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大将于禁投降关羽后的命运如何?
投降关羽后,于禁的余生令人唏嘘不已。
独一无二”的囚徒生涯219年,关羽发起对襄樊的攻击。
于禁率3万人前往樊城,协助曹仁。
由于连日大雨,汉水暴涨,樊城下平地的积水深达5、6丈,于禁只能率军登高避难。
关羽趁机率军乘大船来攻,于禁见形势不利,遂率军投降。只有庞德坚决死战,力尽被俘后不屈而死。
关羽遂将于禁及所部押回后方,囚禁于禁于江陵。
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待遇。
在许多三国游戏中,捕获敌方将领后,有“关押”这个选项,但事实上,在整个汉末三国时期,名将被囚都极为罕见,几乎没有先例。
一般来说,投降者,一般都给与优待,纳入己方阵营(张辽、张郃,以及关羽本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不降者,一般就直接斩了(如高顺、关羽本人)。
像这种投降了还当作囚徒抓起来的事情,几乎未见先例。
对关羽来说,“杀降不祥”,人家放下武器了,杀了不合适,但关羽再是神经大条,也是不敢直接启用于禁的,因此,就先囚禁起来,以后再处置。
当然,关羽是没有机会再回头去处置于禁了。
因为:吕蒙很快就袭取了江陵,处置于禁的事情也就留给孙权去办。
退不掉的货吕蒙袭取江陵后,“抚其老弱,释于禁之囚”,于禁算是摆脱了囚徒的身份。
袭取南郡,意味着孙刘联盟彻底破裂。跟刘备翻脸的孙权,已企图与曹操交好。
因此,“权至释之,请与相见”。孙权释放了于禁,完全不把于禁看为囚徒,甚至还“请与相见”,客客气气预约再见。
然而,政治考量,掩盖不住时人对降将的鄙视。
不久,孙权与于禁相见,两人同行。
吴人虞翻见此,大声斥责于禁:你一个降将,有什么资格与我家主公并列而行?
虞翻甚至挥舞马鞭,想要“抽”于禁,被孙权制止。
孙权想要交好曹操,便想恭恭敬敬写信给曹操,表示可以“当发遣之”,立刻把于禁送回去。
然而,“先王未深留意”(这是孙权后来给曹丕的信中说的,因此称曹操为“先王”),连“拒收”键都懒得去按,理都不理。
“未深留意”,也是人之常情了。
于禁投降关羽后,曹操叹息:我知于禁三十年,谁料到他遇事时反而还不如庞德呢?
如此令人失望的于禁,自然不足以引起曹操“留意”了。
受辱于吴退货不成功,于禁,还得孙权自己先自己留着。
虞翻提出了处置意见:于禁带着数万之众,成了降虏,又不能死。按照北方的军政习惯,就算于禁回去了也不好安排。我们把他退回去虽然也没什么损失,但也跟放盗差不多。不如把他杀了,给大家看看,人臣有二心的是什么下场!
于禁,当初是左将军,五子良将中职位最高的一个,也是曹军中唯一假节钺者,一生功绩无数。
如此人物,如今唯一的价值居然是“斩以令三军,示为人臣有二心者”,只能作为反面的教育材料了···
当然,孙权不会杀于禁。
一来,杀于禁,失仁德之名;二来,虽然曹军不需要于禁了,但以于禁的地位,交还于禁毕竟也是表达对曹善意的一个方式。
因此,孙权一边等待遣还机会,一边好吃好喝招待着于禁。
这段时间,于禁虽受到的待遇不错,但也经受许多屈辱。
一次,孙权在楼船上宴请群臣,于禁也参加了。
听到音乐,于禁百感交集,不觉流涕。虞翻又辱骂:你在装可怜,以求宽赦吗?
