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汉献帝去了蜀汉,刘备会怎么对他?
最怕汉献帝去蜀地的,正是刘备。
刘备登基的合法前提曹丕篡位后,蜀地传闻:汉帝已经被害。
刘备亲自发丧,追谥献帝为孝愍皇帝。
随即,黄权、杨洪等益州人士引经据典讲了河书洛图后,表示圣人出自西方。
接着,许靖、糜竺、诸葛亮等高层上言:曹丕篡弑,四海不可五主,请刘备登基称帝!
基础打好,刘备登基称帝。
显然,献帝已死这个传闻,就是刘备等人自己造的舆论。
在这个舆论基础上,刘备登基为帝,才有了合法性。
如果献帝这个时候来了蜀地,刘备等人造的舆论就不攻自破了,不但刘备的帝位失去合法性,而且···撒了这么大的谎,刘备的僭越之心怕是彻底暴露了!
刘封、刘禅(封禅)的父亲,可不会认罪让位···
所以,最怕献帝到蜀地的,正是玄德本人了。
前车之鉴所以,如果刘备称帝后,献帝再“不识趣”地跑去蜀中,大概率会被秘密“做掉”。
而如果在刘备称帝前,献帝跑去蜀中呢?
那就有“过渡”的价值了。
刘备很善于利用这种“过渡”价值。
刘表之子刘琦,就曾担任过这样的“过渡”。
刘琮降曹后,刘备与刘琦合作,继续抗曹。
刘备保举刘琦为荆州刺史,然后,打着刘琦的旗号,轻松占领了零陵、长沙、武陵、桂阳荆南四郡,然后···同一年,刘琦去世了。
如此,借着刘琦的”过渡“,刘备控制了继续抗曹曹的荆州地区和将士、人民。
而献帝的情况比刘琦好不到哪里去!
刘备与刘琦合作时,论名分,刘琦是刘表长子,论实力,刘备不比刘琦强多少,尤其是长坂之战惨败后,刘备加上关羽水军不过万人,而刘琦也是万人,彼此相当,论地盘,刘琦好歹还有江夏,刘备则几无自己的地盘。
这种情况下,刘琦尚成为一个”过渡者“,那么刘禅的命运就更可想而知了。
如果说刘琦是刘备控制部分荆州地区的”过渡者“的话,那么,献帝可能就是大汉帝位的“过渡者”了。
遗憾的是,献帝的价值,可能已经不如当初的刘琦了。
不再有政治意义的献帝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子之名,削弱士族领袖袁绍的号召力,占据政治上的主动性,并通过朝廷诏令,安抚关中众将,拉拢荆州士族,以改善其“四战之地”的不利环境。
然而,在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后,汉帝的意义已经不大了。
此时,三方的统治都比较稳固,曹操再难以以汉帝的名义分化敌人内部(如当年支持桓阶、张羡反刘表)或离间敌人关系(如当年以封官暂时安抚吕布一般)了。
曹操以天子诏令要求孙权遣子入朝,以加强对东吴的控制,被孙权、周瑜等人拒绝。
刘备自称益州牧,后称汉中王,也没有通过你献帝的“审批”,更没有因为没有献帝的“批复”而地位被削弱。
最后,曹家最后篡位,自己彻底放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正是表明献帝的实际价值已经不大了。
更严重的是:曹操时期,许昌尚不时有拥汉派发起对曹操的袭击,而献帝退位前后,许昌却再无这样的袭击了。
大汉,已经是过去式了,献帝,已经“过时”了···
同样,即便刘备扶持献帝,无论是曹丕还是孙权,都不可能受到“献帝诏书”的干扰。
拿着献帝,最棘手的,可能正是高举着“汉室”大旗的刘备了···
胜利的象征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刘备会真正地“欢迎”献帝。
曹丕篡位前一年,关羽北伐。
水淹七军后,北方群贼四起,曹操一度考虑将献帝迁到邺城。
可以说,尽管献帝的政治意义已经基本失去,但毕竟是一个政治符号。
如果刘备军在作战中获得献帝,那么,将是在政治上给予了曹操一个重大打击,对刘备来说,将是政治上的巨大胜利!
