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封能拿下上庸,诸葛亮和姜维却拿不下上庸?

汉末三国时期,上庸的地位、特点发生过数次变化。

因此,蜀汉对上庸的态度,作出过数次调整。

前刘备时代:被遗忘的角落

刘备的势力到来前,上庸一度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汉末乱世开始后,申耽、申仪在此聚众数千家,形成独立王国。

依照东汉的行政划分,上庸等地是益州汉中郡下面的县。

然而,刘焉、张鲁等“上级部门”都不愿经营上庸,只让申家兄贵在那里“自治”。

此后,曹操平张鲁,得汉中。

曹操倒是作出了调整,将上庸、西城、房陵三县升级为郡(并称为东三郡),并转由曹占荆州管辖。

然而,调整是调整了,曹操依然没有经营东三郡,依然让申家兄弟在当地“自治”。

显然,很长时间内,上庸等地被“遗忘”了。

之所以如此,是由该地的特点决定的。

东三郡,就在今天的神农架!

此地山岭多,交通不便,古代的开发程度一直不高,常常是古代贵族的流放之地。

群雄割据时期,各方的力量都不足,其首先任务是获取更多的人口、经济资源。

因此,人口不多、经济条件恶劣,直接统治成本高昂的东三郡,自然也就成了“被遗忘之地”。

战略重点之地

到刘备夺取汉中后,上庸等地迅速由被遗忘之地变成了战略重地!

当时,刘备以《隆中对》为战略纲领。即:从益州、荆州,分道北伐。

然而,尽管荆州、益州在地图上挨着,但由于山脉阻隔,道路不便。

能将荆州、益州联系在一起的,南边是三峡,以宜都为中心,北边就是东三郡了。

上庸等东三郡,是汉中与荆州的连接处,也是宜都等三峡地区的北面屏障。

上庸等地在手,则汉中前线与荆州前线在军事上连成一片,可相互支持;而如果上庸有失,曹军可能直接威胁三峡,将刘备的荆、益二州切断!

因此,在刘备取汉中后,上庸等东三郡成了必取之地!

刘备视上庸等地为必取之地,而曹操仍“遗忘东三郡”。

因此,刘封、孟达进军,只需威服割据当地的申家兄弟,即可成事!

申家兄弟本就实力不足,加之刘备厚待,甚至保留其在东三郡的实力,他们自然就不死抗到底了!

如此,刘备夺取了东三郡。

应该说,一段时间内,刘备夺取东三郡,对大局产生了相当影响。

比如,曹占荆州,将中心由襄阳北撤到了宛。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关羽强盛”,另一方面,则是自东三郡出发,可以直接威胁南阳盆地,切断襄樊后路。

此后,关羽攻襄樊,又“连呼”刘封、孟达。虽然刘、孟没有出兵,但这也说明:刘备兵虽多,但当关羽需要时,也就只有上庸之军能指望一下了···

可以说,当“关羽强盛”时,上庸确实是《隆中对》推进的重要之地,为北伐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然而,一切随着关羽失荆州而变化了。

难守之地

关羽败亡后,刘备集团彻底退出了荆州。

如此,原本连接荆益的上庸等地,变成了孤零零的前沿之地。

而且,当时,刘备只在汉中留下少量兵力,由魏延把守,自率主力驻于西川。

因此,刘备主力与上庸的距离十分遥远,很难救应。相反,上庸等地距离曹操重镇襄阳、宛都十分接近。

上庸等地虽然地势险要,但其险尚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道路难行,但也不算是“天堑”,难以独自抵挡敌人的进攻。

因此,曹丕的荆州新任主将夏侯尚表示:刘备离上庸很远,我们只要“奇兵潜行”,不要拖拉,“则独克之势也”,取下上庸没有什么悬念!

于是,在“带路党”孟达的支持下,夏侯尚、徐晃等人击败刘封,夺取了上庸。

整个过程,刘备几乎来不及有任何反应!

上庸等地失守,汉中东部的屏障丢失了。

然而,由于地势险要,守汉中魏延只需调整少许兵力,即可防范东面威胁。

因此,于蜀汉而言,上庸即使拿下也守不住,即使守不住也不妨大局。

这就决定了蜀汉对取上庸的态度不可能十分积极。

难争之地

228年,诸葛亮引军到汉中,准备北伐;同时,孟达也暗中与诸葛亮联系,讨论带上庸归蜀的事情。

两件事情凑到一块,使上庸再次成为“热点”。

然而,这个“热点”持续的时间很短。

就在孟达还在与诸葛亮“眉目传情”时,司马懿一波风驰电掣的进军,消灭了孟达。

许多朋友在讨论诸葛亮是不是出于什么私心要除掉孟达···其实,司马懿风驰电掣,8天就抵达上庸,随机封锁上庸与外界联系!

