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东征高丽为何失败?
唐太宗一生征战无数,所向披靡。可是,亲征高丽时却“无功”。这段历史,成了今天韩国各种“神剧”的“创作源泉”。
今天,我们不谈复杂的历史、文化、大战略,仅就唐太宗亲征高丽(即第一次征高丽)之战,一起思考唐太宗“无功”的原因。
主力交战,唐军战力远胜高丽645年六月,连续攻破辽东城和百岩城的唐军逼近安市。高丽令高延寿率军15万,前来救援。
坚城在前,强援逼近,唐军形势不利。
此时,高丽军只需“顿兵不战,旷日持久”,分兵骚然唐军。等到唐军疲敝退军时,再一举总攻,可获全功!
就在高丽军讨论部署时,他们得知,千余突厥骑兵前来挑战!千余敌军来挑战,你都不敢出来打,士气会受影响呀!于是,高丽军大举杀出,突厥军“败走”,高丽军索性进驻六山,依山列营。
当夜,高延寿收到了李世民的信:“你们国家强臣欺凌君主,我们才来问罪。你们不供应粮食,我们才攻下几座城池。等到你们来修礼,我们就撤军了!”
次日,当高延寿还准备琢磨唐太宗信的意思时,得知有1万5的唐军在名将李勣的率领下,在其正面布阵!
名将李勣!必是唐军精锐!高延寿紧张地动员军队,调集精锐到前队,准备出战!高丽军刚一动,阵后传来喊杀声!长孙无忌率军埋伏于北山峡谷,潜行猛击高丽军后阵!
高延寿大惊,马上调兵遣将,分头抵御。
正在调动完毕时,突听到四处杀声震天、鼓角齐鸣!高丽军阵脚渐乱!
此时,风云突变,电闪雷鸣。高丽军中只见一奇装异服的男子(薛仁贵),鬼神一般直冲军阵!李勣趁势指挥1万步兵手持长矛,入墙而进!太宗亲率北山4000伏兵猛烈杀下!
高丽军一片大乱,当日被歼2万余。
高丽军被迫收集残部,依山固守。但是···附近所有的桥梁都被长孙无忌拆了,高丽军内外断绝,走投无路!
3.68万高丽军“躬身膝行,拜伏请降”。
15万高丽精锐,一战被全歼。高丽军确实不是唐军对手!
唐军战斗力胜过高丽,兵力胜过高丽,将帅用兵之能也远胜高丽,为何此次攻高丽依然“无功”呢?
高丽军的算盘:防守反击高丽军的总体作战思想是:拖!
辽东地区,秋天多雨,辽河泛滥,常为泽国,“人马不可通”,到了冬季,冰天雪地,战马没有草可以吃,人更是被冻得够呛!所以,高丽军的任务,就是“坚守半年!”
半年坚持住了,唐军就不退也要退了!
怎么拖半年?高丽依托三道防线:辽东长城、千山山脉、鸭绿江!
早在高丽和大唐还有好时,高丽就开始了漫长的备战工作。贞观2年,在辽东修筑长城、贞观5年,这道长城已经长达1000余里;随后,又在各紧要处吞并修城:辽东城、白岩城、扶余城、安市城等各处,都发展成军事据点,以求迟滞唐军攻势!同时,坚壁清野,准备疲敝唐军,再图反击!
太宗的指挥中的失误,导致攻安市不克前期的进攻就不赘述了,剧情有些无聊。直到前文提到的,歼灭高丽15万的安市打援战,唐军都所向披靡,轻松取胜。但正是那场歼敌15万的打援战后,唐太宗有些自满了。他在给高士廉的信中说:“朕亲征到了这里,还有什么好说的中!”
