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张鲁为什么能盘踞汉中近三十年?
汉末群雄中,张鲁是最奇特的一个。
他既非汉室宗亲,也非朝廷任命的官员,更没有什么军功。他看起来没有什么军事才能,手下也没有能征惯战的将领辅佐。
然而,他却能在乱世中占下汉中之地,并一占就是二十多年。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通过“结社”发展出力量张鲁的祖父张陵,是五斗米教的创立者。
到张鲁这一代时,五斗米教已经传了几十年,会众已经多了起来。
一方面,入教者,需要定期交上“五斗米”。随着会众数量的增加,该教上层的财富也渐渐多了起来。
另一方面,入教者以“结社”组织到一起,相互帮助,构成了进行武装斗争的社会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鲁部曲多在巴土”。也就是说,张鲁的信众,多为三巴地区的人物。
三巴地区,当时为少数民族聚集区,其板楯蛮的战斗力非常强悍。由此来说,张鲁此时,已经拥有了非常优质的精锐士兵资源!
有钱有人,接下来就是找机遇了。
与刘焉互相利用,割据一地张鲁的母亲“有少容”,又“兼挟鬼道”,因此与益州牧刘焉家关系紧密,张鲁也因此得到了刘焉的信任。
刘焉,很快看出了张鲁的价值。
于是,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与另一位五斗米教领袖张修一起,统领部众,攻打汉中。
刘焉的算盘打得很精。
一方面,“五斗米教”的会众甚多,长期在其腹心之地活动,对刘焉的统治不利,但要镇压该教也力有不逮,不如安排他们北取汉中。
另一方面,张鲁的母亲及家人都留在西川,刘焉可以以其为质,确保对张鲁的控制。
当然,更重要的是:张鲁攻汉中,有利于刘焉实现其割据之志!
刘焉到益州前,就已定下割据一方的志向。
张鲁一夺取汉中,刘焉就暗中指示张鲁杀掉朝廷使者。随即,刘焉表示:因为米贼断绝通道,我们与朝廷的联系中断了!
于是,借助张鲁,刘焉既实现了建立“独立王国”的企图,又能以人质相挟,事实上控制汉中。
而对张鲁来说,夺下了一块地盘,比什么都重要!
当时正逢董卓之乱,朝廷对张鲁杀使者的举动无可奈何,遂干脆给了张鲁名号: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
由此,张鲁事实上已具备了成为军阀的一切条件。
脱离刘璋,割据一方刘焉时期,张鲁对刘焉是十分配合的。
当时的刘焉,野心也非常大。
董卓死后,刘焉还曾派他的儿子刘范,率军到关中,与马腾联合袭击长安。
这说明:1、刘焉并非自守之人,他是有向核心地带发展的野心的;2、刘焉的军队要抵达关中,自然要借道汉中,而张鲁对其他过境是开放的。
然而,刘焉去世后,情况就变了。
张鲁看不起刘璋,不愿听从其调度。
刘璋愤怒,“杀鲁母及弟”,并派庞羲攻打汉中。
张鲁的武装力量可不弱,屡屡击退了庞羲。
攻不下汉中,刘璋遂与张鲁争夺巴郡,他以庞羲为巴郡太守。
然而,张鲁又袭破庞羲,夺取了巴郡。
由此,张鲁将汉中、三巴悉数纳入其统治范围,割据一方。
古代“乌托邦”张鲁在汉中的治理,很有特色。
他是以“五斗米教”的思想为宗旨,治理汉中的。
他“不设长吏”,不按照东汉朝廷的定制设立官员,而是采取了与其教义相匹配的制度:鬼卒-祭酒-治头大祭酒-师君。
初学道者,为“鬼卒”,受本道已信,则为“祭酒”,可以统领“鬼卒”组成的部众;部众多的,就是“治头大祭酒”。
祭酒既统领部众,又管理地方事务,“政教合一”。
在此基础上,张鲁推行“宽惠之政”,以教化为主,教民诚信不欺诈,令病人自首其过错。对犯法者宽宥三次,如果再犯才加以惩罚。
同时,又禁止在春夏万物生长之时屠杀,并禁酗酒。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创立义舍,放置米肉于其内,免费给行人取食。
这些政策,使汉中迅速发展了起来。
东汉时,汉中有“户57344,口267420”。到张鲁后期时,汉中已“户出十万”。户口增长了一倍!