于禁一边忍受屈辱,一边等待着命运的安排。
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曹丕称帝后,孙权称臣,并再次请求归还于禁。
这一次,曹丕没有拒收,答应了孙权。
孙权给足面子,令群臣送于禁上船。
虞翻抓住最后的机会羞辱于禁:别以为东吴没有人,只是我家主公不听我的建议罢了。
于禁“盛叹翻”,仍然赞叹虞翻。
此时的于禁,已经基本上没有什么价值了,虞翻还愿意为了于禁而不断发言,其实算是给于禁面子了。
回到魏国时,于禁的胡须、头发都已经雪白,面容憔悴。
于禁于219年秋被俘,221年回到魏国,这段经历不过2年。
由此可见,于禁在这两年间究竟受到了何种精神上的煎熬。
然而,更大的屈辱还在后面。
在屈辱、羞愧中死去回到魏国,见到曹丕,于禁泣涕顿首。
曹丕见他可怜,没有当面责备他,反而以春秋时期荀林父、孟明视的事情来安慰他,并任命他为安远将军。
然而,曹丕不过也是表演一下仁德给别人看而已,真心不敢再用于禁了。
跟于禁一起回到魏国的,还有他帐下的东里衮、浩周。
曹丕询问二人对孙权交好的看法,并让浩周再出使东吴,协助他制定、调整对东吴的政策。
至于于禁,虽然任命他为安远将军,但已经不用了。
回到魏国的于禁,经受的羞辱比在吴时更多。
在东吴时,他只是个客人,除了虞翻等人羞辱外,一般人没有羞辱他的必要。
然而,回到魏国,羞辱他的人就多了,常有人嘲笑他。
身为大文学家,曹丕也是不会放过讥讽于禁机会的。
于禁要去拜遏曹操陵。
曹丕特意让人作画,画上关羽战胜、庞德不屈、于禁求降的画面。
于禁见此,羞愧难当,不久就去世了。
从庞德力战被擒的经历看,当时的于禁,如果坚持死战,全军覆没没有任何悬念。虽然能给关羽军造成一些杀伤(如庞德“箭无虚发”),但双方伤亡必然比例悬殊。
于禁率众降敌,或许有不忍手下数万将士白白死去的想法。
然而,于禁当然也应该知道,他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于禁,素来以严肃执法著称,当然深知曹公军法。
依曹公的“败军令”,将领领军败绩,本人及家属都要受到重罚。
依曹公的“降将令”,将领降敌,本人(如果被擒回)及家属都要被处决。
所以,曹丕接收于禁后,好言宽慰,并任命其为将军,虽属作秀,但也确实是特别优待了于禁。
孙权以礼待于禁,曹丕以法外开恩待于禁,看起来,三国领袖们并没有因为于禁军事生涯的最后败笔而忽略于禁早年的威名。
然而,于禁没有受到军法的严惩,却不可能逃得过世人的嘲讽。
至少在东方文化中,军人投降,是为人所不容,必然要遭受嘲讽的。
在经受精神煎熬后,于禁,最终死于羞愧。
曹操大将于禁投降关羽后的命运如何?
事实上,于禁投降后的种种经历,对于我们身在职场的朋友来说,有很大的警示意义!
单从于禁的经历来看,他投降关羽后的命运非常惨,四处被人歧视,生不如死,最终好不容易回到家人身边,还被戳脊梁骨,简直惨不忍睹!但如果光看到这层惨状,其实就没啥意思了,毕竟世界上比于禁惨的人多的是!站在我们后人的角度,是需要探索于禁为何会这么惨的?若把我们换成于禁,应该怎么避免这种结局?
于禁的悲催经历
在襄樊之战前,于禁其实是曹操手下最受信任的外姓将领!别看张辽是五子良将之首,其实在于禁投降前,他的地位比张辽更高!张辽乃是降将,是从吕布那边投降过来的,而于禁算是从一开始就跟着曹操的,没有投降的不光彩履历,所以说,曹操本质上更加信任于禁。除此之外,于禁这个人治军有方,在曹军中有很高的声望,有时候曹操搞定不了的事情,只要于禁出马,就能分分钟搞定!
比如说,当年曹操霸占张绣的婶婶,逼反张绣,导致曹军遭到偷袭,全军溃退,是于禁率军稳住了阵脚,守住了曹军的防线,不然曹军极有可能被张绣打崩。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厌恶手下朱灵,想要夺取朱灵的兵权,但又担心逼反朱灵的部下,于是命于禁去处理这件事情。原本大家以为于禁要采取什么隐蔽措施拿下朱灵,结果于禁直接大摇大摆地走进朱灵军营,当众宣布了任免书,而朱灵的手下也忌惮于禁的声威,不敢动手,可见于禁在曹军中的声望,是多么的高!
于禁和曹操相随相知二十几年,深受曹操的信任,按照这种趋势走下去,于禁的结局将会非常好,遗憾的是建安二十四年的这场大战,直接把于禁给毁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军进攻樊城,打得曹仁不敢出城,只能据守城池。樊城是曹军在荆州的重要据点,不能丢,于是曹操命曹植率军前去增援,结果曹植喝酒喝醉了,曹操见曹植如此不堪,担心影响大事,便临时改变了主意,让于禁统兵前去增援樊城。就这样,历史的车轮到了拐点,原本应该是曹植来接受大败的一战,主角变成了于禁!
当时天降暴雨,平地起水数丈,而曹军大多是北方来的军队,没有大船,最多有点小舟,所以他们只能向高处撤退。由于水实在太大了,曹军的军事行动受到了限制,且丢失了不少的装备和物资,再加上关羽率军乘坐大船进攻,最终曹军被打崩了,直接选择了投降。而作为这支曹军的主帅,于禁也没有保持对曹家一如既往的忠心,选择了投降关羽。
《三国志》: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
事实上,在三国那段时间,投降这事,也不是特别严重!曹魏那么多将领,有几个不是投降的?众人熟知的张辽,被刘备诸葛亮忌惮的张郃,包括被赞为忠义无双的关羽,都有过投降的记录,所以说这事算不上是多么的严重。可问题是,于禁旁边还有个庞德!
你说大家都投降了,这事也就过去了,毕竟这场仗完全是因为水太大了,曹军无法作战,被迫投降的,但庞德的死战不降,就把于禁放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把于禁凸显得非常无耻!连曹操都不由得感叹,他和于禁结交这么多年,结果到头来,怎么于禁还不如庞德忠心呢?
