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水之战龙且为什么急于决战?
潍水之战中,龙且的决策并没有明显的问题。他确实有充分的理由急于决战。
不幸的是:他遇到的是韩信。
战前的讨论前203年9月,韩信攻齐。由于齐已在郦食其的劝告下答应降汉,准备不足,韩信迅速攻破齐军,损失大片领地。
正在梁地与彭越作战的项羽得知此事大惊,令大将龙且,亚将周兰率20万军救齐。
龙且率20万军,迅速在高密与齐王会师。韩信也迅速收拢部队,与齐楚联军夹潍水而阵。
战前,有人对龙且提出建议:汉兵远斗穷战,其锋正锐。而齐楚自战其地,一旦失败,很容易逃散。因此,希望龙且深沟壁垒,不与交锋,齐国城池听说楚军来救,必然一起反抗汉军,如此,汉军将不战而败。
龙且不以为然:我又不是不认识韩信,这家伙好对付。而且,如果我救齐却不战而胜,有什么功劳呢?现在我出兵去战,可以得到半个齐国!
吾平生素知韩信为人,易与尔。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史记.淮阴侯列传》由于“结果偏见”,许多朋友认为龙且的话愚不可及。
看起来:“韩信易与”,暴露出龙且的轻敌思想。不接受“不战而降之”,暴露出龙且的贪功思想。
其实,龙且,作为刀山火海中杀出来的大将,绝非愚人!
龙且进行潍水之战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救齐”龙且说齐地“无战而降之”,自己会“无功”。
无独有偶,之前郦食其说降齐王后,韩信也担心自己“无功”,非要进攻齐地。
其实,韩信、龙且所说的“无功”,并不是个人功劳,而是关乎国家利益。
齐,可以看成是楚汉之间的第三股势力。
不论是联楚反汉,还是联汉反楚,都不过是其生存策略。
比如说:在彭城之战后,尽管他与项羽已和解。但他从未支持过项羽,甚至与彭越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暗中支持彭越在楚后方游击作战。
所以,楚汉在此争战,目的就是为了控制,甚至吞并这股“第三方势力”。
韩信非要灭齐,龙且企图“齐之半可得”,都是如此。
因此,龙且如果采纳深沟壁垒的策略,固然可以救齐,但对楚意义不大。
即便韩信退回赵、燕之地,一旦龙且离开,韩信仍然可能再来攻齐。经韩信这番折腾,齐必无力单独阻挡韩信,到时西楚还是要来救!
如此反复,对西楚一点好处都没有。
所以,龙且此次“救齐”的任务,主要有2个:1、歼韩信主力;2、削弱,甚至趁势吞并齐。
大局从齐地局部战场的情况来看,深沟壁垒之策,确实对西楚有利。
但从大局来说,对西楚不利。
我们看看当时楚汉战场的态势。
成皋-荥阳战场:项羽以10万大军,与刘邦对峙。
齐地战场:龙且以20万大军(包括最精锐的楼烦骑兵),对峙韩信数万大军。
而当时楚汉之争的关键点在荥阳-成皋。
后来,官渡之战时,荀彧给曹操的信中就提到:楚汉相争于成皋、荥阳,刘项莫肯退者,先退者势屈。
而荥阳-成皋战场,项羽是攻坚方。项羽之前以40万大军尚不能击败刘邦。此时只留10万大军,显然只能是持续对峙,只有等龙且20万大军回师后,才可能对刘邦实施决定性打击。
显然:西楚2/3的兵力被数万韩信军牵制于齐地,对西楚是不划算的。
值得注意的是:项羽把如此重兵交给龙且,尤其是把最精锐的楼烦骑兵配置给龙且,显然就是让龙且来进行主力会战的!
