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怀王为何要发出一道愚蠢的盟约,先入关中为王?
楚怀王与众将“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是在吸取陈胜、项梁失败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
他试图达成三个目标:提出楚怀王对天下秩序的构想,赢得诸侯支持;改变单纯军事路线,瓦解大秦;释放楚国国内矛盾,并力反秦!
只不过,计划不如变化快,形势的发展使这个约定成了一纸空文。
“先入关中者王之”提出时的各方形势。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为王。——《史记.高祖本纪》。楚怀王提出这个约定时,天下的形势是:
1、反秦大业陷入危机,但大秦也已遭重击。
九月,章邯大败项梁,楚军主力损失大半!随后,章邯“以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秦军攻取邯郸,围困巨鹿。
此时,王离军兵粮足,天下诸侯纷纷派兵救援,但只能对峙,不敢直接与秦军交锋。
但是,在此前的战争中,秦帝国也遭到了巨大打击。尤其是荥阳的李由集团已经遭遇重创,在李由被刘邦击杀后,秦帝国在黄河以南地区力量虚弱。
这就给了楚怀王趁势西进的机遇!
2、楚国:楚怀王已夺回大权,但楚国力量、威信不足。
定陶之战后,楚怀王将吕臣、项羽的军队合并,“自将之”,一举夺回了军权。
但是,定陶之战,楚军军力严重受损。连章邯都认为“楚地兵不足忧”了。
值得注意的是:项羽不是项梁。此时项羽的威望不足,并不能继承项梁的影响力。项羽的军队已经被楚怀王掌握。因此:“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跟限制项家势力应该没有太大关系。3、诸侯国:自顾不暇,但各怀利益。
一旦巨鹿城破,赵灭亡后,章邯再移兵讨伐,各诸侯谁也不能幸免。
但是,各诸侯的“团结”只是因为大家身出在危急时刻。一旦危机过去,各诸侯彼此利益不同,楚控制关中,对天下诸侯都是威胁!
楚怀王“先入关中者王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先入关中者王之”,改单纯军事路线为政治、军事双管齐下的路线。“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比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救矣,今诚得长者住,毋侵暴,宜可下。”这既是楚怀王派遣刘邦西进的原因,同时,也反映出楚怀王对未来作战的规划。
看来,楚怀王君臣吸取了趁胜、项梁单纯军事路线的教训,决心以政治手段瓦解秦帝国。
而这一转变,在当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时,大秦的势力呈现出北强南弱的特点。章邯、王离,都部署在河北战场,其势甚众。但是,在广大中原地区,由于荥阳李由在定陶之战前已被刘邦击杀,统治力量十分薄弱。楚怀王的部署是双管齐下:北路,由宋义、项羽的主力以军事手段解决;南路,由刘邦率领少量军力,以政治手段为主,收拢旧贵族、分散的义军,瓦解秦统治。
“先入关中者王之”,正是楚怀王采取政治手段的产物。
这就是告诫楚将,以后关中秦民就是你的子民。以此来引导众将执行楚怀王政治攻势的构想!
提出了楚国的政治主张:恢复旧制,赢得诸侯支持此时,天下大乱,山东六国旧贵族、秦旧官僚、起义军余部都有较强实力。
诚如楚军老将曾和楚怀王说:陈胜、项梁数败。
楚军要想以单纯地军事行动扩张实力,力有不逮。只有采取政治手段,充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可以有效扩张。
“先入关中者王之”,就是鲜明的政治口号,表明了楚国对未来世界的构想:恢复诸侯分治。
楚怀王对灭秦后的政治构想是:旧贵族各复其国。关中地赏赐给表现杰出的反秦人士。
这个秩序安排,既保障了各诸侯的利益,也维系了天下力量的基本平衡,满足了旧贵族的诉求。
有利于团结各诸侯,先团结一直,解决大家的主要矛盾:与秦帝国之间的矛盾。
后来,项羽分封天下不公,引发了诸侯的接连反抗。这说明:当诸侯们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并不会因为单纯的军事压力而屈从。而自从“先入关中者王之”提出后,诸侯联合反秦空前团结,这与这个政治主张是分不开的。
释放楚国国内矛盾。此时楚国的力量结构十分复杂。既有旧楚国贵族势力,也有农民起义军势力。
尽管楚怀王表面上掌握了全局,但其控制力并不牢固。
楚怀王以“先入关中者王之”的主张,给了楚国内部实力派一个出口:不必在楚争权夺利,有本事入关为王!