这个效率再次表明:即便是一起争夺,魏国荆州军团也有绝对的把握先抵达战地,掌握战场主动权!

对进攻的意义不大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再次把目光投向上庸。

蒋琬认为,诸葛亮北伐屡屡无功,都是因为秦岭难以逾越,后勤补给困难,不如顺着沔水东下,取上庸,然后再攻襄樊等处。

然而,此计未及实施,众人就觉得太不靠谱:如不克捷,还路甚难。

于是,后主让费祎、姜维前去劝阻,蒋琬被迫放弃了这一方略。

看来,蒋琬常年在丞相府担任留府长史,缺乏军事经验,而稍有军事经验者都知道这个想法不靠谱。

首先,自汉中到上庸,这段路山路崎岖,水流湍急。因此,过去容易,“还路甚难”。

当初刘封之所以能顺利从汉中进取上庸,是因为宜都、南郡尚在关羽之手,而孟达又先期攻占了重要港口房陵港。刘封进退皆有接应,自然从容自若。

如今,东面没有接应,贸然前去,一旦不利,“还路甚难”,就有覆灭的危险。

当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也存在风险高的问题,但一旦成功,人家好歹能搞下长安。

如今,冒这么大的险,就为了搞个上庸等东三郡,实在不值得。

而且,即便夺得东三郡,要改变北伐路线,让擅长山地作战的蜀军继续东出,到江汉平原、南阳盆地与曹魏野战,也是自杀行为。

因此,蜀汉群臣都认识到:夺上庸难,即便夺得,意义也不大。

蜀汉的总体北伐战略

蜀汉对上庸的兴趣,与其总体北伐战略息息相关。

当刘备以《隆中对》为总战略时,上庸是连接荆、益的纽带,其意义自然很大。

关羽败亡后,再出荆益二州北伐已不现实,蜀汉当然要调整北伐方略。

自诸葛亮起,就以“断关陇之臂”、“割据陇右”为方略。

曹魏的中心在中原,中军长期驻扎洛阳,陇右是其薄弱环节。

“断陇右之臂”的作战,主要在陇山,利于发挥蜀军山地作战的优势。

一旦成功,陇山足以保卫胜利果实,而陇右之麦足以为军粮,陇右之良马羌人,足以提供强大的骑兵力量。

相比之下,上庸方向的意义就非常小了。

上庸领近宛城,距离曹魏的统治中心很近,曹魏可以随时调拨大军来战。

上庸东出,在南阳盆地、江汉平原,蜀军都不是魏国步骑的对手。

而上庸贫瘠,也无法单独成为北伐基地。

因此,诸葛亮、姜维,将陇右为北伐重点,对上庸兴趣不大。

诸葛亮、姜维对上庸等东三郡,连打都没有兴趣去打,又谈何打不打得下呢?

为什么刘封能拿下上庸,诸葛亮和姜维却拿不下上庸?

上庸在后来不是能不能拿下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必要拿的问题。

上庸最大的作用,是从汉中联络荆州方面。除此之外,重要性很低。

我们先来看看上庸所处的地理位置。

上庸位于汉水上游,汉中到襄阳中间。这里是大巴山和秦岭两条东西走向山脉中间河谷区域一小块平地。

上庸地理位置

刘备占领汉中之后,派遣刘封、孟达分两路进攻上庸和房陵并且成功占领。

能够顺利拿下上庸、房陵,很大的原因是刘备占领了汉中,曹操主力军队撤走,无暇顾及这山城小郡。

此时的上庸,最大的作用是连接汉中和荆州北部地区,使得蜀汉从西向东保持一个战略威慑能力。

占领上庸的最终的目的,是驰援从荆州方面北伐的关羽,以达到攻占襄阳,进攻南阳威逼许昌-洛阳为中心的魏国核心统治区。

上庸位置图

但是上庸此时的主要统治者,是本地士族申氏兄弟。他们是典型的“墙头草”,谁强就跟谁,所以先跟曹操,后跟刘备。

孟达

刘封、孟达刚刚占领上庸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关羽那边就包围着襄阳和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关羽此时想扩大战果,一鼓作气拿下樊城。但是仅凭荆州方面的部队,兵力捉襟见肘。关羽不仅抽调了后方江陵方面的防守部队,还向刘封、孟达下令发兵相助。

