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重犯都被发往宁古塔,清朝覆灭后,宁古塔的犯人如何安置?
清朝人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路也不怕了!
清宫戏中,被“发配宁古塔”和被处决的意思差不多,都是“领盒饭”。
那么,那些发配宁古塔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去往宁古塔:比黄泉路还恐怖被发配宁古塔的人,大多到不了宁古塔。
宁古塔,在今天的黑龙江牡丹江一带。
今天,从北京过去,坐高铁10个小时差不多就到了,附近还有镜泊湖这样的5A景区。
不过,如果是清朝时去一趟,就如同踏上死亡之旅了。
一旦被判刑,一个月内就要“起解”,戴着沉重的枷锁,男女老幼一起上路,每天必须走50里。
光是被押送到辽东,就已经够惨了。
明朝宣德年间,有一次流放100多人,2/3死于路上,只有1/3到了辽东戍所。
而对于被发配宁古塔的人来说,过了辽东,噩梦才刚刚开始!
当时,吉林、黑龙江一带尚未开发,大片都是原始森林。中原人士称那里是“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
出山海关到沈阳一路,还算好的,可是,出了沈阳后,就逐渐走入原始森林。
树木遮天蔽日,人烟荒芜。蚊虫还不算厉害的,有一种叫白蛉的昆虫,铺天盖地,蛰一下就满身是血是包。
更严重的是,此处既是原始森林,需要面临食肉动物,又是法外之地,要面临饥民。
半道被老虎等野兽吃掉,也可能被附近的饥民吃掉,“无得生者”。
如果是在秋冬时节,就更惨了。
当时,正是小冰河时期,吉林、黑龙江地区8月就开始入冬,9月初河水尽冻!
对于在中原、江南长大的人来说,是很难承受的。
由于死亡率太高,因此,康熙后来“仁德”,命令冬季可以不上路,到春季再走。
不过,到了宁古塔,一切才刚开始。
恐怖的宁古塔到达宁古塔的人,有两种工作:为奴、为差役。
那些发配为披甲人奴隶的,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人身自由。
在法律上,他们自己是奴,子孙也为奴,女眷被霸占,男子做苦力,生不如死。
当差的人,有部分人身自由。每个月初一十五要去报道,此外,就是做廉价劳动力。
他们每年要上交粮食12石,草料300束,猪肉100斤,木炭100斤,石灰300斤,芦苇100束。
沉重的压力,使他们基本上一年到头都没有闲暇之时,必须终日劳动。
发展起来的宁古塔随着流放来的中原人增多,宁古塔也发展了起来。
据统计,有清一代,流放到此的累计有150万人之多。
随着流人的增加,流人逐渐成了居民主要组成部分。
他们带来了汉人的耕种技术、种植方伐,使该地的农业产量大大增加。
随着农业发展,该地人民已经有余力做其他事情,手工业、商业也发展了起来。
由于宁古塔附近物产丰富,因此,宁古塔的贸易发展了起来,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
到康熙年间,宁古塔地区已不再是落后、苦寒之地,而是人口众多、房屋林立的繁华之地了。
而当初被他们称为比黄泉路还恐怖的来路,则因为贸易的发展,驿站完善,已不再那么恐怖了。
此外,由于许多流放而来的人,本来就是大知识分子,因此,他们在此开办私塾,使该地的文化也兴盛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流人文化”。
汉人的地位,也逐渐改变了。
康熙下诏:发配为奴者,其子女可以入民籍,不再为奴。
而随着融合,尽管朝廷仍然不许满汉通婚,但仍然有许多旗人女子愿意嫁给流人。
清亡后,当初流放者去哪了?顺治-康熙朝,是流放宁古塔的高潮。
康熙后期开始,随着形势的变化,“发配宁古塔”变得不流行了。
取而代之的,是发配伊犁。
乾隆朝时,纪晓岚发配伊犁,后来的林则徐等人,都曾发配伊犁。
1910年,大清颁发了《大清新刑律》,准备在正式立宪后,废除流放制度。
民国成立后,流放制度被废除。
可是,当初流放宁古塔的人,却大部分不必回到中原。
因此:早在大清开禁之前,山东地区许多人,就主动冒险迁徙到了宁古塔等地区。到开禁后,牡丹江一带也成了“闯关东”英雄们的重要选项。
“天南地北总是家”,许多流民后人,已在这片流放之地安顿了下来。
当初感叹“去过宁古塔,十个黄泉也不怕”的流人或许想不到:他们与当地人的共同奴隶,活生生将化外之地建设成了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
命运将他们无情地抛弃到一片苦寒极北之地,但是,他们却以自己的方式改造了这片落后之地,塑造了历史。
清朝的重犯都被发往宁古塔,清朝覆灭后,宁古塔的犯人如何安置?