同时,由于提前说明了封赏。这就意味着:宋义(项羽)、刘邦攻取的地盘,只有关中地是他们的封赏,对其他地区,依然是楚怀王的。
这就有效地减少了众将拥兵自重,过早割据的风险。
吸取陈胜教训,激励众将反秦。陈胜起义时,他所派出攻略各地的将领,往往与当地旧贵族联合,形成独立之势,不再支援陈胜反秦。
“先入关中者王之”,正是吸取了这一教训。
从韩信、英布、彭越等人后来的表现看:裂土封王,是当时天下英雄的普遍渴望。后来,垓下之战前,刘邦也以“割关东地封之”来动员韩信、英布、彭越等人。
看来,以裂土封王激励众将,在当时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激励手段!
因此,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既充分动员了楚军众将,宣传了楚怀王的政治主张,也利于楚国的内部稳定,是当时十分明智的决策。
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项羽的意外崛起,楚怀王的构想破产。
楚怀王为何要发出一道愚蠢的盟约,先入关中为王?
楚怀王和诸侯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这个盟约可一点都不愚蠢,而是有楚怀王对自己当时所面临的处境的反应,是充分考虑了后果之后做出的决定。
楚怀王是项梁做主,从民间找到的之前的楚国王族后裔,立为楚王的。在这之前,楚怀王在民间东躲西藏已经很多年了,连温饱都无法保证,更不用说有什么恢复楚国的雄心壮志了。而项梁之所以立他为楚王,也恰恰是看中了他一方面具有王族血统,比之前的景驹更有合法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本人没有什么势力,便于项梁操控。也就是说,项梁找他来,就是让他当傀儡的,没打算真的把他当楚王。
楚怀王得到这个从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一开始当然是很高兴的,但很快就发现了,他不过是项梁号召楚国旧部的工具而已,他丝毫享受不到当君主的权力,一切都是项梁说了算,他根本插不上手。不过,很快,他翻身的机会就来了,因为项梁在率军与章邯率领的秦军作战的时候战死了,项羽还年轻,威望和能力都不足以替代项梁,楚国成了群龙无首的局面,而楚怀王作为一个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交集,就有机会重建自己的权力了。
项梁战死是在定陶和陈留一带,当时项羽和刘邦是项梁手下最得力的两个将领,他们正率兵围攻陈留,得到项梁被章邯突袭杀死的消息后,项羽和刘邦率军后退到了彭城和砀郡一带驻扎,处于守势。楚怀王得到消息后,马上赶赴前线,接管了军队,并马上调整了人事任命,加强了对楚国和军队的控制。先是任命吕臣父子分别担任司徒和令尹,又任命刘邦为砀郡长,封武安侯,将刘邦的地位提高到了和项羽大致相当的水平,显然都是为了打压项羽。
这时候,章邯认为项梁一死,楚国已经碎成了渣,就没有继续进攻楚国,而是掉头北上,围攻赵国去了。这其实也是秦灭六国的传统线路,先是韩国,接着是魏国,再是赵国,然后燕国,再是楚国,最后逼迫齐国投降。后来韩信大体上也是这个路线,只不过他在平定燕赵之后,下来就直接平定了齐地,没有留下尾巴,最后再到淮海地区和项羽进行战略决战。所以,章邯这个操作看上去似乎问题不大。
楚怀王这一顿操作下来,觉得自己基本上控制住了局面,于是和诸将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这里说的意思就是,谁能攻入关中,灭了秦国,他就可以册封谁为秦王。这同样是为了压制项羽家族的势力。其实当时有能力独立领兵出征的楚国将领,无非就是那几个人,不是项羽就是刘邦,但楚怀王故意不直接分配任务,而是做出了这样的安排,也是满满的小心机。最后,刘邦率兵西进攻秦,项羽则随宋义军北上救赵。实际上,还是不想把灭秦的机会留给项羽。
