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期,战争的规模有多大?

夏商周时期,国家已经存在,当时的主要战争模式是车战,那么双方会有多少人参与呢?

对于商周时期的战争,尽管史书多有记载,但后人对史书所呈现的数字质疑颇多。

不过,我国史家历来严谨,我们在持“怀疑精神”的同时,不妨先“怀疑”自己“怀疑”得对不对。

商代战争(除了牧野之战):三万以内

商代以前的战争规模,因为过于遥远,连“信口开河”的数据都没有。咱们就根本无从掌握了。

最早关于战争规模的记载,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

殷王每次发兵,大约在3-5000人。

最高的发兵记录出现在武丁时期,当时,曾在三个月内连续征兵七次,共动员了23000人。

单次出兵的最高记录,则出现在武丁之妻妇好讨伐羌方时,兵力为15000人。

如果把交战双方兵力都算上,规模较大的战争应在3万以内。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数据,都是对外战争的数据。这些作战的地点都远离商人王畿,受制于当时的交通运输条件,兵力动员的主要制约因素不是兵源,而是补给、运输。

因此,10000多人的作战部队,是对外作战动员能力的极限,却不是兵源的极限。

商的最后时刻,牧野之战,王畿附近的决战,动员能力与之不可同日而语!

牧野之战:14-20万

商周之际的牧野之战,应该是战国以前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史记.周本记》的记载是:周军有“车兵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诸侯军“会者车四千乘”,商纣王军“发兵七十万人”。

对于这些数字,尤其商军的数字,几乎没有人相信。

其实,《史记》已经我国古代最严谨的史书了,值得起码的尊敬,后人真别急着否定人家!可能咱们理解有偏差呢?

先聊聊周军和诸侯军。

周军动员“车兵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

参考《周礼》,周初一乘,车上车下共30人(后来步兵比例逐渐提高)。300乘就是9000人。

加上虎贲、甲士,一共57000人。

这个数字,与后来城濮之战时晋文公的兵力基本差不多,而从牧野之战到城濮之战,虽已隔数百年,但生产力并没有出现革命性进步,所以,周军的数量应该算是比较靠谱的。

诸侯军:合车4000乘。

这个数字无法核算。因为,当时还不是周天下,各诸侯一“乘”兵力未必与周人一致。实际上,许多文献显示,即使到了西周,有的诸侯的一乘也才5人。

周天子在孟津会诸侯八百。

商末周初时,各方国平均人口不过8000人,一国出个几十人参加作战,不算不给面子。

所以,诸侯军大约有数万。

周军与诸侯军合计,大约在7-10万。

而《史记》对纣王兵力的描述,似乎很容易被误解。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距武王。——《史记.周本纪》

发兵就发兵,为什么“亦”发兵七十万呢?《史记》惜字如金,不可能无缘无故加上“亦”字。

这说明:所谓七十万,并不是70万,而很可能是与周军相当,也是7-10万。

古文将两个数字连在一起,以表达范围是很常见的做法。比如:三五人,就是表示3-5个人。

当时,由于周军突袭,商军主力远在淮夷,但纣王仍可能临时集结7-10万人。

牧野之战,是决定商族命运的一战,如果失败,依上古时期的特点,失败者可能全族都会沦为奴隶!

所以,此时纣王带来的兵,不是常规的“军队”,而是有多少人拉多少人!

《商君书》曾描写过战国的守城战:守城时,“壮男”一组、“壮女”一组,“老幼病”一组,全部都要参战!

战国与商代相去甚远,但在亡国危机面前,青壮年,甚至老弱病残,全部都会参战,这是不论古今的人之常情!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军攻入关中,大秦情急之下,发骊山囚徒(《后汉纪》说有70万)抗敌!

