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北伐真实战绩究竟如何?
越是出名的人,越是难以得到客观的评价。
比如诸葛亮。
后世出于感性,或将诸葛亮北伐贬到一文不值,或将其捧到神乎其神,即便是想要客观描述也难免摆脱“辩论”情绪的干扰,有所失真。
其实,诸葛亮北伐的战果就摆在那里,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坏。
历次北伐战果诸葛亮一共5次主动北伐,外加上一次防守反击,一共6次。
1、第一次北伐:迁西县人民千余家回汉中。
228年春,诸葛亮首伐中原。
诸葛亮令赵云、邓芝率偏师佯走箕谷,扬言出斜谷,吸引关中魏军;自率大军出汉中西北,出祁山,欲以一部分兵力切断关陇通道,以便攻取陇右。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马谡失街亭,计划全部破产,诸葛亮败归。
此战,原本相应诸葛亮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也复归魏国。
唯一的战果是,迁徙了西县人民千余家回到汉中。
千余家,以一家五口计,人口不过5000人。
显然,这样的成果是交不了差的,首次北伐是无可争议的败仗。
2、第二次北伐:斩王双。
当年冬十二月,诸葛亮再率军数万,围攻陈仓。
但是,魏军曹真已经提前预料到诸葛亮必出陈仓,提前安排了郝昭守城。
诸葛亮军用尽各种办法,围攻二十余日,粮尽退兵。
退军时,诸葛亮军设伏杀了追击的魏骑兵将领王双。
小说将王双描写成与魏延等驾齐驱的超级猛将,以斩杀王双作为此次北伐的“遮羞布”。
其实,王双并不算什么名将。
王双上一次出现在史册是6年前的濡须之战。
当时,魏三道伐吴时,中路曹仁派常雕督王双等人进攻朱桓,大败。
当时的王双受曹仁部将常雕节制,是曹仁部将下面的部将,地位可想而知。
6年间,王双没有大功,不可能获得太大的提拔。
因此,斩杀王双,也不是特别拿得出手的战果,二次北伐仍是无可争议的败仗。
3、第三次北伐:攻取武都、阴平。
229年春,诸葛亮派陈式进攻武都、阴平。
郭淮率军企图反击陈式,被诸葛亮军所阻,陈式顺利夺取武都、阴平。
尽管武都、阴平,早在曹操时期就已经迁走了5万余落氐人,已经事实上处于半放弃状态,但二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夺取这两郡的意义仍然不应低估。
此战后,诸葛亮调整了汉中防御,将丞相府后移,并在前方增筑了汉、乐两城,形成犄角之实,建立了更稳固的防御体系。
此战目标有限,规模不大,但是诸葛亮北伐中少有的无可争议的胜仗。
4、阳豁反击战:大败费曜、郭淮
230年秋,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谷、曹真由斜谷,数道并进,会攻汉中。
诸葛亮一面部署防御,一面令魏延、吴懿两进凉州羌中,外线出击,牵制魏军。
魏延等人一路深入,在羌中联结诸戎,在阳豁大败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获胜后回到汉中。
这次反击战,虽然没有夺取城池,但魏延大败郭淮等魏军名将,树立了与魏军野战的信心(前两次北伐,蜀军只敢趁虚而进,不敢与魏军野战),并削弱了魏在雍凉的地方驻军,也配合了汉中防御战,是一次胜利。
5、第四次北伐:破郭淮、卤城之战、杀张郃。
231年二月,诸葛亮再出祁山。
此战前,曹真去世,司马懿被调来,成为诸葛亮的新对手。
诸葛亮先是打破费曜、郭淮,割上邽小麦,后在遇到司马懿后主动退往祁山,以调动司马懿。
司马懿一路跟随,不敢进攻。但是,初来乍到,威信未立的司马懿,奈不住诸将“怯懦”的指责,还是发起主动进攻。
结果,诸葛亮指挥魏延、高翔、吴班分头夹击,大胜,“获甲首三千级”,司马懿退军。
后来,负责后勤的李严表示粮草难继,诸葛亮被迫退军。(后来李严在后主面前又说粮草还很多,奈何退军?可见,导致诸葛亮退军的不是军事原因,而是内斗矛盾)
退军中,诸葛亮设伏杀了魏军名将张郃。
此次北伐,蜀军先是打破费曜、郭淮,后又在卤城大败司马懿,最后又在退却中杀了魏名将张郃,在战场上是占了不少便宜的。
虽然诸葛亮最后还是退军,未取土地,但是:小国的军队跑到大国的地盘,连续击败大国军队,斩将杀士,最后全师而还,即使不能称为全胜,但至少不是无功,更不是失败。
6:第五次北伐:遗憾。
234年,诸葛亮发起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北伐。