《三国志》: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前文我们说过,于禁这个人,本身的军事能力是不错的,而当时的蜀汉,非常缺人才,所以当于禁投降关羽后,关羽并没有杀掉于禁,他应该是想将于禁收为己用的。可关键时刻,于禁又倒霉了,因为孙权偷袭了关羽的后方。最终,荆州易主,关羽战死,于禁也落入了孙权的手中。没过多久,更倒霉的事情发生了,曹操去世了!
曹操和于禁相识相知二十年,既是君臣,又是朋友,若是曹操活着,那么于禁回到曹魏后,即便会被下眼药水,应该也不会太过分的,毕竟之前于禁的功劳还是比较大的。可曹操去世,曹魏的新主人变成了曹丕,而曹丕这人是出了名的小气,他上位了,于禁还能有什么好果子吃?所以说,当于禁回到曹魏后,曹丕表面上对他表示同情理解,暗地里却命人刻画于禁投降的画面,以此羞辱于禁。最终,于禁禁不住曹丕的羞辱,羞愧而死。
《三国志》:帝引见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帝慰谕以荀林父、孟明视故事,拜为安远将军。欲遣使吴,先令北诣邺谒高陵。帝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
简单来说,于禁其实是在替曹植背锅,这一场败仗原本应该是曹植来打的。于禁战败也不是因为他不尽力,而是因为天灾,大水平地数丈,任谁也打不赢关羽,于禁投降关羽,是情有可原的!而于禁投降关羽后,荆州又被孙权偷袭了,所以于禁成为了孙权的“俘虏”,在东吴待了两年后,于禁被归还魏国,但回到魏国后,于禁遭到了曹丕的羞辱,最终忍受不了,羞愧而死了。
单纯看于禁的这份经历,大家的第一反应应该就是倒霉、惨,但除了这两个直观感受,大家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的感触呢?
在本文来看,关于于禁此事,我们可以借鉴以下三点!
一、不要和庞德这种人做队友
庞德对曹操尽忠,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他的行为却把于禁凸显得非常无耻!作为一个人,想要活着,这本身并没有错,于禁也是人,他也想活着,所以说他投降关羽,本身没啥可以指责的,可庞德这种愣头青的存在,却让于禁被视作了异类,仿佛所有人都应该像庞德一样,宁死不屈。可事情没有落到自己头上,都是可以随便说的,真落到了自己头上,估计大家降得比于禁还快。
所以说啊,这事儿真不怪于禁!对于我们身在职场的人,最好吸取于禁的教训,离庞德这种愣头青远点,否则你很可能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坑!比如说,你原本是准点下班的,但新来的愣头青为了挣表现,硬是要加班到七八点钟,这一下子就把你衬托得非常不爱公司了,你啥也没干,就被贴上了一个不爱工作的标签,在领导心中的地位大打折扣……
二、脸皮要厚,要能够撑下去
曹丕羞辱于禁,结果于禁就羞愧而死了,这其实非常出人意料!当年张辽投降曹操,也被人看不起,但他没有自暴自弃,最终于合肥之战中一鸣惊人,彻底洗刷了自己的耻辱;张郃临阵反水,导致袁绍大败,也被曹营众人看不起,但他也没有自暴自弃,一直坚持到了诸葛亮北伐,终于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洗刷了自己的耻辱;袁绍前期表现逆天,击败众多强敌,即便有官渡之败,其实力仍强于曹操,结果他没两年就去世了,于是袁家彻底衰败,最终被曹操吞并,之后雄才大略的袁绍,便被人评价为胸无韬略……
从袁绍、张辽、张郃等人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只要活下去,就有希望证明自己,洗刷自己的耻辱。而一旦死得太早,没了证明自己的机会,自己就将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就像袁绍一样!所以说,于禁当时真不该去死,好好活下来,总会有机会洗刷屈辱的。职场中的我们,虽然也会遇到各种不公平的待遇,但坚持下来,我们总会有机会证明自己的!
三、选对行业,看准公司
曹操前期,手下的降将非常多,为啥曹操要重用他们?因为曹操当时还很弱,需要不断吸引人才,增强自己的实力。那么为何于禁投降,却遭到了曹操和曹丕的唾弃呢?因为当时的三国格局已经稳固了,曹魏已经是天下最强的势力了!
很多人认为,人才是最重要的竞争力!这个说法本身没有大错,但放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这句话的正确程度是不同的。当一个公司小的时候,人才确实非常重要,一个好的人才,甚至能直接拉起一个公司。但当公司走向正轨以后,人才的重要性其实就会降低,取而代之的是组织的先进性。一个公司,本质上就是一个组织,当组织完善以后,它是可以自行运转的,而不会依靠某一个人才。若一个组织需要依靠某一个人才来运行,那么这个组织无疑是失败的!