纣王应该没有大秦骊山那样的浩大工程,但临时征发大规模的武装(包括平民和被裹挟的奴隶)并非不可能。

因此,个人认为:《史记》没有乱说,此战,双方都投入了7-10万人,共有14-20万在战场厮杀。

春秋时期:十万左右

春秋时期的战争,数字争议就小多了。

据《左传》记载,城濮之战时,晋军车700乘。

按照杜预注解,春秋时,一乘兵力已经增加到了75人,所以,此战,晋军有兵52500人。

对于楚军参战兵力,《左传》未加说明。网络上关于10余万人的说法并无出处。

不过,楚军兵力至少与晋军旗鼓相当是合理的推测。

所以,交战双方合计10余万的战役,已经是春秋时期超大规模的作战了。

当然,大部分角逐,规模应当还在数万。

战国时期:大膨胀

战国时,井田制瓦解,“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的限制被打破。

各国人口的大多数,已经不再是奴隶,而是被纳入编户的农民,都成了征兵对象。

各国的征兵范围大幅提高,兵源暴涨。

“二十冠而成人,与戎事”。

因此,如《战国策》所言,秦、楚都“带甲百万”,其他诸侯“带甲数十万”。

对于战国的兵力,许多朋友有疑问:为什么后来大清一统天下,那么大疆域,那么多人口,总兵力才不足90万,战国各诸侯真有这么多人吗?

这是兵制问题。

所谓大清兵不满90万,指的是八旗、绿营这些”经制兵“,他们是“世兵”,也就是长期服役的职业兵。

按照职业兵这个标准,那么,战国也只有“秦锐士”、“魏武卒”这些常备军,兵力都不过数万而已!

显然,光靠脱产的职业兵是无法应付战国的战争烈度的。

同时,战国时期的大规模战役,多发生在交通便利的枢纽之地。

列国调兵调粮,不需像后世讨伐匈奴、南蛮一般“跨越大漠”、“深入不毛”,也不需像诸葛亮一样翻越蜀道,因此,兵源转换为兵员,投入作战非常便利,不会出现后世与匈奴作战时“十个人的口粮运到前线只剩一人量”的困难。

因此,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之大,残忍程度之高,几乎是历代之最。

因此,战国时期,出现了长平之战、秦灭楚之战这种数十万级的大战,打得”男子半数死于长平”、打得“举国皆空”,是真正的“血不流干誓不休战”。

总的来说,兵力是一个统计问题。

因为统计口径、统计方法问题,史书所载的数字或许会令人不解。

但是,那些史家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作者治学严谨,不信口开河。

后世更不可以因为有一些不解之处就轻易认为前人信口开河。

夏商周时期,战争的规模有多大?

夏、商、周(指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的三个王朝,有了政权也就意味着有了真正的军队。而进行战争的目的一是为了包卫自己的部落和国家,二是掠夺对方的奴隶和生产物品。

夏朝的历史主要源于传说,尚未经过正确考证。而商朝则有了大量考古发掘的实物和甲骨文作证。从这些记载看,商朝曾经无数次出兵征伐其他部落,商王武丁和商纣王在位时为次数最多、兵力则最多,规模最大时均达到1万余人。

当商纣王全力向东方开疆拓土时,西面的诸侯周武王姬发联合数百个大小诸侯合兵五万余人(周军约3000人)突然向商王朝国都——朝歌发起进攻。商纣王因为主力部队出征在外,国都空虚,情理之中把几万名奴隶武装起来迎战诸侯联军。双方在朝歌郊外的牧野展开了一场进入奴隶社会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双方投入兵力达10余万。最后以商军倒戈、商纣王自杀而告结束。

牧野之战后,商王朝土崩瓦解,周朝建立。

周王朝建立后实行诸侯分封制,按照《周礼》,军队最高编制为军,每军编制1.2万人。王室拥有6军,大国拥有3军,二等国拥有2军,拥有1军。对外战争都是以中央的名义集合各地诸侯共同举兵,规模最大的应该是周朝初期的周公东征,动员东方大国齐国、鲁国,仅齐国就出兵2万人,加上王室和鲁国军队,总兵力至少在5万人以上。自此以后100多年直到周厉王的历代周王总要出兵讨伐国外戎狄部族及国内不听话的诸侯。但战争的主要目的只是显示兵威而不是武力征服,规模最大不超过万把人。

夏商周时期,战争的规模有多大?

