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谁的官职大?为什么?

东汉末年,关东群雄起兵讨伐董卓,由此拉开了群雄割据的序幕。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给这段历史披上了一层一层的华丽外衣。

剥开戏曲、小说中的那些华丽外衣,史实中的“十八路诸侯”是什么情况呢?到底有哪些人?谁的官职最大?为什么推举官职并非最大的袁绍为盟主呢?

反董诸侯都有谁?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起兵,各有兵马数万,推袁绍为盟主。(《三国志.武帝纪》)

以上,是正史中反董联军的主要力量。

此外,在听说诸州郡起兵后,长沙太守孙坚也起兵响应,一路发展到数万人。

尽管当时的孙坚政治上还依附袁术,但可以算是一路“诸侯”了。

而曹操当时虽然也散家财起兵,并在联军中行奋武将军,但毕竟没有地盘,实力与上述诸侯尚有差距。

至于在小说中出尽风头,斩华雄、战吕布的刘关张兄弟嘛···

根本没参与!

当时的刘备,还在跟随公孙瓒。

连公孙瓒都没有参与讨伐董卓的战争,刘关张兄弟就更不必说了···

因此,发起讨伐董卓的诸侯,只有10路,算上积极参与的孙坚、曹操,最多算12路。

这些诸侯,谁官职最大呢?

从刘备个人升迁看“诸侯”官职大小

虽然刘备没有参与讨伐董卓,不过,他后来的个人升迁,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老同学公孙瓒手下时,刘备混到了平原相。

汉代实行的是郡国制度,郡有郡守,国有国相。

刘备的平原相、鲍信的济北相,都是诸侯国相,是千石的官吏。

刘备奉命帮助陶谦抗击曹操时,陶谦为了拉拢刘备,表刘备为豫州刺史。

这个豫州刺史,此前反董联军的孔伷作过,后来袁术也表孙坚作过。

此后,刘备被吕布所败,曹操为了拉拢刘备,又让他做了豫州牧。

州牧,与讨董联军中的冀州牧韩馥级别一样。

这已经是二千石的高级官吏。

吕布平定后,曹操企图强化拉拢刘备,又拜刘备为左将军。

左将军,与反董联军中的后将军袁术基本相当,同为四方将军。

东汉时的前后左右将军,位次上卿,是中二千石(比二千石高一点)的高级官吏。

因此,我们由此可以得出:后将军袁术,是当时讨董联军中时任官职最高者。

具体官职顺序,与前文头介绍各“诸侯”的顺序基本相当。

官职已不是最主要衡量标准

不过,最后大家推举的盟主,却并非官职最高的袁术、韩馥等人,而是时任渤海太守的袁绍,这是为何呢?

在当时的政治生态中,官员的选举、提拔,多赖于顶级士族的提携。

自然,在朝廷官僚体系之外,以顶级士族为中心,天下官僚、士族形成了一个新的网络。

因此,四世三公的袁家,门生故吏遍天下。

仅就当时而言,荆州刘表、冀州韩馥,都是袁氏故吏。

至于地方豪强、士族、官僚,“袁氏网络”者更是影响深远。

诸侯反对董卓,本质上就是抵制董卓控制下的朝廷,大家自己来玩。

既然董卓控制的朝廷都不被承认了,朝廷下的官僚系统,自然已不是影响大小的主要标准了。

在“圈子”中的影响力,是政治影响力最重要的衡量因素!

这种情况下,“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可见袁绍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弟弟袁术。

推举袁绍为盟主,相对能协调起兵各诸侯的利益关系,也能提高联军对中立各方的影响力。

比如:幽州刘虞、荆州刘表等人,虽没有公开参加反董卓联军,但与袁绍“相结”。

天下将乱,汉末的官职已经沦为军阀们纵横捭阖的工具,不再是最有影响力的政治资源。

当朝廷失去了保护豪强利益的能力时,豪强、士族之间自发组成的关系纽带的影响力,显得更为重要!

因此,乱世之初,二袁的政治影响力极大,占据着最有利的竞争位置。

遗憾的是···

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谁的官职大?为什么?

