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孙刘联手对抗的人,难道曹操就没有想办法破坏“孙刘联盟”吗?
曹操当然采取了措施,试图拆散孙刘联盟。
为此,曹孙刘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谋略之争。
曹操第一招:驱虎吞狼曹操利用“挟天以令诸侯”的优势,试图挑起孙刘的纷争。
他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
这一手,暗藏杀机!
这基本是无本买卖。曹操几乎没有任何成本。
南郡,此时本就在孙权手中,而江夏郡,此时主要由曹操、刘备、孙权分治(刘备占多)。
这些任命,就是以朝廷之命,制造孙刘纷争,“驱虎吞狼”。
驱虎吞狼的要义,在于挑起联盟强势方发起对弱势方的进攻。
更重要的是,这么做,非常符合联盟强势方孙权的利益,很可能得到执行!
当时,孙权的南郡,北边是曹操,南面是刘备的南四郡,东面是曹、刘分治的江夏(程普的沙羡等地在江夏东)。南郡与江东之间的联络,几乎都要过江夏。
因此,孙权,确实很需要江夏!
曹操抓住了孙权的需求!
孙刘化解之策:换地,狼虎共生。不过,孙权刘备,可不是吕布袁谭袁尚之类的人可比的。
这个时候闹翻,几乎等于自杀!
孙刘之间通过一系列换地,化解了这场危机。
刘备,让出了夏口(江夏郡治)等一部分江夏地盘,并将长沙郡分出一个汉昌郡,让给了孙权。
作为交换,孙权将南郡南岸的公安让给了刘备。
如此,孙刘不但没有因为曹操的挑拨而分裂,他们还通过换地巩固了联盟。
由于夏口、汉昌等地划入孙权地盘,江东与南郡之间联络畅通,孙刘发生摩擦的概率反而降低了。
而刘备得到公安,地盘也更为紧密,统治更为便利了。
再后来,随着形势发展,孙权将南郡“借”给了刘备。
如此,刘备的力量被释放了出来,承担起了西线的防御重任。
曹操得知刘备“借”南郡的事情时,正在写字,当时惊得笔掉在地上。
看来,孙权、刘备都是枭雄,比曹操之前的对手厉害。简单的“驱虎吞狼”难以奏效。
要离间两家,还需慢慢来。
曹操第二招:东重西轻,“缓之则相攻”。“驱虎吞狼”不能奏效,曹操遂转取“缓之则相攻”之法。
荆州,三家在此的地盘犬牙交错。这里更是孙刘两家利益交集之地。
因此,曹操在荆州方向采取了守势,只以乐进、文聘等人在此相持,企图令孙刘在此“缓之则相攻”。
曹操进攻的重心,放在了淮南方向。
自208年底到217年,曹操“四越巢湖”用兵于淮南,却未曾在荆州方向大规模用兵。
如此,孙刘之间的出现了极大的不平衡:孙权仍然承担着主要的抗曹任务,而刘备却得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寻求发展。
“缓之则相攻”的危险,开始出现。
孙刘应对之策:克制刘备入川后,孙权大骂刘备“猾虏”。
彼此的裂痕已经出现。
从后来吕蒙兵不血刃取得南三郡来看,孙权并不是没有能力干涉。
可是,刘备入川,耗时三年。孙权并未加以干涉,仍然以和平交涉为主。
到刘备取得西川后,双方矛盾终于激化。
215年,孙权、刘备各以数万大军对峙,剑拔弩张。
不过,此时双方虽各怀不满,但两位枭雄均能基本上以大局为重。
得知曹公攻汉中,双方议和。刘备让出零陵、长沙、桂阳三郡,双方以湘江为界面,孙权也未趁机“敲竹杠”,保持了克制。
孙刘联盟虽然破裂,但曹操计未得逞。“白衣渡江”,孙刘联盟还是走向了破裂。
某种程度上说:孙刘联盟的破裂,与曹操“缓之则相攻”的策略有一定的关系。刘备获得了远超过孙权的发展机遇。雄踞上游的刘备,成了对东吴的巨大威胁。
可是,要说曹操计划得逞,则过于牵强。
孙刘破裂之前,刘备取得西川、汉中;孙权取得交州。他们与曹操的鼎足之势,已经形成!
