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真的比其他将领高明吗?
在一段时间内,陈玉成确实比其他将领牛逼。
在太平天国后期众将中,陈玉成可能是军事能力最全面的一个。
当然,陈玉成的短板也很明显,所以发挥不稳定。
正如陈玉成的部将所说:英王走运时,想怎样就怎样;倒运时,想一招错一招。
不过,即便如此,陈玉成对后期的太平天国来说,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陈玉成的牛逼“认证”天京事变后,太平军开始重建指挥系统。
在一番周折后,太平军重建五军主将制。担任前军主将的陈玉成仅次于洪秀全的亲信蒙得恩,是领兵将领中排位最高的(蒙得恩算是天王的代表,不算领兵将领)。
不久,洪秀全又以陈玉成为正掌率,李秀成为副掌率,陈玉成成为太平军军人中权位最高者。
干王洪仁玕回到天京后,太平天国一度“内事不决问干王,外事不决问英王”,陈玉成名义上成了军事上的最高领导人。
陈玉成之所以身居高位,靠的正是自己的战功。
要说陈玉成一点关系没有,那也不是,他的叔叔陈承瑢是太平天国的“第八号人物”。
不过,太平军本来就是各头领举家起义组织起来的,沾亲带故的人实在太多了!就是陈承瑢也带了几十个本家亲戚起义。
所以,陈玉成投军之初,是跟着罗大纲。从那里起步,陈玉成靠着卓越的军事表现一步一步获得牛逼地位的。
陈玉成的军事能力确实牛逼陈玉成最牛逼的地方,正是他全面的军事能力。
1、个人勇武。
作为一刀一枪打上去的将领,陈玉成的个人勇武是出名的。
陈玉成成名之战,正是西征中的攻武昌之战。陈玉成率童子军“先登”,一战成名。
在太平军东征的镇江之战中,已经身为冬官正丞相的陈玉成居然坐着一叶扁舟,穿过清军重重拦截进入镇江,联络内外,一举破敌!
可以说,陈玉成的个人勇武,是可以在太平军全军中排上前几位的。
2、战术能力。
陈玉成在战术上的得意之作,是著名的“三十检点回马枪”。
战术这玩意说起来很容易,用得好很难。
说起来,“三十检点回马枪”无非是精选先锋,诱敌深入,伏兵夹击。
不过,能用得好的人,真不多。
同时,我们要注意:清军的将领大多数可不是什么纠纠莽夫,像的《三国演义》这样的书多少都是读过的。陈玉成能屡屡得手,正是他操作风骚的结果!
除了用奇之能,陈玉成在“正兵”作战中的战术素养也极高。
清军曾感叹:陈逆素号能军,今观其布置营垒,调遣队伍,颇有法度,信非虚语···
太平军中,石达开、李秀成都以善打巧仗著称,打硬仗不太擅长。陈玉成是少有的既能打巧仗,又能打硬仗的将领。
3、战略能力。
《清史稿》曾形容:玉成凶狠亚杨秀清,而战略尤过之。
这正是对陈玉成战略才能的充分肯定。
关于太平天国的发展方向,陈玉成与李秀成、洪仁玕有不同意见。
李秀成、洪仁玕的主张是东进,经营江浙。
陈玉成的主张是北进。
随着湘军掌握水师之利,太平军在长江流域已无优势。而且,长江流域已逐渐参杂列强的利益,容易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所以,早在安庆保卫战之前,就派人到山东,“以为内应”;安庆失守后,又在自己兵力已不足的情况下派陈得才远征河南、陕西。
2年后,李秀成终于意识到了错误。
天京被围时,李秀成提出“让城别走”:“不如舍天京,尽弃苏、浙两省地···据齐、豫、秦、晋上游之势以控东南。其地为妖兵水师所不能至,洋鬼势力所不能及。然后···”
李秀成的“让城别走”,正是两年前陈玉成的意见!
只是···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从个人勇武到战术、战略,陈玉成都确有过人之处!
那么,为什么他倒霉的时候干什么都不能成呢?
