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中,徐晃凭什么打败威震华夏的关羽?

在击败关羽的作战中,徐晃将其将略展现得淋漓尽致。

临危受命

219年七月,关羽北上,进攻襄阳、樊城。

曹仁兵力不足,只好率领数千兵力坚守樊城待援。

刚从汉中退出,还在长安的曹操听闻,做出紧急部署:汝南太守满宠率郡兵就近到樊城协助防守,于禁率庞德等七军增援,徐晃进驻宛城。

曹操原本的设想是:于禁率领的精锐是主力解围部队,徐晃所率的部队新兵多,是预备队。

然而,“水淹七军”,于禁七军在暴涨的汉水中灰飞烟灭,全体报销!

一时间,许都以南,豪杰四起,纷纷响应关羽,关羽威震华夏!

此时,一旦关羽攻破摇摇欲坠的樊城,北上与豪杰会合,“洪河以南,非国家所有”,曹操在黄河以南的统治都会动摇!

见惯了大风大浪的曹操,受到的惊吓不小,甚至讨论起了将天子迁离许都等事宜。

尽管曹操镇定下来,采取联合孙权,调集淮南张辽等部来援等措施,然而,如果“远水难解近渴”,樊城危在旦夕,要尽快解围,还得依靠最近的徐晃!

如此,原本只是担任预备队的徐晃所部,临危受命,成了救场的关键!

外围斗智

徐晃所部,到底是预备队,新兵多,直接拉上去进攻关羽并没有胜算。

同样,关羽虽然气势正盛,但要主动进攻,快速吃掉徐晃也没有把握。

谁也吃不掉谁,谁依托阵地防守谁就有优势,谁主动进攻谁就可能陷入被动。

如此,角逐的重点转入外围阵地争夺。

如果徐晃能尽量靠近关羽,将阵地修筑到樊城附近,随时可以发起进攻,那关羽就不能安心攻城,随着援军抵达,徐晃的优势将越发明显。

同样,如果关羽能在外围构筑一道完善的阻援阵地,彻底阻隔援军与樊城的联系,樊城就是瓮中之鳖。

徐晃先动了起来,他自宛城南下,进抵樊城西北8里的阳陵坡,驻军待援。

关羽也不是吃素的,分军进驻樊城西北3里的偃城,构筑阻援阵地。

此时,如果放任关羽军构筑阻援阵地,即便援救抵达,徐晃也难以救援樊城。

然而,如果直接进攻已经先据城而守的关羽军,徐晃也没有胜算。

怎么办?

徐晃玩起了虚张声势之法。

关羽构筑阻援阵地,企图断绝外围援军与樊城的联络。徐晃也来构筑阵地,断绝你打援部队与攻城部队的联络。

于是,徐晃逼近偃城,在道路上挖掘长堑,作势要切断阻援部队的后路。

其实,当时的徐晃,并没有实力真的彻底将关羽军切成2半,更没有时间真的修筑长堑,对偃城的阻援部队围而攻之。

然而,关羽军的阻援部队担心后路被断,烧营撤走了。

如此,徐晃夺取了偃城,控制了外围阵地。

徐晃军得以直接与关羽的攻城部队营垒相连了。

定力

突破外围后,徐晃军稳步推进,推进到距离关羽军包围圈只有3丈的地方,双方的营垒几乎连到了一起。

敌人就住在距离自己几丈远的地方,每天对峙,双方的心理压力都极大。

一睁开眼睛就是面前的敌人,再一转眼就能看到摇摇欲坠的樊城。

徐晃军的将领受不了了,大声斥责徐晃,要徐晃立刻发兵进攻!

然而,徐晃深知:关羽军营垒坚固,在援军抵达前,进攻关羽没有什么胜算。

于是,徐晃保持沉静,没有发动进攻。

徐晃一面等待援军,一面挖掘地道靠近樊城,将箭射入城中,与城内沟通消息,同时,又将孙权与曹操联合的书信射到关羽屯营中。

依靠惊人的定力,徐晃没有仓促发起进攻,他终于等到了殷署、朱盖等12营的援军。

此时,张辽等援军正从淮南赶来。

然而,与樊城城内已经取得联络的徐晃知道情况:樊城恐怕等不到张辽等军到达了。

要打,现在就可以打了。

声东击西+围点打援

徐晃的进攻打得很巧妙。

他首先是佯攻樊城以北围头屯,吸引敌人注意力后又猛攻四冢屯。

关羽打了一辈子仗,看出门道:声东击西嘛!