接着,唐太宗开始了一连串的失策。
1、坚敌抵抗决心。
在招降失败后,唐太宗下令:“攻破这座城后,男的全部杀掉!”这话传着传着,让城内的守军得知了,“人皆死战”。
2、放弃机动,顿兵坚城。
此时,高丽降将高延寿建议:高丽精锐已被歼,大部兵力尽在安市,乌骨兵少,应趁机一举攻破乌骨,会攻平壤,可一战而下!
唐军众将也认为,可以去与水路的张亮军会合,合力破乌骨,过鸭绿江,一举攻破平壤!
长孙无忌认为此计过于冒险,应该先攻破安市,步步为营,才是“万全之策”。太宗采纳了长孙无忌的建议,继续攻安市。
3、筑山失败,辛苦建设,反而资敌。
既然不能绕过去,就来硬的吧!当然,靠堆尸体来破城不是堂堂大唐的作风,搞“基建”吧!
于是,唐军用工50多万,费时60天,建了一座土山。该山山顶距平壤城头仅数丈!
此时,发生了一个好消息,和两个坏消息。
第一个坏消息:就在大唐准备竣工破城时,由于山顶过高,根基不稳,而山上屯兵过多,土山倒塌了!
好消息:土山倒塌,把安市城墙一角压坏了!
第二个坏消息:由于唐军值守将领擅离职守,没有及时组织队伍。结果,高丽军趁机从城中杀出,不但堵住了城墙,还占据了土山!
机遇错过,就不再有了。顿兵坚城,久攻不克。
更大的坏消息来了:645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9月,辽东地区,寒霜早降,草枯水冻,唐军粮草不继!
9月19日,太宗班师回朝。
唐太宗征高丽,唐军依然名将辈出:李勣、李道宗这些老将正直鼎盛,阿史那杜尔等突厥名将逐渐崛起、薛仁贵等新秀脱颖而出,盛唐武功的篇章,正在缓缓拉开。但亲征高丽失败,究其原因,在于太宗晚年盲目拖大的心态问题。
放话要“尽屠男子”,导致对方在大败之后,心理由恐惧转向愤怒,人皆死战。
纵观初唐的历次军事胜利,不论是李世民虎牢关擒窦建德,还是李靖偏师擒劼利可汗,抑或是连续追击薛仁旱、破船平定萧铣,唐军屡屡取得决定性胜利,并非靠“以大欺小”,反而常常源自大胆用奇!
在歼灭15万援军后,唐军在机动战力上已经取得决定性优势,本应也是大单突进之时,却盲目拖大,转而求“万全之策”,不可谓不是心态问题!所幸,唐太宗后面改变了盲目拖大心理,务实地对高丽采取了骚扰战略,逐渐削弱高丽国力。高宗朝,唐军先定百济,然后两面夹击,一举灭高丽!
李世民东征高丽为何失败?
诸位看官,这里是陈大舍道古。以史为鉴,可知兴衰。承蒙青眼,不胜荣幸。
开明宗义,他就不该打!即使打,他也不该自己去。
唐征高句丽,本质上就是隋伐高句丽的延续。隋朝时期就多次和高句丽开战,原因就是地缘政治的纠纷。比如一直是北朝势力范围的高句丽在开皇四年向江东陈朝进贡、陈朝亡国后又联合突厥、经常在边境地区寻衅滋事,所以开皇十八年(598A.D.)隋文帝派兵三十万,攻打高句丽,却因为气候、疾病等原因损失比例高达十之八九。这要说一下的是,在古代战争中传染病是削弱远征军战斗力的主要因素 之一,直到十九世纪还是如此。
之后就是隋炀帝征高句丽,三次都是灾难性的失败,并导致了中原大乱,隋朝灭亡。
《安市城》中高句丽将领。韩国影视剧中的高句丽总是一副英雄气概。
而唐太宗在贞观十九年的这次亲征几乎成了隋文帝那次的重演。
高句丽不容易征服的原因有以下三条:
首先是地理环境。
高句丽的国土领土包括今日东北地区的东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其中第一个天险就是医巫闾山,当时要让大队人马穿过去,在困难程度上不亚于横穿瀚海大漠;而此时明清时期沿渤海的一条路又都是沼泽滩涂,根本无法通过。等到了高句丽境内有发现当地的城镇要塞全都建在辽东丘陵、绕河谷和朝鲜的群山之中。只能一个个的打,根本没有灭亡突厥时那种一战成功的机会。
位于辽东半岛的高句丽卑沙城址。
其次是气候恶劣,导致时间非常紧张。
对此陈寅恪先生就指出:
“中国东北方冀辽之间其雨季在旧历六七月间,而旧历八九月至二三月又为寒 冻之时期。故以关中远距离之武力而欲制服高丽攻取辽东之地,必在冻期已过雨季未临之短时间获得全胜而后可。”
也就是说老天爷给你的时间也有不到半年的时间。而刨去行军时间,总共能用得上的时间段也就是百日左右。
唐太宗喜欢喝酒、打猎和有见识女人混在一起,并且特别喜欢道教中的神秘主义婆罗门炼金术。这一切都导致了他身体迅速的垮掉。
最后,唐太宗本人身体问题。
