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在岳州拿到吴三桂储备的火药,是真的吗?
太平军攻占岳州后,得到了吴三桂时期留下来的一些军械,实力大增,一路破武昌下南京,打出了一波大进军。
170多年前留下的装备,还能用吗?这事靠谱吗?
确有其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李秀成在监狱中回顾斗争历史,洋洋洒洒写下了《李秀成自述》。
其中提到:破岳州,得吴三桂之器械,盘运下舟。
而其他各方资料也显示:忠王没有吹牛。(忠王又何必在这件事情上吹牛?即便要吹牛,打了一辈子仗的忠王当然也不会吹得没有常识。)
当时,太平军中的清军奸细张德坚在《贼情纂要》中说:太平军在岳州得到吴三桂在1679年留下的火炮、弹丸、火药。
《清史稿》后来也表示:城中旧储吴三桂军械,至是尽以资贼。
而湖南民间的一些材料也显示:太平军确实在岳州得到了吴三桂留下的装备。
除非是大家集体“吹牛”,否则,李秀成所述就确有其事。
而从实际作战来说,太平军在岳州前后,其战斗力有了巨大变化。
入岳州前,太平军连续对桂林、长沙长围久困而一筹莫展,出岳州后,太平军破武昌,下九江、安庆,直破南京,所向披靡。
没有获得值得“吹”的物质基础,太平军哪里能获得后面这些值得“吹”的战绩呢?
那么,170多年过去了,这些军械还能用吗?这是不是违背了基本常识呢?
火炮说火炮自然是有保质期的,年代太久远的火炮很危险。
以当时大清的政策而言,1816年的《钦定军器则例》规定:东北及京师附近的火炮,二十年更换一次;广州、太原、河南、西安等地的火炮,三十年才能更换,确实有炸裂才“准备其筑造”,满十五年而炮火、火门确有冲破、宽大现像“准其修理”。
如此,吴三桂留下的那170年前的火炮,又如何能用呢?
其实,明及清初的前膛炮,制造本就比较粗糙,在经过修复后,是可以使用的。虽然性能下降,但能用!(嘉庆、道光年间清军新铸的火炮,无论射程还是威力,反不如清初的)
虽然说“给使用者制造的威胁可能比给敌人制造的威胁更大”(当时洋人对太平军火炮质量的评价),但是···能用!
在岳州获得这些军械前,太平军已经吃过“吴三桂火炮”的亏了。
进攻长沙时,太平军的“老对手”向荣就将吴三桂遗留的红衣炮三座及三等大炮四座移到南城,轰击太平军。
实际上,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也有多次使用顺治年间,甚至前明火炮的事迹。
所以,经过修复,太平军是可以使用的。
当然,火枪可能就没有办法使用了。
因此,《贼情纂要》没有提及火枪,应是火枪确实已经无法使用了。
火药说火药受潮,显然是不能用了。
不过,不能直接使用,可不是不能用!
当时的火药制造,主要采取的是“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配方。
其中,木炭不太难获得,硫磺和“硝”则比较困难。
对太平军来说,最缺乏的原料是“硝”。(《太平天国史》.罗尔纲)。
太平军多是从老宅子上找旧砖,经过煎熬后制成。
相比之下,长期窖藏的火药,虽会因为脱硫,板结而不可用,但经过翻晒、加硫、筛制等程序后,仍然可以使用。当然,性能会有所下降。
虽然太平军硫磺也不富裕,不过,太平军可以减少硫含量而提高硝含量。毕竟,硝含量高的火药,燃烧性不强但爆炸力好,适合攻城。
太平军能获得吴三桂留下的器械,运气确实好到爆。
岳州通判郑德基向朝廷汇报:城中有饷银、火药等件,恐资敌用,设法将饷银156稍,火药等多件搬运下传···取道解送省城,幸无失误。
也就是说,岳州清军在逃走前已经尽可能运走了物资。
吴三桂窖藏物资没有被搬走、破坏,说明:170年的时间里,大清似乎并没有发现这些物资。
太平军自12月13日攻取岳州到17日离开,只留岳州四日。
只留四日,就能“发现”这些重要物资,并又得到了舟船数千,发展成“舟只万千”的强大水军!
这既是好运气,更是当地人民的支持!
他们“指出”窖藏170余年的重要物资,带着船只来参加起义,就是将推翻大清,过上好日子的希望寄托在太平天国身上!
遗憾的是,太平天国,最终辜负了这份希望。
太平军在岳州拿到吴三桂储备的火药,是真的吗?
