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后给建文帝留一张底牌(耿炳文),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为何没用好?

朱元璋的功臣宿将,或英年早逝,或被朱元璋当雷给排了。

只有耿炳文等寥寥数人幸存了下来。

朱棣起兵后,建文帝马上想到耿炳文这根“独苗”,以其挂帅讨伐。

可是,耿炳文先是兵败真定,后又直接退出了靖难之役的舞台,不再发挥作用。

经验丰富、功勋卓著的耿炳文,为何没有发挥太大作用呢?

资格虽老,功劳虽大,但大兵团作战能力不足

耿炳文资历非常老。他很早就跟着父亲一起,追随朱元璋征战。

他的父亲耿君用战死后,他继承其父职务,多立功勋。

他守长兴前后近10年,多次以少击众,屡屡击败张士诚军,为朱元璋平定张士诚立下大功。

在朱元璋北伐攻元战争中,耿炳文又先后随徐达、常遇春,征战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处,打遍北方各地。

其后,他又参与了出塞作战、征讨云南等作战,功勋卓著。

由于其资历、战功,他位列开国元勋行列。

洪武三年,朱元璋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公六人,侯二十八人。

其中,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人为公,而耿炳文与汤和、廖永忠等人并列为侯,而且,耿炳文排名在二十八侯中列第七。

可以说,如果朱元璋也搞个什么“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类的功臣榜的话,耿炳文是可以位列其中,流传千古的。

不过,朱元璋对耿炳文的能力是有清醒认识的。

耿炳文的主要战绩,以守长兴为最。其间,耿炳文所领之军,常在7000左右,缺乏大兵团经验。

此后,耿炳文多追随朱元璋本人,以及徐达、常遇春等人征战。

而在徐达、常遇春之后,耿炳文更是追随资历不如自己的傅友德、蓝玉等人作战,未独当一面。

可以说,朱元璋对耿炳文的定位很清晰:将才!有某些方面(如守城)的特长,但能力不全面,难以独当一面统领大兵团。

朱棣早已证明自己为帅才

而在朱元璋去世前,朱棣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帅才。

跟那些苦哈哈从底层奋斗出来的豪杰不同,朱棣生得好,人生一开局就有机会接触大兵团指挥。

1380年,年仅20岁的燕王朱棣就藩北平。当时的亲王,是有权节制大军的,即便是大将军,也要受其节制。

1390年,朱棣率傅友德等人征漠北,智取+劝降,立下大功,朱元璋直呼:肃清漠北者,燕王也!

其后,朱棣又多次节制诸将出征,立下大功。

1398年,与朱棣名望相近的晋王去世后,朱棣获得了“总率诸王···用防边患”之任。

可以说,造反时已经40岁的朱棣,已有了20年大兵团指挥的经验,已被朱元璋寄以“总率诸王”的希望,是一位杰出帅才。

以朱元璋之明,他显然是不会认为傅友德堪为朱棣对手!

可惜,“更有资格”作朱棣对手的蓝玉等人已被朱元璋拔掉,燕王发难时,耿炳文也就只能赶鸭子上架了!

事实证明:耿炳文虽非朱棣对手,但表现尚可以中规中矩来形容。

短板暴露

1399年,朱棣起兵,连破各地,到七月时,已经兵至数万。

八月,建文帝将已经65岁的耿炳文请了出来,令他率军讨伐朱棣。

然而,这一决策,彻底暴露了耿炳文的短板。

耿炳文,原本正在辽东驻守,此时是紧急赶来指挥。

而各处集结的大军,为临时聚集,相互未磨合。而且,河北、山东一带的将领,有一些与朱棣是有过合作关系的。

耿炳文原本便缺乏独自指挥大兵团的经验,此时,相互未磨合的大军集结一起,其管理难度可想而知。

这一短板,被朱棣捕捉到了。

朱棣手下头号大将张玉,率轻骑抵近侦察,得出结论:军无纪律,其上有败气,宜急击!

其后,张玉献策:彼虽众,皆新集。我军乘胜径趋真定,破之必矣。

被高明得猎手捕捉

有短板不可怕,谁都有短板。

关键是:自己的短板不能被对手捕捉住!

耿炳文经验丰富,采取了”双保险“方式,掩盖其短板。

耿炳文将部队部署于滹沱河两岸。如此,即便一部遭到攻击,也不会影响另一部的稳定,另一部可以前来救应,互为犄角。

耿炳文有兵13万,燕王只有兵数万(《明史.成祖一》),耿炳文即便兵分两处,仍不至于被各个击破。相反,犄角之势,有利于维持稳定。

不过,糟糕的军纪,还是让朱棣找到了破坏耿炳文平衡的方法。

耿炳文的部将张保,前去投靠了燕王。

燕王让张保回去。他要张保扬言战败被擒,令其乘看守疏忽,窃马而归,并并传递信息:燕王的军队非常厉害!前面被消灭的部队被打得很惨!而且,燕王马上就要来进攻了!我们兵分两处,打不过的!应该将部队集结一处!