此次北伐,诸葛亮驻军五丈原,企图先占据渭水两岸,切断关陇要道,创造有利态势,寻歼司马懿军。
但是,郭淮识破诸葛亮企图,提前驻北原,击退蜀军,使蜀军占据渭水两岸以断关陇要道的计划受挫。
旋即,诸葛亮在五丈原屯田相持。
最后,诸葛亮去世,蜀军还师,诸葛亮北伐就此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北伐时,由于诸葛亮在五丈原屯田,相持100多天,没有出现粮食问题,甚至在蜀军退却后,司马懿军获得了大量粮食,并在后来中原大旱时分发百姓,赢得民心。
可见:此次北伐时,诸葛亮已经基本克服了困扰已久的粮运问题,具备了长时间持续北伐的条件。如果不是诸葛亮去世,战役走向仍难以预料。
战绩评价诸葛亮数次北伐,连第一步“断关陇之臂,先取陇右”的计划都没有实现,就其目的来说,显然是失败的。
不过,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认为诸葛亮“空耗国力”、“一事无成”。
前两次北伐,确实基本没有战绩。所谓迁西县千余户、杀王双,都不是近十万规模军事行动应该拿出来讲的战果。
不过,后几次北伐,战绩是不错的。
第三次北伐时,诸葛亮收复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武都、阴平二郡。
曹操时期,曾经迁走了5万落武都氐,但只是担心刘备、马超联络武都氐进攻关中,并不意味着对武都的放弃,正如曹操也迁空淮南民,但不意味着放弃淮南一样。
自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尽管三国之间相互征伐,但彼此疆域稳定,郡一级的地盘易手基本没有发生过。
可以说,这是整个三国时期(从各自称帝算起),唯一一次比较大的疆域变动。
第四次北伐时,诸葛亮连续击败魏军,并射杀了名将张郃。
卤城之战,是魏蜀两军主力的唯一一次正面野战(其余多是相持),蜀军战而胜之,其意义不应低估。
张郃是魏国的“国之名将”,张郃死,魏“举国震动”。这也是自定军山杀夏侯渊后,各国唯一一次战场杀名将。
因此,就战场成绩而言,诸葛亮虽“壮志未酬”,但表现仍然不乏亮点。
越战越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睿十分兴奋:蜀国这个弱小的国家,一直依托秦岭固守。现在主动跑出来送死,我们正好一举歼灭他们!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曹睿给司马懿的指示是:“坚壁据守以挫其锋”,等他粮尽必然退去!
从企图一举全歼蜀军,到最后企图逼退了事,曹睿企图的改变印证了蜀军实力逐渐变强。
事实上,蜀军的战场表现确实越战越强。
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自称:我军在箕谷、祁山的兵都多于对手,不能破敌反为敌人所破!可见兵贵精不贵多!
确实,前两次北伐时,蜀军或企图以街亭阻击魏军,或企图趁虚攻取陈仓,不敢与魏军主力野战。一旦张郃突破街亭或靠近救援,诸葛亮都不敢与战,只有立刻退兵。
可是,到了后几次北伐时,蜀军敢于在野战决战,并能够在野战中击败魏军主力。
最后,反而是占据绝对优势的魏军不敢野战了。
正如吴国张俨所说:诸葛亮提步卒数万,仲达(司马懿)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却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孔明自来自去。
可见,诸葛亮一边打仗,一边练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军队越来越强,到最后一次北伐时,甚至克服了粮运困难,难怪对手司马懿感叹他为“天下奇才”。
战略意义:延缓实力失衡诸葛亮北伐,在战略大势上所取得成绩也不应小视。
诸葛亮北伐之前,东吴也比较老实,只是在226年趁曹丕去世发起过一次试探性进攻,甚至还有些畏惧魏国,不敢称帝。
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吴国开始与蜀配合,此起彼伏。
正如魏臣高堂隆所言:由于“二虏(吴蜀)合纵,谋危宗庙”,使魏国“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
吴蜀此起彼伏的北伐,使魏国中军来回奔波,边境地区不敢恢复生产。
要知道,魏国与吴、蜀的边境地区可不是什么雪域草原,而是关中、淮南、荆州,这些原本天下经济基础最好的地区!
