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董卓不死便无三国,董卓到底有多“强大”?

董卓的纸面实力一直非常强大。

他确实曾经拥有过改变历史走向的机遇和实力。

不过,董卓并没有改变历史走向的能力。

董卓鼎盛期的实力:绝对优势

189年八月,董卓进入洛阳,操纵朝政,其实力进入鼎盛期。

1、政治上占据制高点。

汉天子,仍是当时天下独一无二的最高权威。

董卓把持朝政后,可以以汉帝名义发号施令。

当时,由于庄园经济发展,各地方势力都得到了发展,他们甚至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具备了相当武装力量,但还无人有实力可以公开割据,抗拒朝廷。

因此,董卓朝廷的命令可以通行天下。各级官吏,尤其地方大员的任免都掌握在董卓手中。

2、军事上拥有最强大的精兵武装。

当时,天下成熟的精兵,主要是禁军、凉州军、并州军。

由于东汉朝廷长期实行“居重驭轻”方略,因此,主要驻扎于洛阳及周边的中央军是最为强大的。袁绍、袁术、曹操等后来呼风唤雨的人物当时都曾在这里任职。

同时,由于东汉对外战争主要是在西北方向,因此,地处前线的凉州军、并州军,也是天下地方军中最为精锐的。

董卓所部,原本只是凉州军中最强大的“之一”。(马腾、韩遂等部实力不足,但与董卓无从属关系,而皇甫嵩部实力不在董卓之下)

而并州军精华则由原并州刺史丁原所统领,先于董卓进入了洛阳。

中央军方面,原本由大将军何进的外戚集团统领左右羽林、五营,由蹇硕宦官集团统领西园八校尉,两者相互制衡。后何进除掉蹇硕,独掌中央军。

董卓进入洛阳前,何进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同归于尽,而袁绍等人不敢有所作为,中央军遂完全落入董卓手中。

此后,董卓又买通吕布杀害丁原,吞并了并州军精华。(并非并州军全部,如张杨仍在河内抗拒)

可以说,董卓所部,绝对是当时最强大的精兵武装!

3、经济上得天独厚。

董卓进入洛阳后,控制了武库。武库中的优质铠甲、兵器,各类国家珍宝,悉数为董卓所控制!

此外,各地的赋税也悉数由董卓集团所掌控。

4、地缘上原本“足以制天下”。

董卓集团直接控制的区域,有洛阳周边及关中地区。(反倒是他起家的凉州和“并州牧”身份所该掌握的并州未纳入其直接统治)

洛阳周边有“八关”为守,关中地区更为“四塞之地”,董卓的形势“易守难攻”。

而且,洛阳周边、关中地区,都是极为富庶的地区,都是可以成为制天下的根据地的!

5、没有同等级对手。

原本,董卓是有一个强大对手的:皇甫嵩。

皇甫嵩的儿子早就对皇甫嵩说过:可以安定天下的,只有董卓和父亲您。

董卓入洛阳时,皇甫嵩统帅3万精兵于扶风郡。

不过,皇甫嵩拒绝了劝他诛董卓的意见,拒绝反抗朝廷,入京担任御史中丞,为董卓所控制。

如此,皇甫嵩不再是董卓的对手!