和北朝的贵公子们一样,唐太宗青少年时生活习惯不好,按现在的话讲就是“很作”。所以到了三十岁左右就得了“气疾”,也就是哮喘病。后来又得了风湿、痢疾,同时还有点高血压和铅中毒(唐太宗信炼丹)……
除了身体疾病之外此时的唐太宗还有心理疾病,也就是抑郁症。自幼饱受萁豆相煎之苦的唐太宗晚年又目睹了儿子们走上了自己年轻时候的老路。在贞观十七年赐死齐王佑、废黜太子承乾、驱走魏王泰之后的唐太宗已经相当脆弱,为此还自杀未遂了一回。在贞观十九年(645A.D.)不顾群臣劝阻决心要亲自带兵出征高句丽后,唐太宗在定州与太子治,也就是日后的唐高宗分别,父子俩约定,在长安留守的太子要“飞驿递表起居”,而唐太宗收到信后也要“递敕垂报”,及时的通报消息。可见当时唐太宗对后方是相当的不放心。而且也在此前后还有唐太宗安排人诬告留守长安的房玄龄意图谋反,试探房玄龄的态度;强迫病重的李靖随军出征,并且还威胁李靖,说什么“不去就是学司马懿装病”……
就这心态,他怎么打仗?打了又怎么能赢?
《贞观之治》从剧情、演技到服装道具都是综合水平相当高的历史剧。但是有些曲高和寡。
李世民东征高丽为何失败?
首先说明李世民东征高丽没有失败,他征讨的是高句丽,而不是高丽。
当时朝鲜半岛并存三个独立国家,北部为高句丽,南部偏东为新罗,南部偏西为百济,高句丽自南北朝时期就开始蚕食辽东地区,并一跃成为一个强大的政权,在朝鲜三国中实力最强,也就是说强大的高句丽不仅极有可能统一朝鲜半岛,,而更为严重的是他的强大已经对于中原王朝构成了威胁,如果待其一统朝鲜半岛的话,就是心腹大患了,所以自隋朝开始就不断征讨高句丽,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想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隐患才出征高句丽。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决定出兵征讨高句丽,水陆并进,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统帅战舰500艘,士兵43000人,从莱州渡海直抵平壤,以李世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李道宗、张士贵步骑6万人出征辽东。
贞观十九年二月李世民率大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五月张亮率水军渡海占领了辽宁金县的大黑山,斩杀两万余人,李世绩南下攻打辽东城的时候,此时李世民的大军也穿过200里的泥沼地带,赶到了辽东城下,攻城将士莫不受到鼓舞,官兵们昼夜不停轮番进攻,连续作战十多天,唐太宗挑选精兵强将从城西南举火焚烧城楼,风急火大,很快烧到城内,勇士们乘势登城,高句丽兵无力抵抗,纷纷投降,辽东城终为唐军攻下。 唐太宗改辽东城为辽州,数日后唐军趁胜攻至白岩城下,李世绩率军从城西南角猛攻,李世民在城下督战,城主孙代英招架不住只好投降,,唐太宗改白岩城为岩州,俗称燕州城,孙代英任刺史。
接着唐军攻打安市城,但久攻不下,由于守敌殊死抵抗,使得唐军到九月仍未攻克,然而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唐太宗被迫班师回朝。
由于第一次东征没有达到消灭高句丽的预期目标,贞观二十一年二月,唐太宗决定再次东征,命牛进达和李道宗率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唐军数次击败高句丽军,高句丽王被迫派其儿子高任武入唐谢罪。
后来一直打打停停,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决定征发30万大军准备一举消灭高句丽,并命人打造舰船以作准备,同年五月李世民病逝,遗憾的是在他的手上没能消灭高句丽。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克平壤,高句丽灭亡,为了经营辽东,唐朝设立安东都护府,管辖9都督府、42州,上元三年(762年)将安东都护府移至辽东都城(今辽阳市)
李世民东征高丽为何失败?
