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30万青州兵,为何连一个三流武将都选不出呢?

在曹操大军中,青州兵是一支特殊的军事力量。这支军队名声在外,但战场表现却有些惨不忍睹;兵马众多,却没有涌现出知名的将领。

之所以如此,或许与曹操对青州兵的定位有关。

青州兵没有出现知名将领

曹操十分重视将才的选拔。

在曹操军团中,各军都有代表性将领。

泰山军有于禁;并州军有张辽;白波军有徐晃;河北军有张郃。

青州军,是最早跟随曹操的部队之一,却始终没有涌现出知名将领。

其实,回顾青州军的表现以及曹操对青州军的态度,其中原因,就很清晰了。

青州兵的几次出场:惨不忍睹

当年,百万青州众入兖州,被曹操收服。曹操“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青州兵在历史上有三次“出彩”的表现。

1、濮阳之战,被吕布一冲而散。

吕布袭击兖州,曹操率军反击。

吕布以骑兵攻击青州兵。青州兵崩溃,顺带着把曹操的阵势冲乱了。曹操坠马,左手手掌烧伤···

2、宛城之战,被打散了还侵扰友军。

曹操征张绣,张绣先降后叛,曹军大乱,各部散乱。

青州兵散乱后,军纪涣散,甚至掠夺友军。

于禁担心青州兵趁机作乱,举兵讨之,数其罪状。

可是,青州兵居然还好意思恶人先告状,跑去找曹操投诉···

3、曹操死后,鸣鼓而散。

曹操死后,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擅自鸣鼓而散。

可以说,名声在外的青州兵,表现惨不忍睹。

仗打成这个样子,曹操要想找出人才来提拔,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曹操对青州军的态度

军纪涣散成这个样子,还差点没把曹操给坑死,但曹操的态度却是:“太祖宽之”(《三国志.于禁传》。

众所周知,曹操治军是很注重军纪的。曹操自己踩了田都要割发代首,为何唯独对青州兵“宽之”呢?

1、曹操与青州兵的特殊关系。

当年,青州兵被曹操大败,归顺了曹操。

青州兵,曾被公孙瓒、陶谦打得大败,为何独独愿意归顺曹操呢?

因为:曹操在担任济南相时曾经毁淫祠,青州兵认为曹操的政治主张与他们的太平道一致。

所以,青州兵归顺曹操,是认为曹操可以顺应“天之大运”,可以一起创建“太平”。

青州黄巾归顺时,保持了独立建制。

我们知道,黄巾以宗教为纽带,有一套特殊的文化和组织结构。

而对他们的处置,不仅关系到数万青州兵,也关系到百万青州黄巾众。

所以,曹操对青州兵,只能是以尊重为主,很难严明赏罚,像一般部队一样驾驭。

而从曹操死后,青州兵擅自击鼓而散来看,青州兵与曹操的关系可谓非常特殊,他们只是因为特殊的原因追随曹操个人。

对于这种独立建制,以宗教为纽带的组织,曹操不可能按照世俗方法来赏罚,只能“宽之”。

2、曹操对青州兵的态度。

“吾在军中持法是也”,曹操注重军纪,而他对青州军既难以有效执行赏罚,自然很难指望他成为一支强有力的战斗部队。

所以,自宛城之战后,青州兵似乎就没有出现在大战中了。

即使在关键的官渡之战中,曹操也未曾调动青州兵参战。

也就是说:自198年后,青州军就基本退出了战斗序列,自然不会再有将领能够得到提拔了。

而从最后青州兵击鼓而散时,曹丕无条件提供粮食和物资来看,曹操、曹丕都没有指望青州兵成为一个赏罚分明的战斗力量,对青州兵,他们主要以“维稳”为主。

双赢的合作

尽管青州兵在战场上立功不多,但总的来说,曹操与青州兵的合作,可谓双赢。

青州百万黄巾众在曹操的地盘耕种,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要知道,后来蜀国总共也才90万人口!