楚怀王这时候也和其他诸侯一样,派兵救援赵国。而且,楚怀王派去的五万军队,领军的为宋义,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项羽并不是主帅。而宋义到了前线,也不着急与秦军作战,而是和其他诸侯一样,观望不前,隔岸观火,坐观成败,看看有没有机会不出力气就能捞点好处。他这个操作就是秦灭六国时,六国的正常操作,大家都不出力,谁当出头鸟谁先死,大家都等着捞好处。最后的结果是六国被秦国各个击破,挨个消灭。
这时候就看出来了项羽的与众不同,他和项梁一样,是真正准备灭秦的,而不只是像其他诸侯一样,只是恢复自己被秦国灭亡之前的地盘而已。所以,项羽认为不能这样坐观成败,而应该主动进兵,与秦军决战。宋义不同意,项羽几杀宋义,夺取了兵权。马上破釜沉舟,一举击败秦军残余的主力兵团,也就是王离率领的长城兵团,章邯兵团的二十万秦军就在附近,但却没有出动。项羽就此一战成名,诸侯都承认了项羽的地位,章邯也被迫向项羽投降。
楚怀王的算计也没错。项羽正面强攻秦军主力的时候,刘邦先在秦军背后攻占韩魏故地,然后试探性的攻击了一下函谷关,就没有继续进攻了,而是转兵南下,进入南阳一带,然后从这里走武关道攻入关中,秦王子婴出城投降,还是刘邦灭了秦国。对楚怀王来说,刘邦的势力和项羽不在一个档次,刘邦灭了秦国,要做秦王还需要他册封,如果是项羽灭了秦国,那就没有楚怀王什么事了。所以,楚怀王这个安排,本身就是为了牵制和打压项羽,意图也是保住自己的地位。
刘邦进入关中之后,并没有马上自称秦王,而是恢复秩序,先派人报告楚怀王。项羽听到刘邦已经攻占秦国的消息,果然气不打一处来,马上直接率军进攻函谷关,进入关中,大肆焚掠一番之后,扬长而去,完全没把楚怀王放在心上。之后,项羽又召集诸侯,名义上尊楚怀王为义帝,但很快就派人杀了楚怀王,接着就调整诸侯封地,他自己自称西楚霸王。刘邦于是以为义帝报仇的名义,出兵进攻项羽,楚汉之争由此开始。
楚怀王为何要发出一道愚蠢的盟约,先入关中为王?
楚怀王与诸侯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这条盟约并不愚蠢,是当时楚怀王为了激励反秦将领,而制定的奖励措施。
1、这条盟约是为了激励诸侯王反秦据史书记载,楚怀王熊心是反区秦大将项梁所立,是秦末反秦各路诸侯的首领。
当时,首先揭竿起义的陈胜已死,并且反秦大将项梁战败死亡,秦国军队力量还非常强大,所以楚怀王为了激励诸侯王反秦,尽快灭亡秦国,就与诸侯王约定“先入关中为王”
2、当时并不是所有将领都抢着想去关中因为当时,秦国大将项梁刚刚战败,秦国军队还非常强大,常常乘胜追击,各路将领都认为先入关中不利。
而只有项羽因为怨恨秦军击败项梁,所以自告奋勇,愿意同刘邦一道西进入关。
3、因为项羽暴虐,所以楚怀王没有派项羽与刘邦一起西进入关当时,诸侯将领都反映,项羽为人凶悍暴躁、狡黠狠毒。曾经在攻打襄城的时候屠城,城中没留下一个活口,全部坑杀而死。他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残杀毁灭的。
并且楚军屡次轻率出兵,以前的陈胜、项梁都失败了,诸侯将领建议变更办法,派遣忠厚年长者,持仁义之师而西进,向秦国的父老兄弟讲明道理。
而秦国的父老兄弟都饱受秦始皇危害很久了,如果要是真有位宽厚年长者前去,不施暴虐,应该容易攻下关中。而项羽凶暴,不可派遣,只有沛公刘邦一向是宽大厚道的长者,可以派遣。
4、所以派遣刘邦西进,攻入关中因为诸侯将领的建议,楚怀王于是派遣沛公刘邦西进进取关中,而没有同意项羽一起前行的请求。
改派项羽与宋义北上,救助当时已经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并且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但是后来,项羽将宋义杀了,自封为项王。
结语项羽虽然是被后世经常赞扬的英雄将领,但是他采取暴政,屠城坑杀,极度残忍。并且刚愎自用,不舍得封赏有功之将,所以后来项羽的很多部将都归附了沛公刘邦,让刘邦最终先入关中,占取道义上的优势。
楚怀王为何要发出一道愚蠢的盟约,先入关中为王?
