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是如何带着辽朝余部席卷中亚,建立西辽的?
耶律大石率领辽朝残余势力,西征中亚,最后开创了幅员辽阔的西辽帝国。
其创业历程,可谓精彩纷呈,其战略谋划及对机遇的把握也非常有参考意义。
大石之望耶律大石,是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
这个身份,为他以后打出大辽旗帜复兴赋予了合法身份。
当然,耶律皇家子孙众多,只靠血缘可不能出人头地。
所以,虽是皇族,但耶律大石却是真正的科举出身。
1115年,耶律大石以殿试第一的成绩,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他也是《辽史》记载中唯一一个考中进士的契丹人。
此后,他在大辽一系列内政外交中表现出色,靠着成绩,一步步上位。
到宋金夹击辽朝时,耶律大石已成为大辽柱石级的重臣。
天祚帝西逃期间,音讯全无,耶律大石曾拥立新帝,足见其权位之重!
此后,耶律大石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两次大败北进的宋军,使其在大辽的人望无人能及。
不过,大辽大势已去。
很快,辽朝还是被金人所灭,连耶律大石也一度被俘。
此后,耶律大石假意配合女真,给金人带路,在金人放松警惕后逃了出来。
给金人带路,自然是其人生污点。
不过,此时,耶律皇家血脉+崇高的威望,耶律大石已成为辽朝残余势力复兴的希望。
养兵待时耶律大石率人从金人控制下逃出,往投天祚帝。
天祚帝得到耶律大石,又收拢其他支持力量后,迫不及待要反攻大金,收复失地。
大石以为不妥,认为此时金人依然难以战胜,应保存实力,“养兵待时”。
一来,天祚帝与耶律大石皆人望太高,彼此不能相容;二来,大石也不能说服天祚帝。
于是,大石与天祚帝分道扬镳,大石领军继续西去,到了可敦城。
可敦城,在今内蒙古西北,距离金人控制区域远隔沙漠,暂时安全。
而且,这是大辽西北重镇。大辽在此长期经营,有骑兵2万余,战马十余万匹。
大石到可敦城,实力恢复,又得漠北各臣服部族(主要是蒙古人)的支持。
大石在此养精蓄锐5年,组建了一支直属的精锐骑兵力量,又初步建立了立国的体制,“养兵待时”。
决策西征耶律大石是辽朝重臣,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即便后来远征中亚时,信件中也常以“堂堂中华人物”自居。
所以,耶律大石“养兵待时”,原本是真的想要东征金人,复兴大辽的。
因此,耶律大石联络西夏、南宋等势力,准备联合对金作战。
联合西夏,耶律大石从金人手中收复了二方二营,但再难有进一步作为;联合南宋,那就几乎就是浪费时间···
强大的金,依然是耶律大石撼动不了的。
同时,金人也奈何不了耶律大石。
金人曾发兵,并联络漠北各部,准备讨伐大石。
然而,漠北各部拒绝合作,金人难以跨越沙漠,被迫作罢。
看来,作为渔猎民族,女真人确实没有远跨沙漠,威胁可敦城的能力!
我打不过你,你打不着我···那么,与其干耗着,不如向别处发展,扩充实力,再图后举吧!
此时,东面的大金打不过;南面的西夏虽国力不如大金,但当年大辽鼎盛时也奈何不了,现在耶律大石这点力量就更不用说了,况且···人家还是你抗金的盟友;至于再往南的南宋嘛···实在过不去。
向西,才有机会。
西面,是沙漠、雪山等分裂出的,一个个绿洲之国。而曾在这里称雄的喀喇汗国已经没落,这一带暂时没有特别强大的力量。
而且,实力相对雄厚的东喀喇汗国,与大辽还有亲戚关系,耶律大石在这边的操作空间也比较大。
于是,耶律大石决议:西征!
1131年甲午日,大石以青牛、白马祭天,开始西征。
出师不利尽管西部各国、各部族的实力远不能与金、西夏相比,但是···耶律大石的实力依然没有太大优势!
耶律大石在可敦城经营5年,开创了相当的实力。
然而,要复兴大辽的,是耶律大石和契丹人,漠北各部最多赞助赞助,是不可能跟你大石离开长期生存区域的。
所以,大石带走的只有万余人,其实力并不强。
耶律大石先是到达了高昌回鹘。
高昌回鹘是城郭之国,实力相对雄厚,死打硬拼不划算;同时,该国与大辽关系一直不错。
因此,耶律大石在兵临城下后,只是表示要借道而过。
高昌王请其入城,大宴三日,然后亲自送大石等人离开,并表示愿意作大辽的附庸,贡献若干牛羊财富。
耶律大石想要的,是当时吉尔吉斯人的地盘。
吉尔吉斯人,当时实力不算强。
不过,即便如此,耶律大石在与吉尔吉斯人的相互攻伐,也没有找着什么便宜。
大石深知自己还在迁徙中,已经远离根据地,跟吉尔吉斯人耗下去一点好处也没有,遂离开吉尔吉斯人的地盘。
这还不算完。
看到耶律大石连吉尔吉斯人也打不过,原本服服帖帖的高昌回鹘也不把大石放在眼里,攻击了大石的军队,劫掠了大石军的物资!