此外,影响力巨大的士族领袖,袁隗、杨彪等人也被董卓控制于朝廷。

环顾海内,袁绍、袁术、曹操等人刚刚脱离洛阳,未成气候,孙坚只是长沙太守,刘备什么的就不去提了···

可以说,此时的董卓,实力无人能及。如果举措得当,是完全有能力改变历史走向的。

举措失当,实力折损

不过,董卓并未把握住机遇,几次失误,使他实力受到极大折损。

尽管他极力拉拢士族,为党锢之祸中被迫害的名士平反,但他擅行废立,军队四处劫掠,天怒人怨,使他成为群起而攻之的对象。

几张牌打下来,拥天子的权臣,反而成了劫天子的国贼。

随后打的几张牌,又使他实力进一步折损。

为了拉拢士族,他不但放弃了问罪袁绍等年轻士族领袖,还将各地州牧、刺史、太守之职由名士担任。

结果,到任的名士们与青年士族领袖袁绍一拍即合,举兵讨董。

可以说,所谓十八路诸侯讨董,这些诸侯大多是董卓自己纵容,甚至扶植出来的。

而在群雄起时,董卓原本计划征兵,以扩充军队,但听信士族所言,以为关东诸侯不足为敌,遂放弃。

结果,董卓放弃洛阳,退入关中。

如此,董卓的实力受到了相当折损。

1、董卓控制的朝廷退入长安,使其对政治权威大为受挫。

此前,朝廷尚可通过任免地方官吏施加影响,在退入长安后,董卓朝廷任免的官吏往往要面临袁绍、袁术等人推荐人物的竞争,并常常处于下风。

2、由于无法打破反董卓联盟的包围圈,关东反董联盟隔断了许多地方税赋的通道,使董卓集团的经济实力受到很大折损。

不过,到此时,董卓集团的实力仍然天下最强。

董卓后期:表面实力依然天下最强

退出洛阳,是董卓主动所为。其本意是料定关东联军不会追击,果断脱离接触,使讨董战争结束于无形,以集中精力巩固政权。

因此,尽管在一些作战中败于孙坚,但董卓集团总体上没有太大消耗。

相反,在董卓退入关中后,原本不从属于董卓的马腾、韩遂等凉州军,也被董卓所拉拢。

因此,退入关中后,董卓集团的军事力量并不必在洛阳时期要弱!

而张济(张绣)、吕布、马腾等部,后来单干时,都以精锐著称,是可以和曹操掰手腕的军事力量。

所以,董卓军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部队,仍然远胜过其他任何诸侯。

同时,董卓所在的关中,在东汉时虽地位正处于低谷期,但在地缘上仍是“天下形胜之地”,而且仍然非常富庶,堪称优质根据地。

而其所挟持的朝廷,虽在西迁后地位有所下降,但其仍然是天下唯一合法的统治中心,其说话仍然有人听。

即使是袁绍与公孙瓒大战,董卓所控制的朝廷仍然可以进行调停,足见其影响力。

至少:此时献帝的价值,并不比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要低。

而且,外部形势,也发生了有利于董卓的变化。

董卓退入关中,是“但当论山东大势,终无所至耳”,料定关东联军内部矛盾大,必不会继续发动进攻。

关东联军何止是不再追击!他们很快便彼此杀了起来!

所以,退入长安时,董卓集团的实力仍然冠绝天下!如果处置得当,董卓仍然有机会杀回关东,各个击破,雄踞天下!

外强中干,自取灭亡

然而,董卓接下来的举措,可谓自取灭亡。

董卓在洛阳时,尚稍微克制。他以名士为高官,自己的将领不处显职,只是将校。

退到长安后,要职全部为董卓宗族所把握。

而董卓本人,服饰也“近天子”,毫不掩饰!

董卓还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处决反抗者,以此威慑百官。

如此,士族们与董卓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外表慑于董卓权势,内里处心积虑要诛董。

与此同时,董卓与将领们的关系也紧张起来。

诸将有言语蹉碟,便戮于前。

其中,吕布就曾因小事,受到董卓以手戟刺之的待遇,若不是吕布身手矫健,恐怕也已“便戮于前”了!

可以说,表面上董卓十分强大,但内部矛盾已经非常严重!

同时,董卓的心气也不如从前了。

退入关中后,他筑坞于郿,高厚七丈,积谷三十年储,自称: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而董卓死后,坞中藏着金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其他各类珍宝积如丘山!

显然,这不是一个有志于天下的人会干的事情!

董卓于191年四月进入长安,遇刺于192年四月。

一年间,联军早已散去,而袁绍、曹操立足未稳,董卓却除让李傕等人劫掠到陈留、颍川等地外,无任何反攻作为!

因此,以实力论,董卓始终是非常强大的,拥有改变天下走向的实力,但以董卓的表现看,他并没有这样的能力!

