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擅长以少胜多3万兵胜刘邦56万,为何垓下10万兵却输了?
垓下之战中,项羽确实尝试了多种方法,试图复制彭城之战的奇迹。
可惜,项羽的招数被一一化解,终未能如愿。
固陵之战,汉军的进步使项羽的战术胜利无法发展成战略胜利前203年8月,项羽与刘邦议和,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项羽归还刘邦的父亲、妻子,退军。
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建议下,击其暮归,决心歼项羽于撤退途中。
当项羽撤退到固陵时,发现刘邦追来了!
此时,韩信、彭越等军并未如期而至!
这正是标准的“歼冒进之敌”的机会呀!项羽遂停止撤退,反身猛攻刘邦!
没有意外,刘邦再次大败!
如果刘邦军像彭城之战时一样,在项羽的猛攻下陷入崩溃,后面的历史又难说了。
可是,刘邦已不是当年的刘邦。
汉军虽败,但没有崩溃,他们转入坚壁状态!
刘邦一面相持,拖住项羽,一面派人与韩信、英布、彭越等人谈判,争取合歼项羽。
如此,固陵之战,项羽虽然一如既往的猛,但因汉军在多年战争的锤炼下已经成熟,项羽难以将战术胜利发展成战略胜利。
相反,随着韩信、彭越等人的抵达,项羽陷入彻底被动。
不再明显的骑兵优势,使项羽难以“用奇”韩信、彭越、英布等人抵达后,项羽东撤到了垓下。
此时,项羽地盘已尽失,遂决心转入决战!
当年,彭城之战时,项羽地盘也丢得差不多了,但主力决战取胜,一切不都扳回来了吗?
项羽,需要复制一次彭城之战的奇迹。
垓下附近的地形,与彭城战场有相似之处,都是河网纵横。
彭城之战时,项羽就是在这种类似地形中,以骑兵优势,从薄弱点猛击联军,制造了一场军事灾难。
可是,如今,项羽恐怕没有这个条件了。
1、汉军已有强大的骑兵力量。
彭城之战中,刘邦吃了骑兵的亏,痛定思痛,也开始发展骑兵部队。
刘邦以灌婴为中大夫,选择秦骑士李必、骆甲协助,组建了一支骑兵队伍。
这支骑兵组件不久,就在荥阳东大败楚军,随后又随刘邦、韩信多方争战,战斗力已经非常了得。
2、项羽的骑兵被削弱了。
韩信破齐后,项羽派龙且前往救齐···全军覆没。
龙且所率,多骑兵,其中,包括了最精锐的楼烦骑兵。
由于骑兵优势不再明显,项羽很难将骑兵拉出去,在汉军侧翼、背部寻找薄弱环节制造杀机了!
如此,项羽只剩下一条路径:正面决战!
中央突破:韩信用四平八稳的五军阵化解。项羽还有一招必杀技:中央突破!
没有人能挡得住项羽的冲击!项羽只需率少量精锐为箭头,冲散敌军大阵,一样可以制造混乱!楚军后续部队可以跟进实施屠杀!
对此,韩信也是很清楚的。
韩信有应对之法。
韩信,这辈子一直在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现在好不容易打起富裕仗了,决心“安稳”一点。
韩信布置出了五军阵。
他亲率三十万大军居中,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刘邦在韩信后面,周勃、柴将军在刘邦后面。
韩信的企图很安稳:以大纵深来逐渐抵消项羽的冲击力,以两翼夹击来制约项羽后续部队的跟进。
为了保证安稳,韩信亲自指挥与项羽迎头相撞的军队,保证大军进退自如,避免混乱。
决战:无可奈何的项羽开战后,一切如韩信的预期。
项羽的正面冲击一如既往的猛,韩信的三十万大军失利撤退。
值得注意的是:项羽的进攻,应当是箭头冲击,即重点打击韩信军的某个部分。但是,韩信的撤退是全军有序撤退!
如此,韩信军的后退,不会引发阵列混乱,而有续后退,能够逐渐削弱项羽的冲击力。
随后,当项羽后续部队跟进时,孔将军、费将军从两翼夹击而来!而韩信又指挥中军重新前进,三面合击项羽军!