于是,关羽率5000步骑来救援四冢屯。

关羽或许没有想到,徐晃不只是声东击西,还是围点打援。

徐晃真正的目标不是四冢屯,而是关羽的机动部队!

徐晃已经亲率主力,在路中等着关羽了。

老朋友见面,在阵前聊了聊家常,随即,徐晃脸色一变:得关云长头者,赏千金!

关羽大惊:大兄,你这说的是什么话呢?

徐晃回:这是国家大事!

二将的这段私人对话,背后的盘算不少。

二位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当然知道,这次见面,不可能会在含情脉脉的叙旧后各自退兵,一场厮杀自然免不了的,这一点不需要徐晃以“国家大事”来提醒。

两人含情脉脉地叙旧,自然背后是各自在准备的。

关羽这种性格的人,居然以“大兄”称徐晃,“还想聊聊”,自然是还没有准备好。

徐晃“国家大事”,自然是早已准备好了,不会给关羽调整的时间。

一战之下,关羽自然失利。

徐晃紧追不舍!

关羽原本修筑了鹿角十重,然而,关羽军自己要撤退,自然要“开路”,紧跟着关羽的徐晃军自然也就轻易突入重围了!

关羽的防御体系全部失效!

关羽军损失惨重,退到汉水以南。

尽管关羽军仍以水军围攻襄阳,但樊城之围已解!

不久,江陵、公安被吕蒙偷袭的消息传来,关羽撤军。

襄樊之战结束。

四快一慢

此战,徐晃时而稳步推进,时而止步不前,时而风驰电掣,节奏变化多,完全打乱了关羽的部署,赢得了主动。

这种节奏感,与我东北野战军后来总结的“四快一慢”异曲同工。

东北野战军曾总结了“四快一慢”的原则:向敌前进要快,准备要快,突破后扩张战果要快,追击要快,发起总攻要慢!

此战中,徐晃快速靠近关羽,粉碎了关羽在外围建立阻援阵地的企图,掌握了主动。

随即,他又通过与樊城城内取得联络,粉碎了关羽的信息封锁,在情报上掌握了主动,而从后来进攻时的“声东击西+围点打援”看,徐晃对对手的部署、地势是作了充分侦察的。

在击败关羽5000步骑后,趁势突入重围,扩大战果,一举粉碎了关羽的防御体系!

穷追猛打,使关羽许多士兵淹死在沔水,最大限度歼灭了关羽的有生力量。

而他力排众议,忍受着手下将领们的大声呵斥,条件不成熟就坚决不打,更是将其定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把握好了节奏,自然能把握主动,取得胜利了!

祝君胜利!

襄樊之战中,徐晃凭什么打败威震华夏的关羽?

襄樊之战关羽败于徐晃主要还是兵力不足,加上长期征战所以不敌徐晃的新锐之师。

关羽北伐襄樊,先后击败了曹仁和于禁,重创了魏军,光俘虏就抓了三万多,一时威震华夏。关羽北伐看着声势浩大,不过实际上他的兵力很有限。

在刘备刚夺取益州,孙刘两家为争夺荆州发生的冲突中,关羽手下的兵马号称三万,实际肯定三万不到。此后刘备让出了长沙、桂阳给孙权,关羽所辖荆州的地盘进一步缩小,部队数量只会减少不会增加。

在关羽北伐前的汉中之战中,刘备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自身损失也很大,益州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可以说是惨胜,无力抽调兵力增援关羽。因此关羽北伐襄樊所统帅的,仅仅是荆州本地的部队而已

而且按照刘备的命令,荆州部队北伐还兵分两路,一路由孟达统帅攻打上庸,一路则由关羽统帅进攻襄樊。这样算下来,关羽能用于北伐的部队最多只有两万人左右。

而徐晃统帅的魏军分三部分:

一部分是汉中之战以后新组建的部队,战斗力不强。所以在和于禁一起赶到襄樊以后,于禁率七军前去救援襄樊,徐晃则率部留守宛城。

第二部分是在于禁战败以后,曹操派来增援的徐商、吕建等部。

第三部分则是随后派来的殷署、硃盖等十二营。

虽然《三国志》并没有记载魏军总兵力有多少,不过东汉末年一营大约就有千人,因此徐晃各部加起来应该在两万人左右。和关羽的总兵力相当。

然而关羽的部队需要扣除之前的战斗损失,还有包围襄阳、樊城的那部分兵力,所留的机动部队数量很有限。这一点可以从之后关羽率五千人迎战徐晃得到证明。

以五千兵马对徐晃的两万大军,加上徐晃本身也是一员名将,关羽的部队又经历了几次大战,师老兵疲,打不过徐晃也是正常的。

襄樊之战中,徐晃凭什么打败威震华夏的关羽?