魏国占据中原、关中等精华地区,但是因为中原地区在汉末军阀混战中破坏最大,因此在国力上并没有绝对优势。
如果任由魏国恢复生产,其发展速度将远远胜过经济正常增长的吴、蜀,优势将更为明显。
吴、蜀的北伐,使魏国在关中、淮南、荆州等地区的经济长时间无法正常恢复。
因此,魏明帝时期,“海内虚耗,事役众多”、“百姓积弊”,没有体现出国力优势。
魏国经济的爆发式增长,还是从邓艾“淮南屯田”开始。
而邓艾建议“淮南屯田”时,开头便是:现在三方边境已经安定,战事出在淮南。
可见,诸葛亮、孙权的频繁北伐,打乱了魏国恢复生产的节奏,延缓了三方实力失衡。
威武自强:凝聚了内部当初,东吴袭杀关羽后,曹丕问群臣:蜀会不会伐吴?
群臣都认为蜀国弱小,自身难保,不会伐吴。
唯有刘晔指出:蜀是小国,只有威武自强以示有余才能立国!关羽死了都不动手,怎么可能?
威武自强、以示有余,正是蜀汉立国的国策。
蜀国只有益州一州之地,如果不打出恢复汉室的旗号,怎么说明自己是一个中央政权而不是一个地方政权?
如果你蜀国是一个地方政权,统治益州的合法性何在?益州人士凭什么跟着你而不跟着曹魏?或者当初就跟着自守的刘璋不香吗?
因此,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是凝聚人心,证明蜀汉政权合法性的刚需。
积极进取,在蜀汉初期,确实赢得了益州各派的一致认同。
刘备攻汉中时期,大举征发,连诸葛亮都觉得过分了,正是益州本土人士杨洪提出“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不必疑虑!
可见,当“兴复汉室”有希望时,后来最为保守益州人士,当时的积极性比诸葛亮本人还大!
而诸葛亮的积极进取,也确实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诸葛亮去世后,灵柩回到汉中。
由于许多大臣都前往汉中,影响了朝堂正常运作,后主严诏不许大臣擅自前往。不过,谯周却早已经动身,前去给诸葛亮奔丧。
谯周,是益州本土派的代表,后来是反对北伐,甚至主张投降的代表性人物。
当时,谯周第一时间给诸葛亮奔丧,足见当时益州各派的凝聚力。
而当时谯周劝后主不要铺张享受时,也是力陈“先主之志未成”,足见,当时实现“先主之志”,是包括益州本土派在内的各派共识,也是蜀汉凝聚各派人心的旗帜。
只是,诸葛亮及蒋琬、费祎去世后,蜀汉内政混乱,外战不利,使益州人士彻底失望,意识到蜀汉不可能成功,才转为最保守的“投降派”。
魏国的国力占据绝对优势,且在防御中占据地利,而领军将帅也都是一时人杰,这种情况下,要北伐成功,需要“神迹”。
诸葛亮不是神,所以北伐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然而,诸葛亮仍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着实不易。
把诸葛亮看成“神”,那他确实不合格,但把诸葛亮看成人,他便无愧“天下奇才”的美誉。
诸葛亮的北伐真实战绩究竟如何?