抽调出精壮,既可以降低青州黄巾众“复为贼”的危害,也可以进行一些低烈度的军事任务(如曹操死时,他们正在洛阳驻扎,至少可以维护治安)。

至于高烈度的军事对抗,就让更专业的丹阳兵、并州兵、泰山兵们来干吧。

对于四处漂泊、争战的青州黄巾来说,在曹操手下,他们至少获得了安家之地,算是变相实现了“太平”。

青州兵,不是游戏中的“超强兵”,没有强将涌现是自然的。不过,由于曹操明智的安排,青州兵对曹操统一北方,依然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曹操30万青州兵,为何连一个三流武将都选不出呢?

很简单,这一支军队不可能诞生一个武将,因为,三国时期要想诞生一个武将,必须得有一支能征善战的私兵!

什么意思?就是一个真正统兵在外的将军,他必须手里面都有直接听命于自己,甚至于不听命主公的部众,比如说三国时期著名的将领赵云,就是因为长坂坡之战,自己手底下的均码全部都被刘备给败干净了,最终没得办法,只能当刘备的保镖。还有就是三国时期的孙权的大将灵统一也是在当时合肥之战里面替孙权殿后,结果他手里加几百部曲,全部死了个精光,最后淡出了东吴的军队体系!

没有一支听命于自己麾下的精锐力量,你根本就不可能指挥一次成体系的作战!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去看整个青州兵的体系,就会发现它的体系之下很难诞生一个具有独立作战,具有自己部下的一个将军!

首先青州兵的诞生就很奇葩,他是黄金余孽!本来张角创立黄巾军,这是一个起义军的代名词,是天下大义的代名词!但是很快黄巾军就变成了黄巾贼!为什么没有任何组织性的农民起义军跟土匪没什么两样,他把当地的民众的粮食,土地,牲畜全部祸害光之后!就像蝗虫过境一样,把整个地方弄得民不聊生,所以到后来黄巾军就变成了人见人打的黄巾贼!

这个青州兵的实际上也是这么一批!当初袁少聚集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在青州地区的军阀还没出青州的就被青州的黄巾军给打回去了!后来曹操过来通过风化打击的方式,收拢了大概20万人左右的青州兵!这还没有包括他们本地的人考,再加上那些家眷,这青州兵后期的人口规模直达一百多万!

但是再怎么人多,你的出生还是改不了。你还不是寒门子弟,你是黄巾贼,是当初那批人见人打的家伙,所以这些人天生不学好,甚至于没人看得起他们!

说一个简单的事情,就是当初这些青州兵跟曹操一起去打宛城,结果呢,曹操在宛城知夜里面被张绣追杀死了,自己的侄子爱酱和儿子!这些青州兵在干什么,这些青州兵在沿路抢劫,当时曹操的大将于禁实在看不下去了,把这些青州兵给暴揍了一顿,然后这帮青州兵跑到曹操那里去告状!多插一句,在当时替这些青州兵说话的就是曹丕,(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当然后来曹丕把青州兵给解散了!

这些人是什么样的人,大家心里都有数,战绩不咋滴,名声特别大。所以这些人就老不学好,再加上曹操本身就是他们的直系统帅,而且她们也拥有自己固定的土地和粮食收入,所以吃喝不愁,这就导致这些人本身没有任何上进心,也不好好学习!

在这种氛围之下,他本身就不可能,或者说很少有概率会诞生一个名叫甚至于是一个三流的武将,在这种情况之下,这青州兵还自带体系!

这些人是谁的,这些人是曹操的,因为他们的统兵大将直接的统帅就是夏侯惇,夏侯惇跟曹操是什么关系?那两个人就是不分彼此啊!有夏侯惇统帅着,那这些人也不需要什么体系,也不需要什么战斗力,总之曹操该怎么打仗的时候,你们跟在后面摇旗呐喊就行了,真正打前锋的,真正在前面厮杀作战的是谁?是当时其他将军手底下的私兵!比如说张辽手下的800步骤,以及李典乐进手底下的自己的军队,还有当时的张郃,夏侯渊等等,他们手底下都有自己特殊的军队,这些人不仅精锐,而且身经百战,最重要的就是中心能够拧成一股绳子,所以这些人通常来讲都是一支军队核心!