龙且进行决战,有容错空间主张深沟壁垒者认为:齐、楚自战其地,一旦失败,很可能败散。
对齐军来说,确实是如此。
但对楚军来说,则未必。
楚军,并非是自战其地。而且,这些精锐追随项羽争战多年,未必会迅速离散。
而且:龙且军数倍于韩信,即使作战失利,再转入深沟壁垒也不迟。
所以,龙且立刻进行决战,是最符合此战目标及全局利益的。一旦受挫,再采取深沟壁垒的备选方案也不迟。
龙且的方案,并不愚蠢。
问题是:他遇到的是韩信。
韩信出色的谋略,把握住了龙且的心理潍水之战,韩信抓住了龙且的心理和楚军作战特点,促成了龙且大军的崩溃。
1、诱敌。
龙且轻视韩信,不是没有资本。之前英布也是被龙且击败的。
韩信抓住龙且的心理,主动发起进攻,并佯败诱敌。
从龙且的角度看:韩信新练之军打不过精锐楚军,不算什么意外。发起追击,顺理成章,实在没什么危险。
2、断敌。
西楚军精锐作战的主要战术特点是:以精锐为前军,突击、分割敌军,大部队跟上收人头。
因此,西楚军前队通常是西楚军的精华所在。
韩信执行预先计划,以水代兵,江水猛涨,将西楚军分割为两半。
随后,韩信合兵趁乱歼灭西楚军精华。龙且被斩、周兰被俘。
3、追击歼敌。
在歼西楚精华后,韩信渡河进攻群龙无首的齐、楚联军,大获全胜。
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韩信出众的谋略,即使龙且战败,也不会全军覆没!龙且失败后,依然可能转入深沟壁垒,重整军队。
总的来说:龙且在潍水之战中的部署并没有那么愚蠢,他有理由与韩信急速决战。
不幸的是:他遇到的是韩信!
潍水之战龙且为什么急于决战?
龙且急于决战的理由如下:
一、龙且素来瞧不起韩信。韩信也曾在楚军中效力,当时他只是项羽帐下的一个执戟郎中,十分的卑微。而龙且是项羽手下头号战将,属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从官职上来看,龙且瞧不上韩信。而且韩信有胯夫之名,这更让龙且十分轻视他,认为这不是大丈夫所为。虽然韩信在此之前也打了一些胜仗,但是在龙且看来,那不过是韩信的对手太弱的缘故,如果换作他龙且打,以楚军之精锐,也肯定会打胜仗。
二、楚军精锐,汉军弱小。龙且作为经历杀场的成名战将,也颇知兵法,懂得知己知彼的道理。当时韩信攻赵时的精锐军队,已经被汉王刘邦调走,留给他的只是一些老弱残兵,战斗力远远不如龙且统领的楚军精锐。而且汉军远来,兵力疲乏。而楚军虽然也是远道而来,但是,楚军和以逸待劳的齐军联合,占有极大的优势。
三、项羽的战略需要龙且速战速决。当时刘邦统领的汉军,与项羽统率的楚军,已经相恃不下,势力均衡。谁能够争取到齐军,胜利的天平就会倒向谁。而龙且带走的楚军,属于楚军的精锐,战斗力非常强。项羽派龙且的意思,也是为了让他速战速决,打胜韩信后,火速回援,好缓解项羽的压力。带着这样的战略目的,龙且所带的粮草必要有限。如果他不能在短时间内打败韩信,粮草就会出现问题。而齐军向来反复,曾经是楚军的死敌。项羽甚至亲自攻打过齐军。如果让齐军发现楚军的粮草出现了问题,齐军肯定会抓住机会,消灭楚军。这样齐军的势力就会大大增强。
潍水之战龙且为什么急于决战?