奇耻大辱!
但是,耶律大石保持理智,不做纠缠,继续寻找根据地。
不久,他来到了叶密立。
失意者联盟:建国继续西进,到了叶密立。
叶密立,在高昌回鹘与吉尔吉斯人的结合处,水草肥美。
大石遂在此暂且驻扎下来。
此时,附近有大量讲突厥语的失意者。
隋唐时期,强大的突厥人曾统治草原到西域。
其后,东西突厥汗国在大唐打击下相继灭亡,再其后,大唐、吐蕃相继衰落,退出西域,回鹘人在西域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
如此,讲突厥语的各部,在西域就属于失意者了。
耶律大石遂安抚各讲突厥语的失意者,将他们凝聚起来,成为自己的力量。
由此,华北失意者契丹人与西域失意者突厥人联合起来,开始击败周边的回鹘各国,开始强大起来。
不久,耶律大石的地盘,东起土拉河,西至额敏河,地盘渐大,部众也达4万户。
1132年二月,西征开始一年后,耶律大石在众部的强烈推举下,称帝。
他既按照大辽的制度,成为昭德皇帝,又按照当地人的习俗,成为“菊儿汗”。
再定高昌回鹘叶密立水草虽肥美,但地盘狭小,难以承载大石的梦想。
于是,大石再次开始大扩张。
耶律大石先是再次前往高昌回鹘。
这次,高昌回鹘深知不能敌,麻溜投降。
这次,耶律大石直接将高昌纳入西辽版图。不过,他依然以回鹘汗王统治当地,又派“沙黑纳”为督察。
保留归顺部族首领的地位,另以“沙黑纳”督察,成为大石统治绿洲各部族、臣服各汗国的主要方式。
这既利于争取散落绿洲各国的归顺,又可以保持对这些地方的实际控制,是西辽后来统治广袤地区的主要方法。
天上掉馅饼,轻取东喀喇汗国东喀喇汗国,是西域霸主。
由于该国与大辽有亲戚关系,因此,当初耶律大石决意西征时,本想与之交好,并借兵东征金国。
然而,西进以后,大石了解到:东喀喇汗国已经衰落,不但不可能出兵帮他,连自己统治都成问题了。
因此,耶律大石决心攻取该国。
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耶律大石再次遭遇失败!
不过,耶律大石此次进讨中,又发现了一个新的机会。
在七河地区,居住着一群“老熟人”。
这些人,是突厥、契丹人,他们在辽朝时西迁,为喀喇汗国效力。
不过,后来喀喇汗国试图不地道,双方翻脸。
耶律大石来到,这些突厥-契丹人立刻来投,大石实力再次大涨。
不过,大石知喀喇汗国势大,不可硬攻,便只是在边境驻扎,与东喀喇汗国交好,暗中等待时机。
不久,东喀喇汗国大汗去世,新汗威望不足,与葛逻禄首领、康居首领不合。
新汗昏了头,主动请耶律大石帮忙,请求他派兵支援。
耶律大石见时机已至,遂果断行动。
大石先平定了葛逻禄和康居,随后···回头将东喀喇汗国也废了,将其降为汗国。
史书对这段的记载十分简约。
不过,可以想象的是:所有的“轻而易举”,背后应当是精密的谋划。耶律大石轻取东喀喇汗国,其背后的故事应该与当年刘备取刘璋一样充满故事!
无论如何,耶律大石没有花费太大力气,就轻取东喀喇汗国,迅速跨入顶级大国的行列。
被迫放弃的“初心”耶律大石始终以“堂堂中华人”自居,当初决意西征,初心乃是壮大实力后再东向攻打大金,恢复大辽故土。
如今,耶律大石实力已经雄厚,遂再次发动征金作战。
1134年三月,耶律大石再次祭天,发兵7万,征金。
然而,大漠阻隔,路途太长,西辽军牛马多死,无功而返。
其后,西辽与金又发生了几次小规模作战。
尽管西辽占了一些便宜,但始终不能有太大进展。
耶律大石一声长叹:皇天弗顾,数也!
由此,耶律大石只得放弃恢复大辽故土的初心,专心向西再发展了!
指导注意的是:在耶律大石的军事政治生涯中,几乎所有的重大作战大石都是亲自指挥的。但唯独对大金的东征,耶律大石是派将指挥的。
由此来看,尽管耶律大石慷慨激昂地表达了恢复大辽故土的决心,但其重心事实上一直在西!
