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对曹操来说是鸡肋吗?

所谓鸡肋,指的是持有该地的成本大于收益。

汉中之地的利益是固定的。汉中,蜀之咽喉。刘备当然要守住自己的咽喉,曹操也当然不会轻易松开对手的咽喉。

因此,决定汉中是否是鸡肋的,是持有成本。

曹操做出了许多尝试,试图降低汉中的持有成本,让汉中不沦为鸡肋。

可是,在一轮博弈后,曹操持有汉中的收益已遥遥无期,成本却已难以承受。汉中,确实成了曹操的鸡肋。

成本高企的汉中

215年,曹操攻取汉中。

既然曹操拒绝了司马懿等人趁势攻取西川的建议,那么,如何持有汉中之地就成了问题。

有说法认为:曹操一早就准备放弃汉中之地,这是不合理的。汉中是蜀的咽喉。有可能的话,谁不愿意掐着对手的咽喉呢?

首先,河东、关中运粮到汉中十分困难,大军长期驻扎在此的成本极高。

曹操征讨张鲁时,就已经一度“吾军少食,不如速还”了,现在虽然完整接收了张鲁的仓库,但毕竟也吃不了多久!

即使到了48年后,关中、中原经济已经得到恢复,在邓艾偷渡阴平前,感觉无力突破的钟会也想要退军。何况此时呢?

其次,汉中地区民族成份复杂。而马超在羌、氐人士中素有威望。

张鲁时期,尚可以因其宗教领袖的身份号令他们,一旦张鲁离开,这些人极可能被刘备、马超“引”走。

曹操努力降低持有成本

鉴于此,曹操做出了调整:

1、大军北撤。以夏侯渊、张郃等人率军驻守汉中。

这支留守军队的规模,在《檄吴将校部曲文》中有提及:精甲五万。考虑到檄文多少要吹一些水,夏侯渊的留守军队应当远远不足五万。

一方面,大军北撤,大幅降低了补给成本;另一方面,夏侯渊、张郃的四万大军,凭险防守,也能有效防御刘备的进攻。

2、迁徙汉中人口。

曹操先后撤军时,“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随后,又让杜袭再徙汉中民八万余口。

如此,汉中人口迁徙一空,一方面,曹操获取了当时最紧缺的资源——人口,预先变现了部分收益。另一方面,刘备、马超不能再联络氐、羌,“野无所掠”,攻汉中物资全部依赖西川,增加了攻取难度。

刘备夺汉中的立足点:提高曹操持有汉中的成本

刘备夺取汉中的思路,也是立足于提高曹操救援汉中的成本。

汉中之战一开局,刘备就让张飞、马超发起下辨之战,切断曹操由陇右支援汉中的通道(曹操征张鲁时既走此道),又攻马鸣阁道,切断阴平进入汉中的通道。

尽管“断绝内外”的作战遭受挫折,张飞、马超、陈式都吃了亏,但刘备成功封锁了沮关等关口,迫使曹操只能通过褒斜道等险阻难行的道路进行支援、补给。

当然,曹操留下的伏手也给刘备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刘备攻阳平等地不胜,被迫再次动员西川。

这次动员的力度很大,给西川带来巨大压力,因此,连诸葛亮都似乎有犹豫了。幸有杨洪意志坚决:“男子当战,女子当运"!

看来,曹操留下的部署是妥当的。若是换了一般二般的对手,或者以前的刘备,曹操的汉中就保住了。

可惜,曹操漏算了一个人——法正。

吾固知玄德不办于此,必为人所教也。——曹操。

在法正的建议下,得到加强的刘备移军定军山,击杀夏侯渊,扭转形势。

为保汉中,曹操已尽力,但成本已难以承受。

为了救汉中,曹操不可谓不尽力。

218年7月,曹操开始治兵,219年3月,曹操抵达汉中。足足准备了大半年!

由于刘备已经切断相对好走的关口,曹操只能由褒斜道入关,沿途粮运困难,曹操从荆州、中原调拨了大量人员、物资。

218年十月,宛城民不堪徭役,侯音骑兵造反。

随后,因陆浑县“调丁夫”,孙狼造反!

显然,为了支持对汉中的作战,中原地区已经不堪重负,“群盗四起”了。

尽管在地图上,汉中更接近关陇。但因秦岭阻隔,汉中的气候、地质更接近西川,令北方的曹军十分不适应。

战场上,尽管曹操准备了大半年,但北方军显然不适应汉中的地形、气候,既无法击败“据险不出”的刘备,又为黄忠、赵云所败。

这样,曹操掐着蜀的喉咙,却使不上力,无法制敌,预期收益遥遥无期;而高企的成本又已经危及国本了。

对曹操来说,此时的汉中,自然也就是鸡肋了!

