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军山之战,夏侯渊在战略和战术犯了哪些错误?

定军山之战,是一场精彩的高手对决。

夏侯渊在定军山之战中的表现一板一眼,可圈可点。

只不过,对手打得更好,夏侯渊斗不过而已。

一板一眼,挫败刘备

夏侯渊在汉中之战前期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

刘备在发起汉中之战前,认为:“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之。"

开战之初,双方兵力应该基本相当。

在《檄吴将校部曲文》中,曾经提到,夏侯渊在汉中“率精甲五万”。

而在此前的荆州南三郡之战中,刘备从益州直接带了五万军队前往公安。

双方兵力基本差不多。(夏侯渊的“精甲五万”出自檄文,多少是要吹些牛的。所以,刘备兵力可能还略占优势)

可是,开战之后,刘备却迟迟没有进展。

阳平关前,刘备奈何不得夏侯渊;广石,刘备以万余精兵猛攻张郃,依然没有进展!

为此,刘备被迫向后方征兵、征物资!

后方的诸葛亮都有些犹豫了,幸有杨洪提出: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诸葛亮才与众人统一思想,坚决支持!

能把诸葛亮逼到犹豫,可想刘备征集的幅度,应当是接近蜀中承受能力的极限了!

法正奇谋,反客为主

在得到后方倾尽全力的补充后,刘备的实力大幅超过了夏侯渊所部。

在法正的建议下,刘备军东进定军山,反客为主。

一旦刘备在定军山站稳脚跟,以此为据点,刘备既可威胁南郑,也可切断定军山与南郑联系。

夏侯渊只得急忙率军前来攻山。

如此,夏侯渊兵力本就不占优势,又陷入仰攻的不利态势,主客易势也!

坦率地说,夏侯渊未能以重兵把守定军山,是他的一个失误。

不过,这也不好苛求夏侯渊了。毕竟,之前广石等处激战,夏侯渊已经捉膝见肘了。

而一般情况下,没人会这么做。

1、兵力相当时,刘备进军定军山,补给线会被阳平关守军威胁。

所以,只有刘备兵力占优,有足够兵力保护补给线的情况下,才可能出此招。

2、法正的这个奇谋,也确实出人意料。

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三国志.法正传》。

因此,夏侯渊的这个失误,与其说是怪夏侯渊思虑不周,倒不如说法正之谋太狠!

有些漏洞,只有在高手的眼里,才算漏洞!

危险的指挥风格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曹操。

夏侯渊与张郃进军定军山下。

刘备令军猛攻张郃的东围,夏侯渊分兵一半支援张郃。

随后,夏侯渊巡行时见鹿角被焚,亲自指挥扑火。

刘备在山上看得清清楚楚,令黄忠迂回到夏侯渊侧后,发起猛攻!

曹军大败,夏侯渊被斩!

此战中,夏侯渊败北,不全怪他。但夏侯渊“送人头”,就怪自己一贯危险的指挥风格了。

其实,曹军之中,身先士卒者,并不少。曹仁、张辽,都曾亲身冲杀,激励士气。

夏侯渊在陇西时,也曾以此,屡建奇功,获得了曹操“吾与尔不若也”的赞许。

但是,这些身先士卒,都是目标明确、战略价值大的主动行为。

而此时,夏侯渊处于仰攻之势,复杂的山地处处可能有危险。这种情况下,夏侯渊依然长时间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就很有问题了!

定军山之战,曹军兵力损失并不算太大(夏侯渊身边总共就带了400精兵)。因此,余部在张郃率领下依然能坚持到曹操到来。

但是,因主帅战死,群龙无首,曹军陷入被动,只能勉强自保,再难破坏刘备经营险要了。

最终,曹操到来时,刘备已完成“据险自守”的准备,“虽曹公亲来,无能为也”!

总的来说,汉中之战中,夏侯渊表现不算太差。

在刘备全力以赴、法正精密谋略面前,夏侯渊陷入被动,不算太丢人。

但是,他危险的指挥风格却害死了他。

其实,在生活中不也一样吗?

很多时候,决定成败的,并非高深的战略、战术研究。

相比之下,一些长期不改的,危险的习惯,更可能使局势陷入无可挽回的境地。

与君共诫!