于禁投降于襄樊之战,而襄樊之战后,三国的格局基本已经稳固了,魏蜀吴三家,谁也没法彻底吃掉对方,天下人才,只能去选择其中的一方来效力。而魏国的实力最强,是最能够吸引人才的,所以说,相比于禁的忠心,他的能力对于魏国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是可以舍弃的,所以最终于禁被逼自尽而亡。而若是于禁不回魏国,就呆在东吴或者投降蜀汉,那么他的待遇绝对会好得多,至少不会被逼着自尽!
我们身在职场中的朋友,在选择公司和行业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在一个成熟的公司或者行业中,你就是一颗螺丝钉,不要把自己看得太过于重要了,别人之所以称赞你很厉害,那完全是因为你所在的平台很厉害!在这些公司,更看重的并不是能力而是其他。相反,在那种还不成熟的初创型公司,才是真正最看重能力的地方!
结语
综合来看,于禁投降后,辗转流落东吴,在东吴待了两年后又被送回了曹魏,最终被曹丕羞辱而死,非常悲催。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于禁旁边有个庞德衬托,且于禁本身脸皮薄,三国的格局又稳固下来了,魏国更加需要的是于禁的忠心而不是能力,所以说,于禁最终遭到了舍弃,被逼自尽。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曹操大将于禁投降关羽后的命运如何?
于禁,曹魏集团五子良将之首,赫赫有名、资格最老的曹魏名将之一。
此君一生坐了个过山车,219年以前,于禁绝对是曹操肱股亲信,是曹操最器重和赏识的爱将。
他是从底层一步步积累战功,而功成名就。于禁以骁勇善战、治军严整著称,其身经百战,迭经风险,屡立战功。216年,被封左将军,假节。
219年,樊城之战被俘。贪生怕死、屈膝投降的于禁,就好像从天上一下摔到了狗屎堆。
曹操得知于禁投降后,哀叹良久:于禁随我南征北战三十年,为什么到了危急关头,反而不如庞德呢?
于禁一个降将,在东吴两年就遭到了百般凌辱,待回到魏国后又撞上了刻薄寡恩、擅长权术的曹丕,那他还有什么好果子吃?刚回来时,给于禁恢复了爵位,还被拜为安远将军。不料,当于禁看到羞辱他投降变节的壁画时,立马气的死去活来,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一个名将打几个胜仗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打胜仗不打败仗,其实这样的所谓名将,亦是可望不可求的。于禁是最有可能成为不败战神的,只可惜最后一仗,晚节不保,一生的功绩和声誉毁于一旦。身败名裂的于禁,沦为最可悲的‘名将’和最大的笑柄。
呜呼!成者王侯败者贼,用在此君身上,真乃恰如其分也!
曹操大将于禁投降关羽后的命运如何?
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在《三国志》里合为一传,他们一生都战功显赫,立下无数功勋,都个个堪称汉末三国的名将,后世也有人把他们称为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以齐名于刘备手下的“五虎上将”,但于禁的结局最惨。
于禁是在无奈下投降的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于禁随曹仁、徐晃、庞德等负责荆州方向的防守,关羽突然发兵北上,向曹军发起攻击,曹仁等人分兵拒防,其中徐晃防守宛县,于禁、庞德等屯兵樊城外,与樊城成觭角之势,曹仁自己守樊城。
樊城外归于禁指挥的人马共有“七军”,也就是7个军,以当时每军正常编制约一万人计算,兵力总共有7、8万人,实力并不算弱。
然而这时天降大雨,汉中大涨,曹军普遍受淹。北方将士对于发洪水没有太多概念,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也毫无准备,不知道怎么办。
于禁等人仓皇避到高处,这时却发现有人乘着大船向他们袭来。来的正是关羽,他有水军而曹军没有,这个仗简直没法打,于禁等人只能坐以待毙。
最后,于禁在无奈之下竟然向关羽投降了,而庞德力战而死,曹操听说此事,很感慨,流着泪说:“我和于禁相识30年,为什么到临危受难之时反而不如庞德呢?”
于禁投降造成曹军极大被动,要不是曹仁拼命死守,曹军将一败涂地,不仅在荆州的地盘将全部丧失,而且整个许县以南的地区都将不保。
于禁投降后受尽羞辱于禁投降后被关羽送到了江陵,不久孙吴的军队攻克了江陵,于禁又落入孙权手中。
孙权与刘备刚刚决裂,正要示好曹魏,所以没有把于禁当成俘虏看,对他很不错,亲自和他相见,但没有放他回去。于禁除了没有人身自由其他方面都还挺好,吃的喝的都挺优厚,孙权还时常邀他一同外出。
有一次孙权和于禁骑马并行,被孙权的谋士虞翻看到了,虞翻拦住于禁大骂:“你不过是个投降过来的俘虏,怎么敢跟我家主人并排骑马?”
不光骂,虞翻挥鞭还要打,如果不是被孙权呵斥住,于禁就得挨虞翻的一顿鞭子。
还有一次,孙权在楼船上宴饮群臣,邀于禁出席,席间有人奏乐,乐声勾起于禁的思乡之情,不由得流下泪来,这一幕又让虞翻看到了,虞翻当场教训于禁说:“哭什么?你以为装可怜就能免除一死吗?”
