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灭亡之际,是否真有数十万秦军滞留岭南未归?

秦朝灭亡时,岭南一带确实有数十万秦军。

不过,这几十万秦军跟那些血战中原的秦军并不是一回事,指望他们救大秦是不可能的。

南平百越

古来“自江以南皆称越地”。

战国时,百越中的许多部分就“服朝于楚”,在今天的江西、湖南、浙江等地,都是楚越杂居。

因此,秦在灭楚时,就自然已经拉开了与越人作战的序幕。

王翦灭楚时,“降越君,置会稽郡”,平定于越,又“南征百越之君”,与江南、岭北地区的越人展开过战斗。

不过,王翦的任务毕竟只是灭楚,当时天下未定,王翦没有继续展开大规模攻势。

其后,秦始皇派尉屠睢率楼船之士五十万,分五路攻百越,深入越地。(见《淮南子.人间训》)

不过,越人逃入深山丛林,与秦军游击。旷日持久,秦军粮草不继,士卒疲惫,越人出击,秦军大败,服尸流血数十万,尉屠睢战死。(《史记.严助传》)

在灵渠开通后,秦始皇又以任嚣代为主将,并增发谪戍,继续经略。

这一次,秦军的攻击目标是”陆梁地“,也就是越人在丛林长期坚守的山林高地。

凭借兵力优势,秦军逐渐攻取了越人据点,在军事上实现了胜利。

其后,秦始皇又不断增兵、移民,以全面控制岭南。

其中,光是秦始皇33年,以谪遣戍者就达到50万,34年、35年,又连续发谪戍边。

最终,经11年,秦终究取得了南平百越的胜利。

平百越,秦军投入多少兵力?

南平百越,大秦用了数十万的兵力。

可是,这与一般意义上的兵力是有区别的。

秦灭六国、北击匈奴,是大兵团作战,几万、几十万大军集结开拔,一战定胜负。

这种情况下,你统计发兵多少,运粮多少,是非常清晰的。

可是,百越散居在广大丛林,以原始的丛林游击战反抗秦军。

人家几十人、几百人就能随时发起袭击,打完就走了。

这种情况下,你还分什么作战部队、移民百姓呢?等正规部队来,人家早就一溜烟走了!

所有在此地的秦人,都既是战士,也是百姓!

所以,统计秦始皇投入了多少兵力,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宽泛地把所有谪戍者都统计为秦军,那么,秦军在此的兵力确实有大几十万。

可是,如果要说秦军精锐都在这里,导致大秦内地空虚,那就过分了。

南方秦军不可能回头救秦

秦末时,章邯把骊山囚徒武装起来都能成为一支强军,南方的谪戍武装如果能去救秦,还是不容小视的。

不过,这支秦军却不可能去救秦。

因为,他们大部分人,都不是秦人!

这支秦军,由两部分组成:尉屠睢所带的楼船之士(应以楚人为主),中原地区的谪戍。

即便是后来接替任嚣的赵佗,也是赵人!

而且,无论是楼船之士,还是谪戍,被秦从家乡赶到瘴气之地,他们本就是暴秦的受害者!

六国复辟,一起反秦,他们有什么理由去帮秦镇压呢?

而且···就算他们被洗脑,坚决要去救秦,也是走不出去的。

百越初定,开发程度非常低。这些秦军要靠自己种地,加上灵渠运输的粮草才能支撑。

此时,关东皆反,没有输送了,如果自己还不种地,大军开拔,吃啥呢?

于是,赵佗杀秦吏,断绝道路,割据一方。

总的来说,秦灭亡时,他在南方确实名义上有一支数十万的大军。

不过,这支以楼船之士、谪戍组成的大军,他们不会,也无力去救大秦的命。

他们作不了大秦的救命稻草。

可是,当年那些在瘴气之地披荆斩棘、浴血奋战、弩不离手的将士,仍然是华夏统一、发展的功臣,值得尊敬!

秦朝灭亡之际,是否真有数十万秦军滞留岭南未归?