这一盟约是为了救赵国而做出的决策。
当时楚国的形式十分危急。
楚国实际上的当权者,项羽的叔父项梁在定陶被秦朝章邯军大败,项梁身死。
诸侯震惊!
好哥俩项羽和刘邦只得从陈留撤军。
项羽和吕臣各居彭城东西,而刘邦则前突至砀郡,三军拱卫彭城。
于是,楚怀王将国都从盱眙迁至彭城。
而吓得楚军东躲西藏惊恐不已的章邯军却大摇大摆的北上去打赵国去了。
刘邦的老朋友赵国丞相张耳派使者到楚国求救。
救不救赵国,?如何救赵国?
救赵国是大义所在,也是在救楚国自己。当时抗秦的首义,张楚政权的陈胜已被秦军击败。
而战国时期的山东六国贵族后裔纷纷被各路义军推举出来号召百姓抗秦。
楚怀王熊心正是作为楚怀王熊槐的孙子被项梁推举出来的。
作为抗秦各诸侯王的比较强的一支,救援赵国是大义所在。
各路诸侯分立才能有效的分解秦军的力量,所以,救赵王歇,就等于救自己。
楚怀王内部商议已定要救赵国,但是,面对强大的刚刚击杀了项梁的秦军,
如何救赵,变成了最关键的问题。
分散秦军兵力,分兵两路,一北进救赵,一西进攻击秦都关中成了最好的方案。秦军的主力在邯郸,如果倾尽全力去攻打,以楚方新败之军,风险未免太大。
所以,兵分两路,一路北上相机救赵;
而一路西进,进攻关中,“攻秦救赵”,分解秦军的主力兵力成了当时最好的方案。
北路,以宋义为主将,项羽为次将。
西路:以刘邦为主将。
其实,谁都不愿意西进,毕竟秦兵正盛,关中腹地的防卫能力更是强盛。
除了项羽,谁都不愿意往西。
但是楚国诸老将偏偏不愿让项羽领军西进。
认为项羽太年轻,而且老爱屠城,不易聚拢人心。
而西路军单靠兵力是不行的,必须有个宽厚的长者领军,
西进途中,宽柔并济,又拉又打,才能长途奔袭到咸阳。
所以,年届五十的刘邦,被选中担此大任。
楚怀王定下先入关中为王,也算得是鼓励两路军积极作战的好策略。以当时的情况,两路军的难度相当,甚至西路军更艰难。
不能说是一项愚蠢的盟约。
楚怀王为何要发出一道愚蠢的盟约,先入关中为王?