向西,耶律大石即将遇到人生中最大的一场作战。
这一战,使他莫名其妙地成了欧洲基督徒口中的圣人!
卡特万之战,成为“约翰长老”向西,很快就攻入了西喀喇汗国的地盘。
西喀喇汗国,本是大国,但此时,他已不是西辽对手,很快不支。
不过,西喀喇汗国早已有了“大哥”:塞尔柱帝国。
西喀喇汗国打不过西辽,向大哥求援。
塞尔柱帝国遂号召伊斯兰世界发动圣战,集结10余万大军,进攻西辽!
卡特万,两军对垒。
耶律大石兵力虽少,但善于用兵。
交战中,耶律大石通过灵活机动,将敌军诱至其预设的狭窄山谷。
随即,大石令葛逻禄人以步兵战术猛烈冲击敌军,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最终,一战之下,西辽以少胜多,取得决定性胜利!
塞尔柱帝国这个“老大”都被干翻了,中亚地区的其余国家自然再难抗衡。
随即,西喀喇汗国等国在轻微抵抗后,纷纷降服。
西辽,由此成为中亚霸主!
当然,耶律大石不知道的是,在遥远的欧洲,他居然成了“约翰长老”。
原来,当时,正值欧洲人十字军东征时期。
得知伊斯兰世界在东方遭到打击,欧洲人传说:在遥远的东方,也有一位“约翰长老”的圣人,正在与欧洲基督徒合力打击伊斯兰。
到耶律大石去世时,他的帝国,已是疆域四百多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帝国,即便比之鼎盛时期的大辽也不逊色(辽国鼎盛时疆域面积也是400多万平方公里)。
耶律大石以微弱的残余之力,最后成就如此庞大的帝国,主要在于其三个优势。
首先,不错的军事才能。
无论是早期两破大宋,还是后来在卡特万一战功成,耶律大石的指挥才能无疑是杰出的。
不过,耶律大石并不是百战百胜的战神。无论是早期与大金作战,还是后来与吉尔吉斯人、东喀喇汗国等人作战,耶律大石都吃过不小的败仗。
所以,仅靠能打,大石不但开创不了如此大的帝国,甚至连立足都困难。
耶律大石的厉害之处,在其“模式”。
当年的大辽,就是以游牧身份统治了相当大的农耕地区,辽人对如何治理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经济结构有着丰富的经验。
这些经验,是当时动辄对“异教徒”发动“圣战”的势力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耶律大石总是能“得道多助”。
实力未强时,也往往能够安抚一些周边部族,所以,即便作战失利,也一样能逐渐强大。
实力渐强时,由于其宽容的治理政策,不同信仰,不同习俗的部族,往往都会在不做出特别激烈抵抗的情况下归顺,使西辽的版图迅速扩张。
当然,说一千道一万,方向正确,无疑是最关键的。
当时西域复杂、分散的形势,才使耶律大石的军事才能、模式优势有用武之地。
耶律大石,立志恢复大辽故土,最终无法如愿,但是,他在遥远的中亚,开创了一个疆域与大辽一样辽国的大帝国。
东方不亮西方亮,大约就是这样的吧。
耶律大石是如何带着辽朝余部席卷中亚,建立西辽的?
谢谢邀请,先要说明的是,耶律大石能够在辽朝灭亡,带领残余部队称霸中亚,建立西辽帝国,不是一般帝国创建时的那种军事天才的成果,耶律大石的成功,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不是一个特别能打仗的人,而是一个有“文教”素养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不是一个武将,实际上他打仗的水平一般,西辽帝国对中亚的征服也不是“打”出来的,而是“谈”出来的,西辽帝国的出现,靠的是以军事实力为基础配合政治攻势来使中亚分崩离析的各部族政权纷纷归顺西辽的方式来实现的。
耶律大石的身份其实是不高的,他是辽太祖阿保机的八世孙,意味着他跟辽朝皇室的关系其实已经很疏远了。他之所以能够登上政治辽朝末年的军事舞台,是依靠的科举考士,他考中进士,成为“翰林”,他的绰号“大石林牙”,就是对他文才的表彰(林牙是契丹语学者的意思)。这是他最后能具有非常强的战略头脑的关键。