先说结论:数十万秦军是不存在的。

秦朝灭亡之际,有一战之力的军团都参战了,也包括三十万长城军,但是很遗憾,均被项羽歼灭了。

岭南军团的出身

始皇帝下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略取南越陆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资治通鉴·秦纪》

秦朝时期因为军功爵制度,讲究“有恒产者有恒心”,所以最有战斗力的兵源是“良家子”,而征伐岭南三郡的都是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人,战斗力相对比较低下,而且最终迁徙驻扎的这五十万人是“徙民”也就是移民。移民的死亡率是惊人的:

十八世纪,欧洲人在西非的殖民活动死亡率高达46%,在1792年4月到1793年4月的布拉马,死亡率高达61%。虽然中国古代没有类似统计,但直到宋朝,岭南仍然让人谈之色变。

即便在活下来的移民中,也是老弱妇孺都有,扣除这部分,真正能打仗的兵力就非常少了。巨鹿一战,40万至60万的秦军都被一锅端了,岭南这点人对于秦末乱局可谓毫无助益。

岭南军团当时的实力

岭南军团这个时候基本可以说没有实力。曾经的主帅任囂死前也对赵佗说过:不要自不量力得去搀和中原乱局。

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谿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史记·南越列传》

从任囂的话中不难看出,此时的岭南军团自己就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所以任囂才一再嘱咐赵佗趁着中原群雄还没把岭南放在眼里,赶紧堵塞交通,靠着山高、路远、坑深来偏安一隅。此时对于岭南军团来说,能做个土皇帝就算是最优解了,根本无力北上保卫秦廷。而且,此时赵佗治下也只有一个南海郡,直到秦朝灭亡,赵佗才逐渐打下了桂林和象郡,真正成为了岭南之主。

长城军团

至于长城军团,主帅蒙恬在沙丘之变中下狱被杀,继任者为王翦的孙子王离。开战后曾配合章邯对巨鹿进行合围,但是没有打过项羽,王离被俘,后续章邯率二十多万秦军投降项羽,士兵被坑杀于新安城南。

项羽急击秦军,虏王离,邯等遂以兵降诸侯......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史记·项羽本纪》

秦军的神话,至此终结于楚人的手中。

秦朝灭亡之际,是否真有数十万秦军滞留岭南未归?

北伐匈奴、南征百越是始皇帝统一六国之后发动的两次大规模战争。

不过,非常让人困惑的一点是,北征匈奴始皇帝只派出了三十万大军,而地广人稀的百越却让始皇帝派出多达五十万人,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一、南征百越的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4年,大秦帝国将一些想要逃亡的、定居于女子家的男子、商人集结起来,拿下了岭南之地。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史记.秦始皇本纪》

很明显,依据《史记》的记载,不但没有所谓的五十万大军,更没有惨烈的战争,秦帝国不过派出了一些”当时地位低下之人“便占据了岭南之地。

那么,五十万大军是怎么来的呢?

此记载出自于《淮南子》,说秦灭六国后,始皇帝派遣国尉屠瞧发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兵分五路,一路取东瓯(越)和闽越、两路攻南越、两路攻西瓯。

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馀干之水。——《淮南子·人闲训》

这里可以看出,并不是五十万大军都是出征岭南的,而且出征时间要早于《史记》中所记载的时期。这场战争最初还比较顺利,但随着战争的深入,秦军也遭遇了极为强烈的反抗,几年过去,不但秦军伤亡惨重,连主将屠䧳也战死了。

两处记载,一支是杂牌军,一支是正规军;一支人数未知,一支多达五十万。《史记》是太史公司马迁所著,二十四史第一位;《淮南子》为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编集所成,成书年代还要略早于《史记》

我们到底应该相信谁呢?

二、疑点

有一种综合的说法:

公元前219年,始皇帝派屠睢率五十万大军征南,但因陷入苦难、伤亡惨重、屠睢被杀,于是,公元前214年,始皇帝再派任嚣、赵佗再征岭南,才最终控制住岭南之地,建桂林、象郡、南海。

看起来这个说法好像综合了两个史料的记载,但是问题还是不少的。

首先,如果有一场如此规模宏大的战争,成书较晚的《史记》为什么没有采纳《淮南子》的记载。

其次,作为征南的统帅,为什么任嚣和赵佗最终只被封为了南海郡守和龙川县令。

最后,岭南到底有多少人口?是否需要数十万大军出征?