十八路诸侯的说法来自于《三国演义》,正史上讨伐董卓的时候肯定是没有这么多诸侯的。这些所谓的诸侯名义上是讨伐国贼董卓,但更多的却是各怀鬼胎,为了保存实力以及希望能从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分一杯羹,大多都是出工不出力,真正打过董卓的也就孙坚和曹操(顺便说一句,华雄就是孙坚斩的),最终讨董也是草草收场。这里小祁就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十八路诸侯)

第一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袁术(生年不详-199),字公路,今河南商水人。袁术和袁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司空袁逢的亲儿子,只是袁术是嫡出,袁绍是庶出,而且因为袁绍被过继给了伯父袁成,因此史书多称他们二人为堂兄弟。

袁术举孝廉出身,历任河南尹、虎贲中郎将,后来董卓入京以后为了拉拢“四世三公”的袁术,表袁术为后将军。别看将军带个后字,就以为不咋地,其实这个董卓给的后将军恰恰是十八路诸侯中的最高官职!后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位列第六,秩中二千石,也就是月俸一百八十斛!

(袁术影视形象)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率先僭越称帝,这使得他成为了众矢之的,先后被吕布和曹操击败。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袁术吐血而死!

第二路、冀州刺史韩馥

韩馥,字文节,今河南禹县人。韩馥是袁氏门生,担任过御史中丞,后来也是被董卓任命为冀州牧。后来韩馥在袁绍的进攻下投靠了张邈,最后因为害怕而自杀了!

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

孔伷,字公绪,今河南开封人。他也是被董卓任命的官员,为豫州刺史!在反董之后病死。

第四路、兖州刺史刘岱

刘岱,字公山,今山东福山人。刘岱与其他诸侯不一样,他是汉室宗亲,先后担任过侍中、兖州刺史。后来他在攻打黄巾军时兵败被杀。

第五路、河内太守王匡

王匡,字公节,今山东泰安人。王匡早年跟随大将军何进,何进死后,被朝廷任命为河内太守。

第六路、陈留太守张邈

张邈,字孟卓。年少时家里比较富裕,且爱结交朋友。他初任骑都尉,后升为陈留太守。在讨伐董卓失败后先后跟随曹操、吕布、刘备,最后在投奔袁术的路上被部下所杀。(张邈漫画形象)

第七路、东郡太守乔瑁

乔瑁,字元伟。初任兖州刺史,后迁为东郡太守。《三国演义》中说是曹操矫诏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但是实际上这个人是乔瑁(真实历史上叫桥瑁)假借三公的名义要求各州郡出兵讨伐董卓的!后为刘岱所杀。

第八路、山阳太守袁遗

袁遗,字伯业。他是袁绍的堂兄,当然也是出于汝南袁氏!初为长安令,后任山阳太守。最后被自己的士兵所杀。

第九路、济北相鲍信

鲍信,字允诚。初任后军校尉,后任济北相。后在攻打黄巾军时被黄巾军所杀。

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

孔融,字文举,从小就学习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中的孔融就是他。他年轻时多次辞官不仕,后来曾先后出任过中军候、虎贲中郎将、议郎,最后逃到北海郡为相。后因为触怒曹操而在55岁时被曹操所杀。(孔融影视形象)

真实历史上此时的孔融此时担任的应该是北海相,当时北海国境内黄巾军猖獗,而孔融作为北海相也一直疲于应付黄巾军,根本无暇前去讨伐董卓!

第十一路、广陵太守张超

张超字孟高,是陈留太守张邈的弟弟。最终被曹操所杀。

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谦

陶谦,字恭祖。他举孝廉入仕,历任舒、卢二县的县令,后升迁为幽州刺史、议郎,黄巾之乱后,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公元194年,六十三岁的陶谦病死。(陶谦影视形象)

真实历史上陶谦非但没有举兵讨伐董卓,反而还派遣使者去给朝廷进贡。陶谦和其他地方势力对待朝廷截然不同的态度因此赢得了董卓的好感,陶谦因此被朝廷加封为安东将军、徐州牧,而且还封了侯爵-溧阳侯!

