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东吴真的“以少胜多”,自己“毫发无损”?
夷陵之战时,吴确实强于蜀。但此战,陆逊确实是以少胜多。
就短期而言,东吴确实损失不大,算是“赢麻了”,但就长期而言,吴蜀都是大输家。
夷陵之战兵力夷陵之战时,东吴的兵力是有明确记载的: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三国志.陆逊传》)
而蜀汉的兵力,则没有明确说法,只有一些零星记载。
1、4万说。
孙权在给曹丕的求援信中写到:刘备支党四万,马二三千匹,出秭归。(《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书》)
因此,目前网络上许多朋友抓住此条,认为刘备军是4万人。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孙权给刘备的信,是在“癸亥”月,也就是“立冬到大雪”的这段时间。(《三国志.文帝纪》引《魏书》)
当时,只有吴班、陈式的前部“出秭归”东进,而刘备所率的主力仍在秭归,还没有“出秭归”呢!直到次年二月,刘备大军才跟进呢!
所以,孙权所说4万,当然指的是蜀军前部。
当然,孙权给曹丕的求救信,视情况,当然多少有夸大,因此,蜀军前部也未必是4万。
无论如何,以此认为刘备军全军为4万,当然是错误的。
2、10万说。
《三国志.刘晔传》注引《傅子》就介绍说:陆逊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
这个记载,认为光是陆逊歼灭的蜀军就达8万余人。
除此之外,我们知道:黄权率领的,在江北监视魏军的蜀军后来降魏了;而刘备虽损失惨重,但多少还是带了一些人马逃走(如吴班、陈式、廖化等)。
因此,这种说法认为,投入夷陵之战的蜀军,规模接近10万。
目前,两岸的军事史权威著作,大陆的《中国军事通史》、台湾的《中国历代战争史》,均采纳了这种说法。
3、个人观点:至少多于5万。
215年时,吕蒙袭得南三郡。刘备立刻起兵5万,直抵公安。
个人认为,215年时,刘备初定西川,局势不稳,他尚能迅速抽调5万机动部队行动,那么,夷陵之战前,经过了1年多的准备,刘备可动的兵力应当是远远多于5万的。
所以,说陆逊在夷陵之战“以少胜多”,没有毛病。
可是,当时,无论地盘还是人口,东吴都强于蜀汉,为何夷陵之战,吴军依然是以少战多呢?
双方的部署这是由双方的形势决定的。
三足鼎立之下,吴蜀交恶。谁能以更少的兵力确保对魏的防御,谁就能集中更多兵力在吴蜀之战。
因此,孙权对魏称臣,试图形成吴魏联合对蜀的态势。
曹丕一开始想接受孙权的请求,伐蜀。
然而,刘晔却看出了孙权的小九九:孙权肯定不是真心归顺,他一定包藏祸心!现在,吴蜀交恶,是刘备要打,孙权是不想打的!所以,如果我们攻蜀,刘备为了对付我们,可能就不攻吴了,就与吴和好了!
同时,刘晔指出:吴近蜀远。应该趁吴蜀开战,先攻吴!
因此,尽管曹丕接受孙权的称臣,并写信“鼓励”孙权好好跟刘备打,一面在政治、军事上做攻吴准备。
所以,尽管东吴“称臣”于魏,但实际上吴蜀都面临魏国的实际威胁。
相比之下,“蜀远吴近”,蜀的压力比吴小很多。
蜀与魏相邻,主要在汉中。
由于东汉末年的破坏过于严重,因此,魏国邻近汉中的关陇之地当时十分残破。魏要攻蜀,需要长时间的准备。2年前,曹操治军大半年才进入汉中作战!
所以,魏要攻蜀,蜀的“预警时间长”,足够调整。
所以,只要魏延在汉中的防御体系足够完善,刘备就基本无后顾之忧,即便有警,也来得及做出调整(如215年时的“湘水之盟”一样)。
相比之下,吴要防魏,需要的兵力就大多了。
确实,长江天险,未必在秦岭之下,东吴依之可立国。
然而,万里长江万里长,总是要派兵驻防才能防备的!
何况,东吴在长江以北,仍有一些重要城池,并无险可依!