大清王朝,一纸诏书:“流放宁古塔”!对涉事主角来说,这大概是人生中最崩溃的事情之一了。宁古塔今安在?什么样?流放后日子怎么过?我们一一看来:
一、宁古塔今安在?
宁古塔旧城位于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在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曾经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在此处驻扎过部队。他们的六个儿子在那里生活过,以此作为纪念。
(宁古塔)
"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
而在康熙五年,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城地。
哈尔滨以南、以东皆归其统。随着设厅,疆土逐渐减少。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边部队输送物资的重要根据地,也是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东北各族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点。
清朝的重犯,被流放宁古塔只是其一,还有人被流放到辽宁的尚阳堡。
当然,还有的人被发配到我国大西北新疆乌鲁木齐,比如清朝大才子纪晓岚就曾被流放新疆两年。
(被流放宁古塔的人)
二、因为环境差,才选择宁古塔被流放此处的人就有被惩罚的意味,是让他们去受苦受罪的。在这点上,宁古塔苦寒,符合,又需要人去做苦力,而普通人是极不想去的,那么这些戴罪之人就被发配到那里,去做贡献,去赎罪。
明末清初亦海盗亦为官的郑芝龙,曾先后投降明朝和清朝。在清朝初期以郑芝龙为筹码,招降其子郑成功。
"吾父往见贝勒之时,已入谷中,其得全至今者,亦大幸也。万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儿只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两全之局耳。"
清朝政府为郑成功的负隅顽抗而非常生气,于是囚郑芝龙于高墙,随后判了他斩监候,又流徙宁古塔。
(宁古塔)
谢国桢的著作《清初东北流人考》和李兴盛的著作《东北流人史》对宁古塔都有记录,从中我们可以品味宁古塔的不寻常之处!
被流放此处的名人有:大文豪金圣叹、思想家吕留良、安徽方拱乾、方孝标、、浙江扬越、杨宾父子、文人张缙彦等等。
三、宁古塔的苦日子清朝初期,当时的宁古塔,荒无人烟。被发配之人,或许还连累了亲戚,同宗一起被发配。枷锁囚着,徒步近三千里地,悲苦,哀嚎,吃不上,喝不上,被打被骂,沿途豺狼虎豹出没,被吃了,被饿昏了的不在少数,能活下来的不多。
到了宁古塔,或者赏给兵丁为奴,或者给披甲人为奴,即使再出生的孩子也是奴隶。女人更不容易,被人蹂躏,日夜单衣操劳,苦不堪言。
《绝域纪略》中汲水女:"春余即汲,霜雪井溜如山,赤脚单衣悲号于肩担者,不可纪,皆中华富贵家裔也。"(天寒地冻)
1657年,"南闱科场案",就因中举人的安徽籍方章钺与主考是远亲,主考没有回避,好事者给顺治皇奏了一本。正副主考一并革职斩首,方章钺捉来严审,举人身份作废。还有十八名官员,全部被处死,没收家产,妻子女儿一概为奴。同时被连累的其他的几个考生,家产没收,打板子,且连同亲属一起流放宁古塔。
清朝因科考案,在好友顾贞观等人的努力和帮助下,被流放二十多年后的吴兆骞,终于被赎了回来。但终因积劳成疾,三年后就病逝了。朋友为此写诗道:
"廿年词赋穷边老,万里冰霜匹马还。"被流放之人,成功活着回家的人很少。一部分在流放的过程中,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死了,一部分在受苦受难的过程中也死了。