1124年7月,在辽朝灭亡前夕(辽亡国在1125年2月),他带着200铁骑兵离开辽国的末代皇帝天祚帝,向西发展,不久进抵“可敦城”(前回鹘王城,在今蒙古的巴彦诺尔附近),可敦城是辽朝西北的重镇,在这里设置有建安军节度使司、西北路都招讨司等军政机构,有常驻骑兵2万人。这是辽朝末年辽国最后的军事实力所在。
耶律大石以可敦城为中心,经过五、六年的时间,逐渐收服了原辽朝统治下的漠北诸部,到1130年,已具有相当的实力。终于引起金朝方面的注意,金朝在这一年准备调集军队进攻可敦城,但因为路远难走,中间还隔着沙漠,实际上双方没有交上手,但这也引起耶律大石的思考,出路在哪里?。
实际当时金军强大,金军仅仅用十多年的时间,就灭亡的辽和北宋,耶律大石知道跟金军硬拼是不明智,这一点天祚帝就没有认识到,天祚帝在敌强我弱的时候还主张跟金军硬拼,最后亡国,当年耶律大石就坚决反对,建议天祚帝“养兵待时”,因为天祚帝坚持要去跟金军拼命,才离开他的。这时他意识到向南、向东发展,跟金军硬拼不行,收复辽朝的故土是不现实的,还不如去换个方向“开疆拓土”。
当时的西域和中亚,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分别有高昌回鹘汗国、东、西喀喇汗王朝,而且内部民族、宗教问题复杂,内部斗争不断,难以形成合力,如果向西发展,依靠可敦城的2万大军,可以干一翻大事。1130年2月,耶律大石果断地离领主力撤出可敦城,向西越过阿尔泰山,抵达新疆北部的额敏县一带,修筑“叶立密城”作为新的根据地,
耶律大石最终也想用“武力”解决问题,他刚在叶立密城立足脚,就发动了对喀喇汗王朝的战争,结果因退路被高昌回鹘截击而惨败。之后,耶律大石转变策略,放弃了“一战”定天下的想法,以叶立密城为基本,慢慢地招抚西域各部族,他有着辽国进士的出身,具有很高的政治素养,到了西域后很快就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秩序,获得当地很多不满喀喇汗王朝统治的部族的欢心,这些部族纷纷归附他。1132年2月,他在叶立密城正式建国,自称“菊儿汗”和“天佑皇帝”,然后开始了他的“帝国事业”。
第一步是解决当时统治新疆东部地区的高昌回鹘王国,他率军突然抵达高昌,然后和逼回鹘王谈判,高昌回鹘王最终在他的军事威胁之下,表示接受西辽帝国的监管,帝国派出“总监”等官员驻守高昌,负责征集赋税等事务,同时帝国仍然保留高昌回鹘政权,高昌回鹘作为帝国的附属国仍然得以保留下来。这是帝国事业的关键一步,尊重西域和中亚多民族多文化的现实,开创了一个“加盟店”的帝国扩展模式,这样帝国的发展和对手之间,就不是你死我活式的而是互惠联盟式的,大大地降低了帝国扩张的阻力。
第二步是解决当时统治着喀什、和田一带的东喀喇汗王朝,办法跟解决高昌回鹘差不多,东喀喇汗王朝内部部族组成复杂,各部族经常不服王朝统治,1134年东喀喇汗王朝治下的葛逻初、康里人发动判乱,东喀喇汗王朝的大汗伊仆拉欣派人和耶律大石谈判,结果是由耶律大石率军进驻东喀喇汗王朝的首都巴拉沙衮,帮助喀喇汗王朝镇压叛乱,在西辽的强大军力面前,东喀喇汗王朝的大汗伊仆拉欣也表示愿意接授西辽帝国的监管,西辽于是把东喀喇汗王朝纳入到自己的统治之下,同时也保留东喀喇汗王朝原由的政治结构,伊仆拉欣被封土库曼王,作为帝国的附庸仍然统治自己的人民。
第三步是解决统治中亚河中地区的西喀喇汗王朝,西喀喇汗经常跟其统治下的葛逻禄人发生冲突,耶律大石趁机扮演调停人角色,插手西喀喇汗事务,最后在1141年与西喀喇汗王朝发生卡特万会战,葛逻禄人全力参战,帮助西辽帝国击溃了西喀喇汗王朝的军队,事后西喀喇汗王朝也表示向西辽臣服,接受西辽的监管,跟高昌回鹘和东喀喇汗一样,西喀喇汗原来政权也得以保留,其大汗作为西辽帝国的臣属仍然统治王朝原来的人民为帝国效力。
所以,总的来说,耶律大石之所以能够席卷中亚,倒不是因为他特别会打仗,事实可以相反,他一生其实没打过几次像样的胜仗,但他却特别懂政治,在战略方向的把控和政治手腕的运用上,具有过人的才干,最终得以在辽朝灭亡后,率领残部在西域和中亚新建帝国。
耶律大石是如何带着辽朝余部席卷中亚,建立西辽的?