因此,东吴需要留足够的兵力防备魏国。
所以,夷陵之战时。诸葛瑾、吕范、丁奉、朱桓、贺齐等部,都长期留在东线,以防备曹魏。
事实上,夷陵之战后,当曹丕“三道伐吴”时,参与夷陵之战的吴将中,陆逊仍留着防备刘备,朱然、徐盛、潘璋等都参与“西线”江陵保卫战,而“中线”、“东线”的吴军,是依托一直留在当地的兵力,对抗张辽、臧霸、曹仁等部的。
所以,东吴虽然兵力多于蜀,但参与夷陵之战的的不多,在夷陵前线,陆逊依然少于刘备!
短期:赢麻了尽管如此,夷陵之战,东吴还是“赢麻”了。
在夷陵之战前期,陆逊大踏步后退,尽管让出了许多地盘,但兵力、财力损耗都不大。
夷陵之战反击时,东吴一开始就使蜀军陷入溃败,然后一路追击,消耗也不大。
以至于,当时,潘璋等人干脆建议:继续西进,一举灭蜀!
最终,陆逊也是出于防备曹魏的考虑,才停止了追击。
很快,曹丕又集中10余万人,发起了“三道伐吴”之战。
然而,由于吴军实力保存完好,魏军的“三道伐吴”大败。
此后,曹丕又接连两次“广陵观兵”,大举攻吴,但都无功而返。
夷陵之战后,东吴又能连续挫败魏国10万规模的进攻。
可见:夷陵之战,东吴即便不是“毫发无损”,至少也是“元气满满”的。
相比于元气大伤,陷入“危急存亡之秋”的蜀,东吴确实是赢麻了!
然而,就长期而言,东吴却亏大了!
长期:大输夷陵之战,之所以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列为“三大战役”,是因其“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势”。
换个不完全恰当的解释是: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的强盛;赤壁之战,“奠定”了曹操不能灭孙刘;夷陵之战,“奠定”了孙刘不能威胁曹魏!
虽然孙刘的实力联起来也一直比曹弱,但一段时间内,这种强弱对比都可能发生转变。
219年之前,东吴在与曹魏争夺淮南的斗争中取得了优势,淮南人民系数逃入东吴,东吴甚至有机会以绝对优势进攻合肥!
219年时,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关羽“威震华夏”,当时,吕蒙、孙权认为,如果东吴北上,也能趁机夺取徐州!
可以说,219年时,强大的曹操集团面临着“洪(黄)河以南,非复国家所有”的危险。
孙权袭荆州,使局势发生了转变。
然而,孙权取荆州时,局势尚有转圜的可能。
孙权、吕蒙袭关羽时,采取了“攻心”之策,因此,关羽军与东吴没有发生大规模激烈作战。
所以,除了关羽、关平等人遇害外,关羽经营的势力算是基本“完好”的归入了孙权之手。
如果孙刘仍然能联合,那么,孙刘联军的实力并没有大量消耗,仍然具备挑战曹魏的实力!
如前所说,夷陵之战时,吴、蜀,都是在留足了防御曹魏的前提下展开征战的。
也就是说,双方参与夷陵之战的部队,原本是双方的“战略进攻力量”。
这种“战略进攻力量”,如果一起对曹魏发起进攻,曹魏会很难受!不说一定能成功,但至少,比后来诸葛亮、诸葛恪等人苦哈哈的北伐有利得多。
然而,夷陵之战,刘备的数万大军灰飞烟灭,蜀国国力大挫!
尽管吴蜀后来复好,但从此只能“两弱抗一强”,再不能通过“两弱攻一强”来改变强弱局势了。
夷陵之战,东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然而,就长期而言,东吴再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了。
留给东吴的问题只有一个了:能撑多少年?
夷陵之战,陆逊确实是“以少胜多”。就战役指挥本身来说,陆逊表现得非常精彩!
就短期而言,东吴先破蜀再败魏,风头出尽,“赢麻了”。
然而,在“两弱抗一强”的局势下,吴蜀本就是唇齿相依的。
一场错误的战争,不会有赢家!
夷陵之战,东吴真的“以少胜多”,自己“毫发无损”?