由于本题关注点在“五十万大军滞留岭南未归”,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岭南到底有多少人口。

首先,要着重说明一下,在当时的中国,人口主要聚集在黄河流域,更确切地说是战国七雄最为活跃的核心地带。在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人口都是非常稀薄的,岭南人口更是少之又少,跟现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虽然我们没有秦朝岭南人口的确切记载,但是在《汉书.地理志》中,却有关于郁林(原桂林)、日南(原象郡)、南海三郡的人口统计,即郁林7.1万人,日南6.9万人,南海9.4万人。可见,在公元2年,历经稳定发展、北方迁徙一百余年的岭南人口加一起也不超过20万,那么,在秦始皇时期,又怎么会派出50万大军呢?这显然是与历史发展相悖的。

所以,所谓的屠睢征南很可能规模非常小,甚至并不存在。

三、秦末岭南动态

咱们退一步,即便是依据《淮南子》所说,曾经派出去的五十万大军也已经死伤得七七八八了。

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戍以备之。——《淮南子》

所以,秦朝灭亡时,所谓的滞留岭南的数十万大军也是完全不存在的,当时的岭南更多的是赵佗表演的舞台。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守任嚣病重,他叫来了当时的龙川县令赵佗(南海郡下辖番禺、四会、博罗、龙川4县)托付后事,并向其颁布任命文书,由其代行南海郡守之职。

不久,任器病逝,赵佗依其所托下令军队扼守南岭各关口,以防中原起义军进犯,与此同时,杀死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以更换自己的亲信。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后,赵佗又发兵攻占了桂林郡和象郡,占据岭南之地,自称“南越武王”。

此后,赵佗及其后人虽向汉朝称臣,但终占据岭南长达九十余年,直至公元前112年,为汉武帝派军所灭为止。

水言水语

关于南越百越之战,史书记载一向颇少,很多史书都是一笔代过。依据岭南当时的人口和政治环境来看,只能说这场战争影响力远不及北征匈奴。在秦朝将亡时,北击匈奴的军队回调达二十万之多,而岭南却丝毫没有动向,也进一步证明了,桂林、南海、象郡也同关东的其他郡治一样,驻军并不多。

这才是所谓“数十万秦军滞留岭南未归”的真相。

秦朝灭亡之际,是否真有数十万秦军滞留岭南未归?

秦朝灭亡之际确实有一支秦军在岭南没有回来,不过这支秦军并不是主力作战部队,更像是咱们今天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而且秦朝快亡的时候这批人基本上已经在岭南落地生根了,想回去很难。

始皇帝二十五年,秦朝开始着手经略岭南,当年就派出去任嚣出兵,只不过没打过。三年后又命屠睢和赵佗率五十万人南征岭南,可是还是没能成功。

随后任嚣再度出马,终于打下岭南。但是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岭南百万大山横亘,交通复杂,百越各部族星罗棋布,秦军几十万人在岭南也就是在大海上溅起一滴小水花,根本控制不住这些个部落。

因此任嚣和赵佗向朝廷上书迁内地五十万人至岭南,以加强汉人对岭南地区的掌控。

随后经过数年的经营,秦军和迁徙过来的汉人逐渐和百越各部族融合,任嚣赵佗二人也是逐渐加强了对岭南的掌控。

秦末大起义爆发后,任嚣和赵佗二人决定拥兵自重,好好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并没有回师救秦。实际上那会岭南已经脱离朝廷的掌控成为了地方割据势力任嚣在岭南如同皇帝一般,宁为鸡口不为牛后,任嚣自然不愿再替别人打工。任嚣死后赵佗接班,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帝,一直活到汉武帝年间,也是在武帝年间赵佗选择归汉。

秦朝灭亡之际,是否真有数十万秦军滞留岭南未归?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秦平岭南的兵力问题

