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权后为什么不杀汉献帝?
曹丕篡位后,以汉献帝为山阳公,允许其在封地内继续奉汉的服色和正朔,建汉宗庙以奉汉祀。此外,曹丕还娶了献帝的两个女儿,以示其善意。
献帝一直活到了234年,也就是诸葛亮去世的那一年。死后,曹睿帝还亲率群臣哭拜,并以天子礼仪安葬。最后,又让献帝的嫡孙继承了山阳公。
我们知道,曹丕是个戒备心很重的人。
他连自己的弟弟曹植、曹彰都险些容不下,为何却容得下这位废帝呢?
献帝的“基本盘”已失,已完全无威胁自董卓乱政以来,汉帝已失实权。支撑汉帝对抗权臣的,就一直只有大汉的官僚士大夫集团。
董卓,死于王允等士大夫的谋划;
李傕、郭汜专政时,又是杨彪等士大夫设法使献帝回到洛阳,摆脱了李傕、郭汜的控制。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期,官僚士大夫铲除曹操的谋划也是此起彼伏。
直到曹操去世的前一两年,这些士大夫还连续策划了“许都之变”、“魏讽袭邺”等事件,试图铲除曹操,拥护汉帝。
即便在曹操集团内部,荀彧也坚决反对曹操称公,走上“代汉”之路。
所以,曹操去世前,孙权劝曹操称帝时,曹操认为孙权是在给自己“下套”,要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究其原因,倒不完全是因为这些官僚士大夫对大汉有多么忠诚,而是曹操“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影响了他们的政治特权,曹操“抑制豪强”的经济政策影响了他们的经济特权。
因此,他们打着拥汉的旗号,反对曹操“更进一步”。
显然,在那个世家大族掌握主要社会资源的时代,如果不能真正“搞定”士大夫集团,称帝的条件是不成熟的,甚至可能引发激烈反抗。
曹操不代汉,将代汉的任务留给了曹丕。
曹丕继位为魏王后,采纳了吏部尚书陈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规定在各郡设立中正,评论本地任务的品次,作为选拔官吏的依据。
中正之职,一般由当地大族担任。因此,世家大族们自然可以“相互提携”,由此获得了世代为官的政治特权。
此外,曹丕还禁止后妃、宦官、外戚干预政事,并将此令藏之于石室,世代遵守。
我们知道,自东汉中期以来,宦官、外戚是士大夫争权的主要对手。
此令一出,不会再有宦官、外戚与士大夫争权了!
经济上,曹丕也推行了一些优容政策,使世家大族可以获得更多的田客。
由此,世家大族获得的政治、经济特权,比东汉时期还要多得多了!
既然如此,世家大族也都纷纷放弃了对大汉的拥护,转而支持曹家了。
自此之后,早几年还热热闹闹、此起彼伏的“拥汉派”似乎就此“蒸发”了。北方再没有发生以拥汉、复汉为名义的政变、暴动了。
早已失去军队,如今又失去了“拥汉派”的支持,献帝已确实已基本没有威胁了。
这一情况下,曹丕自然不必除之而后快了!
打击蜀汉的政治利器一直以来,刘备集团以汉室宗亲的名义,以“兴汉”的为其政治旗帜。
曹丕代汉后,刘备以“汉帝见害”的流言,给献帝发丧制服,然后以“国不可一日无君”的名义自称帝。(《三国志.先主传》)
显然,刘备虽是汉室宗亲,但献帝尚在,他并没有擅自称帝的合法性。
刘备称帝的正当性,就是建立在“汉帝见害”的流言基础上的。
此时,曹丕真杀了献帝,反倒是帮刘备了;而如果善待献帝,就能戳破刘备集团的谎言,削弱蜀汉政权的合法性和号召力。
因此,我们可以注意到:此后,刘备、诸葛亮等人再打出“兴复汉室”旗号时,在外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响应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中,“百姓箪食壶浆以迎将军”的局面成了空想。
有的朋友认为,曹丕不杀献帝,与曹家与献帝复杂的联姻关系有关。
曹操有三个女儿嫁给了献帝,献帝又有两个女儿嫁给了曹丕。献帝既是曹丕的姐夫、妹夫,又是曹丕的老丈人。
不过,若如此看曹丕,就太低估曹丕了。
曹丕险些把亲弟弟曹植、曹彰逼死,赐死自己的皇后甄妃,对“姐夫、妹夫、老丈人”又有什么“下不去手”的呢?