不善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曾国藩说:“忠、侍、章、干诸王,皆与够逆不合”。
曾国藩所说的这几个人,正是当时太平天国军事、政治上的主要领导人。
陈玉成虽有才能,但过于年轻,在关系处理上确实不当。
李秀成是统兵大将,有自己的嫡系军队和地盘。陈玉成与之合作,是要考虑人家利益的。
可是,在安庆之战期间,陈玉成将李秀成派来帮忙的爱将置于危地,见死不救。
安庆之战,李秀成本就有点打滑头,经过这次后,李秀成再未支持过陈玉成了!
洪仁玕、林绍璋是天王亲信,他们都忌惮陈玉成拥兵自重、嚣张跋扈。
可是,陈玉成对林绍璋却张口就骂:“殿下之兵,一战未开,即行自退,如误大事,是殿下一人所误!”
正因如此,当陈玉成最后困守庐州时,尚有数十万大军的太平军却无人来救!
万般无奈之下,陈玉成再次误判人性,误信此前已经以反复无常闻名的苗沛霖,自投罗网!
陈玉成牺牲时,不过26岁。
坦率地说:26岁的年轻人,可能在专业领域已经非常了得,但要学会处理各种复杂的人家关系、洞察人性,就确实有些勉为其难了。
无人可替代陈玉成临刑前感叹:天朝失去我,就已经败了一半!
此言不虚!陈玉成有短板,但他在太平天国确实是无可替代的。
1、专业上不可替代。
太平天国将才不少,但能打硬仗的不多。
陈玉成死后,湘军围攻天京。
李秀成率十三王数十万大军与湘军大战!
当时,湘军不过3万,经瘟疫后能战者不足万人,而太平军号称60万!
结果,打了46天,太平军硬是搞不下来!
此后,太平军或者“进北攻南”,企图调动敌人,或者讨论“让城别走”,企图逃走。
天京周边拥兵数十万的太平军硬是不敢再来硬的!
2、威望上不可替代。
太平天国封了一堆王,但真正能协调各路一起作战的,只有陈玉成和李秀成。
陈玉成死后,就只剩下李秀成了!
守天京要李秀成,保苏浙要李秀成,进北攻南外出打运动战还是要李秀成!
李秀成保苏浙,则曾国荃围攻天京;李秀成回天京,则苏浙太平军无人统一指挥、各自为战···
李秀成东奔西走,四处败绩!
难怪李秀成感叹:陈玉成死,“我无助矣”!
陈玉成在军事上确有过人之处,他在太平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过,26岁的他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人性的洞察上确实不可避免的存在短板。
当然,陈玉成最大的短板,正是他拼命效忠的太平天国。
人无完人,在合适的组织里,人才只需发挥其所长,规避其短板。
但是,在内部矛盾重重、人际关系复杂微妙的太平天国,陈玉成的短板使他变得无助,陷入孤立。
人心各异、争权夺利的太平天国,注定是一艘即将沉没的轮船!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真的比其他将领高明吗?