但是刘封、孟达推辞说山城小郡,兵微将寡,且刚刚占领统治不稳,怕前脚出兵后脚就丢了城。于是没有出兵帮助。

《三国志·刘封传》: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关羽最终前线被徐晃击退,后方又被吕蒙偷袭。陆逊绕道秭归直接断了关羽从永安方向撤退到益州的归路。

留下关羽回去的路,只剩下了沿着临沮方向北上投奔房陵的路。但是半路在麦城这里,被潘璋、马忠埋伏一举擒杀。

看到这里,相信您能明白上庸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了。就是接应荆州方面的关羽。

关羽死后,荆州也丢失殆尽。从荆州向宛、洛进军的愿望已经破灭。

孟达也跟申氏兄弟一起投降了魏国并且在魏军的帮助下打败了刘封,占领了上庸,成为了这一地区的地头蛇。

蜀汉方面彻底丢失了这条通道。

夹在河谷中的这条小路,无法让大军顺利通行。就算拿下,也无法驻扎大军或者支撑大军进一步前进。

所以征讨这里实在是不划算,并且这一路也并不会对汉中构成实际威胁。那么上庸自此就变成了了鸡肋一般的存在,无论是蜀汉或者曹魏,都不对这里做过多重视。

接下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候联络了孟达,希望他能出兵牵制住驻扎在宛城的司马懿。

司马懿

但是被司马懿提前得到了消息,迅速奔袭杀死了孟达。

这样一来,上庸彻底失去了战略意义,也就再也没有出现在三国舞台上了……

为什么刘封能拿下上庸,诸葛亮和姜维却拿不下上庸?

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蜀汉东吴还是曹魏,谁拿下东三郡都易如反掌!可问题是,战争不是打游戏,在动手之前,战争的发起一方必须要考虑一个现实的问题:

发动这场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倘若没有意义,那么某一块区域即便容易打下来,众人恐怕也不会对这块土地动心,因为决策者需要考虑更高方向的战略!

而三国时期的东三郡,就是中原地区一块著名的鸡肋地区而已!

但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们也需要明确另外一个话题:当年刘备为何安排孟达和刘封先后占领东三郡地区?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很容易理解,公元219年5月,刘备在完成了汉中王的晋升,和对汉中地区的占领之后。雄心勃勃的他又开启了自己的下一个计划:做好北伐洛阳和长安的准备!而在中原的版图和此时三大诸侯的势力范围中,刘备若想完成这个计划,他就必须要达到这样一个结果:控制汉江的上游和中游流域。

公元219年,刘备彻底控制了汉中地区!也意味着,汉江的上游地带已经被刘备控制。

但此时的汉江中游地区,汉中上游顺水而下的东三郡正被曹魏集团控制,而东三郡再顺着汉水而下,就是曹魏集团控制的襄阳和樊城。而这两块区域,从目前的地图上来看,也是湖北最北部的区域。

而曹魏集团的两大政治中心在哪?一个在汉中北部的长安,另一个在樊城北部的洛阳!

所以到这里,相信大家就明白了一件事,在公元219年刘备占领汉中之后,刘备为何焦急地命令孟达攻入东三郡地区,并在当年的5月完成对这一地带的控制。仅仅过去了两个月,公元219年7月,关羽又率领荆州兵团从荆州北上,开启了那场三国历史中最悬疑也最饱受争议的北伐行动——攻击樊城和襄阳!

此时,刘备与曹操已经对抗了20多年。两位即将和已经步入花甲的老人也许都在这一刻觉得时日无多,尤其是长期处于劣势的刘备。所以,在成为汉中王之后,一心想成就帝业的刘备太想在短时间内就解决战斗。夺占整个汉江上游和中游流域,彻底完成北伐长安和洛阳的准备工作,也成为了刘备急需解决和完成的战略目标。

尽管关羽是否应该在这一时期进行北伐?至今仍然存在争议,但有一个环节是不存在争议的。那就是刘备夺占东三郡和樊城至襄阳一些,这个军事目标不存在错误!