宁古塔环境恶劣,天寒地冻,被流放的人对那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
吴兆骞在《上父母书》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宁古塔)
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们,甚至有的成立了类似文学社的组织,相互切磋交流,打发寂寞的时光。有的被当地人所敬重,被当地的官府人员请作家庭教师,辅导他们的子女。他们为当地带去了知识,带去了文化,带去了经营方式。
清朝覆灭以后,他们大多娶妻生子,留守在宁古塔。还有少数老迈之人,要叶落归根,被亲人接回了家乡。
宁古塔,现在已成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从这方面来说,流放者功不可没,他们是值得后人尊敬与缅怀的。
清朝的重犯都被发往宁古塔,清朝覆灭后,宁古塔的犯人如何安置?
答:清朝专门发配重犯的宁古塔其实就在黑龙江省东南部海浪河下游南岸的古城村。
古城村隶属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管辖,是一个旅游圣地。
为什么是旅游圣地呢?
首先,交通便利,其距牡丹江市55公里,距海林市30公里,邻海长旅游公路。
其次,地处海浪河流域最开阔的盆地中,山环水绕,土地肥沃,风光秀丽。
最重要的是,该村现在还保存有宁古塔将军旧城遗址,可以去参观一番,今昔对比,抚今思古,更好地感恩和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现在到古城村其所属小镇(长汀镇)参观,可能会感到奇怪,清朝为什么会选这个这么漂亮的地方来发配犯人呢?
原因很简单,这个地方有一个普通人受不了的特点:冷。
另外,清朝早期,这个地方是很荒凉的,渺无人烟。
从某种意义来说,现在的长汀和古城村能建设得这么好,那些被发配来的犯人功不可没哪。
这个地方早期鸟不拉屎,适合努尔哈赤屯兵。
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努尔哈赤就在这儿屯兵。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于1631年(后金天聪五年)派人来修筑宁古塔城(史称旧城)。
可以说,这个地方也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
但随着清朝入关,曾经热闹一时的“龙兴之地”又荒芜起来了。
那么,从顺治年间,清政府就把此地选为发配流放犯人之地。
前面也说了,这个地方冷,可以折磨折磨犯人,另外,地方太荒凉了,需要发配些人来增添些人气。
而且,这些人来了,自力更生,说不定会把这儿打造成“天堂”。
老实说,这种想法相当不错。
这不,经过百余年的人口充实,这个地方就渐渐变好了。
有的犯人来了,都不想走了。
清政府一看不行,敢情犯人是来这享福了?
于是,犯人就不发宁古塔了,改发更加荒凉的新疆伊犁等地。
为了不让更多的人跑宁古塔,清廷还把宁古塔列为禁地,禁止关内的居民来这儿开发。
但是,随着清朝的没落,它的控制力不断消减,到了1881年(清光绪七年),已经无力封禁宁古塔地区。于是乎,出现了浩浩荡荡的“闯关东”大潮,大批汉人进入垦殖,先后规划为16个社区。
也难怪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以后,还在心里碎碎念想回到宁古塔呢。
如果您要问:“清朝覆灭后,宁古塔的犯人如何安置?”
那么,我想告诉您的是,在清朝末期,犯人并不发宁古塔了,即宁古塔没有犯人——就算有,他们要么回老家,要么就在宁古塔生活下去呗,反正,已经有很多清朝前期发配来的犯人的后代就这么着在宁古塔扎根了。
现在,已经变成了古城村的宁古塔旧貌换新颜,相信好日子会一天过得比一天好。
清朝的重犯都被发往宁古塔,清朝覆灭后,宁古塔的犯人如何安置?