董卓,拥有强大的实力。

但是,他并不可能改变历史走向。

他拥有天下最强的军队,其战斗力绝对是当时最强的。

但是,他的军队军纪极差,以掳掠为能,因此虽能屡屡破敌,但始终不能发展壮大。

他挟持天子,其号召力至少不比曹操挟天子时期要小!

但是,他不善于运用天子的诏书,不但没有利用天子诏为自己获取更好环境,反而给自己树敌,使自己陷于孤立!

他拥有关中等优质根据地,但他只有掳掠、破坏,却无力建设,因此优质根据地不能成为“足兵足粮”的保障!

因此,董卓纵然拥有强大实力,但他本人素质与曹操等人尚有极大差距,并不是能改变历史走向的人。

为何有人说董卓不死便无三国,董卓到底有多“强大”?

公元189年,大将军何进与宦官同归于尽,董卓乘虚率军进京,废立皇帝,成为了三国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丞相。他权倾朝野,大有将“东汉”取而代之的意图。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也未取得成功,最后不了了之。

之后,司徒王允使用连环计,巧借吕布之手,除掉汉贼董卓,还东汉一个朗朗乾坤。董卓死后,东汉各地实力派群龙无首,你争我抢,最后成了魏、蜀、吴三家分立。有人说,如果董卓没有被杀,便不会有魏、蜀、吴三国,这是真的吗?董卓到底有多厉害?

个人认为如果董卓不死,董卓可能统一全国,没有曹魏、蜀汉、东吴三国,依据演义中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首先,董卓西凉铁骑力压十八路诸侯。

西凉铁骑是非常厉害的,曾为剿灭黄巾军出了不小的力气。来到京城的不只有董卓的西凉军,还有丁原军队,最后却是董卓掌握朝政大权,这就显示了西凉军的厉害之处。十八路诸侯以袁绍为盟主,信誓旦旦讨伐董卓。

董卓刚开始仅仅派了一个骁骑校尉,便将十八路诸侯大军阻挡在汜水关下,使其不能越雷池一步。华雄战败江东猛虎孙坚、杀死孙坚手下四大将之一的祖茂,还杀死鲍忠、骁将俞涉,就连上将潘凤也死于华雄之手。最后,如果不是关羽挺身而出,温酒斩华雄,估计华雄还会一直狂下去。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言未绝,吕布背后一人高声出曰:“‘割鸡焉用牛刀’?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华雄只是董卓手下的一员普通部将,就这么厉害了,这说明董卓的西凉军经常和少数民族作战,整体素质高于养尊处优的十八路诸侯军队,战斗力也比十八路诸侯军队强。

其次,董卓有天下第一高手吕布,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在华雄被关羽斩杀后,董卓派出了“终极高手”吕布。吕布也没有令董卓失望,他先声夺人,接连斩杀方悦、穆顺,败武安国、公孙瓒,最后刘、关、张三英才遏制住吕布的凶威。

这并不影响吕布的威名,他还是那个顶天立地,使十八路诸侯闻风丧胆的第一高手。“人的名,树的影”,胜败乃兵家常事,吕布只是一时托大,一人大战三人,其中还有两个超一流高手,这才败北。如果单挑,那时还没人是吕布的对手。这时的吕布,真的有那种高手寂寞,独孤求败的感觉。

最后,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号令天下,谁敢不从。

吕布兵败虎牢关,董卓感觉洛阳受到十八路诸侯的威胁,在李儒的建议下,想要迁都长安,以避锋芒。董卓说迁都,就迁都,胁迫汉献帝及后妃宫女数千人,劫掠洛阳豪强金银珠宝,还有大批百姓,浩浩荡荡,向长安奔去。董卓离去,留给十八路诸侯的只是一个空壳子,是一座空城。

此时,十八路诸侯各怀私心,为了自己的利益,大都没有及时追赶逃走的董卓及汉献帝。如孙坚遭到丢失的金镶玉玺,就独自离开了,背叛了盟约。只有曹操,一心为国,率军追杀董卓,却遭到董卓军队的埋伏,差点全军覆没,如果不是曹洪拼死救援,曹操也可能殒命。