第十三路、西凉太守马腾

马腾,字寿成,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马腾初任军从事,逐渐升迁到偏将军。但是后来马腾联合韩遂等人占据凉州,反抗朝廷。直到公元192年才和韩遂一起进长安,被朝廷任命为征西将军。公元212年,马腾和两个儿子均被曹操杀死,并被夷灭三族!

因为当时的马腾属于叛军,所以也不可能举兵伐董!

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孙瓒

公孙瓒,字伯圭。公孙瓒也是举孝廉出身,初任辽东属国长史,历任涿县县令、骑都尉、中郎将降虏校尉。

公元189年,公孙瓒被朝廷封为奋武将军、蓟侯。之后公孙瓒因为打破黄巾军而名声大噪,后来公孙瓒因为和袁绍争斗中失败而引火自焚。(公孙瓒漫画形象)

在历史上,公孙瓒当时因为以奋武将军的身份防守北方少数民族,因此也没有参加伐董之战。

第十五路、上党太守张杨

张杨,字稚叔。张杨虽然参加了伐董联盟,但是他当时并不是上党太守,而是在伐董联盟解散以后才被董卓封为河内太守。而且此时的张杨漂泊不定,手下也仅有数千人,是否能够作为一路诸侯还需商榷!

第十六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孙坚,字文台,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坚是真正的猛将,诸侯之中唯有孙坚斩杀华雄、大破董卓,亲率大军攻破洛阳。在所有讨伐董卓的诸侯中,孙坚所率领的军队也是唯一一支多次与董卓军队正面交锋且能取得大胜的!但是当时其他诸侯只为争夺地盘,无暇攻打董卓,浪费了孙坚的一番努力!

(孙坚影视形象)

虽然孙坚作战勇猛,但是孙坚是否作为一路诸侯也有待商榷。因为当时孙坚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附于袁术的。但是无论如何,孙坚都是这些诸侯中最为勇猛之人!

第十七路、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袁绍,字本初。虽然出身名门,但是因为是庶出,所以年少的袁绍过的并不容易,而且就因为这也一直被嫡出的袁术所看不起。袁绍在二十岁前就做到了濮阳县令,后来依附大将军何进。公元188年,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袁绍影视形象)

董卓入京以后,面对董卓的专横跋扈,袁绍极为愤怒,为此曾当面指责董卓。后袁绍因不肯与董卓合作,不得已逃出京城。而董卓为了安抚袁绍,就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邟乡侯。讨董联盟解散以后,袁绍就致力于扩张地盘,他先占领冀州,又先后占领青州、并州和幽州,成为了汉末势力最大的诸侯。然而后来在与曹操争雄北方的时候失败,于公元202年病死。

第十八路、典军校尉曹操

曹操,字孟德。同样是举孝廉入仕。在曹操名声大噪之前,曹操的官场生涯也是比较坎坷,数次被罢官降职,又数次被启用。公元188年,曹操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在董卓入京后,曹操同样不与董卓合作从而逃出京城。

袁绍讨伐董卓时,曹操以代理奋武将军参加了联军。诸侯联军惧怕董卓而不敢出兵,唯有曹操独自率兵和董卓决战,最后因为实力悬殊而大败而归。

此后曹操击败黄巾军,获降兵三十万人,他收编这些人的精锐,组成青州兵,而这成了之后曹操纵横天下的根本力量!他先后击败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腾等人,统一了北方,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势力。只是在他想击败孙权、进而统一中国时在赤壁一败涂地,从此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力量与机会。(曹操影视形象)

公元220年,六十六岁的曹操病逝。

在这所谓的十八路诸侯中,出现了刺史、太守和相三种主要官职,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三个官职并加以比较。

东汉时期的官员等级称秩,以“石”区分,而另以斛计算各级的俸禄米谷!东汉将官员等级共分为秩万石、秩中二千石、秩二千石、秩比二千石、秩千石、秩比千石、秩六百石、秩比六百石、秩四百石、秩比四百石、秩三百石、秩比三百石、秩二百石、秩比二百石、秩一百石共十六级!

东汉将全国除京师以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每个州的长官即为刺史(或州牧),秩二千石,也即月奉一百五十斛。刺史和州牧经过多次更改,但都是一州的最高长官,只是州牧兼领军政、因此权力更大!