耿炳文听信张保之言,决心将南岸之兵过河,合兵一处,抗击朱棣。

随后,朱棣亲自侦察时,捕获了樵夫,得知:耿炳文军在西北方向防御很严密,在东南方向不设备。随后,朱棣又到达东门,得知耿炳文军果然撤营集结!

军事部署,是必须保密的,而耿炳文军连一个樵夫都知虚实!朱棣深入侦察到东门,完全东西耿炳文军虚实,耿炳文军居然毫无反应!

然而,军纪不佳造成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虽遭败绩,尤有善败之风

朱棣侦知耿炳文军队正在调动,遂迅速发起攻击。

朱棣军以骑兵绕至城门东南,依城墙发起猛攻。

由于耿炳文军西北防御甚严,东南无防,陷入骑兵连续冲击后不能成列,陷入混乱。

人在混乱时,往安全的地方跑是本性。

城在耿炳文之手,因此,耿炳文军自然争相往城内跑。

各军争相而入,自相践踏,死伤惨重。

幸亏耿炳文守城还是有两把刷子,稳住阵脚,守住城池。

随后,朱棣军围城二日,不能克。

朱棣知道耿炳文守城的水平不是盖的,不再强攻,撤围回北平。

此战,耿炳文13万军折损3万,尚余10万。

但耿炳文到底是有善败者之风,好歹稳住形势,虽然吃了亏,但基本上维持住了形势,比之后来李景隆等人动辄大崩溃还是截然不同。

建文之失

耿炳文虽失利,但基本上算是维持住了形势。

建文闻讯,以李景隆替换耿炳文。

此后,耿炳文不再出现在靖难之役的战场上。

建文与其爷爷的差距一目了然!

耿炳文不是帅才,不能独当一面指挥大兵团与朱棣抗衡,但毕竟仍然是一员良将。

朱元璋知耿炳文将略,以他为辅,充分发挥其才具,却从不委以大军,以规避其短板。

建文却截然相反。

先是以其统领仓促集结的大军,寄托全部希望,后又完全不用!

后来,朱棣称帝第二年,找了个理由,迫害耿炳文,耿炳文自杀。

耿炳文以其将才,但是,他并非帅才,更缺乏独自指挥大兵团的经验。

遇明太祖,他得以扬长避短,充分展现其将才,跻身开国名将之列。

遇建文帝,他只有扬短避短长,居帅位非朱棣对手,有将才却无用武之地,实在可惜。

朱元璋死后给建文帝留一张底牌(耿炳文),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为何没用好?

朱允炆“靖难之役”的失败,矛头根源直指朱元璋!朱元璋视20多个亲儿子为空气,直接“拍板”隔代传位给皇长孙朱允炆。偏偏这个皇长孙年幼不说,还满身书卷气,对于带兵打仗啥的又一窍不通。本身疑心极重的朱元璋,借着为孙子继位铺路之便,大肆杀戮开国功臣,最终弄得“靖难之役”中朱允炆无将可用的尴尬境地,令人唏嘘不已。

耿炳文为何能够躲过朱元璋的杀戮?

朱元璋生前大杀功臣,跟随他打下大明江山的老兄弟们一个个被他亲自“送走”,躲过朱元璋“屠刀”的寥寥无几。耿炳文这个长兴侯就是那为数不多的几人之一。那么耿炳文为啥可以逃过此劫呢?

首先,耿炳文是朱元璋的“子侄”辈。

耿炳文虽然跟朱元璋是老乡,却并不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将领。耿炳文是因为其父耿君用战死后承袭父职,才成为了朱元璋手下的将领,并在征讨张士诚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一举奠定了他开国功臣的地位。耿炳文年纪上只比朱元璋小6岁,但朱元璋和其父耿君用平辈,耿炳文自然就矮了一辈,成为了朱元璋的“子侄”辈。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同属“淮西集团”的耿炳文在资历和军功方面相较于其他淮西悍将功臣来说稍逊一筹,身份地位也没有那么显赫。

其次,耿炳文是朱标太子一党,却不是核心成员,对皇权没有威胁。

朱标太子娶的是常遇春之女,燕王朱棣娶的是徐达之女,而到了耿炳文这,他的儿子耿璿娶了朱标的长女!耿炳文与朱标太子成了儿女亲家,“坐实了”耿炳文低辈分的同时,也将耿炳文牢牢绑在了朱标太子的阵营里。虽然耿炳文与朱标太子是亲家,但朱标长女并非嫡出,耿炳文自然也就不可能成为朱标一系最核心的成员。耿炳文的存在可以是朱标继位后的助力,却不是最重要的力量。反之,朱标早逝后,耿炳文也不会成为阻碍皇长孙继位道路上的阻力。这点是耿炳文与大将军蓝玉等人最本质的区别所在,除了身份地位远远逊色外,其内敛低调的性格和为人处世也是他能够保命的重要因素。