有这些人在前面冲沙,这青州兵自然而然也就沦为了打杂的角色,但他们乐于其成,毕竟在曹操眼里,这些人本身就是干这种事情的,要么打仗的时候负责摇旗呐喊,要么就在那里种田。

所以当曹操死了之后,这些人觉得自己失去了依靠,赶紧在那里闹事情,就是想要获得上面的关注,宣称自己是曹操的直系部署,想要获得更多政治权益,但是后来曹丕呢直接把他们给解散了!

曹操30万青州兵,为何连一个三流武将都选不出呢?

青州兵其实就是青州来的黄巾军,青州是当时的东汉天下十三州之一,大概位置就是在今天的山东半岛,而黄巾军就是东汉末年随张角兄弟发动农民起义那帮人,黄巾军以普通、穷苦农民为主。

在公元184年的黄巾大起义于当年年底就被东汉政府镇压下去,虽然黄巾起义失败了,但黄巾军并没有消失,要么投降朝廷,要么转入地下,在其后的十多年里,仍然断断续续的发动起义,打击东汉的地方政府。

青州兵就是这么来的,这批来自青州无可家归的农民们,为了生存,只好集结起来打家劫舍以获得生存,在青州攻击官府,抢夺粮食,这些青州兵都是拖家带口的,不仅家属全部跟随,而且家中所有能带的东西全部都带着,甚至有人带着耕牛和农具,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活。

当青州被抢得差不多的时候,这帮青州军来到兖州,当时的兖州刺史是刘岱,而曹操是兖州刺史刘岱手下的东郡太守,刘岱与青州军作战时,由于大意在战场上被杀,刘岱一死,整个兖州群龙无首,于是曹操在陈宫、鲍信等人的支持下,被选为兖州刺史,以对抗青州兵。

由于青州兵人多势众,曹操手下的官兵较少,于是曹操没有选择与青州兵硬碰硬,而是使用计谋,才最终将青州兵击败,曹操收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近百万。

曹操从三十万降卒中挑选精壮者组建数万青州兵,之后成为曹操手下的一支军队。而其他的随军家属,或者一般的士兵,而成为曹操的屯田主力,曹操此举不仅解决了兵员问题,也解决了粮食问题,一举两得。

青州兵在早期就是黄巾军,并非没有出过优秀将领,像早期的青州黄巾军渠帅管亥、管承也算个三流武将,管亥围攻北海相孔融后被刘备率军击败逃走,管承被乐进、李典击败,投降了曹操,这两人也算三流武将。

还有青州乐安郡黄巾将领徐和、司马俱,被曹操派遣夏侯渊击败,徐和被杀,司马俱下落不明,应该是逃走了。

当然这些将领都是早期的,曹操收降的青州兵,在跟随曹操作战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什么建树,不仅没有建树,而且还数次拖了曹军的后腿。

濮阳之战中,青州军随曹操参战,对抗吕布,吕布在战斗中发现了曹军的弱点,就是青州兵,于是吕布猛攻青州军,结果青州兵大败逃走,从而导致曹操在濮阳之战失利,这是史书上关于青州军参战的首次记录。

《三国志武帝纪》: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

很明显的记录着青州兵的战绩,吕布先出兵,以骑兵冲击青州兵,青州兵大败而逃,曹操军阵大乱,也骑马突围,落下马来,被火烧伤左手掌,曹军此战大败,皆是青州兵先被击败的原因。

关于青州兵,还有一件事,就是宛城之战,曹操由于好色,纳了张绣的婶娘,导致张绣反叛,出其不意的大败曹军,曹操在曹昂让了战马才逃过一劫,此战曹昂、曹安民、典韦战死,而在曹军溃败的过程中,青州兵居然趁火打劫,抢劫了曹军的其它部队,被于禁教训了一顿。

从此之后,史书上就没有青州兵参战的纪录了,估计是因为表现太差,被曹操雪藏了吧,要知道曹操可是治军非常严谨的人,就是自已犯了法,曹操都会处罚自已,比如以发代首事件,可是对于青州兵,曹操显然不想管得过于严历,因为曹操在乎他们背后庞大的家属和人口,不能打仗就干点其它的事了,比如屯田什么的。

正是由于青州兵糟糕的表现,官渡之战,曹操就压根没让青州兵上官渡前线,这样一支纪律败坏,没有战绩,后又被限制参战的军队,怎么可能会出优秀的武将呢?