公元645年,唐太宗亲率大军征讨高丽。千古一帝的目标是一举攻下高丽国,彻底平定这块时不时就搞事情的地方。可是天不遂人愿,唐军在接连攻下多座城池后止步安市城,直到李治即位多年才正式拿下这个国家,比李世民预计的时间晚了21年。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一位军事牛人,唐朝军队的战斗力也能傲视群雄。可是唐太宗的这次御驾亲征还是失败了,我现在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跟随李世民打天下的将领,能上战场的不多了。
封建社会的四百多位皇帝放在一起比较,李世民是很不错的君主,天可汗的称号并不是谁都能得到的。但是他真正打动我的事情是没有残害功臣,这一点在封建体质下很难做到。李世民和刘秀都做到了,所以他们能得到后代更多的敬重。但是功臣也是人,即便君主心胸宽广没有过河拆桥,谁有逃得过生老病死。李世民亲政高丽的时候,很多当年的小伙子已经上不了战场了。
凌烟阁24功臣中,房玄龄杜如晦等文臣就不说了,这些人之前也不能冲锋陷阵。我们现在看一下贞观十九年即李世民亲征高丽这一年,凌烟阁武将是什么情况。
河间王李孝恭在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李靖,这是李世民麾下的得力战将,贞观朝的对外战争,李靖是绝对的主力。可是这一年,李靖已经七十多岁了。这样的年纪,唐太宗没有让他上战场。
段志玄,去世于贞观十六年。
刘鸿基,这一年已经六十四岁。
屈突通,病逝于贞观元年。
殷开山,病逝于公元622年,那时李世民还没有称帝。
驸马柴绍,病逝于贞观十二年。
长孙顺德在贞观年间多次收受贿赂,这时即便还活着,也不能用。
侯君集当时已经被处死。
张公瑾去世于公元632年。距离李世民东征还有13年。
刘政会,贞观九年病故。
秦叔宝,贞观十二年病故。
凌烟阁共二十四位功臣,去掉病故的、年事已高的、处死的、不能上战场的文官,还有几个人能跟随李世民出生入死呢?因此,良将不足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兵力不足。
很多人都认为李世民十万大军攻打高丽,在兵力上是占据优势的,其实不然,我们看一下驻骅山大战就知道了,这场战争之后,就是著名的安市城之战。当时高丽当权者盖苏文派高延寿和高惠贞统令高丽、靺鞨共 15 万人援救安市,而李世民呢?他的身边至多三万人。有人说不是十万大军么,怎么只有三万人?李世民当时率领水陆大军共十万人东征,陆军六万水军四万。但是当时水军在张亮的带领下进攻建安城,这四万人都不在李世民身边。
剩下的六万陆军呢?他们也不可能都出现在这场战场上。当时唐军已经攻打下高丽八座城池,这些城市都是需要军队驻扎的。即便唐军英勇善战,控制八座城池也需要不少兵力。另外这场战争是进攻安市城之前的最后一战,唐军既要阻断前来支援的十五万大军,也要围困好安市城以防止腹背受敌。因此李世民还要在兵力很少的情况下分出大部人马围攻安市城,这样一来,能参与到战场上的战士就更少了。若是再去除维持后勤运输的队伍,唐太宗身边能调动的军队至多三万人。而高丽呢?他们有十五万援军正在支援安市城的路上。
