕西、宁夏、甘肃,以及江苏、安徽、湖北的一部分,可能还包括内蒙古的一部分,总之长江以北,尽归魏国所有。魏国共有人口,66万户,443万人。魏有陆海军约40万。

蜀国的实力:领土只有大西南。包括现在的陕西南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以及广西的一部分。三国灭亡之时蜀国的人口统计数据:蜀国共28万户,94万人,只有陆军10.2万吴国的实力:领土有今天的江苏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人口共52.3万户,230万人。吴有陆海军23万。

实力分析结论:蜀+吴<魏

狗急还跳墙呢,何况老刘和老孙打架?如果你老刘把人家打死了,估计你也会断胳膊少腿的。得利的还是人家小曹。

曹丕又不是个大傻!历史上的曹丕是很厉害的。“昔曹操、曹丕上马横槊,下马谈论……”

结论:

曹丕会说:“让俺投降你?大耳贼!做梦娶媳妇去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