当然,胜利什么的,是刘备与曹操的事情了,与献帝本人的命运无关。
唯一不同之初在于,禅位给刘备,继续延大汉国号,在程序上比禅让为曹家要方便得多而已。
刘封和刘禅(封禅)的父亲是不会让自己在“功高不赏”的位置上危险地活着的。
处置猜想天马行空,个人认为刘备可能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1、途中刺杀。
刘备要的是大汉的“旗子”,而不是大汉的“天子”。
得到献帝,已经没有实际价值,反而会给刘备帝位的合法性产生冲击。
因此,大概率,刘备会于途中秘密解决献帝,然后嫁祸于曹丕、孙权。
2、过渡者。
献帝不作汉魏之间的“过渡者”,而成为刘备称帝的“过渡者”。
除此之外,应该就没有第三种可能了。
乱世之中,不同的势力,依据自己不同的条件,喊出不同的口号。
然而,无论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还是“兴复汉室”,已经失去实力的汉献帝都只是群雄们的“工具”而已罢了。
就此而言,在曹丕手中,在刘备手中,献帝的命运并不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汉献帝去了蜀汉,刘备会怎么对他?
你们还记不记得,有个人叫做刘琦?没错,就是荆州牧刘表的长子,知道他最后怎么样了吗?
为什么要提刘琦呢?因为如果汉献帝跑去投奔蜀汉(甭管他怎么去的),显然会成为一个刘琦plus,了解了刘琦的结局大概也能推测汉献帝的情况了。那我们就先来讲讲刘琦的故事。
想当年,刘备参与董承的衣带诏事件,找个由头逃出了许昌,抢下徐州自立。之后曹操就跟刘备彻底结了梁子,亲自率军打跑了刘备,俘虏了刘备的妻儿和关羽。刘备投奔袁绍,之后看着这位大爷没啥本事,又辗转到了荆州,成为本家刘表的座上宾。
这刘表一开始对刘备真是不错,可时间久了,自然感到有些威胁,毕竟刘备仁德之名著于四海,荆州不少名士也都前往归附。再加上继室蔡氏和哥哥蔡瑁等人想要刘表立次子刘琮为继承人,而刘备却提醒刘表不要废长立幼,从而得罪了蔡家。耳旁风一吹,刘表逐渐疏远刘备。同样不受待见的就是刘表的长子刘琦。因为弟弟刘琮娶了蔡夫人的侄女(并非小说中所说的刘琮是蔡夫人所生),蔡家鼎力支持刘琮,弄得刘琦被父亲冷落。同是天下沦落人,刘琦和刘备开始越走越近。
在蔡家人虎视眈眈的威胁下,刘琦如芒在背,求教于诸葛亮。在其“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的建议下,刘琦向父亲请求出镇江夏,为自己留下了一片根据地。之后刘表去世,蔡瑁等人阻拦刘琦回城奔丧,拥立刘琮为荆州牧。刘琦大怒准备讨伐刘琮,却逢曹操南征荆州,不得已避走江南。而与此同时,曹操的死敌刘备也是一阵狼狈,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终于和刘琦汇合,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以刘琦所在的夏口为根据地,刘备联合江东孙权,最终在赤壁之战打败曹操。
曹操一走,当然就要分刮地盘了。当时荆州七郡中最北面的南阳郡还在曹操手中,周瑜和曹军大战几年终于拿下了南阳郡南面的南郡,江夏郡曹刘孙各占部分。而剩下的就是南部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四郡。
这时候,刘备表奏刘琦为荆州刺史,随后就派兵前往荆南四郡。这四郡的官员本来就是刘表麾下,实力也不强,看到故主之子来了,根本没抵抗,直接投降。刘备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四个郡收入囊中,成为赤壁之战最大赢家。(小说中关羽黄忠战长沙、张飞打武陵太守金旋都是虚构)这也是刘备第一次拥有如此广袤的领土。当然,名义上,他们都是投降刘琦而非刘备。
既然名义上是投降刘琦,那刘琦才应该是荆南四郡之主啊。可是,就在刘备夺下荆南四郡的当年,刘琦就“恰好”病死了,连多活一年都没做到。你说巧不巧?当然,一切都没证据,不排除刘琦是真的病死了,但是要注意,刘琦死亡的时间恰恰是荆南四郡已得,而荆州其他郡都在曹孙两家控制之下。也就是说,刘琦依靠刘表之子能够拿下的地盘已经拿完了,他“没用了”,然后他就死了。你品,你细品。
好了,刘琦的故事说完了,看汉献帝。汉献帝有什么作用呢?曹操说“奉天子以令不臣”,其他人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反正意思就是这个意思。汉献帝就是汉朝的一面大旗,曹操借着他的名义可以威慑天下诸侯,让自己的部队出征更“名正言顺”。