三万对上十五万,在兵力上说,这是绝对的劣势。并且当时高丽军队主场作战还是境外作战,局势对唐军十分不利。这里要赞一下我们威武的大唐将士,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从皇帝李世民到普通士兵都十分乐观。最终,唐军诱敌深入步步为营,取得了斩首两万敌军、坑杀三千三百靺鞨兵的辉煌战绩。此战之后,黄城和银城守军不战而逃,数百里内没有阻挡之人。
可以说,驻骅山大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但是这场战争也有遗憾,这些遗憾最终导致东征失败。当时李唐名将李道宗请求带兵五千攻打平壤,理由是高丽倾全国之兵支援安市城,平壤一定空虚。若是可以带兵奇袭,定可一举拿下高丽都城。若是当时采用这个方案,这次东征可以取得全部胜利。可是李世民拒绝了,不是他看不出来李道宗的建议有多少价值,而是兵力不足。敌我双方五比一的兵力对比实在差距悬殊,以至于李世民连5000人都要精打细算。
接着攻打安市城,兵力不足的缺点再次显露出来。当时高丽守将杨万春坚守不出,李世民若是下令强攻,唐军一定损伤惨重。这时有人建议弃高丽而攻建安,张亮率领的四万水军还在那里攻城,并且攻下建安的难度并不大。若是建安变成唐军的势力范围,安市城就会变成一座孤城。客观的说,这是一个可行性极高的建议,但是唐太宗还是拒绝了。至于原因,还是兵力不足。唐太宗认为若是舍安市而攻建安,高丽切断自己的后路怎么办?不得不说,李世民考虑的很正确。
这时若是兵力充足呢?李世民可以派出足够的士兵围困安市城,然后派一名有经验的将领坐镇即可,自己带兵支援张亮攻打建安也能无后顾之忧。只要建安城墙插上唐军旗帜,安市城被攻下只是时间问题。高丽已经受到重创,看到众多人马围困安市城也必然歇下阻断唐军后路的心思。而安市城,杨万春若是继续坚守不出,唐军有和他们耗着的底气。若是出城攻打,只会加快失败的时间。所以说,兵力不足也是李世民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高丽实力雄厚。
高丽的实力有多强呢?李治打败高丽后,得到176座城池,67.9万户在册百姓。许多人都对这些数字没有感觉,我再写几件事大家就能对比出来。隋朝消灭南陈时,得到50万户在册百姓。曹魏消灭蜀汉时,得到28万在册百姓。而高丽呢?受到多次重创之后,它还有67.9万的在册百姓,176座城池。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城市群,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攻克的。在这样的大数据下,高丽自然会有很多险关和名将,上文提到的、镇守安市城的杨万春就是一块硬骨头。当年杨万春不服莫离支篡权而带兵出走安市城,莫离支派遣大军围攻却以惨败告终,无奈之下只能承认杨万春对安市城的统治。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轻易被打败。
第四,天气原因。
不得不说,李世民最后无奈撤军,严寒天气就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李世民进军安市城的时候已经是八月十日,双方僵持不下又是数日,估计到后来已经到了九月初,也就是现在公立的十月份或许十一月初。东北的冬天是什么样的?现在的东北人穿着羽绒服雪地靴还冻得不敢出屋,绝不是中原人能硬抗的。更何况唐朝的士兵能穿什么?他们的保暖措施要比现代低很多个档次。滴水成冰的季节马上就要到来,李世民除了撤军,还有其它选择么?
