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王黄文金能力不比石达开差,为何把自己“混”成了三线将领?

时运太差的话,能力、资历啥的都是浮云,黄文金就是个例子。

早早出道,却遇到倒霉事

黄文金出道很早,早在拜上帝会时期,年仅十来岁的他就是博白地区拜上帝会的领导人。

就这一点,把黄文金和石达开放一起是很恰当的。

当时,拜上帝会各山头的领袖,就属黄金文和石达开年纪最小。

金田起义前,黄文金就率领2000余部众前去金田参加武装斗争。而且,在博白地区,仍然有不少会众没来得及赶来,如果都组织起来,人会多得多。

按道理说,黄文金兄弟虽然带来的资本比石达开(4000人)少了一点,但也不算少,好好干,未来前途还是很大的。

可是,人倒霉了,喝凉水都会被呛。

很快,黄文金就遇到了倒霉事。

前文提到,博白地区的会众有不少人没来得及赶去金田嘛。

跟黄文金一起来的周锡能就和杨秀清鼓捣:博白还有一帮兄弟,我去把他们拉来!

拉人头的事情,杨秀清当然不会拒绝!杨秀清就让周锡能去把人都拉过来。

结果,周锡能半路上投了大清,潜回永安城,准备与清军里应外合,灭了太平天国!

好在杨秀清机灵,察觉有问题,果断镇压了这次叛变。

黄文金自己倒是没参与这些事情,但自己山头下面出了这种事,不受影响也是不可能的。

湖口展雄才,却再遇倒霉事

尽管受到周锡能事件的影响,但太平天国正值用人之际,人才总还是能冒出来的。

黄文金就冒了出来。杨秀清遂将黄文金任命为东殿三十一承宣使,文金成了东王干将。

太平天国西征时,杨秀清认为湖口是赣鄂关键,需骁将镇守,便想到了黄文金。

黄文金在湖口时,展现出了惊人的防守才能。

为了加强防务,文金拆除旧城,“在石钟山自麓到顶,叠石重关,筑城如带,复在西岸梅家洲筑立坚城,掘濠植树,环濠绿杨几万株,葱郁成林,与湖口相犄角。江中用钱索横江、排战舰几百艘防守,防御工事极固”。

黄文金率军在湖口屡次以少胜多,大破清军,曾国藩、彭玉麟都非常忌惮此人,清军称之为“黄老虎”。

可是,此时的太平天国却已开始隐隐内斗,各王均大力提拔自己国宗、亲信,黄文金虽属东殿一系,但毕竟关系稍微疏远,因此职位一直不太高,更没有获得大兵团指挥的机会。

当然,这还不算倒霉的。毕竟,湖口正是用武之地,黄文金有大把建功立业的机会。

可是,太平天国旋即陷入内乱,清军猛烈反扑,黄文金在血战三年后,被迫退出了湖口。

如此,黄文金失去了以湖口为根据地发展的机会,再次“飘零”。

三遇倒霉事:韦俊

黄文金退出湖口后,隶属于右军主将韦俊手下。

这个阶段,黄文金配合陈玉成、李秀成北上庐州,攻江北大营,表现卓越。

倒霉催的,韦俊投敌了!

黄文金、刘官芳一起反戈一击,收复池洲,算是挫败了韦俊。

右军主将投敌了,是不是要一个新的右军主将?

可是,由于黄文金刚刚隶属韦俊军团,显然影响力不够,洪秀全为了更好的安抚会众,遂让一直跟着韦俊的刘官芳接过了右军主将。

而黄文金呢?奉调回京。

就这样,黄文金瞎晃荡了一大圈,啥也没捞着。

好不容易有块基地,很快就亡国了

接下来,黄文金在东征中再次展现了杰出的军事能力。

常熟之战中,黄文金率七骑冲门,攻破常熟,随后,又在皖南、江西等地屡立战功。

不久,随着战局恶化,黄文金被委以湖州。

黄文金的湖州保卫战打得非常好,清人直呼“惟湖州坚踞如故”,湖州保卫战,打死清军、洋人万余人!