在州以下又设郡国(东汉是郡县和封国并存制),郡的最高长官即为太守,秩二千石,和刺史一样!封国的最高长官名义上是国王,而相则是封国实际主持政务的人,秩二千石,类似于郡的太守!

因此这三个官职在等级上是一致的,都是秩二千石,只是在管辖范围上有所区别。而袁术的后将军则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是这十八路诸侯中最大的官职!

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谁的官职大?为什么?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三国演义》的说法,在正史中并无此说,但讨伐董卓的诸侯的确不在少数。不过参加这次行动的,有后将军、州牧、太守、国相,曹操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自立代理奋武将军。

根据题主的意思,究竟有多少路诸侯参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的官职最大。

这就需要比较一下后将军、州牧、太守、国相、奋武将军,谁的官职大一些。

从品秩来看,都是二千石的官吏,虽然汉末朝廷不再发放俸禄,但有这个标准,基本还是能够反映职位的高低。国相相当于郡守,而州牧应该是郡守的长官。也就是说州牧要高于郡守和国相。

至于后将军与州牧究竟谁更大一些,看一下具体情况吧。

东汉的将军,一般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及前、后、左、右四将军。这是正儿八经的将军,但一般不常设。其中的前后左右将军,位在九卿之下。

由此可知,后将军已经进入将军行列,属于高级军官。

随着汉末诸侯势力具备了带兵权,一般是中郎将的职衔。

中郎将品秩二千石,低于诸将军,介于将军与校尉之间。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

从这里看来,作为后将军一般不常设置,一旦设置,就是进入战时状态。在战时状态,将军的权力就很大。尽管州牧、郡守的权力很大,但在战时状态,一般是中郎将,这就比将军差了一些。

因此,在豹眼看来,后将军还是要高于州牧与郡守、国相。

也就是说,作为后将军的袁术是讨伐董卓的诸侯势力中,官职最高的。不仅曹操那个自封的杂号将军无法与之相比,就是那些州牧、郡守、国相,也无法相比。

虽然渤海太守袁绍被推举为盟主,自号为车骑将军,但这不是朝廷任命,缺乏权威性。其真实的职级还是比不上袁术,但爵位是邟乡侯,这比袁术要高。

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谁的官职大?为什么?

在十八路诸侯中,袁术的官职最高,而袁绍和孙坚的爵位最高。

首先要说一下,正史上没有什么十八路诸侯的说法,这仅见于《三国演义》。而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一下十八路诸侯是哪些人。在《三国演义》第五回里提到他们分别是:

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然后再加上一个发起人人骁骑校尉曹操。以上共计是四个刺史、十二个太守、一个相,外加一个校尉,其中袁术还加了后将军这个职务。

在东汉建立时,天下共划分为十三个州(后来凉州的河西四郡被单独列出来,设立了雍州,所以东汉后期时,天下共有十四个州)。而在州的下面,则设有郡,或者是相当于郡的封国。

在州一级,东汉朝廷设立了刺史(后来一度改名为州牧,之后又变回刺史),监察这一州所属的地方官员。在郡则设有太守,封国理论上最高长官是国王,不过实际上通常是相来代替主持。

虽然刺史只是六百石官,官位比两千石的太守、相还低,而且并不直接负责地方上的各种事务,看上去似乎没什么实权。不过因为刺史代表朝廷监察地方官员,可以评定官员的功过,因此其权力还是相当大的。

而且黄巾军起义以后,刺史往往也兼管地方事务,因此这一时期刺史肯定可以视为太守、相的上级。

从这一点来说,十八路诸侯里,应该是四个刺史职务最高,十三个太守和相紧随其后。至于曹操只是骁骑校尉,只能排在最后了。

然而南阳太守袁术还有一个职位,就是后将军。后将军和是四方将军之一,和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并列,在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之后,位次于上卿,这个可就比刺史要高了。

因此算上这个职务,袁术的官职就是众诸侯中最高的了。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十八路诸侯中还有两位有封爵,分别是乌程侯孙坚和祁乡侯袁绍。