除了纪律败坏,青州兵更是不服从管理,除了曹操,其他任何人的命令都不听,包括曹操的儿子曹丕,一支不听从命令的军队,又怎么可能出优秀的武将呢?这到不听命令的军队,就在曹操去世的当年,就自已解散回家种田去了,由此可见青州兵中农民百姓的劣根性。

曹操30万青州兵,为何连一个三流武将都选不出呢?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曹操有30万青州兵,为何这么庞大的军队里连个出名的或者说连个三流武将都没有呢?

我们一一来分析下

首先30万的青州兵来历与出身

青州兵的前身是青州黄巾,青州黄巾爆发的时间大致是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之时。因为讨董各地刺史、太守离开辖地,加之朝廷威严扫地,诸侯和董卓之间又屡屡交战导致时局混乱不堪,不少地区的统治完全失控,百姓流离失所。青州刺史焦和无力控制局面,使得青州各地民变不断,加上青州是当时多方势力角逐的重点,袁绍、公孙瓒纷纷参与其中,一同卷入的有田楷、刘备、陶谦、孔融、曹操等人,这无疑加剧了青州的混乱。青州黄巾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

当时青州黄巾声势浩大,共百余万人,如此规模大的民变对青州的生产生活自然造成了灾难式的影响,不到一年时间青州就已经残破不堪,青州黄巾连抢都找不到东西抢,于是转移到了兖州。

经过多次交战,兖州刺史刘岱被青州黄巾攻杀,于是兖州鲍信与州吏邀请当时只是东郡太守的曹操入主兖州,以对抗青州黄巾。曹操和鲍信经过数次战斗,鲍信力战而死,曹操击败了青州黄巾

到了同年的冬天,青州黄巾同意投降曹操。于是曹操收编了青州黄巾,取其精锐组建为青州兵,这便是青州兵的由来。

冬,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三国志曹操传》

青州黄巾兵大都是以穷苦农民出身,还拖家带口,本身只顾着四处抢掠,乌合之众战斗力并不是很强。曹操收编后,取其精锐和精壮者编入军队,号为青州兵。

青州兵的战斗力如何?

史料记载青州兵有过数次出场纪录,青州兵的战斗力并不如曹操的其他精锐部队,而是差强人意。

一次濮阳曹操战吕布,青州兵本有兵力上的优势,却被吕布发现破绽,以骑兵冲击青州兵,结果青州兵大乱,濮阳之战最终以曹操失利而结束。

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司马楼异扶太祖上马,遂引去。

另一次是在张绣复叛曹操时,当时军队一片混乱,青州兵还趁乱干起了抢掠的老本行,后来在于禁下令追讨这些作乱的青州兵,剩余的青州兵甚至还先于禁跑到曹操那去告于禁造反。曹操一边慰问、夸赞了于禁的做法,一边对青州兵加以宽厚处理。

青州兵与曹家的关系

说来也奇怪,青州兵只会听曹操一人的命令,而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曹操对青州兵的态度也是宽厚和容忍。曹操能得到百万青州人口的拥戴与彻底效忠,离不开曹操对他们的合理安排,曹操在不久后也实行了屯田制度,除去参加军队的,还有近七十万人口应是被曹操安排进行了农业生产,以保证这支独立队伍的供给。

在曹操死后,在洛阳的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根本不愿服从其他人包括曹操接班人曹丕的指挥,并因此在短期内造成了较大的混乱。后来曹丕在大夫贾逵的建议下为了防止他们造反,向他们无条件提供粮食和回家金钱,这支在曹操前期做出过极大贡献的军队,应该是解甲归田,过起了悠闲的农家日子,而不再参与后来的战事了。

再回归主题,为何在30万青州兵里选不出来一个三流武将呢?