而从财富角度看,张鲁更创造了一个奇迹。
张鲁的宽惠政策下,百姓负担很轻,“民夷便乐之”。
在这种基础上,张鲁却能够使其宝货仓库达到了“陈赏越山岳,酒肉渝川袛”的地步。
张鲁在汉中的治理,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拥护,自然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
头脑冷静,克制虚荣张鲁在汉中很有人望。
因此,有人在地下挖出玉印时,众人想尊他为汉宁王。
阎圃劝到:我们汉中又富饶又险固,您据此上可为齐桓公、晋文公,下不失为窦融,以现在的制度就足以决断事务了,不必称王。称王,只会招致祸患。
此时,已是210多年了,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
以张鲁的实力要作齐桓公、晋文公,恐怕是没有机会了。这一点,相信不论阎圃还是张鲁都是清楚的。
拿出齐桓公、晋文公来晃一通,其实是“华丽的躲避”。
说白了:实力不够,不作死!
然而,擅自称王,确实很容易使自己陷入政治上的被动,过早地成为打击目标。
凭借地利,险些躲过败亡随着群雄纷纷被讨灭,除了曹孙刘三家外,就只有远在辽东的公孙度和张鲁了。
这下,终于要轮到张鲁了。
215年,曹操发兵10万,进攻张鲁。
张鲁知道时候差不多了,想要投降,但张卫坚持要抵抗,张鲁便“试试”。
张卫依托天险,横山筑阳平城十余里,以数万人守城。
曹操到了关下,一看就傻眼了。
原先,有“知情人”告诉曹操,张鲁很容易对付,而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距很远。
现在看,并非如此,这仗很难打!
于是,曹操只得仰攻阳平城山上的众屯。
然而,山峻难登,曹操久攻不下。
曹军付出了较重的伤亡,军粮也将用尽了。
曹操知道这趟可能打不下了,遂感叹(开始为退军找台阶):这里分明就是妖气怪异的地方,能有什么作为呀!
于是,曹操率部门军队先退,令夏侯惇、许褚传达撤军命令,令刘晔登率军殿后。
然而···曹操后军撤退时,迷路,一顿乱走,不小心闯入了张卫的军营。
张卫军知道曹操要退兵,已经守备松懈了,见曹军到来,大惊!这时,恰又有麋鹿数千突入张卫军营,张卫军退散。
刘晔见状,立刻把情况汇报给夏侯惇。
夏侯惇不信,亲自来察看,发现果然天下掉钱了,大喜,汇报给曹操。
曹操立刻调整部署,令军队连夜袭击,多用弩兵,箭射敌营。
一战之下,杨昂被斩,张卫不敌,乘夜逃走,连关城也不守了。
曹军攻占阳平关,汉中门户大开。
张鲁本欲速降,但阎圃提出:现在势屈而降,必为曹操轻视。不如先退到巴郡,依托夷人抵抗一阵,然后再降,曹操必然重视!
于是,张鲁依此计,退到三巴地区,并在撤退时,保全了仓库。
曹操完好接收了汉中仓库,对张鲁十分赞赏,遂遣使劝降。
张鲁遂降。
如此,张鲁的割据生涯,就此结束了。
乱世的幸运者张鲁降曹后,得到了曹操格外的恩赏。
他被任命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一万户。他的五个儿子也被封为列侯。
此后,他的女儿又嫁给了曹操的儿子曹宇。
可以说,在失败的割据群雄中,张鲁得到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连裴松之都感叹“过矣”。
这还不算完。
由于得到曹操的优待,张鲁及其后人又有了很好的传教条件。(别忘了,张鲁的本职是“教主”,割据一方只是“兼职”)
因此,五斗米教的传播继续发展,后来,被称为“天师道”,而张鲁的后人则一直担任天师道的“掌教”,为历代统治者所册封,一直到···1800多年后的民国时期!