想来,这样的结果,绝非曹操所希望看到的。
孙刘的破裂,只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并非曹操离间所至。
孙权、刘备,成为三足鼎立的一员,不是没有原因的。
刘备,枭雄,把握时机,迅速做大。同时,在大部分时候,能够适当让步,维系关系。
孙权,人杰,长时间保持了克制,维系着“两强抗一弱”的格局。
因此,曹操的分化之策,长期未能得逞。
但是,孙权、刘备,未能从根本上摆脱“两弱之一”的窘境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刘备,对利益冲突认识不足,未能及时预防;关羽,甚至连盟友的情绪都不照顾,顾前不顾后,留下空虚的江陵给人可趁之机!
孙权,袭击南郡虽能实现他“全据长江”的企图,但却失去了向北发展,进一步打击曹魏的最佳机会。
各有企图,各有失算。三国的历史之所以精彩纷呈,正在于此。
曹操是孙刘联手对抗的人,难道曹操就没有想办法破坏“孙刘联盟”吗?
曹操当然想要破坏“孙刘联盟”,可谁都不是傻子,孙刘都明白如果不联合,只有死路一条。
汉末天下十三州(后改为十四州),曹操占有冀州、幽州等十个州,东吴三个州,刘备占益州一个州,很明显曹操是老大,东吴是老二,刘备老三。三方的实力对比,使得孙刘必须联合才能存活,三方对此都心知肚明。三国不是战国,孙刘没得其他盟友可以选。
曹操也不是没有去搞破坏,比如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了荆州几个郡,曹操就以汉献帝的名义任命孙权的手下做那几个郡的太守,就是想引得他们互相厮杀。这一招确实也加深的孙刘联盟的裂痕,可有曹操虎视眈眈,双方都不会死战,只是点到为止很快就平息,还得枪口一致对曹。三国能共存也得益于此,类似于围棋上的连环劫,形成了一个平衡态。此时三方各自发展,等对方犯错。如果三方都不犯错,就继续耗着。
后来孙刘联盟破裂,有了夷陵之战,蜀国元气大伤,孙权也没有讨到什么便宜,两败俱伤。三国之中,无论哪两个国开战,第三方都是坐收渔翁之利。只有孙刘l联手,才能保持衡。何况,刘备打出的口号是“匡复汉室”,决定了他只能打曹操才体现正统性,如果打孙权就是明显的抢地盘,违背他一直以来的口号。
曹操是孙刘联手对抗的人,难道曹操就没有想办法破坏“孙刘联盟”吗?
提到三国时代,相信绝大部分人都很孰知。在东汉末年,汉室势微,各路军阀混战,皇帝说的话都没人听了。到最后,就连皇帝自己都成了一个“傀儡”皇帝,没有了实权。经过各大势力的激烈角逐,这不,汉末“三剑客”曹操、刘备、孙权闪亮登场,其他势力不是被灭就是被收服,他们终归成了笑到最后的人。
不过,俗话说的好“一山不容二虎。”何况现在是三个“虎。”因此,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一般情况下,都是孙刘两家联手抗曹(曹操势力最强),。毕竟曹操创业又早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气人的是占据的地盘还是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儿。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弄得孙刘哥俩不联手都不行(单挑还真干不过😤️😤️😤️)
虽说曹操兵强马壮,还不差钱儿,但是想彻底击败孙刘联盟还真不容易。孙刘哥俩因为一点小事正争的不可开交呢,看见曹操要打来了又马上好的跟一个人儿似的,每会都是这样。曹操动一下都不行,一动“他们”就马上联合,做好战争准备了。对此,曹操也很无奈,心想:谁叫哥是名人呢🤔️🤔️🤔️。
记得有一次大战……哦!记起来了,名字叫做“赤壁之战。”起因是什么呢?原来啊,是曹操看上别人的女人了。有些人可能会说:“不就是女人吗,曹操这么有钱,还怕找不着?”开玩笑,这可不是普通的女人,不是一个,而是俩呢。是谁呢?她们就是江东乔公的女儿:大乔和小乔。大乔嫁给了孙策,而小乔嫁给了东吴“智多星”周瑜。这两人那才叫真正的美女,“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赞美之词都不足以形容她们的美貌。这也勿怪乎曹操把持不住了。
曹操也是被美色冲昏了头脑,管他三七二十一,为了得到这两个美人儿,据说出动了八十万大军攻打孙刘联军。但是以东汉末年那点人口,估计是曹操为了唬人而编造的,实际人数定没有这么多。但是虚虚实实的谁也不敢保证是真是假。这么一看,曹操也是够坏的(看把他们吓得😂️😂️)