襄樊之战中,徐晃作为第二路援军,驰援樊城被围得曹仁。演义中,他率领五万新兵,进攻关羽的部队,连破其十几座大寨,将不可一世的关羽打败,解了樊城之围。那么徐晃是凭什么战败关羽的呢?

个人认为徐晃是凭借以下三大法宝,战胜威震华夏的关羽的,分析如下。

第一个法宝,徐晃知道关羽的底细。

当年土山之战后,关羽在张辽的劝说下,曾短暂投降曹操。关羽在曹营期间,最好的两个朋友就是张辽和徐晃。他们三人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降将,所以这三人气味相投,还惺惺相惜,有共同点。徐晃非常仰慕关羽,“忆昔壮年相从,多蒙教诲,感谢不忘”。这说明徐晃当年和关羽学到了不少东西,还佩服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的丰功伟绩。

徐晃和关羽曾经并肩作战过,并观察过关羽如何斩杀颜良和文丑的。他认为关羽斩杀这两位自己不能匹敌的上将的唯一秘诀就是“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只要能在敌人反应过来前,使用快刀,将敌人打得透不过气来,三合解决战斗。因此,徐晃谨记,只要自己注意点,能挺过关羽的前三刀,基本就不会被秒杀了,脱离了风险。

第二个法宝,徐晃本身文武双全。

徐晃不但武功高强,还善于谋略。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自己的胜利,制造契机,取得胜利。如这次大战关羽,徐晃先和关羽叙旧,叙述分别这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再见面,关羽已经白发苍苍了。他以此来降低关羽的戒心,消磨关羽的战斗意志。关羽听了后,正准备和徐晃像老朋友一样叙旧时,徐晃突然变脸,回顾众将,大声说道:“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

关羽听了大吃一惊,惊讶徐晃为什么这么说,徐晃还振振有词,说今天是公事,他不敢因公废私。关羽果然被激怒了,失去了平时的水平,被徐晃抓住机会,大战八十回合,不分胜负。此前,徐晃就故意透漏给关平东吴已经和曹操联手,袭取荆州的军事机密,就是为了动摇关羽军队的军心。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正遇一彪军摆开,徐晃立马在门旗下,高叫曰:“关平贤侄,好不知死!汝荆州已被东吴夺了,犹然在此狂为!”

第三个法宝,徐晃善于捡便宜。

徐晃和关羽对战前,他可能听说过关羽在襄樊之战中,两臂受伤的事情。尤其是曹曹仁一箭射中关羽右臂,此箭是一支毒箭,毒入骨髓。幸亏华佗云游至此,为关羽刮骨疗毒。徐晃来到时,关羽右臂刮骨疗毒不久,刚刚痊愈,还是少气无力,估计发挥不出平时的一半实力。此时的徐晃是捡了一个大便宜。

他趁关羽手臂受伤刚刚痊愈的时机,和关羽单挑,占得巨大便宜。这是徐晃的聪明之处,他当年先后和超一流猛将颜良对战,也是在宋宪、魏续先后被杀,他觉得自己能捡便宜才上场的。而对战文丑,徐晃是和张辽一同上场的。这些事例说明徐晃善于占便宜,见机行事,没把握不会上场的。

总结:徐晃能够战胜威震华夏的关羽,凭借以上三大法宝,即徐晃知己知彼、文武双全、善于占便宜。他以这三大法宝,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解了曹仁樊城之围。从这一点上看,徐晃的本领超过了于禁,才战胜了关羽。

襄樊之战中,徐晃凭什么打败威震华夏的关羽?