夏商周,从公元前约2070年到公元前256年,前后时间跨度约1800多年,而这战争的规模,也主要是在最后200多年的战国时代才达到高潮。

夏朝,其实就是一个大型部落联盟,主要活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面积很小,人口最多不过小几百万,并且是由几百上千个氏族、小部落联合起来的,爆发的战争除了抵御四方蛮夷的入侵,主要就是内部之间的“打群架”,夏王日常能征调的军队预计不过千人规模。

到了商代,商王的地盘急剧扩大,商朝的人口也已经大几百万,如果以殷墟甲骨文卜辞记载为准,“王登人五千征土方”,就是大王征发了5千士兵去远征土方,常规的征发规模是几千人,当然也有超过万人的,比如那个很有名的王后妇好。

妇好率军南征北战,击败了北土方、羌方、南夷国、鬼方等20多国,在对羌方一役中,妇好带了13000多人出战。甲骨文卜辞记载:“辛巳卜,贞妇好三千,登旅一万,呼伐羌。”最终妇好大获全胜。

到了周朝,青铜器已经高度发达,到了后期,铁器也开始普及,农业不断发展,人口也不断增加,战争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春秋时期,算是商代战争的升级版,双方出战的都是贵族和平民,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国进行改革,在兵制上采用了常备兵制度,全国成立了3万人的常备军,作为春秋时期的五霸之首,东方大国,齐国的军队基本已经到了当时诸侯国的极限。

春秋时期的战争以攻伐为主,顺带着灭国,战争规模都不大,即使到了春秋晚期吴越争霸、吴楚战争时期,战争规模也就几万人,战车还是一个常用的工具,打仗也不是为了把对方赶尽杀绝,基本上到位了就行,君子风度还是很讲究的。

到了战国时期,战争的形态就完全变样了,在以“灭国”为目的的战争环境下,一方总是极尽可能地消灭对方的一切,掠夺对方的土地、人口、财产,消灭对方的战争潜力。

当然,要说战争规模动辄几十万,那还是过于夸张了,正常情况下,得在古书记载上的数字基础上乘以几分之一才行。

例如耳熟能详的长平之战,按照正常记载,双方动员的兵力都在50万-60万以上,想象一下,战国各国加起来2000万人口,5%拥挤在一个区域内混战,以战国的运输条件和后勤条件,这可能吗?汉武帝这么牛,全国几千万人口,前几代皇帝70多年的积累,这么丰厚的家当,打匈奴才打了几次?跨越14年,发动3次大规模的会战,集结最多不过十万骑兵,就已经打的海内空虚、民众因徭役劳役重税而死伤无数,汉武帝最后还不得不发了个轮台罪己诏。

长平之战时,秦赵两国人口不过几百万,出动60多万人,几乎把国内的青壮男子一半以上派出去了,正常来说,这里的60万人,大多数还是聚集在后方和沿途的后勤人员,他们需要运输粮食,器械,维修道路等等,能在一线作战的主力部队不过十几万人,至多不超过20万,否则后勤系统会崩溃。

而如果说60万人在作战,那秦国可以把一半多的人口都拉上去做后勤了,在古代那种交通条件和生产条件,可能吗?还搞不搞生产了?要知道,古代一个士兵打仗,后面至少得好几个农民种地来供养他。

所以,史书上说的坑杀40多万,这里的大多数应该是为赵军提供后勤服务的赵国百姓,只是,他们一并被伤亡惨重的秦军因痛恨而坑杀。

夏商周时期,战争的规模有多大?

一、夏朝的战争规模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是夏王朝,以目前的考古学研究来说,二里头遗址被主流学术界认为是夏朝的都城,二里头遗址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按照人均占地面积150平方/人的标准计算,有专家因此推测二里头遗址在鼎盛时期有2万人在此生活。

这是夏朝的都城大概的人口规模,很明显在夏朝,人是非常少的,史书记载夏朝是以12个姒姓部落为核心组成的部落国家联盟,如果说夏王朝统治部落所居住的都城只有2万人的话,那么12个姒姓部落的总人口也不会超过20万人。

夏都二里头遗址

这20万人中有一半是女性,剩下的一半还有三分之一的小孩与老人,就算当时能做到全民皆兵的话,整个国家全部能够出来的作战的军队也不过六七万人了,注意了,这是夏朝统治下的总兵力,实际上,真发生战争时,能够用来作战的军队只有总兵力的十分之一左右。

也就是说在一次战争中,夏朝真正用来作战的军队到天了也就是六七千人

对于夏朝发生的战争,史书并没有记载战争规模有多大,比如夏启讨伐有扈氏的战争,也被称为甘之战,这是夏朝中央政权讨伐其中一支部落的战争,其战争规模应该是数千人,夏启最多有六七千人,有扈氏最多有一两千人,合起来不到一万人,这是保守的估计。