但是,等到天下三分格局形成之后,那些该害怕、该投降的小军阀都不在了,剩下两块硬骨头,刘备孙权不会因为汉献帝的关系再对曹操有所顾忌,那汉献帝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小。最终,曹操去世后,曹丕也就不再需要汉献帝,直接逼迫其禅让,自己做了皇帝。
那一样的道理,如果汉献帝到了刘备身边,就看他对刘备有没有用咯。如果是早期,那刘备也可以打着汉献帝的旗号开疆拓土,而如果是后期,曹刘孙三分天下格局形成,想要再用汉献帝威慑别人好像也没啥用了,那汉献帝的作用只有一个——汉室的代表。
汉献帝是正宗的汉朝皇帝,有他在就只有他可以代表汉室。那刘备甘心永远只做一个“汉室宗亲”吗?如果这样的话他当年根本不用离开许昌,在曹操手下当个左将军也挺好的。就算刘备愿意,他的部下们还不愿意呢。所以,汉献帝到了刘备身边,唯一能做的,就是又一次“禅让”,让刘备名正言顺做皇帝。而且这样还能证明自己禅让给曹丕那次不是本意,“不合法”。除此以外,没用了。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汉献帝投奔刘备的话,会再次禅让,之后,有可能和在曹丕那边一样,做个富家翁,给个爵位,大概率是王爵,吃穿不愁。但更有可能就是和刘琦一样,“病死”。
为什么要“病死”,这叫“怀璧其罪”。因为你是正统皇帝,你在,就可能有人借你的名义兴风作浪,你只能“病死”。就像当时如果刘琦不死,他就能做荆州之主是一个道理。
近来常有刘备是真君子还是伪君子的讨论,其实,这么问格局就小了。刘备作为汉末军阀之一,就算仁德又怎么可能妇人之仁?为了大位,为了天下,该杀的人总要杀。后世也有类似的事件发生,那就是小明王韩林儿。朱元璋作为红巾军将领,而韩林儿是红巾军的合法首领,他在就轮不到朱元璋做皇帝。于是,他坐的船就翻了。懂的人自然懂。
如果汉献帝去了蜀汉,刘备会怎么对他?
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众望所归的皇叔。宽厚仁慈,有长者之风,四海之内无人不知。刘备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天下苍生福址为目标,汉王朝的故臣旧吏,无不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山高路远的蜀汉之地。
汉献帝虽久居许都,无时无刻不关心时局的发展,曹操独断专行,阴狠毒辣。这些年汉献帝提心吊胆,度日如年。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换上小太监的衣服,以办差为由偷偷混出宫去。按商议计划火速离开。昼伏夜出,风尘仆仆。天子不见了,许昌城内一时如山崩地裂,狂风海啸一样。
一向没主见,生性懦弱的汉献帝,做出如此大胆冒险的行动,刘备为之震惊,天子驾临,理应按人臣之礼迎接。既来之,则安之。说的容易,刘备心里一千个不痛快。我高举匡扶汉室的大旗,天下一呼百应,实则名正言顺的扩大自己在全国影响力和号招力。因我是刘氏皇族,身边不乏忠心耿耿的良臣武将,曹阿瞒可以携天子以令诸侯,我那样做岂不是自打耳光,背信弃义,为天下人唾弃,王莽开始的假仁假义,暴死街头的结局,前车之鉴,几十年南征北战,千辛万苦创立的江山,轻易送人心如刀割。有道是,辛辛苦苦几十年年,一炮打到解放前。竹篮打水一场空。细想汉献帝,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现在四十多岁稳重踏实的成年人。诸葛亮走过来,主公多虑了,天子不过躲曹阿瞒迫害,迎接无妨。
晴空万里,锣鼓喧天,家家张灯结彩,鸣炮奏乐。刘备帅文武百官跪迎天子。汉献帝连忙快步前,双手紧握刘备的手,叔叔,这些年辛苦了。天子光临,全国玉玺理应天子收下,汉献帝苦笑笑,落水的凤凰不如鸡,天下谁还把我当皇帝,曹阿瞒戒被森严,死里逃生,现在有个安身之所就不错了,民不聊生,军阀混战,国家乱到这个地步,我无治国安邦之才。叔叔容我安身立命,就是大恩大德。这全国玉玺侄儿断不可收。献帝说完,转身把刘备推向前,自己鞠躬一拜,从今日起刘备,刘玄德是蜀汉天子,我能享受亲王待遇不,这……这……,刘备一时蒙了,这让我如何是好?叔叔,光复汉王朝全靠您了。文武百官齐呼万岁,这……这……这……。好吧!(原创)
如果汉献帝去了蜀汉,刘备会怎么对他?