耿炳文并非朱元璋留给朱允炆底牌

耿炳文能够避开朱元璋杀戮是幸运的,那么他真的是朱元璋留给建文帝朱允炆的底牌吗?个人不这么认为。

如果朱元璋能够预料到在他死后朱棣会造反,那么朱元璋留的就绝对不会是耿炳文。一来耿炳文的年纪比朱元璋小的有限,在朱元璋驾崩时已经是65岁高龄,这在古代已然是比较高寿了,指不定哪天就驾鹤西去了。朱元璋若真的防着朱棣,会不会拿年迈的耿炳文去赌?二来,朱元璋对于耿炳文和朱棣的军事能力应该是十分了解的,真想防止燕王朱棣造反,必然会留一个能够全面压制、震慑得住朱棣的将领,而耿炳文显然不达标

如果硬要说朱元璋留了底牌给朱允炆,驸马梅殷才是那张底牌。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临终前单独召见了驸马梅殷,并赐予他讨伐叛逆的诏书。

因思驸马梅殷。他尚太祖宁国公主,大有才智,太祖最为眷注。临崩时,梅殷侍侧,太祖因嘱之道:“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复出遗诏授之道:“敢有违大者,汝讨之。

驸马梅殷是朱元璋的女婿,是爱女宁国公主的夫君。宁国公主与朱标太子一母同胞,关系上自然更亲近一步。朱元璋留梅殷辅佐年幼的朱允炆的用意也很明显,就是为了防止有人造反。那张朱元璋亲赐的讨逆诏书就是最大的底牌,可惜朱元璋所托非人,这张最大的底牌最终没有打出来。

朱允炆为何没用好耿炳文?

耿炳文是开国功臣,领兵打仗的能力自然是有的,但他却并不是那种攻城拔寨、进攻型的将领。在大明王朝日趋稳定的大背景之下,藩王们日益成长可以独当一面的情况下,那些跟随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的开国功臣们全然没有了用武之地,反而成为了威胁皇权的存在。而耿炳文却是这些开国功臣中的异类,因为他最擅长防守。

至正十七年,耿炳文奉命进攻长兴,在击败了张士诚的部队后就驻守长兴,之后十年内张士诚多次进攻,最终全部无功而返。虽然敌众我寡,但耿炳文依然坚守住了长兴,可见耿炳文守城的功夫了得。

“长兴为士诚必争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士诚迄不得逞。”

而在“靖难之役”爆发后,建文帝朱允炆第一时间便任命耿炳文为讨伐燕军的主帅。显然,朱允炆想要耿炳文主动出击,将燕军叛逆全部平定。站在朱允炆的立场,作为皇帝,主动出击平乱无可厚非,可偏偏任用的耿炳文并不擅长主动进攻。而善于防守的将领往往在性格上是保守、谨慎和稳重的,这与当时朱允炆迫切想要平乱的方针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反观对面的燕王朱棣,自幼跟随着诸多开国名将,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其就藩的北平又是一个边防重地,常年面对着北元残余势力,积累了很多实战经验。毫不夸张的说,在那个名将凋零的年代,燕王朱棣无疑是整个大明最出色的军事指挥官。

面对这样的朱棣,纯军事比拼自然无人可敌。但不要忘了,朱允炆的南军兵力、装备、后勤供给等,在综合实力上远远超过朱棣的燕军。燕王朱棣再怎么能征善战,仅仅依靠军事能力是无法取胜的。

然而燕王朱棣命中注定有“贵人”相助,这个“贵人”就是建文帝朱允炆最信任的黄子澄。作为建文帝朱允炆最信任的文臣,在朱允炆继位后便第一时间提出了削藩的建议,这与朱允炆内心对于藩王尾大不掉的担忧不谋而合。为了稳住燕王朱棣,黄子澄又直接“帮助”朱棣成功将被扣留在京城的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放回北平,解除了朱棣的后顾之忧。在耿炳文吃了败仗后,又第一时间提议草包李景隆顶替耿炳文主帅之职。

“而帝骤闻炳文败,忧甚。太常卿黄子澄遂荐李景隆为大将军,乘传代炳文。”

耿炳文吃了败仗不假,但这次败仗并没有造成太过严重的后果。两次败仗损失的兵力并不会对整场战役的结局造成根本影响。然而急于求成的朱允炆却根本不给老将耿炳文时间和机会,在黄子澄的提议下更换了李景隆,彻彻底底的葬送了自己的江山。

