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义不食周粟?

我知道义不食周粟讲的是伯夷和叔齐的事儿。这也是个成语,是形容气节高尚,誓死也不愿与非正义或非仁德的人有瓜葛。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个有小节无大义的事。小节就是个人修养到位,有道德,有素质能体谅别人。而无大义,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一直以个人的修养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直至落到一个荒唐的结局。不食周粟的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商代末年,位于今河北东部的孤竹国国君有两个儿子,大的叫伯夷,小的叫叔齐。孤竹国君喜欢小儿子叔齐,临死前立下遗嘱让叔齐接班。老爸死后,叔齐不愿意违背立长子为王的规矩,坚持要让位给哥哥。为了让弟弟安下心来做国君,伯夷偷偷地离家出走了。哥哥出走后,叔齐也离开了王宫,四处寻找哥哥。两人团聚后,决定不再回孤竹国。听说西伯昌(即周文王)比较尊老敬老,兄弟俩便一起投奔,并在那里定居下来。文王死后,武王继位。继位后的武王扩充兵力,准备讨伐商纣。当周朝的军队进军到今孟津地带时,伯夷叔齐瞅机会跑上去,扣马而谏,认为周武王此举不孝顺、不仁义。武王的将士听后,非常生气,拔出剑来要杀他们,幸被姜太公制止。姜太公说:“这是两个讲道德的人。”并要求将士不要为难他们。武王伐纣成功,天下一统为周,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件可耻的事,两人决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兄弟两个离开周朝的统治区,到一个叫首阳山的地方隐居下来,靠采集山上的薇菜充饥。一位妇人看到他们后说:“你们不吃周朝的粮食,可你们现在采摘的野菜也是周朝土地上生长的呀!”二人一听,心想,这天下的一草一木都是周朝的,决定绝食等死,临死之际,他们还唱了一首歌,歌曰:“用暴虐代替暴虐啊,还不知道错在你自己。神农、虞舜、夏禹的盛世,忽然间都已消逝无迹,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可叹,可悲!

怎么看待义不食周粟?

伯夷、叔齐兄弟二人是古代之高士,不食周粟而饿死于首阳山。孔子赞颂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韩愈赞颂曰“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伯夷、叔齐品行高洁,不同流俗,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歌颂的对象。但是赞颂归赞颂,学习归学习,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这正说明了人的虚伪性。

伯夷、叔齐忠君爱国,认为武王伐商是不义之举,殷商的覆灭,二人耻食周粟,采薇于首阳山,最终被饿死,以身殉道。武王以暴力手段夺得天下,二人认为太可耻了,非正人君子所为。后世给予了伯夷、叔齐极高的荣誉,认为他们宁死不辱品节。

时代不同了,伯夷叔齐采薇已过去了三千年。我觉得虽然应该尊重历史,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但是我觉得,人更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我觉得,伯夷、叔齐就是两只扑火的飞蛾,根本无济于事,死的一文不值。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何必把自己给饿死呢!兄弟二人的道路很宽广,你们不赞成武王的做法。可以养精蓄锐,招兵买马啊,以你们兄弟的实力和影响力,定能够称霸一方,到时候可以和西周一决雌雄啊!即使战死于沙场,也比饿死要强的多,最起码自己努力了。

伯夷、叔齐不知道什么是隐忍,不知道称王称霸,他们二人只知道仁义道德,而没有一点血性,他们的品节虽然高尚,但是遇到了不讲理的武王,不杀掉他们两个就已经仁至义尽了。二人不识时务,只知道一味地讲道理,看来真是读书读傻了,两个书呆子。

伯夷、叔齐是一对失败者,选择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种软抵抗真的毫无用处。何必选择死亡呢,也许被饿死不是他们的本意。他们两个人没有一技之长,既不会打猎,又不会种庄稼。谋生的能力等于零,不被饿死才怪呢!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再加上本人的认知,以及道德素质不高,还请大家高抬贵手,多有得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