陈玉成自己被俘后在供词中说“何处官兵多,我即往何处救应”、““三洗湖北,九下江南”,破省城三座,州县150余座,“活捉大钦差四位”,太平天国“去我一人,江山也算去了一半”,死后两年另两个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随即覆灭,这个自我评价是比较准确的。
后期太平天国第一级的将领(带有军师头衔的王爵)除远征不回的石达开,就只有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李世贤四人,而陈、李的实力远超过杨、李,杨辅清号称有兵10万,但太平军“二千五作一万”,实际实力只有25000,且没有稳固的地盘,后勤和持久力都很成问题,李世贤兵力比杨辅清多,但地盘小且分散在浙南和苏南的溧阳、金坛两处,只有陈玉成和李秀成拥有庞大的兵力和大片连在一起的根据地,既能战也耐战。
陈玉成加入太平天国时年仅14岁,只是个编外的“牌尾”,癸好三年(1854年)四月,也就是太平军定都南京后两个月已经是左四军正典圣粮,职同监军,算是“高级干部”,第二年四月太平军二打武昌,当年五月二十一日他带着500少年攀上武昌城墙开城成功,立下头功,从此名声大震,八月升指挥(跳三级),九月升检点,率两个军独当一面,乙荣五年(1855年)七月升丞相,第二年随秦日纲参加救援镇江、击破江南江北两大营战役,并在镇江之战中乘小舟冲入城中,完成里应外合计划,成为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
天京事变时他在丹阳前线幸免卷入,此后他在石达开指示下展开皖北反击,是太平军在天京事变后第一个转入反攻的战略区。石达开1857年出走后,陈玉成继承了石达开留在皖北的主力,并且掌握了太平天国中期仅存的最大根据地(江西正遭曾国荃围攻,苏南苏北只剩下句容、溧水、瓜洲、镇江四个据点且很快相继失守),成为“外将之首”。当时其他外将,韦俊丢掉武昌、又因为是韦昌辉的弟弟惶惶不可终日,本人投降清朝后余部刘官芳、古隆贤、赖文鸿实力单薄,黄文金、吴如孝原本兵力不足,此时还要受陈玉成节制,李秀成起家本钱太少,这时候只有滁州、来安、天长三个小据点,靠招抚捻军支撑局面,李世贤更只有一个芜湖,杨辅清还在洪秀全和石达开之间摇摆。
戊午八年大破江北大营时他封前军主将,己未九年四月因为洪秀全封族弟洪仁玕为王引发不服,为安抚众将。在洪仁玕建议下,洪秀全将当时地位最高、战功最著的陈玉成封为英王,并下达了“外事不决问英王,内事不决问干王,二事不决问天王”的诏旨,不久本人并不认得许多字的陈玉成被象征性地任命为钦命文衡又正总裁,佐理洪仁玕负责科举考试事务,一向尊重读书人的陈玉成对这一虚衔十分满意,此后直到被俘,都一直自称“本总裁”不改,辛酉十一年(1861年)二月二十一日,洪秀全《永定印衔诏》中规定“替镇调拨交玉胞(陈玉成),业颁诏旗印八方,疆土广开胞回福,另命节钺征边疆;执六合印专征剿,各军听令扶山江”。此时洪秀全在洪仁玕、陈玉成建议下组织南北两路远征武汉、围魏救赵解救安庆的战局,陈玉成被赋予这次巨大战局的指挥全权。但战局失败,同年七月二十六日安庆失守,退守庐州的陈玉成因为上书言事触怒洪秀全宠臣、道士沈桂,加上和洪仁玕互相推诿责任,结果洪秀全一怒之下革去他除王爵外的一切职务,这导致他灰心丧气,不愿回天京,先是把剩余主力都派去远征关中,第二年庐州失守后又宁可北投公认靠不住的地方军阀苗沛霖,结果中计被出卖,死时仅26岁。