耿炳文虽然不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底牌,但合理使用这位老将,燕王朱棣造反成功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以耿炳文的守城能力,只要给予他足够的信任和时间,燕军根本无力突破其防线。朱棣的军事才能没有了发挥空间,耿炳文耗都可以耗到燕军不战而溃。

归根结底,“靖难之役”最终失败的原因还是在于建文帝朱允炆自身。面对藩王势大尾大不掉的局面,没有冷静权衡利弊,采用了错误的削藩政策。在面对燕王朱棣的起兵造反,急于求成的心态以及错误的用人一步步葬送好局。

我是月关略萌,以上是我的原创回答。原创不易,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一下,欢迎点赞、转发和留言。

朱元璋死后给建文帝留一张底牌(耿炳文),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为何没用好?

耿炳文,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爵封长兴侯。他和明初的很多勋臣一样,也属于“淮西集团”,而且跟明太祖朱元璋是同乡。但是,与朱元璋的许多“淮西老班底”不同,耿炳文并不是朱元璋起兵初期的“老人”,而是在其父亲耿君用阵亡后“接班”的。因此,他的资历比起明王朝其他一些开国元勋显然要浅得多。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他更像是朱元璋的“子侄辈”而不是“老兄弟”!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留下耿炳文

按理说,耿炳文资历较浅、军功也不是最卓著的,可为什么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戮开国功臣时独独留下了他呢?很显然,资历浅、军功并不靠前这两点劣势恰恰成了耿炳文的优势!因为资历浅、军功也并不靠前,耿炳文没有“嚣张”的资本。加之性格比较内敛,在明王朝一众嚣张跋扈的“淮西悍将”之中,耿炳文显得尤其低调!而这,正对朱元璋的胃口。

朱元璋晚年为何大肆屠戮开国功臣?原因很简单,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精心培养的接班人——懿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在一系列纠结之后,朱元璋最终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作为新的接班人。彼时的朱允炆身无寸功,而且非常年轻,朱元璋担心将来朱允炆镇不住那些嚣张跋扈的“淮西悍将”,这才动了杀机、为孙子提前除害!很显然,人畜无害的耿炳文并不属于朱元璋担心的那一类人。

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耿炳文和懿文太子朱标是亲家,他的儿子耿璿娶了朱标的大女儿江都公主(永乐后降为郡主)。换言之,耿炳文的儿子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姐夫!有了这层姻亲关系,耿氏家族等于是被牢牢绑在了嫡长房的战车之上。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保住嫡长房朱标一脉的皇位,耿氏家族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耿炳文必须为朱允炆站台、看场子,他为的不仅是明王朝,更是自己和自己身后的耿氏家族。这一点朱元璋心知肚明,自然不会为难耿炳文。

而且,耿炳文这个人一直以防守著称,和近代的傅宜生将军倒是有几分相似。在明王朝对北元的大规模作战结束之后,进攻型的将领显然已经失去了用武之地,明王朝更需要的恰恰是像耿炳文一样擅长防守的将领,守住国门、守住京师才是第一要务,这或许也是朱元璋留下耿炳文的原因之一吧。

建文帝朱允炆为何没有用好耿炳文

在明成祖朱棣发起“靖难之役”之初,耿炳文当仁不让,成为了建文帝朱允炆迎击四叔的不二人选,被朱允炆封为了大将军,统兵抗击燕军。正如前面所说,耿炳文这个人的优势是防守,进攻并不是他的强项。面对来势汹汹的燕军,耿炳文显然在进攻方面并不十分顺利,渐渐与燕军形成了胶着、对耗之势。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燕军以一隅之地与中央政府拼消耗,结局几乎是必然的,他们根本耗不起!可年轻气盛的朱允炆太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了,眼看着耿炳文进攻不力与燕军陷入胶着状态,他等不及了!于是,在周围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撺掇之下,朱允炆最终用自己表大爷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的儿子曹国公李景隆换下了耿炳文。

个人认为,朱允炆急于求成是一个原因,或许这其中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朱允炆并不信任耿炳文。耿炳文的儿子虽然是朱允炆的姐夫,但江都公主与朱允炆并非一母同胞。而且,耿炳文与江都公主之间又隔了一层,他对自己究竟能有多少忠心,朱允炆根本拿不准。尤其是耿炳文在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居然和燕军陷入了胶着、对耗,这就让朱允炆不得不起疑心了,耿炳文到底想干什么?骑墙观望、待价而沽?亦或是另有图谋?显然,无论哪种情况都不是朱允炆愿意看到的……这恐怕才是朱允炆换下耿炳文的主要原因。