汉中,紧要之地。历代北方政权取得此地后,往往都能顺势平定西川的割据势力。

此时,这个紧要之地却沦为“鸡肋”,这反映出:由于北方常年战乱,破坏严重。强大的曹操没有足够的经济力来突破天险的阻碍,一举完成统一大业。

曹操在此战中,先是未雨绸缪的迁徙百姓,后又果断“割肉止损”。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曹公虽败,尤不失为英雄!

汉中对曹操来说是鸡肋吗?

如果曹魏战略准备充足,准备向蜀国发动灭国大战,汉中就是必争的“前哨站”!反之,如果曹魏暂时没做好灭蜀的战略准备,汉中就是一个绝对“鸡肋

根据史实际,最终“钟会+邓艾”大军得以成功灭蜀,我们结合当时魏国进军的线路图来进行分析。钟会一路走的就是最传统的进攻路线,以汉中为基地,依次由阳平关、关城、在剑阁和姜维对峙。从地图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来,钟会从长安进入汉中走的是傥骆道和子午道,都是需要翻秦岭,可谓后勤补给是极其的艰难。如并不准备发动灭国大战的话,如魏军占据汉中,为长期守卫汉中就要长期翻山越岭的进行补给,空耗国力。这就是汉中是“鸡肋”的重要原因。

所以说时机不成熟的时候,战略大师曹操放弃了汉中,并迁走了汉中几乎所有的人口。

横亘的秦岭是曹魏长期驻守汉中的巨大障碍

但是一旦战略准备充分,时机成熟,汉中就是灭蜀的必经的跳板!钟会经汉中在剑阁跟姜维对峙,吸引了几乎所有蜀国主力部队。于是才有了邓艾翻山越岭,成功奇袭只有2000驻军的江油,直接导致蜀国的败亡!

汉中对曹操来说是鸡肋吗?

虽然曹操说汉中当时是鸡肋,但是并不是说它的位置不重要,相反汉中是当时曹操想入蜀的重要据点,是攻取巴蜀不可或缺的战略要位,之所以曹操说汉中是鸡肋,是根据当时的局势有感而发。

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分析一下当时的天下局势。

曹魏的状态

汉中之战当时的局势是,曹操在赤壁战败后就想先图谋巴蜀之地可惜被刘备抢了先机,对西面又刚打败马超和韩遂联军,马超先投降张鲁再投降刘备,韩遂则逃入羌族部落被部下所杀。

这时候的曹操最关键的就是抢先占领汉中,先遏制住出蜀的要塞,恰巧马超投降刘备之后,汉中张鲁前有曹操后有刘备,曹操一对汉中施以压力,张鲁就举城投降了。

这时候曹操是志得意满,他就没精力再管汉中这方面事情了,他更大精力是要去整顿内部,毕竟当时曹操是挟天子令诸侯,当时许都名义上还是汉朝首都,在中央还有不少忠于汉室的朝臣,他们听闻曹操赤壁之败,同时刘备和孙权瓜分荆州,汉室宗亲的刘备又顺利占据巴蜀,都蠢蠢欲动,准备与刘备里通外合,所以曹操此时急于整顿中央对自己有异心的朝臣。

汉中对于曹操来说是压制刘备发展的一步棋子,就如曹操所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为有没有汉中,对曹操来说也是无所谓,占有汉中是可以压制刘备发展的棋子。

虽然占据汉中可以压制刘备发展,但是如果占有汉中,曹操则需要对汉中部署大量兵力以及源源不断的军需供给,这对于北方霸主曹操而言是性价比不高的事情,所以曹操在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就认为汉中很难守住,但是又不想任由刘备发展壮大,所以曹操就觉得汉中是鸡肋,有些犹豫不决。

巴蜀的状态

汉中对于已经占据巴蜀的刘备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汉中是巴蜀出入的要塞,当年汉高祖刘邦就是据巴蜀同时派韩信出汉中才打下大汉江山。如果没有汉中,那么即使占领巴蜀也很难有所作为,所以蜀汉政权未来存亡全在于汉中,这是刘备必须要重视的地方。

刘备只有占据汉中才有机会与曹操问鼎中原,占据汉中之后,巴蜀才能进可攻退可守,否则就只能学刘璋一般偏安一隅,坐等灭亡了。

在当时刘备大将关羽还占有荆州部分地区,可以作为巴蜀的经济来源地,刘备在占有汉中,同时据有荆州部分地区,那时候刘备才真是人生志得意满,有了汉中随时就可以进行北伐,甚至还可以同时从荆州出兵打开曹魏南面门户。