在襄樊之战中,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在震惊之余,竟然要迁都躲避关羽的锋芒。曹操手下的谋士司马懿等人劝阻了曹操,并建议联合东吴救援樊城。曹军救援樊城的统帅是徐晃,在史书上记载他击败了关羽,获得了曹操的嘉奖。那么关羽为何会败在徐晃手下呢?

一、徐晃打败关羽的经过。

当关羽水淹七军,歼灭于禁、庞德的三万援军时,徐晃正率领一万新兵屯驻在宛城。当时宛城刚遭受过曹仁的屠城,徐晃无法在这里抵挡住关羽。于是他率领部下选择地势险要的阳陵陂驻扎。曹操在采纳大家坚守襄樊的建议后,派将军徐商、吕建去增援徐晃。

为了防止重蹈过去兵力分散的覆辙,曹操还特意嘱咐徐晃,要等到兵力集中之后,才能前去救援襄樊。徐晃采取虚张声势的策略,迫使关羽在偃城的军队撤走。在夺取偃城后,徐晃又继续进逼,在距离关羽的围城三丈的地方扎营。

曹操又给徐晃派遣了大批兵力,这些人马由殷署、朱盖等将领率领,达到十二营之多。关羽在围头、四冢都有营寨,徐晃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法,扬言要攻打围头,秘密攻打四冢。关羽见四冢坚持不住,便率领步骑军五千人出战。

徐晃与关羽交战,击退了关羽的反击。他还趁着关羽军队撤退的机会,对他们穷追猛打,一起进入了营寨。关羽的营寨防御牢固,围堑鹿角十重,但是在徐晃的猛攻下,被曹军击破。关羽的部下有的无法逃脱,自己投到汉水里淹死。

曹操因为这一次胜仗,对徐晃大加赞扬。他说自己带兵打仗三十年,包括古代善于用兵的人,都没有长驱直入敌人重围的。更何况襄樊被围困,险恶程度超过战国时莒、即墨之围,徐晃的功劳,超过了孙武和司马穰苴。在徐晃凯旋后,曹操还在庆功宴上向徐晃敬酒,说襄樊得以保全,完全是徐晃的功劳。

二、徐晃能够击败关羽的原因。

就拿徐晃和关羽的战斗来说,徐晃能够在战场上击败关羽,最主要的原因是战场形势有利、陆战兵力远比关羽强大。在关羽取得水淹七军的胜利后,一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为了尽力扩张战果,将兵力使用到了极限。

关羽一方面围攻樊城,一方面派军队向宛洛方向进攻。他的兵力一度到达了郏下,使得曹魏的腹心统治区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可是,这也让关羽的战场形势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关羽的兵力仅有三万多人,其中还包括了一部分水军。这些步军一面要围攻樊城,一部分要向北进攻,造成了关羽兵力分散的恶果。

当徐晃前来解围时,由于曹仁的顽抗,关羽的主力被牵制在樊城一带。他一方面要围困樊城,一方面还要迎战徐晃,这使得关羽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关羽被迫完全转入防御态势,在战术上变得极端被动。在这种有利的战场形势下,徐晃当然会作战比较顺利了。

在襄樊之战前期,由于曹操率领曹军主力身在汉中。这使得他派往救援襄樊的兵力不足,而且还是分批投入战场。这使得关羽能够抓住战机,将曹军各个击破。曹操在率军回到关东后,汲取了失败的教训,决定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击溃关羽。

因此,曹操给徐晃派出了大批援军。这些援军是曹操从汉中带回的主力,战斗力很强。他还特别叮嘱徐晃要等兵力到齐后再发动进攻。由于有曹操坐镇摩陂,徐晃得以没有后顾之忧,带领绝对优势的兵力向关羽发动攻势。

我们看徐晃向关羽的进攻中,由于兵力占优,他可以采取各种战术进攻敌人。由于手中的兵力不足,使得关羽顾此失彼,疲于应付。在四冢之战中,关羽在亲自向徐晃发动反击时,只带了五千人马。由此可以看出,关羽兵力不足的窘况。

正是拥有了战场的主动权,拥有了绝对优势的兵力,徐晃才在战场上击退了关羽。当然,这也与关羽已经经过了几个月的战斗,将士疲惫有一定的关系。徐晃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战场上击败名将关羽,挽救曹魏危局,当然要受到曹操的嘉奖了。