有关太平天国在湖南岳阳得到神秘宝藏,即吴三桂在康熙年间留下的军火,第一次知道这个故事还是在已故艺术家单田芳的评书中,在讲述太平天国评书时所提到的一则故事。
评书中说道,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太平军从广西突围,北上进入湖南,在攻打湖南岳阳的时候,石达开偶然遇到一个老人,老人提到他们一家祖上几代人都在看护着吴三桂遗留下来的宝藏,石达开得知这一消息后,在老人的指点下,率领官兵进入到岳阳城外一个大山的地下洞穴之中,找到了库存接近两百年的大量火枪火炮和火药,从此实力大增,太平军借此从两湖区域杀进杀出,所向无敌!
但当年听到这一段的时候,估计很多听众都是半信半疑,100多年的军火?这还能用吗?
不过后来再看历史资料的时候,才发现评书中的这段内容并不是空穴来风,在一些历史资料中,的确有过相关记载,在太平天国时期,曾有清朝地方官员书写有关太平天国的文件和记录中,有多人提到太平军在岳阳作战时得到的吴三桂在三藩之乱时秘密窖藏的军火,从此实力大增,但现实中真的存在这样的历史吗?个人认为恐怕要打折扣。
由于当时的文献记录中的确记录了此事,相信太平军从岳阳得到军火这件事并不是虚构,但在细节上,恐怕没有文献记录或者评书上说的那么夸张,原因就在于,军火如何存放上百年而不受损坏?
明清时期的火器,无非那三大类:火药、火枪、火炮!
首先火药就难以过关,作为特殊的化学物品,火药如果长期存放必须经过特殊环境和时间上的限制,放在潮湿的山洞里根本无法保证火药的质量,火枪火炮也是如此,上百年的洞穴存放,这些金属武器也必然锈迹斑斑,甚至大量木质材料恐怕早已经腐朽。
例如1935年红军长征时期,在贵州、四川一带作战时曾多次缴获大量枪械,但由于缺乏弹药或弹药不匹配,大量枪支无法使用,只能就地寻找地点埋藏。近些年,历史研究小组曾多次在长征路线上挖掘出部分隐藏的军火,但这些武器早已经腐朽成金属破烂,才半个多世纪就如此,吴三桂留下的百年军火,难道“保质期”会那么良好?
相信百年的时间,传统的火枪枪管早已不堪大用,也就是火炮经过维护和修整后有重复利用的可能,毕竟早期的前膛火炮并不是现在的精密火炮,说粗俗一点就是个大型铁管和铜管,经过修复和再加工,还是有再利用的可能的,但指望这些上百年的武器大批量装备到太平军军队中,并形成显著的战斗力量,恐怕还是不现实。
因此个人的看法,当年太平军的确在岳阳找到了康熙年间三藩之乱时,吴三桂遗留的军火,并且进行了一定的整理和修复,甚至不排除重新扔到回归炉中去打造,但数量应该有限,没有形成太过于显著的杀伤力,事实上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也曾使用过明朝的火炮,只是威力有限形成不了太大的作用。只是清朝方面在这一时期节节败退,地方的清朝官员为了夸大太平军的强大,以此给自己的失职开脱,就得寻找借口去强调太平军武器装备的先进。
事实上在整个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并不缺乏军火,甚至在发动起义的初期,地主出身的北王韦昌辉家族就出资秘密打造火器,在金田起义的初始阶段,清军的奏报上也多次反馈自己缴获了大量太平军自制的火枪火炮,加上清军节节败退之下所丢失的军火,在整个太平天国时期,单纯就火器来说,太平军并不缺乏,只是质量上对照清朝政府军而言相差太大,毕竟太平军的火药武器杂七杂八,既有自制武器也有缴获的武器,而清朝政府军的武器通常都是制式装备,尤其在湘军成立之后又利用国家途径进口了大量西洋火炮,从技术层面来说,已经胜出太平军一筹。
所以在太平天国的历史上,虽然是农民起义军,但在热兵器方面,虽然有一定的代差,但却并没有制约太平天国的发展,太平天国的失败并非毁于武器的落后。
太平军在岳州拿到吴三桂储备的火药,是真的吗?
当然不靠谱。
发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的太平天国早已烟消云散,但是关于太平天国的故事却经久不衰。
在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一路高歌猛进, 迅速进入湖南,席卷长江流域。在太平军途径岳州时,在一处地窖中发现了康熙年间吴三桂留下的武器库。然后,太平军直接顺手牵羊,用吴三桂的武器迅速装备太平军,极大的提升了太平军的战斗力!进而攻占武昌,直下南京!
太平天国失败后,根据其忠王李秀成的自述,太平军确实发现了吴三桂的武器库。民间也有很多人对太平军发现吴三桂武器库一事进行了记录,看起来应该是板上钉钉了。
而且太平军在转战岳州前后判若两军,更佐证了这一事件的真实性!