西辽德宗耶律大石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原先只是辽国的辽兴军节度使。辽国灭亡以后,他率领200名契丹骑兵远赴中亚,建立了强盛的西辽政权。《辽史》是我国的24部正史之一,它一共记载着大辽国(916年-1125年)和西辽国(1132年-1218年)一共300多年的历史,同时表明了西辽属于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耶律大石的西征将汉文化带到了河中地区,使得中古英语体系一直用“契丹”来称呼中国北方地区。时至今日,俄罗斯语和乌克兰语之中关于中国的发音依然还是“契丹”,这些都是耶律大石西征带来的影响之一。
(西辽前期的疆域)(西辽后期的疆域)
根据《辽史》记载,这位西辽开国皇帝耶律大石是汉化的契丹贵族之一,曾经镇守辽国南京城(今天的北京)。12世纪初,正值女真族兴起,辽国衰落。女真人建立的金国与长城以南的北宋王朝签订了“海上之盟”,约定从南北两路夹击辽国。北宋宣和二年,宦官童贯率领19万宋军逼近辽国南京,城中只有不到一万的契丹军队,形势危如累卵。守将耶律大石在求和不成的情况下,毅然主动出击,击破童贯19万宋军于白沟河。白沟河之战是耶律大石展露军事能力的一个起点,然而这并没有能改变辽国灭亡的定局。
1124年,耶律大石认为辽国灭亡已成定局,于是率领轻骑200人连夜往西逃走。果不其然,就在1125年的夹山之战中,辽国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国俘虏,大辽就此灭亡。耶律大石经过蒙古草原时,不断收拢契丹残部,等到他到达可敦城后,已经拥有精骑万余,战马十万。耶律大石以辽国的名义会同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乌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纠而毕18个部落起兵,并继续往西扩张。1132年,耶律大石采用契丹族传统的习俗,宰杀青牛白马祭天,宣告称帝,建立西辽帝国。耶律大石去世以后的庙号为“辽德宗”,不过按照草原民族的习惯,他也有自己的尊号是“菊儿汗”。
西辽建国以后,开始不断吸收周围的政权。耶律大石首先通过谈判和恐吓先后兼并了高昌回鹘王国和东喀喇汗王国。高昌回鹘国王毕勒哥与东喀喇的汗王易卜拉欣都因为惧怕西辽的国力,接受了耶律大石的劝降书。1134年,耶律大石将自己的都城迁到了东喀喇汗国原来的都城巴拉沙衮地区,并将之改名为虎思斡耳朵(西辽都城),也就是今天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布拉纳城。西辽稳定以后,耶律大石派遣了一支契丹铁骑东征金国,由于路途遥远,这支大军受阻于沙漠而返回。得知西辽来攻的消息,金国人在1135年也组织了一支军队西征,同样还是因为路途遥远而宣告失败,这件事在《辽史》和《金史》都有记载。因此,西辽和金国虽然有世仇,但谁也消灭不了谁。
耶律大石看到无法消灭金国,把心一横,决定要在中亚开创霸业。吞并了东喀喇汗国以后,西辽又在忽毡地区击溃了西喀喇汗国国王马赫穆德的伊斯兰军队。这下子算是捅了大娄子了,马赫穆德立即向当时的中亚霸主赛尔柱突厥帝国(隋唐时期西突厥人后裔)求救。中亚的伊斯兰国家们纷纷联合起来抵制西辽。1141年,赛尔柱突厥帝国的苏丹桑贾尔(苏丹是伊斯兰教国家的总督)纠集了呼罗珊王国、西吉斯坦王国、伽兹纳王国、马赞兰德王国、古尔王朝等国的10多万伊斯兰教军队,号召他们向西辽皇帝耶律大石发动“圣战”。
双方在卡特万地区大打出手,这是决定西辽国存亡的关键战役。自幼熟读兵法的耶律大石沉着冷静,他指挥契丹铁骑从左右包抄,活捉了桑贾尔的老婆和伊斯兰教的贵族。在公元1141年发生的这场卡特万之战中,耶律大石的军队一共歼灭了伊斯兰教的联军3万多人,彻底奠定了西辽帝国在中亚的霸主地位。此时再加上新夺取的西喀喇汗国,西辽的疆域已经达到极盛,东起蒙古境内的库拉河,西到中亚咸海地区,南部与青藏高原接壤,北部与康居人相邻。
耶律大石是如何带着辽朝余部席卷中亚,建立西辽的?