但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随着关羽兵团迅速败亡,荆州三郡沦为东吴的版图之内,随后又间接引发了孟达的叛变,和东三郡地区被曹魏集团攻占。这一连串的变化成为了事实之后,局势的变幻也让东三郡的战略地位发生了悄然的变化。简单地讲,它由一个战略重地变成了鸡肋地区!

为什么说它此前是战略重点?这个问题在前面已经得到了解释,由于此前荆州三郡在刘备的控制之内,只要刘备完成对汉中、东三郡、樊城和襄阳一带的占领。进军中原的一切准备计划就此完成,作为北伐战略的一个重要支点,东三郡的战略价值是非常重大的。它不但可以成为北伐战争的一个发起点,汉江水路的畅通,更可以快速沟通汉中北伐兵团与荆州北伐兵团之间的联系。

可经历了那一系列的变故之后,东三郡的这种战略价值就不再存在了!

1、由于荆州三郡已经失守,就算蜀汉集团出兵攻占东三郡地区,东三郡以北是急需消灭的敌人曹魏集团,而东三郡以南则是面和心不和,随时有可能从背后捅刀的东吴集团。有过当年荆州偷袭的教训,蜀汉集团断然不会做出将自己陷入南北夹击的局面。

2、东三郡地区是东汉末年一处汉民与夷民混杂的区域,多山少平地,地势较为不便且人口较为稀少。当地民众不过十几万人,蜀汉军队一旦进驻此地,无论从兵员还是粮饷补给,都无法在当地得到有效补充。

3、而同样的道理,已经占领大部分荆州版图的孙权,对该地区也并无兴趣,因为孙权即便把荆州作为北伐的支点,他也完全可以走进攻樊城襄阳的原始路线,犯不着进入这片区域。

4、而北方的曹魏集团更是如此,纵然他们牢牢控制着东三郡,由于这一带并非汉江的上游,水陆逆流而上进攻汉中地区着实困难。从该地区南下进攻荆州,又缺乏水陆的支持,倘若南下征讨孙权。曹魏集团也完全可以沿用关羽反向的北伐路线,即从樊城襄阳一带水陆南下,犯不着从山路崎岖的东三郡出兵。

所以公元219年关羽兵团败亡,再到220年年初东三郡失守,这一连串的变化也让东三郡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这块看似很大的地盘,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任何战略意义!

既然已经失去了意义,那无论诸葛亮还是姜维,谁又会对这块地区开刀呢?而姜维之前的蒋琬不是没有想过,但他的提议刚刚出口,当场就被蜀汉集团朝野上的口水所淹没。因为是个人都看得出,这里已经成为了一块鸡肋地区!

为什么刘封能拿下上庸,诸葛亮和姜维却拿不下上庸?

上庸是刘封的滑铁卢。这个位于三国的交界处的边城,在汉中之战后,被刘备指派的刘封夺取。当时刘封手下还有孟达、申耽、申仪等部兵马,实力相当雄厚。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关羽败亡,孟达也投降了曹魏。刘封被孟达引来的曹军打败,逃回成都被刘备赐死,上庸又落入了曹魏之手。不过从此之后,蜀汉再也没有夺取上庸,这是因为什么呢?

一、上庸的战略意义。

上庸原本并不在三国的交界之处,它原来只和蜀、魏交界,直到荆州落入东吴之手后,上庸才成为了三国的交界地带。上庸四面群山环抱,中间一条沔水穿过,易守难攻。当年孟达占领上庸的时候,曾经评价上庸是“金城千里”。

上庸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地理位置上。流经上庸的沔水注入汉江,通过襄樊进入长江。如果从上庸出发,顺流而下,会很快来到襄樊地区。这将会对曹魏防御江南的重要据点襄樊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上庸的得失,直接影响到曹魏襄樊防线的稳定性。

在刘备、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对最后阶段的战略计划是兵分两路北伐。但是荆州和汉中的两路蜀军相距千里,如何协调配合就成为了重中之重。上庸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正可以承担这一重任。它既能够沟通两路大军的联系,又可以主动出击,策应两路人马的进攻。

在关羽的襄樊之战中,上庸的重要性显示得淋漓尽致。如果关羽能够拿下襄樊,他就可以通过汉水与上庸联系。这样一来,关羽不但有了被汉水和长江环绕的五百里战略纵深,还多了一条汉水交通线与蜀中相连。关羽镇守的荆州将会立于不败之地,再也不必担心曹魏和东吴的进攻了。