再比如太康失国一系列的战争中,双方合计参战规模也不会超过一万人,也就是数千人的级别,夏朝最大的战争应该是夏末的鸣条之战,这是商汤讨伐夏桀的战争,也是商灭夏的战争,此战商汤共投入战车70乘,军队6000人,突袭夏朝都城,打败了夏桀的军队,夏桀只带了五百残兵逃走,不久后病死。

鸣条之战

夏桀的军队数量按照前面的分析最多也就是六七千人,也有可能比商军多一点,但不会到一万人,军队数量的多少与战争的胜利没有决定性因素,夏桀败在残暴无道以及人心散乱,虽然军队数量可能多于商军,仍然被灭亡。

鸣条之战是夏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了,也是夏朝晚期的一次战争,双方人数加起来有一万多人,不到两万人

二、商朝的战争规模

上文说到鸣条之战商朝的军队有6000人,这其中还有不少是联合方国的军队,这是商朝初期的情况,殷墟是历史上公认的商朝晚期的遗址,这里出土了15万片甲骨文以及各种文物,殷墟的占地面积是36平方公里,按之前的标准来计算,殷墟至少有24万人生活,都城人口是夏朝的10倍。

按这个标准来算,晚商时期,商朝的总军队最多应该是六七万人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率军讨伐鬼方时,最多的一次率领了13000人的军队,妇好是商朝的王后,也是率军作战的女将军,一个将军一次就能率领万余人的军队,说明商朝的军队总数量符合推测的六七万人。

妇好讨伐鬼方

妇好作战主要是讨伐鬼方,鬼方是外族人,军队数量不详细,至少也是相当规模的级别,那个时候的战争,靠的就是蛮力与战车冲杀,很少有谋略的,人数太少肯定没法打,从这个例子来看,商朝的战争规模在两万人左右的级别

商朝规模最大的战争应该是牧野之战了,这也是周灭商之战,根据史书的记载,周武王出动战车三百乘,虎贲武士三千人,步兵数万人,再加上与周联合的其他诸侯的兵力,讨伐商纣王联军总兵力达到4.5万人。

这一兵力几乎是当时除商朝之外所能出动的军队最高人数了,根据《史记》的记载,商纣王发兵70万人迎战周武王的联军。

《史记 殷本纪》: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

这个记载可能是夸大其辞了,也许整个商朝有70万人口,但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军队,全民皆兵也达不到这个数量,虽然商军中有大量的奴隶和俘虏,但是70万人的战争规模只有战国时期才达到,即使到了几千年后的清朝时期,人口都过亿了,全国总兵力也不过是80万人,所以商纣王不可能有70万军队。

牧野之战

况且商军的主力在东边讨伐东夷,商军的主力应该四五万人,留守军队就是一两万人,合起来总兵力是六七万人,然后商纣王再抓了不少俘虏和奴隶进去,估计70万人的数量被人为扩大了十倍,牧野之战的商军总兵力最多就是六七万人。

这样算的话,双方总兵力达到十余万人的规模,这应该是牧野之战的真实战争规模,也是商朝最大的战争规模,十万级别的规模是商末周初的最大规模

三、周朝的战争规模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西周时期,隶属于周王室的军队主要有三大部分,分别是:虎贲军、西六师、殷八师(也叫成周八师)。

周军

虎贲军相当于西周的禁卫军,是保护王宫和天子的军队,西六师是西周都城镐京驻军,也是西周对外作战的主力军,殷八师是护卫成周洛邑的驻军,从收编商朝军队演变而来,西周的一师是3125人,西六师就是18750人,殷八师就是25000人,虎贲军数量不详。

按照“天子六军、大诸侯国三军、中诸侯国二军、小诸侯国一军”的说法,一军是12500人,西周王室的军队最多时有75000人,大诸侯国的军队最多是37500人,中诸侯国的军队最多是25000人,小诸侯国的军队最多是12500人

另外,周王室在对外战争时是可以征调诸侯国的军队,所以西周每次对外作战的战争规模是从几万到十余万左右。

周天子南征

比如周昭王三次南征荆楚地区,结果导致周六师覆没,最多损失了18750人。他的敌人数量也不会低于这个数量。周穆王时期曾率领成周八师讨伐淮夷,出动军队25000人左右,这还不算征调诸侯国的军队数量,加起来至少也有5万人,这只是周王室出动的军队数量。