秦平岭南时动用了多少兵力,传统看法都依《淮南子·人间训》的记载,认为是 50 万之众,史学界从古至今普遍都认可这个数字。但近期有文章认为,秦军不可能以 50 万之众南征岭南地区,而认为秦军逾岭南进攻者顶多 8 万至 10 万左右。

对古史记载应采取审慎而稳妥的态度,在没有充分的材料证明 8 万至 10 万左右这个数字前,《淮南子·人间训》所记载的 50 万秦军的数字是可以相信的,理由如下:

其一,《淮南子·人间训》是西汉时人所撰,距秦平岭南杓时间很近,所以,在没有其他可靠史料证明 50 万这个数字有误的情况下,(人间训)中的有关记载的可靠性是不容置疑的。

其二,秦政府之所以动用 50 万之众,在于秦政府对岭南地区越族的重视。正如前述,南越北胡一直是中原政府担忧的“边患”问题,秦时亦然。为了彻底解除南方越族的威胁,秦始皇完全可能投入 50 万的大量兵力以求永久解决这个问题。

其三,公元前 221 年,秦既完成统一中原六国大业,这以后,除了在北部设置了抵御匈奴的几十万大军外,还有大量剩馀的兵力,国内已无战事,对军事力量的需求骤减,所以,秦政府也完全有可能调集 50 万的重兵而全力征服岭南。

所以,《淮南子·人间训》所记载的 50 万兵力是可信的。

公元前 218 年,秦“使尉(佗)、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总共 50 万大军,分“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

上述五军,实际上就是从五个方向向岭南进发或驻守:

“塞镡城之岭”的秦军驻守于今广西的镡城之岭(即今广西北部的越城岭);“守九疑之塞”的秦军则驻守在毗邻今广东西北部的九疑要塞(即今湖南宁远县南);“守南野之界”的秦军则扼守南野(即今江西南康县南部);“结余干之水”的秦军则驻于余干(今江西余干、乐平县之地);“处番禺之都”的秦军则从湖南出发,通过九嶷要塞,过岭顺北江而下到达珠江三角洲,并占领了番禺,以这支秦军进军最为神速。

二、秦徙民岭南

对秦的移民政策,马非百先生在其所著《秦集史》中专门列有(迁民表),对秦的移民政策的来龙去脉及具体的移民史事论述甚详,其中也论及秦向岭南的移民。

纵观各史,秦向岭南的移民,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第一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 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这次是随军进行移民,占领一地即移民其地。此处所说的“贾人”, 包括了一般商人,“尝有市籍者”,“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等,至于秦始皇之所以将商贾之人移民岭南,是有其用意的,即以“边地贫瘠,使内地商贾经营其地,或可为兵略之助”。

第二次,秦始皇三十四年(前 213 年)“谪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所谓“狱吏不直”,按秦律原文,就是执法官吏在司法时“罪当重而端轻之,当轻而端重之”,因此触犯秦律,成为知法犯法的官吏;所谓筑“南越地”,就是“筑城郭官室也” 因为“中县民初至,必不能处深山丛林,势不能不筑宫室以居,城郭以守”。

第三次,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始皇“益发谪戍边”,这次未明确说是岭南,但按当时的历史情况,南方越地,北方的河套等地都是不可能没有的。

第四次,具体的年代不详于史。这次不是秦始皇决定对岭南移民,而是镇守岭南的赵佗主动提出请求的,史称赵佗“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可其万五千人”。按岭南地区以任嚣为首,而这次赵佗居然能派人直接向始皇上书,可知此时赵佗已在岭南有了一定的威望,掌有了相当的权力。这当在任嚣逝世前不久,也就是秦对岭南实行移民政策的后期。

三、秦灭亡之际的岭南戍卒数量

如前所述,秦戍守岭南的军队有 50 万,加上源源不断而来的中原移民,则岭南的汉族人口总数十分可观。这些汉族军民,在中原深受秦暴政的摧残,早有隔绝秦世的想法,在走向岭南的开始,他们大多抱定留居南疆,不再言归的决心;移居岭南后,大多数人就安下家来。