诸葛亮五次北伐,除第三次取得局部胜利外,其他都完败。从具体战斗来说,第一次和第四次战绩较好,尤其是第四次。
第一次北伐战场主要在陇右。诸葛亮策反新城太守孟达没成功,之后便声东击西将目标锁定陇右,安定、天水、南安三郡纷纷叛魏响应。但响应归响应,诸葛亮真正军旗所指的只有天水和南安,主要是天水——天水参军姜维降蜀算是诸葛亮的一大收获。攻打陇西郡时遭到太守游楚的顽强抵抗,之后镇守陇山要塞街亭的马谡又被张郃击溃,诸葛亮只好撤军。撤军时顺便扫荡了陇西郡的西县,“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算是此次北伐的第二大收获。
第二次北伐规模较小,主要是围攻陈仓,战斗却很激烈。陈仓守军虽只有1000多人,城池却很坚固。诸葛亮让靳详劝降陈仓守将郝昭未果,之后开始强攻,云梯、冲车一齐招呼。郝昭用火箭和巨石应对,烧毁云梯砸断冲车,蜀军没占任何便宜。接着诸葛亮展开空中攻势,做了个木栏高台让士兵站在上面放箭,然后在城下垫土直接攀爬。郝昭见势不妙又在城墙里面筑了一道墙,攻城再次失败。最后诸葛亮改挖地道攻城,郝昭则横着挖进行拦击,还是没成功。双方没日没夜对峙了20来天,魏国援军赶到后诸葛亮撤军。撤军时斩杀了前来追赶的魏将王双,算是意外收获。
第三次北伐规模也很小,没有翻越秦岭,却取得了实质性胜利。诸葛亮派陈式攻打与汉中相邻的武都和阴平二郡,并亲自率军击退前来驰援的雍州剌史郭淮,最终占领二郡,在小范围内取得完胜。
第四次北伐战绩最好。诸葛亮率3万大军围祁山,之后留下邓芝继续进攻,自己带主力迎击前来解围的司马懿。在击退郭淮、费耀的阻击并成功收割上邽的小麦之后,诸葛亮与司马懿形成对峙,半个月后交锋大败司马懿。关于此役的战果,《资治通鉴》上说诸葛亮“获甲首三千”,《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 汉晋春秋》说“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关于“甲首三千”的理解,有说是俘虏3000人的,也有说缴获3000个头盔的,总之司马懿丢盔卸甲败得很狼狈。之后诸葛亮粮草不济,负责后勤保障的李平怕担责任,假借刘禅的名义让诸葛亮撤军。撤军时张郃追赶,被蜀军强弩射杀。
第五次北伐基本就是干耗。诸葛亮10万人马在五丈原驻军屯田,准备打持久战,结果打成了消耗战。除了一开始有个小规模冲突外——蜀军进攻北原被郭淮击退,之后双方基本就是干耗。诸葛亮多次挑战,还拿女人衣服取笑司马懿,司马懿就是不应战,最后耗了100来天把诸葛亮给耗死了。撤兵时姜维命人“反旗鸣鼓”吓退司马懿,留下“死诸葛走生仲达”的谚语,算是此次北伐的精神收获。
诸葛亮的北伐真实战绩究竟如何?
公元227年春,诸葛亮率军北上,北伐曹魏,在汉中建立大本营,为北伐做了四年的准备工作,可见诸葛亮是多么谨慎。
初次北伐穿秦岭,选道最远绕祁山
从汉中通往关中的道路有四条,自西向东分别是陈仓故道、褒斜道、骆谷道和子午道,除了陈仓故道其他三条道距离关中都很近,但是这三条道路相对崎岖,不方便运输物资。陈仓故道相对平缓,汉高祖刘邦攻打项羽的时候非常谨慎,并没有走捷径,而是选择了陈仓故道,诸葛亮比刘邦更谨慎,他选择了比陈仓故道还要西边的祁山。
选择绕祁山第一不容易被曹军发现,第二就是道路平缓方便运输物资,第三祁山上面是陇西,这个地方地势高,一旦占据军队居高临下直捣关中。 诸葛亮在战略方面非常谨慎,但是在战术方面出现错误,他派马谡做先锋,马谡根本没有作战经验,在街亭驻扎营地,只知道占据高地,敌军不容易进攻,却不知这个地方取水困难,最后被张颌阻断水源导致战局失败。
北伐悲歌已奏响,诸葛饮恨五丈原
初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换了进攻路线,选择了祁山东边的陈仓故道,当他带兵到了陈仓城下的时,当时守卫陈仓的是曹魏的一员沙场老将郝昭,就在诸葛亮到来之前,郝昭就把城墙修建的特别坚固,果不其然,诸葛亮苦苦进攻20多天硬是没攻下,军粮已经不足只好撤回汉中。这次失败诸葛亮认识到直接进入关中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于是调整三年后,又选择走祁山,这次出祁山他发明了一种运输物资的工具叫木牛,这种工具载重量大,但是行动速度缓慢。这次出征还是没有成功,因为曹军换了总司令那就是司马懿,要说诸葛亮谨慎,这个司马懿比诸葛亮还要谨慎,他坚守不战,等到诸葛亮军粮不足的时候自然退兵,所以北伐还是没有达到预想效果。