所以,复杂的婚姻关系,即便对曹丕“不下手”有一点的影响,也绝不是决定性影响。
曹丕不除献帝,当然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考量的。
留着献帝,既没有实际威胁,又能在政治上打击蜀汉,顺手还能捞一个仁德之名,有何不可呢?
曹丕篡权后为什么不杀汉献帝?
谢谢邀请!曹丕篡权后为什么不杀汉献帝?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世袭王位,然后废汉献帝称帝,建立魏国,封汉献帝为山阳公。曹丕之所以不杀汉献帝,估计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汉献帝还有利用价值。曹丕称帝,美其名曰是汉献帝禅位,留着汉献帝,就有了称帝的“名正言顺”的面具,可以堵别人的嘴。
2.若杀了汉献帝,必然遭到汉室的遗子遗孙的反对,造成影响,遭到天下人的唾骂,也会遭到刘备、孙权的指责,朝中的大臣也会影响忠心。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么多年,也没有篡权,这时篡权,曹丕肯定还是有所顾忌的,也怕出现动乱。
3.曹操的三个女儿曹华、曹节、曹宪嫁给了汉献帝,曹节是皇后,曹华、曹宪都是皇贵人,曹丕就是汉献帝的国舅了。曹丕也不想让自己的姐妹守寡,杀了汉献帝,就是杀了自己的姐妹。曹节厉害,和曹丕斗嘴,曹丕是很难斗过的。
4.根据汉献帝的性格,封个“山阳公”,给了活路了,估计刘协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威胁,留着比杀了好。
曹丕篡权后为什么不杀汉献帝?
曹丕非不杀,而是不能杀。因为汉献帝还是他的小舅子,他的三个妹妹都嫁给了汉献帝。[呲牙][呲牙][呲牙][呲牙]杀了汉献帝,三个妹妹都要守寡。[爱慕][爱慕][爱慕]
他不能够违背封建体制而去杀死汉献帝。虽然汉献帝此时没有任何用处了。
220年十月,汉献帝宣布退位并将皇位"禅让"给曹丕。 曹丕的亲信华歆率领文武百官联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
为了保住性命,汉献帝不得不把皇帝的玉玺交给曹丕。曹丕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才"答允"接受。220年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坛受禅称帝,国号为大魏。
所以说曹操没有做的事情,曹丕做到了。曹操不肯背汉朝罪人的身份,因为他怕后世人骂他。所以说,曹操只做汉臣。不做皇帝。虽然他这个汉臣拥有皇帝的权利,但是汉献帝他是不敢杀的。因为杀了汉献帝,就要背负骂名了。
但是还有拥护的人。所以不能杀。曹丕权衡过利弊的。[呲牙][呲牙][呲牙]
(图来自网络,侵删[呲牙][呲牙][呲牙])
曹丕篡权后为什么不杀汉献帝?
曹操在称帝和不称帝的选择中长期徘徊,到死也没有称帝。但是这不是他良心发现,不想称帝,而是把称帝的使命留给了曹丕。在曹操去世后不久,接替他成为魏王的曹丕就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当了皇帝,建立了魏朝。在称帝后,曹丕并没有杀害汉献帝,反而对他十分优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曹丕称帝后对汉献帝的待遇。汉室江山经过了西汉、东汉长达数百年的岁月,到了曹操时代已经走向了尽头。为了篡夺汉室江山,曹操进行了长期的准备。他按照王莽的故事,先成为汉献帝的外戚,然后加九锡,进位王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大开杀戒,大肆屠杀那些汉朝的拥护者,在历史上留下了残酷的一笔。
不过曹操由于年老多病,再加上心有顾忌,最终也没有称帝。他对手下说,如果天命在魏,那么自己就做个周文王得了。对曹操的心意心领神会的臣子,便在曹丕继位后开始了改朝换代的运作。此时满朝文武争做开国元勋,逼迫汉献帝禅让皇位给曹丕。
由于曹操早就做好了铺垫,曹丕的称帝进行得水到渠成。他在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后称帝,对汉献帝做出了优待的处置。他以河内的山阳邑万户奉汉献帝为山阳公,让他在自己的封地里依旧使用汉朝的正朔,用天子之礼祭祀祖先,上书不称臣,还能得到京都的祭肉,还封他的四子为列侯。
可以说,曹丕对汉献帝十分优待,汉献帝只是失去了皇帝的名号,自己和子孙的爵位都降了一级,其他原本他在曹操时的待遇基本不变。当然,曹丕如此优待汉献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背后自然是有着他的用意的。
二、曹丕为了显示他得到江山的合法性。曹操一生为了篡夺汉室江山想尽了办法,但是到死也没有敢称帝,除了他想要维持自己汉室忠臣的形象,社会舆论是制约他最大的障碍。曹操虽然没有篡汉,可是在中国历史上,他一直以白面奸臣的形象存在着,遭受着后世一代代人的唾骂。曹丕敢于篡汉,他的压力并不比曹操小多少。