董卓迁都到长安后,这儿是他的大本营,还有函谷关,易守难攻。关中平原就是当年秦国的地盘,进可攻,退可守,占据了极大的地理优势。此时的董卓,就如同后来的曹操丞相,掌握了汉献帝,掌握了东汉的中枢,以汉献帝的名义发出的命令,都是名正言顺的。

其余地方实力派,表面上,还得听从汉献帝的圣旨的,不能公然违抗。因此,董卓占据了大义,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还不次于以后的曹操实力,很有可能逐一剪除反对他的地方实力派,重新统一中原。

总结:如果不是司徒王允使用连环计,离间董卓和吕布父子的关系,使其火拼,董卓还真有可能除掉各地实力派,提前统一中原。董卓实力很强的,可能胜过之后的曹操,他很有可能依靠吕布的勇武及函谷关的险峻,挡住十八路联军的进攻,最后逐一消灭。这样,也就很可能没有曹魏、蜀汉、东吴三国了。

为何有人说董卓不死便无三国,董卓到底有多“强大”?

这话不对,董卓死不死,与三国是否鼎立无关,论起董卓这个人,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纸老虎,外强而中干,一点也不强大。

并不否认董卓有些手腕和能力,在东汉朝廷内乱之时,能够凭借武力和手腕迅速打掉不服从自已的朝廷势力,控制了东汉朝政,董卓还是有点能力的。

当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杀害,袁绍与袁术兄弟及何进的部下吴匡便带领自已的武装杀尽了宫中的宦官,吴匡还与董卓弟弟董旻合作,杀死了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残余宦官裹挟着小皇帝何辩逃出洛阳,京城洛阳一片血雨腥风。

两汉四百余年,从来没有地方军阀带兵进京控制首都的先例,董卓是第一个,一是因为董卓运气实在太好,受到大将军何进的密召;二是董卓懂得利用时机,发现京城火拼出事后,迅速带领军队赶赴首都洛阳。

董卓运气也是好,在进京路上就遇到了宦官们挟制的皇帝刘辩和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刘协,于是董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从这时就开始了,董卓护送皇帝进京,进而开启了地方军阀干预朝政的先例。

董卓进京实际上只带了3000人,京城中原来势力最大的是何进,拥兵数万,何进被杀后,部下分散势力减弱,何进部下吴匡与董旻又攻杀了何苗,两败俱伤之际,何苗投靠了董卓,然后董卓又收编了何苗的军队。

董卓还利用造势让人误以为自已实力强大,将同一批军队分不同时间多次进城,造成一种军队数量较多的误解,董卓还以金钱、官职引诱吕布斩杀京城保安司令丁原,收编了丁原的部队。

在董卓依次收编何进部下、何苗部下、丁原部下,整个京城的反对力量就只剩下司隶校尉袁绍与虎贲中郎将袁术两兄弟,不过袁绍与袁术两兄弟在朝廷中的军事实力非常弱, 手下军队也多是何进旧部,在受到董卓的胁迫逃出洛阳,至此,董卓控制整个洛阳 。

可是,董卓的能力也仅限于此了,之后,便开始了一系列作死的行为,董卓当时掌控全天下最好的资源-控制皇帝及朝廷,掌握着天下最强的兵力-西凉军及京城禁军,却做着自掘坟墓的作死行为,搞到最后连自已的命都丢了,堪称一手好牌打处稀烂的经典案例。

董卓干了什么作死的勾当呢?

