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当年如果一鼓作气全军北伐,是否能打下北京?
1853年1月,太平军攻取武昌。
武昌是九省通衢,去哪儿都很方便。所以···接下来要去哪儿呢?
北伐中原,直取北京,一举把清妖的巢穴端了,自然是最受热议的一个选项。
可是,杨秀清很清楚:那是找死。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一位老船夫得知太平军倾向于全军北上,很紧张,就找到了杨秀清(看来,当时的东王和群众还是很近的)。
老船夫说:“河南河小,不能行船,又没粮食,不如顺流而下,去南京”。
老船夫没有虚言。
看到后来北伐军的遭遇,杨秀清肯定会庆幸他们没有全师北伐。
无粮林凤祥、李开芳等人北伐时,不过2万多人。
但其实,北伐军不缺人。
由于河南常年闹粮灾,大把吃不上饭的人,所以,北伐军在河南很快就扩展到10万人。
林凤祥在战报中提到:“什么都不缺乏,唯缺粮秣”。
从开封到朱仙镇,新募的兵马很快就散了。
10万战斗部队,都只是过路,并没有长期驻扎,这都养不活。
当时,太平军拖家带口,全师有50万人!去河南,吃啥?
自废武功。太平军在攻打长沙不利后,曾对何去何从做过讨论。
当时,大家达成的意见是:如果在益阳、岳阳能招募到大量船工,大家都东下南京,如果不能,则上河南。
不久,在益阳、岳阳,太平军迅速获得了大量的船工。
此时,水师,已经是太平军最大的优势!
如果离开万里长江,全师进入水流不大的北方,那么,太平军无异于放弃自己最大的优势——水师。
打不过。太平军真正的实力如何,杨秀清心里还是有谱的。
太平军的攻坚能力并不咋样。
从桂林到长沙,基本上打不下大城市。
直到有了水师之利后,太平风驰电掣,才能横扫一路。
从武昌到南京,太平军风驰电掣,所向披靡,其实所依赖的,是速度。
由于大清承平日久,内地防御薄弱,太平军顺江而下时,各城根本来不及准备、动员,就纷纷陷落。
其中,安庆守兵不过2000人,还一哄而散;南京守兵也不过数千人,不堪一击!
但北方就不同了。
在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胜保被英法联军重创前,大清的骑兵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
事实上,北伐军行动时,林凤祥等人一路不敢与胜保交战,到僧王参战后,北伐军只有转入防御,陷入彻底被动。
北伐军,是太平军精锐,在清军骑兵面前其战力差距尚且如此明显,何况其他部队呢?
太平军攻坚则不能速克,野战、机动均不如敌骑,何以生存呢?
定都天京,经营南方,是当时较为靠谱的选择在攻武昌前,太平军转战2年,无论攻坚,还是野战,太平军都没有优势。
太平军在湘北建立的水师优势,利用其带来的机动力、补给能力、制江权的优势,才开始了胜利大进军。
因此,利用水师优势,顺流而下,是靠谱的选择。
有不少朋友替太平军惋惜,他们认为当时太平军如果全师北上,就可以干掉大清。
也有不少朋友认为太平军定都天京,腐化堕落、严重内讧,才导致其灭亡。
其实,腐化堕落、严重内讧,跟定都不定都南京没有绝对关系。
朱元璋在南京,怎么就没有腐化堕落呢?
太平天国的失败,是其领导层素质、奇葩宗教体系所决定的。
而太平军能把动静弄这么大,与杨秀清在紧要关头的正确决策是分不开的。
遗憾的是,不错的决策水平,无法弥补太平天国所固有的顽疾。太平天国,终究在内讧、腐化中走向覆亡。
太平军当年如果一鼓作气全军北伐,是否能打下北京?
太平军如果想取得最终胜利,只能全力北伐。
太平军早期实力是不足的,这便是为什么要一直流动作战的原因。因为一旦停下来,朝廷便会派大军围剿,很容易被一锅端掉。可是只要流动作战,形势就变了。因为朝廷的兵马虽然多,但是天下太大了,这使得很多城市并没有多少兵马,所以太平军一路能够攻城略地。
太平军早期的战略是有分歧的。一部分的将领认为应该打河南、占领中原地区;一部分将领则认为应该向西进入四川,当然剩下一部分则希望攻下南京,以江南为基地。后来杨秀清强行利用天父下凡压制了反对意见,这使得太平军便顺江东下,攻占了南京。
为什么太平军会放弃之前的流动作战,转而定都南京呢?因为太平军一路发展,已经达到了几十万人,实力已经空前强大了。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太平军已经到处奔波两年了,需要一个地方能够好好的休整一下,南京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南京易守难攻,并且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有着独特优势,非常适合太平军的生存发展。
可是太平军的问题在于他最后企图效仿朱元璋以江南为基地,然后再争夺天下。这便是太平军当时重大的失误。因为当时的江南是朝廷的赋税重地,并且也是当时的贸易中心。不仅朝廷不能失去江南,当时的外国列强也不愿意失去在江南的利益。
特别是江南经济发达,儒家文化影响极大,士绅阶层的力量相当强大。这种情况下,太平军即使能够保住南京,也能难在江南建立稳定的根据地。长此以往,太平军便会慢慢消耗掉自己的有生力量,而清朝则能够从全国各地得到补充。
所以太平天国当时不仅进行了北伐,甚至还进行了西征,主要目的便是保住南京。特别是北伐,完全是牵制清军的有生力量,根本不是为了打下北京,推翻大清的统治。可以说太平军在战略部署上是有重大失误的。
当时最好的战略便是将南京变成一个战略堡垒,用来牵制大清的军队,然后全军主力全力攻打北京。因为南京易守难攻,地势险要,大型城市的攻防战本就是一件非常费时间的事情。所以短期内,南京是很难被攻陷的。江南又是朝廷财政的重要来源,所以朝廷又不得不用大军围困太平军。
当时的北方,由于太平军发展过快,朝廷根本来不及反应。李开芳、林凤祥几万人便能打到天津。可想而知,如果太平军用自己的主力全力北伐,那么北京是极有可能被攻陷的。毕竟清朝的军队虽多,大部分都分散了。这和李自成打下北京城是一样的道理。只可惜世事难料,最后南京被攻破,太平天国灭亡。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太平军当年如果一鼓作气全军北伐,是否能打下北京?