汉代的侯位分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四级。乌程是扬州吴郡下属的一个县,祁乡则是豫州沛郡下面的一个县,因此孙坚和袁绍都是县侯,侯爵中最高的一级。

汉代早期规定没有大功不得封侯,想封侯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比如李广就因为一直没能封侯,因此留下了“李广难封”这么一个典故。东汉后期虽然没那么严格,封爵有所泛滥,不过能封爵也是非常荣耀、尊贵的一件事。

所以在十八路诸侯中,孙坚和袁绍的地位也非同一般。

当然,实际上在十八路诸侯推选盟主时,并没有比较大家的官位和爵位高低,只考虑了袁绍出身的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号召力大,所以推选他为盟主。

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谁的官职大?为什么?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中宦官当道,国舅何进无能,矫诏引狼入室,导致董卓专权,激起十八路诸侯群起讨伐。那么这十八路诸侯都有谁呢?

一,小说《三国演义》十八路诸侯名单是:

第一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第二路,冀州刺史韩馥。

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路,兖州刺史刘岱。

第五路,河内郡太守王匡。

第六路,陈留太守张邈。

第七路,东郡太守桥瑁。

第八路,山阳太守袁遗。

第九路,济北相鲍信。

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路, 广陵太守张超。

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谦。

第十三路,西凉太守马腾。

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孙瓒。

第十五路,上党太守张杨。

第十六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第十七路,邟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第十八路,矫诏发起人、典军校尉曹操。

二,历史上真实的讨伐者和实际情况

根据《三国志董卓传》,当时明文记载讨伐董卓的,只有冀州刺史韩馥、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南阳太守张咨、陈留太守张邈、河内太守王匡,长沙太守孙坚等人。

《三国志董卓传》:开始的时候,董卓很信任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他们给董卓推荐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等担任各州郡长官。但是,等韩馥等人一到任,马上联络,合伙兴兵讨伐董卓。董卓认为周毖、伍琼欺骗他,立刻杀了他们。

而且,这里需要补充说明几件事:

1,历史上发起诸侯共讨董卓的,并不是曹操,而是桥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英雄记》:“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董)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

2,公元190年(初平元年),南阳太守张咨还没有出兵,就被北上讨伐董卓、路过南阳的长沙太守孙坚,擅自捏造罪名杀了。

3,董卓入洛阳后,为拉拢袁术,表奏袁术为后将军;袁术惧祸逃往南阳。长沙太守孙坚杀死南阳太守张咨,引兵从袁术。袁术与孙坚联手,上表行孙坚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孙坚领军出征,袁术只是在后方给孙坚提供粮草补给。

故此,孙坚归附袁术,不能单独算一路,应该和袁术算一路。孙坚率军击败董卓军的胡轸、吕布,斩杀了华雄,取得大捷。

4,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关东州郡起兵讨董,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自号车骑将军,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韩馥留邺,供给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屯酸枣,后将军袁术屯鲁阳,各有军队数万。

不过,讨伐董卓的各州郡长官各怀异心,迁延日月,保存实力。酸枣驻军的将领每日大摆酒宴,谁也不肯去和董卓的军队交锋。酸枣粮尽后,诸军化作鸟兽散,一场讨伐不了了之。

三,汉代官制和演变

西汉立国时,基本延续了秦朝时的郡县制。不过到了东汉,由于增加了州刺史,郡太守的地位被降格了。

说起这个州刺史,原先本来是作为中央派驻到郡一级地方,作为监察官员,监督郡太守工作的。结果后来,这个州刺史演变成为了地方最高长官,郡太守就由此降低了,成为州、郡、县三级管制。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隋朝“废郡”为止。

州刺史:东汉将洛阳之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各遣刺史一人为长官。另以京兆、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弘农七郡为司隶校尉辖区,称司隶部(汉代州也称部)。

各州沿袭西汉成帝制度,设州牧一人。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改称刺史。

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再改州牧,待遇是秩二千石。东汉刺史有固定的驻地和官署,纠劾所部太守、县令不必如西汉制度上三公按验,可以直接罢免,权利很大。改州牧后,又兼领军政,职位更高,权力更大了,几乎类似于唐朝的节度使和清朝的总督,而管辖地域的广阔,又不是唐朝节度使所可以相比的。