从耶律大石横扫中亚这一层来看,可以得知辽朝的军事力量的确是非常强悍的。辽朝灭亡于1125年,辽朝皇室宗亲耶律大石因与天祚帝(辽朝末帝)政见不一,在辽朝灭亡的前一年就拉着一去两百人的队伍西逃了。这一逃可不得了,耶律大石先是在可敦城称王,八年之后又在叶密立城登基称帝,号“菊儿汗”——而他建立的国家,史称西辽。
西辽建国前后战事频发。它在东部战线抵御住了金国的进攻,并且二度征金。你没有看错,是西辽主张进攻金国,而不是金国西征。第二次东征中,金国大败,西辽国势大振,并开始向西扩张,逐渐蚕食、吞并了高昌回鹘、东西喀喇汗等国,并在卡特万战役击败了塞尔柱帝国。大家对塞尔柱帝国可能不太熟悉——塞尔柱帝国在盛极时期的疆域与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有的一拼,可想而知西辽的战力是多么恐怖。
所以,在辽朝灭亡前,北宋与金国结盟共同吞并辽朝,结果金国节节胜利,北宋却被辽朝残余的兵马打得七零八落……别嘲笑北宋!辽朝的军队,的确是非常厉害的。
耶律大石是如何带着辽朝余部席卷中亚,建立西辽的?
耶律大石,西辽创建者,1094年出生到1143年去世。由于在天庆五年考取了辽朝进士,被封官翰林应奉,而契丹人称呼翰林为林牙,因此耶律大石也被称呼为大石林牙。
耶律大石的大石名字,并不是他的汉语名字,而是契丹语的音译。日本学者彬山正明认为大石是汉语的太师或太子的契丹语发音,和波斯语史料中的“Da-I-shi”的发音相同。
《契丹国志》记录耶律大石的名字为耶律大实,并认为大石(大实)只是他的小名。清代版本的史料中耶律大石,被记载为耶律达锡、耶律达实、耶律大实等。在蒙古伊尔汗史学家拉施特著作的《史集》中耶律大石被记载为纳石大夫。
耶律大石的身世。耶律大石是辽朝开国君主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精通契丹语和汉语,擅长骑射。耶律大石的是耶律阿保机八世孙的身份,正是他创建西辽的动力和保障。
天祚帝时期的耶律大石:1、早期的耶律大石是翰林,后来外任泰州、祥州刺史和辽兴军节度使;
2、1122年天祚帝为了逃避金军的攻打,逃到夹山后不久,丞相李处温、和南京(即今天北京)留守都统萧干和耶律大石一同拥立秦晋国王耶律淳为皇帝,建立北辽。耶律淳任命耶律大石为太师。
3、北宋和金国在1120年建立海上之盟夹击辽朝后,在1122年5月,宋徽宗派遣童贯、蔡攸为正副宣抚使,率军15万攻打北辽,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北辽皇帝耶律淳派遣耶律大石为西南路都统率领奚、契丹合计2000骑兵抗击北宋军。7月1日,耶律大石2000骑兵在兰沟甸击败北宋杨可世军。耶律淳得知胜利消息后,增援3万兵马给耶律大石。之后,耶律大石和萧干先后击败种师道和辛兴宗两路北宋军,耶律大石追击北宋军到古城,并派使者责备北宋背叛澶淵之盟。
4、1122年7月29日,耶律淳病死,其妻萧德妃临朝称制。北宋于是认为北辽孤儿寡母的好欺负,于是再次兴军50万攻打北辽。耶律大石和萧干以不到2万兵在芦沟河抗击北宋军。北宋的郭药师率领6000军突袭燕京,攻入外城,但被契丹人坚决抗击,最后被闻讯回来的耶律大石、萧干军内外夹击,只逃出了一百多人。而芦沟河南岸的北宋军看见北方火起,以为北辽有援军到,于是50万军就这样慌乱而逃了——一仗未打。
5、虽然北辽击败了北宋军,但金军的威胁不可忽视。萧德妃请求为金国藩国,但被完颜阿骨打以和北宋有海上之盟为由拒绝。也许就是运气不好,完颜阿骨打的金军刚到北辽重兵防守的居庸关,居庸关城墙居然突然倒塌,大部分士兵都被压死,致使北辽无险可守,最后耶律大石和萧德妃出走投奔天祚帝,而萧干则回自己的奚族地建立大奚国。
6、1123年耶律大石在攻打金国奉圣州时被金国都统完颜娄室所俘虏,率部投降。完颜宗望用绳子绑着耶律大石,强迫他为向导,袭击天祚帝的大营,俘虏了天祚帝的妻妾子女。因为这个功劳,耶律大石被金太宗完颜阿骨打赦免,并赐予妻子给耶律大石。当年9月,耶律大石在跟随金军西征时,带领家眷从金军从逃走。
关于耶律大石逃走,在《契丹国志》中有还一段故事:耶律大石投降金朝后,和完颜宗翰(即粘罕)不和,完颜宗翰想要杀死耶律大石,耶律大石和五个儿子逃出,但妻子没有逃出,被完颜宗翰赐给军营中地位最卑贱的人为妻。但耶律大石妻子坚决不从,最后被完颜宗翰射杀。
7、1124年,因为有耶律大石和阴山室韦首领毛割石的支援,天祚帝决定反攻金国的兖州和灵州。在多方劝阻无效后,耶律大石杀死萧乙薛和坡里括而自立为王,率领200铁骑出走。
