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杨宪因何事被杀?历史上是怎样的?

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朱元璋提拔杨宪担任中书左丞,成了中书省的实际负责人。杨宪有了实权就忘乎所以,直接把矛头对准了仇人李善长,在中书省,杨宪整日与李善长,胡惟庸明争暗斗。杨宪的外甥科考抄袭被朱元璋抓个现形,朱元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让杨宪审理。最后杨宪被胡惟庸查出审理舞弊,后被朱元璋处决、抄家。

明朝杨宪因何事被杀?历史上是怎样的?

杨宪原名杨毕,他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得力大臣之一,属于刘伯温的浙东集团。笔者认为杨宪不仅是死于骄纵专权,他还不自量力想和李善长、胡惟庸等功勋元老作对。

(杨宪剧照)

杨宪本来只是个文官,任检校(其实就是个大特务)一职,他观察能力强,办事情也是非常小心谨慎。由于杨宪办事干练,个人能力非常出色,朱元璋对他也是比较器重。刘伯温甚至认为他有当丞相的能力,可惜缺少了丞相的肚量。

杨宪办事情是一把好手,但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容人,没有卓越的功绩却想爬到战功赫赫的功勋元老头上,这是他不受朱元璋喜欢的原因之一。

公元1367年,朱元璋在灭掉张士诚后派他的外甥李文忠出任浙东行省右丞,并掌管此地一切军务。考虑到李文忠当时年龄太小,所以朱元璋派杨宪前去辅佐李文忠,并告诫一旦出了问题就拿他问罪。

(杨宪和朱元璋剧照)

杨宪非常出色的担当了朱元璋的耳目,将李文忠的一些不法行为悉数汇报给了朱元璋,杨宪此时的表现是比较让朱元璋满意的。

公元1370年,朱元璋将杨宪提拔为中书左丞,可没想到杨宪一进入中书省就变了。杨宪有了权力就骄纵起来,他罢免中书省过去的官员,大肆任用自己的亲信,杀了侍御史刘炳,还弹劾右丞汪广洋。

杨宪还非常热衷于和李善长(据说李善长是他的仇人,弹劾罢黜了自己的兄弟杨希圣)以及胡惟庸这些人明争暗斗。

杨宪表面上对李善长和胡惟庸恭恭敬敬,背地里却经常捅刀子。他多次跑去给朱元璋说:

“李善长无大才,不堪为相。”

杨宪的这种行为简直是太低级、太幼稚了。李善长有没有真才实学朱元璋心里难道没数吗?恐怕你一百个杨宪也不如一个李善长啊。从这一刻起,朱元璋就已经不再对杨宪有所期待了。

杨宪当中书省左丞不到一个月,就被朱元璋下令个杀掉了。原因是遭到了李善长的弹劾,说他:

“放肆为奸事”。

(李善长剧照)

其实对于杨宪的死因,有一种说法就是李善长和胡惟庸弹劾杨宪,说他唆使侍御史刘炳陷害汪广洋,然后再杀了刘炳灭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伯温向朱元璋告发了杨宪的不法行为。

杨宪为人处世太过于锋芒毕露,自己又干过特务情报的工作,两个主流的势力都排斥他。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杨宪到底是因为什么事而被杀,我们只知道他犯事被诛。虽然杨宪之死很蹊跷,但是从他一系列的行为来看,被杀只是迟早的问题。

要知道,朱元璋连李善长、刘伯温和胡惟庸这样的开国功臣都杀,何况是你一个小小的杨宪呢?

明朝杨宪因何事被杀?历史上是怎样的?

史书上面关于这一点的记载含糊其辞,但是我们却可以根据朱元璋本人做事情的原则,来推测这个杨宪究竟是怎么死的。

杨宪这个人呢,说实话,一开始的时候,朱元璋为什么这么器重他呢?因为他是特务机关的,朱元璋创立了锦衣卫,这个系统就可以看得出此人对于情报部门的重视,那当然,对于普通的那些官员锦衣卫着实够用,毕竟你要去查那些官员也不敢拦着,但是对于某些特定的人员,朱元璋就必须起用一些特殊的线路。

这个杨宪一开始就是朱元璋派过去监督这个他侄子的,由于办的不错,业务能力强悍,朱元璋觉得这个人是个可造之材,所以把他调到中央来了。

这个人出生于情报部门,深得朱元璋的信任,所以一步一步的慢慢的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并且对于朱元璋来讲,这个人简直就是再好不过的一块挡风墙。

我们都知道国家在以后没仗可打了,对于很多将军或者是跟他一起创业的老弟兄来讲,无事可做,整天惹是生非,这些骄兵悍将朱元璋头疼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所以早点儿事情让他们去做一下,朱元璋也是乐于去见这种事,这个人毕竟一开始都不是冷血动物,曾经跟自己患难与共的兄弟,你说杀就杀,朱元璋没那么冷血,要是早就这么冷血的话,一大帮人也会帮他达到皇帝这个位置。