陈的军队战斗力在后期是最强悍的,主要原因,一是陈部集中了太平军最多早期延续下来的主力,他手下主力五大队、五小队和地方主将中,有唐正才(前期水营负责人)、魏超成(最早的上帝会员,洪秀全起家十八人中的火头军,永安时期的监斩官,官爵低但地位极高)、张潮爵(洪秀全表弟)、陈德隆(杨秀清外甥)、赖文光(洪秀全外戚)、侯裕宽(洪秀全厨师长)、侯淑钱(早期《贼情汇纂》有传)、陈得才(早期《贼情汇纂》有传,以上诸人1856年前就都是高级干部)这样的人物;二是地盘稳固,从1855年至1861、1862年,他始终在皖北保持至少十几个府县的地盘和安庆这样的大城市,后勤、补充的条件无与伦比,反观地位和他差不多但由杂牌起家的李秀成,一开始只有三五千人且手下除了陈坤书外无一宿将,稍稍扩军几千就弄到没饭吃,有基本军力但一直没地盘的杨辅清更弄到到处打秋风军纪废弛的地步;三是他一直做外将,和洪秀全及洪氏亲属不容易产生矛盾,又不像杨秀清、石达开那样和洪是同辈,洪对他容忍度高(从沈桂事件看如果换他在朝中李秀成在外,年轻气盛的他恐怕比性格柔顺但坚韧的李秀成更容易得罪人)。
陈玉成最擅长的是野战。他的部下说他最善于用选锋,摆成前少后多的锥形阵,“层层推进,有进无退”,更善于将选锋藏于队中,假装败退,等敌军追近后突然反身杀回,100年后湖北、安徽一带还把这种战法叫做“三十检点回马枪”,三十检点正是陈玉成曾经担任的官职。
但陈玉成的长处是战术战役,战场大局观较差,经常在大胜后忘乎所以,或者因疏忽丢失重要据点,比如三河大捷(戊午八年,全歼湘军主力李续宾、曾国华部六千人,是其武功的巅峰)后立即莫名其妙地兵败二郎河,安庆战役中稀里糊涂被偷袭丢了枞阳镇和集贤关等。
他气量比较狭窄,喜欢争强好胜,斤斤计较个人地盘而不顾友军死活。在二破江南大营时和李秀成抢苏、杭、青浦,硬是在苏南抢下一个丹阳和半个湖州,在守皖北时对李秀成女婿黄金爱见死不救,逼着李秀成留在皖北的吴定彩部进入安庆死城协防。尤其是安庆战役,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不仅自己死打硬拼,丧失了原本毫无必要损失的刘昌林部等绝对主力,还一再利用自己“专征剿”的权限强令各路友军如法炮制,导致各路人马都遭受重创。
相对于李秀成,陈玉成最大的缺陷是不善于用人和选拔人才:李秀成前期地位低,起家本钱小,主将大多数是自己培养的,而陈玉成直到自己死去,带领残部的各级将领仍然要么是前期就当上大将的老资格,要么是自家亲戚朋友,事实证明其中相当一部分并不适合带兵。
陈玉成是出色的大将,但不是帅才,前期的杨秀清、中期的石达开和后期的李秀成才是统帅型人物。他的死让太平军丧失了最有能力的野战指挥官,从这一点 上的确无人代替,李秀成以战略见长,李世贤仿佛缩小版的陈玉成但本钱更小,黄文金等提拔得又实在太慢了。
不过太平军后期的失败是政治、战略的失败,陈玉成不死,以他在安庆-庐州的表现也是于事无补,甚至可能死更快(李比他懂得保存实力),他的死更大的损失,是太平天国最巩固根据地(从1853年开始经营的皖北)和最可靠后勤、兵力来源的丧失,以及天京上游的屏障尽撤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真的比其他将领高明吗?
在太平天国前期,将星如云,强兵如雨。像首义五王各领风骚,还有林凤祥、李开芳、曾天养、林启荣、罗大纲、苏三娘等人。但是,经过长期的征战,不少将领战死沙场。还有一些将领死于“天京事变”的内讧之中。在石达开离京出走的时候,还带走了多达十几万的精锐兵马。李秀成回忆说,石达开出走的时候,将合朝好兵将全部带走。
曾国藩的湘军也趁机发动进攻,连续攻陷太平天国的大批城镇。这使得太平天国一时陷入风雨飘摇之中。曾国藩狂妄的叫嚣,说今年不愁太平天国不平。可是,现实并没有依照曾国藩的预料进行,他再次遭遇了人生中强劲的对手。
这个对手就是太平天国的英王陈玉成。其实,在石达开出走的时候,他并没有对太平天国绝情到底,他将陈玉成留在原地,以安庆为基地,屏蔽天京。洪秀全也因为形势所迫,大力提拔年轻将领,重用陈玉成,这使得陈玉成不便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顶梁柱。