夷陵之战,对于吴国而言,是掘墓之战。听闻刘备夷陵兵败,退至白帝城,孙权大惊,主动遣使求和,以求得到刘备谅解,这便是吴国在夷陵之战后的真实态度,即便如此,惨胜的夷陵之战仍敲响了东吴的丧钟,也直接奠定了东吴被灭亡的厄运。
夷陵之战的经过夷陵之战的爆发是因为孙权偷袭荆州,杀害关羽,单方面撕毁孙刘联盟的合约,这对于刘备集团而言,是极大的挑衅。为了替关羽报仇,更为了夺回荆州,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反对,发动蜀国精锐五万,率军东进,讨伐东吴,这便是著名的夷陵之战。
孙刘瓜分荆州
面对汹汹来犯的蜀汉大军,孙权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为了应战,孙权一方面派遣大军到夷陵堵截刘备,另一方面派遣使臣向曹魏称臣,以求得到曹魏的援助,至少是避免蜀汉、曹魏的两面夹击。
曹魏方面曹丕接受了孙权的称臣,并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战略,为孙权赢得了喘息,之后刘备军和东吴的陆逊大军对峙在夷陵,趁刘备军懈怠之际,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军队大败,精锐尽适,败退至白帝城。
夷陵之战东吴损失颇大看战争格局,刘备只进攻至夷陵地区,夷陵以西地区虽然被刘备占领,但都是山区,没有多大价值,双方作战以对峙为主,最后刘备被火烧连营,大军一溃而散,整个东吴军队损失并不大,甚至可以是毫发无伤。
其实这仅仅是表面现象,当时的三国格局中,曹丕、刘备都已经称帝,而孙权不仅没有称帝,而且还向曹丕称臣,因此,在政治上就明显输了一步;其次,夷陵之战耗时数月,为了供应大军,东吴需要源源不断地向前方输送粮草,耗费巨大的国力,同时为了防备曹魏进攻,东吴还在长江沿线布放,整个夷陵之战东吴的耗费也是巨大的。
夷陵之战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夷陵之战虽然取胜,但是听闻刘备驻扎在白帝城,孙权大惊,主动派遣使臣求和,这也充分说明孙权并没有大胜,战争给东吴带来的后果是受到曹魏的持续进攻。在夷陵之战前,为了防备刘备集团进攻,曹魏不敢轻举妄动,而夷陵之战后,刘备集团元气大伤,不足为虑,曹魏便将重点放在了更易进攻的东吴,频频进攻东吴,使得东吴难以招架,不得不联合刘备集团,这也是后来孙刘再度结盟的重要原因。
夷陵之战是东吴的掘墓之战夷陵之战是东吴的掘墓之战,直接导致了东吴的亡国。在夷陵之战前或者是东吴偷袭荆州之前,孙刘的势力和曹魏差别不大,还有争夺天下的资本。
而孙权偷袭荆州后,孙刘结怨,夷陵之战更使得孙吴和蜀汉元气大伤,两国的实力损失严重,使得即便结盟也无力抗衡曹魏,这也就直接奠定了东吴、蜀汉被灭亡的国运。
三国鼎立图
从联盟角度而言,东吴就不应该偷袭荆州,孙刘两家瓜分荆州后,应该攻取曹魏,防止曹魏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因此结盟作为三分天下的资本,而孙吴方面,单方面撕毁盟约,偷袭荆州,造成了夷陵之战,而夷陵战败,蜀汉和东吴都变成了亡国之命运。
夷陵之战,东吴真的“以少胜多”,自己“毫发无损”?
谢谢邀请。夷陵之战中吴蜀两国实力相当,东吴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本文主要讨论正史。
221-222年的夷陵之战,是吴蜀两个弱小国家之间的内战。从基本国力来看,夺取了荆州的吴国已经胜过蜀汉。吴国占据扬州、荆州大部和交州全部,而蜀汉仅仅有益州一地,东吴差不多是蜀汉的两倍。从军力来看,尽管东吴刚刚取下荆州还未来得及消化,但蜀汉的荆州兵力也是全军覆没,加上之前在汉中和曹操打了两三年,精疲力尽。所以,双方的实力对比实际上是东吴比蜀汉强。刘备依仗的,是自己多年的战争经验,以及属下征战四方的精锐部队。
具体到投入的兵力,蜀汉一方的兵力有多种不同说法。
《傅子》中说“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再加上北岸的黄权军投降,则刘备出动的兵力在十万以上。这是所有史书中对刘备兵力估计最高的一种。但这个傅子的记载在具体数据上本来就很可疑。
孙权本传写的是“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大破之,临陈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以身免“。这里说的是歼灭蜀军数万。当然,两三万到七八万都是数万,范围很宽。
陆逊传写的是“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基本也是这个意思。
刘备自己的本传并没有记载蜀汉兵力,只说:“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
反倒是《魏书》记载孙权给曹丕的上表:“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注意这里说的是支党。应该就是指吴班、冯习所部。
因此对蜀汉兵力最少的估计,就是4万人左右。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吴班、冯习率领的前部,刘备的中后军部队另有一定兵力。
这么综合来看,夷陵之战刘备一方兵力上限是10万,下限是4万。考虑到蜀地本身的资源情况,我个人认为五六万是比较合理的数据。
那么东吴一方呢?