也就是说,在汉末,州大于郡,郡大于县。州牧或州刺史大于郡太守,郡太守又大于县令。

四,讨逆军最大的官僚是谁

所谓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那是小说的说法,实际上应该没有这么多。至于这里面谁的官职最大,这得比较,

有人说,最大的官僚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不过,袁术的后一个职位南阳太守是实,前一个职位“后将军”是虚。

在汉朝,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不是常设,往往是在一个战役开始时临时任命,战役结束以后就不存在了。和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设立的前、后、左、右四个将军不同。

据有人说,后将军的待遇是:秩中二千石,也就是月俸一百八十斛。不过笔者没找到这方面的相关史料。另外,特别讽刺的是,袁术的后将军是董卓封的,就因为董卓封了他这个后将军,袁术害怕了,才避祸回到了南阳。而所谓十八路讨逆军讨伐的对象就是董卓。故此,袁术的这个后将军根本就不能算数,而且袁术也从未享受过这个后将军虚衔待遇。

讨逆军里大多数是太守和刺史,州刺史大于郡太守。故此,我们只能在州刺史和刺史以上官职里比对。

州刺史有: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徐州刺史陶谦。另外,还有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和邟乡侯、渤海太守袁绍两个人。

上面六个人相比较,还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和邟乡侯、渤海太守袁绍两个人地位高一些。因为无论是郡太守,还是州刺史,都是现任官职,而侯爵却是终身的,还可以由子孙世袭。

在汉朝立国的时候,曾经有过规定,皇族以外的人不得封侯。不过后来这条规矩慢慢不太严格了,故此有了外姓侯爵。

孙坚的吴程侯是县侯,是实打实挣来的。也是董卓进京以前汉天子封的,含金量最大。

而袁绍的颃乡侯是乡侯,显然比孙坚的县侯差一个档次,另外,袁绍的这个颃乡侯,和袁术那个后将军一样,也是董卓封的,讨逆军讨伐的是董卓,这个颃乡侯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故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十八路诸侯讨逆军,最大的官僚,应该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谁的官职大?为什么?

东汉末年参与讨伐董卓的诸侯,并没有十八路之多。根据《三国志》和《后汉书》的相关记载,当时参与讨伐董卓的州郡长官应该只有十一家。分别是:

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

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

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

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

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

广陵太守张超(陈留太守张邈之弟);

在正式名单中,没有曹操和孙坚。

曹操因为当时被通缉,职务被撸了,只能是附属在陈留太守张邈名下参加会盟。

孙坚因为当时也被通缉了(因杀荆州刺史王叡而被通缉),长沙太守一职被撸,而且他参加讨董的时间也晚,所以正式会盟名单当中也没他。(孙坚参加讨董战争时,酸枣盟军已经解散了。他整整晚去了九个月)

当然,加上曹操、孙坚也无妨。

曹操会盟时,袁绍表举他为“行奋武将军”。

孙坚会盟时,袁术表举他为“行破虏将军”。

两人都有临时代理职务,而且两人也都有兵马助战,事实上是一路诸侯。加上他俩,就是十三家。

PS:“行”的意思是代理,曹操和孙坚当时的奋武将军和破虏将军都属于诸侯自封,并不是朝廷正式任命的。

至于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这只是演义小说杜撰的产物。罗贯中在以上十三家之外,额外又加上了五路: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以及上党太守张杨。

在这几个人中,陶谦没参加任何行动,公孙瓒在幽州打匈奴人,马腾在造反,孔融在镇压黄巾军。这四位都没参加会盟。

当时只有上党太守张扬真正参加了讨伐董卓这一事件,但是张扬也没有参加十三路反董诸侯的会盟。因为他跟袁绍抢地盘失利,与联军闹掰,后来又转而投靠了董卓。

值得一提的是,张扬还是当时第一个站出来号召群雄讨伐董卓的人。结果他前脚号召大家反董,后脚就投靠了董卓。从他的行事作风便可看出,联军其实都是稀烂货。

另外还有一点要说清楚的是,历史上的群雄会盟,并不如《三国演义》中的那样,关东十八路诸侯合兵于洛阳城外,共同出兵讨董卓。真实历史上,讨董联军是各自起兵,比如袁绍在河内,袁术、孙坚在荆州南阳郡的鲁阳县,曹操、张邈等人在酸枣,韩馥和孔伷分别在邺城和颍川。