陈玉成也没有辜负洪秀全的期望,他率领部下,在江北奋战。因为陈玉成的作战范围在长江上游,可以说他独立支撑着天京的安危。在太平天国后期,陈玉成打了许多著名的胜仗。比如三河之战,一举消灭湘军精锐六千余人,击毙湘军第一悍将李续宾。这一仗挽回了长江上游的形势,使得湘军的攻势顿挫,推迟了向长江下游的进犯。
这也给了太平天国喘息之机。在此后,陈玉成又参加了二破江南大营的战役,使得太平天国在长江下游获得巨大的进展。可以说,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一根擎天柱。在陈玉成临死前的自述中,说道这段时间的战斗,是“何处官兵多,我即向何处救应”。
由于陈玉成的防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曾国藩将目标死死盯在安庆身上。即便是太平军攻打江浙一带,在威胁到朝廷财赋重地的情况下,曾国藩依然不为所动。他说当前形势在安庆一地,力破安庆一关,则势如破竹。
在安庆保卫战期间,陈玉成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最终战败,丢失了安庆。在随后的战争中,陈玉成屡战不利,只得北撤,被苗沛霖诱捕,送给胜保牺牲。陈玉成的牺牲,是太平天国不可估量的损失。
陈玉成说太平天国去我一人,江山也算去了一半,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因为陈玉成在长江上游,起到屏蔽天京的作用。后来的洪仁轩也说,如果陈玉成在江北坚持,江北的粮食就会源源不断的运往天京,天京也不会陷落。从这一点来看,陈玉成对天京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那么,陈玉成对太平天国的作用,显示了他的才能出众。可是他的才干真的是十分高明吗?我们从陈玉成的成功和失败,能够看到,在他的出众的能力后面,也隐藏着缺陷。这些缺陷,导致了陈玉成的败亡。
陈玉成最出众的能力是他和他的部队悍勇善战。在太平天国后期,最勇悍的军队就是陈玉成所部。在与湘军的对抗中,陈玉成不落下风。这使得湘军对陈玉成又恨又怕。相比陈玉成的军队,李秀成的军队就逊色很多。李秀成和湘军的天京保卫战中,虽然人数众多,武器先进,火力强大,可是一到贴身肉搏就不能抵敌。最后,二十多万大军打不过两万多湘军,只得撤退,这决定了天京保卫战的败局。
但是,虽然陈玉成骁勇善战,在谋略上比起李秀成要稍逊一筹。在后期,李秀成运用谋略,打了很多次巧仗,获得了很大的战果。而陈玉成则更多的是与敌人死打硬拼,这正中善于结硬寨打呆仗的湘军下怀。在安庆保卫战的战斗中,陈玉成因此遭受了巨大损失。相比李秀成的二破江南大营的作战,就以谋略调动敌人,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加上陈玉成年轻气盛,掌握军政大权后,在一些地方表现得不够稳重。比如逼反韦俊,给自己树立了强大的对手。和友军配合不好,使得最后没有人愿意去援助他。甚至为了和友军争夺地盘,陈玉成不顾湘军对安庆的围攻,自己亲自率军跑到江南参加攻略,延误了安庆保卫战的进行。当湘军在安庆城下构筑工事,城中的粮食日益缺乏的时候,陈玉成才率领军队回来解围,这时已经很迟了。
不过,陈玉成虽然有着一些缺陷,但这是由于性格和经历造成的。这些缺陷也导致了陈玉成的败亡。但是瑕不掩瑜,陈玉成在太平天国后期,与李秀成一起支撑着太平天国的江山。他在生前屡立战功,打得敌人胆战心惊。在临死前虽然被擒,依然威武不屈,显示了自己的英雄气概。他牺牲后,李秀成感叹没有人能够帮助自己了。失去了陈玉成在江北的屏蔽,天京很快陷落,太平天国也随之失败。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真的比其他将领高明吗?