在最开始的时候,听说曹操要发兵准备打来之时,东吴之内什么声音都有。有主战的,有主和的,甚至是还有主降的。这还得了,估计是东吴还不知道曹操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吧,不然,谁敢主降?孙权(大乔的小叔子)和周瑜的面子往哪放?难道真把自己心爱的女人拱手相让(妥妥的绿帽)?若真的投降了,又把二乔送给了曹操,不说其他人,恐怕孙策都能被气活过来。所以,东吴对曹操的目的是不知道的。还以为人家是来串门的呢。(开个玩笑🤗️🤗️)
这边东吴还在为是战是降而争吵不休呢,而那边刘备可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了。如果东吴降了曹操,就自己一方对上曹操的话,曹老板想对付他的话,还不像碾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这不,吓得刘备马上召集“智囊团”成员开会商议应对之策。于是乎,在智囊团老大诸葛亮的建议下,一个游说东吴的计策就议定了,具体执行人还是诸葛本人呢。也是,像这么艰巨的任务舍我其谁?于是乎,择定了良辰吉日,他就往东吴而去了。
诸葛亮到了东吴,他也不着急,先去拜会了自己的兄长诸葛瑾,然后又去拜见了江东主战派代表鲁肃。这才在鲁肃的带领下见了吴王孙权。既然是游说联手抗曹之事,当然要对孙权说明其中的好处了。但是诸葛亮巴拉巴拉说了半天,孙权硬是无所表态,搞得诸葛亮都尴尬无比。
孙权听他说了那么多道道,也还是拿不定主意,既然如此,那开个会吧!看看大家的意见。
好的,硬核开始了。在朝堂上,诸葛亮舌战群儒,把那些主降派说的哑口无言,一无是处。在这里好好威风了一把。哎!可惜啊,虽然别人说不过他,但是还是不听他的(这更尴尬了😱️😱️😱️)
当然,这些只是他的计划之一,其实他早预料到了这些情况。因为诸葛亮早把突破点选好了,他就是――周瑜。
诸葛亮眼看时机差不多了,就马上去见周瑜。在交流中,他故意把曹操真实目地说给周瑜听,还故意装作不知道的样子。这不,一听说“曹老板”要抢他老婆,周瑜就气不打一出来,顿时拍案而起,恨不得吃了曹操。得了,这事有周瑜力挺的话,他说要打,孙权肯定会听。事实也果真如此,最后在两家联手之下,各种计策都往上使,所有兵士都往上冲,打的曹操妈都不认识了……。
经过这场大战,曹操损兵折将,是再也不敢小瞧孙刘联盟了。曹操带着残余人马退回老巢消停了好一阵都没敢再提再战孙刘之事。这还真有点“一朝被🐍咬,十年怕井绳”的意思呢。
但是曹操也不会闲着,和他的謀士们无时无刻都在想着法儿地破坏孙刘联盟,这样才有可乘之机。俗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孙刘联盟毕竟不是铁板一块,互相之间也有许多矛盾。还真别说,还真被他逮着了机会。导火索就是“荆州事件。”本来这个地方是借给刘备的,结果他有借无还,賴账了。于是两方人就围绕着这件事明里暗里的搞斗争。曹操一看这情况,嘿!顿时来劲了,暗地里怂怂孙权的火,说说刘备的坏话。还告诉孙权:我也看不惯刘备的为人,你放心把荆州夺回来,我暂时不打你。好嘛,孙权一听,这还等什么,马上开会讨论代号“夺回荆州”的秘密㊙️行动,在一番骚操作之下,嘿,还真成功了。而刘备的蜀国集团不仅失去了一大块地盘,连带着荆州一把手,号称“武圣”的关羽都被干掉了,其它高层领导也是损失殆尽。刘备一知此事,悲愤交加,失去地盘不说,连自己的结义兄弟都死了,那还了得,不揍东吴一顿还真咽不下这口气。谁劝都没用。
在战争初期,刘备还是打的不错的。只不过到后期就不行了(东吴能人出马了)。打到后面实在干不过只能退守“白帝城”了。哎,想想刘备也挺可怜的,本想借这个借口把东吴拿下,不成想竟弄成这样,真是没脸见人了。
后面的事情想必都知道,刘备在白帝城托了孤之后就见上帝去了。这时,一直在旁边看热闹的曹操忍不住出手了,趁你病,要你命,迅速调集重兵向刘备集团攻来。这时,诸葛亮当机立断,马上修书给孙权求援,并且阐明利害关系。必须尽释前嫌,重归于好,共抗曹操。孙权也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反正“欠款”也拿回来了,就这么着吧。因此,在孙权的授意下,两家又和好了,而且一致对外(曹操)。这次,曹操的计划又该落空了。
不得不说,曹操的如意算盘打的挺好的。只不过事与愿违,孙刘两家无论发生什么矛盾,只要有曹操在旁虎视眈眈,就不敢彻底撕破脸皮。毕竟论单打独斗,谁都不是曹操的对手。所以,曹操也只能望江而叹了。
。
曹操是孙刘联手对抗的人,难道曹操就没有想办法破坏“孙刘联盟”吗?