定军山之战,夏侯渊在战略和战术犯了哪些错误?

定军山之战,从战术上讲,刘备成功的运用了围点打援的战术,围的是张郃,打的是夏侯渊。结果大家都知道,夏侯渊被杀,刘备一战功成,取得了汉中争夺战的决定性胜利。

曹操打败张鲁占领汉中以后,大军撤回中原。只留下夏侯渊和张郃镇守汉中。

建安二十二年(217)十一月,蜀郡太守、扬武将军法正劝说刘备夺取汉中

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举众往讨,则必可克之。

法正分析到,曹操占领了汉中,却没有进一步进攻巴蜀,反而将大军撤回,肯定是因为内部矛盾。现在去攻打,必然成功。

刘备一听,这法正说的太他娘的对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立即率大军进攻汉中。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刘备刚出四川,就被堵在了阳平关。阳平关是川北咽喉,易守难攻。夏侯渊和张郃坚守不出。刘备带着大军打了一年多都没有打下来。

眼瞅着陷入困境。结果刘备出了一招神来之笔,彻底扭转了汉中之战的局面。

到底是什么神来之笔呢?那就是三十六计之“反客为主”!

夏侯渊张郃坚守阳平关,是为主。以逸待劳,处于优势。

刘备远道而来攻打阳平关,是为客。兵疲师老,处于劣势。

怎样反客为主呢?

刘备把眼光投向了阳平关东南的定军山。

公元219年2月,刘备向南渡过汉水,再冒险翻越米仓山西北段,直驱定军山。

这一招太绝了!

直接绕开了阳平关,在曹魏军的侧后方站稳了脚跟,并且进入了汉中腹地。

这样一来,夏侯渊张郃再坚守阳平关已经没有意义。被迫向定军山的刘备发起了进攻。

原本进攻的一方刘备,却反客为主。稳坐定军山,等待曹军进攻。

夏侯渊果然率兵前来争山。在定军山下构筑了工事与刘备对峙。分为东围和南围。

他自己守南围,让张郃守东围。

刘备这时又用了一个妙招,叫做“围点打援”。

他派出一万精兵,分为十部。轮番进攻张郃。又派出黄忠埋伏在半路之上,专等夏侯渊来增援。

夏侯渊一看张郃被打的够呛,果然中计。亲自率兵救援。没想到半路杀出和老黄忠,嘁哩喀喳把他送上了西天。

夏侯渊一挂,张郃赶紧跑回阳平关。刘备在汉中占据了完全的主动。下一步,曹操不得不亲自出马了。

定军山之战,夏侯渊在战略和战术犯了哪些错误?

定军山之战夏侯渊犯的错误不多,他是实力不如蜀军,被硬推的。

建安二十二年,刘备决定出兵夺取汉中,由此刘备和曹操的汉中之战揭开帷幕。汉中之战初期蜀军屡战不利,雷铜、吴兰等人战死,陈式等被击败。七月,刘备亲自率军进逼阳平关,和夏侯渊、张郃相持。

建安二十四年一月,刘备率军南渡沔水,在定军山前依托山势下营,夏侯渊也率军出城扎营,两军在定军山一线对峙。刘备随即出兵攻打夜袭曹营,烧毁了外围的鹿角。夏侯渊命张郃去守东面的营寨,自己守南营。

由于蜀军攻势猛烈,张郃无法抵挡,夏侯渊于是分兵一半前去救援。刘备见夏侯渊这边兵力单薄,于是命黄忠出击攻打南营。夏侯渊无法抵挡,被蜀军杀死。曹操任命的益州刺史赵颙也死在乱军之中。张郃率败军退守阳平关。

此后曹操亲自赶往汉中来对付刘备,但是刘备据险而守,曹操无法突破,最终只能放弃汉中撤军。

有些人认为夏侯渊不应该放弃阳平关之险,贸然率军出战。不过定军山之战以后刘备并没有攻占阳平关。但是曹操率军赶来增援以后,却无法突破蜀军的防线,最后不得不撤军。

很显然,如果夏侯渊不出关,让蜀军从容在定军山一线修筑防线。那么等曹操率军赶来时,一样无法击败蜀军,还是要黯然收场。所以夏侯渊趁蜀军立足未稳,主动出击和蜀军争夺定军山一线并无不妥。