三、徐晃的胜利不是关羽撤军的主要原因。

《三国志》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关羽是如同战神一样的存在,只要有曹魏将领能够在与关羽的战斗中占到一点便宜,便大肆宣扬。这一次徐晃在战场上取得了对关羽作战的胜利,而且战果累累,当然更要大书特书一番了。

但是虽然历史上明确记载了徐晃击败关羽的战绩,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战况,就会发现徐晃的战绩里水分太大。我们从战场分析可以看出,徐晃取得的胜利只是战术胜利,远没有达到战略上的胜利。他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但是想要解樊城之围,还是困难重重的。

我们从历史记载的几个细节来进行分析。细节一,徐晃在关羽水淹七军后,率领部下向前推进,在阳陵陂屯扎。这个举动看似徐晃主动迎击关羽,可是他的动机却是在宛城无法迎战关羽。由此可见,徐晃的这个举动主要是为了自保,这也是他无法阻挡关羽部下北上曹魏后方的原因。

细节二,徐晃在夺回偃城后,向前推进到离关羽围城三丈远的地方扎营。有人曾就此对关羽嘲讽,说徐晃的军队推进到离自己营垒如此之近的地方都不能驱离,可见关羽已经陷入困境。还说关羽窘迫到这种程度,早就应该撤军了。

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徐晃拥有那么优势的兵力,能够在这么近的地方扎营,为何不干脆攻下关羽的围城?由此可以看出,关羽包围樊城的工事十分坚固巧妙,使得徐晃根本就不可能打破关羽对樊城的围困。

细节三,徐晃夺取的四冢只是关羽军在陆地上的一个营寨。我们看《徐晃传》中大书特书的四冢大捷,可以看到徐晃在这场战斗中,击退了关羽的反击,并且趁势夺取了四冢营垒。这个营垒对于关羽军队的重要性,却没有看到提及。

而且从战役的过程可以看出,这个营垒与关羽围困樊城的工事没有说明联系。因为从这个营垒逃出来的关羽士兵,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跳入了汉江。如果这个营垒是围城工事上的据点,这些士兵就不可能有这样的举动了。

细节四,关羽在战后依然没有撤军。在徐晃夺取四冢后,关羽依然没有撤军。甚至在曹军故意把孙权要袭击荆州的信件射进关羽军中,关羽闻讯后也不为所动。直到关羽撤军为止,徐晃和樊城的联系只能依靠弓箭和书信。这说明徐晃根本没能打破樊城的包围。

其实,要依靠徐晃解樊城之围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因为在洪灾之后,樊城就被洪水包围。关羽拥有优势的水军,依托洪水建成的围城工事,是徐晃无法克服的障碍。因此,即便是徐晃的军营离围城工事只有三丈远,即便是他和樊城能够依靠弓箭联络,他们依然无法会合。

关羽撤军的真正原因,是孙权夺取了荆州。失去后方的关羽,实在无法再把仗打下去了。因此,关羽在得知荆州失守后,马上率领全军南撤,樊城之围因此得解。当然,这并不能妨碍曹魏一方大肆宣扬徐晃的战术胜利,给我们造成了徐晃解除樊城之围的错觉。

结语:

徐晃在解樊城之围的战斗中,击败关羽的主要原因是,关羽主力被樊城牵制,在徐晃的攻击下腹背受敌,战场形势十分不利。再加上关羽兵力不足,分散布置,被徐晃的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同时,关羽的部下长期作战,体力疲惫也有一定的关系。

徐晃虽然取得四冢之战的胜利,但是他并没有打破樊城的包围。这是因为关羽拥有水军优势,这是徐晃无法克服的障碍。徐晃的胜利只是遏制了关羽向北的攻势,并不是关羽撤军的主要原因。只是因为孙权出兵袭取荆州,失去后方的关羽才匆忙撤军。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点赞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襄樊之战中,徐晃凭什么打败威震华夏的关羽?

徐晃打关羽这一仗是不太公平的,关羽手臂受重伤,刚刚刮骨疗伤,还未痊愈,就碰上徐晃主动寻衅。而这时镇守荆州后方的麋芳和傅士仁已投降了东吴,徐晃知道曹魏和东吴已联盟,掐断了关羽的后路,他可以放心一战,为曹魏也为自己痛打关羽,夺万世之功。

这一切,关羽还蒙在鼓里,以为蜀汉还有胜算,关羽还在威震华夏那一战里没有出来,以为自己锐不可挡,还瞧不起一圈大将。他关公和徐晃两人对战时,还是用高高在上的语气在说话,根本没搞清楚为什么徐晃敢主动挑衅?