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亲外甥、明王朝的开国元戎、一代名将!朱允炆选择他的儿子恐怕也是因为自己这位表大爷名气实在太大了!可李景隆却不是他爹李文忠,那就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绣花枕头……朱允炆用他换下耿炳文时,败局其实就已经注定了。这位扛着老爹名将招牌的纨绔子弟刚上战场没多久,就被自己的表叔——明成祖朱棣给收拾得体无完肤、几乎全军覆没!朱允炆看家的老本就这样让李景隆全给葬送了。更让人无语的是,在朱允炆走投无路之时,李景隆居然跟自己另一位表叔谷王朱橞一起打开了金川门、把燕军迎进了南京城!朱允炆就这样让李景隆给卖了,最后在一把大火中结束了建文朝……

朱元璋死后给建文帝留一张底牌(耿炳文),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为何没用好?

由于一部畅销书的科普,很多人对长兴侯耿炳文都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认为这位大明开国功臣是一个只会防守,但是不大会进攻的将领。之所以能在洪武皇帝的屠刀下侥幸活命,是朱元璋要留他给皇太孙朱允炆保驾护航。

每个将领都有他自己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耿炳文的长处就是防守。联系起来看,你不得不佩服 朱元璋的精明,擅长进攻的蓝玉、王弼都被他杀了,擅长防守的耿炳文却被留了下来,即使将来耿炳文真有异心,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而如果有外敌入侵,耿炳文就可以派上用场了。—《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洪武大帝第二十七章《不得不反了!·唯一的人选》

在朱元璋心里,耿炳文是不是他留给大孙子的底牌?不好说,毕竟老朱死的那年,耿炳文都已经64岁了。但是在朱允炆眼里,耿炳文显然是他最值得信任的开国元勋。那为何在对付四叔朱棣造反之时,耿炳文这张牌没被建文帝给用好呢?

朱允炆剧照

耿炳文的长处:守城与练兵

从耿炳文的履历来看,他之所以能够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被封为长兴侯,确实是靠着镇守长兴的功劳。他和镇守江阴的吴良一起,斩断了张士诚集团向朱元璋腹地挺进的任何可能。朱元璋在敌强我弱的总体态势下,之所以能够集中兵力对付更为强大的陈友谅,耿炳文和吴良扼守长兴和江阴功不可没。这也是耿炳文为何封长兴侯,吴良为何封江阴侯的根本原因。

先是,士诚北有淮海,南有浙西。长兴、江阴二邑,皆其要害。长兴据太湖口,陆走广德诸郡。江阴枕大江,扼姑苏、通州济渡之处。得长兴,则士诚步骑不敢出广德,窥宣歙。得江阴,则士诚舟师不敢溯大江,上金焦。至是,并为我有,士诚侵轶路绝。—《明太祖实录卷五》

明朝建国之后,耿炳文被调往陕西出任秦王府武相兼陕西行省右丞,署行都督府事。陕西是李思齐、张良弼等人的大本营,明朝的统治基础非常薄弱。王保保虽然多次战败,但元军一直没有放弃夺回陕西、山西等地的意图。何况西安是朱元璋嫡次子秦王朱樉的封国,其守将必须是老朱绝对信得过之人。而耿炳文,就是这个人。

明朝初年明军南征北伐,战事不断。我们都知道打仗是要死人的,如何为大军提供源源不断的合格兵员,是考验一个帝国实力的重要指标。长兴侯耿炳文,就是朱元璋手中的一把练兵利器。当年镇守长兴之时,耿炳文手下兵力不足,曾向朱元璋要求增兵。但老朱忙着对付陈友谅,手上也没有余粮,只能让耿炳文自己想办法。结果耿炳文自力更生,居然练出一支精兵,生生挡住了张士诚的大军。

张士诚画像

因此建国以后,朱元璋让耿炳文长驻陕西,充分发挥其练兵的天赋。陕西一带本就靠近边境,民风彪悍,长兴侯如鱼得水,为大明提供了数不清的精兵。我们不妨从《实录》中的记载,来看一看耿炳文的练兵效果。

乙未,延安侯唐胜宗、长兴侯耿炳文训练陕西二十二卫校卒,凡一十万六千八百七十四人。得骁勇骑士一万九千七百九十人、习马二万三千五百匹。—《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五十》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十月,耿炳文向朱元璋汇报又训练出陕西都指挥使司所属二十四卫马步官军,合计十二万七千二百三十人。当时老朱正准备对盘踞在辽东金山的北元太尉纳哈出用兵,于是立刻让耿炳文亲自率军赶赴北平,准备听征。在北伐的同时,老朱也没有忘记云南。为了对付强大的麓川王国,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年底让耿炳文调兵三万三千人往云南屯种听征。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正月,朱元璋让颖国公傅友德辅佐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北伐,所用骑兵依然出自耿炳文的训练。