而在定军山之战中,夏侯渊也没有什么破解之法。夏侯渊分兵去救张郃确实给了刘备可乘之机。但是当时张郃已经难以抵挡蜀军攻势,如果夏侯渊按兵不动,那么刘备完全可以让黄忠去突击张郃,魏军还是一个败字。

所以刘备是依靠实力压死了夏侯渊,就夏侯渊来说没有什么破解之法。从根本上来说,这是曹操抵达长安以后却没有及时派军增援夏侯渊,导致他兵力不足造成的。真要说犯错误,首先责任在曹操低估了蜀军的实力,并非在夏侯渊。

定军山之战,夏侯渊在战略和战术犯了哪些错误?

刘备发动汉中之战后,好长一段时间看不到希望的曙光,这缘于汉中地形易守难攻,还由于善于用人的曹操留守在汉中的将领都是能征惯战的军事名将,如夏侯渊、曹洪、张郃、许晃都身经百战,档次高,阵容整齐、豪华。

218年,汉中之战之初,刘备派遣张飞、马超、吴兰作为先头部队进击,结果被曹军阻击在下辩,再也无法前进;吴兰军全军覆没后,张飞、马超不得不率军撤离汉中。

刘备只好亲自率主力部队进入汉中前线,他先派陈式等十个营的部队切断了马鸣阁的道路。看起来有了起色,但这枝军队,很快被徐晃打得丢盔弃甲;这样,一连几个月,刘备进攻汉中的战争,不仅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反而被曹军接二连三地打糊涂了。

迫不得已,刘备就让留守后方的诸葛亮,进行人力物力支援,于是蜀军的精锐都被抽调到了汉中前线;鉴于汉中的重要性,曹操也在这一年九月,亲自率军,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了长安。

但是,曹操一方面顾虑东吴孙权军队的威胁,另一方面又由于自己的后院起火---宛城发生了叛乱,所以他抵达长安后,并没有全力以赴声对待汉中战事,这让夏侯渊军事集团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夏侯渊作为曹军在汉中的军事统帅,由于曹操已经坐镇长安了,随时可能带兵增援汉中前线,夏侯渊就没有收缩战线、放弃汉中外围的险要地形、以求自保;又由于两军对峙,率先放弃陈地,会动摇军心,造成军队士气低落,敌方就可以乘胜追击,从而会引发军队大规模溃逃、甚至溃败。所以,足智多谋的夏侯渊选择了顶住压力,继续寸步不让地进行艰难的固守。

而曹操由于担心淮南和后院的战事,也由于赤壁之战在心里留下了阴影,曹操在长安一呆就是大半年,一直处于进退不由、犹豫不决的状态;这导致了夏侯渊的压力越来越大,但却还不得不分散主力继续防守汉中外围的有利地形。

得益于诸葛亮的后勤保障,刘备对汉中进行了旷持日久的攻击,这让夏侯渊的部队精锐逐渐耗尽,慢慢地士气也低迷下去了,全军将士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不像三国演义说得那样);在这种极度不利的局势下,夏侯渊决定莅临汉中战场前线,稳住军心,让将士们克服内心的焦躁和恐惧。

夏侯渊一动,平衡就打破了,这为刘备提供了战机,他趁机使用调虎离山之计,搞 突然袭击,打得曹军溃不成军,夏侯渊自己也被老将黄忠斩杀于定军山下,汉中战役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刘备方倾斜了。

夏侯渊死后,沙场经验独到的曹魏名将张郃接手了军队,他开始选择收缩防线,放弃外围阵地,集中力量据守阳平关,从而粉碎了刘备全歼汉中曹军的计划;这样,刘备和曹操在汉中又相持了半年,最后曹操不得不带着汉中军民离开了汉中,汉中之战终于以刘备的胜利而告结束。

如果说夏侯渊犯有错误,就在于他没有理解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意思,他根本不应该顾虑曹操的感受而坚持与蜀军打消耗战;当刘备军力增加后,他就应该收缩战线,集中兵力,固守险要,保存实力;可惜,这方面,他没有张郃做得好!

定军山之战,夏侯渊在战略和战术犯了哪些错误?