其实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已经有一小部分的犯人,由自己的亲戚好友赎了回去或者自己逃了出去了,但是绝大部分的人在清朝覆灭后,选择留在宁古塔,他们在宁古塔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
一、“发配宁古塔”这句话应该是清朝的犯人最害怕听到的一句话,没有之一。宁古塔被人们称为“人间地狱”,因为被发配到这里来的人,在发配令下达的那一刻起他们就等同与“死人”画上了等号,就如我前面的一个问题回答的一样,到了这里的犯人,不是被冻死、就是被毒死、累死。的确在清前期,发配“宁古塔”与走一遭“黄泉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根据《研廷见闻杂记》的记载,也印证了像素的这一说法,被流放者,很多被发配的时候还没有走到宁古塔便被野兽给吃掉了;或者被毒虫给咬了,然后毒发身亡;又或者走着走着饿死了,然后被同行的人“分而食之”;到宁古塔之前能活下来的其实所剩无几,就算能够活下来,到了那边还要给当地的“披甲人”当牛做马。
所以在当时很多人,宁愿自杀都不愿意去宁古塔。
二、其实到了清朝中后期,逐步繁荣的宁古塔已经没有那么可怕了其实清朝将犯人“发配宁古塔”的最主要目的便是“建设”和“发展”宁古塔的意思。“宁古塔”这个地方其实是满族人的祖先居住的地方,也被清朝称之为“龙兴之地”,只是从京城过去路途遥远,一路上风餐露宿,条件艰苦很多人都死在了路上了,死的人多了,渐渐的也就变得“可怕”了起来。
但其实随着被流放的人多了起来,这些犯人们在宁古塔开垦荒地、建桥修路,渐渐的宁古塔也发展的越来越好了,在不是之前的那个不毛之地,在这些被流放过来的人基本都是朝廷大员,因为犯了错被发配到宁古塔,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当地的官员和披甲人们也不会在难为这些人了。毕竟发展和建设“龙兴之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说不定这些大员还有可能会被皇帝给召回去这都说不准。
三、清朝覆灭后,宁古塔的犯人是如何安置的上一部分我们已经 说到了,宁古塔后期已经被开发的越来越好了。很多犯人到了这里以后才发现已经不像传闻里的那样,宁古塔是一个“无法生存的不毛之地”,所以在清朝末期开始很多人都在宁古塔娶妻生子,又或者干脆直接拖家带口的就在宁古塔生活了起来。
至于清朝覆灭后,根据记载,其中的一小部分人逃了出去,一小部分人他们有自己的亲戚好友筹钱给赎了出去。但是留在宁古塔的属于绝大部分,这些人留在了宁古塔,把他们的根定在了宁古塔,慢慢的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
这里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清朝灭完以后,是袁世凯不让宁古塔的人出来,把他们全部给强制留在了那里,但其实无论是那种说法,留在宁古塔的还是大多数。
清朝的重犯都被发往宁古塔,清朝覆灭后,宁古塔的犯人如何安置?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这里的气候十分的恶劣 ,常年积雪,宁属于东北的极寒地区,地域广阔 但是十分的荒凉,虽说荒凉 但是确是满清的“龙兴之地”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
顺治年间开始, 此处便作为发配流放犯人的首选之地,就像电视剧里演的一样 ,动不动就发配宁古塔去,永世不得回朝,满清之所以把犯罪的人发配到宁古塔,是因为此处实在是荒芜的不毛之地,再加上恶劣的环境和气候,就可以起到一个惩治犯人的效果。
还有就是,发配过去的犯人,可以在此处开垦建设宁古塔,犯人一般是自给自足,这样就可以省去一笔吃喝拉撒的开销,两全其美的好事 何乐而不为呢。
宁古塔距离北京有几千里之遥远,那犯人怎么过去呢,骑马或者坐轿吗?想多了吧,其实是靠着人的两条腿, 一路走到目的地的,一路走下来,越往北 又还能 越往北越荒凉,经过荒凉沼泽地质地还会野兽经常没。
所以在路上的艰辛不比唐僧取经容易, 甚至比那个还要艰难万分,有的人就因为饥寒交迫,而病是在半路上,那些身体好的 ,命大的 就算到达了目的地 也只是唐僧取经的第一步而已,因为接下来等待他们的是。无休止的劳作 ,并片刻不能歇息,一年四季 寒来暑往,这些犯人就像一个机器一样的 不停的高度的运转。
宁古塔经过几代犯人, 不眠不休的努力劳作和开垦,到达清朝末年,经过200多年的变迁,宁古塔也不再是那个荒凉之地它已经变成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美丽家园,所以有的犯人就干脆留在此地 娶妻生子 繁衍生息。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清朝的重犯都被发往宁古塔,清朝覆灭后,宁古塔的犯人如何安置?