不管怎么说于禁也是一代名将,曾叱咤风云,生死面前从不眨一下眼睛,可当面被人羞辱又无法反驳,其悲屈可想而知。
于禁最后愧疚而死曹丕称帝后,孙权立即上表称臣,同时把于禁送回曹魏。
曹魏黄初二年(221年),于禁回到洛阳,曹丕亲自召见了他。此时于禁已经须发皓白、面容憔悴,见到曹丕后于禁很羞愧,不停地流涕叩首,曹丕倒没有当面责怪他什么,反而以荀林父、孟明视的事安慰他,还任命他为安远将军。
荀林父是晋国将军,曾率军与楚军交战,大败,回来后晋景公依然重用他,3年后他又率兵出征,打了大胜仗。孟明视是秦国将军,在攻打郑国回军时被晋军俘虏,不久被释放回国,秦穆公仍然信任他,让他继续带兵,后来他率军击败了晋军。
曹丕以他们二人为例,说明打了败仗被俘虏不算什么,在任命于禁为安远将军的诏令中,曹丕特别强调:“樊城之败,主要原因是遭到了水灾,汉水暴涨,不是作战不利造成的,所以恢复于禁等人的职务。”
如果于禁的结局就是这样的,那曹丕的胸怀就让人钦佩,但曹丕在胸襟方面其实比他的父亲曹操差得远,因为他一边安慰、厚待于禁,一边却在背后搞起了小动作。
曹丕下诏让于禁出使孙吴,,行前特意安排他到邺县敬谒曹操的高陵,于禁去了,在一间屋子里却发现挂着几幅画,画的是樊城之战的经过,包括关羽大胜、庞德壮烈殉国、于禁乞降等情节。
于禁看完大愧,于禁忧病而死,曹丕赐其谥号为厉侯。“厉”在谥法上有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之意,属于“丑谥”。后世有学者评论说,于禁率数万人败不能死,可以把他杀了,也可以从此不用他,但用这种办法羞辱他,并不是为君之道。
于禁的悲剧不仅因为投降有趣的是,五人之中张辽、张郃、徐晃都是降将出身,而于禁、乐进最初只是中下级军官,即史书所说的曹操“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他们在曹营快速崛起,说明了曹操的知人善任,也说明曹操一向标示的“唯才是举”并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在“五子良将”中,于禁的身上本来光环最多:每有大仗不是前锋就负责断后,体现曹操的绝对信任;所有硬仗、恶仗都难不住他,所向无敌,关键时刻屡立大功;不逊私情、敢于从严治军,又不贪慕财富,个人品质为曹操所重。曹操在世时于禁已被授予左将军的高位,成为曹魏一颗耀眼的将星。
但一场失败改变了一切,于禁的完美形象顷刻坍塌,曹操不解、对手羞辱,自己也羞愧异常,在重名节甚于重视生命的时代,被俘的于禁似乎只有一死才能配得上“良将”的称号。
但这又是讲不通的,汉末三国时代,被俘求生的名将其实还有许多,不仅张辽、张郃、徐晃是降将,被曹操称赞的庞德也曾是降将,还有关羽、姜维等人,甚至刘备也有多次投降的经历,至于名气小一些的将领那就是更多了。
群雄相争、各为其主,在三国那个特定的时代,投降如同“跳槽”,有的因为原来的主人失败了,有的因为要寻找更好的“明主”,无论主动与被动,其实都无关民族大义,一般都是可以理解的,历史似乎独对于禁更苛刻。
于禁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投降后没能效忠于蜀汉或者孙吴,而又回到了原来效命的主国曹魏,无论对曹魏还是对于禁本人,这都成了尴尬的事,再遇到一个心胸狭窄的曹丕,于禁只能以彻底的悲剧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曹操大将于禁投降关羽后的命运如何?
于禁投降关羽之后的遭遇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生不如死。作为原本曹操的五子良将之首,于禁深受曹操的信任和器重。在异姓将领中,于禁是唯一拥有假节钺权力的人。在救援襄樊的时候,防守樊城的主将曹仁才率领七千人马,而于禁率领的援军则达到了三万人。那么,于禁为何会落得个这种下场呢?