如此,项羽“中央突破制造混乱,后续部队跟进挤压”的战术彻底失败!
楚军损失惨重,项羽无可奈何,只好退守垓下。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不肯过江东···
垓下之战的结果,只是楚汉这些年综合表现的最终摊牌。
项羽的战术还是那几套,而汉军,已不是当年那个汉军了。
历史一再表明:胜利者,未必是那些一开始就很强的选手,而是更善于学习,进步更快的一方。
项羽擅长以少胜多3万兵胜刘邦56万,为何垓下10万兵却输了?
春秋战国时代的军事家孙子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垓下之战,项羽毫无应战防备,而刘邦、韩信、彭越、英布等人早已布下天罗地网,请君入瓮,因此项羽必然会失败。
一、彭城之战项羽获胜的原因。刘邦夺取彭城后,一改以往的假仁假义,早将入关时亲自制定的“约法三章”抛到了九霄云外,露出了贪婪的本性,他将项羽的财宝美人一并囊获,酒色沉迷,夜夜笙歌。刘邦自顾得意忘形,可他低估了项羽的实力。
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史记》
项羽在得知彭城被刘邦占据后,立即进行周密的部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回彭城。
刘帮的队伍是诸侯联军,毫无凝聚力,而项羽的所率领的3万骑兵乃久经沙场的精兵强将,不等开战,便阵营大乱,诸侯纷纷逃窜,彭城之战,即使韩信指挥战斗,也不可能取胜。
项羽率3万大军,仅半日之内便打败了刘邦56万联军,这样短平快的战斗,在中国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
二、项羽性格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有勇无谋,错失了争夺天下的先机,最终导致英雄末路,惨败垓下。1、刘邦先项羽一步入关,项羽违约自立为王(楚怀王约定,先入关者为王),项羽恢复了分封制,封刘邦为汉王,入主汉中,刘邦虽不服气,敢怒不敢言,实力不允许啊!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归乡彭城。楚汉割据,诸侯分封权益不均,心怀怨恨,刘邦当杀不杀,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2、项羽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所迷惑,对其放松了监管,刘邦的实力渐渐的壮大起来。项羽杀义帝谋皇位的行为,引起了诸侯们的不满,刘邦借机蛊惑煽动,促成诸侯联合反叛,项羽只好亲自率军平叛,刘帮趁机夺取了关中,赢得了天下大势。
项羽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自认为以己之神勇无所不能,因此身边缺少谋士,他错失韩信、彭越,英布也被刘邦“挖走”,最终都成了索他性命的帮凶。
3、刘邦背信弃义毁合议,项羽大意遭围困。
刘邦在张良和陈平的建议下,单方撕毁了与项羽签署的和平协议,率军追袭东归的项羽。项羽无心设防,因而仅率兵十万,其中还包括家眷,而刘邦的兵力是三十万,两军力量悬殊。
项羽和刘邦、彭越,几次交战后,带着疲惫的将士又落入了韩信设计的十面埋伏。楚军四面楚歌,粮草也被叛徒英布切断了,因此军心大乱,战斗力减弱,失败是必然的。
三、项羽的英雄本色。项羽即使身陷困境,仍不失英雄本色,他带领28名骑士奋力杀出了重围,项羽一人杀敌过百,原本是可以逃脱的,却被一农夫骗入沼泽地,奈何天意教消亡,项羽兵败自刎乌江,死的何其悲壮!
假如项羽在被合围之前,带着几万骑兵冲杀出去,韩信根本无法拦住他,即便是被包围后,他如果像刘邦那样的狠心肠(被项羽追杀时把儿子丢掉),项羽完全可以不去营救步兵和家眷们,直接带着几万骑兵杀出合为,保存实力,然后回彭城重整旗鼓,再与刘邦争天下。
总结,项羽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天才,他能征善战,骁勇无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只垓下一败,便以身殉国,他侠骨柔肠的秉性,最终使他丧失了卷土从来、东山再起的机会。正因如此,太史公尤其偏爱项羽,司马迁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项羽被写入“帝王本纪”。
项羽擅长以少胜多3万兵胜刘邦56万,为何垓下10万兵却输了?