在当时,刘封在上庸有上万的军队。关羽由于兵力不足,多次向刘封写信,要求他率军前来增援。但是刘封不顾大局,以上庸刚刚打下,不可动摇的理由拒绝了关羽的要求。如果刘封清楚自己的战略任务,出兵相助关羽,关羽也不会那么容易就被打败。

如果那样,就算关羽后方被袭,前线被徐晃击退,他依然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水军,利用汉水撤往上庸。这样关羽和他手下的这支精锐军队也不会轻易损失。正是因为刘封的漠不关心,使得关羽遭到了灭亡的命运。战后刘备追究责任,以此为由逼迫刘封自杀。刘封的死虽然有几分冤枉,但是他不顾大局坐视关羽败亡也属于罪无可赦。

二、上庸的地理特点。

上庸的地理特征也很有特点,那就是这个地方群山环抱,使得敌人想要从陆路进攻要突破无数的险峻山隘。但是在上庸境内,还有一条沔水从中间穿过。如果利用水路交通,会让军事行动事半功倍。并且汉中是沔水的上游,从汉中进攻上庸要比从上庸进攻汉中容易得多。

这一点在现实的军事行动中得到了验证。在汉中之战后,刘备派孟达夺取房陵后,又派他去夺取上庸。正是怕陆路进攻困难,刘备又派刘封从汉中出发,从水路到达上庸,统一指挥孟达。结果蜀军行动十分顺利,刘封、孟达迅速夺取了上庸。

而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曹魏对蜀汉进行了报复性进攻。驻守上庸的司马懿率军向汉中发动了进攻。在这一次进攻中,由于逆流而上,司马懿的军队遭遇了很多困难,行动十分迟缓。在行动中,司马懿的军队又遭遇了恶劣的天气,暴雨连绵,山洪暴发。在遭到很大损失后,曹魏被迫下令撤军,司马懿的军事行动以失败告终。

正是因为上庸的地理特点,在曹魏占领这个地区后,很少以这个地区为出发地,去进攻汉中。曹魏将这个地区变成了掩护襄樊地区的屏障,防止蜀军以汉水为后勤线,出兵襄樊地区。有了上庸地区的掩护,曹魏的襄樊据点免除了后顾之忧。

三、蜀汉不夺取上庸的原因。

我们从上庸的地理特点,可以看到蜀汉从汉中出兵,夺取上庸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在蜀汉进行北伐的时候,却没有对上庸发动过攻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首先,蜀汉失去荆州的同时,上庸也失去了它的战略意义。上庸对于蜀汉的意义,就是在完成《隆中对》计划的时候,沟通汉中与荆州的联系,策应襄樊地区的进攻。但是随着荆州之战的失败,整个荆州都丢失了。襄樊地区成为了曹魏和东吴交界的地区,如果蜀军从上庸出兵攻打襄樊,根本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希望。

这样,即便是上庸掌握在蜀汉的手中,也不会发挥什么用处。上庸对蜀汉而言,已经成为了鸡肋,几乎没有用处。占领上庸地区,还要将本来就不足的蜀军兵力分散在无用之地来防守。这样,占领上庸弊大于利,蜀汉自然不会去占领它了。

其次,上庸的丢失对蜀汉没有威胁。由于上庸的地理特点,上庸只适合蜀汉从汉中进攻,并不适合曹魏以此出发,进攻汉中。因为司马懿那次失败的进攻,使得曹魏打消了从上庸进攻蜀汉的念头。因此,上庸控制在曹魏的手中,对蜀汉没有多大的威胁,蜀汉可以对之置之不理。

第三,蜀汉上下没有把上庸作为目标。自诸葛亮时开始,蜀汉将北伐的方向定在关中平原。诸葛亮五次北伐,都是翻越秦岭,进出秦川,而从来没有把进攻方向定在上庸。这里的原因,当然是因为从上庸出兵,只能顺流而下进攻襄樊。如果在这个方向发起进攻,不但要遭到曹魏的抵抗,还会刺激东吴的神经。

东吴把长江上游地区作为保证自己安全的必争之地。为了夺取荆州,他们不惜破坏同盟,攻打关羽。虽然两国后来重新结盟,但是双方互不信任,在峡口地区都布置了大批军队。如果蜀军进出襄樊之地,很可能会造成蜀吴之间的冲突。这样,蜀汉北伐成功的希望就更加渺茫了。