在太平军攻占南京之后,接替和春领战区军务的清钦差大臣、江南提督向荣率领楚勇和一部分绿营大约一万多人立即在南京孝陵卫附近建立了“江南大营”,大学士琦善则率大约一万多人的八旗、募勇在扬州外围建立了“江北大营”,这二个大营严重威胁到新生的太平天国。定都之后,太平军大概分为三个方面的部队:1、天京卫戌部队,大约四万多人(不包括童子军、女营和各王府牌刀),由金田~永安封王发展出来的广西老部队,由东王杨秀清统一调配,平时由北王韦昌辉实际指挥负责天京各门防务。2、北伐军,大约二万多人,由天官付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春官正丞相吉文元、朱锡崑、黄益芸统率,这二万多人是金田起义的老战士,其中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更是金田起义之前的“金田团营”时期的老拜上帝教早期教民,这部分部队在攻占武昌后,俘获大批火器,单兵战斗力极强。3、西征军,由赖汉英、杨国宗、石贞祥、韦俊、石达开的岳父黄玉昆组成,后来燕王秦日纲、豫王胡以晃、翼王石达开的部分部队也加入进来,人数最多时大约三万多人。除以上三支部队,还有罗大纲、吴如孝率领大约二万人驻扎镇江,防卫下游,在扬州失守之前曾立昌也率一万多太平军驻守过扬州城。太平军当时号称百万,实际可以自由调动的作战部队只有大约十万人,杨秀清后来充分认识到了兵力的不足,才组建秦日纲的四丞相机动兵团向江南扩张。总而言之,当时太平军并不具备直接北伐的兵力,北伐其实是杨秀清逼封万岁逼洪秀全下台的第一步棋,早早就把死忠于洪秀全的这二万多金田老战士支开到北方去,是杨秀清的战略布局之一。
太平军当年如果一鼓作气全军北伐,是否能打下北京?
太平天国就是一鼓作气北伐也不可能打下北京灭清朝,因为太平天国取得点局部胜利就贪图享乐,腐败十分严重,其程度远超清王朝。在者太平天国为民造反只停留在口号上,在其制度上和对百姓的统治中未体现丁点给人民带来什么利益,对百姓的压搾还超清政府。还有洪作为一把手,除了打上上帝神说的旗号,和写点歪神邪说的狗屁神论,全无立国治国的政治能力,也没点打江山的军事能力,这也是主要必然失败的因素。还有积聚队伍主要靠强迫和裹胁老百姓,这能迟久吗?
太平军当年如果一鼓作气全军北伐,是否能打下北京?
显然不能,太平军兵力鼎盛时,可战之兵十几万。虽声势浩大,但大多为无军事训练的农民和老幼妇孺,没有战斗力。终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军始终处于弱势一方。北伐,不能打下北京,是因为:
林凤祥、李开芳北伐
一,北京是清朝的都城,清庭势必勒令各地军队勤王。果不然,北伐打到天津一带时,晚清悍将蒙古僧王亲自带军率蒙古骑兵围堵北伐军。而围困天京及南方作战时,清庭不会轻易派僧王部队。
僧格林沁指挥作战
二,太平天国北伐的目的是奇袭京津,迫使清兵北撤,缓解天京压力,在清兵来不及往天京增援时,攻破清江南、江北大营。他们自己都不会想到北伐能攻破北京,否则首封五王健在三王情况下,北伐军的统帅只不过是侯爵。
三,地主团练发展过快,太平军压力不断增大。清八旗、绿营兵不堪一击,但曾国藩等人训练的地方组装迅速强大起来,成为太平军新的、主要对手,而太平军的军事素质却逐步下滑,败多胜少。要不是太平军通过洋人交易购买使用先进军火,估计败的更多。
沧州百姓协助清军守城,城破,林凤祥下令屠城
四,缺乏先进的政治主张,得不到社会中坚力量封建地主、士绅的支持,对农民吸引力不大。沿途,北伐军虽得到兵员补充,但得不到民众的拥护,补充兵员大都是反清武装,军心不统一,纪律难保障。
太平军当年如果一鼓作气全军北伐,是否能打下北京?
打下北京又如何?即使打败清廷,坐了天下,洪秀全和他的拜上帝会这个邪教组织,只会比前朝政府集团更混蛋,更加把国民和国家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看看他们在偏安一隅的南京,干了什么令人发指祸国殃民的罪恶,就知道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