岁月不饶人,诸葛亮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不行了,为了在他有生之年能够兴复汉室,只有冒险一搏,这次进攻路线选择了陈仓故道东边的褒斜道,这条道是到达关中最近的道路,但是这条路非常崎岖。所以为了完成这次北伐,第一年大量种植粮食,屯了大量军粮,第二年在褒斜道上修栈道,而且还发明了一种专门适合栈道上运输物资的车叫流马,这种运输工具运输量不大,但是非常轻便速度比较快,很适合在这种道上运输。
第三年带兵从褒斜道打出去,进入关中,在五丈原的地方建立了大本营,这次他做好了准备,要驻扎在五丈原进行屯田,来解决军粮不足的问题,跟司马懿比打仗他更胜一筹,比粮食充足也不差司马懿,但是比寿命的话,他没有比过司马懿,就在这一年的秋天病死在五丈原军中,终年只有54岁。
诸葛亮的北伐真实战绩究竟如何?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提问者明显是怀疑诸葛亮的指挥作战能力呀。这也难怪,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一些小道文章来了解历史,而这些小道文章为了标新立异,总是和传统的观点唱反调!质疑诸葛亮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首先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亮形象肯定是不可信的,诸如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八卦阵等等都是毛宗岗根据《三国志》的大纲自己瞎编的,曾经鲁迅就已经批评过这个问题,说神话诸葛亮近似妖。不过诸葛亮也不是像许多人误会的那样,不懂军事还穷兵黩武,连年征战,造成了蜀国国力衰落,最后导致了蜀国灭亡。
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呢?在这里仅从他军事指挥方面分析,从他北伐的战绩看看诸葛亮的指挥能力到底如何。
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摈弃魏延子午谷奇谋(这个计策还可以,有兴趣的可以留言讨论)开始北伐,北伐前诸葛亮做了充足的准备,首先他策反了关中三郡,哪三郡呢?分别是南安、天水、安定郡。这一次北伐也是诸葛亮准备最充分的一次。
初战告捷,《三国志》记载: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后来在街亭之战中,马谡错误的布置了防守战术,致使战略要地街亭失守,诸葛亮无奈,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
公元228年冬天,本应该休养生息来年再战的诸葛亮听说魏国打败东吴大将陆逊,大力进攻江东,于是布置兵力经陈仓故道,效仿当年韩信的模样出陈仓,当时陈仓守将为郝昭,诸葛亮为了招降郝昭,派了郝昭的老乡靳详前去游说,结果没有成功。诸葛亮率军围困陈仓二十多天,最后没有破城,被迫撤军。在撤军途中设下埋伏,伏杀了魏国大将王双。
公元229年,诸葛亮率兵攻武都、阴平两郡,此两郡原来归蜀汉控制,由于街亭失利之后被魏军占领,诸葛亮此次前来就是为了收复失地的。魏军郭淮前来救援,诸葛亮率大军驻扎建威,郭淮看蜀军太多,而且此两郡本就挨蜀国太近不利于防守,于是撤军。诸葛亮顺利收复两郡。
武都、阴平两郡失守后,魏国很气愤,于是就第二年也就是230年7月转守为攻,兵分水、陆两路进攻汉中,但是由于此时连下三十天大雨,天气不利于是魏军撤军。
公元231年,诸葛亮联系西部少数民族鲜卑人轲比能共同出击关中,此时魏国镇守长安的曹真生病,无奈紧急调遣司马懿前来迎战诸葛亮。诸葛亮率军寇天水,兵围祁山。司马懿走了一个多月方才到达上邽。到达上邽后司马懿留下郭淮、费曜守上邽,司马懿亲自率领魏军主力向西前去救援祁山被围魏军。
诸葛亮听说司马懿领军前来,反方向行军,率军向东与司马懿的军队擦肩而过,到达上邽后击溃郭淮、费曜守军,并且趁机收割了上邽的麦子。司马懿听说后大惊,心想:诸葛亮怎么跑到我后边来了。
于是司马懿领兵后撤,在上邽追击上诸葛亮的大军。双方军队在上邽南北对峙。司马懿不敢轻易进攻,他怕中了诸葛亮的诡计。谁知道诸葛亮夜里领军撤退,司马懿早上发现魏军早就撤了,于是赶紧领军追击。
在追到卤城的时候,司马懿又一次追上了诸葛亮的军队。诸葛亮将军队驻扎在卤城旁边的山上。卤城旁边有两座山,一座叫南山,一座叫北山。诸葛亮派王平在南山扎营,自己亲自率军在北山扎营,以为掎角之势。这时候司马懿蒙了,该如何进攻呢?