1.青州兵本身的出身问题。青州是个大州,但参与黄巾的起义或者借黄巾余乱起来造势的都是底层的人士和劳苦大众,他们只想着过一个安稳的日子,但在乱世没有土地资源,只能聚众四处抢掠。

2.曹操本人的意愿。曹操收编青州兵,也是想安抚这些人,从而安抚青州。加上这支独立性非常强的军队,这些人只认曹操,曹操就算从当中提拔和培养一些优秀的将领,估计也领导不了这些人。

3.从上述两次战斗中,曹操也认清了青州兵的本性,不指望他们能在战场上驰骋建功,但愿他们不要闹事就行。毕竟忠诚就行,所以曹操后来把这些人放在了洛阳,而没有放在沙场或许也是个比较好的安排。

总结:黄巾起义之初黄巾军里面也不乏一些二三流的将领比如程远志、管承、张燕、赵弘等渠帅,不是青州兵里找不出三流的武将,而是青州兵的本性和曹操的意愿造成的,想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出色的将领,多带去历练就行了。但由于青州兵对曹操本人的绝对忠诚,其实也就不需要再来个其他将领了。曹操与青州兵两者也是合作共赢的局面,曹操得到了青州的百万人口,也帮助他们解决了生存的问题,这些也就足够了。

曹操30万青州兵,为何连一个三流武将都选不出呢?

曹操麾下有一支精锐的青州兵,但却没有哪位名将出自青州兵,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青州兵的前身是青州黄巾军,战斗力极差。

青州的前身是青州黄巾军,在东汉末期,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各地起义纷起,其中代表就是黄巾军。张角发动的黄巾军大起义,不到半年就失败,但是黄巾余党仍坚持抗战十几年,其中规模比较大的就是青州黄巾军。

青州黄巾军的实力如何呢?我们可以从一个战例看出来:公孙瓒以两万之众对垒三十万黄巾军,杀俘十二万以上。可以说,在训练有素的官兵面前,青州黄巾军的战斗力实在不堪一击。后来公孙瓒与袁绍陷入军阀混战,青州黄巾军声势再起,大举涌入兖州。兖州刺史刘岱没什么兵略,在战斗中被黄巾军所杀,兖州官吏于是迎曹操为兖州刺史。

为了对付人数多得数不过来的黄巾军,曹操绞尽脑汁。他狠抓队伍的训练,制定严格的赏罚措施,广布间谍刺探敌情,在战斗中则避免正面交锋,重在出奇制胜。战斗十分频繁,几乎每天都厮杀不停。黄巾军虽然人数众多,作战骁勇,可是没什么攻城武器,既攻不下城池,又受到曹军不停的伏击,更重要的是粮食不济,遂呼啸而去。

第二,曹操收降青州黄巾军。

对曹操的兖州来说,黄巾军仍是一大威胁。来自青州的黄巾军几乎成了一个流动的部落,除了三十万战士外,还有上百万的随军家属。对于这支百万流动大军,史书几乎没有提及首领的名字,也没有提及任何一名将领的名字。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支庞大的黄巾军,严重缺乏组织力,仅仅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已。他们没有一个有效的组织,也没有一个目确的政治、军事目标,他们只是为生存而战罢了。

一百多万人,尽管从人数上看颇为吓人,但连一个强有力的领袖也没有,可想而知绝不可能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正因为如此,黄巾军的战斗力与战士数量根本不成正比。因此,曹操决意要荡平这支东流西窜的流民,否则兖州永无宁日。

曹操一路追击,一直追到济北。对于这场追击战,史书只写下寥寥数字,没有过程,只有结果。结果是黄巾军全体向曹操投降,包括三十万战士与一百万家属。最接近真相的解释只有一个:这一百多万人根本没有抵抗,他们只是想吃饭,只是想在乱世苟且生存,只是想维持作为人的最基本需求。他们不是败在曹操的刀枪之下,而是被他的政治宣传口号轻而易举收降了。

何以曹操能够给百万流民一个生存空间呢?这跟他的经济政策有关。要干大事,不是整天喊打喊杀,而是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在曹操急需发展农业生产的时候,百万流民,岂不正是劳动力么?对百万流民来说,若非兵荒马乱,谁愿意过蝗虫般的生活呢?如今曹操允诺让他们有田地可耕,有饭吃,这不正是他们想要的么?