不久,天京失陷,幼天王选择投奔湖州。

黄文金认为湖州不可建都,决心扶主与陈得才会合,重整山河,遂放弃湖州,开始运动。

当时,黄文金、杨辅清、李世贤、汪海洋及陈得才等人尚拥大军,如果黄文金扶主顺利行进,黄文金亦可能大有作为。

关键时刻,黄文金因伤去世,只33岁!

说黄文金才具胜过石达开或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以黄文金才具、资历,他本可以在太平天国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可是,在太平天国这个内部动荡不已、拉帮结派的集体中,黄文金只能不断被倒霉事缠绕,屡次“推倒重来”,无法形成积累,自然也就无法充分发挥才具了。

堵王黄文金能力不比石达开差,为何把自己“混”成了三线将领?

前言:黄文金是太平天国的将领,他早期就参加了太平天国。但是,因为黄文金不属于太平天国中推崇的所谓“平在山元勋”,因此,黄文金没有受到洪秀全、杨秀清的重用,在起跑线上就输给了石达开。

黄文金广西博白人,很早就参加了拜上帝教。由于黄文金素有威望,他成为了拜上帝教在博白地区的领导人。

1851年,金田起义前夕,黄文金率领教徒二千多人奔赴金田,参加起义。

黄文金英勇善战,在早期的太平天国军事斗争中屡立大功。但是,在太平天国分封官职之时,由于洪秀全、杨秀清以是否“平在山元勋”为奖赏标准,所以,黄文金、罗大纲等骁将都因为不是平在山首义之人,没有被封为重要的官职。

黄文金长期在东王杨秀清手下担任将领,仅被授予“东殿左三十一承宣使”的职务。他被派去镇守战略要地湖口。

黄文金镇守湖口的时期,他率太平军屡次击退清军,经常以少胜多。曾击毙清将萧捷三等人,因此黄文金很为曾国藩、彭玉麟所畏忌。清方说他:骁勇善战,绰号"黄老虎"。

黄文金在湖驻守三年之久。期间黄文金先后配合友邻部队消灭清"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但是,黄文金在太平天国早期的将领中,名声并不显著;而此时的石达开由于在西征中取得了巨大胜利,威名已经显扬天下。

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运动遭到严重地挫折,军事力量大为削弱。清军乘势猛扑,大举进攻湖口;黄文金竭力奋战,最终因没有援军来助,只好突围而出。

黄文金在天京事变之后,因为他是杨秀清的老部下,所以不为洪秀全所喜爱。洪秀全只是让黄文金隶属于右军主将韦俊,继续与清军作战。

后来。韦俊因为受哥哥韦昌辉的连累,备受洪秀全的猜忌,又被陈玉成、杨辅清不断排挤,所以,韦俊一怒之下,率部投降了清军。

黄文金不愿投降清军,随即寻找机会,率领部下又逃回太平天国一方。这番经历,肯定又对黄文金的仕途升迁极为不利。

太平天国后期,已经是后起之秀陈玉成、李秀成的时代。黄文金只是作为一员大将,在安徽、江西、江浙战场上到处征战,为天国后期的军事斗争作出了贡献。

1861年,在洪秀全大肆封王之时,黄文金才因功被封堵王。

在黄文金军事生涯的最后一段时光里,他一直在坚守湖州。

黄文金在湖州积极备战,整训军队,修筑堡垒,集聚钱粮。由于黄文金的努力,湖州城固若金汤,令清军望而兴叹。左宗棠不得不承认"惟堵王黄文金坚踞湖州如故"。只能调集更多的清军精锐来湖州与黄文金作战。

黄文金率军奋勇迎战,屡次击退清军的进攻,湖州成为太平军唯一的一个大据点。

1864年,天京陷落。洪秀全临死之际,终于想到了黄文金。他留下遗嘱,要幼天王和洪仁玕去湖州投奔黄文金,中兴太平天国。

黄文金对太平天国忠贞不渝,他迎来了幼天王。经过一番商议,黄文金认为湖州已是一座孤城,四面受敌,不适合建都立业;决定放弃湖州,前往湖北,汇合扶王陈得才的大军,占据荆、襄,再图中原。