司马懿还没有行动,他的手下坐不住了。他的手下觉得诸葛亮欺人太甚,在魏军的地盘上犹如无人之境,任意行军。魏军追上蜀军后又踌躇不前,太丢人。于是都劝司马懿赶快进攻。司马懿还是不进攻。后来群臣说了一句刺激司马懿的话,书中是这样写的: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司马懿实在受不了了,于是下令进攻。张郃负责进攻王平守卫的南山,司马懿亲自领军进攻诸葛亮驻扎的北山。
张郃进攻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攻下来,死伤了很多士兵。司马懿领兵稍微一进攻,诸葛亮就大败,弃营而去,于是司马懿领兵追赶。突然之间在半路遭到蜀军魏延、高翔、吴班的埋伏,于是大败。原来诸葛亮早就算计好了要埋伏司马懿,所以故意在北营设置少量兵力引诱司马懿,然后在半路伏击,最后大败司马懿,战果颇丰,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
后来因为粮尽,诸葛亮率军撤军。在木门设伏射杀了张郃。张郃本来不主张追击的,张郃说:“围师必阙,归师勿遏!无奈司马懿强行要求张郃追击,于是张郃被伏兵射杀。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最后一次伐魏,由于司马懿率军在渭水南岸阻击,诸葛亮多次进攻都没有成功,于是决定在五丈原屯田练兵,准备打持久战。无奈的是由于病重诸葛亮在五丈原逝世,北伐事业从此终止。
从以上的北伐战绩可以看出,诸葛亮用兵还是有可圈可点的一面。诸葛亮用兵以稳著称,善于设置伏兵。进退有序,没有经历过大败,但也没有取得太大的胜利。他是三国时期最后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家。虽然不是最优秀的,但在三国军事家排名上绝对是能进前三的,因此我们应该客观看待!
本回答首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诸葛亮的北伐真实战绩究竟如何?
其实我们只知道表面上看,诸葛亮六次倾举国之力、兴师动众、劳师远征的北伐的确寸功未建、寸土未得;却不知道诸葛亮数次北伐除了“征讨曹魏”外,主要有如下几点深意:一、国际形式:偏安一隅,以攻为守。诸葛亮深知当时蜀国不管是军力、还是综合国力在魏、蜀、吴三个集团中都是最弱的一个,蜀汉随时都可能会遭到魏、吴两国的进攻,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以攻为守。
二、国内形式:初入西南,根基不稳。荆州集团入蜀地不久就建立蜀汉政权,蜀地势力并不真心欢迎一个空降集团做他们的主子。北伐抽掉各个小集团势力的军事力量,并转移蜀地小集团势力的关注焦点,蜀汉就不会起内乱纷争。
三、政治需要:荆州集团入蜀地的靠的就是“征讨国贼、兴复汉室”大业的政治宣传获得民心和蜀地集团的认可与支持的,荆州集团立国后,想要在蜀地继续获得民心与蜀地各小集团不翻脸,只有继续做“征讨国贼、兴复汉室”的政治工作,哪怕是假装的也是很必要。这也是诸葛亮为什么总和实力最强大的曹魏较劲的根本原因。另:诸葛亮不去北伐,他功高震主长期呆在幼主身边必生事端。
四、兑现承诺:北伐是诸葛亮兑现对刘备的“立足蜀地、挥师北进大业可成”的一个承诺,也是对蜀地集团和民众的一个承诺,更是兑现自己做管仲、乐毅心愿的一个承诺,以施展个人才华实现个人心中的宏伟大业。以上几点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因北伐把蜀汉国内的各种不利因素(政治、军事、权贵、民意等)的内忧成功转移到北伐的外患上,也主动的消除外患。更成功的保障了蜀汉立国后多年平安,这就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的主要贡献。
诸葛亮作为一个谋略家,其用心之良苦,用意之深远我们是很难看出端倪,更不敢妄加品头论足!
诸葛亮的北伐真实战绩究竟如何?
诸葛亮初出茅庐身经大大小小战役。屡建奇功。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八十万曹兵,气势如虹。大可一举夺定天下。可罗贯中就是不让刘备一人得天下。三国演义的上半段写得风生水起,波浪壮阔。自张松献地图,刘备入川后,三国演义就失去了往日的精采。诸葛亮初出茅庐时就掐指算过,将来是三分天下。出祁山夺中原是不可为而为之。最后命捐五丈原,未能完成刘备的遗愿。至于诸葛亮北伐战绩如何已无关天下大局,魏延,马岱,姜维都属无为之辈。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罗贯中让关羽,张飞,马超,赵云一个个去了,诸葛亮凭什么去夺取天下呢?最后却让诸葛亮的手下败将司马懿得了天下,三国归晋。这是天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