乙酉,遣使敕谕右参将、全宁侯孙恪率长兴侯耿炳文所操马军,往会征虏前将军、颍国公傅友德北征。—《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九十九》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的李善长案、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的蓝玉案,之所以没有牵连到长兴侯耿炳文,笔者以为除了他的防御属性外,其杰出的练兵才能也是朱元璋极为看重的一点。我们可以发现蓝玉案之后直到朱元璋驾崩的这几年时间里,已经年过花甲的耿炳文始终在陕西一带为朝廷练兵。至少在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十月的时候,耿炳文还在陕西,此时距离朱元璋驾崩不过只有半年的时间了。

朱元璋剧照

耿炳文的滑铁卢:真定之战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登基,这位新天子有着极其坚定的削藩决心。由于“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习惯思维,建文帝朱允炆因其失败者的身份,其在削藩时的所在所为,难免会被后世贬低和诟病。

事实上建文初年的削藩行动,远非我们想象中那样的一时冲动或者杂乱无章。朝廷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收紧针对燕王朱棣的那张大网,包括在王府内部埋钉子(策反了最重要的王府官员:长史葛诚),接管北平三司军政大权,将燕王护卫主力调离朱棣掌控,派出三路大军切断燕王外逃路线,以及将周王、齐王、代王等可能的外围援军全部废黜。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初一日,燕王朱棣靠着八百护卫起兵造反。七月十九日,长兴侯耿炳文便率领三十万大军从南京大举北上。朝廷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做出反应,说明这支部队早就集结完毕,就等着朱棣造反了。

即使是在现代社会,集结三十万大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不妨拿朱棣本人来举个例子。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八月,靖难元勋淇国公丘福率领的北伐明军被鞑靼大汗本雅失里击败。消息传回北京之后,朱棣誓言报仇。永乐皇帝在当年九月就下诏进行全国总动员,而目标仅仅是在明年开春可以大举出征。而建文朝廷从朱棣起兵造反,到三十万大军北上,中间只有十九天,可想而知朝廷为了剿灭燕王做了多么细致的准备工作。

靖难战争画像

但是对于耿炳文而言,本次作为主帅更像是一次赶鸭子上架之旅。从上文的梳理可知,这位长兴侯一生中还没有过统帅三十万大军的经历。明朝建国初期几次北伐,耿炳文没有参与。中后期平定云南、辽东、漠北,耿炳文还是没有参与。他最大的功劳,是在训练军队,为大军提供兵员保障这一块上面。而且耿炳文多年来的深耕之地乃是陕西,河北、北平那一片区域对他而言也非常陌生。即使如此,长兴侯仍然给朱棣造成了巨大的麻烦。

根据《明太宗实录》以及《明史》的记录,耿炳文率领大军抵达真定之后,和朱棣在滹沱河北打了一仗,结果大败。包括副将李坚、宁忠、顾成在内的一大票高级武将被俘,耿炳文本人退保真定城。慑于其善于守城的威名,朱棣攻城三日不下之后退兵返回北平。由于这次战败,建文帝派出曹国公李景隆北上取代了耿炳文的指挥权。直到南京陷落,这位长兴侯再也没有出现在史书记录之中。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

在清朝道光年间修纂的《晋宁州志》之中,收录了黔国公沐晟在正统年间为其表哥耿琦所写的一篇碑文,里面的内容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至三十二年,侯年已六十有五,援真定,殁于阵。上更痛甚,亲制文遣命中官谕祭。命有司治坟塋,赐临濠山地三百顷、佃户二千人、守坟人二百户,仪仗户十五户,以京卫军士充之,先后隆恩叠颁洊至。—《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记》

这里略作解释,“三十二年”就是指建文元年。朱棣登基后革除了朱允炆的年号,因此建文元年被称为洪武三十二年。文中的“侯”即长兴侯耿炳文,“上”即建文帝朱允炆。沐晟明确指出耿炳文是在真定战死,建文帝不但亲自写了祭文,还给予了高规格的墓葬。沐晟是靖难战争的亲历者和建文朝廷军方高层,他的话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如果沐晟说的是真的,朱棣为何要篡改耿炳文的结局?

明军骑兵剧照

  • 真定发生了什么?

我们先从《实录》的时间线来看一下:八月十二日,耿炳文大军抵达真定。八月十五日,朱棣在雄县打败了耿炳文手下的先锋都督潘忠和杨松。八月二十五日,朱棣到达真定,击败了耿炳文,俘虏了李坚等人。笔者以为,破绽就出在李坚身上。

李坚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七女大名公主的驸马,在洪武末年就深得老朱的赏识和重用。从《实录》来看,朱棣在围歼朝廷先锋之后才来到真定,也就是说他和李坚此前并没有交过手。可是驸马都尉李坚却在这段时间内因功获封滦城侯。这就很奇怪了,双方既然没有交锋,李坚凭什么封侯呢?