可惜,黄文金在转进的途中,与清军激战,受伤而死。从此,太平天国失去了最后的擎天柱,走到了覆灭的尽头。

结语:黄文金的才干绝不亚于石达开;而黄文金的忠诚与胸襟都要略胜石达开一筹。可惜,黄文金时运不济,一直未被洪秀全、杨秀清予以重用,没能尽展自己的才华。

堵王黄文金能力不比石达开差,为何把自己“混”成了三线将领?

黄文金是广西博白文地人,早年冯云山和洪秀全在广西紫荆山一带传播拜上帝教时,他便成为该教博白地区的领导人。

黄文金有着很好的领导才能,他不光发展了很多教众,还有很好的执行力。在金田起义前夕,他就扎下大营,操练兵马。接到号令后,他便率2千余众赶往金田会合,沿途他又积极发展兵士。等到金田会合时,他所带领的人数已经达到5千余人,远远超于其他队伍。

(黄文金剧照)

除了贡献大,黄文金的实战能力也不可小觑。他英勇善战,在与清军对决时屡战屡胜,因此在军中颇有威名。清军每闻其名,几乎闻风丧胆,称他是“黄老虎”。就连洪秀全去世时,还特意留下遗命说黄文金“可当后用”。

可见,黄文金的能力是太平天国上下皆知的,然而他却相当不会“混”,以至他在太平天国中很没有存在感,这是怎么回事呢?

黄文金按说既是元老,又有大贡献,还是太平天国开国功勋,理当封王并进入领导核心圈。然而由于黄文金所在的博白区离根据地紫荆山较远,因此一直不受重视。所以在封王时,根本没有他的份。

不过,黄文金对此并没有介怀,他早在金田起义时,便因骁勇得到杨秀清赏识,成为杨秀清麾下一员猛将。

杨秀清善谋,黄文金善战,二人配合得天衣无缝,在南征北战中克敌无数,深得杨秀清器重。

太平天国建立后,天王洪秀全便不再过问军政要事,一切事务皆由东王杨秀清主理。

(杨秀清剧照)

杨秀清的确是个有能力的人,经过他的管理,太平天国上下一切都井然有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杨秀清却变得骄横跋扈,目中无人,就连韦昌辉等人都遭到他的杖责,因此诸王暗中都对他不服。

直到杨秀清利用“天父”身份,逼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终于引来杀身之祸,被韦昌辉杀死在东王府。

随后,韦昌辉又假借清理杨秀清党羽的名义在天京城里大肆屠杀,以致天京城中血流成河。幸好此时的黄文金正镇守湖口,不在天京,才逃过一劫。

按说天京事变后,由于杀伐太多,朝中急需人才。但由于黄文金曾是杨秀清的人,因此再次遭到边缘化。

好在黄文金并不计较,依然固守湖口。然而太平军经天京事变后,已经元气大伤,且人心浮动。清军得知后率大军围剿太平军,武昌和汉口先后失陷,随后湖州也被清军团团包围。黄文金率军民顽强战斗,苦守湖州。可惜苦于粮草不足,且迟迟未有援军,苦战十月后,直至城陷力竭才率军而退。

此时的黄文金只得带着残兵投在右军主将韦俊的麾下。然而,由于韦俊是韦昌辉的弟弟,自天京事变后,他便多受洪秀全猜疑。再加上杨秀清的义弟杨辅清屡次寻衅,韦俊的日子也很不好过。他一度想和李秀成合兵,却又遭到李秀成阻拦,以至“彼此忿争,于和州地界两相杀戮”。所以最终,韦俊在安徽池州投降了清军。

(洪秀全剧照)