他们并没有会合于一处。

没有会合,也就意味这些诸侯,打起旗号反董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出兵跟董卓开战的人并不多。大家都在观望,想让别人跟董卓打个两败俱伤了,他们再去捡便宜。

至于这些人谁的官职最高,其实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陈寿对此已经有排序了。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袁术因为是后将军,所以陈寿把他排到了联军的第一位;韩馥因为是州牧,所以被排到了第二位;孔伷、刘岱二位因为是刺史,所以被排到了三四位;剩下的王匡、张邈等人都是太守或国相(相当于太守),所以排序就靠后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两个疑问。

①,袁术的后将军职务有这么高级吗?甚至比州牧都要高?

②,既然袁术职务这么高,为何大家都拥立袁绍做盟主呢?

这两个问题,逐一来说。

东汉官员的等级,从高到底,分别是:

万石、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百石以及斗食和佐史。

其中,袁术的后将军属于“中二千石”,也就是工资级别的第二级,每个月领180斛粮食的工资。而韩馥的州牧属于“二千石”,也就是第四级,每个月领120斛粮食。

所以这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虽然,州牧的实际权力要大于后将军,但实际权力是实际权力,政治地位是政治地位,这是两码子事,不能混为一谈了。

后将军和州牧若在站在一起,一定是后将军站在高位。这是规矩。

袁绍估计也懂这个规矩,也知道自己渤海太守级别太低了,担任盟主不太合适。所以他就自封为车骑将军,压了袁术一头,以方便自己统领诸侯。(车骑将军比前后左右四方将军高一级)

绍自号车骑将军,主盟。——《三国志·袁绍传》

PS:所谓“二千石”、“真二千石”、“中二千石”的区别,就在于工资打不打折。“二千石”虽然名义上称为两千石,但是发工资的时候要打七二折,朝廷仅实发1440石俸禄。而“中两千石”是不用打折的,可实领2160石。后将军与九卿一样,都是“中两千石”。州牧与郡守一样,都是“两千石”。

再说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都捧袁绍,却不捧袁术。

这其中的缘由,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袁绍早年通过对自己的炒作,已是名满天下之人。董卓进京后,他又适时得跟董卓死磕,横刀长揖而去,闹得天下人皆知。

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三国志·袁绍传》

再加上他四世三公的出身,威望巨大。所以东郡太守桥瑁发布矫诏,通知各州郡搞事情后,袁绍自然而然就被推举为了盟主。

他做盟主,也算是世人对他实力和威望的一种认可。

相比于袁绍,袁术跟他最大的差距就是威望不够,炒作不够,天下认识他的人远没有认识袁绍的多。

当然,袁术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袁绍当盟主是对自己最大的侮辱。所以讨董战争开始后,他与孙坚单独行动,并未与袁绍和酸枣盟军有任何互动。后来更是因为这件事,跟袁绍闹了很长一段时间矛盾。

第二,袁绍的盟主是酸枣盟军抬举的。袁术距离枣盟军太远,袁绍较近,所以大家就顺势推举了袁绍。

讨董联军中,势力最大的一拨是曹操等人组成的酸枣盟军。这帮人地位都不高,最高的人也只是兖州刺史刘岱。剩下的人都只是太守、国相一级的地方中级官员。这些人讨伐董卓,声望不够,必须要有袁绍或袁术这样的人撑场面才行。

当时袁术在荆州鲁阳,袁绍在河内,盟军在兖州酸枣。看地图就知道了,酸枣盟军与袁绍形成互动,明显比袁术要方便。

事实上,当时也确实是如此。酸枣盟军举旗会盟后,袁绍很快就有了反应,而袁术那边则晚了很多。他在鲁阳待了九个月,一直都没有行动,直到孙坚率军抵达南阳后,两人才一拍即合,开始讨伐董卓。但这个时候已经第二年的事情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