大名公主,下嫁李坚。坚,武陟人。...建文初,以左副将军从伐燕。及战,胜负略相当,封滦城侯,予世券。—《明史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九》

朱棣剧照

即使是《实录》,后世史官也有意或者无意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破绽。这个破绽对于猜测长兴侯耿炳文的死因,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作用,我们先来看一下原文。

壬戌,上将轻骑数十绕出城西,先破其二营。适炳文送使客出,觉之奔还,急起桥。我军散断桥索不得起,炳文几被擒。上引满射之,应弦而毙,城中惊惧。—《明太宗实录卷三》

按照《实录》的说法,耿炳文在送客出城之时发现了燕军偷袭。当时这位长兴侯当机立断,立刻奔还城中,同时拉起吊桥。但是燕军射断吊桥绳索,导致耿炳文几乎被抓。但是这里突兀地出现了一句“上引满射之,应弦而毙”。被射死的是谁?是耿炳文要送的客人,还是耿炳文本人?恐怕只有长兴侯被一箭射死,才称得上“城中惊惧”

综合《实录》中的奇怪记载,以及李坚的封侯记录,笔者怀疑双方其实早就有过多次交锋,所以才有“胜负略相当”之说。而李坚因功获封滦城侯,证明他在和朱棣的对抗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朱棣则非常可能在困境中兵行险着,比如派出次子高阳王朱高煦前往耿炳文军中诈降,然后本人率领小股精锐潜伏城下。上文中耿炳文亲自送出来的客人,其实就是朱高煦。此时朱棣突然杀出,再加上高阳王的配合,这才一举斩杀了长兴侯。这突如其来的斩首行动打懵了官军,从而造成整个指挥层被一锅端掉。

结语:朱允炆即位之时,仅剩下的两位开国元勋一个是武定侯郭英,另一个就是耿炳文。郭英是太祖第十五子辽王朱植的岳父,说实话本身就是建文帝的防备对象。而耿炳文和已故太子朱标是亲家,其子耿璇是江都公主的驸马。看上去选择大军统帅之时,似乎只有耿炳文这一个选择。

笔者以为当时如果任命郭英为主帅,应该效果更好。郭英全程参与了平定云南、辽东和漠北的战役,在指挥大兵团作战上面的能力远强于耿炳文。可能在当时的建文朝廷,像郭英,乃至曹国公李景隆、魏国公徐辉祖这样和朱棣沾亲带故的勋贵,都不是皇帝的第一人选。挑来挑去,只有身世清白的耿炳文最合适。

可惜长兴侯的实战经验确实少了一些,不管朱棣到底施展了什么样的阴谋诡计,耿炳文自身也是有问题的。俗话说“受降如受敌”,这句话朱元璋曾经无数次告诫过朱棣,朱棣也无数次告诫过自己的儿子朱高煦。耿炳文身为老将却没有做好防范工作,这也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朱元璋死后给建文帝留一张底牌(耿炳文),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为何没用好?

朱元璋是一个聪明之人,不过我始终觉得他最后把皇帝的宝座交给自己孙子朱允炆这个做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实在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也是因为这样,朱元璋最终造就朱棣造反。

要说他留下来的王牌,那就是前朝的三文一武,让他们扶持朱允炆好好治理国家,朱元璋当时一定觉得国家已经安定太平,所以留下三个文官,却只留下一个武将,接下来我就说说那段历史吧。

一、朱棣造反

朱元璋显然失算了,他应该留下三个武将一个文官才是对的,因为大战在即,文官一点用没有,还得武官冲锋陷阵。

朱元璋留下的武将叫耿炳文,他的父亲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官至管军总管,父亲战死后,耿炳文继承父亲官爵还有军队,继续为朱元璋效劳,并且屡次打败张士诚的军队,和常遇春、徐达攻打大同、陕西等地,再立战功,最后被朱元璋封为长兴侯。

耿炳文是一个很不错的武将,原本留下来耿炳文,也是可以对付朱棣造反的,可是朱允炆就是一个小孩子,没有经验,始终赶不上他的叔叔朱棣。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因为不满意削权之事,一气之下揭竿而起造反。朱允炆任命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实际上只有十三万)北伐平反,此时,耿炳文已经六十五岁高龄,早已经不适合作战。

可是无奈朱棣造反太突然,朱允炆一时间有点蒙,并不知道如何是好,军队支援不足,调兵时间过长,只能先让这13万大军去灭朱棣。其实按理来说,朱棣一个燕王,也没有多少人马,13万大军足以剿灭他,关键就看怎么带领,怎么指挥。

