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封禅都在泰山,为何唯独武则天去了嵩山?

泰山是“五岳”之首,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东岳泰山巍峨陡峻,气势磅礴,被视为崇高、神圣的象征,故有“五岳独尊”之说。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就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仅汉武帝一人就曾8次前往泰山。这些帝王认为:封禅大典是要奉天承运,自然是要和上天沟通,山越高,就是离天最近的地方,所以他们选择了泰山。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共72峰,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嵩山不仅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更是让人敬仰,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武则天作为李氏唐朝皇后,曾经陪着丈夫到泰山,以皇后的身份祈求上天护佑大唐,而当她自己做了皇帝以后,再去泰山祈求上天护佑武周政权,护佑自己,有点不合时宜,而她又喜欢标新立异,所以她选择了嵩山。另外,我感到嵩山位居天中,地近神都洛阳,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嵩山位居五岳之中,四岳环拱,众星拱月,唯中独尊。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都是围绕“中”,一切都是为了“中”,因为“中”就是正,“中”就是中心、核心。武则天选择嵩山恐怕还有这方面的原因。

历代帝王封禅都在泰山,为何唯独武则天去了嵩山?

所谓封禅,包含封与禅两个部分,封为“祭天”,禅为“祭地”,通俗的来说就是皇帝向天地神明汇报自己治国的“辉煌成就”,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举行过封禅大典的帝王总共七位,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明朝朱元璋取消了封禅,自此以后明清改封禅为祭祀。这封禅的其为皇帝中,除武则天以外,都在泰山封禅,为何武则天独选择嵩山进行封禅呢?

1.距离与年龄的原因。嵩山离洛阳比较近,泰山则比较远,武则天登基时有60多岁了了,封禅嵩山时也有七十来岁了,去泰山往返几千公里,劳民伤财不说,身体也吃不消,另外朝中恢复李唐王朝的暗流一直存在,因此武则天不敢离京太久,千里奔袭赴泰山封禅,而嵩山近在咫尺,恰好可以满足。

2.与嵩山的历史渊源有关,佛道名地,且嵩山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西周时就作为祭祀圣地,周武王与周成王就曾多次登顶祭祀天地以及周文王。而武则天时期的国号就是“周”,因此希望获得上天庇佑,也似乎是在向天下人证明她的正统性。

3.政治心理元素。武则天登基之前,曾作为皇后陪同唐高宗封禅泰山,彼时还是“亚献”,而当时作为亚献时,其祈祷的自然是“希望上天保佑李唐王朝国祚永延”,现在已经是武周了,再去封禅祈祷保佑“大周国祚永延”,政治山比较尴尬,心理上也过不去。

历代帝王封禅都在泰山,为何唯独武则天去了嵩山?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而作为封建时代特立独行的女皇帝,武则天为何执意去嵩山举行封禅而不是去泰山呢?

其中一个原因是,武则天为了她承继皇位的正统性,声称自己是周王室的后裔,而西周时期,周公认为天下的中心在嵩山附近,所以将嵩山定位周王朝的朝圣山,周武王、周成王就曾在嵩山举行过封禅大典,所以说自称是周王室后裔的武则天将封禅地点定为嵩山。

还以一点就是,唐高宗时期,武则天作为国母,跟随唐高宗去过泰山,并举行了封禅大典,而作为国母的武则天必然要向上天祈福,保佑大唐,永享国祚,可数十年后,武则天曾亲口祈福想要保有的李唐王朝被自己篡夺了,怎么在好意去泰山为武周王朝祈福呢,老天都不知道该答应她哪一次祈福了,去了那就是打自己的脸,而且,武则天自己不想也不想让大臣们想起这件事。

再有,作为特立独行的女皇帝,也是历史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要和以前划分开来,毕竟武则天得国不正,要显示与以前的不同!也好脸面过得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