那么问题来了,埋藏了将近200年的火炮火药真的可以用吗?静夜史认为绝对不可能!原因如下:
1、气候潮湿武器难保存
岳州地区处于长江流域,降雨量大,气候潮湿,每年夏季,这里都会有长达数月的梅雨季节,在这阴雨连绵的地方,空气湿度自然大,能让火药不受潮,火炮不生锈几乎不可能!
当然,能让火炮不生锈,火药不受潮的办法也不是没有,隔绝空气就行。但是在清朝时期,基本只有墓葬才花大工夫隔绝空气,意在保存尸体。让火药库隔绝空气,实在是难以办到!再加上因为雨水较多,岳州地区的地下水位较高,如果窖藏条件稍有疏忽,进水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火药历经近200年不受潮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同样火炮火枪不生锈的可能性也几乎没有!
不是所有的大炮,都有油包纸防锈!
在宝岛拍摄的电影《赛德克·巴莱》中,主角莫那鲁道时隔30年想要重新举事反抗日本殖民者同志,当他挖出年轻时埋藏在地下的长枪时,发现这些武器因为长时间的潮湿环境已经腐朽不堪。
即使武器库被掩埋,土里的武器也一样会生锈!
我国古代基本都是黑火药,这种火药需要木炭、硫磺和硝石混合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硝石会因为受潮等原因受损,这种情况下会导致火药威力不足。所以在下一次使用时必须重新添加硝石才能使用。
设想,过了近200年的火药,到底还有多少威力可言。
2、明朝火器并不先进
话说左宗棠在西征新疆的途中,在陝西凤翔挖出了200多年前的一尊明朝火炮,拿来一试,居然是清朝都不曾有的落地开花弹。此景让左宗棠大为惊叹:“利器之入中国三百余年矣,使那时有人把稳于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
但问题是明朝中期以后,火炮技术就落后于西方,不得不从嘉靖年间开始大量仿制西方的佛郎机炮。当时的西方都不曾有开花弹,而全部是实心铁弹,不知道明朝的科学家是如何达到这一成就的?
而且,有这样先进的、如此好上手的东西,清朝的八旗居然主动捡起大刀长矛对着明朝的火器做人肉冲锋!
步子迈大了,容易扯淡。海口夸大了,容易闪腰!
事实是,这个故事是假的!明朝火器没有那么先进,清朝也没有如此愚昧!
要知道,雍正之所以不断强调要“弓马骑射”,并不是因为八旗子弟沉迷于弓马骑射无法自拔,都沉迷了还强调个啥?正是因为八旗子弟都去摆弄火器导致上不得马,拉不开弓,所以才去重拾技艺!
所以,清朝的火器是完全强于明朝的火器的!
吴三桂时期,明朝灭亡不久,火器相比于明朝火器,不会先进太久。而明朝火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必定要远远超过吴三桂时期。说太平军装备了吴三桂的火器然后实力大增的说法,实在是站不住脚!
那么,实际情况是太平军确实在岳州之后实力大增,如果不是吴三桂武器的帮忙,那是什么原因呢?静夜史认为这可能是清军的武器,而且是同时期的清军武器。
一种可能就是这里虽然曾经是吴三桂的武器库,但是随着吴三桂的败亡,这里被清军重新占领,然后成为清军的武器库!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军的武器也在不断更新,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军抢夺清军的武器然后战斗力迅速提升也就不难理解了!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太平军在岳州拿到吴三桂储备的火药,是真的吗?
我觉得不靠谱。
鸦片战争时清军的火药配方不合理,含硝过多,于是容易受潮。英军判断不敷使用,因此把缴获的火药都给倾倒了。而清代对火药生产是有严格管制的。因此我推断康熙时的火药质量也不会好太多。哪怕是吴三桂制造的。再加上火药很容易受潮,到了咸丰年间,我认为都已经不能使用了。那时候的炮和实心炮弹还可能。
然后,岳州确实是吴军和清军对峙的前线。不过我记得拉锯了很久。那么清军会对吴军的军火库一无所知??这事估计是清军编的。不然,朝廷经制兵的颜面哪里放?官员的颜面哪里放?
不了解事件具体细节,仅供娱乐。
太平军在岳州拿到吴三桂储备的火药,是真的吗?
不太好说,已经过了一百几十年了,南方天气潮湿,很容易受潮失效,但是既然是军火储藏,肯定也有相应的保护措施,比如说用油纸,蜡封等手段在挂釉的缸里,也许还行吧。
太平军在岳州拿到吴三桂储备的火药,是真的吗?