从汉中之战后,荆州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就是为了配合刘备的汉中之战,当时关羽兵势强盛,威震华夏,曹魏大将于禁七军全部覆没,震惊的曹操差点迁都,这就说明了当初刘备集团的战略就是想这样北伐曹操。

在之后关羽荆州败亡,刘备彻底失去荆州之地,更加凸显了汉中的重要性,所以刘备在关羽败亡之后把曾经席卷长安震慑过曹操的军阀马超派去镇守汉中,就是为了震慑曹操,让他不敢轻易进犯汉中。

写在最后

虽然汉中对曹操而言是鸡肋,但是对巴蜀刘备而言这是命脉所在,尤其是在刘备失去荆州之后,东大门失去,如若汉中这座北大门也被占据,蜀汉将彻底困死,所以在之后曹操也没有想过再争汉中,就是因为汉中是刘备命脉所在,如果一旦夺取汉中就必须筹划彻底消灭巴蜀刘备的计划,否则单单拿下汉中对曹操战略意义不是很大,所以在没有足够实力去消灭刘备时,曹操是不会再轻易拿下汉中,否则就是永无休止的消耗国力的争夺战,毕竟刘备巴蜀近于汉中,而曹操占据北方,支援汉中损耗国力会比刘备大得多。

可以说汉中落入刘备之手才正式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否则刘备坐困巴蜀是很快就会被曹操消灭,这也是为什么刘备要倾家荡产发动汉中之战,而曹操看到了打红眼的刘备就有些犹豫退缩了,毕竟刘备在汉中之战压上了全部本钱,而曹操怎没有必要为这场战争赔上那么多本金,在镇守汉中大将夏侯渊死后,曹操就认识到了局势的不利,所以一向做事果断睿智的曹操,在汉中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曹操的犹豫不决,让汉中最后落入到了刘备手里。

汉中对曹操来说是鸡肋吗?

汉中不仅不是鸡肋,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块战略要地。曹操之所以对汉中有鸡肋的感慨,是因为他在汉中遇到了刘备强烈的反击,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而在荆州方向,关羽屡次派兵袭扰襄阳和;孟达和李严也对房陵、上庸地区虎视眈眈;淮北一线,东吴也厉兵秣马,随时要出兵攻占合肥一线。如果不妥善处置汉中问题,那么,曹魏很有可能要面临着全线总溃败的危险。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亲率大军攻取了汉中,张鲁投降。在下一步是否继续南下攻占益州的时候,曹操犹豫了。

曹操为什么会“得陇不复望蜀”

曹操之所以会犹豫,窃以为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其一、此次攻占汉中是曹操出兵的目的,而攻取益州不在曹操的计划之内,曹军所率的人马和后勤给养是否能够支撑战争所需,是个很大的问题。而且,如果南下攻取益州,势必会遭到刘备强烈的反抗,战事势必旷日持久,如果后勤补给再跟不上,攻取益州就很有可能会失败。

其二、荆州方面的动向不明。刘备此时率领五万大军出川与孙权争夺荆州,这对曹操来说是个好消息。可是,刘备率军五万,加上驻守荆州的关羽的人马,应该不低于八万,而且关羽手中还掌握着一支战力不弱于东吴水军的荆州水军,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场战役的胜利者应该是刘备。刘备稳定了荆州之后,他的下一步动向很有可能是北上攻取襄阳,而此时驻守在襄阳的曹仁无论是在个人能力上还是军队数量上,都远弱于刘备。襄樊如果有失,那刘备就打开了通往中原北伐的通道。而自己的大军都被牵制在了汉中,回援不及。刘备在此时如果率军北伐,攻占洛阳,那么曹操就会被封在关中地区,被关门打狗了。

其三、东吴方面动向不明。虽然孙权和刘备之间因为荆州的归属问题闹矛盾,但是如果刘备打下了襄樊,顺势北伐的话,东吴很有可能在淮南起兵,攻取合肥一线。镇守合肥的张辽、李典、乐进三将虽然武勇,但毕竟势单力薄,在失去了后方强有力的支持下,又能坚持多久呢?

