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后周世宗柴荣察觉了赵匡胤有反意,他有没有能力阻止陈桥兵变的发生?

如果觉得赵匡胤不对劲,柴荣当然可以轻易消除这个威胁。

然而,要想预防兵变,恐怕是不可能了。

赵匡胤原本威胁不大

在当时的将领中,赵匡胤的威胁相对较小。

与一众数朝老臣、老将相比,赵匡胤资历尚浅,实权尚轻。

当时,后周的重将,大多资历已经很深。

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他们随郭威起兵,并始终在后周担任要职,位高权重。

符彦卿这样的老将,则早在后唐时就已经坐镇一方了,他随李存勖厮杀时,赵匡胤还没有出生呢!

相比之下,赵匡胤是真正的小字辈。

郭威时期,他才开始军旅生涯,柴荣登基后,他才凭借战功一步步走入高层。

不过,他职务在张永德等人之下,他的“义社十兄弟”,当时也多为中级将领,影响有限。

所以,赵匡胤在军中的影响力原本是对皇权不构成威胁的。

正因如此,柴荣病重后,听闻“点检作天子”的传闻后,把殿前都点俭张永德改为宰相,另提拔了赵匡胤作殿前都点俭。

也就是说,由于赵匡胤资历浅,柴荣认为让他作殿前都点俭,”点俭作天子“的可能不大。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赵匡胤这个点检真的作了天子!

所以,关键或许不是赵匡胤有没有野心,而是权力的平衡出了问题。

柴荣的设想

959年五月初二,意气风发,正准备收复幽云的柴荣突然病重。

无奈之下,柴荣只得班师。

深感自己时日无多,柴荣紧急安排后事。

六月初九,他以皇长子柴宗训为梁王,皇次子柴宗让为燕公。

六月十五,他又对人事做出重大调整:以魏仁浦为枢密使兼副相,宰相王浦、范质兼知枢密院;又任命韩通为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此外,又削去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军职,以赵匡胤为殿前都指挥使。

柴荣的安排,是要建立一个新的平衡。

他增加了宰相、枢密使人数,以防止出现中枢一人作大。

毕竟,郭威当年就是以枢密使的身份起兵夺权的。

同时,殿前军与侍卫亲军这两支禁军相互牵制。

其中,最为精锐的殿前军,由资历尚浅、基础较差的赵匡胤统领。

而侍卫亲军呢?马步军都指挥使虽然是位高权重的李重进,但是,李重进长期驻扎淮南,对朝廷影响得到削弱,而忠诚的韩通则以副都指挥使的身份履行职务。

如此,实权人物,相互制衡,不会出现一人独大的局面,文武大臣同掌国政,共保幼主。

然而,这个设想中的平衡,却从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

失衡的中枢

柴荣的基本设想,概括起来就是:以侍卫亲军与殿前军相互制衡,以宰相、枢密使统领的中枢掌握一切。

所以,稳定的关键是:中枢足够有力!

原本,后周世宗的中枢,领军人物是王朴。

王朴以献《定边策》而声明鹊起,最得柴荣重用。柴荣三征淮南,两次以他留守东京。

可是,在柴荣去世前3个月,王朴先走一步了···

赵匡胤十分敬畏王朴,后来,做了天子的赵匡胤还感叹:此人(王朴)若在,朕作不了天子。

失去了王朴,剩下的中枢人才,确实有才能,但并非大才,威望、资历都不足。

柴荣用人大胆,不拘一格,因此,中枢中许多人都是他违抗众人之意,破格提拔的。

比如,宰相魏仁浦,原本是刀笔吏出身,未经科举,许多人认为他不适合作宰相,但是柴荣唯才是举,坚决提拔。

所以,这些人虽然有才能,能够作好事情,但由于威望、资历不足,常被人诟病。

有柴荣坐镇,他们自然能各尽其能,但柴荣走了,他们的才能就压不住场子了。

不仅如此,由于宰相、枢密使相互制衡,因此,中枢内部,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在竞争中,一些人开始与赵匡胤结成联盟,使军权也开始失衡。

失衡的军力

柴荣去世前,还是不放心,决定加强中枢的力量,召范质、赵匡胤入朝,表示要以王著为宰相,言后驾崩。

柴荣说完就驾崩了,传不传其遗诏就在范质、赵匡胤二人了。

范质对赵匡胤说:慎勿泄此!(《五代史》

王著入相,自然会分范质的权!范质为了防止有人分其权,已经与赵匡胤结成了同盟!

因此,此后,所有“上书范鲁公(范质)”关于防范赵匡胤的文件,全部被压了下来!