太平天国运动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大规模的旧式农民起义,其源于广西,而势成于两湖,不过由于湖南防守严密,太平天国并没有攻破湖南,最后顺江东下,占领了长江中下游大片地方。
不过,一直以来有这么一个怪异的说法,太平天国之所以后来实力突然变强,是找到了宝藏——吴三桂遗留下来的军火武器,所谓“祭起吴王枪炮”。
相传,公元1852年,太平军围攻长沙五个月而未克,故转攻岳阳(时称岳州),岳阳是什么地方?那是当时吴三桂的重兵把守之地,在此地,太平天国获得吴三桂秘密埋藏的大量兵器,实力倍增。
这件事大家觉得可信吗?估计大部分人第一印象都是觉得有些荒唐:这巧合性太强了,根本不像是正史,就像一些武侠小说中的情节。大家的怀疑态度可以理解,这个传闻最初来自于一本野史——《镜山野史》,这是清人所著,是少数没有污蔑太平天国的著作。
不过,这个情节确实好看,所以单田芳先生的评书《太平天国》中也讲了这个场景:石达开见到一个老人,老人几代人都是看守宝藏的,现在见再度有人反清,于是带着官兵进入到大山的地下洞穴之中,找到了库存接近两百年的大量火枪火炮和火药。太平军实力大增,结果杀出重围,之后势如破竹。
当然,这个肯定就是艺术加工了。
那么,这个时期是不是完全就是编造的呢?本来大家都是这么想的,不过,后来的事情发现,还真不一定!给大家看个新闻截图。
2011年的时候,岳阳真的发现了吴三桂时期铸造的火炮。
也就是说,这种事情的可能性还真不能说就完全不存在,只不过因为过于巧合,而且离奇(比如,为何清王朝占领岳阳200多年都没发现吴三桂的残留军火,而太平天国一进来就发现了呢?),所以确实难以置信。这个时期具体如何,确实很难考证。
不过,极为搞笑,也极为讽刺的是,清军方面,竟然也出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翻版故事。
清军是在哪有这个故事呢?是在守卫南昌的时候,给大家翻一段资料。
“八月初一日,柏英、祥麟于都司署内炮局掘获旧炮大小六百余尊,二、三千斤重者三十余尊,方办理夷务,曾经调验,多窳塞不足用。时方以马永炽言,开炉鼓铸,忽获神器,殆天助也。”——《江西守城日记》,彭旭,南昌守将忠源的一个重要随员
太平天国军队始终没有攻破南昌,这使得清军在江西始终没有崩盘
这说的是太平天国第一次西征的时候攻打南昌,血战三个月的时候,清军竟然在南昌城都司署发现大小火炮六百余门。
“……八月朔,于府屏墙民房下掘得大小炮三百余,重二三千斤炮十四。内一炮最巨,剔出完善如新,舁放德胜门城楼,向贼垒燃之,垒塌过半,毙贼无算。贼乃移垒河西,自是闻城上炮声,皆抵死狂窜。”——《南昌府志·卷十八》
这个资料说的是在民房下挖到了三百多门火炮。
南昌之战的时候,清王朝方面也有类似记载,这不是野史,而是参与者的实证笔记和重要地方志,属于正史。当然,比较仔细的朋友观察出来了 ,两个文件记载的发现位置和发现数量不太一致。
不过,两个文件都记录此事,此事的可信度还很高。
那么,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第一,清政府能力极差,南昌城内本有数百门火炮武器,而清政府却长期根本不知晓,和太平天国军队血战数月竟然都没发觉,更没有利用此武器守城。这些火炮应当是清王朝前期(大概康熙时期)铸造的火炮,而竟然没有得到妥善保管,后世的政府机构对此竟然茫然不知,要知道当时火炮可是国之重器啊,清政府的精锐部队和军械管理部队竟然如此颟顸,也难怪太平天国能够崛起。
第二,清王朝上百年工艺水平进展之慢,令人难以置信,两百多年前的火器,竟然威力惊人,比清军的现役火器还要威猛,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清前期因为南征北战,所以对于火器工作相当重视,但天下太平后,竟然腐化到这个地步。
科技都是越来越进步的,断没有越来越退步的道理,古代中国虽然没有成体系的科技,但是也有高超的工艺,工艺越来越退步也令人难以置信。唯一的解释是:清朝实力太衰落了,导致资源不够,火器无法像盛清时期一样得到合适的锻造,打造出来的都是偷工减料的东西。
事实上晚清(尤其是嘉道中衰)时期清王朝国家能力之弱令人难以置信,以外交来说,康熙时期就有和俄国打交道的经验,也有地球仪和世界地图;然而到了道光年间,皇帝竟然连英国在哪里都不知道,和洋人打交道也是干得一塌糊涂,两百年的经验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