一、 被俘前的于禁。于禁在襄樊之战前,是曹军中举足轻重的将领。曹操曾经嘉奖最欣赏的三位将领,于禁就是其中一员。于禁在加入曹操阵营后,一直任劳任怨,在各个战场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于禁有名将之风,获得了曹操由衷的信任。
在宛城之战时,曹操遭到张绣的突然袭击,他的子侄和大将典韦战死,全军溃散。全军之中,唯有于禁和他的部下保持镇静,且战且退。在路上,于禁看到那些溃兵抢掠百姓,于是沿途剿灭。这些溃兵跑到曹操面前,向曹操告状说于禁造反。
于禁的手下都让他赶快向曹操申诉,为自己辩白。但是于禁对这些毫不在意,而是让手下赶快修筑营垒。在营垒修筑完成,敌兵退去,形势稳定以后,于禁才前往曹操那里,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向曹操讲明。于禁这种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行为,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赞赏。史书记载说:
太祖悦,谓禁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于禁因为才能和品行受到了曹操的欣赏,再加上于禁执法严格,不徇私情,使得于禁在曹军中的威望日益提高。于禁在整个曹军中,每个人都对他十分忌惮。最后,于禁成为曹操的左将军,假节钺。这样,于禁就拥有了先斩后奏的权力,这是曹军将领中绝无仅有的。
但是,在襄樊之战中,于禁却遭遇了他的人生转折点。建安二十四年,关羽率领荆州军队攻打襄樊。由于夏侯渊战死,曹操亲自到汉中救援,这时还没有撤回关东。而剩下的夏侯惇防守淮南,曹仁防守襄樊。曹操只得派出他最信任的将领于禁率领七军救援襄樊。
于禁率领的这三万曹军已经是曹操能给予异姓将领最大的兵力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曹操对于禁的信任。可是于禁在执行曹仁的命令,把军队驻扎在樊城以北的时候,犯下了巨大的错误。他没有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气象特点,把军队驻扎在了低洼之地。
当时秋雨连绵,造成了汉水暴溢。当洪水到来的时候,于禁的军营全部被淹。关羽派出手下的水军对于禁和他的部下发动攻击,把他们全部俘虏。战后,于禁向关羽投降,被送往江陵关押。而他的副将庞德则宁死不屈,被关羽所杀。
二、 被俘后的于禁。于禁被关羽俘虏后,向关羽投降。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是他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是曹操手下众望所归的大将,在此之后,他的生活只能用生不如死来形容。这是因为,他没有得到任何一方的任用,反而遭到了无尽的羞辱。
在于禁投降关羽的时候,关羽对他并不在乎。从关羽对于禁的待遇看,关羽并没有接受于禁的投降。他只是没有杀于禁的头,依然把他当做俘虏。关羽用船将于禁和他的三万部下运回江陵,一起关押了起来。
虽然说当时前线的形势很好,关羽急于利用有利形势扩张战果,没有时间和精力消化曹军的这三万俘虏。可是,在对于禁等人的待遇上,能够看到关羽对他们的鄙视,无意立刻利用他们来加入自己的部队。这就降低了于禁的利用价值,使得他的身份得不到什么提高,与俘虏无异。
不久之后,孙权发动了荆州之战。在这场以奇袭为主要形式的作战中,于禁和他的部下又落到了孙权的手中。与关羽不同,孙权对于禁这样一位有能力的将领还是比较尊重的。这里面可能与孙权想要利用于禁的身份与曹操拉好关系,或者想要收服于禁为自己效力有关。但是,于禁的降将身份让东吴的将领们都看不起,使得他多次遭到孙权部下的羞辱。
在史书中,就曾经记载了孙权部下虞翻对于禁的两次羞辱。虞翻在大庭广众之下,强调于禁的降将身份,并且对他大肆辱骂,甚至有一次还要鞭打于禁。虞翻的举动,让孙权都看不过去,心中十分不平。
虞翻这个人是一个口无遮拦的人,喜欢在大庭广众直截了当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本不给孙权留什么面子。可是这样肆无忌惮的行动,代表了东吴上下对于禁的态度,这个团体根本就不欢迎于禁的加入。孙权虽然有任用于禁的想法,面对这样的阻力也无可奈何。于禁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忍气吞声,度日如年。
在孙权向曹丕称臣后,他又将于禁送回了曹魏。这原本是孙权和曹魏拉近关系的举动,但是对于于禁则是新一轮羞辱的开始。在于禁回到曹魏,见到了曹丕。这个时候的于禁已经由于长年屈辱的折磨,变得面目全非。他面目憔悴,须发皓白,见到曹丕后痛哭流涕的跪地顿首。这个时候的曹丕还抚慰于禁,用过去春秋的时候曾经当过俘虏,后来又回国为国效力的荀林父、孟明视的故事来勉励于禁,还拜他为安远将军。