我们平时所说的秦朝末年的楚怀王,一般都是指后楚怀王,即义帝熊心,他是前楚怀王熊槐的孙子。范增首次现身,给正在起兵的项梁出谋划策之时,便提出来陈胜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没有立楚王之后反而是自立为王,这就导致了陈胜所率领的起义军的向心力太弱。在范增的建议下,项梁找到了前楚怀王熊槐的孙子——正在民间当牧羊人的熊心,将他立为楚王,仍称“楚怀王”(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但是这个普通的牧羊人,却非常不简单。
项梁听从范增的建议拥立楚怀王之后,占据了政治上的上风,基本上是属于“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他有着较高的军事素养,楚军瞬间成为起义军中最有力量的一支队伍,而楚怀王熊心也始终处于一个傀儡状态。但是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项梁因一连串的胜利而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最终被秦朝将领章邯所杀。这个强有力的领导人去世之后,楚怀王熊心的雄心开始显露出来了。
首先,在确认暂时安全之后(项梁被杀之后章邯认为楚军不再是最大的威胁,于是出爱军渡河攻打赵地),雄心迅速地收回了楚军的兵权(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同时,楚怀王也开始调整内部的领导班子,将之前由项梁控制的政局重新洗牌(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让代表不同利益的人互相牵制。在这个时候,起义军中与项梁关系最亲密的项羽却没有被分到任何重要的职务。
几乎在同时,楚怀王熊心又下了一道奇特的命令——他破格提拔之前出镜率不高的宋义为卿子冠军,成为楚军的军事领导人,相当于是继承了项梁的职位。又命令宋义率领项羽、范增率军北上救赵(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然后,楚怀王熊心郑重宣布——先入关者王之!
楚怀王熊心这不是明摆着要彻底消除项氏在楚国中的影响力吗,现在项梁死了,项羽没有得到太多的兵权,同时又几乎失去了被封为诸侯王的资格——最起码失去了争取消灭秦国、立头等功的机会。所以,最终入关的当然是受楚怀王的命令向西进军的沛公刘邦,而不是向北进军的鲁公项羽。
在北上救赵之时,项羽对楚怀王的压制终于无法忍受了,他矫诏说自己封楚怀王之命,诛杀了自己的领导宋义,随后向楚怀王汇报(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失去了对军队控制权的楚怀王知道自己最终还是失败了,他不得不承认项羽的地位,下令将项羽升为上将军,接任了宋义的位置(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从以上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楚怀王熊心是有一定的政治能力的,但是只可惜最终还是没能掌握军权,再次沦为项氏的傀儡。
楚怀王为何要发出一道愚蠢的盟约,先入关中为王?
因为没有‘’先入关中者为王‘’这道盟约,是没有诸侯主动攻击秦国核心区域关中地区的,包括刘邦也不愿意西进。
这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楚怀王熊心做出这道命令是在反秦起义处于低谷时期。
首先是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失败,陈胜、吴广先后被杀,陈胜部将周文部打进函谷关,却被秦将章邯一路反杀,最终陈胜部起义失败。
不仅如此,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剿灭了整个黄河以南的反秦义军主力,魏国首领魏咎被杀,齐国首领田儋被杀,楚国首领项梁被杀,赵国都城被围,整个天下的反秦斗争受到沉重打击。
楚怀王熊心做为楚国名义上的首领,他这个楚怀王还是项梁立的,之前只是个放牛娃,项梁在时,楚怀王不过是个傀儡,现在项梁战死,楚怀王熊心开始处心积虑的想夺回政权。
要想夺回政权,楚怀王进行了内部人事安排,自己掌兵权,夺项羽和吕臣军队,之后令自已亲信宋义为上将军,项羽、范增为副将,带兵北上救赵。
在外部,楚怀王必须要有足够的赏赐封赏诸侯,一是让诸侯服从自己,三是提高自己的威望。
于是‘’先入关中者为王‘’这对诸侯们来说是莫大的诱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所以刘邦去了,不要觉得刘邦有多么伟大,他就是冲着‘’先入关中者为王‘’这个赏赐去的。因为当时西进攻打咸阳没人去的,诸侯们普遍认为咸阳是秦都,防守力量最强,谁去就是送死,当年的周文就是榜样,当然有封王赏赐就不一样了,但也只有刘邦一支队伍去而已。
当时的诸侯普遍和宋义的想法是一样的,畏惧秦军主力,宋义北上救赵,到了巨鹿附近就开始观望,并不急于出手,反而是保存实力,静观其变。宋义这一态度,基本上是当时诸侯的想法,巨鹿城外燕国、齐国都是在观望,不敢主动出击,要不是出了个项羽,秦军主力真没这么容易被击破。
所以楚怀王的这道命令很有必要,既是调动诸侯积极性,又为自己增加权威,只可惜后来事态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