1、擅自废立皇帝,董卓可不是伊尹与霍光,他废立皇帝只是为了自已的政治目的和更方便的掌握朝廷,引来天下一片反对之声。

2、肆意杀戮迫害王公大臣,已废皇帝刘辩被董卓杀死,何太后被董卓毒死,卫尉张温被董卓诬陷杀害,曹操、袁绍、袁术等人都被董卓逼出洛阳,袁绍的叔父袁隗一家及族人都被董卓灭门。

3、残暴不仁。

董卓纵容手下烧杀抢劫,董卓手下的士兵在一个镇子上残杀了所有男子,砍下首级,抢走镇子上百姓的所有财物,对外宣称是战利品,董卓残酷对待投降的士兵,将他们倒着绑起来,浇上油膏活活烧死,董卓还四处纵容士兵抢劫,整个繁华的洛阳城,因为迁都,被董卓付诸一炬,成为灰烬。

4、肆意妄为。

董卓掌握政权后,将自已族人大肆封赏,高官厚爵,残酷对待反对自已的人,打击异已,整个天下及朝廷成了董卓的私人之物,董卓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还在眉县建立坞堡,搜刮财物藏在其中。

这样看上去董卓似乎很强大,但是董卓真的强大吗?

并不强。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诸侯曾经发兵讨伐董卓,但是只有曹操和孙坚真正出兵与董卓交战,其它诸侯包括袁绍在内,都是来看热闹和抢地盘的,并没有与董卓交战。

就算是曹操与孙坚和董卓军有过交战,只有曹操因为势力弱小而战败,孙坚首战失利,但之后孙坚大破董卓军,先是打败了徐荣与吕布,后又在洛阳击败了董卓亲自率领的军队,并再次击败吕布,最先进入洛阳。

也就是说孙坚一支军队就打败了董卓,如果以袁绍为首的其他的诸侯也对董卓进行攻击的话,董卓早就可能被打残了,西凉军虽强大,但还不是一样被孙坚击败。

董卓由于一系列的错误和倒行逆施,最终死于吕布之手,就算没有董卓,三国一样会存在,董卓只是一个纸老虎,并不强大。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能影响三国存在的人,那么无疑何进要比董卓重要得多,如果何进不死,才真正没有三国存在。

何进是外戚,是东汉灵帝朝的大将军,整个天下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是董卓、袁绍、袁术、丁原、曹操这些所有人的上司,如果何进没有被宦官杀害,那么何进无疑能够继续掌握政权。

在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中,天下士人都是投靠在何进门下,比如袁绍、边让、蒯越、刘表、孔融、王允、华歆、荀彧、荀攸、陈琳、卢植、张扬、张辽、曹操等人,这些在后来哪吒风云的人物,都是何进的宾客或门生,你就知道何进有多大的影响力了。

包括地方军阀的董卓,要是何进不死,董卓哪里敢进入京城,还不得乖乖的驻守在外,何进不死,哪来的董卓之乱,没有董卓之乱,哪来的军阀混战,以何进当时的实力,完全对地方有足够的控制力。

正因为何进死了,才有董卓之乱,才有地方军阀混战,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三分天下,所以说何进之死才是三国形成的根本原因。

为何有人说董卓不死便无三国,董卓到底有多“强大”?

谢谢邀请!若董卓不死,便无三国,这话说得不对。董卓也没有多强大,不过是一个西凉刺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董卓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董卓以清除宦官、保护皇帝为名,带兵杀进京城,把大将军何进的兵马划归自己所有,篡夺了国家的兵权,从此变得无法无天。他废了皇帝刘辩,杀害了刘辩母子,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当时就遭到丁原的反对;袁绍拔剑就要杀董卓,被董卓的部下李儒劝住。袁绍单枪匹马跑回冀州,从冀州发兵来攻打董卓,并号令天下英雄豪杰来帮助他,当时就有曹操、孙坚、公孙瓒、刘备等人来帮助袁绍,董卓派吕布迎战,结果连续吃败仗,董卓吓得带着汉献帝逃离洛阳,迁都长安,来躲避袁绍的进攻。

董卓离开洛阳的时候,把洛阳的有钱人家,抢劫一空,并以“乱党”的罪名,把他们全部杀头,并强迫洛阳城里的百姓,全部迁往长安,然后一把大火把洛阳城的皇宫、民房烧得精光,并挖开皇家的坟墓,把墓中的珠宝拿出来,运往长安,占为己有。

董卓专权,群起而攻之,勇士伍孚去刺杀过、曹操也去刺杀过、王允离间吕布和董卓的关系,忠于除掉董卓。当时,董卓以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地步,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董卓一日不死,讨伐董卓就一刻也不停止。说什么董卓不死,便没有三国,这是不可能的,人们不会让董卓活在世上的。就是董卓不死,也改变不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因为各路诸侯互相吞并,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历史事实。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为何有人说董卓不死便无三国,董卓到底有多“强大”?