后世一些史家,称张鲁不过“以鬼道惑民”,才得以割据一方。
其实,任何道,如果不是真的能实实在在满足群众的利益,使人民安定,或许能“惑民”一时,但是绝不可能长久。
张鲁在治汉中近三十年,“民夷安乐”,外地的人民纷纷流入汉中,汉中户口增长一倍;张鲁降曹后,民夷乐于从他北徙;浪花淘尽英雄后,汉中人民仍建有“汉王台(庙)”祭祀张鲁。
可见,张鲁能治汉中三十余年,靠的不是什么“惑民之道”,而是实实在在地使一方之民安定了。
在许多朋友看来,只有“胸怀大志”,以一统为目标的人才是英雄,其他则是“自守之贼”。
因此,张鲁、刘表、刘璋,一直被许多朋友评价为平庸之人,甚至不乏嘲笑。
其实,非要“杀万人为王”者才是英雄吗?在乱世中保全一方百姓的人,难道就不值得尊敬吗?
东汉末年,张鲁为什么能盘踞汉中近三十年?
张鲁家族虽然是五斗米道的首领,但是说到底也不过是一介有影响力的豪强,又是如何成为汉中之主的呢?这其实和张鲁母亲,益州牧刘焉的密谋有关系。刘焉入蜀以后,对蜀中的豪强几乎连根拔起,唯独没有对张鲁下手,就是因为张鲁的母亲。张鲁的母亲不但是美女,还是五斗米道创始人之一,是很有手腕的。《三国志.刘焉传》记载张鲁母,始于鬼道,有少容,常往来刘焉家。
刘焉和张鲁母二人,有没有“私情”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张鲁被任命为督义司马,成了朝廷官员,和别部司马张脩一起攻杀了汉中太守苏固。诡异的是,张鲁还杀了同僚张脩,以及往来的朝廷使者。于是,益州牧刘焉可以借口米贼断道,不理朝廷了,成了“土皇帝”。所以,这很明显是刘焉和张鲁母授意张鲁干的事,让张鲁背锅,条件是张鲁占据了汉中地盘。因此,刘焉入蜀,夺取汉中这几年,一直和张鲁母,张鲁密切配合着,刘焉也算是张鲁的“贵人”了。刘焉去世后,刘璋成了益州之主,张鲁就开始骄横了,毕竟张鲁是本土派外加元老派。刘璋估计也想立威,于是就杀了在成都的张鲁母和弟弟。这下,巴蜀和汉中闹翻了。
刘璋从194年继位,到214年投降刘备,这二十年的时间里,楞是没打赢过张鲁,还丢了巴西郡一部份领土。按理说,巴蜀地盘的综合实力是超汉中不少的。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有几个原因的。第一,刘璋不会驾驭属下,除了张鲁叛乱,还出现元老赵韪的反叛,而且是被“东州兵”平定的。第二,大量的东州士人流入,造成统治不稳定,刘璋不能化为所用。第三,刘璋用好基友庞羲为大将,对付张鲁,后来又无端猜忌庞羲,导致人心离散。所以,这几点都限制了刘璋对张鲁的用兵,再加上刘璋并无军事才华,二十年时间搞不定张鲁,也是自然的。
那么张鲁又有军事才华吗?不能说没有,但是他的能力要比刘璋强。张鲁在汉中自号“师君”,用五斗米教控制人心,新加入的叫“鬼卒”,已受道的叫“祭酒”。汉中文武配置都用祭酒代替,领部众多的叫“治头大祭酒”。所以,这种管理制度自然比刘璋要强势得多,也比较有效率得多。但是,张鲁最终在215年被曹操打败,最后还投降了。值得一提的是,曹操攻打汉中为艰难取胜的。根据《魏名臣奏载董昭表》记载,曹操误信人言,以为阳平关好打,结果士卒伤亡很多,打算退兵。幸亏刘晔,夏侯惇,许褚等人劝住,于是才拿下阳平关和汉中。
所以,汉中有阳平关之险,强大如曹操尚且打得很艰难,更不要说其他诸侯了。而且,在关中关右的诸侯大多向中原发展,不会选择汉中的,除了失败的马超和平定雍凉的曹操。所以,综合形势,地形,张鲁本身这些因素,张鲁能占据二十多年的汉中,就不奇怪了。
东汉末年,张鲁为什么能盘踞汉中近三十年?