最后说一句,我认为李世民东征高丽没有失败啊,这是一个天才儿童本想打100分,最后却打了80分的故事。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成绩还是可喜的。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
李世民东征高丽为何失败?
李世民征高句丽并算不上失败,只是没有完成预期目标而已,其实唐朝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战果。此次出征高句丽,唐朝共出动兵力十五万左右,以两千多士兵的伤亡共歼灭高句丽军队约五万多人,而且攻下城池十余座,剿获战略物质无数,还强迫7万多高句丽人迁入唐朝地域,成为唐朝的子民。
高句丽不等同于今天的朝鲜和韩国,唐朝初年正是古朝鲜的“三国时代”,三个并立的政权分别是高句丽、新罗和百济,其中高句丽最为强盛,领土包括了我国辽东地区大面积的土地。
高句丽强大后,为了刷存在感,也有称霸东北亚的野心,对中原王朝阳奉阴违,而且不断挑唆周围国家与唐朝为敌,他们的这一作法,就像今天的日本。
隋朝时期,曾四次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第一次隋文帝35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后来,隋炀帝三次征调全国兵马,挥师百万进攻高句丽,结果两次伤亡惨重,一次由于杨玄感造反而无功而返。由于隋炀帝的大手笔最后搞的民怨沸腾,国力空虚,甚至成为了导致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贞观初年,高句丽不断挑战唐朝的底线,最后不但不朝贡还联合百济试图消灭新罗,阻断新罗对唐朝的朝贡。是可忍孰不可忍,唐太宗李世民决定亲征高句丽,一教训夜郎自大的高句丽,让它安分守己;二收回高句丽在南北朝时占领的中国土地;三武力调停三国之间的战争,让它们和睦相处。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唐朝水陆两路大军开赴高句丽。正如李世民所料,高句丽是吊死鬼耍大刀——死的不凶闹的凶,唐军所到之处,高句丽要么献城投降,要么望风而逃,试图抵抗者围而歼之。很快唐军的两路大军都取得非凡的占果,消灭高句丽指日可待。
出乎意料的是,当唐军围攻安市城时,守将杨万春,凭借城防牢固的优势进行了殊死抵抗。唐军久攻不下,高句丽降将建议绕道只取平壤,但是考虑到风险太大(唐军怕被断了退路),只好作罢。后来,唐军采用在城墙边山的方式,想居高临下攻城,结果山塌。趁唐军疏忽,高句丽人又占领了修筑的山头。
当时,时间已经到了十月中旬,东北地区马上就要迎来冰天雪地的冬天,唐军事先也没有准备过冬物资,只好撤军。此次唐朝出征高句丽,李世民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收益,与隋朝四次声势浩大而最终一败涂地的劳师远征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取得重大胜利,但是没有彻底解决高句丽,这就让追求完美的李世民一直耿耿于怀。
后来,李世民曾两次派兵对高句丽施行骚扰策略,战术上消弱高句丽的实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终为唐高宗彻底征服高句丽打下重要的基础。所以,客观上讲,李世民征高句丽并算不上失败。回到长安后,李世民就生病了,碍于身体原因最终没有实现亲自消灭高句丽的夙愿。
于是今天的韩国人,捕风捉影、借题发挥,大肆铺陈它们的“辉煌历史”,说是李世民被它们射瞎了眼睛,因此毙命,最后还煞有介事的拍出了影视作品。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的看法!
李世民东征高丽为何失败?
李世民东征高句丽并没有失败,只是没有达成他预期的战略目的而已,而且这次东征也促使李世民君臣在此后对高句丽采取了更为合适的军事策略,促成了高句丽在李治时期为唐所灭。高句丽其时国力不弱,兼有地利,李世民率几万兵马要一举灭其国确实很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