但是,这只是曹丕的表面文章。小肚鸡肠的曹丕并没有放过于禁。他先是派于禁去出使东吴,在出使前让于禁去拜谒高陵。曹丕在陵屋里画上壁画,上面有关羽打胜仗、庞德英勇就义、于禁屈膝投降的画面,故意羞辱于禁。于禁在看到之后,因为惭愧生气而病倒,不久就死去了。他死后,曹丕还给了他一个恶谥,叫做厉侯。
三、 于禁的死因。于禁的战败被俘虽然有作战失利的原因,而更多的原因是由于天灾。大家对他的能力并没有过多的非议,更多诟病的是他的投降行为。在三国时期,很多人都经历过俘虏、投降的情况。但是这些人在投降后,一般都能够得到大家的谅解。可是唯独于禁却遭到了身败名裂的下场,这中间的原因是耐人寻味的。
于禁的死因主要是因为他的心病,他在投降后遭受了大家的羞辱,让他度日如年。在回归曹魏之后,曹丕虽然表面上对他不加追究,但是在陵屋绘画继续羞辱于禁,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于禁在自己的国家得不到君主的谅解,还要被派往羞辱自己的东吴去做使者,这实际上是让于禁以死谢罪。于禁在走投无路之下,也只能一死了之了。
曹丕对于禁的态度,是摧毁于禁心理的最后一击。那么,曹丕为什么要如此的对待于禁呢?这是因为曹丕刚刚建立魏朝,正需要重整纲纪。在这个时候,曹丕需要自己的部下对自己表达绝对的忠诚。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汉朝留下的影响,为自己的长治久安打好基础。
因此,曹丕才会明知道孙权称臣有诈,也会笑脸相迎。而对于禁来说,他正好成为了曹丕昭示天下的反面教材,让大家知道背叛要付出的代价。当年曹操对于禁非常信任,对他封官晋爵,予以巨大的权力,让他率领重兵。可是他在襄樊之战中战败,不但不能慷慨就义,反而为了保命卑躬屈膝。
这让曹操丢尽了脸面。曹操感叹说,自己和于禁相知三十年,谁知道在临危处难的时候,表现得还不如庞德呢。曹操的这种感慨,自然影响到了曹丕身上。在曹丕眼中,于禁就是一个不忠不义的典型。于禁归来之后,曹丕自然会拿他做文章,用他的下场来警示臣子们。
于禁的死,也有他错误判断形势的原因。他自以为投降后依靠自己的能力,还可以得到对方的任用,重新开始新的人生。可是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在他被俘的时候,就应该知道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因为他面对的敌人是关羽,在关羽的眼中,曹营只有张辽、徐晃两人看得上眼,其他将领大多都是鼠辈。至于于禁之流,当年关羽在曹营之中时就已经认识,自然也在鼠辈的行列。
当于禁投降关羽的时候,与庞德不同,关羽并没有收服他以后再任用他的打算。这样,于禁就只能成为战俘中的一员,被一起关押到江陵。随后于禁又落入东吴的手中,和曹军有着深仇大恨的东吴人员,自然也不会对于禁有什么好脸。就算是孙权有意任用于禁,也无法违背绝大多数部下的意志。
最终,于禁转了一圈,侥幸回到了曹魏。可是在曹魏,他又成为了曹魏的叛徒。正是因为于禁在被俘的时候错误判断了形势,才让自己陷入了这种绝望的境地。如果他当时选择与庞德一起慷慨就义,那么就不会受到这么多的羞辱了。
于禁最后一个死因,和他的性格有关。于禁这个人刻薄寡恩,口口声声的以法令为重,毫不变通。在曹营之中,于禁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个道德的模范,赢得了大家的敬重。于禁多次受曹操委派,去执行军纪,全营上下没有敢违抗他的。可是襄樊之战,于禁的投降,使得他多年的人设崩塌了。昔日他受到多么高的敬仰,就会收获多么重的鄙夷。这也是他受到大家白眼,抑郁而终的原因之一。
结语:于禁作为曹操手下的大将,由于他的军事才能和奉公守法的精神,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和重用。但是在襄樊之战中,关羽水淹七军俘虏了于禁。于禁为了保命,向关羽屈膝投降。谁知道,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让他坠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于禁向关羽投降,遭到的是关羽的鄙视。关羽不但没有任用于禁,反而将他投入了战俘群中。在东吴夺取荆州后,于禁又落入东吴手中。东吴的臣子们依然把于禁当成俘虏,对他百般羞辱。在侥幸回到曹魏后,曹丕依然没有放过于禁,他在高陵的陵屋绘画羞辱于禁,走投无路的于禁不堪重负,终于抱恨而亡。
于禁之死,是他的咎由自取。他在被俘的时候,还幻想投降后能够得到任用。可是他的对手关羽根本看不起于禁,没有收降他的意思。而于禁则因为他受到曹操的厚恩,在危难时卑躬屈膝,使得于禁多年的人设崩塌,受到了天下所有人的鄙视。最后再加上曹丕为了杀鸡儆猴,拿于禁做反面教材来警示臣子,使得于禁不得不屈辱的死去。于禁如果知道自己会面临如此的下场,还不如当初和庞德一起殉难,也能够青史留名。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曹操大将于禁投降关羽后的命运如何?
于禁本应该能够名垂史册,但是却因为在襄樊之战中投降关羽而晚节不保,自己也成为了叛将的代名词,让人唏嘘不已!那么于禁投降关羽后,他的命运如何了呢?