龙且和项羽从小一起长大,情若兄弟。他从项梁起义时,就开始追随项羽南征北战,他曾联合田荣大破秦军于东阿,后来在英布反叛时,他又率军大败英布,一举将英布赶出九江。从某种意义上说,龙且不仅是项羽最信任的将领,也是项羽帐下最拿得出手的战将。
也正因为此,在韩信破赵灭齐后,项羽就让龙且率军前去进攻韩信。在当时的背景下,项羽对龙且,显然是寄予了非常大的厚望。因为,当时项羽和刘邦在西线的荥阳成皋战场打得势均力敌,甚至项羽在某些方面还占据着上风,但在东线战场,刘邦却是大获全胜。
因为,魏、赵、代国都被韩信所灭,燕国投降,齐国的军事主力也被韩信摧毁。在这种背景下,等到韩信彻底占据齐国后,刘邦就可以对项羽进行两面夹击,到时项羽就危险了。
所以此番龙且前去进攻韩信,就显得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接下来项羽和刘邦之间的胜负,就看谁能够在东线战场取得胜利。
据史书上记载,当时龙且带去攻打韩信的军队,一共有20万!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项羽几乎把一半的军事主力,都调到了东部战场,由此也可见这场战役对项羽的重要性。
等到龙且率军来到齐国后,他就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尽量不与韩信的军事主力交锋,而是和他慢慢耗、打持久战,最终把韩信拖垮。二是直扑韩信的军事主力,与韩信一战定胜负。
从后来发生的潍水之战来看,龙且显然选择第二种方案,与韩信快速展开决战。那么,龙且为什么这么急于与韩信决战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龙且如果想用持久战来拖垮韩信,就必须借助齐国的力量,需要对它们进行扶持,因为龙且和他的军队在齐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问题是,这样一来,齐国的旧势力就会趁机满血复活,那等到打败韩信后,齐国也就相当于重新复国。而齐国复国后,第一个念头,肯定就是想办法把龙且和他的楚军赶出齐国,如果是这样,也就意味龙且前脚把韩信的危机解决,后脚又得面临齐国的威胁。这样一来,项羽的战略被动局面,还是没有扭转。
第二个原因,是项羽让龙且带走一半的军事主力到东部战场攻打韩信,这肯定会让项羽在西部战场的兵力变得非常吃紧。这样也就会导致项羽在西部战场拥有的优势渐渐丧失,所以,无论龙且还是项羽,都耽误不起时间,他们必须速战速决。否则,就算将来东部战场取得胜利,也难以弥补西部战场的损失。
第三个原因,是龙且对打败韩信非常有信心。因为,韩信真正崛起的时间,还不到一年。虽然这一年期间他取得了很多胜利,但因为韩信故意放烟雾弹,让人们错误以为韩信取得的胜利,主要是因为他的对手犯下各种幼稚的错误。而龙且呢,肯定认为自己不会犯这种幼稚的错误。
在这个过程中,韩信肯定也会通过各种假象,让龙且的这种心理继续放大,让他觉得韩信以前之所以一再胜利,不过是因为走狗屎运。
在这种背景下,当龙且与韩信在潍水对阵时,他自然想着要速战速决,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举歼灭韩信的大好机会,于是他就在缺乏了解附近地理的背景下,下令全力追击韩信的军队,结果反而被韩信全歼。
潍水之战龙且为什么急于决战?
龙且的失败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是败于轻敌,第二败在贪功,第三败在项羽的好大喜功。
在两军对峙时就有人给龙且出主意,让他坚壁清野,消耗汉军,最后汉军自然不战而退。
但龙且瞧不起韩信,龙且一直都是项羽帐下大将,而韩信当年在项羽军中只是一个把守大帐的小兵,龙且心里对韩信的优越感让他轻敌。
同时龙且希望一战击溃汉军,在他眼里让韩信不战而退不能算战功,他的想法中战功是要按人头来计算的,所以看见韩信后撤以后才会发起追击,最后被韩信用大水冲垮。
龙且对战功的看法也源自项羽,项羽气拔山兮力盖世,但勇猛有余而谋略不足,打仗都是靠勇武,项羽打仗残暴从来都是要震慑敌方,于是他活埋二十万秦军,项羽眼中对敌人只有歼灭,没有收降,这一直以来的想法也深深影响了其手下的大将,包括龙且。
所以龙且才会急于决战,最后中了韩信的计,兵败身死,这一战的失败不仅让项羽损失了最后的有生力量,也让项羽的后方暴露在了汉军的眼前,项羽腹背受敌,失败在所难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