关于耶律大石自立为王出走时所率领的人数:
1、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记录为80人;
2、《西辽史》记录为60人。
3、《辽史》记录为200人。
自立为王的耶律大石:1、耶律大石200人从夹山出发,北上渡过黑水(爱毕哈河),途中得到白鞑靼首领床古儿的援助:400匹马、20头骆驼、若干羊。耶律大石一路向西北,在1124年到达可敦城。
2、可敦称王。耶律大石在可敦城召集威武、崇德、会蕃、新、大林、紫河、驼等七个军州的长官和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乌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纠而毕十八个部族的首领举行大会。耶律大石说:
“我祖宗艰难创业,历世九主,历年二百。金以臣属,逼我国家,残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尘于外,日夜痛心疾首。我今仗义而西,欲借力诸蕃,翦我仇敌,复我疆宇,惟尔众亦有轸我国家,忧我社稷,思共救君父,济生民于难者乎?”耶律大石在可敦城获得了1万多精兵,和几十万匹战马,并在可敦城设置官职,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2、耶律大石的救辽国努力。1125年,耶律大石和白鞑靼、西夏、北宋进来联络,以孤立金朝。1125年夏,西夏和耶律大石共同攻打山西(《金史 完颜希尹传》。1125年年末,耶律大石派使者到北宋的宋钦宗,建议共同夹击金朝(三朝背盟汇编 卷58)。1127年白鞑靼因和耶律大石结盟,拒绝卖马给金朝(建年以来系年要录 卷181)。1129年,耶律大石夺取金朝的北方二营。1130年金朝派遣耶律余睹、石家奴等征讨耶律大石,但因为北方部落不同意出兵而半途而止。当年天祚帝被金朝擒获。
3、1130年3月,耶律大石祭祀天地祖先,决定西征。耶律大石要求高昌回鹘首领毕勒哥借道去攻打大食。毕勒哥同意了,并赠送马匹、骆驼、牛羊等礼物,并成为耶律大石的附庸国。
4、耶律大石离开高昌,进入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最后到达叶密立,征服了当地的游牧民族。虽然和高昌回鹘发生过摩擦,但耶律大石得到了突厥部落的支持,使得耶律大石人数大增,达到4万户。
5、1131年春,金朝的完颜宗翰和耶律余睹率领云中、燕州、灵州的金、汉合计1万军攻打耶律大石的根据地可敦城,但由于距离太远而失败。
6、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密立正式称菊儿汗,汉号为天佑皇帝,建元延庆。西辽正式建国。
7、1132年,耶律大石向南扩张,先是再次征服高昌回鹘,然后翻过天山,沿着塔里木盘地向西推进,和东喀喇汗国发生冲突。西辽军被东喀喇汗国阿尔斯兰汗阿赫马德·伊本·哈桑军击败,主将阿勒 阿瓦尔被俘虏。在受挫后,耶律大石撤军而去征服七河地区,收编当地的契丹人和突厥人,合计1.6万帐。
当年阿赫马德·伊本·哈桑去世,其儿子伊卜拉欣二世即位王位后,国内发生内乱而无力控制。最后伊卜拉欣二世请求耶律大石进驻东喀喇汗国国都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接管他的国家。就这样耶律大石轻轻松松就征服了东喀喇汗国,让其成为附属国。
由于八剌沙衮是可耕种的肥沃地区,于是耶律大石决定在此建都,并改八剌沙衮为虎思翰耳朵(意思是强有力的宫帐),并改年号为康国。随后,耶律大石又征服了别失八里和原先反叛东喀喇汗国的康里人。
8、1134年4月,耶律大石任命萧翰里刺为兵马都元帅、萧查刺阿不为副元帅、耶律燕山为都部署、耶律铁哥为都监,率领7万人攻打金朝。耶律大石如此祭师:
“我大辽自太祖、太宗艰难而成帝业,其后嗣君耽乐无厌,不恤国政,盗贼蜂起,天下土崩。朕率尔众,远至朔漠,期复大业,以光中兴。此非朕与尔世居之地。”最后因为路途太远加上水草不足,最终不得不班师回去。
根据《三朝背盟汇编》记载,1135年,耶律大石再次进攻金朝,完颜宗翰迎战。由于金军后援支持太远,加上金军中的契丹人反叛,在激战三日三夜后金军战败。
9、1137年,耶律大石进行第二次扩张,向察赤(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费而干纳盆地及泽拉夫尚河流域进兵。当年5到6月,在忽毡(今塔吉克斯坦苦盏)击败西喀喇汗国可汗马赫穆德·伊本·穆海默德的军队。