看过清宫剧的人都了解一个情节:皇帝龙颜大怒时,往往会奏折一扔,脱口而出一句话:发配宁古塔,披甲为奴,永世不得入京。这虽然只是皇上云淡风轻的一句话,可被判决的人一辈子就这样交待了。为什么?因为宁古塔在那个时候本来就不是人待的地方,更何况还要给披甲人为奴呢?
宁古塔,一个冒着寒气的名字,使人闻之丧胆,发过去的犯人九死一生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宁古塔三个字对于清朝人而言,那就是人间地狱。一般情况下都是有去无回,而还有一部分情况则是犯人没到达宁古塔,已经没有命了。
但犯人们又没有自由,也没有理由反抗。因为在《大清律例》里,对于流放宁古塔的罪则记载非常清楚:强盗免死减者,行劫数家止首一家者,伙盗供出首盗即时拿获者,偷盗坟墓二次者……具佥发宁古塔处。
这是乾隆初年的清律规定,由此可以看得出来,通常是重刑犯人才会被发配宁古塔。据历史资料来看,去往宁古塔的犯人也不是都回不来,通常十年是一个周期,如果在这十年时间里,犯人改造态度好,又还有回归原籍的愿望,且还活着的话,政府会考虑将其发回原籍的。
当然,被皇上判定了永世不得回京的人除外,因为这种犯人不是高官就是皇亲,反正不是普通犯人一类的。这种只有皇上亲自进行特批,才有回京的可能。
事实上,宁古塔虽为一个名字,但它的等级并不一样,也就是说宁古塔犯人被改造的程度不同,其被发配的等级地也不一样。
在《三流道里表》以及《五军道里表》等类的清律资料里,都可以看到对于宁古塔流放远近的规定。其中,宁古塔附近即离京2000里左右的地方,为一级;2500里的地方为二级,3000里就是宁古塔边远地区了,称为三级。
通常情况下,到宁古塔边远地区,也就是三级地区已经很难让人存活。但还有4000里的地方,这种地方就是极边地区、烟瘴地区。去这种地方就可称得上九死一生了,基本上皇上想让你死,所以才发配到这样不适宜生存的地界。
有人说大学士纪晓岚也曾经被流放新疆两年的,可是说白了,纪大学士去的也幸亏是新疆,要是换成宁古塔极边之地,他肯定是回不来的。
宁古塔到底在哪里,为什么会如此令人恐怖?只有读懂了方位与现实才能了解我们总是说宁古塔,这个名字是熟悉了,可具体方位在哪里呢?它之所以如此恐怖其实与它的方位不无关系。
打开中国地图,可以看到宁古塔的地界划分: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的南岸,这个地方是黑龙江省地界,属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区域。
之所以得名宁古塔,是满语翻译而来的意思。当年努尔哈赤在这个地方驻过军,其中他的六个儿子都在此住过。满洲语中的“六”便发“宁古”的音,而“个”则为“塔”音。如此才有了宁古塔这个名字。
当然,除了当时此地荒凉之外,还有就是距京路途遥远,凡被判流放刑的人,必须按着规定的日子到达宁古塔,否则也是要处罚的。
按规定,犯人一个月内起身上路,于途中只能走五十天。如果按2500里等级来算的话,那就意味着犯人必须50天时间赶到宁古塔。
那个时候一不能骑马,二不能坐车,更没任何高科技的交通工具,完全就是十一路,自己戴了手拷脚镣,一天走五十里路?这是不是难度系数有点高呀?
