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为什么要扶持相对聪明的汉献帝刘协上位?他最开始也是为汉室着想吗?
废立天子,只是权臣巩固权力的常规套路。
废立天子,也是董卓权力游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董卓“以贤立献帝”说法的来源卓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后汉书.董卓传》。其中“卓以王为贤”五个字,就是董卓“心存汉室,扶持更聪明的汉献帝”的来源。
不过,从董卓对“贤”的判断标准,我们能看出他“立贤”的用意了。
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卓与言,不能辞对;与陈留王语,遂及祸乱之事。——《后汉书.董卓传》看来,董卓对“贤”的判断依据是:能不能和自己好好沟通!
显然,董卓对天子最大的要求是:适合不适合做自己的傀儡!
那么,立更“聪明”一些的刘协,会不会对董卓专权不利呢?
不会!
董卓的竞争对手不是天子一般来说,天子越圣明,权臣越危险。
不过,对此时的董卓来说,差别不大。
东汉的天子,早在桓、灵之时就成了傀儡。大权在外戚、宦官之间轮番转换。
天子,已经不是权利游戏的玩家了!他们只是游戏中的NPC!
谁会在乎NPC聪明不聪明呢?
只要不是玄烨这样的“千古一帝”,天子聪明一点也好,笨一点也好,基本上对董卓没有什么影响。
所以:在权力游戏中,董卓的对手不是天子!
哪个少年聪明一点,其实只不过是董卓的说辞罢了。
董卓弄权的关键:权力分配在东汉的权力体系中,长期是有三股力量:外戚、宦官、官僚士大夫。
其中,外戚、宦官由于离皇权最近,他们往往处于支配地位。官僚士大夫参与权力分配。
在何进之乱中,外戚与宦官同归于尽。
官僚士大夫集团,董卓是不可能消灭的。
因此,董卓所有的行为,都是要与官僚士大夫们进行权力分配!
只要自己对权力分配的权力得到认可,董卓就可以稳稳当当地掌权了。
董卓的企图:以外戚身份,掌握权力分配权。如前所说:东汉时期,外戚、宦官轮流掌握中央政权,士大夫(士族)参与权力分配。
董卓最优先的选择,是继续这个模式。
董卓之前的权臣窦宪、梁冀、何进,无不拥有外戚身份。
就连后来靠实力上位的曹操,都要嫁女给汉献帝,强行做外戚!
所以,出于东汉的政治惯性,成为外戚,是董卓能居中掌权的优先选择(除非他想做宦官)。
刘协的母亲很早就被何后害死了,他是由董太后带大的。
所以,攀董太后做同族的董卓,也可以攀上外戚身份。
也许,你会说:这个亲戚攀得也太扯了吧!董卓和董太后有一毛钱关系吗?
想想那个时代:刘备甚至好意思当着所有人说自己是皇叔。
董卓和董太后扯下关系,其实不算太不要脸。
因此,立汉献帝为天子,董卓试图以外戚身份,进入权力分配的中心。
服从性测试,掌握中央。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三国志.袁绍传》权臣想掌握分配权,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服从他的分配。
通过服从性测试,把那些不认可自己的人赶出权力体系,是历代权臣的常见套路。
赵高,选择了指鹿为马,除掉了敢于仗义执言的人;
曹操,选择了加九锡,除掉了荀彧等心怀汉室的人;
董卓,选择了废立天子,把卢植、袁绍赶出了中央(可惜袁绍、曹操跑得快,没杀到)。
而通过服从性测试,跟着董卓参与废立的人,也都暂时成了一条船上的蚂蚱。
排除军中异己在服从性测试中,董卓最大的成就是:巩固了军权。
董卓的权力来自军权。但是,他的军权并不稳固。
此时,董卓掌握的军队有:自己带来的凉州军、原属丁原的并州军、原属何进兄弟的禁军。
其中,凉州军是基本力量;并州军是从属力量(吕布当时在朝中还无人,只能依附董卓)。
但是,禁军将校的立场很值得担心!
就在董卓刚入京时,禁军就考虑过除掉董卓,可惜袁绍犹豫不决,未能下手。
可见:袁绍、曹操,早就和董卓不是一条心了。但是,他们在禁军中影响颇大,董卓不易下手。
而在董卓提出废立天子之后呢?
董卓之将废帝,以术为后将军;术亦畏卓之祸,出奔南阳。——《三国志.袁术传》董卓废立天子,就是直接抛出了一个摊牌式的问题:你愿意不愿意服从我?
袁绍、袁术、曹操,无力与董卓抗衡,又不愿意服从,只得纷纷出走,董卓进一步巩固了对禁军的控制!