赵匡胤得以不受监督的发展自己的势力了。

同时,在范质的“统一安排”下,侍卫亲军与殿前军的人事也进行了有利于赵匡胤的调整。

一方面,殿前军的重要职务,悉数由赵匡胤的“兄弟”、“故交”担任。

如原本空缺的殿前副点检由赵匡胤“兄事”的慕容延钊担任,殿前都虞侯由赵匡胤的“布衣之交”王审琦担任。

另一方面,侍卫亲军中,也安插了大量赵匡胤的“兄弟”。

如侍卫亲军都虞侯由赵匡胤“兄弟之谊”的韩令坤担任,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则由“义社十兄弟”之一的高怀德、张令铎担任。

如此,原本相互制衡的军权,失去了平衡。

几个月后,当赵匡胤“陈桥兵变”时,只有韩通做了极为微弱的抵抗,赵匡胤轻松完成兵变!

必然

柴荣的儿子要失去帝位,这是必然的。

柴荣雄才大略,其一切行为的立足点在“强国强军”。

为了政治清明,提高行政效率,他淘汰了一批相互倾轧的老官僚,大胆提拔了长期怀才不遇,资历尚浅的人才进入中枢。

为了强军,他对禁军进行改革,“选武艺卓绝者,入殿前诸班”,使殿前军迅速强大起来。

为了提高指挥效率,确保军队的统一指挥,他坚持让人长期担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殿前都点检等重权职务。而不会像后来的大宋一样,将这些军权分化。

因此,实际上,在柴荣时期,权力格局已经稍有失衡。

比如:殿前军过于强大,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过于权重,中枢官吏虽有才能但缺乏资历、威信。

然而,对于雄心勃勃的柴荣来说,以此为代价,换来强国、强军,何尝不可?

何况,柴荣尚年轻,等到天下大定,再来调整未必不行!

然而,天不假年,柴荣盛年突然重病,迅速去世!

柴荣在时,一切都是以他为中心,前面的问题都是小问题!

柴荣突然离去,失去了唯一中心,这些小问题都会变成致命的大问题!

柴荣去世的前一刻,还在考虑以王著为宰相,还在考虑宰相的人选问题。

可见,在他去世后,如何确保后周的江山?这道题柴荣还没有作完。

既然如此,柴荣身后,权力失衡,江山易主,也就自然而然了。

如何确保后周江山不易姓?

这一题太难了,答题的时间太少了,柴荣没有作好。

历史一再表明:权力的平衡没有安排好,就一定会在斗争中自发形成新的平衡!

何况,柴荣所托非人,无论是范质,还是赵匡胤,都不是忠心为后周的家伙,算是所托非人吧!

如此,无论有没有赵匡胤,后周江山易主,是必然的。

柴荣没有替自己的儿子安排好平稳交接。

然而,柴荣的丰功伟绩,他为历史所做出的贡献,永远为人所铭记。

若后周世宗柴荣察觉了赵匡胤有反意,他有没有能力阻止陈桥兵变的发生?

如果周世宗柴荣真正觉察到了赵匡胤有反意,应该说,他是完全有能力阻止陈桥兵变的发生的,其原因,大约有如下几点:

一、当时周世宗柴荣的威望如日中天。后汉乾祐四年(951),枢密使郭威取代后汉,建立了后周。显德元年(954)正月,郭威病逝,因亲生儿子全被杀害,便把皇位传给妻侄柴荣,是为周世宗。柴荣继位这一年的三月,北汉联合辽国进攻后周,柴荣御驾亲征,双方在高平(今山西高平)展开激战,取得了“高平之战”的胜利。当时,无论在军队还是在朝中,柴荣由于为人谦逊、待人厚道、务实勤政、敢于担当,而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其威望如日中天。

二、而赵匡胤作为后起之秀,资历不够,不足以与柴荣抗衡。赵匡胤,涿郡(今北京)人。出身军人家庭,父亲赵弘殷,后梁时任成德军(今河北正定)节度使王镕的部将,后唐时任禁军将领。后唐天成二年(927),赵匡胤生于后唐首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后汉乾祐元年(948),枢密使郭威受命征讨叛军李守贞,22岁的赵匡胤应募从军,从此成为了郭威的部属。

郭威去世前,柴荣为开封府尹,赵匡胤是开封府一个小小的马直军使,地位很低,只不过是柴荣的近属。“高平之战”中,由于开始先锋樊爱能临阵脱逃,后周军队自乱阵脚,柴荣身边只剩张永德和赵匡胤所率四千亲兵。面对危机,赵匡胤建议兵分两路进攻,得到柴荣同意后,他与张永德各率一军直扑敌阵,激战中,赵匡胤左臂被流矢射中,中箭了,他不顾疼痛,带伤继续战斗。不久,后周增援部队及时赶到,才一举打败汉、辽联军。这时,赵匡胤才以战功升殿前司都虞候,进入了军队领导层。