自此,黄文金再次成为孤家寡人,这次他将以其勇猛再次让洪秀全刮目相看。

黄文金先是联合杨辅清大败韦俊,夺回池州。随后他又奉调天京,解天京之围。凭着他多年的实战经验,他很快便打垮了清军的江南大营,并攻克了江苏江阴等地,解了天京之围。

大喜过望的洪秀全于是任命黄文金为定南主将,封擎天义。

黄文金又破常熟、建德、鄱阳等地,并以四路进军包围曾国藩的湘军大营,若非左宗棠等率军营救,湘军险些全军覆没。

1861年,黄文金与谭绍光等人夺回湖州,生擒清军团练赵景贤等人。

1862年,黄文金终于因功被封堵王。

不过此时封王已经不太稀罕了,因为洪秀全为了挽回颓势,不断封王,以至竟有2700多个王。

黄文金重守湖州后,不光加固城防,还极重视农业生产和商业,推行了不少鼓励生产和减免税收的政策,使湖州商业渐渐繁华起来。

另外他为了招纳人才,还开科取士。

这样一来,他和他率领的太平军都深得民心,并积极与他共同抗击清军。

(曾国藩剧照)

尽管黄文金打起十二分精神,但是此时的太平天国已无力回天。1864年,曾国藩的湘军攻陷天京,幼王洪天贵福趁乱脱逃出城,黄文金听闻后,赶紧将他迎入湖州。当时洪天贵福想在湖州重整旗鼓,而黄文金认为湖州只是孤城一座,兵单力薄,难能立业。

果然湖州不久便被攻陷。黄文金为保洪天贵福,率军撤退,并打算带洪天贵福前往湖北会合扶王陈德才。结果在途中与清军作战时,由于他总是冲锋在前,在与清军作战时头部受创,重伤不治而死。

黄文金死后,太平军由于无人指挥,军心大散,各自四散而逃,洪天贵福因此落入清军之手。

(参考史料:《太平天国兴亡史》)

堵王黄文金能力不比石达开差,为何把自己“混”成了三线将领?

这种张嘴就来的恶习是谁教给您的?有哪一个时人曾经评价黄文金的能力“不比石达开差”?

黄文金作为博白上帝会首领,资格的确比较老,但再老也只是一方教徒的小头目,而石达开至迟在1849年已成为上帝会总首领之一,金田起义之初,石达开是仅次于天王的五军主将之一(左军主将),至永安州封翼王,官职仅次于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四个军师,爵位则仅次于上述四王(东西南北),在世俗层面是太平天国排名第七的人物(仅次于洪秀全父子和东西南北王),而黄文金呢,此时官职竟然失考,但至少在1853年太平军占领天京前不是重要人物,早期的五个军长,可考的有三个(左军长曾锦谦,右军长朱锡锟,后军长黄成德),扩充为十个军帅时,可考的还有余廷璋、周锡能、罗大纲,这些人中除了周锡能叛变、黄成德病死外,都是在太平天国前期(1856年及以前)十分活跃的人物,黄文金却在记述金田起义时事迹十分详细、出现大量人名的《天兄圣旨》中一次也没出现过,足以表明他此时地位十分有限。

这还仅仅是世俗的官爵。

太平天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天王自称上帝次子、耶稣亲弟,给自己涂抹一层神圣色彩,早期诸王中同样具有“半神半人”地位的,只有冯云山(天父第三子)、杨秀清(第四子)、萧朝贵(帝婿)、韦昌辉(第五子)、石达开(第六子),地位仅次于诸王的秦日纲(后来封天官正丞相、顶天侯、燕王、顶天燕)后来曾被天王赐宴金龙殿,当场就被告知今后不能再享受这一破格待遇,因为“人臣只能赐宴朝堂”,这个“半神”的地位是极为崇高的,早期只有他们这几个人可以在象征神圣的天历献历奏上列名,“人臣”之首秦日纲都不行,比秦日纲不知低了多少级的黄文金,连想也不要想。