历史没有“如果”,一切都是“该着”,所以只得“顺其自然”。

为何有人说董卓不死便无三国,董卓到底有多“强大”?

董卓不死,便无三国,此语恐怕有点儿太玄乎了。纵观董卓一生,邪恶残忍过剩,权倾朝野,独断专行,就是不被刺杀速死,也难成大事。

董卓字仲颍,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生长在西凉,年轻时爱行侠仗义,好结交羌人;成年后,在陇西郡府担任负责地方治安的官吏。当时匈奴人经常骚扰边境,劫掠百姓,凉州刺史成就征辟董卓为从事,领兵大破匈奴,斩获千计。并州刺史段颍将董卓推荐到公府。董卓有才武,膂力无人可比,尤擅长佩带两副箭囊,骑马飞驰左右射击。汉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郡良家子被推荐担任羽林郎,跟随护匈奴中郎将张奂讨伐羌胡,粗猛有谋,力战建功,拜郎中,历任广武县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因犯事免职。不久被司徒袁隗征辟拜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因数讨羌胡有功,迁任中郎将。黄巾起义,董卓奉命征讨,战败被治罪免职。不久凉州爆发韩遂、边章等人以“讨伐宦官”为名的叛乱,进犯三辅,朝廷重新起用董卓,跟随车骑将军皇甫嵩、张温等平叛有功,拜破虏将军、斄乡侯,食邑一千户。汉灵帝重病,诏封董卓为并州牧,命其将下属军队转交皇甫嵩节制,董卓受命但不肯交出军队,灵帝下诏责备,董卓带五千人向并州出发,到河东郡停滞不前,以观察洛阳局势。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受大将军何进征召,进京讨伐十常侍。遇到京中动乱,何进被杀,宦官挟天子出逃,董卓在北芒山立下救驾大功,率军入洛阳,开始掌控朝政。不久又招吕布,杀丁原,收丁原部、何进部和何苗部为己所控,这样洛阳附近军权尽归董卓,实力大增。遂肆无忌惮,废杀汉少帝和何太后,拥立汉献帝,出任太师,专断朝政,迁都长安,威震天下。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受到袁绍等组成的关东联军讨伐,在洛阳被孙坚军击败,退守长安,自封相国,册封郿侯,广布亲信,挟天子以令天下。初平三年,司徒王允用反间计,董卓为吕布所杀。