张鲁本是沛国人(今安徽淮北),因其祖父张陵在益州传道,入道之人要交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
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续传道,张衡死后,儿子张鲁接班,在盖州有一定声望,张鲁因为自己母亲与刘焉家熟识,而得到刘焉信任,被任命为督义司马。
191年,刘焉派张鲁及别部司马张脩率兵进攻汉中,杀汉中太守苏固,然后张鲁又杀了张脩,并截断斜谷道(汉中通往关中的官道),杀害朝廷使者,扼汉中而自立。
同年,董卓掌握朝中大权,废立皇帝,倒行逆施,关东联军讨伐董卓,孙坚与董卓部战于长安附近的三辅地区,朝廷一片混乱,无暇他顾。
194年,刘焉死,刘璋继位,张鲁不听从刘璋调遣,刘璋就杀害张鲁母亲及家室,又派人攻打张鲁,但多次被张鲁打败,刘璋见无法打败张鲁,便听之任之。
于是张鲁以汉中为根据地,传播五斗米教,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逐渐在汉中站稳脚跟。
同年,汉献帝在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的控制下,互相争斗,朝政混乱,连年兵灾战乱,百姓大多逃亡。
汉中在长安南边,翻越秦岭南下就到了汉中,长安及三辅地区大量流民为躲避战乱,而南下汉中,张鲁免费供应流民粮食,并宣称多吃会得罪鬼神而得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张鲁治下的汉中成为没有战乱的地区。
211年开始,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大败韩遂、马超。
212年开始,刘备入川与刘璋发生战争,到214年刘备夺取益州。
215年,曹操见刘备占益州,遂发兵汉中,至此张鲁投降。
从191年,张鲁进汉中算起,到215年投降,张鲁经营汉中己经25年了。在这25年,没有人顾及汉中而攻击张鲁,所以张鲁才盘踞汉中近30年。
东汉末年,张鲁为什么能盘踞汉中近三十年?
张鲁,字公祺,据传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他是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张鲁不是汉室宗亲,却雄踞汉中24年(公元191——215年)那么他凭什么雄据汉中24年呢?
个人认为张鲁凭借以下三大法宝,雄踞汉中24年的,依据相关史料,分析如下。
其一,张鲁是五斗米道天师,用教义左右汉中老百姓的思想。五斗米教经过张陵、张衡两代人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此时,张鲁奉益州牧刘焉之命,来到汉中后,大力推广他的五斗米道。他在汉中期间,以五斗米道教化老百姓,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
张鲁自称“师君”。凡是来学道者,初称“鬼卒”,学一段时间有了成效,称为“祭酒”,有了自己的部众;领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汉中没有官员,以祭酒管理地方事务。五斗米道主要教义如下:
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又置义米肉,县於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
张鲁的五斗米道不但得到汉族老百姓的支持,还得到巴夷少数民族首领杜濩、朴胡、袁约等人的支持。当地群众,只需要交五斗米,就可以入道,成为信徒。张鲁在汉中几十多年,发展了很多信徒,成为汉末一支不容忽视的割据势力。张鲁的五斗米道之所以能这样快速发展,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流落到汉中的老百姓,需要一个精神寄托,才大量加入五斗米道的。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老百姓需要一个精神寄托,寻求慰藉。如黄巾军张角,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动起义,声势浩大,动摇了东汉统治的。张鲁的五斗米道和张角的太平道大同小异,都是利用教义,统一信徒的思想,只是没有张角的黄巾军影响大罢了。正是张鲁低调,才在汉中站住脚,并割据一方。