三、如果柴荣不去世,就不会有陈桥兵变,更不会有黄袍加身。后周显德六年(959),柴荣北征辽国,北征不久,柴荣即染重病,不得不回师。回来后,柴荣病情加剧,开始安排后事。他封刚刚7岁的长子柴宗训为梁王,准备传位于柴宗训。他让宰相范质和王溥再兼参知枢密院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加强顾命大臣的职权。他解除了郭威女婿张永德殿前司都点检一职,加同平章事,即加宰相虚衔,任镇宁军节度使,把他调离了京城,而以赵匡胤为殿前司都点检,赵匡胤这时才出任禁军最高长官,掌握了军权。当年六月,柴荣病故,梁王柴宗训即位,是为后周恭帝。

正因为继位的柴宗训才刚刚7岁,其母不问朝事,范质等朝中宰相又比较懦弱,加上赵匡胤早有图谋之心,所有的条件加起来,促成了赵匡胤夺位阴谋的得逞。如果柴荣真正觉察到了赵匡胤的夺位之心,及早防备,就不会有陈桥兵变,更不会有黄袍加身。

若后周世宗柴荣察觉了赵匡胤有反意,他有没有能力阻止陈桥兵变的发生?

五代史后周,周世宗柴荣是一位明主。柴荣、赵匡胤、郑子明是结拜的三兄弟。

若柴荣发现赵匡胤有异心,柴荣可以控制。柴荣不病故,不会有陈桥兵变之事,赵匡胤也会精心辅佐后周。

陈桥兵变的主要原因,是幼主柴宗训年小,由符皇后把握朝政。由于后周四面都有强敌屡次侵犯,务必有贤能的主子方可拒敌,朝中文武忐忑不安,众将士拥立赵匡胤为天子,这就是天意。

若后周世宗柴荣察觉了赵匡胤有反意,他有没有能力阻止陈桥兵变的发生?

殿前都点检掌管的是后周精锐部队,正所谓“天下之乱莫不出自兵”,一旦有需要,他们分分钟就能把臣子捧做天子。因此,陈桥兵变的实际原因并非赵匡胤本人,而是中央军权没有掌握在后周皇帝的手中。

五代时期,天下之兵分为三种,按照等级分别为禁军、厢军、乡兵。禁军便是将天下精锐之兵集中到京师。禁军分为殿前军和侍卫亲军,五代初期,侍卫亲军重要些,到了后周,殿前军得到强化,成为国家精锐部队,并设立殿前司都点检一职。我们从赵匡胤黄袍加身,足以见得殿前司都点检兵权之盛。

宋朝建立后,赵匡胤明白军权的重要性,除了杯酒释兵权外,还把中央军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将精锐部队全部集中在京师,据悉,太宗时期,京师的禁军人数在17万左右,算上家属,将近百万。因此,这也是宋朝边境防务羸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从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专制中央军权便可以看出,后周中央军权的旁落是其被宋朝取代的根本原因,就算殿前都点检是别人,兵变依旧会发生。

若后周世宗柴荣察觉了赵匡胤有反意,他有没有能力阻止陈桥兵变的发生?

赵匡胤确实不要脸!抢了人家孤儿寡妇的皇位,这桩事无论怎么洗都洗不白。

柴荣若在,赵匡胤不用说陈桥兵变了,就连造反的念头都不敢有。他之所以敢于发动政变,并且能够成功,主要原因就是柴荣意外患病去世,柴家孤儿寡母、势单力孤。若是柴荣没有病逝,赵匡胤根本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性!陈桥兵变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一、柴荣雄才大略,是一位有实力终结五代乱世的英明之主

柴荣在历代帝王中的存在感并不强,似乎并没有建立什么丰功伟绩,与秦皇汉武等比较起来,根据不值一提。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捋一下柴荣的履历,就会发现这是一个相当厉害的角色。

柴荣是郭威内侄,后来又被郭威收为义子。郭威任后汉枢密使时,柴荣为左监门卫将军,郭威任天雄军节度使时,提拔柴荣任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郭威率军攻打开封,终结后汉政权时,任命柴荣留守邺城大后方。可以说,柴荣是跟着郭威一步一步升迁上来的。

郭威对柴荣的信任,无以复加,公元前954年郭威病逝前,留下遗诏将帝位传给柴荣!知遇之恩、莫过于此,郭威待柴荣之亲厚,世所罕见。

郭威没有看走眼,柴荣即位后,立刻显露出了超常的政治才华和文治武功。他于高平大破北汉契丹联军,威名动于北地,后锋直指太原城下!这是自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以来,太原城下第一次看到中原的大军!