那么董卓不死真的便无三国吗?其实不然。董卓擅自废立,独专朝政,不得人心。中平六年,董卓率军在北芒山救驾,十四岁的汉少帝刘辫看到董卓军,吓得大哭。董卓进入迎驾队伍,拜见刘辫,询问事变经过,刘辫语无伦次,而陈留王刘协却能表述清楚。董卓又探知刘协为董太后养大,董太后与自己又为同宗,这时内心已有废立之心。进入洛阳,董卓掌控大局后,就着手废立事宜,与袁绍商议,袁绍不同意,说:“恐怕大多数人都不会同意你的意见。”董卓大怒:“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不利乎!”袁绍反讥道:“天下健者,岂唯董公?”然后拿着佩刀作揖而去。因袁家四世三公,威望甚高,更加太傅袁隗在朝,为袁绍的叔父,曾是董卓的伯乐,有提携引拔之恩,因此后来袁绍弃官出逃至冀州,董卓不但没有诏告天下捉拿,反而又表封袁绍为渤海太守。董卓找袁隗商议,袁隗同意。于是董卓召集朝会,以霍光自比,提出废立之事,满朝文武,俱畏惧董卓淫威,不敢反对,只有尚书卢植站出来抗辩,董卓欲杀卢植,被蔡邕劝阻。卢植只好弃官逃亡。就这样,汉少帝刘辫被废为弘农王,陈留王刘协被扶上帝位。紧接着董卓又数何太后害死董太皇太后的罪状,将其罢免,未过两天将其毒杀,又不准朝廷举办丧礼。不久因东郡太守桥瑁以伪造的三公文书,散发到各地州郡,陈述董卓罪恶,呼吁各地起兵反董,恢复刘辫的帝位。董卓就使弘农王郎中令李儒鸠杀刘辫,以绝反董联军的政治企图。因反董联军共推袁绍、袁术为盟主,讨伐董卓,董卓就丝毫不顾提携之恩,将太傅袁隗、太仆袁基二百余口灭族。董卓掌控朝政后,还自拜相国,封郿侯,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事隔一年,董卓强制汉帝迁都长安后,自镇洛阳,又强制朝廷封自己为太师,位在各刘姓王之上。董卓的种种独断专行,倒行逆施,不仅激起了关东各州郡的反对,也让在朝心怀忠贞的朝臣不满。董卓残暴不仁。董卓率兵进入洛阳,仗着军威权势,使人擅自开启汉灵帝陵墓,盗取宝物;还纵兵在洛阳城内劫掠富户,搜刮财物,奸淫妇女。董卓生性残忍,好以刑法立威。侍御史拜见他时忘了解除佩剑,董卓就借题发挥,下令将其活活打死;又指使人将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杀害,将何苗的遗体从墓中挖出肢解后扔在园林中。董卓因厌恶大司农的儿子,就派兵在洛阳城外劫杀了他。董卓强迫迁都,就动用军队驱赶洛阳居民,导致大批百姓丧命。他指使放火焚烧洛阳宫殿、官府、民宅,趁机搜刮财物,挖掘帝王、公卿大臣陵墓盗取珍宝。董卓在洛阳甚至还奸淫公主、宫女。他还派军队袭击颍川郡阳城县,将正在举办“二月社”的百姓屠杀殆尽,对外却宣称剿灭叛贼得胜归来,把劫掠来的女人分给士兵。一次董卓要去他的老家郿坞,公卿大臣都到长安城横门外为其送行,董卓设宴款待众人,却在宴席上突然将数百名诱降来的北地郡叛军士兵和百姓进行虐杀,或割舌,或斩手足,或凿双目,或投放到大锅里烹煮。那些受刑未死之人,在宴席桌下挣扎哀号。文武百官无不吓得浑身发抖,恐惧得连勺子、筷子也拿不住了。而董卓则在那里又吃又喝,谈笑自若,自享其乐。在董卓专权不长的时间里,以严酷的法令和残忍的刑罚,制造了大量冤案,枉死者达数千人。百姓怨气沸腾,在道路上却不敢诉说,只能以目相示。董卓还将宫中的铜人和悬挂钟盤的铜器都打坏,改变自汉武帝以来数百年间流通的五株钱制度,另铸五分小钱,上面没有花纹和文字,粗糙不堪,流通市场。结果造成钱币贬值,物价飞涨,一斛谷竟卖数十万钱,从此商业凋敝,民不聊生。故度辽将军皇甫规去世有年,有皇甫规继妻寡妇孤儿还居安定原籍。继妻颇有才名,工草书,善属文,又天生丽质,历久未衰。董卓得知后,艳羡异常,带上厚礼往聘继妻。继妻毅然拒绝,不愿就聘。董卓不肯罢休,再三催逼,先许重利,继迫淫威。