在上帝会和金田起义密谋阶段,知道洪秀全要“打江山”的,照李秀成回忆只有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六人(似乎还应加上胡以晄),金田起义准备阶段各地骨干都知道起义的事,但《天兄圣旨》里连魏超成、林大居的名字都有,却没有黄文金,说明他这个“早期骨干”并非十分重要和活跃。

从金田到永安,太平军涌现出独当一面的大将,最早是罗大纲、黄玉秀,后来则有李来芳(即李开芳)、林凤祥、曾水源、吉文元、黄益芸、朱锡锟、吴如孝、唐正才等,黄文金同样名不见经传,这至少表明,在最容易飞黄腾达的这一阶段,他并没有突出表现(同期吉文元已经从圣兵一路升到春官副丞相)。

定都天京后,石达开先后担负了经略安徽、回朝负责天京城防、紧急驰援湖北、江西,进军江西,救援天京等重要使命,在任何一个方向都是战略总指挥的角色,且完成的非常突出,在安徽他率先推行郡县制和税收制度,编列户口,发放门牌,让皖北成为太平天国维持时间最长、最巩固的大片领土,在九江他大破气势汹汹、连战连胜的曾国藩湘军主力,彻底扭转西征战局,在江西他短短几个月时间占领八府四十二州县,连曾国藩、左宗棠都叹服其能力,邹树荣这样的亲清朝基层文人会不由自主歌颂他这个贼首“仁慈义勇”,甚至到了太平军在江西失利后,曾国荃在吉安召开宴会,还有与会绅士脱口称赞他“龙凤之资,人不可及”,他的敌人、清朝方面大员福济写信给他劝降,说他“学校中人,读书明理”,这些都表明了他的能力和影响力。除此之外,他还协助杨秀清、韦昌辉参加外交,接待过英国的使节,这些都是“国字号”的总览性工作。

而黄文金呢?

湘军的情报总集《贼情汇纂》里终于出现了他的传记,只有可怜的19个字,说他“曾犯湖北,(1854年)八月窜回九江”,地方志上则能找到更多(也多不了多少)的事迹,表明他和李远继长期担负湖口驻防任务,官职是东殿左三十一承宣。

这个职位是杨秀清的佐杂官,级别不低(职同检点),但最初是负责宣传之类任务的,从承宣杀出来的名将不少,如吉志元、何新金、涂振兴,黄文金也是其中之一,但自此直到1858年初,他和李远继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着湖口打转(因为没有占领江西省会南昌,太平天国将九江府改名江西省,作为省会,将湖口县改名九江郡),属于“佐将”的级别,在九江-湖口战役中,战役总指挥是石达开,石达开之下则有秦日纲(已革燕王)、罗大纲(冬官正丞相)、林启荣(殿右十二检点)、陈玉成(殿右三十检点)等,黄文金虽然也列名其中,但远不如上述几位活跃,战后石达开和大多数佐将都参加远征,他却和林启荣留下来防守,从林启荣守九江而他守湖口看,他恐怕还要受林启荣节制(直到攻克天京时林启荣还只是个普通士兵,而此时地位更高的陈玉成,攻克天京时只是个”牌尾“(不成年的随军儿童),黄文金在这一时期始终未升官,似乎一直没当过中后期名将普遍担任过的六官丞相,表明他的功绩不过如此。

简单说,直到1856年天京事变,黄文金只是个担负战术据点守将职责、连独当一面机会都没有的“佐将”,在九江-湖口战役中还要受石达开指挥,且表现也不突出,两人地位、能力、角色有天壤之别,您的评价不知所云。

天京事变时石达开负责救援湖北,得到消息后先是只带曾锦谦、张遂谋二人前往天京劝阻韦昌辉滥杀,韦昌辉翻脸后逃回军中起兵“靖难”,洪秀全杀死韦昌辉等人后,以石达开为“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不论神职或人事职位,都取代了前期杨秀清的位置,成为天王以下太平天国第二号人物。此时的黄文金,则继续扮演他的湖口守将角色,未参与天京事变,也未受影响。