这件事都不用假设,因为历史上就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虽然那是在三国之后,但拿来做参考,再好不过。
南北朝时期,最后统一北方的是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权。六镇之乱后,曾经强大无比的北魏政权摇摇欲坠,军阀尔朱荣趁机起兵,进入京城,接管了朝政。
之后,尔朱荣派人去打关中地区,其中就包括了一个叫宇文泰的将领,后来这个人反叛,在关中自立,成为一方军阀。
尔朱荣的另一个得力部下高欢,则被派往河北之地安抚六镇军民,结果高欢去了之后不久,尔朱荣就被孝庄帝所杀,侄子尔朱兆又杀了孝庄帝,另立了皇帝。于是高欢趁机带领六镇军民造反,并很快击败了尔朱兆,扶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
孝武帝实际上就是高欢的傀儡,虽然高欢后来回到了晋阳,可他却能遥控洛阳朝政的一举一动。孝武帝不肯忍受高欢的控制,于是起兵讨伐高欢,战败后逃亡关中,投靠了宇文泰。
在孝武帝去之前,宇文泰口口声声要讨伐高欢,为当今皇帝讨回公道,好像是天下最大的忠臣。但当孝武帝真的去了他那里之后,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在长安,孝武帝依旧是一个傀儡皇帝,只不过掌权者从高欢变成了宇文泰而已。
孝武帝在洛阳时,封高欢为大丞相、渤海王,又袭定州刺史。而他在长安时,封宇文泰为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这两个职务都是最高等级,但孝武帝肯定不是真心封的,但没办法,自己在人家手里捏着呢。
而高欢呢?在孝武帝“逃走”之后,他立即另起炉灶,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正是从此之后,北魏实际上分裂成了两个国家,史称东魏和西魏。
投奔宇文泰的孝武帝,因为不够“听话”,仅半年之后就被宇文泰寻了个借口毒死了。宇文泰另立元宝炬为帝,继续控制朝政。
大约二十年后,东魏和西魏先后被高欢和宇文泰的后代篡位,两国的皇帝也全被弑杀。
发生在南北朝时的事情,情形和三国时其实差不多,甚至有人称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和南朝为“后三国时代”,可见这两个时期非常类似。
董卓进京,废少帝而立献帝,其作为与尔朱荣颇有相似之处。不过孝庄帝比汉献帝有骨气,暗中筹划,竟然杀死了尔朱荣,而三国中,是大臣王允谋划除掉了董卓。可惜,孝庄帝虽然手刃仇人,但毕竟实力不足,最终还是被尔朱兆所杀。
之后,孝武帝被高欢控制,这跟汉献帝被曹操控制,情形是差不多的,如果说有区别,那就是高欢的实力要比曹操大得多,至少跟曹操在打赢官渡之战后差不多。
孝武帝从洛阳出逃到长安,投靠宇文泰,如果放到三国,那就是从许都出逃到成都,投靠刘备,如果是跑到江东,那就是相当于孝武帝投靠南朝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同!从孝武帝的命运,可以看到,如果汉献帝真的逃到了成都,那么他的下场是这样的。
首先,刘备肯定会痛哭流涕,一边表示忠心,一边给汉献帝打气,表示自己一定会消灭曹操,光复汉室江山。而汉献帝也肯定会重用刘备,那些曾给予曹操的官职、爵位,换个名堂就会套在刘备身上,而诸葛亮、张飞等等,官职和爵位肯定也要上一个档次。
接着,汉献帝就会和刘备结为亲家,虽然刘备没有女儿,可张飞有啊。亲上加亲,他们会度过一段时间的蜜月期,刘备有奏,献帝全准,而献帝有什么要求,刘备也尽量满足。在公开场合,刘备也会给汉献帝面子,该有的态度绝不会少,恭恭敬敬。
慢慢的,汉献帝就开始不满刘备把持朝政了,而刘备也觉得如今天下三分,也不再需要用汉献帝的身份“以令诸侯”了,天天养着这么一帮子人,着实有些亏本。两人之间开始出现分歧,分歧越来越大,矛盾也就越来越深。
终于有一天,汉献帝觉得再也无法忍受刘备的官制,决定反抗,但生长于深宫的献帝无论如何也不会是白手起家的刘备的对手,其结果必定是像“衣带诏”那样,以失败告终。
大概率刘备是不会杀掉汉献帝的,但可能会从此之后将其幽禁起来,只有极小的概率,刘备会制造某一事件或者借口,杀掉汉献帝,另立其儿子为帝。从这点来说,曹操对汉献帝还算厚道。
刘备是靠着“皇叔”两个字起家的,因此他不太可能在生前篡位,但其儿子刘禅却一定会逼汉献帝禅位,就像南北朝时东魏、西魏那样,都是权臣的第二代篡位称帝。
而刘禅继位后,对汉献帝是什么态度,就很难说了。曹丕逼汉献帝退位后,还封他为山阳公,所有待遇一律不变。但东魏、西魏的皇帝可一个也没活下来。所以,汉献帝如果到了蜀汉,在刘备死后,最好的结局不会好过真实的历史。
综上所述,如果汉献帝真的偷偷跑出许都,来到蜀汉,那么一定会沦为傀儡皇帝,境地和他在曹魏那里不会有什么区别。而在刘备死后,他照样会被逼着禅位,这和真实的历史几乎完全一样。只不过,区别是刘备没捞着当皇帝!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北魏孝武帝能逃出来,但汉献帝是真逃不出来啊!