在太平天国后期的多名将领中,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李世贤四人勉强可以说是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但这也仅仅是说保持住与清军作战的相对优势,或者说维持现状,实际上已经濒临倾覆的边缘。英王陈玉成寄身太平军时,还没到20岁,中等身高,然而却的确表现出了一些军事才能,并在1855年之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太平军金田起义基本上是一个在广西的家族式动员,陈玉成追随叔父陈承瑢,也就是后来的扶王,加入童子军,练得好枪法。直到1853年定都天京之前,陈玉成大致上是负责后勤军需,后来被提升为左四军正典圣粮,这一年陈玉成17岁。
真正表现出陈玉成有一些作战头脑的是在1854年6月的武昌之战。双方陷入胶着状态,陈玉成不仅勇敢冲锋陷阵,而且采取以退为进反戈回击的回马枪式战术,军中扬名,18岁的被封为殿右三十检点,位在丞相以下。从1855年开始,陈玉成先后鏖战湖口、九江,直面湘军,惊扰曾国藩座船,舍命解镇江之围,协助力拔清军江南大营,攻克扬州,纾解了天京之困,几乎成为军旅最巅峰的时期,威名震天地,20岁时陈玉成已经身居冬宫又正丞相。
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军元老内讧,元气大伤,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陈承瑢等人被杀,军事上也陷入被动。在死气沉沉屠杀恐怖的背后,两名将星绽放,那就是陈玉成与李秀成的反攻战。军威如何重振迫在眉睫,而清军的包围与攻势却丝毫不减。
1858年8月安徽枞阳会议之后,李玉成又积累了赫赫战功,虽然清军重建江南江北大营,遏制扩张,但李玉成还是非常惊奇的把战线推到了湖北,用兵苏北战场,特别是浦口一役摧毁了江北大营,太平天国统治区域逐步连成一片,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被动局面。然而好景不长,年轻的李玉成可能并没有感受到危机的来临。1858年开始,安庆苦战就多次失利,退守庐州,清军多隆阿部掣肘前进。而且,此时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率兵试图切断天京的粮食、物资的运输通道庐州三河一带,陈玉成闻讯后决定弃城北走,星夜驰援三河。虽然大败湘军李续宾部,但此时的胜利已经是强弩之末。
新安渡、挂车河、集贤关赤岗岭乃至安庆先后失陷后,陈玉成不得不采取保守策略,谨慎防守,积极开拓。他派出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远征豫陕,经略西北,试图“广招兵马,早复皖省”。同时,还规划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分兵扫北,会师西北军,途径河南再次北伐直捣京师。
1862年,作战情况已经很不乐观。外部清军各部层层压制,南京朝中且被天王洪秀全革职,陈玉成计划率部突围出走寿州,不料轻信了已经投靠清军的苗沛霖,中途中计被擒获,押送到胜保营中。当年5月,26岁的陈玉成被杀于河南延津。
总体来说,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天京之变后最优秀的将帅之一,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和用兵策略。《清史稿·洪秀全传》中就曾说:
玉成凶狠亚杨秀清,而战略尤过之。但是,由于年龄毕竟较小,经验不足,容易冒进,安庆之败后的迷茫与失策就是明证。加上局面已经败势,四面楚歌,无力回天,陈玉成英勇就义无疑是将星陨落的悲剧。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真的比其他将领高明吗?