1857年夏,石达开和洪秀全发生嫌隙,担心被“图害”,就离开天京去安庆,不久又渡江进入江西,从此踏上“远征”道路,一去不复返,不再有人掣肘的洪秀全趁机大搞神权政治,不动声色地剥夺了包括石达开在内,除杨秀清、萧朝贵以外“人臣”的“神权”,但并不敢剥夺石达开的官爵,反倒在表面上有所提升,至1863年石达开的官爵是“公忠又副军师翼王”,军师是太平天国始终未曾滥封的官职,自建国起只有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李世贤、刘庆汉十一个军师(顶替已故军师的儿子不算)。

而黄文金呢?

他1857年丢失湖口前受封永忠侯,这在当时是不低的封爵;丢失湖口让他暂时被革爵,此后隶属于韦昌辉之弟、定天义右军主将韦俊,镇守芜湖。韦俊因为担心受韦昌辉连累,以池州叛降湘军,黄文金和刘官芳、古隆贤、赖文鸿脱离韦俊,反戈一击,黄在四将中实力最强,夺回池州时立下头功,因此被提拔为擎天义、定南主将,成为太平天国1859年恢复封王之前,除远征的石达开以外最高官爵(当时义爵是六爵最高等级,只有寥寥几人,主将则只有中前后右左五军主将、靖东平西定南征北四方主将,以及护京正副主将、水军主将等寥寥几人),可以说,此时是黄文金在太平天国官爵序列里,地位相对最高的阶段,基本上属于“第一档次”或“强第二档次”的水平。

但很快,洪仁玕等靠亲属关系、李秀成和陈玉成等靠战功,相继攀上了军师、王爵等方面大帅的位置,在皖南到处游击的黄文金却被划归远在皖北的陈玉成(已封文衡又正总裁英王)指挥,地位相对下降。1860年二破江南大营,黄文金和老搭档李远继在陈玉成序列下攻破金坛,却因为扰民和滥抢不得民心,被李秀成趁机排挤。此后他又和李秀成部将谭绍光联合攻下湖州,但整个苏南、浙北都是李秀成、李世贤兄弟地盘,陈玉成旧部只占据丹阳和半个湖州,因此黄文金处处受制于人,虽然1863年也封了堵王,但一直被封慕王的谭绍光压制,甚至谭绍光回到苏州,让自己的哥哥乐王谭应芝看守仓库钱粮,黄文金都不敢擅自打开动用。

直到苏州陷落,谭绍光殉国,黄文金才终于在湖州放开手脚,但此时太平天国已江河日下,一度云集湖州周围的各路人马都纷纷离开湖州,前往江西、福建等地,黄文金只有湖州、广德两小块地盘,虽然接纳了突围的幼天王等人,但也无法立足,离开湖州转移不久,就在宁国府中伤,病死于昌化白牛岭。

黄文金资格老但官运不佳,首先是战功不显赫、能力单一。虽然有“黄老虎”之称,但直到韦俊叛降、反攻宁国,他都没有担负方面责任,立下显赫战功,因此原本是牌刀手的林启荣、牌尾的陈玉成、小兵的李秀成都变成了他的上司,他错过了最容易快速提升的太平天国黄金阶段。

即便如此,到了开始封王前后,身为四方主将之一的他也有上位机会,但他的顶头上司陈玉成自己在皖北发展,把他孤零零扔在江南,制约了他的发展能力,等陈玉成死后他划归李秀成指挥,却又不如陈炳文、谭绍光等李秀成嫡系将领那样知根知底,自然就更加边缘化了。

此外,黄文金也有突出的缺点,如扰民严重(因此李秀成和许多同僚对他印象不佳)、人缘不好(除了老搭档李远继他似乎和谁都合不来,杨秀清、韦俊、陈玉成、李秀成四个顶头上司和他合不来,同僚林启荣、刘官芳、古隆贤、赖文鸿都和他不睦,天地会编成的花旗更和他势同水火),即便明明功劳更大,但实惠往往被别人抢先,比如打湖州他出力其实至少不亚于谭绍光,但头功是后者的,收复池州明明是他的头功,但最后得到叛逃韦俊“右军主将”职位的,是功劳和实力都远不如自己的刘官芳,要知道“右军主将”属于太平天国建国之初就设立的“五军主将”,地位比天京事变后才出炉的“四方主将”高得多。