《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战争,要想赢得胜利,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天时、地利、人和。垓下之战,项羽便败在了这三点上。
天时指的是机遇,地利指的是条件,人和是指综合实力,是成功的关键。一、人和
- 在人和方面,项羽早已完全败给了刘邦。相比于刘邦四方招揽贤士的做法,项羽却自高自大,目中无人,更不善用人。在他眼里,几乎所有人都是凡夫俗子,不堪重用。致使他的部下走的走,反叛的反叛,能用的大将越来越少。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重用韩信,结果韩信投靠刘邦,从而为他的楚汉之争设置了最大的障碍。
二、天时、地利
众所周知,项羽至少失去了两次改写历史的机遇:一次便是因为轻视韩信,致使其怀恨在心,最后弃楚投奔刘邦。项羽没有重用韩信或者没有干脆杀掉韩信,等于把得天下的机遇拱手让给了刘邦;另一次就是“鸿门宴”,项羽完全可以除掉刘邦,而得天下,但因他的性格、为人原因,最终错失良机。大好时机失去之后,战争的格局便开始反转,此时刘邦开始反击,而项羽渐渐处于被动应战的境地。等到垓下之战时,主动与被动的反差就更加明显了。垓下之战经过: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3年八月,楚军粮尽,刘邦也未能调来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合围。于是双方以战国时魏国修的运河为界订立著名的“鸿沟协议”:鸿沟为界,划分天下。九月,霸王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刘邦也欲西返。
正当刘邦准备帅军西返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协议,趁楚军东退,放松戒备的时机,从背后进行偷袭。张陈二人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刘邦采纳了建议,违背鸿沟协议,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战。
韩信、彭越在得到封地后也挥军南下,同时刘贾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就这样,五路大军把项羽重重围困在固陵。四处受敌的项羽打算退回彭城,无奈彭城已被灌婴攻下,西楚群臣皆被俘虏,只好继续南撤。项羽打算撤到舒城,凭借淮河之险和巢湖粮草,与汉军继续周旋。可令他绝望的是舒城守将、楚大司马周殷已被淮南王英布诱降。这就意味着南撤的路已被截断,形式进一步对楚军不利。
楚军被迫向东南撤退,至垓下时,(此时楚军10万,汉军60万)再次被汉军重重围困。战役如期打响。韩信采用非常阵法,层层叠叠,多线结阵,很好地消耗了项羽的冲锋之势。等到项羽冲破数重阵线之后,韩信下令撤兵,给项羽造成错觉,以为胜利在望,便连忙奋力追击,从而拉长战线,陷入了韩信的战术圈套。汉军两翼部队从左右双向夹击,韩信又适时反身杀回,穿插包围,各个击破。最终楚军战败,仅剩两万精兵。项羽兵少粮尽,四面楚歌响起的时候,军心涣散,再无胜利的可能。
纵观楚汉之争始末,项羽先是失掉了“人和”,而后又丧失了“天时”,让自己沦为被动,沦为不利的境地,再加上“粮尽弹绝”,自然也就失去了“地利”。没有天时地利人和,失败也就成了必然。项羽擅长以少胜多3万兵胜刘邦56万,为何垓下10万兵却输了?
项羽3万人击溃刘邦56万人,这是在野战中发生的,这叫击溃战;而垓下之战的时候,项羽的部队是被刘邦和韩信十面埋伏给团团围起来的,这叫包围战。野战可以击溃敌人,但包围战可以全歼敌人。为什么包围战能取得很大的战果?