兼之任嚣的治理较为“有道”,所以他们对岭南之地是“固未尝不深虑之而力卫之也",他们不会像秦屯戍北方以备匈奴的汉人,会趁天下大乱而“皆复去”。这样,岭南就有人心思定的社会要求,为了保卫家园,他们自然会团结一心,支持任嚣。所以,任嚣也就“颇有中国人相辅”,这些“中国人”中,中原秦军占了大多数,这支军队正是南海尉可以依靠的军事力量。

陈吴起义后不久,任嚣即病危,病中召来心腹龙川令赵佗,把自己的割据计划告诉了赵佗,并委托赵佗代理南海尉之职,不久任嚣即病死。这以后,赵佗的举动,很大程度上是对任嚣计划的逐步实现,所以史籍皆异口同声地称“佗之王,嚣成之”;任器“卒教尉佗成其业”、“尉佗之自立也以任嚣”;乃至称“天下大乱,而南海晏然,不被兵革”亦系“嚣之力”,这些说法都是有一定依据的。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秦朝灭亡之际,是否真有数十万秦军滞留岭南未归?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整个华夏核心地区已经纳入秦朝的统治,秦始皇随后开始了一系列的统一,包括度量衡、文字、车轨、货币等等,虽然天下归于一统,但秦始皇并没有放弃兵戈,反而是继续向整个中国南方发动进攻。

百越之地指的当时整个华夏东南沿海一带的地方,用今天的地理位置来解释,就是从最东边的浙江杭州、宁波一带沿着海岸线经过整个浙沿海,还包括福建沿海,广东沿海,海南岛,一直到今越南北部湾一带,包括今天的浙江省大部、福建省全部、广东省全部、广西全部、海南岛以及越南的北部,都属于百越。

百越之地

秦朝时期,百越之地包括吴越(江苏和浙江)、扬越(含湖南南部、江西南部、福建北部、广东部部、广西北部)、东瓯(浙江沿海)、闽越(福建沿海)、南越(广东沿海)、西瓯(广西中西部)、骆越(越南北部、广西南部、贵州东南)。

这些地区主要与华夏地区的楚国相邻,并且与楚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秦始皇命令大将王翦率领60万大军消灭楚国后,为了彻底剪除周边蛮族对中原的威胁,随后王翦大军继续南征百越地区,并设立了会稽郡,会稽郡的地盘包括今天的江苏南部、上海地区、整个浙江和福建地区,会稽郡也是秦朝三十六郡中最大的一个郡,相当于今天的两个省还多,这一年是公元前221年,这也是秦始皇第一次发兵攻打百越之地。

百越之地

两年之后,秦始皇命令尉屠睢率50万军队兵分五路南征百越,第一路军攻打东瓯和闽越,约有10万人,第二路和第三路军攻打南越,约有20万人,第四路和第五路攻打西瓯,约有20万人,屠睢应该在攻打南越这一路中,很快第一路秦军就攻破了东瓯和闽越,而其余四路秦军由于补给、运输不畅,再加上不熟悉地形地势以及越人的顽强反抗而失败,越人与四路秦军打起了游击战,并且连秦军主帅屠睢也被越人在晚上刺杀,这是秦始皇第二次发兵攻打百越之地,以失败告终。

屠睢被杀后,秦军群龙无首,但并没有被召回,而是留在当地继续与越人对峙,越人无法与秦军正面对抗,而以游击战不断消耗秦军,公元前214年,在修建好了灵渠,打通了补给线后,秦始皇派出任嚣与赵佗率援军进入百越,领导之前在百越地区与越人对峙5年之久的秦军,再次对百越发动进攻,这一次成功征服整个百越地区,并在百越地区设置了三个郡,分别是:桂林郡、南海郡与象郡,在这里推行秦朝制度、文化、法律。