这个杨宪,还有刘伯温都是朱元璋用来吸引朝廷注意,刻意制造党争,让手底下的人至少找点事情做,一句话朱元璋要你处在那里任人凌辱,任人辱骂你浑然不觉,不能够跟别人和好,反而要刻意的把自己做大做强,做蛮横。

这是什么?这是帝王心术,法家分为两个,一个是法治,一个是术治,这个东西就属于后者。

所以说,有人说他得罪了李善长。自己本人骄横蛮纵,最后被人一起参了一本,然后被朱元璋直接给杀了。这个理由不成立。朱元璋之所以让他这个人立在朝堂上面,就是让他担当这样的职责的,你们怎么骂不关我的事情,所以把这个人就当出气筒,往死里骂,往死里打我,只要不把他打死,我就一直让它在那里杵着。

那问题就来了。朱元璋最后是什么原因致使它动了杀心?朱元璋一生最恨两件事情,第一,动了自己的家人,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后来会折腾李善长,蓝玉等淮西勋贵,你们威胁到了我儿子的地位,或者我孙子地位,(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我就必须得处理你们哪怕以前都是我的老弟兄,这一点对于杨宪来讲绝无可能,这个人虽然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但他没有多少政治智慧,有点儿政治智慧,都不会被朱元璋拉过来当枪使,同时,朱元璋也明白这个人就是一个一次性的产品。会让自己的儿子或者说自己的家人过多的接触这个人物吗?他的倒台是命中注定的事情,今天是你杨宪在那杵着,明天我就可能拉刘伯温,或者是拉另外一个不相干的人,你反正是绝对活不到我把我儿子扶上皇位的那个时候。所以低一点根本就不可能,那就只剩下第二点。

第二点,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贪官污吏,你说说看,一个在高处的一个大官,他有可能不贪吗?都不贪,它靠什么活下去?淮西勋贵那边靠赏赐靠打天下时候赢下的那份积液可以维持自家的生存,可你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靠着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爬上的文管你手里有多少钱财,你心里没点儿数吗?

这一点在清朝的时候可能见得更多什么意思?清朝在京城里的那些大官儿每年收到手底下的那些人的孝敬的银子有多少,而且人家都是合法合理的,但对朱元璋来讲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是你等到了那个位子上以后你就会觉得有些事情你不得不去做,杨宪上升的速度太快,树敌太多。与此同时,此人过于娇恨,那么收取贿赂那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或者说他不收贿赂,那才是真的奇怪 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他具体干了什么事情,这铁定是朱元璋一个污点,朱元璋肯定也参与其中,只不过最后没脸说这件事情,才把这个东西给压下去了。

所以个人觉得应该是触碰到了贪官污吏这一个领域。朱元璋最后一茬事情太大,所以把他给杀了。,平息众怒,反正你也是一个消耗品,当你登上那个位置的那一刻,你的命运结局已经注定了。

明朝杨宪因何事被杀?历史上是怎样的?

杨宪(1321-1370)、胡惟庸(?—1380)、李善长(1314—1390)三人惨不惨?还行吧,总比被扒皮填草强。因为胡惟庸和李善长的故事介绍比较多,本回答主要介绍一下杨宪。

(1)遇到朱元璋这样的“明君”算你倒霉,虽然大多数功臣被杀,但总比历史上众多默默无闻的人物强!认命吧

杨宪是被怎么杀的、因为什么被杀还是个谜,但从其生平看,杨宪属于“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一类的人。胡惟庸的死属于“不知收敛”,李善长死于“不知服软,总觉得自己功高盖世!”

总之,三人各有各的死因。谈不上罪有应得、死有余辜,也说不上什么冤沉四海。

(2)历史学不好,最好别当别人的臣!

杨宪不死必为酷吏!酷吏的特点是只知皇帝、为臣之道,许多人都是清廉刚正的人士。其实本质上,他们就是迷信一种思想以至进入了骨髓。但每种美好事物一经到了迷信阶段,自然会走向另一端。例如,西汉时多酷吏、汉武帝最多。例如宁成、义纵、赵禹、张汤、王温舒。这些人代表着汉武帝统治的阴暗面儿。

然而,皇帝只是利用酷吏整饬异己,但当反对势力反弹过大或锋芒太路将要伤到自己的时候,也会被毫不犹豫地抛弃。

(3)以杨宪为例讲述,三人各有历史借鉴却不吸取

杨宪就是这样的人。杨宪在1365年投诚,在朱元璋阵营内部根基不深。杨宪能做的只能是对朱元璋表现得忠心耿耿。因此,杨宪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向朱元璋汇报动向问题,并提醒他要注意哪些人。就是李文忠也不例外。由此,成为朱元璋的眼线。

1368年,杨宪开始汇报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的各种动向,朱元璋对此非常满意。1370年,刚当上丞相就与所有文臣发生剧烈冲突、弹劾几乎所有重要文武臣子。刘伯温也是忍无可忍向朱元璋举报杨宪排除旧人全部换上自己人,有不臣之心。

1370年正是洪武三年,从内到外天下都不稳定,正需要文武官员鼎力合作。面对文武的反弹,朱元璋只能迅速杀掉杨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