貌似是百度吧有个抄了我不少文章的家伙(哦,我是陶短房……)写了篇莫名其妙的黄文金传记,把这个一直别别扭扭的黄老虎吹成什么五虎将,以至于有了您这样莫名其妙的“高度评价”——但如我上面所述,黄文金就是这么个资格老但功劳能力都不显著的武将,前期的林凤祥李来芳罗大纲……后期的谭绍光陈炳文刘瑲琳……都比他功劳大、能力强,担负的责任也重,他得到的官爵,和其功劳、地位、作用,就同期太平天国横向比较,是并不低的,也没有什么不公平之处。

并不是早期上帝会一方领袖,就一定能得到什么高官厚禄的:在地方志上和“博白黄文金”并列,甚至排名还靠前的“陆川赖九”一直活到1867年(天京失陷后先去了福建李世贤军中,后来又辗转北上投入赖文光的东捻军,那时候他的名字叫赖世就),但在金田就封御林侍卫(职同将军)的他直到1861年才凭借老资格随大流封了个连衔号都失传的义爵,大约1863或1864年又随大流,在2700多个王里混了个“奏王”(这个奏王原本是封给苗沛霖的,苗沛霖投降清朝并出卖陈玉成后空缺,后来转给赖世就),其地位也就和黄文金的堂弟、基本上就是堂兄一个大管家的黄文英差不太多。

堵王黄文金能力不比石达开差,为何把自己“混”成了三线将领?

能力不比石达开差?这个结论是从何而来的?虽然石达开名声有点不符实,但至少是一位能独立开创一番局面的能人,而黄文金虽然是拜上帝教早期入伙的元老,但并无独当一面的才干。他在守湖口时,抗击曾国藩湘军水陆师, 初起的湘军战斗力一般,黄文金背靠天京能镇守三年,大小几十战,杀清将萧捷三、罗胜发、 史久立等。湘军称他做黄老虎,也就仅此而已。三年后,太平军四路包围祁门曾国藩湘军大营,黄文金主西线,领军克建德、鄱阳等六县,湘军粮道文报都断,只剩景德镇一路通接济,曾国藩急命左宗棠、 鲍超来救。仅仅三年多时间,湘军已能多次击退黄文金的精锐部队,逼得黄文金不得不在第二年正月回军青阳 。

湖州水乡

此后,黄文金只要是独领部队出击,基本就没能打败过湘军。在天国十四年春,苏、浙太平军往江西入敌境内就粮食,预定秋收后回救天京。以湖州、广德这一 面水背山,襟带平原的地理形势,处於江西、江苏的中权,既可以接应江西大军回救天京,又可以接应天京突围,还可以东出苏、浙威胁苏、杭,因特命文金留守 。可见黄文金在天国高层心目中,是一名守城能手,而不是英王、忠王这样的能开创一番局面的能人。

六月,天京陷,幼天王奔广德,黄文金迎入湖州。黄文金所部都是天国老兵, 比较团结。七月,从湖州撤退,保护幼天王入江西与侍王李世贤军同去 湖北会合扶王陈德才大军。文金刚领导军队安全离开湖州、广德,就在宁国墩病死 。自文金死,军队失了统帅,随幼天王入赣的军心始散 ,石城一役全军覆败。黄文金确实有一定的领导才能,他对天国很忠诚,属下也对他忠心,但仅此而已。

堵王黄文金能力不比石达开差,为何把自己“混”成了三线将领?