朱棣明显有自知之明,知道硬碰硬自己肯定不是对手,就搞野战,搞突袭,耿炳文才刚带领9000先锋部队去对抗朱棣,就被朱棣来个突袭,全军覆没,潘忠与杨松率军来增援,过月漾桥时,遭到朱棣兵马伏击,落入水中,潘忠、杨松都被俘。

两人也是铁血汉子,誓死不从朱棣,最终被朱棣处死。耿炳文带领剩下的近10万大军继续剿灭朱棣,朱棣感觉自己实力不允许打算撤离,就在这种千钧一发之际,建文帝朱允炆给朱棣来了一个大大的助攻。

朱允炆看到耿炳文战事不妙,心里五味杂陈,这时文臣黄子澄给朱允炆出馊主意,叫朱允炆用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来取代耿炳文继续带领大军作战。

李景隆就是一个纸上谈兵之人,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战争,根本不是老谋深算的朱棣对手,耿炳文原本打算守城耗尽朱棣兵力的想法瞬间被朱允炆否定,李景隆替代耿炳文主动出击追杀朱棣。

此时朱棣早已经撤离,朱棣看到朱允炆换了一员大将,心里乐开了花,不慌不忙与李景隆周旋,打游击战,今天突袭一部分,明天突袭一部分,总是让李景隆措手不及,就这样,十万大军逐渐被朱棣消耗,朱允炆节节败退。

二、朱棣求助弟弟朱权

朱棣看着一片形势大好,看来这个皇帝梦还是有希望,可是更为严峻的问题来了,要是朱允炆将其他地方的军队调来支援,朱棣就不是对手了,他此刻必须找一个联盟队友。

他想来想去想到自己远在内蒙古的弟弟朱权,于是朱棣带领几个小弟就去找到朱权,说自己被侄儿子朱允炆欺负,边说边喝酒边哭泣,实在可怜,弟弟朱权看着都伤心,不知不觉两人就喝高了,开始回忆年少往事,触景生情。

朱权哪里知道,他这个哥哥和自己喝酒之际,他的手下已经把自己的朵颜将军给收买,等到几天之后朱棣打算离开之时,问朱权要不要合伙打天下,并且承诺“事成,当中分天下”,朱权当时估计还是有点心动,不过还没等他来得及答应,他的手下就已经替他做主,跟随朱棣一起前往。

朱权莫名其妙上了贼船,有了朱权的8万军队支持,朱棣如虎添翼,成功打败朱允炆自己登基成为皇帝。当初答应兄弟朱权的平分天下,朱棣绝口不提。而那个朱元璋留下来给朱允炆的王牌耿炳文呢,在朱棣登基第二年就遭到了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的弹劾,从而畏罪自杀,结束了英雄的一生。

结语

其实如果当时朱允炆听从耿炳文的想法,继续防守耗尽朱棣兵力,朱棣就不会有机会去寻求弟弟的救援,更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说,历史长河中,胜败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啊!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朱元璋死后给建文帝留一张底牌(耿炳文),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为何没用好?

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痛哭不已。朱标是他精心培养了25年的皇位继承人,不料天不遂人愿,英年早早就逝了。

悲痛的朱元璋当机立断,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朱允炆性格仁孝软弱、温文尔雅。朱元璋为了孙子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做了许多安排,耿炳文就是朱元璋诛灭大批功臣后,留给朱允炆的一张底牌。

那么,幸存的耿炳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朱元璋又为何独留下他呢?

耿炳文是管军总管耿君用之子,早年承袭父职,屡次打败张士诚的军队,战功赫赫。明朝的建立他功不可没,是明朝的开国功臣。

朱元璋留着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耿炳文的儿子娶了朱标的长女,这让他和亲家朱标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又加上耿炳文的性格低调内敛不张扬,让朱元璋十分满意。

朱元璋去世之后,朱允炆继位,因削藩导致燕王朱棣起兵叛乱。建文帝朱允炆任命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兵30万讨伐朱棣。

虽说耿炳文老成持重,但防不胜防,朱棣趁其不备时突然袭击,导致雄莫两军惨败。

这时,年轻气盛的朱允炆稳不住了,眼见着退回真定城防守的耿炳文与燕军陷入胶着对耗的状态时,他急火攻心,听信了大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免去耿炳文将军的职务,由李景隆代替耿炳文。

其实,当时的燕军根本耗不起,归根到底还是朱允炆不信任耿炳文。

于是,这位只会纸上谈兵的李景隆雄赳赳地上了战场。结果可想而知,毫无悬念地败得体无完肤,几乎全军覆没。

更无语的是,他还居然打开金川门,把燕军迎进了南京城。

然后,建文朝在皇宫里燃起的熊熊烈火中宣告结束,朱允炆不知去向,一切都成为了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