夏侯渊与刘备发生的这场战争,准确的称呼应该称为汉中之战,而不是定军山之战,定军山之战只是汉中之战中的一场小战役。

汉中之战包括下辨之战、马鸣阁之战、阳平关之战、定军山之战、汉水之战等一系列战役。汉中之战是从217年由刘备发起,到219年5月曹操退出汉中为止,历时2年之久。

汉中之战的大概过程是:

一、下辨之战

217年开始,刘备派出张飞、马超、雷铜、吴兰在武都郡下辩道与曹军相峙,曹洪、曹休、曹真与蜀军对峙。

218年,曹休识别张飞的计谋,派兵突袭驻在下辨的蜀军吴兰部,吴兰、雷铜、任夔战死,蜀军大败,张飞、马超退回。

二、马鸣阁之战

与此同时,刘备派陈式攻打徐晃据守的马鸣阁道,陈式被徐晃击败。

三、阳平关之战

218年7月,刘备亲率主力进驻阳平关,与夏侯渊、张郃对峙,双方发生数次战争,但刘备无法攻克夏侯渊、张郃部,形成僵持。

四、定军山之战

定军山之战则发生在219的正月,而在之前双方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但都以刘备军的失利为结果。刘备采用法正的建议,放弃在阳平关与夏侯渊的对峙,向南渡过沔水,来到阳平关东边的定军山扎营,占据高地,据险扎营。

夏侯渊也放弃阳平关,与刘备争夺定军山,在定军山脚下扎营,夏侯渊守南边,张郃守东边,刘备派重兵攻打张郃部,张郃险些不敌,夏侯渊派出自已的一半军队救援张郃,结果刘备又派人烧了夏侯渊的防御阵地上的鹿角,夏侯渊亲自来修,刘备马上派出重兵攻打夏侯渊,夏侯渊战死,张郃败退,回驻阳平关。

五、汉水之战

夏侯渊战死后,曹军推举张郃代理主帅。刘备在黄忠斩杀夏侯渊后,准备渡过汉水攻打郭淮,担心渡江时受到郭淮的攻击,刘备放弃了攻打郭淮。

219年3月,曹操到达阳平关,与此同时,曹操运送了大批的粮食到达汉水附近,黄忠与赵云商议偷袭曹军粮草,由黄忠偷袭,赵云接应,到了约定时间,赵云不见黄忠回来,因此率军前云救援,在路上遇到曹军先头部队,赵云仅仅带了几十个骑兵与曹军周旋,曹军追到蜀军营寨,由于担心有埋伏,再加上赵云英勇善战,曹军大败,而且粮草被烧,此战后不久,曹操就撤出汉中,汉中之战结束。

3月曹操到达汉中,5月就撤退,可见形势对曹军不利,粮草被烧,士气低落,于是退兵。

夏侯渊之死主要就是发生在定军山之战这场小战役,夏侯渊不仅犯了战略错误,还犯了战术错误,从战争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

战略错误:放弃防守为主,弃关出击,并在敌人选定的战场交战。

汉中之战从217年到218年底时 ,曹操不在汉中战场,曹军主帅是夏侯渊,曹操虽然不在汉中,但对总体战略肯定有交待夏侯渊,并从217年到218年的战况来看,曹军基本上防御为主,很少主动进攻,这就是曹操在未到汉中时对夏侯渊的交待,可惜夏侯渊不听。

据险死守,刘备根本占不到便宜,此前曹军占尽优势,而刘备方却损兵折将,想必夏侯渊守的太顺利可能也产生轻敌思想,才会轻易离开阳平关,到定军山与刘备争夺。

战略一旦错误,失败在所难免,夏侯渊一离开阳平关,就为失败埋下诱因。

战术错误:中了刘备方的声东击西之计,身为主帅,居然亲自修补鹿角。

定军山之战,刘备在山顶,夏侯渊在山脚,刘备居高临下,占有优势。且刘备采取声击西之计,诱使夏侯渊分兵,然后让人烧掉夏侯渊军的鹿角,再派兵猛冲,居高临下,又加上夏侯渊亲自修补鹿角,兵力较少,一下子就被黄忠斩杀。

夏侯渊太大意了,防守本不是夏侯渊的特长,夏侯渊擅长长途突袭,本不善于防守,在定军山之战将自已处于危险境地,却不自知,夏侯渊虽然独占勇猛,但在此战中犯了很大的错误,才导致被杀。

而夏侯渊的死,导致曹军在汉中之战中失利,刘备能拿下汉中,根本原因就是夏侯渊战死。

定军山之战,夏侯渊在战略和战术犯了哪些错误?