陆逊传记载了陆逊一支主力的兵力: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硃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注意,这里面五万人已经包含了孙桓所部。基本是夷陵之战的主要参战部队。
当然,按照孙权的德行,通常是会自己率领一支规模不亚于陆逊的兵力在后面接应。只不过没有直接参战的记录,可以不加入夷陵之战双方的兵力。
由上面可知,夷陵之战中蜀军兵力大致为五六万,吴军第一线部队为五万,双方基本势均力敌。在冷兵器时代防守方具备一定优势,更何况吴军还有水师,所以谈不上“以少胜多”。
而且,吴军也不是毫发无损。之前陆逊的战略是打算把刘备封在三峡的,但被刘备军击退了,这才后退数百里,在夷陵之地与刘备对峙:
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既然之前曾被打败,那么肯定是有损失的了。而且之后双方相持了接近一年,这种持久战下的相互攻伐必然不少。所以,吴军远远谈不上毫发无损。只不过相对蜀军的主力被重创,吴军损失较小,称为“完胜”倒是没啥问题的。
夷陵之战,东吴真的“以少胜多”,自己“毫发无损”?
221年,刘备称帝后为关羽报仇,不听赵云诸葛亮等大臣阻谏,决定与张飞等一起伐吴,张飞回阆中为部将张达范疆所杀。刘备不顾一切伐吴,以冯习张南为先锋,关兴张苞为护军,统陆军五万,水军一万,黄权领兵一万防曹,请五溪蛮王沙摩柯领兵一万助战,总兵力八万。蜀军从三峡出兵秭归,孙权派族侄孙桓率三万人马来迎,蜀兵士气高涨,一路势如破竹,孙桓幼读兵书,颇有武力,孙权叫他坚守三个月,他用一万五千人守秭归,结果被关兴张苞二位小虎将率兵三个时辰就把秭归拿下了。孙桓大败而逃,孙权派诸葛谨为使者前来刘备大营求和,一面派周泰韩当为主将,领三万人马前来迎战。诸葛谨表示归还荆州,送还孙夫人,将谋害关羽张飞二人凶手送还,刘备不许,怒叱孙权诸葛瑾,继续进兵,大破周泰韩当,兵进夷陵。不得已,孙权启用陆逊为大都督,发兵五万来战刘备。陆逊以夷陵地区丘陵地形,实行坚兵清野,不与之战,拖跨蜀军,使之疲惫。天气炎热,进攻不能,蜀军依水安营扎寨百十余里,结果被吴军一把大火烧个干净。两军混战,蜀军将士死伤惨重,蛮王沙摩柯也被战死,先主刘备被从江州赶来的赵云救援下同尽剩的二三千残兵退回白帝城。陆逊下令退军,黄权带领一万人马降魏。夷陵之战蜀军出兵八万,尽剩三千,损失文臣到将一百多人,蜀汉元气大伤。东吴三次出兵十一万,加夷陵地区防御力量二万,总兵力十三万,损失兵力五万左右,蜀吴两败俱伤。战后孙权马上派人修好蜀汉,重新联盟,不让曹魏坐收渔翁之利,刘备战败了也只能答应联吴抗曹,以保无虞。
夷陵之战,东吴真的“以少胜多”,自己“毫发无损”?