兵法上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字面意思是:如果我方兵力是敌方的10倍左右,那就可以围困他,如果我方兵力是敌方的5倍左右,那就可以正面对敌。就是说当我方兵力属于优势时,就用包围这种战术
历史上:
长平之战,秦国50万人围困赵国40万人,围了46日。把整个赵军活活给饿垮了;
中国近代史上的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60万人打败80万,也是因为在陈官庄先围住了30万。
这两个例子都是以优势兵力包围敌人,同时运用了地势上的优势,打了一场漂亮的包围歼灭战
2.垓下之战为什么项羽不能翻盘?兵力对比:刘邦自己带了20万兵。齐王韩信带了30万兵,再加上彭越,英布,刘贾,五路大军,预计总兵力超过50万。而项羽却只有10万人。
当一方军队属于优势兵力的时候,就可以实行包围歼灭战。
那既然有项羽3万人击溃过刘邦56万人的先例,为什么垓下之战项羽10万人打不过刘邦的50万人呢?
1.被人断了粮道。古代的粮道重于泰山。而项羽的粮道一直被彭越骚扰,造成了粮食匮乏。
2.项羽手下已经没有人才了,唯一的谋士范增被项羽逼走了,能打的大将龙且早战死了。
3.对手强大了。彭城之战时项羽的主要对手是刘邦。垓下之时主要对手是韩信。
4.攻心战。四面楚歌,让项羽的士兵无心战斗。
图
项羽擅长以少胜多3万兵胜刘邦56万,为何垓下10万兵却输了?
彭城之战,确实是楚汉相争中以少胜多的一场重要战役。
那么,为什么垓下项羽10大军在手却输了最后的决战,这个问题,我可以分两个战场来解说。
一、彭城战场项羽以3万骑兵,能够战胜刘邦的56万大军,主要原因有这么两个方面。
- 其一、项羽的3万是真真切切的3万军队,刘邦的56万有虚张声势的成分
刘邦带领的是诸侯联军,除了刘邦的军队外,还有各路诸侯的兵马。
刘邦讨伐项羽的檄文传到各诸侯国,立即得到不满项羽的诸侯的响应。魏王豹复书请从,刘邦叫他发兵相助。
刘邦的使者来到赵国,赵国宰相陈余,却要刘邦杀张耳,方肯听从命令。刘邦不忍杀好友张耳,就从敌军俘虏中寻找与张耳面貌特征相似的人杀了,割下首级特示陈余,余信以为真,才发兵跟从汉军讨伐楚军。另一些诸侯则是坐山观虎斗。
这些出兵的诸侯,其实未必会派遣主力军队来助阵,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往往虚报军队人数,这个其实也是历史上联军的通病,比如苻坚的淝水之战,苻坚号称80万,事实上没有这么多的军队。
- 其二、项羽的3万是精锐骑兵,而刘邦的所谓56万多数是步兵
彭城就是现在的徐州,徐州的地形比较开阔便于骑兵部队的展开,所谓一马平川,步兵往往很吃亏。
但是项羽也面临两线作战。齐国尚未平定,回师救楚,则可能腹背受敌。
于是项羽留下诸将继续攻齐,自率精锐骑兵三万疾驰南下攻汉,由鲁瑕丘击破樊哙等军后,即在胡陵至肖县采取包围、闪击战术。
肖县东南有刘邦数营军队驻扎。项羽军夜间抵达肖县,利用拂晓汉军熟睡之时,由西向东反击汉军侧背,早晨开始大规模进攻,与汉军展开激战,中午时已经大破汉军。
汉军对项羽军的突然袭击,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反而自相践踏,乱作一团,被项羽军于彭城近郊斩杀达10余万人。
刘邦军死伤惨重,“睢水为之不流”。项羽军将刘邦及其残部层层包围,正等待聚歼之时,发生一件怪事,忽然西北大风猛袭而来,飞沙走石,树木连根拔起,天昏地暗,狂风猛烈吹打着项羽军阵营。
刘邦则趁此混乱之机,仅带几名亲随骑兵突围而去。其父、妻女皆被楚军俘获,汉军也几乎全军覆没。
经此一战后,刘邦终于知道楚军骑兵的厉害,开始让将军灌婴组建汉军自己的骑兵部队。
二、该下战场那么,后来项羽手里还有十万大军,为何垓下之战,最终项羽还是失败?