规继妻自知难免,索性毁容易服,自己来到董卓府门,长跪陈情,言词凄切。董卓出门观看,虽黯淡无光,仍然姿容未减,就开言劝解,说出许多好处。偏规继妻不肯从命,只是峻颜相拒,不由惹怒董卓,令左右拔刀围住,强逼就范。规继妻破口大骂,董卓大怒,让左右揪住规继妻发髻,系在车上,横加鞭挞。规继妻怒语道:“再重点儿,快点打死我吧!”不一会儿规继妻气绝,被弃尸野外。董卓睚眦必报。早在汉灵帝中平二年,朝廷拜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接管三辅军区事务,以镇压凉州韩遂、边章等人以讨伐宦官为名的叛乱。董卓当时以破虏将军,在张温帐下效命。一次张温召见董卓,董卓姗姗来迟,张温怪罪董卓,董卓还言语冒犯。张温参军孙坚见状,劝张温趁机杀董卓以立威,张温不许。若干年后,董卓已是独霸朝纲,太史望气,报告说不久会有大臣被杀。董卓害怕预言会应验到自己身上,就想起当年张温曾与自己不和,就指使他人诬陷张温与袁术勾结,将张温抓到长安集市上活活鞭死。董卓初入洛阳,亲近大臣周毖、伍琼等人,将他们作为幕僚。董卓根据周毖、伍琼的建议,相继提拔韩馥、刘岱、孔伷、孔融、应邵、张邈等名士到州郡出任太守等职。没过两年,山东反董联军兴起,而周毖、伍琼以前举荐的韩馥、刘岱等人,差不多都参加了反董联军。董卓很是气愤,就以周毖、伍琼举人不明为由,将二人杀害。早在中平五年(188年),凉州叛军又一次攻入右扶风,围攻陈仓县城。十一月,朝廷拜皇甫嵩为左将军为正,董卓为前将军为副,各领两万人救援陈仓。董卓建议急速进军,皇甫嵩则认为陈仓城防备坚固,叛军无法攻克,朝廷军只要按兵不动,以逸待劳即可取得全胜。于是不听董卓建议。第二年二月,叛军果然围攻陈仓县城八十余日不克,疲惫而退。皇甫嵩下令追击,董卓劝阻,认为穷寇勿追,归众勿迫。皇甫嵩则认为叛军已是丧失斗志的疲师,而不是归众和穷寇。就让董卓殿后,自己率军追击,连战连捷,斩首万余级,叛军首领王国逃走后不久病死,平叛取得胜利。董卓却因此很忌恨皇甫嵩。汉灵帝重病,下诏拜董卓为并州牧,其下军队转交给皇甫嵩。董卓接受任命,但不愿交出军队,上书辩解。有人劝说皇甫嵩趁机除掉董卓,皇甫嵩不从,只将董卓不肯交出兵权的事上奏朝廷。于是灵帝下诏切责董卓,董卓对皇甫嵩更加怨恨。等到董卓入朝主政后,山东讨董联军兴起,董卓担心据守长安的京兆尹盖勋和左将军皇甫嵩响应反董联军,就将他们二人征入洛阳。皇甫嵩到任后,董卓心衔旧怨,就指使人陷害皇甫嵩入狱,欲致其于死地。幸好皇甫嵩之子皇甫坚寿与董卓关系好,于是亲自求见董卓,替父求情,董卓方答应释放皇甫嵩。初平二年(191年)四月,董卓入长安,入城时,故意命令已为御史中丞的皇甫嵩跪拜迎接,以达其羞辱的目的。当董卓看到皇甫嵩拜谒车前时,禁不住志得气骄,高呼皇甫嵩表字道:“义真可服我否?”皇甫嵩惭谢道:“凡夫肉眼,但顾目前,不图明公竟得至此!”董卓捻着胡须道:“鸿鹄本有远志,燕雀怎能知晓?”皇甫嵩答道:“嵩与明公皆为鸿鹄,只明公今日变成凤凰,怪不得鸿鹄落后呢?”董卓对皇甫嵩一笑,旧怨总算得释。

董卓刚入洛阳时,虽擅自废立汉帝,还能选推名士,有所节制。但没过一年,就原形毕露,独霸朝纲,广植亲信,杀伐随意,严法酷刑,残暴不仁,只搞得民怨沸腾,天下激愤。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董卓的专权独断,倒行逆施,残暴不仁,天怒人怨,结仇甚多,又不知收敛,相信不久董卓就有篡汉自立之心。到那时,即使王允杀不了,还会有其他忠良之士接继刺杀;与此同时,山东豪杰反董风浪会一浪高过一浪,董卓无论如何也长久不了。因此,董卓不死便无三国,真是太高看董卓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