孙吴在夷陵之战投入的总兵力高于蜀汉,“以少胜多”一说本就不成立。估计有人是把《三国演义》中蜀汉七十万兵力和孙吴二十万兵力当成历史了。
当时蜀汉和孙吴的兵力都是数万人,具体推测刘备总兵力在六到七万之间,前期陆逊的兵力大约在五万,后期诸葛瑾、周胤的水军参战,这意味着两军的总兵力都差不多。
如何推测刘备兵力?根据孙权写给曹丕的信提到,刘备的支党有四万兵力,大概是指冯习、吴班的前锋部队有四万之多,那么刘备的中军和黄权的北军至少还各有一万多,于是推断出刘备兵力有六到千万。后期诸葛亮北伐兵力也没有超过十万的,刘备要留兵驻守汉中,出兵七万已经是极限了。
分析吴军的兵力这边就没必要再分析,因为史书很明确写到陆逊统领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人们不清楚的只是诸葛瑾的部队有多少,他原本留守在江陵防范曹丕,兵力绝不会少,诸葛瑾主要拿出一万部队增援陆逊,就已经跟刘备的兵力做到旗鼓相当,故而吴军以少胜多的说法不成立。
吴军真的毫发无伤吗?这当然不可能,蜀军从战役开始就击败了巫峡的吴军李异、刘阿的部队,进而围攻驻守在夷道的孙桓,两军相持一年,吴军总有些损伤。只不过后来陆逊发动火攻,攻破刘备前营,导致蜀军溃败,基本全歼蜀军主力,吴军那一点损失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推测吴军整体损失最多就一万人左右。
孙权打完夷陵之战,紧接着就跟曹丕全面开战,朱然、孙盛、诸葛瑾、潘璋大约有三四万部队在江陵抵挡曹真、夏侯尚的猛攻,吕范、朱桓的部队面对的曹仁、曹休虽处于劣势,兵力却也不虚。
要知道江陵之战打也有一年多,期间荆州吴军损失就将近两万。倘若在夷陵之战中吴军损失到达三万,再加上江陵后来二万的损失,战线早就崩溃了,所以可以知道吴军对蜀军作战中损失不大。
夷陵之战,东吴真的“以少胜多”,自己“毫发无损”?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著名战役的最后一战,此战奠定了魏蜀吴三国的综合实力排名,魏第一、吴第二、蜀老末。夷陵之战,是“以少胜多”战役的典型吗?古语云“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东吴是不是真的“毫发无损”呢?下面我为大家分析一下
一.是否“以少胜多”。夷陵之战的背景简单提一下,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应该都有所了解。夷陵之战前,公元219年,东吴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吴蜀结仇。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建国号魏。次年,刘备称帝 号蜀汉。同年,刘备举兵伐吴,一为关羽报仇、二为夺回荆州。蜀国兵力,在《三国演义》中,号称七十万大军,这是夸张说法,实际上带的兵力在四万,后期加上蛮王沙摩柯等蛮族部队加入,总共兵力可以达到5万左右。我们再看看东吴兵力,《三国演义》中说二十万,也是夸大,东吴赤壁之战就三万左右兵力,在夷陵不可能有二十万那么多。东吴遣使议和遭拒,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所有东吴将领应战,兵力也在五万左右。《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这场战役其实是东吴针对刘备的进攻而进行的积极防御并实施反攻的成功战例,双方兵力相近,并不是所谓的“以少胜多”。
2.东吴是否“毫发无损”?从战役结果和双方损失来对比看,蜀汉的失败遭受的损失无可挽救,而东吴除了保住了战略要地荆州,在各方面的损失相比蜀汉,可谓是不足一提。
1.1夷陵之战,蜀汉元气大伤。刘备仅以身免,五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大量武将战死,蜀汉的人才相比曹魏和东吴,其实不多。军师庞统死于入川前,关羽父子死于东吴之手,汉中之战损失了吴兰、雷铜、任夔。入川后,法正、马超、黄忠、刘巴等人病故。夷陵之战前后,张飞被部下所杀,马良、冯习、张南、王甫、程幾、沙摩柯等战死,还有黄权降魏等,蜀国核心领导层除了诸葛亮还有一个守汉中的魏延外,能独挡一面的人才可以说少之又少。加上次年,刘备忧愤气急,病死于白帝城,对刚建立的蜀汉政权也是一大打击,蜀汉朝堂不稳,内部纷争不断。
1.2再看东吴,一直闭战不出,寻找有利战机,结果刘备自己给陆逊创造了战机,舍弃水路战船,屯兵在山林之间,并连营几百里,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给烧没了。东吴可谓是全胜而归,要说损失,打仗嘛,肯定会有伤亡,比起蜀汉,这伤亡可以说是“皮毛之伤”,对东吴毫无影响,反而通过这次战役,东吴实力比之蜀汉要更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