至于徐晃打败关羽,两人大将之争算是战平,只是魏军与蜀国之争,的确是关羽这边败走。至于徐晃为什么有勇气挑战关羽,我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关羽受伤

关羽攻打樊城时,先中庞德一箭,后又樊城北门前,被曹仁放弩箭中伤,而箭头有毒,深入骨髓。

华佗虽为关羽刮骨疗伤,但箭伤得百日才能愈合。这期间,东吴和曹魏已谈妥了条件,根本没有给关羽休息的时间,他只能匆匆的上了战场。

关羽受伤是他自己有些大意,也没有注意荆州后方的情况,才会让自己陷入无退路的境地。而徐晃知道这一切,才敢领军攻打关羽。

二、曹魏和东吴结成联盟,东吴抄了关羽的后路。

关羽镇守荆州,不止樊城一战威震华夏,也在夺利中得罪了东吴,让孙权对他多有怨恨,才会有东吴和曹魏的联合。

荆州之地,兵家必争,蜀汉想要,东吴更想要,而对于魏国而言,可要可不要。

所以曹操把荆州许给了孙权,就有了魏国和东吴的联盟,抄了关羽的后路。而关羽蒙在鼓里,没有应对之策。

徐晃知道现在战况有利于曹军,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自然敢主动挑衅关羽,敢和关羽决一死战。

三、徐晃想建功,拿关羽开刀,为自己立威望

徐晃是魏国的五子良将之一,但是一直都名次垫底,声望最小,不如张辽、张郃吃得开。现在有威震华夏的关羽给他试刀,他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徐晃若能打败关羽,将建立不世之功,他在魏国的威望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使没有打败,打平了也可以成为他可以吹嘘一辈子的功劳,徐晃会好好的利用这次机会,挑战关羽。

不论是为自己,还是为魏国,徐晃都想一试,和关羽一战,就赌自己能打败关羽,建立威望。

襄樊之战中,徐晃凭什么打败威震华夏的关羽?

襄樊之战中,关羽并不是败在徐晃手中,而是输在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之上。

先说外部因素

首先,襄樊之战初期,关羽建立了自己的威名,让蜀汉军威大盛,具体所为就是著名的水淹七军,这使得曹军势力大损后,又增派援兵投入兵力超过关羽

其次,徐晃并非无名之辈,其统兵实力在将星云集的三国也是数得上号的。而且襄樊之战的中后期正是他所擅长的拉锯战,而非关羽的攻坚战。

之后,东吴倒戈和偷袭,让关羽始料未及,毕竟我们都知道在三国,因为曹魏的强大,其他两国一直是结盟的,共同抗曹,只是再关羽取得前期胜利后,让蜀国实力大涨,而曹魏大损,这让东吴很是高兴,毕竟名义上两国是结盟,实际上是三国争霸,东吴也想在其中分一杯羹。

而在关羽一方

首先,骄兵必败,前期的胜利助长了关羽的傲气,行事有些张扬,思虑不周,比如为了军粮,不告而取东吴湘关之粮,给了东吴参战的理由。

其次,将帅失和,关羽为人悍勇,目无余子,在我们看来是傲娇,让人喜欢,但在他身边之人就觉得他很高傲,有些轻视自己,这让关羽军心不稳,甚至留有隐患。

再次,由于刘备认命的官员逃跑,导致关羽孤立无援,而他犹豫不决,给了别人可趁之机。

东吴一方

先是和曹操暗通款曲,借机派兵打了关羽一个措手不及,形式转变。

其次,陆逊和吕蒙两大名将联手,趁关羽与曹军鏖战之际,袭击了他的后方,让关羽腹背受敌,缩手缩脚。

再次,心理战和反间计让他们掌握了关羽大军的动态,形成高压态势,消磨了斗志。

最终,关羽成了这场战役的失败者,此战关羽虽然有责任,但是并不是全部,而是多方角逐,信息不对等,导致他考虑不全,无法判定实际状况,招致的失败。

而他与徐晃之间的战争,有输有赢,虽然败多,却不是输给了徐晃,而是败给了自己。

关羽勇绝冠三国,一朝兵败憾人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