谢谢邀请。曹操一直在想办法破坏孙刘联盟啊。
三国魏蜀吴,长期以来的战略格局就是吴蜀两家较弱的势力,联合对抗强大的曹魏。“孙刘联盟”也是三足鼎立持续的基础。这个联盟从208年赤壁之战开始(更早的时候,刘表和孙氏是敌对者),几乎一直持续到蜀汉灭亡。
在这个过程中,曹操当然会想法设法破坏孙刘联盟,使自己获得各个击破的机会。而曹操确实也成功进行了一段操作,并直接导致蜀汉方面受到重创。
刘备和孙权两家中,由于刘备很早就站在“汉室宗亲”的角度确立了反对曹操的立场,与曹操不共戴天,而东吴相对只想做一个割据势力,并不那么在意曹操的名分。所以曹魏方面主要的破坏,就是试图引导孙权靠拢曹操,攻击刘备。曹操的努力也一直没有停息过。
在赤壁之战后,东吴和刘备实际上已经存在着竞争与摩擦。当时有人劝孙权把刘备软禁起来,而鲁肃大力反对,主张借给刘备土地,共同抵抗曹操。于是孙权把南郡借给了刘备,还表刘备为荆州牧。这时候史书记载了一句:
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就是说曹操听到这个消息,把正在写的信都掉了。那么,曹操原本打算写啥,大约也能猜出几分来。这次,可以说是鲁肃提前封堵了曹操的路子。
在这以后,孙刘两家不断发生摩擦:
210年,孙权企图西征益州,被刘备阻挡。
211年,孙权趁刘备在益州,派人接回自己的妹妹,企图趁机把刘禅带走,被赵云、张飞拦住。
215年,孙权出兵进攻荆州,与关羽、刘备大军对峙。后来因曹操进攻汉中,两家罢兵,中分荆州,长沙、桂阳、江夏归东吴。
这几年,孙刘之间的矛盾冲突,曹操有没有在其中上下其手,史料没有论据。但是接下来,随着刘备在益州安顿下来,曹操明显加快了这方面的节奏:
217年初,曹操进攻濡须,之后撤退。“权令都尉徐详诣操请降,操报使修好,誓重结婚。”两家开始明显勾搭了。同年,鲁肃死,吕蒙继位,东吴督帅换上鹰派,孙刘联盟已经摇摇欲坠。
到219年水淹七军之后,曹操手下的丞相军司马司马懿、西曹属蒋济开始进言:“刘备、孙权,外亲 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操从之。
由此可知,曹操确实从一开始就在策划中离间孙刘联盟。只不过,在初期由于孙刘两家是合作大于摩擦,且有鲁肃在中间主持,曹操找不到太好的下手机会。等到鲁肃去世,而刘备势力发展迅速,引发孙权记恨时,曹操与孙权的勾搭开始显著起来,最终葬送了关羽的性命,也使得蜀汉遭到惨重打击——经此一战后,孙刘两家联合搞翻曹操的可能性基本也就消失了。
曹操是孙刘联手对抗的人,难道曹操就没有想办法破坏“孙刘联盟”吗?