如果汉献帝去了蜀汉,刘备会怎么对他?
汉献帝如果去了蜀汉,他活下来的可能非常下,汉朝可能会提前终结。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汉献帝对刘备无恩
汉献帝只不过是刘备攻击曹操的借口,他对刘备无半点恩泽,且未来也不会给刘备更大大的好处。
曾经很多对刘备有恩的人,如吕布,刘表,刘璋等最终都没逃过刘备的算计。更不用说汉献帝这种对刘备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人。
汉献帝的价值除了曹操以外大家的看法高度一致,所以汉献帝在遇到曹操前差点饿死也没有人去管他。
二,刘备此人从不屈居人下
刘备一生投靠过很多人,如袁绍,吕布,曹操,公孙瓒等。刘备从来没打算做一个忠臣良将。只要一有机会,他就扯起大旗闹独立。即便是名义上屈居人下,刘备也是不甘心的。具体可参考刘备在徐州时候对陶谦,以及后来对刘表的态度。
如果汉献帝到了蜀汉,依据刘备的心性,很有可能演绎一出朱元璋杀死小明王的故事。
综上所述,汉献帝只有在曹操处才有活路。
如果汉献帝去了蜀汉,刘备会怎么对他?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如果是这样的话,刘备会成为另外一个版本的曹操,汉献帝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刘备在汉中之后,相比曹氏集团,其整体实力还是偏弱的,也没有东吴政权富庶,稳定,因为孙氏是长期占据江东,而刘备得荆州、得益州,都是外来户,内部还是有很多隐性矛盾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刘备一定会辞去帝位,让给汉献帝,让他养尊处优,自己则和曹操一样,当一个“丞相”,无论具体的官职叫什么,以臣子自居。
刘备会把自己的戏份做足,办得非常隆重,祭奠汉朝先皇,发表声泪俱下的文诰,这本质上是一场征取人心的公关秀,本质上战略仍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样,刘备蜀汉政权就彻底拥有了最高的法统和道义优势,曹操和孙权成了割据的反臣,如果以后发生矛盾或者战争,刘备就会以“讨逆臣、统一复兴汉室”的名义出兵。
这样出兵更加军出有名,占据道德至高点,如此一来,刘备和曹操就没有区别,事实上,曹操就一直在这做,只不过小说在刻意在故意地夸大丑化。
至于最关键一点,刘备会不会是出于真心,如果真的一统江山了,会不会把江山传给汉献帝的后代?这个根本不用他明说,自然会有权臣心领神会云处理,汉献帝同样只会是一个空壳傀儡,所有的军政实权都掌握在刘备手里,会限制他的人身自由、结交外臣等等,当然手段会比曹操仁慈、圆滑一些。
如果汉献帝聪明的话,会主动禅让于曹氏一样禅让于刘氏,当然戏份会做得更足,如果硬要从刘备手里夺取实权的话,他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当然再怎么恶劣,也不会像在曹氏手下。
所以本质上,刘备是一个网红大咖,顶着“汉室宗亲”的人设,打着“讨逆臣、统一复兴汉室”的营销口号,但本质上是和曹操没有什么区别,但刘备更善于公关和营销,把舆论都争取过来了,大多数后世读者都“拥刘反曹”。
如果从厚黑学的角度来看,刘备是“厚”版的曹操,曹操是“黑”版的刘备,本质上没有区别,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区别,那就是一个是笑着取代汉室中央政权,一个是(表面上)哭着取代汉室中央政权的区别。
但是结果是“取代汉室中央政权”,那么是“笑”着,还是“哭”着,本质上没有区别,但是,从公关和营销角度来说,区别和意义就很大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