此后,柴荣又整军备武、编练禁军,选贤任能,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凝聚力,一些作战勇敢、勇武过人的将领被提拔了起来。在高平之战中表现突出的赵匡胤也开始崭露头角。

公元前959年,历经数年的励精图治,后周的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柴荣亲自率军再次北伐,辽境为之震动,此次北伐,两月即收复了包括莫州、易州、瀛州在内的数个战略要地,辽军败退北溃。正当柴荣准备挥师幽州的时候,却身染重病,壮志未酬而身死,令人扼腕叹息!

如果柴荣不是病逝,他毫无疑问将是终结五代乱世、开创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开国之君!

二、柴荣是五代时期最为杰出的政治家

柴荣登基后曾经问左谏议大夫王朴:“朕当得几年?”王朴回答:“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

柴荣听了以后非常高兴,他说道:“若如卿所言,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自信、何等的豪气。

短短三句话,道尽了治理天下、一统宇内的整体战略。柴荣不仅武功出色,治理国家更是一把好手。他鼓励百姓恢复抛荒的土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后周的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得到显著增长。

千里赤地,绿色的菽麦黍粟生机勃勃,鸡犬之声相闻,炊烟又见乡间,一派中兴繁荣景象。

同时,柴荣减免百姓赋税、疏通河道、连通江淮、整治漕运、改革币制,着力解决后周存在的社会问题,给了老百姓以休养生息的时间。

在国家治理上,柴荣注重选贤任能、提拔人才,征求建议,要求官员直陈自己过失,朝野一片清明,柴氏的统治逐渐稳定。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十年之后统一天下并非难事。

959年3月,柴荣进行第二次北伐。一方面,他重整旧河山的心情非常迫切,另一方面,后周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积蓄实力,完全有能力打一场统一之战。

如果没有柴荣的治理之功,没有稳定的大后方,哪有能力北伐?

三、陈桥兵变的后遗症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皇帝更换最频繁的时代,也是篡位成风的时代,城头变换大王旗,谁知今日谁当家!生活在这个时候的柴荣,当然会防着有人兵变篡位。

当时,市井朝野间突然有“点检做天子”的说法流传,无风不起浪啊,最终的结果是柴荣把自己的妹夫、殿前都点检、禁军指挥使张永德给调走架空了,赵匡胤同为点检,却什么事情也没有,继续当他的点检。

这说明了柴荣对赵匡胤是相当信任的,比自己的妹夫都信任,他从来没有想过赵匡胤会造反,可最后造反并且成功了的,偏偏就是赵点检。

赵匡胤为什么对于造反没有一点心理障碍呢?实在是因为五代时期这种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见多了,就变成司空见惯的寻常事了,所以他对”黄袍加身”象征性地谦让一下,就欣然登基了。

赵匡胤以武将之职篡位成功、黄袍加身,成为了一国之主,可办到他做皇帝了,他却开始担心别人也照葫芦画瓢,也来个黄袍加身。于是,他就来了一出“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石守信等武将的兵权,让他们安离富贵!

这,也算是一段佳话吧……

扬武扬文的结果就是,大宋迅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富庶的国家,军事上却始终疲软,被游牧民族压着打,最后更是被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可叹!

结语:以柴荣的文治武功,他的威望和实力,后周根本不可能有人篡位成功,更不可能有人搞兵变,只要柴荣在,赵匡胤别说陈桥兵变了,他连想都不敢想。

就算是赵匡胤想篡位,并且付诸于行动,他也指挥不动一个人。手下的将官绝对会把他捆起来等候柴荣发落。

赵匡胤和柴荣,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

若后周世宗柴荣察觉了赵匡胤有反意,他有没有能力阻止陈桥兵变的发生?

可以肯定地告诉你,如果柴荣不死,陈桥兵变根本不可能发生,赵匡胤不可能也不敢有任何二心。

柴荣的文治武功,雄韬大略,在五代时期可以说是独一档,足可以和秦皇汉武相提并论。柴荣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致力于全国统一大业,西败后蜀,南灭南唐,北破辽国,可惜英年早逝,在攻取幽州时,突发急病而死。

倘若能多给柴荣几年时间,收复燕云十六州亦不是难事。要知道燕云十六州一直都是大宋的心病,赵匡胤也好,赵光义也罢,终其一生也无法完成这个使命。自从儿皇帝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以后,唯一有能力收复这块土地的只有周世宗柴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