因此,在诸葛亮时期,他在联络上庸的孟达时,对他根本没有抱多少希望,而是对他进行单纯的利用。诸葛亮为了配合自己北伐,特意按照自己出师的时间,对孟达使用了反间计,来逼反他。只是诸葛亮没有对司马懿的性格过多了解,使得司马懿很快平息了孟达的叛乱,没有起到最佳的效果。不过即便如此,能够将司马懿这支人马牵制在上庸,也达到了诸葛亮一部分目标。

在蒋琬执政时期,蒋琬认为诸葛亮多次北伐都没有达到目的,主要是因为地形不利,不能夺取敌人的土地,于是蒋琬将目光投向了上庸。蒋琬大肆造船,企图从水路进军,一举拿下上庸。这样蒋琬在他的任内,至少占领了敌国的领土,也算是无愧于国了。

但是蒋琬的计划遭到了大多数蜀汉人员的反对。这是因为诸葛亮本来就制订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为了没有什么价值的上庸动用武力,既破坏了诸葛亮的政策,又得不偿失。于是大家以上庸进易退难,如果战事不利,很难撤回为理由,对蒋琬的方案表示质疑。蒋琬此时身体有病,再加上大家的反对,于是取消了对上庸进攻的决定。

等到姜维继续发动北伐的时候,他制订了自己的作战方案。那就是利用自己对关陇地区的熟悉,出兵切断敌军的联系,吞并关陇地区。然后收编关陇地区的少数民族骑兵,对曹魏发动规模更大的进攻。于是,上庸便从姜维的进攻目标中抹去了。直至蜀汉灭亡,上庸一直置身于战争之外,没有人对它表示关心了。

结语:

上庸位于魏蜀吴之间,本应该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因为它独特的地理特点,变成了三家的鸡肋,没有人去关注它。这是因为上庸群山环抱,陆路交通困难,但是有沔水从中流过,水路交通发达。这使得位于沔水上游的汉中拥有先机之利,能够比较容易的夺取上庸,而从上庸进攻汉中则困难重重。

不过上庸对于蜀汉而言,唯一的战略意义就是策应荆州北伐,夺取襄樊。当荆州之战失败,荆州丢失之后,蜀汉已经丧失了从荆州北伐的形势,上庸自此失去了它的战略意义。而上庸在曹魏手中,对蜀汉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威胁。所以蜀汉不再把上庸作为自己的目标,听任它留在了曹魏的手中。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为什么刘封能拿下上庸,诸葛亮和姜维却拿不下上庸?

曹操仓惶撤军,东三郡被抛弃了,申耽等人只能选择投降刘备,孟达等人兵不血刃就拿下三个郡。要强调的是,孟达是主将,刘封是副将。孟达他们并没有把刘封当一回事,只是保留表面上的尊敬,毕竟刘封是刘备养子,但是随着刘备立刘禅为储君,刘封的地位一落千丈,孟达他们更加看不起他。出于共事一场的情分,孟达曾经劝说刘封离开刘备,要不然他的下场会很惨,但是刘封不听,最后他死了。

为什么刘封能拿下上庸,诸葛亮和姜维却拿不下上庸?

刘备与刘璋闹翻后,刘备与刘璋开战,刘璋的势力和实力都比刘备强大十倍以上,刘备就进退两难了。庞统死后,刘备更加困难,不得已让诸葛亮来帮忙。

诸葛亮就把张飞赵云刘封等人带走了,荆州就空了,防守十分薄弱,人才荒凉,庸才据要冲,替关羽以后的失败挖坑了。

孟达当时是宜都太守。刘备在西面突飞猛进的时候,孟达从秭归北上,开始收取汉中与上庸之间的房陵,间进展也比较顺利。

刘封和孟达当时是分开了的,刘封一路开挂,立下功劳,成都拿下来后,刘封是副军中郎将,在见军师中郎将诸葛亮手下候用。

建安二十三年,刘封跟随刘备北攻汉中,曹操率领大军来援,刘备派刘封向曹操挑战,曹操召曹彰来与刘封对敌,但曹彰未到时曹操就撤军了。刘封被刘备委以重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彻底占领汉中全境。刘备又命令宜都太守孟达率军攻占了房陵郡之后,再把该地区的新城、上庸等两郡拿下来。以孟达的能力,孟达又挥军进攻上庸郡,刘备暗地里担心孟达难以独力取胜,就派刘封从汉中顺沔水南下去统领孟达的军队,实际上就是让儿子去监军,刘封率军与孟达于上庸合兵一处后,成功地逼降了上庸太守申耽。占领上庸后,刘封迁为副军将军。