不合时宜总的来说,董卓废立天子,对他控制天子、把持朝政,起到了重要作用。
只是:时代不同了!
在一般情况下,权臣(即使出身卑微)通过把持朝政,可以号令天下。
可是,黄巾起义后,豪族、州牧、太守早已经自己拥有了武装!
即便董卓耍手段控制了中央,地方上那些手里有枪的实力派,又怎么会俯首称臣呢?
结果,地方豪强对董卓的不认可,引发了中央权威丧失,天下分崩离析!
而当中央权力不够时,掌握中央的董卓又拿什么分配给他的追随者们呢?
最终,几乎要沦为“保镖”的吕布,终结了董卓!
董卓为什么要扶持相对聪明的汉献帝刘协上位?他最开始也是为汉室着想吗?
董卓废汉少帝刘辩,改立汉献帝刘协为帝,他这么做并不是真正为了汉室着想。驱使他产生生这种行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效仿伊霍,树立威望董卓进京之前,乃是凉州军阀,由于十常侍乱政,受大将军何进之召,进京平乱。由于何进被十常侍所杀,董卓追杀十常侍,并迎回了汉少帝刘辩及陈留王刘协。
他之所以要废掉汉少帝刘辩,而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主要是为了通过废立帝王来树立自己的威望,好让自己能在京城站稳脚。作为一个外来军阀,董卓只是奉命勤王,乱事平息后,他没有理由继续留在京城了。所他效仿商朝伊尹、西汉霍光,行废立之事,事成之后以功臣宰辅自居,在京中的威望自然能够树立。
打击政敌,培植势力汉少帝刘辩是大将军何进的亲外甥,在何进还没有死之前,以何进为首的这股外戚势力在朝廷政局上可谓一手遮天。即使后来何进被十常侍所杀,他背后的这股势力依然存在。
所以通过废立帝王,董卓很巧妙的将这股势力分解了,因为帝王一换,势力背后所效忠的主子就不存在了。这也就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平衡,自己也就有机可乘。
不仅如此,废立帝王还可以培植属于自己的势力。这个时候可以拉拢之前旧势力的敌对分子以及“墙头草”分子,让他们加入自己的阵营,为自己所用。
少帝木讷,献帝聪慧第一次见面后,董卓就对陈留王刘协产生了好感。因为同样面对蜂拥而至的大军,少帝刘辩吓得惊慌失措、泪流满面。而比刘辩小五岁的陈留王刘协却镇定自若、毫无惧色。
所以在董卓看来,陈留王刘协更聪慧,更有帝王之气,人总是喜欢美好的东西,所以董卓就这么干了。而且陈留王年幼许多,由他一手栽培,两人联手,平定天下。到时候刘协为皇帝,他则是真正的太上皇。
若木语大厦将倾,无人可力挽狂澜。在那个一触即乱的年代,很少有真正为汉室着想的人。主弱臣强,无论是汉少帝,还是汉献帝,终不过成了别人的傀儡,成为汉王朝结束的悲歌。
(文/若木 图/网络)
董卓为什么要扶持相对聪明的汉献帝刘协上位?他最开始也是为汉室着想吗?
董卓还是想做汉家忠臣的,他心中确实是在为汉廷中央政府着想。关于废立的理由,董卓自己的表述是:“皇帝瘖弱,”所以要效仿伊尹、霍光故事改立口齿伶俐的陈留王刘协为帝。
董卓言及:“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可见董卓也是为江山社稷着想,选一个有才智的人做皇帝,他心目中王美人之子刘协要比何太后的儿子刘辩聪慧许多,更适合君临天下。
董卓废刘辩立刘协本没有错,只是这个头还轮不到他挑,在诸大臣眼中董卓不过是一边将耳,没有资格行废立之事。当然董卓立刘协也有自己的一点小算盘,他自以为,他姓董和刘协的舅妈董太后是本家,自然亲近,立刘协会亲上加亲。
董卓其时是想通过废立确定自己对朝廷的主导地位,也就是想做一个复兴汉室的权臣,在政治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这才是董卓的初心。
说董卓进京就是想着怎样的祸国殃民,残害忠良也是很不公道的。董卓不维系瘖弱的刘辩,非要换上精明的刘协这恰好说明董卓还是很有些政治抱负的。
董卓进入洛阳后主动争取同朝廷各方面势力的合做,他广辟名士请蔡邕、袁隗出山为他站台,竭尽心力地寻求他们的支持。给党锢之祸的士人平反,“擢用天下名士以收众望”。朝廷重要官职的分配也很注意照顾各方势力的需求,“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
但董卓的示好甚至是巴结并没有得到袁绍等门阀士族的认可。他们百年来养成的优越感使他们从骨子里鄙视董卓这个从西北来的边将,在他们眼里董卓就是一个野人,一个政治上的暴发户。他们拒绝了董卓的善意,也拒绝了帝国最后一次复兴的希望。
董卓最终失去了耐心,对着袁本初怒吼道:“坚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吾,吾欲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
袁绍也不不示弱:“天下健者,岂惟董公!”绍言罢“引佩刀,横揖,径出。”这便是历史上很牛逼的“横刀揖出。”这是袁绍一生最酷帅的时刻,也是他将国家临门一脚踢乱的时刻。
董卓为什么要扶持相对聪明的汉献帝刘协上位?他最开始也是为汉室着想吗?