秦朝郡县制

到了公元前210年,秦军统帅之一的赵佗发动对瓯骆地区的战争,征服了瓯骆,不过这一年,秦始皇也去世了,前后秦始皇发动了四次针对百越的战争,合计动用秦军超过了50万人,这50万秦军除了战争中损耗之外,基本上全部留在了百越地区,一是用以防备越人的叛乱,二是维持百越地区的治安,保证秦朝的统治,除去损耗之外,活着留在百越的秦军应该有20万人。

这还只是秦军的作战部队人数,除去军队数量,秦朝还向百越派遣了为数不少的各级官吏,并且秦朝还分几次向百越地区移民,人数达到数十万,另外赵佗还向秦始皇上书,要求派遣三万名未婚女子到百越与驻守当地的秦军进行婚配,秦始皇最后派出一万五千名未婚女子,这些人连同20万秦军作战部队,一起在百越之地生育繁衍,到秦朝灭亡前,留在百越的秦朝子民及军队合起来至少有50万人左右。

秦始皇

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胡亥上台,仅仅一年后,陈胜吴广就发动了大泽乡起义,然后整个中原陷入了反秦的汪洋战争之战中,几乎整个天下的百姓都起来反对秦朝,而百越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没有受到中原战火的影响,等到百越地区收到中原大乱的消息时,已经严重滞后。

于是任嚣与赵佗商量割据岭南,不久之后,主帅任嚣病死,赵佗派出军队堵塞了所有进入岭南的道路,同时杀死了秦朝委派到岭南的官吏,换上自己的亲信,同时兼并了所有秦朝设置在岭地的三个郡,把秦朝的郡县、军队、人口变成了赵佗自己的。

此时的中原地区在经历了三年反秦战争之后,又发生了四年的楚汉战争,直到公元前202年,刘邦才击败项羽统一了中原,之后,刘邦开始了削夺异姓王的战争,并在此期间,刘邦还经历与匈奴的白登山之战,由于长达多年的战争,中原实力大减,无法与匈奴对抗,所以刘邦对匈奴采取了和亲的政策,随后就安心削夺异姓王,至于割据百越岭南地区的赵佗,刘邦无暇顾及。

赵佗

在秦朝生死存亡之际,为什么留在百越岭南地区的50万秦朝官吏、军队、百姓不愿意救援秦朝呢?

一、即使来了救不了。当时的秦军民以任嚣与赵佗为首,只有20万作战军队,而在中原地区,40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之战中全军覆没,反秦义军的实力比秦军强得多了,数量也占据了绝对优势,当时项羽手下的诸侯联军就是40万,刘邦手下还有10万人,岭南秦军根本不是反秦联军的对手,就算他们真的来了, 也一样救不了,而且会延续楚汉战争的发生,让项羽和刘邦共同对付秦军。

二、没有后勤保障,路途遥远,信息不畅。

当年50万秦军远征百越是秦始皇利用秦朝强大国力作为后勤保障,才能成功的,如今岭南秦军想救援秦朝反攻中原,拿什么作为后勤保障和补给,岭南的粮食和物资产量可跟中原没法比,要支持20万秦军作战,岭南拿不出这个资源,况且从岭南到中原,路途遥远,与中原的信息流通不畅,再加上赵佗封锁了所有进入道路,岭南秦军没有救援中原的保障,所以也就不会救助秦朝。

秦军

三、首尾不能兼顾。

岭南秦军如果想救秦朝,就无法保证岭南的征服,要知道征服岭南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光是秦军作战部队就战死30万以上,如果现在放弃岭南,去救援一个无法预测的秦朝,到头来鱼和熊掌不能兼顾,这笔帐算一下就会知道,所以任嚣与赵佗不会救秦朝。

四、秦军民已经在当地安家。

从公元前219年开始秦军征百越岭南开始,到秦始皇去世之后天下大乱,已经过去十几年了,派到岭南的秦军民早已经在当地安家落户,一部分秦人娶了秦始皇派到岭南的未婚女子,另一部分秦人与当时越人相互杂居通婚,已经算得上在当地安家了,让他们抛妻弃子去救援中原,没人想去的,上至主将赵佗,下到普通秦军士兵,根本不想救援,只想着在当地安居乐业,所以他们也不会救援秦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