为了平息舆论,曹氏父子除了对拥护汉室的人们进行武力镇压外,还寻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为自己篡汉寻找合理、合法的外衣。他们大肆散布舆论,说曹氏重造汉室江山有大功,得到了天下人们的支持。还说曹氏是天命所归,天下出现的各种征兆证明了这一点。
在法统上,曹丕和他的手下十分看重汉献帝的禅让程序。他故意多次推辞汉献帝的禅让诏书,显示自己是不得已才接受汉室江山的。这样,有了汉献帝禅让的程序,就让曹丕拥有了继承汉室江山的法理。这样一来,曹丕就有了压制天下舆论的借口。
连汉献帝都抛弃了汉室江山,那些喊着匡扶汉室的人们也就失去了借口。汉献帝把江山交给了曹魏,甘居人下向曹魏效忠,那么效忠汉室的人们自然要对曹魏效忠,否则就是对汉室的不忠。这正是曹丕对尚不向自己臣服的孙权和刘备的政治上的威压。
这就让孙权和刘备在政治上处于不利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曹丕当然要优待汉献帝,把他留作自己继承法统的见证人。孙权因此向曹丕称臣,被曹丕封为吴王加九锡。不甘屈服的刘备一时间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最终,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说下,利用汉献帝被害的谣言,自立为帝,建立蜀汉政权与曹魏对抗。
如果曹丕杀了汉献帝,正好会给刘备、诸葛亮以口实。也正是因为曹丕优待汉献帝,使得他的手下在道义上感觉站得住脚。这样蜀汉和曹魏双方势不两立,互相视对方为贼,成为不共戴天的敌人。曹丕优待汉献帝,为他在政治上争取了主动,得益匪浅。
三、汉献帝与曹丕的亲戚关系。曹丕优待汉献帝,也有自身家族的关系。在曹操篡汉的道路上,照搬了王莽篡汉的先例。当年王莽在篡汉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平帝为皇后。曹操也照例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为自己获得外戚的身份。至于说王莽在篡位前进位国公加九锡,曹操也照单全收。这让大家看清了曹操的真实面目。
曹操最终没有篡位,曹丕倒是建立了魏朝。虽然汉献帝失去了皇位,曹氏失去了皇后、妃子的地位,但她们和曹丕的血缘关系是割不断的。在曹丕篡汉后,他为了向天下显示自己的合法性,同时也为了让大家感觉,曹魏和汉朝已经融为一家。于是他对汉献帝一家予以优待,这些人中就有他的亲姊妹们。
曹丕此人好大喜功,由于篡汉的行为,他十分重视天下人的看法。如果杀害汉献帝,他不但会遭到大家的非议,对面他的所谓众望所归的借口是一种打击。而且杀害汉献帝会让他的姊妹失去亲人,也会遭到家族的质疑。所以曹丕与其杀死汉献帝,还不如留下他为自己赢得好的声誉。
四、汉献帝对曹魏没有威胁性。曹丕留下汉献帝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对曹魏已经完全失去了威胁。当初汉献帝的朝廷在来到关东的时候,没有任何诸侯愿意收留他。在极端窘迫的情况下,曹操伸出了援助之手。曹操不但送上大批生活物资,还把他们接到许都供养起来。
当然,曹操这样做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利益。曹操一面利用大家对汉室残存的忠心来获取支持,一面又防止汉献帝的朝廷脱离自己的控制,走向自己的反面。他把汉献帝朝廷的军政大权抓在手里,对汉献帝进行了严格的管控。
汉献帝在最初也不满意曹操的控制,他为了摆脱曹操的控制,进行了多次的努力。不过,在曹操的严密防范下,汉献帝是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到曹丕继位的时候,整个朝廷内外拥护汉献帝的人已经荡然无存,汉献帝已经完全没有了号召力。
在汉献帝退位后,曹丕对他进行优待,同时也对他的控制有增无减。汉献帝内有曹丕姊妹的监视,外无任何可以依靠的力量,对曹魏的威胁几乎为零。对于这样一个毫无威胁的汉献帝,曹丕留下他也不必担心了。
结语:曹丕在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建立魏朝后,不但没有对汉献帝斩尽杀绝,还对他十分优待。他这样做,是有着自己的考量的。首先曹丕要留着汉献帝,向天下显示自己是众望所归,是被迫接受汉献帝的禅位。这样为自己得到汉室江山的合法、合理性寻求依据,这样就让自己在政治、外交上占据主动。
其次,曹操将女儿嫁给汉献帝,使得曹丕与汉献帝有了姻亲关系。为了家族的和睦,同时也为天下显示汉魏一家,曹丕也要优待汉献帝。最后,因为汉献帝已经对曹丕没有任何的威胁,曹丕对于这样一个留下有利无害的招牌,自然是放他一马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曹丕篡权后为什么不杀汉献帝?