到了西周晚期,周王室势力衰弱,军队数量逐年减少,以至于无法跟诸侯国抗衡,整个东周时期,包括春秋与战国,周王室的势力都是极其弱小的,最终被秦国灭亡,所以东周时期的战争规模主要看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

春秋时期的第一强国是齐国,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个诸侯国的联军攻打蔡国和楚国,齐国在当时是千乘之国,实际是800乘,当时的一乘是30人,齐国总兵力是24000人左右,这算是当时的超级大国了,按大诸侯国有三军来算,齐国总兵力是37500人,算起来齐国的总兵力在2~4万之间。

齐桓公讨伐楚国

齐桓公所率领的八个诸侯国都是中小诸侯国,就算每个诸侯国出一师三千人,那齐桓公讨伐蔡国与楚国的总兵力不会超过5万人,最多就是4万人左右,而楚国的实力与齐国相当,也是大诸侯国,总兵力也差不多,双方总兵力加起来达到近十万人的规模

再比如城濮之战,这是楚国与晋国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两国都是千乘之国的超级大国,楚国和晋国各出动三军打仗,楚国实际出动兵力是42000余人,晋国出动兵力是32500余人,双方兵力合计74500人,差不多相当于西周王室军队的总兵力。

这只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战争,是当时规模比较大的战争了,如果是中小诸侯国开战,肯定规模是不如这个,如果有其他诸侯国联合起来作战,也许会超过单独两个大国作战的兵力规模。

柏举之战吴军攻入楚都

再比如柏举之战,吴王阖闾在孙武与伍子胥的辅佐之下,出动3万精锐吴军,偷袭楚国,楚国派出了举国之兵抵抗,一共出动了20万大军,因为楚军是本土作战,所以拼凑了所有能出战的军队,柏举之战双方的总兵力加起来一共有23万人了,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是一国攻入另一国都城的突袭战,所以参战人数较多。

到了春秋晚期,由于多年战争,各诸侯国越打越弱,战争规模反而缩小了,比如越灭吴之战,越王勾践用来偷袭吴国都城的军队也不过是5万人,留守的吴军还不到1万人,而吴王夫差率领吴国主力北上与晋国争霸的军队也不过是3万余人。

到了战国时期,战争规模就越来越大,最著名、规模最大的战争就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赵国出动军队45万,秦国军队人数不详,不会低于赵国数量,至少也有四五十万,长平之战双方军队总人数加起来快接近一百万人了,这是先秦时期战争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没有之一。

长平之战是战国规模最大的战役

战国时期的其他战争规模都不如长平之战,比如战国中期的桂陵之战,也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之战,魏国出动的军队是十万人,齐国出动的军队是八万人,双方兵力合计18万人,这已经算是一场规模中等偏上的战役了

从这些情况来看,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不如战国时期,而西周时期的战争规模又普遍不如春秋时期,整个夏、商、周三朝的战争规模是一个逐渐扩大的过程,越往后,战争规模越大,从夏朝最大万余人的战争规模到战国后期最大百万余人的战争规模,用了数千年。

可以这么说:夏朝的战争规模是部落战争,商朝的战争规模是城邑战争,周朝的战争规模是诸侯国战争。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夏商周时期,战争的规模有多大?

直接上结论:夏朝时期,最大战争规模以数千人计;商朝时期,最大战争规模达1万人左右;西周时期,最大战争规模可以达到数万人。

先来说夏朝(前2070-1600年)。由于历史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只能从有限的史料中推测大概情况。夏商时期,战争的主要作战人员是贵族的亲兵卫队和临时征集的本族平民,以少量亲兵卫队是军队核心。在夏朝时已经出现了车兵和步兵两类兵种,但还没有骑兵。少量车兵只限于贵族亲兵使用、步兵是夏代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使用石质、木质和骨质兵器作战,直到夏朝晚期才出现极少量青铜兵器。据现代学者估计,夏朝时人口约250万,若按照商朝的人口和军队比例(700万人口:3万军队)推算,则夏朝时期的全国军队仅1万人左右。若我们将地方驻军排除在外,那么夏王一次战争中可动用的最大兵力不过数千人。