其四、曹魏政权的北部边境发生了叛乱,以鲜卑大酋柯比能为首的鲜卑族起兵叛乱,来势凶猛,如果不妥善处置,势必会影响中原地区的稳定。

鉴于这四个原因,曹操在攻占汉中后,才会没有听取司马懿的谏言,决定放弃继续南下攻取益州,以“得陇不复望蜀”的托词退军了。

刘备为什么一定要攻占汉中

汉中被曹操占据就相当于在刘备头上悬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使刘备不得安寝。汉中被曹操占据,不仅在北面封死了刘备北出的通道,而且益州还要面临这曹魏随时可能发起的攻击。可以这么说,汉中在曹操手中,只有曹操主动打刘备的份,而刘备呢?只剩下挨打的份了。而且,汉中地区的民众普遍信仰五斗米道,在张鲁投降曹操后,这批信徒自然就会心向曹操。这些信徒中绝大部分都是賨民,而张飞占据的巴西、阆中地区的主体民族也是賨民,也是五斗米道的信徒,这就对刘备日后对益州的统治极为不利。鉴于此,攻取汉中就成为了刘备集团的必选项。

所以,刘备在通道了曹操已经占据汉中的消息后,马上停止了与东吴即将要开始的战争,与东吴以湘水为界分割荆州,把长沙、江夏、桂阳三郡割让给东吴,迅速回军与曹操争夺汉中。

公元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刘备主动出击,率军攻击汉中。这场战役堪称是后汉三国时期阵容最为豪华的一次战役了,蜀汉方面除了关羽镇守荆州未参战之外,主力尽出;曹魏方面除了镇守襄阳的曹仁、镇守合肥方面的张辽、李典、乐进之外,也是名将云集。不过,要从重视程度来看,曹操还是有些轻敌了。

总结

汉中对于曹操,仅是一块战略要地而已,而对于刘备,那就是生死之地,所以刘备集中了所有能够集中的力量,男人上前线,女人搞运输。另外,刘备是在家门口作战,后勤给养运输的距离短。反观曹操,从建安二十二年汉中之战爆发,直到建安二十三年九月才到长安,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才到汉中,虽然有曹操在整顿兵马和粮草方面耽误了时间的因素在内,但是曹操对此次战事的重视程度不够才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一方是生死之争,而另一方的态度则不是那么坚决,汉中之战在决战前其实结果就已经定了。在战役进行到白热化之际,曹操之前的担忧纷纷出现了。关羽主动出击,派小股部队不断袭扰襄樊;孟达、李严率东州兵袭扰房陵;孙权也主动出击,派兵攻打合肥。这三股部队的主动出击,使曹操抽调兵马支援汉中的计划破产,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危局,汉中地区的丢失并不会对曹魏政权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曹操才决定退兵。他口中的鸡肋是相对于襄樊、合肥等地鸡大腿、鸡胸脯而言的,并不是汉中之地不重要。

汉中对曹操来说是鸡肋吗?

曹操把汉中比做鸡肋,吃着没味,丢了可惜,对自己没有太大利用价值,但对刘备很重要,刘备需要一个有效对付魏国的地区,汉中最合适。曹操觉得汉中对自己意义不大,但又不想轻易给刘备,所以把它比做鸡肋,但汉中最终还是归蜀了!

汉中对曹操来说是鸡肋吗?

汉中不管对于曹操还是对于刘备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对无疑对于刘备更是事关生死存亡。对于,曹操来说却是“鸡肋”。

汉中地处关中与巴蜀之间,两地之间多条道路经过汉中,并且可以东出襄樊,西出陇右,可以说是战略枢纽。如果曹操占领汉中,可以从多条道路威胁汉中,使其防不胜防。而刘备占据此地,能够成功阻断由关中穿越秦岭的逐条路线,保证成都的安全。

对于出于弱势的蜀汉来说,汉中是必争必守之地,如果丢失汉中,武都、阴平等要地也将不保,益州与关中、陇右将没有缓冲之地,敌人从多条道路都能进攻,本来蜀汉兵力有限,防守就会顾此失彼,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如果从进攻的角度说,就可以从多条道路进攻,占据战略主动。事实也是如此,不管是诸葛亮还是姜维,在进攻魏国的时候,虽然是互有胜负,但是却占据战略主动,而曹魏尽管兵力有优势,但是经常疲于奔命,陷入被动。

但是对与曹魏来说,汉中军事意义固然重要,但是却到不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因为占据汉中防御蜀汉还需要不少兵力,当年夏侯渊、张颌数万兵力,也抵挡不住刘备,最终夏侯渊兵败身死。曹操带领大军到来粮草还需要从关中乃至内地运来,后勤压力十分巨大,在没有实力一举夺取益州的时候,曹操深感在汉中防守不容易,所以称为“鸡肋”,最终,曹操决定放弃汉中,并采取坚壁清野的办法,把汉中居民全部迁走,给蜀军的进攻造成了巨大的后勤压力。后来,诸葛亮、姜维伐魏多次因为缺粮而被迫退军,导致数次北伐未能取得实质进展,也可见曹操对“鸡肋”果断丢弃的决策是正确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