首先是因为汉献帝已经没有任何兵权了,汉献帝只剩下了一个虚名,曹丕继位后,杀了他只会让天下人离心离德,所以曹丕并没有杀害汉献帝。
第2个原因就是不利于曹魏的统治,要知道汉献帝虽然已经没有权力了,但如果杀死了汉献帝,对于刘备和孙权来说,无异于拥有了更多打击曹魏的口实,更何况当时蜀国的刘备属于汉皇后裔,在名义上是汉朝的正统,杀死了汉献帝,那么就会扩张刘备的势力,加上天下并没有平定,蜀汉和东吴依然是魏国的心腹大患,这时候杀死汉献帝是不明智的举动。
第3个原因就是他们的关系,曹操为了笼络汉献帝,将自己的7个女儿都嫁给了他,所以说和曹丕是有姻亲关系的,另外汉献帝更是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曹丕,也就是说,汉献帝是曹丕名义上的老丈人,如果杀死汉献帝,那么自己的后宫也不会安宁,再说了哪有自己的女婿杀死老丈人的,本质上他们都是一家人。
最后就是曹丕得到皇位是汉献帝禅让给他的,在中国古代曾经出现过禅让制,就比如尧将皇位禅让给舜,并没有造成流血事件,如果刚继位就把先帝给杀了,那么在大义上是不明智的,所以出于礼节,曹丕也不会对汉献帝动手,后来更是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让他安享晚年,也算是仁至义尽。
曹丕篡权后为什么不杀汉献帝?
曹丕篡权以后不杀汉献帝的原因,我认为是一下几点:
汉献帝已经没有翻身机会自从曹操把汉献帝迎回许昌以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达到了自己统一天下的梦想,在这期间,汉献帝虽然与曹操发生一些摩擦;汉献帝就认为了刘备为皇叔,希望刘备组织好军队来讨伐曹操,但是事情被发现以后,曹操就对汉献帝起了疑心,自己辛辛苦苦保全一个皇帝,结果内外勾结要杀自己,于是曹操就杀了当时的伏皇后,曹操直接把自己的女儿全部嫁给汉献帝。
曹操逐渐成为丞相、成为魏国,当时汉朝的许多大臣都纷纷归附了他,只有一少部分终于汉献帝的,但是哪一部分人已经翻不起什么大浪。
曹丕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曹丕如果在称帝之后就杀了汉献帝,必然会惹得杀身之祸,因为当时的蜀汉就虎视眈眈,希望曹丕杀了汉献帝就有机会去攻伐曹魏;这样一来东吴也会加入刘备的队伍,这样一来曹氏家族两代人的经营就毁在曹丕的手里,所以曹丕顾忌各方面的利益,于是册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在山阳县这个地方,汉献帝依然可以奉行汉朝的正朔和服色。
汉献帝是自己的妹夫曹丕的三个妹妹都嫁给了汉献帝,曹丕考虑到了亲情之间的关系,所以没有对汉献帝下手,一旦杀了汉献帝,自己的三个妹妹就变成了寡妇;自己的妹妹也会恨自己,天下的百姓也会说曹丕是一个薄情寡义的人。这样以来就不利于曹丕巩固和统一曹魏政权。所以曹丕不杀汉献帝,还给汉献帝许多优惠,汉献帝还会特别感谢曹丕,自己虽然是一个亡国之君,但是待遇和皇帝差不多,何乐而不为。
曹丕的高明之处就是在于不杀汉献帝,而且还给汉献帝福利,这样就可以拉拢天下的氏族,稳定曹魏的政权;曹丕不愧是千古一帝,三国时期最杰出,最具有统一天下的君主。只可惜自己寿命短,未能完成自己的夙愿,请不要再说曹丕是一个篡权夺力的人,没有他也就没有三家一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