陈玉成是太平天国最年轻的领导人,他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只有14岁,遇害的时候也只有26岁。
很多人感觉陈玉成的军事才能比较高,主要是因为《清史稿》中对于陈玉成的评价非常高,《清史稿》将陈玉成和杨秀清相提并论,并且称陈玉成比杨秀清还要厉害。
不过从陈玉成指挥过的战役来看,陈玉成的指挥能力并不稳定,而且陈玉成的部队越打越少,无论是扩张势力,还是指挥作战方面,都不如杨秀清更加稳健。
陈玉成第一次崭露头角,是在太平军攻击武昌的战斗中。17岁的陈玉成凭借着一身好武艺,率先登上了武昌城墙,大大鼓舞了太平军的士气。
武昌之战结束后,陈玉成成为了太平天国中上层的军官。在天京事变爆发前,陈玉成逐渐成长为了太平军中的大将,是太平天国年轻将领的代表。
天京事变爆发之后,陈玉成还不到20岁,就已经成为了一个独当一面的人物。
石达开出走天京之后,洪秀全恢复了五主将的制度,陈玉成成为了太平军的前军主将。之后陈玉成和李秀成共同负责太平军的军事,两人联手攻破了清军的江北大营,使太平天国出现了短暂的回光返照。
1858年11月,陈玉成集合了10余万部队,将李续宾带领的6000多名湘军包围在了三河地区。三河之战中,陈玉成指挥得当,集中优势兵力将湘军李续宾部全歼。三河之战是陈玉成的巅峰之战,这一战结束后,湘军受到了极大的损失,陈玉成因此名扬天下。
三河之战结束后的第2年,洪秀全封陈玉成为英王。1859年陈玉成在安徽地区势如破竹,数次击败清军主力部队,安徽也成为了太平天国唯一一个领土没有缩减,反而增加的地区。到了1860年的时候,陈玉成联合李秀成再一次击破了清军的江南大营。
同年曾国藩进攻安庆,陈玉成带领军队南下解救安庆,安庆之战是太平天国晚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安庆之战太平军的人数和装备都不亚于湘军,但是由于陈玉成和李秀成之间配合不佳,太平军内部矛盾较多,安庆之战最终以太平军的失败告终。
安庆之战结束后,陈玉成开始走下坡路。从1861年开始,陈玉成多次进行流动作战,却始终没能取得大的成就,军队的人数也越打越少。
到了1862年的时候,陈玉成在太平天国的地位已经无法同李秀成相比,洪秀全因为陈玉成数次战败,对陈玉成进行了处罚,陈玉成身边的嫡系部队,也在数次征战中损失殆尽。
陷入困境的陈玉成,只能依附于安徽的团练武装苗沛霖。苗沛霖已经偷偷投降了清朝,陈玉成在依附于苗沛霖后,便被苗沛霖送给了清朝将领胜保,最终遭到清军杀害。
从陈玉成一生的战绩来看,陈玉成并不是太平天国的常胜将军,他的战绩和石达开比较像,前期的时候比较辉煌,后期屡战屡败。如果把太平天国将领进行一个排名,陈玉成和石达开属于同一级别,而杨秀清的才能要胜过陈玉成。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真的比其他将领高明吗?
几乎可以说,陈玉成是后期太平天国的擎天柱,他在军事上的胜败维系着太平天国的兴亡。
1856年9月,天京事变后,陈玉成和李秀成等一起被天王洪秀全查选出来助国。不久,陈玉成被晋升为成天豫,李秀成也同时被晋升为合天候,共同担负起挽救危局,开创太平天国新局面的重任。
一、各方对陈玉成的评价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
“如英王不死,天京之围必大不同……英王一去,军势军威同时堕落,全部瓦解……。”
曾国藩:
“自汉唐以来,未有如此贼之悍者。”
胡林翼:
“贼中精锐,只‘四眼狗’一支耳,他何足虑哉!”
二、陈玉成军事成就巨大解镇江之围:1853年2月,陈玉成随秦日纲救镇江。陈玉成亲自驾一小舟,冒清军枪林弹雨冲进镇江城,和吴如孝一起制定内外夹攻之计。陈玉成、吴如孝与李秀成配合,把清将吉尔杭阿杀得大败,镇江之围遂解。清军视陈玉成为眼中钉,肉中刺,说他是太平军中“最为可恨者”。
浦口、三河镇之战:1858年,陈玉成参与了浦口、三河镇战役,并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太平天国后期两次极为重要的战役,初步稳定了太平天国自韦昌辉叛乱和石达开出走后的动荡局面,太平军也由被动转为主动,从处处挨打转为步步进攻。
三、崇高的气节
1862年5月,陈玉成被匪徒苗沛霖出卖被捕,苗匪派其侄儿去劝降,陈玉成当即予以严词痛斥:
“尔真是无赖小人!墙头一棵草,风吹两面倒;龙胜帮龙,虎胜帮虎。将来连一贼名也落不着。本总裁只可杀,不可辱。势己如此,看你如何发落!”
大义凛然,气贯长虹,最后在河南延津英勇就义,时年仅二十六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