其二,张鲁能够在汉中立足,和他的母亲有关。当年,刘焉入蜀以后,对益州的大部分豪强几乎连根拔起,只剩下了张鲁少数人。相传张鲁的母亲不但是一个美女,还是五斗米道创始人之一。她常常去益州牧刘焉家中做客,和刘焉关系密切。《三国志.刘焉传》记载如下:
张鲁母,始于鬼道,有少容,常往来刘焉家。
益州牧刘焉可能因为张鲁母亲的关系,不但没有打压张鲁,还重用了他,任命他为督义司马。五斗米道再厉害,也只是一个民间一个教派首领,而现在他一跃成为了一个朝廷大员。公元191年,张鲁和别部司马张脩一同除掉汉中太守苏固,张鲁又杀了同僚张脩,还把朝廷使者给杀了,简直无法无天。其实,这是益州牧刘焉和张鲁唱的双簧,借口米贼断道,不再上供东汉朝廷,成了“土皇帝”。张鲁有益州牧刘焉罩着,自然无人敢惹,才能够纵横汉中。其三,张鲁军事才能非懦弱的刘璋所能匹敌。
公元194年,刘焉去世,刘璋成为了新的益州牧。从此,张鲁开始不听话了,而刘璋也不是善茬,他杀了在成都的张鲁母亲和弟弟。这时,益州和汉中成为了世仇,连年大战。如果单纯论实力,益州地盘比汉中大,军队比汉中多,按照道理来说,刘璋剿灭张鲁应该是十拿九稳。然而,从194年到214年二十年间,刘璋和张鲁作战,屡战屡败,不但没有占领汉中,还丢了巴西郡。当时,庞羲是巴西太守,他奉刘璋之命,和汉中张鲁作战,结果屡战屡败。这主要是因为庞羲是靠裙带关系上位的,他军事才能并不出众,只是由于他的女儿嫁给刘璋长子刘循为妻,这才受到重用的。
反观张鲁,公元215年,他的弟弟张卫在阳平关,给坚守了很长时间,给曹操的十万大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如果不是张鲁早有归顺曹操的意思,而和曹军鱼死网破,曹操也不一定能攻破汉中。总结:张鲁正是凭借上述三大法宝,才雄踞汉中24年。其中第一个法宝是根本,张鲁在汉中采取政教合一的模式,统一了汉中老百姓思想,大力发展教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张鲁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在他的母亲被刘璋杀死后,能够以弱胜强,多次打败刘璋军队,才能在汉中站稳脚。
东汉末年,张鲁为什么能盘踞汉中近三十年?
答丨super
真的有近三十年吗?我们来简单回顾下。
公元189年左右,益州发生较大动乱,刘焉主动向朝廷请求出任益州牧,其实他就是想割据益州,而张鲁家和刘焉关系很不错,为啥不错呢?主要原因是张鲁是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祖辈都是搞宗教的,“张师君”就是这么叫出来的。
不久之后,刘焉就派张鲁去占领汉中地区,这是刘焉割据益州的重要一步,汉中地区是朝廷和益州取得联系的要塞,刘焉假装说道路不通,就可以不听从朝廷的话了,这个大逆不道的事情就是张鲁替他做的。
至此,张鲁就在汉中地区常驻了。
刘焉
公元194年,刘焉挂了,刘璋继位,显然刘璋的能力比不上他爹,没啥魄力,很快张鲁翅膀硬了就和刘璋决裂了。刘焉本来就没给儿子留下啥资本,刘璋本事又小,也没法去吞并张鲁这一股势力。就这么,张鲁开始统治汉中地区。
之后什么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都和汉中的张鲁没有直接联系,而凉州的马超也并没有侵略的意图,张鲁活得自由自在。
刘璋
直到公元211年,潼关之战发生,马超被曹操击败,张鲁本来就没啥大的志向,凉州被吞并后,他已经开始慌了。
公元215年,汉中地区被曹操占据,张鲁归降。前前后后,张鲁统治汉中地区25年左右,也可以说是近三十年。
张鲁
那么问题来了,张鲁是怎么做到的呢?这里可以分为外因和内因来说。
内因方面。其一,张鲁是军政教合一的统治,在汉中,他说的算,他还广步宗教信仰,教化世人,很好地保证了统治的稳定性。据记载,当时他的信徒挺多的,其实黄巾起义本身也是一次教徒造反。
其二,汉中这个地理位置好,易守难攻。这也就是刘备一定要攻取汉中的原因,要知道后来王平以少胜多,打退了曹爽的大军呢。张鲁只要中规中矩的守,斗斗马超这些势力还是不吃亏的。
马超
外因方面。曹操忙着打袁绍,打刘表,打刘备,打孙权,打马超,哪有空理张鲁?马超的凉州兵对付张鲁?没必要啊!刘璋太弱打不过来。
就这么,张鲁在汉中地区做了近三十年的“土皇帝”,治理得还算不错,值得表扬,虽说是个无大志的人主。
码字不易,求赞求关注。
东汉末年,张鲁为什么能盘踞汉中近三十年?