再来看商朝(前1600-1047年)。商朝时,王室军队已经建立起正规编制,其中最大的编制为“师”,但作战核心仍然是王族和其他贵族的亲兵。和夏朝一样,商朝军队同样由车兵和步兵组成,使用青铜武器的比例高于夏朝。除了王室直属部队之外,商朝还有两类临时部队——地方氏族以及属国武装,常备军数量不多。商朝全国的军队数量也显著高于夏朝,前1200年左右的商朝全国人口约700万、其中有3万军队。从甲骨文记录来看,商朝时期战争较普遍的规模也在数千人左右(如,鸣条之战中商汤的军队即为6000人)。而最大规模的战争发生在武丁时期,在商朝征讨羌方的战斗中,商朝统帅妇好部下有1.3万人。卜辞记载如下:“辛巳卜,贞妇好三千,登旅一万,呼伐羌。”

最后是西周(前1046-771年)。西周兵制与商朝相似而有所发展。西周军队中只有少量的近卫军,其余大多是兵农合一军队。西周王室直接统领的军队有两支,即所谓“西六师”和“殷八师”,按“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这一编制计算,西周时一师2500人,则这十四个师的总数在3.5万左右。周公东征后又将“殷八师”改设在成周洛邑,即“成周八师”。此外,西周王室还有数千精锐的“虎贲军”,总计约4万人的直属军队也成为巩固西周统治的中坚力量。此外,从属于西周王室的地方诸侯国也有自己的军队,平时守卫领地、战时奉命出征,作为周王室的仆从军作战。按照定制,西周诸侯国的军队规模为:大国三师(7500人)、次国两师(5000人)、小国一师(2500人)。若我们将王室部队和地方部队的数量考虑在内,可以估计出西周时期的最大战争规模在数万人左右。

夏商周时期,战争的规模有多大?

这个说来有趣,夏朝因为实在是出土文物太少,很难推断夏朝的作战模式,我们就只能说一说商周时期的战争。

先说一下商朝,首先商代的中国是没有马拉战车的,那个时代的中国还没有使用马匹。而且当时的黄河流域的气候是这个间冰期最温暖的时代,温暖到北方有大片的竹林,有大象有犀牛,因为黄河流域的亚洲象体型较小,因此被称作“黑猪”。此时中国的士兵普遍是不披甲的,贵族的盔甲以犀牛皮为最佳。耕地除了牛耕还有象耕,但是并不流行。根据《吕氏春秋》里面记载“商人驯象,为虐于东夷”说明了商代存在少量的象兵(是不是有点刷三观)。作为主战武器,通常为弓箭、青铜钺、青铜矛、短戈和棒子。因为对青铜器运用的熟练,因此对当时的周边部落是有碾压实力的。

再说一下周朝,周族始祖传说是射太阳的后羿,位置位于今天的陕西西安一代,与今天不同,当时的黄土高原是一个水草丰盛适宜耕种和放牧的好地方。最主要的一点,这也是中国与外界文明交流的门户,从赫梯人发明了战车之后,随着商业的交流,战车流传到了周族(虽然根据《滕县志》记载,中国夏朝就有了轮子,但是一直没有用于军事用途)。周族有了战车,再加上对马的驯化,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正赶上纣王时期的商朝四处平乱,而商纣王本人也是逆时代而行,不用贵戚旧臣,不留心祭祀,不敬神,弄得天怒民怨,诸侯骚动。于是武王伐纣,与商朝相比,周族的甲胄多为牛皮,用长戈,持大盾。凭着技术上的优势,周族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至于军队数量,根据卜辞记载,商王武丁时期,军队分左中右三师,每师约3000人,商王出征时最多一次出兵数量为一万三千人,所以商朝军队总员额应当在5万以内。西周军队的最大建制仍为师,金文记载,西周军分西六师和殷八师,共14师,每师仍约3000人,计4万2千人,如果算上诸侯军队和拱卫王都的虎贲,兵员总额超过10万。武王伐纣时期,周发兵45000,战车300,虎贲3000(大斧兵)。纣王的军队数量可能略多余周武王,但是因为不得贵族人心,倒戈的比较多,因此失败的很快。另外提一点,周朝的军队只有贵族和农民,贫农和奴隶是不服兵役的,这倒是和同时期的罗马、斯巴达一样,属于一种维护贵族权益的手段(保持贵族和土地拥有者的武力才能防止下层人造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