堵王黄文金曾一度被幼天王洪天贵福视为振兴天国的社稷干城,在天京被湘军攻陷后,太平天国最稳固的地方就是黄文金镇守的浙江湖州。1864年9月5日,堵王黄文金在安徽广德府宁国墩(今安徽宁国市)被围追堵截的清军中炮身亡,年仅33岁

黄文金(1832-1864)是广西博白人,他17岁加入拜上帝会时,成为博白地区拜上帝会的首领。1850年,在接到赴金田团营的命令后,黄文金率教徒两千余人,参加金田起义。在太平军辗转各省的战斗中,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东王杨秀清对他颇为赏识,收在帐下担任将领之职。

石达开比黄文金还小一岁,但威名素著,早在金田起义前,洪秀全和冯云山就曾慕名拜访。金田起义前,石达开率领贵港四千余教徒参加团营,大大增强了太平军的实力。1851年永安封王时,石达开受封为左军主将和翼王五千岁,彼时的黄文金还只是太平军中的普通将领,直到1855年定都天京后,他才被授为东殿左三十一承宣使。

黄文金一生中最大的亮点是死守湖口和攻陷湖州,他经营湖口三年,拆毁旧城,另筑坚城,并在西岸梅家州筑城,与湖口形成犄角之势,挡住了湘军东进的道路。黄文金作战勇猛,身先士卒,与湘军大小数十战,斩杀清将萧捷三、罗胜发、史久立等人。清军对他甚为畏惧,给他起了个绰号“黄老虎”,这跟清军替石达开起的绰号“石敢当”相比,可谓是旗鼓相当。

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后,黄文金的靠山东王杨秀清被杀身亡,他被归入右军主将韦俊帐下。韦俊是北王韦昌辉之弟,天京事变中韦昌辉被天王处死,韦俊虽未受到株连,但却遭到杨辅清、陈玉成等人的轮番排挤。1859年,郁郁不得志的韦俊在安徽池州向清军投降,部下黄文金、刘官芳、赖文鸿等人不愿降清,反戈讨伐,夺回了池州城。

1860年,忠王李秀成采用“调虎离山”的战术率领1350名先锋奔袭杭州,在清军张玉良救援杭州之时,杀了一个漂亮的“回马枪”,联合李世贤、杨辅清、黄文金、刘官芳等将领再次攻破江南大营。黄文金因功授定南主将,封擎天义爵位,归入李秀成的帐下。

江南大营覆灭后,李秀成挥师东进,占据苏州、常州、无锡、嘉定等地,建立了太平天国最后一块粮饷基地——苏福省。黄文金率部继续开疆拓土,于1861年5月攻陷坚城湖州,活捉团练大臣赵景贤,此后负责镇守湖州。当时正值洪秀全滥封诸王,黄文金因功授封为堵王。

1864年7月19日,都城天京被湘军攻陷,幼天王洪天贵福在忠王李秀成的掩护下逃出城外,历经辗转来到湖州,受到黄文金等将领的热情迎接。幼天王想在湖州重整旗鼓,建都立业,黄文金认真分析当前形势,认为湖州兵单粮少,四面受敌,是一座兵凶战危的孤城。他建议幼天王先到江西建昌(今永修)驻足,随后进军湖北,会合扶王陈得才的大军,占据荆、襄之地,再图中原。

幼天王采纳了黄文金的提议,在昭王黄文英(黄文金之弟)、首王范汝增、养王吉庆元等将领的护送下前往广德。不久后,湖州失陷,黄文金率残部到达广德,护送幼天王前往江西与李世贤的大军会合。1864年9月5日,幼天王一行遭到清军的围追堵截,黄文金在战斗中被清军炮子击中,伤重不治而亡,年仅33岁。

综上所述,黄文金虽然颇具才能,但无论在名望还是资历上都无法跟石达开相提并论。从他的履历中不难发现,他最初是杨秀清的爱将,原本前途无限,却受“天京事变”的影响而陷入人生低谷。时运不济之下又被归入韦俊帐下,对他的成长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直到天国末期才再度获得重用。正所谓“选择大于努力”,相信堵王黄文金对此应该算是深有体会……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