定军山之战,是汉中这场大战役中的一场小战役,所以谈不上什么战略,甚至战术的失败和夏侯渊也没太大的关系。因为,曹操收服了汉中和张鲁,刘备也刚平定了巴蜀没多长时间。结果不久后,刘备又跑回了荆州和孙权进行对峙和谈判,曹魏这边虽然没有趁机攻入巴蜀,但是势力已经进入巴西郡。因此,等到刘备回成都,赶走了张郃后,巴蜀入汉中的要地,早已经掌握在曹军的手里。

所以,刘备让吴兰,雷同屯下辨,让张飞,马超屯固山。这一路是绕开汉中,想占领武都郡,切断汉中和陇右的联系,并利用马超在羌,氐的影响,对汉中,乃至关中形成更大的攻势。当时,羌,氐分成两派,一派是“亲马派”,雷定等七部万余落响应《三国志.杨埠传》,一派是“亲曹派”氐王强端。虽然刘备这边准备还算充分,但是曹洪,曹休攻破吴兰于下辨,吴兰也被强端所杀,张飞,马超只好自动撤军了《三国志曹休传》。为何会如此?关键还是汉中,武都的地形险峻,要道一旦落入敌手,便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就在刘备让张飞等人出武都时,自己也亲率大军攻打汉中阳平关,夏侯渊和张郃等拒守。虽然夏侯渊是主帅,其实刘备忌惮和怨恨却是张郃,因为先前张郃杀入巴西郡,迫使张鲁投降,又迁走大量的人口。在阳平关,刘备分精兵围攻张郃的防区,又被人家成功拒守,能不咬牙切齿吗?所以,作为主帅的夏侯渊在汉中之战中,存在感一直很低,武都一路和他没有关系,在马鸣阁要道,徐晃破陈式一战,也和夏侯渊没有直接关系。这可能是,刘备发动汉中之战前期实力很有限,曹魏当年的最高指挥官曹操也只是在九月,进驻长安遥控。

所以,夏侯渊在这一段,谈不上什么战略和战术问题,更何况刘备一直是失败一方,但是夏侯渊又怎么会牺牲在战场上呢?

首先第一,夏侯渊自己个性问题,无论为将为帅都喜欢凭勇奋击,曹操多次告诫无效。但是,夏侯渊有一个好处,不压制张郃的发挥,甚至会全力支持张郃,因此而牺牲,后面会说到。

第二,刘备在汉中之战前期,输红了眼,于是让诸葛亮尽起巴蜀资源男女来支持他,诸葛亮起初也以为主公疯了,幸好有杨戏的劝告。

第三,刘备实力大增后,不在阳平关和夏侯渊,张郃死磕,而是偷渡汉水,据兵定军山的兴势上,目的是引张郃来战。刘备这次化被动为主动了,因为曹魏必须派兵来战,否则刘备能直接进入汉中腹地。所以,张郃分一半军和实力大增的刘备接战不利,夏侯渊带兵来救张郃,是职责所在,不存在战术问题。

第四,汉中地势险峻,当年以曹操的军锋之强攻打张鲁,便一度想退兵,数言“南郑为天狱”,并为拔出夏侯渊军而高兴,参看孙资对曹丕语《资治通鉴.魏纪二》。但是,这次夏侯渊没有那么走运了,这样的战场存在着很大的变数,夏侯渊在修补鹿角时,被居高临下黄忠军斩了。

第五,刘备打赢了此战,却只是击溃战,不是歼灭战,利益是占据了汉中所有的要地,而非整个汉中。所以,曹操亲自带兵前来,最终无计可施只能退兵,但是退兵之前,迁走汉中,武都的百姓到天水和三辅地区。所以,作为主帅的夏侯渊因个人失误被杀,但是在张郃的帮助下,战略和战术是没有问题的,否则,刘备也不会拼了老命,只是汉中之战获得了惨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