10、1141年9月9日,葛逻禄人因为被塞儿柱帝国苏丹桑贾尔为首的伊斯兰国家联合10万军攻打而向耶律大石求救,耶律大石在和桑贾尔谈判失败后,双方发生了卡特万之战。双方的参战人数有不同说法。《辽史》记录左右两翼兵力是2500人,估计全西辽军在1.25万到2.25万人左右。阿拉伯史料记载葛逻禄骑兵为3到5万。即合计西辽一方盟军人数4到7万左右。
至于塞儿柱帝国联军的参与人数,伊斯兰史料有1:3(即己方10万对西辽30万)、1:10(即己方7万对西辽70万)两种说法。
即,卡特万之战,《辽史》记录的是西辽以少胜多击败塞尔柱帝国,但在伊斯兰史书中是西辽以多胜少。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拿回面子。
卡特万之战具有重大影响,它改变了中亚地区的政治影响和各国的关系,迫使塞尔柱帝国退出了河中地区。更诡异的是,当时正是欧洲的第二次十字架战争时期,由于耶律大石的卡特万之战,让欧洲人认为东方有着一位神秘的祭祀王约翰,从东方发动十字军夹击伊斯兰,是基督教的捍卫者。在俄语、阿拉伯语、拉丁语、古英语中中国的发音和契丹类似,就是因此而来。
卡特万之战后,耶律大石立马赫穆德之弟伊卜拉欣·伊本·穆海默德为桃花石汗,继续让其统治西喀喇汗国,迫使花刺子模臣服西辽并每年缴纳价值3万第纳尔的财货作为岁贡。
11、1143年,耶律大石去世,由于其儿子耶律夷列年幼,遗命皇后萧塔不湮临朝称制。
下图为卡特万之战形势图
综述,耶律大石在北辽时就表现出不俗的军事能力,北宋50万大军竟然在面对北辽2万军素手无策;在卡特万之战中以7万军击败10万伊斯兰军队也不算惊讶。一心想要收复辽国旧土的耶律大石,由于和金朝距离太远,有心而无力。而一心想要斩草除根灭辽的金国也和西辽一样存在距离太远的难题。
耶律大石能够建立西辽,有两个原因很关键:1、可敦城辽朝的西北边防重镇,留存有精良的辽军,成为耶律大石的军事基础;
《辽史·卷三十·地理志一》:镇州,建安军,节度。本古可敦城。统和二十二年皇太妃奏置。选诸部族二万余骑充屯军,专捍御室韦、羽厥等国,凡有征讨,不得抽移。2、东喀喇汗国发生内乱,让耶律大石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征服,并定都,让耶律大石有了称霸中亚的资本。
可敦城让耶律大石得到开国的军事基础,征服东喀喇汗国让耶律大石大幅扩大疆域,最终让西辽称霸中亚。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耶律大石是如何带着辽朝余部席卷中亚,建立西辽的?
西辽是契丹人在新疆与中亚地区所建立的一个强盛王朝,其建立者耶律大石是辽朝皇族后裔,本名“哈喇契丹”,号称“大辽”意思也就是“继承辽朝”。
辽朝灭亡以后,耶律大石率领一支残军逃出金朝的围攻,前往辽朝西北重镇“可敦城”。正是在这里,耶律大石重建了“大辽”。
第一,可敦城,复兴大辽之源可敦城是辽朝的西北重镇,征服漠北以后,契丹人在漠北筑建可敦城,将这里建设成为西北边塞重镇,同时《辽史》记载:可敦城的两万骑兵,无论何时都不得轻易南下。
正是因为可敦城的重要,这里集中了辽朝边防的大量精锐,耶律大石在可敦城获得了强大的补给与军力支持,原本臣服辽朝的各个部落也为耶律大石提供了强盛的力量。
第二,经营得当,重建强国耶律大石在西北聚集了强大力量之后,并没有着急“救君父、济生民”,而是“休养生息按兵不动”。利用漠北、金山、天山南北丰美的水草继续放牧牛羊,发展经济,同时与金朝的敌人——西夏、南宋等交好。
当时西辽的实力不足以与金对抗,但是对付中亚等部落小国还是绰绰有余。耶律大石决定大规模征西,强大的契丹骑兵席卷了天山南北与叶尼塞河上游等地区。
当时的契丹虽然已经是强弩之末,但对于中亚各部落来说仍旧是个非常强大的存在。
西辽是游牧民族所建立,契丹人本身崇尚武力,而原本的契丹王朝时代,深受汉文化影响,与传统的游牧民族部落等非常不同,有完整而发达的文化、政治等制度传承,所谓“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西辽征服中亚与新疆地区各部落、小国以后,并不干涉当地内政,也不进行横征暴敛,也不强迫当地百姓改变伊斯兰等信仰,所以得到了广泛的支持拥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