- 天时、地利的问题
彭城一战,刘邦遭到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失败,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部队。
在垓下之战中,地形地貌都比较复杂,项羽部队敢打敢拼的优势不能发挥,楚军围而不攻,消耗楚军的意志和决心。
- 战略战术问题
与此同时,在战略战术方面,汉军采取心理战,用四面楚歌来瓦解楚军的心理防线,引发士兵的思乡之情,进而彻底削弱楚军的战斗力。
项羽为了摆脱被全歼的命运,只能选择突围,所以说项羽还是项羽,楚兵还是楚兵,仅仅是环境不同而已,在不利的地点和不恰当的时候,打了一场不恰当的防守战,这才是项羽兵败垓下的真正原因。
比较彭城之战与垓下之战,可以看出前者使刘邦陷入绝境的局面,可以说项羽创造了古代战争中速决战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而垓下之战,则是刘邦和韩信采取消耗战、心理战、持久战、包围战等各种战略战术的一个结果,是韩信等人以多胜少的战争,“不战而屈人之兵”成为现实,这就是项羽垓下兵败如山倒的一些重要原因。
项羽擅长以少胜多3万兵胜刘邦56万,为何垓下10万兵却输了?
战神项羽一生骁勇善战,攻城略地,屡屡创造以少胜多的军事神话,彭城之战,巨鹿之战可谓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尤其是彭城之战,3万项羽军队同仇敌忾,打的刘邦56万大军狼狈不堪,不仅如此,连刘邦结发妻子吕雉也被项羽俘虏,沦为阶下囚。
然而同样是以少对多,在垓下之战中项羽为何惨败,没有再续神话?而刘邦又是如何吸取彭城之战的惨痛教训,重振旗鼓,完成逆袭的呢?
因为彭城战役之后,项羽依然是往日的项羽,而刘邦已经不是旧日的刘邦。
1.高祖刘邦痛定思痛,知人善任。经过彭城惨败的刘邦,并没有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而是认真反思,总结教训。痛定思痛后,刘邦领悟到自己不是做主帅的料,在运筹帷幄方面远不如项羽,那么谁能胜任呢?刘邦想了半天,唯有请韩信,彭越出山。虽然刘邦迷财好色,但是在用人方面,他是毫不吝啬的。于是刘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是花重金,又是封地,终于说服韩信重新出山。
2.兵仙韩信稳扎稳打,用兵如神。垓下之战,虽然韩信亲率60万大军,而项羽只有十万余众,但是韩信丝毫不敢懈怠,因为他深深的明白,兵多将广不代表胜利,况且对手是善于以少胜多的战神项羽。
韩信是如何排兵布阵,一展军事才能的呢?
首先,韩信使出敲山震虎战术,他率领先锋军挑衅项军。项羽果然暴跳如雷,率领十万军队,倾巢出击,想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击垮韩信。可是项羽没料到的是,韩信军队只是稍微接触了一下楚军便立马撤退了,项羽以为韩信胆怯,奋起直追。
而后,韩信耍出抛砖引玉战略。项羽的穷追猛打正中韩信下怀。韩信不慌不忙,且战且退,逐步把项羽渐渐引入包围圈。眼看项羽落入圈套,此时早已磨刀霍霍的孔熙,程贺,埋伏军从左右双侧已经迂回包抄到楚军侧翼。
最后,韩信眼看诱敌深入时机成熟,便发动全面反击,他用心设计的十面埋伏开始发威了,此时此刻项羽才感到情势不妙,下令前军变后军,调转枪头,准备全身而退,可是已经来不及咯,楚军已经被韩信军队重重包围,虽然项羽凭着一己之勇突出了重围,但是绝大部分楚军就没那么幸运了,或战死沙场,或成为阶下囚。
就这样,惊心动魄,旷日持久的垓下之战,兵仙韩信和战神项羽,第一次正面战场交锋,以韩信歼灭项羽主力,全胜告一段落。
最终,张良献计四面楚歌,项羽兵尽粮绝,不肯过江东,霸王别姬乌江自尽,不禁令人唏嘘!楚汉相争落下帷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