一、刘协本是汉灵帝看中的继承人,但是何进掌权时立了少帝
汉灵帝去世后,何皇后和外戚何进拥立皇子刘辩继位,是为少帝。
而汉灵帝生前是倾向皇子刘协的。
“初,何皇后生皇子辩,王贵人生皇子协。群臣请立太子,帝以辩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然皇后有宠,且进又居重权,故久不决。”
只是估计何皇后和何进的权力,汉灵帝犹豫不决,死前他将刘协托付给宦官蹇硕。
“硕既受遣诏,且素轻忌于进兄弟,及帝崩,硕时在内,欲先诛进而立协。”
结果行动失败,何皇后扶持刘辩上位,“硕谋不行,皇子辩乃即位,何太后临朝。”
接下来就是何进为诛杀宦官,引董卓入京,最终何进身死,董卓专权。
为了彻底清除何进的势力,也为了彻底控制朝廷,少帝必须要废掉。
二、为何选择刘协?除了刘辩是何皇后所生之外,刘辩的表现也不如刘协。
“远见火起,引兵急进,未明到城西,闻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卓与言,不能辞对;与陈留王语,遂及祸乱之事。”
可以说董卓对刘辩的第一印象就不太好,而对刘协印象很好,“卓以王为贤”,与他后来想废立也契合。
刘协的母亲王美人是被何皇后害死的,刘协被董太后收养,而董卓也姓董,好歹能扯上点同族的关系。
“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
更重要的因素是汉灵帝只有两个儿子存活下来,除了刘辩,就是刘协,这是客观条件。
董卓要废刘辩,只能立刘协。
想扶持其他傀儡,那样阻力更大,因为立正宗灵帝之子刘协董卓就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对,若随便扶持一个,那搞糟糕。
董卓搞废立是为了专权,立刘协并非仅因为他聪明,而是这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董卓为什么要扶持相对聪明的汉献帝刘协上位?他最开始也是为汉室着想吗?
新搜神记,用科学和历史打通神话的任督二脉。
这两天研究汉史,感触颇深。
题主的意思是皇帝聪明可以翻盘?但汉献帝用他的一生证明了不可能。决定一个帝国和皇帝命运的有很多东西。聪明其实只是其中之一。人脉,金钱,局势,影响的太多太多。
对比汉献帝和他哥哥汉少帝就可以发现,两人拥有的资源是完全不一样的。汉少帝明显强于汉献帝太多,否则他也当不了嫡子,继而继位。而汉少帝这些资源和董卓全无关系。
但汉献帝就不一样了,他的位子是董卓给的。全部关系必须以董卓为基础建立。董卓的行为明显把自己当成了伊尹、周公、霍光这样的顾命大臣。问题他并没有这个资格。因为这必须得到先皇的授权。程序上既然都非法了还能谈“忠臣”吗?好比霸占对方家业的强盗哪怕对原主人的儿子再好也不可能合法的。
强盗迟早会露出狰狞面目。司马懿、杨坚、李渊都是这样的人。挟天子以令诸侯。等诸侯听令,天子也就没用了。
当皇帝被人所控制,他的个人聪明就没啥用了。人是群居动物。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做完所有的事。他必须有一般忠心耿耿且能力出众的手下才行。像刘禅,能力不高但仗着有诸葛亮帮助,还能坐稳位子。相反的,皇帝聪明只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如汉质帝,就被“跋扈将军”梁翼毒死了。
所以董卓换帝其实只是为了玩弄权术。而且汉少帝也未必比汉献帝笨多少。别忘了,他死了,汉献帝活了下来,有很多的机会显示自己的聪明。而死人是没有机会了。
董卓为什么要扶持相对聪明的汉献帝刘协上位?他最开始也是为汉室着想吗?
从前期来看,董卓也是忠于汉朝的,因为刘协在根本上应该是属于正统的皇位继承人。他所谓的圣旨有可能是真的,毕竟那个时候何进和十常侍的宫廷斗争表明了,关于皇位的问题有很多疑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