背叛曹操的人很多,但是令曹操真正痛心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张邈,一个是于禁。张邈曾经是曹操的兄弟,而于禁曾经是曹操的爱将,两人相继背叛,令曹操见证了世间人情的苍凉。
张邈素来与曹操友好,曹操在其父被杀讨伐陶谦时,将自己的家人都交给张邈来照顾,以示与陶谦鱼死网破的决心。没有想到,曹操在前面作战,后面张邈立刻就背叛了曹操,他与陈宫一起迎吕布入兖州,夺了曹操的大本营。这让曹操大惊,他没有料到,自己如此信任的人竟然会背后给自己一刀。
于禁跟张邈的情况差不多,于禁也是深受曹操信任,后来背叛了曹操。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于禁、张辽、乐进、张郃、徐晃是曹操手下的五大名将,而于禁以军纪严明,能征善战著称。曹操真正得势是在兖州,而助曹操入驻兖州鲍信出了大力,于禁是鲍信的手下,当时并不知名。
于禁真正得到曹操赏识是靠王朗这个伯乐的推荐,王朗看出于禁绝非凡品,于是向曹操大力推荐了于禁,从此以后,于禁开启了自己的传奇生涯。
于禁跟随曹操讨伐陶谦,戮战吕布,截击袁术,招降张绣,每逢大战、硬战必有于禁冲锋陷阵。于禁尤其在张绣复叛时表现出色。当时张绣趁换防时突然发难,曹军一片混乱,连曹操也险些遇险。而曹操的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都在这次叛乱中丧生。
这时,只有于禁部坚守营盘,巍然不动。随后于禁率军且战且退,掩护大军撤离。在行军途中看到曹军青州兵抢劫百姓,任意妄为,于是于禁没有请示曹操,直接攻击这些青州兵。曹操知道后表扬于禁治兵有名将风范。
于禁后来在官渡之战中率军与袁绍对垒,袁绍一时不能攻克。于禁率军沿着黄河边多次攻破袁军营寨,袭击袁军后方。更是在袁军高寨箭雨下率领曹军用霹雳车英勇反击,打击了袁军的士气!
随着战功的增多,曹操更加偏爱于禁。当时于禁与张辽、张郃、徐晃、乐进等人齐名,曹操每逢大战,必用于禁督军冲锋或者断后,以显示对于禁的信任。后期曹操更是夺取朱灵的兵力归于禁统领,加封于禁为左将军,以示荣耀!
否极泰来,于禁在自己的人生巅峰很快跌落下来。公元219年,关羽兵围樊城,当时曹仁在樊城内坚守,于禁、庞德驻守在城外以为外援。没有想到的是适逢汉水暴涨,平地涨水数丈。于禁和庞德被水逼得只得退守高堤。
这时关羽撑船来战,于禁、庞德被围。在绝境下,于禁率军投降,而庞德则大骂关羽,然后率军反抗。庞德在斩杀数十人,身上的弓箭也射完的绝境下试图乘小船逃跑,后被关羽追上俘虏。庞德誓死不降,被关羽所斩,而于禁则被关羽送到江陵关押。
后来,关羽被吕蒙偷袭,公安及江陵失守,关羽败走麦城,在临沮被杀害。于禁被吴军所俘,成为孙权的座上宾。
孙权并没有立即将于禁还给魏国,而是厚待于禁,以待观察。因为当时局势很不明朗,虽然东吴暂时和曹魏缔结联盟,但是关系很不牢固。果然,关羽死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曹丕想趁火打劫,袭击荆州之地。
所幸的是东吴名将陆逊击败了刘备的侵犯,随之与刘备重新缔结联盟。这一切惹恼了看热闹的曹丕,于是曹丕率军来攻,后遭到吴军痛击,双方罢兵。吴国经过连续作战,疲惫不堪,于是孙权重新向曹丕示好称臣,为表示真诚,将左将军于禁还给了魏国。
于禁归魏后,表面上得到曹丕的礼遇,实际上曹丕很反感于禁的投降之举。而朝中大臣也对于禁充满鄙视,以至于于禁数年间头发胡子全白了。
于禁想不通,自己在吴国遭到吴国大将虞翻的训斥,好不容易归魏了,又遭到同僚的鄙视。他不会料到,曹丕很快也会来嘲弄他!
曹丕有一天领着于禁去祭拜曹操,到曹操陵墓后曹丕手指旁边的壁画让于禁看。只见壁画栩栩如生的再现了襄樊之战,画面中庞德怒发冲冠,痛骂关羽,而于禁则跪膝求饶,奴颜婢膝,面目可憎!于禁终于受不了,回去后就气的发病而死!
这就是于禁的最终归宿,我觉得于禁是可怜的。整个襄樊之战,震惊华夏。关羽被斩于临沮,关羽名垂史册。庞德宁死不降,名垂史册。曹仁坚守樊城,一战成名。陆逊白衣渡江,名垂史册!徐晃计破关羽之围,名垂史册。只有于禁,好像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岂不可悲?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于禁投降关羽后,被关押在江陵。后吴国偷袭荆州成功,于禁又被孙权俘虏。在吴魏交恶后,孙权为了谄媚曹丕求和,将于禁送回了魏国。于禁回去后犹如进入火坑一般,一边遭受同僚的鄙视,一边遭受皇帝曹丕的羞辱,终于在悲愤交加中发病而死!司马懿曾经说过: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说的很对,于禁投降是形势所逼,不能完全怪于禁。如果曹操不死,于禁不会死的如此凄惨!心胸这东西,曹丕根本不能和曹操比。于禁大将,可惜了!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