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这是刘邦对张良的高度评价👍。但凡提到张良,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萧何、韩信。其实!更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的还有他的第八代孙子张道陵、第九代孙子张衡和第十代孙子张鲁。
是这样的:大约在东汉顺帝(126-144年)年间,张道陵来到来到了民风纯厚、山川秀丽的蜀地,入居鹤鸣山修炼,以求长生之道。他创立了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因从其受道者须纳五斗米而得名。
自张道陵开始在巴蜀一带行医传道,百姓师从者甚多……,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之;张衡死,其子张鲁仍传其道。世称“三张”,道内则称“三师”,即“天师”张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经过他们祖孙三代的苦心经营,五斗米道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义、仪式、方术及组织制度。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七月,五斗米道首领——张修,在巴郡率众起义,攻占汉中部分地区,以配合东方太平道策动的黄巾军大起义。
献帝初平二年(191年),益州牧刘焉(刘璋的爸爸👨)委张修为别部司马,又委张鲁为督义司马,兵合一处,攻打汉中太守苏固。张修杀苏固,张鲁又杀张修,吞并其部众。刘焉死后其子刘璋继位,以张鲁不听调遣,尽杀鲁母家室,鲁遂据汉中自立。
东汉王朝因忙于在东方剿杀黄巾余部,无力西讨,乃采取怀柔策略,委张鲁为镇南中郎将,领汉宁太守。于是,张鲁借机在巴、汉地区推行五斗米道,并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权。张鲁自号“师君”,为五斗米道最高首领,又是最高行政长官。
她的组织结构是,初入道者称“鬼卒”;入道已久,并笃信其道者则号“祭酒”,各领部众,领众多者称“治头大祭酒”。祭酒与鬼卒在道内陆位平等,没有贵贱之别。张鲁以“治”为管理单位,在其统治区域内,设有24治。各治不置长吏,以祭酒管理行政、军事、宗教等事项。
张鲁为什么能把人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呢?这才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张鲁以《老子》为五斗米道主要经典,并为之作注,名曰《老子想尔注》,以阐述五斗米道教义思想。大概如下(我尽量简化,能说清楚、能看明白就行):
1、他教育道徒要互助互爱,“诚信不欺诈”。2、道徒有病,则“自首其过”,为此,设立“静室”,作病人思过修善之所。又设“鬼吏”,主要为病人请祷。3、对犯法之人,不随便处罚,“三原然后乃行刑”,比孔子的“不二过”要宽容得多。4、他还命人在境内大路边建立“义舍”,教人们不要蓄积私财,多余的米肉交义舍,以供过往之人食用。不过,只能“量腹取足”,不可多吃多占,“若过多,鬼辄病之”。5、他还实行禁酒等利民措施。😂😂😂……
这些措施的实施,深受境内各族人民的欢迎👏👏👏,使汉中成为下层民众心中的一方乐土👍,仅关西民众从子午谷投奔汉中的就有数万家。
在当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情势下,张鲁以五斗米道据险自治20多年,在政治、思想、军事等方面实践着农民阶级渴望的理想王国,这在我国历史上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的尝试👍!👍!👍!
然而!统治阶级是决不允许下层农民阶级有这么一块乐土存在的!!!
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在镇压了黄巾余部之后,亲率20万大军进攻汉中。张鲁在阳平关防线被破后,自知力不能敌,遂率众降曹,从此张鲁政权不复存在。
由于张鲁的降曹,五斗米道传人及其徒众并没有受到多大损害,得以保存实力,继续在民间从事活动。
“史籍极斥五斗米道,而今世真人实其裔孙。”(纳兰性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