曹操作为孙刘联盟的对手,当然想过要破坏孙刘联盟。
联合抗曹是孙刘联盟的唯一目标。孙刘联盟成立的背景就是当时形成了曹魏一家独大,孙刘两家任何一家都无法与之对抗,不得不联合起来抵抗曹操,以求的生存。当时,曹操占领荆州,刘备几乎无立足之地,同时,曹操又给孙权写信,“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面对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同样让孙权压力山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上,孙权和刘备结成了联盟,共同抗曹,而且在赤壁战中打赢了曹操,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
荆州问题是孙刘联盟的脆弱纽带。
孙刘联盟的巩固。孙刘联盟可以说是成也荆州,败也荆州。鲁肃是东吴孙刘联盟的坚定支持者和执行者,赤壁之战后,正是在他的操作下,孙权将到手的南郡以及荆州的支配权借给了刘备。看到自己势力即使吞并荆州,也无法与曹操对抗,就通过向比自己更弱小的刘备,作出大幅让步,来扶植起曹操另一个对手。无疑这对于孙权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据说曹操在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在写信,他惊愕得连笔都掉在地上。由此可见,孙刘联盟对曹操的威胁。
孙刘联盟的裂痕。但是,这样的认识在整个孙吴集团中,也仅鲁肃一人。很快,两家因为荆州问题就起了冲突,建安二十年(215),也就是刘备取得益州的第二年,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未果后,派吕蒙袭取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感到事态严重,从成都回到公安,命令镇守江陵的关羽夺回三郡。孙权也亲自赶到鲁肃驻守的陆口,派鲁肃率兵抵御关羽。吴蜀大战一触即发。但由于曹操进攻汉中,刘备只好与孙权讲和,两家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湘水以东的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所有,湘水以西的零陵、武陵、南郡归刘备所有。双方暂时以重新划分荆州暂时维持了濒临破碎的孙刘联盟。
刘备做大给了曹操打破孙刘联盟的机会
刘备取得汉中之战胜利后,占领益州、汉中以及上庸诸郡,再加上之前的荆州一部分,势力已经超过了东吴。特别是这时,关羽发动了襄樊战役,并通过水淹七军,全歼了于禁、庞德的援军。《三国志》记载”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可以说,此时刘备的事业达到了顶峰。曹操商议迁都,以避关羽锋芒。这时,司马懿和蒋济劝谏曹操,刘备与孙权外亲内疏,现在关羽做大,孙权必定不高兴,把这事告之孙权。让孙权牵制关羽,减轻襄樊压力。于是,曹操派遣使者联系孙权,双方一拍即合。孙权写信给曹操表示愿意袭击关羽,又要求曹操替他保密。但曹操故意把孙权的信用箭射入樊城城内和关羽营中。得到消息,被关羽和洪水围困的樊城守军士气大振。关羽只得从樊城撤兵。曹仁想趁机追击抓获关羽,但谋士赵俨劝他不要追,曹操也命令放走关羽。曹操本意想让关羽和孙权互斗,自己好坐享渔翁之利。可是,曹操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没料到关羽这么快就失败被杀,孙权这么不费力就取得了荆州。
曹操正是利用了孙刘联盟外亲内疏的本质,在刘备志得意满之时,以荆州为突破口,最终破坏了孙刘联盟,从而导致孙刘联盟全面破裂,导致了之后的夷陵之战。孙刘联盟的破裂,虽然因为关羽迅速败亡,没有取得曹操预期目的,但是对他来说,与孙权讲和使他从既要对付刘备又要对付孙权的东西两线作战里解脱出来,能够腾出手来处理内政,给曹丕在第二年称帝即位创造了条件。
但是,只要曹魏一家独大的局面不改变,孙刘联盟就仍然有存在的必要,在夷陵之战后,曹丕三路大军伐吴。逼迫孙权只得再派使者到白帝城与刘备商谈联盟事宜。刘备死后半年,诸葛亮派邓芝出使吴国,正式恢复了孙刘联盟,一直维持到了蜀汉灭亡。
曹操是孙刘联手对抗的人,难道曹操就没有想办法破坏“孙刘联盟”吗?
其实不是不想,而是不屑于。
曹操当时什么段位,挟天子以令诸侯,手里一把猛将谋士。干掉袁绍,北驱乌桓,整个长江以北都是曹操的地盘,兵马数十万。而刘备呢,还在为了找地盘到处狼狈,吴国也是刚刚立足,两国的整体实力,跟曹操根本不是一个档次。曹操第一次挥师南下,就把刘备杀的四处逃窜,带着樊城百姓一路逃命。若不是张飞长坂坡一声吼,曹操弄不好把刘备赶尽杀绝。所以赤壁之战时,曹操所带兵马如果顺利过江,那吴国蜀国都玩完,最后紧急关头,诸葛亮、庞统、周瑜联合施策才把曹操打了回去,这是啥计谋水平。那时候单论硬实力,曹操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所以他不屑于去挑拨这两家。
纯手打,原创,望采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