非但如此,路上一点也不安全:“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字面的意思,被野兽吃了有可能,被人吃了也有可能,反正生的希望渺茫。
有人问怎么还会被人吃了呢?难道有食人族吗?这倒不是,主要还是每个犯人一天的伙食有限,一人八两,多了一点也没有。如果再被克扣一点,那就更少的可怜了。假如是拖家带口的,十二岁以下孩子则食量减半,想吃饱是门也没有。如此人饿的走不动,不就只剩下人吃人了吗?
而就算活着到了这个地方,不要说体能难以接受,寒冷、风沙,缺水、少食,各种艰难可想而知。最为要命的是如果是与披甲人为奴,还要受到披甲人的奴役与欺压,那就更没有活路了。
披甲人是什么人?就是接受投降的人,他们比起正规军地位要低一些,但却高于被流放的奴隶。在不打仗的时候,他们就要自己种地养活自己,有了奴隶的他们怎么会不拼命用出本来呢?
清朝灭亡,宁古塔的犯人们解放了吗?他们是回到北京还是依旧原地驻守?事实上,被流放于宁古塔的人就相当支援大西北开发的意义相同,将其放在边远、荒凉的地区,进行当地农业、牧业等等方面的发展与创造。
有的人一听说自己要被流放宁古塔,还没上路呢,直接就吓死了。据说更有甚者,为了不活受罪,有的犯人是直接自杀而死的。那个时候的人对宁古塔这三个字,有着心理上的恐怖情结:发放宁古塔,毋宁死。
还好,清朝到了溥仪这里算是结束了,犯人们也不用再发放宁古塔去找虐了。但问题是那些已经被发去了宁古塔,而且还活着的人怎么办呢?
其实到了清朝末期的时候,往宁古塔流放的犯人已经大大减少了。可能是清政府有点忙,来不及处理犯人了吧。所以,虽然那个时候宁古塔还有一部分犯人,但因为当时时局的动荡以及交通的不便,他们与政府的联系已经很少了。
就算是还有可以申请回京机会的,他们也不那么积极了,毕竟年纪大了是一方面,能活下来的也是能适应当地条件的了。如此天高皇帝远,习惯了就不会再想回来受气了。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整个清朝是从顺治年间便开始发放宁古塔,开始对宁古塔进行治理、开发的。如此一来,宁古塔附近、近边之地也开始变得好起来,不再是那么荒凉、野蛮的地方。除了烟瘴、极边之地,其他还算是能生活下去了。
那些早年被流放过去的人,既然在那个地方有了立足之地,披甲人也好,官员也好,基本也已经买帐,不再过度为难于他。走与留,结果也就没什么太大分别了。所谓人熟是一宝,中国人就是这样,习惯了一个地方,就是苦些,也不愿再挪动。
当然,民间还有另外的一个版本,说是当年袁世凯拒绝收留这些流放的犯人,他不允许这些人回归原籍。所以强制被留在当地的,是很大一部分。有一小部分的人,则是被亲友给花钱赎出去了。
时至今日,宁古塔已成为了历史资料上的一个名字,而现代文明的社会也不会再有曾经那样艰苦卓绝的地方了。想来那些被留在宁古塔的人,也已经传承了好几代了吧,他们的家人在那里,那里便会永远是他们的家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