第三,曹操新组建的青州兵并没有三十万人

收降百万黄巾流民,曹操不仅得到大量的劳力,还从中挑选一批强壮的汉子,组建一支军队,这些人来自青州,故号称“青州兵”。并非三十万的青州黄巾军都摇身一变成为青州兵,实际上青州兵的人数并不是很多,我们从各种史料看,青州兵人数恐怕最多一万人左右。这些青州兵皆出身于底层,有文化的人很少,出色的将领几乎没有。

实际上,青州兵自始至终都保有流寇的习性。比如说,曹操被张绣打败后,在撤退途中,溃散的青州兵毫无军纪可言,四处打家劫舍。当时曹操部将于禁见此大怒,亲自率部扫荡这些四处抢劫的游兵散勇。青州兵一看撒腿就跑,见到曹操后立则告状,称于禁居然攻打他们,居心叵测。由此可见,这支青州兵的素质真的不怎么样。

那么,既然青州兵又不出名将,又军纪涣散,曹操为什么不解散这支部队呢?原因在于青州兵对曹操极其效忠,而且只效忠于曹操一人。光这一点,对曹操就至关重要,青州兵是一个忠诚且可靠的部队。因此,在曹操去世后,青州兵集体哗变,离开洛阳,奔回青州老家去了。在为曹操效力二十八年后,青州兵全体将士选择解甲归田,结束自己的使命,这支来自农民的武装,又悄无声息地回归农民的本份了。

曹操30万青州兵,为何连一个三流武将都选不出呢?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那么多青州兵,为什么没有出现比较著名的武将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曹操对青州兵是收编,他用的是兵而不是将。

曹操起兵是公元189年,依靠的就是曹家和夏侯家的宗族势力,他后来的主要将领曹洪曹仁、夏侯渊夏侯惇等等,都是追随他一同起兵的。

三年以后,初平三年(192年),济北相鲍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兖州牧。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鲍信战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将黄巾击败。当年冬天,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我们分析,曹操精挑细选,最后组建的青州兵,可能在五万到十万人。

这么多投降的青州兵,如果继续让原来的黄巾军首领统帅,曹操肯定不放心啊。只有让他的嫡系曹氏和夏侯氏的将领统领,曹操才会放心。所以,当时的实际情况很可能是,曹操诛杀了投降的将领,而将青州兵由自己的亲信统领。这就是用兵而不用将。

第二,第一批青州兵存在的时间并不长。

很多人以为曹操收降的这些青州兵,一直跟着曹操打天下,其实不然

青州兵在曹操的统领下,确实打了很多漂亮仗。一举奠定了曹操事业的基础。

初平四年(193年)春天,曹操在匡亭六百里大追击大败袁术、黑山军、南匈奴。徐州牧陶谦率军攻入兖州南部的任城,曹操率军征讨陶谦攻克徐州十余城。同年秋天,曹操再次攻打徐州,将尽撤军。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

这些仗,主要都是青州兵打的。堪称落花流水,兵锋犀利。但是好景不长,仅仅一多年的时间,青州兵的表演就落下了帷幕。

公元194年,陈宫勾结吕布,偷袭兖州。端了曹操的老窝。曹操手中只剩下鄄城(今属山东)和东郡的范(今山东范县东南)、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两县。形势异常危急。

曹操立即回军,围攻濮阳(吕布在这里)。结果相持200多天,没有进展。军粮用尽,又遭遇蝗灾。曹操只好撤兵。

但是更糟糕的是,在这场对峙当中,曹操的青州兵,崩溃了。三国志对濮阳之战有详细记载:

布到,攻鄄城不能下,西屯濮阳。太祖曰:“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乘险要我,而乃屯濮阳,吾知其无能为也。”遂进军攻之。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司马楼异扶太祖上马,遂引去。

曹操攻打吕布。吕布命令骑兵冲击青州兵。青州兵崩溃逃跑,曹操军阵大乱。曹操骑马从火中冲出,却跌落下马,把左掌都烧伤了。可见其狼狈!

此后,曹操重新征兵,经过近一年的休整,才再次对吕布发起进攻。由此可知,在濮阳之战中,曹操的青州兵已经损耗殆尽了。

后来曹操击败吕布,收降泰山豪杰臧霸、孙观等。曹操让藏霸管理青州,所以藏霸的手下也有青州兵。但是这个青州兵,和曹操当年的青州兵,完全是两回事。

综上,因为曹操收降的青州兵,只存在了一年多的时间,所以不可能出现什么猛将、名将,即使有,曹操很难信任和重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