显然,刘封的能力十分强悍。

刘封与孟达的能力,表现得十分突出。他们两个防守的地区,是他们打下来的。所以来得硬气。以后的事情,要调动他们如何如何,他们去与不去,他们应该有自己的权利和打算。

孟达就驻守上庸地区。但是,刘封因为关羽的原因,在关羽把荆州丢失后,上庸地区就被曹魏夹在中间了。凭刘封孟达二人的力量,要牢牢地守住上庸,显然是可能的,前提是没有任何干扰。

但是,刘封守住了上庸三郡,则无力支持关羽,刘封逃不了刘备的制裁;刘封支持了关羽,关羽的地区保留下来了,上庸地区如果因此丢失,刘封得拿话出来说。刘封支持或者不支持关羽,刘封都脱不了干系。结果差不多一样:被消失。

这不是刘封个人的问题,而是刘备和诸葛亮的战略性错误,先死关羽失荆州,再死刘封失上庸。本来大好的局面,被刘备诸葛亮葬送得支碎破离,蜀中许多人都对刘备诸葛亮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末,关羽包围了樊城、襄阳,胜利在望,多次要求刘封和孟达派兵自行援助。刘封和孟达以上庸三郡占领不久,不敢轻易离开为由拒绝了关羽的要求。东吴的暗算,使关羽大好的时局突然逆转。在关羽兵败被杀后,刘备因此怪罪于刘封、孟达二人。

刘备的责怪,促使刘封和孟达的矛盾激化。刘封开始是要去救关羽的,孟达对刘封说,关羽在你义父收养你的时候,就不高兴,说你是螟蛉之子,不喜欢你的。刘封心头就打鼓了,动摇了。

而关羽死后,刘备要治罪于刘封和孟达。孟达就更加恐慌了。原来孟达和法正是朋友。他们对刘备都有大功。法正当时已经死了,孟达的另一个朋友彭羕知道刘备要责罚孟达,就写信告诉孟达,带信的使者被马超的部下抓住了。一审问,马超知道知道彭羕有反心。就密报了刘备诸葛亮。刘备诸葛亮就把彭羕抓住了,下到牢狱里面死了。孟达的心就更不稳了。三个朋友中,一个死于职责 一个死于牢狱。他孟达就是“添糠及米”的“米”了。

就这时,刘备赐给孟达的鼓乐,被刘封抢了。孟达就实在呆不下去了。上庸太守申耽兄弟提醒孟达投靠曹丕。孟达带了自己的部曲(私人物资),投靠曹丕去了。上庸三郡投降了曹丕。

刘封因为没有救关羽,此时被诸葛亮调到绵竹去了,诸葛亮此举就是要分开刘封和孟达,然后各个击破。

孟达一走,刘备诸葛亮就让刘封去讨伐孟达,目的是让他们残杀。而孟达在曹丕面前说了要招降刘封,所以孟达写信给刘封。刘封很愤怒,把文书撕毁了,带兵与孟达,徐晃,夏侯尚来攻取上庸三郡。刘封自然敌不过曹魏庞大的军队,加上申耽、申仪两兄弟背叛刘封,刘封因此被孟达徐晃等击败。上庸三郡从此属于曹丕了。后来孟达企图回蜀汉,但是被司马懿消灭了。上庸地区被司马懿派人牢牢把守。这就是诸葛亮,姜维后来都无法撼动上庸三郡的原因。

刘备的两个儿子,刘封和刘禅,如果相安无事,刘备可以封禅,但是,刘封死了,刘备的封禅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刘封之死,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诸葛亮说:

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

意思就是刘封刚强凶猛,如果刘备死后,就没有人制服得了他。

结果就是,主公,不如借现在的机会把刘封杀了,免得今后给亲儿子刘禅留客地雷。

刘封狼狈地回到成都后,刘备责备他欺凌孟达,不救援关羽。诸葛亮考虑到刘封刚烈勇猛,刘备死后最终难以制服驾驭,他劝刘备借此机会除掉他。刘备在没有弄清楚是非曲直之后就赐刘封死,让他自尽。刘封叹息说:

“我后悔不听孟子度的话。”

刘封自裁后,刘备非常伤心,他觉得自己杀错了人,中了诸葛亮的道儿,哭泣了和几回。也许刘备不是哭刘封,而是哭自己的“封禅”化为泡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