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的国力不如吴国,为何在刘备伐吴初期,蜀军连战连捷?

刘备东征之初,气势旺盛。孙权求和不得,“满朝惊骇”。这个情况也曾让小编心存疑虑:东吴搞什么鬼?又不比刘备弱,怎么这么怂?

但仔细回顾当时形势,东吴早期的“节节败退”,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东吴参战兵力确实不占优势,且处下游

对于此战刘备军的兵力情况,《三国志》的作者也有点蒙逼,《文帝纪》记载,引孙权给曹丕的求援信中提到:“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刘晔传》,引《傅子》“权将陆议(陆逊)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

小编以为,《傅子》的记载相对靠谱。

刘备战败后,还在永安收拢散兵,会合赵云后有二万人;汉中魏延所部,成都中央部队,加一起也应该有数万兵。

汉中部队是不大可能调动参与东征的,魏延被任命为汉中太守时曾说:如果曹操派大将率十万军来攻,我自己帮您吃掉他们。可见,汉中军队至少有3万。

假如如《傅子》所说,光陆逊就杀蜀兵八万,加上黄权降魏的部队,蜀汉损失近九万。那蜀汉的兵马实在有些过多了。

因此,刘备军参战部队,应该是刘备军4万余,加上前来助战的沙摩柯部1万,合计5万左右,与东吴军基本持平。

但是,无论哪种说法,此战吴军兵力不占优势。同时,蜀军占据上游之势,在战争初期,有一定的优势。

东吴后顾之忧很大,难以集中兵力对蜀作战。

无论国土、人口,东吴均远远强于蜀汉,为何参战兵力不占优势呢?

主要有两点:

1、对魏防御的压力,吴要远远大于蜀。

吴蜀交兵,都不可能不考虑强大魏国的威胁。

尽管吴已经对魏称臣,但孙权不可能对魏不留下相当的防御力量。

在东吴称臣后,魏国朝堂中,以刘晔也代表的一批朝臣,都积极主张趁机对东吴用兵。

而东吴与魏国的接壤部分非常长,而且,接壤部分,都是魏国当时相对较强的区域。曹真、曹休等大军,都在对东吴的方向。因此,濡须、江陵、洞口等地,东吴都必须重兵把守。

相比之下,蜀国的防御正面相对狭窄,以魏延扼守汉中,基本可以抵御魏国进攻。同时,由于关中残破,魏在对蜀前线的力量远远比东线薄弱,伐蜀十分困难。正如刘晔所说“蜀远吴近”,魏要攻蜀的难度大。

2、荆州新定,需要严加防备

荆州地区,从刘表时代开始,就有浓厚的反吴情绪。加之江陵等地原属于刘备地盘,因此,刘备积极策反相关人士,扰乱荆州。

刘备在攻取秭归后,曾积极策反荆州,但响应不多。但东吴不能不防备相关方面的动向。

东吴做了大量的政治工作,基本安抚了荆州地区人心。

但是,在刘备的策反下,五溪蛮依然响应。孙权以交州步鹭率军万人,配合荆州地区的潘浚(所率兵力不详)一起镇压。

地理因素导致秭归等地难以有效防御

尽管参战总体兵力上双方相当,但在战争早期,蜀军的兵力是占有绝对优势的。

开战之初,刘备顺利攻取的区域,正是毗邻的巫、秭归等地。这些区域,处于三峡地区。

三峡地区陆路崎岖、水路惊险,东吴逆流而上进行补给、调动十分困难。

因此,东吴有利的选择,东吴在准备对蜀防御时,把这些区域作为迟滞作战的区域。他们把巫、秭归从宜都划了出来,设为固陵。

战争之初,刘备军进展顺利,在巫击败李异,在秭归击败陆逊,连续进取。随后,陆逊且战且退,七个月的时间,陆逊退却五六百里。

可是,刘备连续取胜的结果,却使他“接手”了三峡地区的不利地形,兵力难以展开。

因此,蜀汉东征初期的优势,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客观上,吴国对魏防御的压力大于蜀,难以集中兵力对蜀作战,同时,秭归等地不利于东吴进行大兵团防御作战,刘备得以迅速进击;

主观上,东吴以迟滞作战步步后退的战略选择,也造成了“节节败退”的局面。

可惜的是,刘备没有利用好早期的优势,很快陷入僵局。

纵观历史,无论是刘秀灭公孙述、晋灭吴、恒温定蜀,三峡地区都是必须速战速决,尽快通过的。可刘备却在三峡地区耽误时机。

在攻破秭归后,迁延时间达五个月之久,等待荆州响应;在进军后,又被陆逊、孙桓堵塞出口,一筹莫展,兵疲气沮,已失先机。

毛主席在评价夷陵之战时,曾认为刘备应“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无论如何,尽管前期势头好,刘备始终无计走出三峡,兵疲气沮,遭遇绝杀。

蜀汉的国力不如吴国,为何在刘备伐吴初期,蜀军连战连捷?

刘备伐吴初期,蜀军连战连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 蜀军从上到下目标明确。为了给结义兄弟关羽报仇,刘备御驾亲征。从这一点上,蜀军从上到下,目标一致,个个奋勇,士气要远超吴军。

第二点, 吴国备战不足。当吴主孙权把刘备伐吴的事告知给百官时,大部分人都主张和蜀国议和,还有人提出联魏抗刘的主张,吴主孙权听后摇摆不定,以至于贻误战机。

( 大兵压境,谁不害怕?)

第三点, 适逢吴国军事人才出现了断档。周瑜、鲁肃早亡,突袭荆州的吕蒙也是刚刚病故。这也难怪孙权发出无人替他分忧的哀叹。

第四点, 军心不稳。参与迎战的吴军统帅孙桓年少无知,傲慢轻敌,制定的作战计划不周密,以至于吴军损兵折将,士兵士气普遍低落。还有部分吴军将士借机倒戈。

(刘备伐吴战争场面)

第五点, 蜀军水陆并进,声势震天,加上又有蛮王沙摩柯率兵助阵。从人数上远超吴军。

上述几点就是刘备伐吴初期,蜀军连战连捷的原因吧。

蜀汉的国力不如吴国,为何在刘备伐吴初期,蜀军连战连捷?

公元221年,在诸葛亮等人的劝说下,老备备终于称帝了,老刘家的祖坟冒了好几丈的青烟。

想当年自己还是个在街头卖鞋织履的个体户,趁着黄巾起义的时机,也跟着别人招兵买马加入了创业大潮。不过没什么赏识自己,大老板死后公司就分裂了,老备备只能先后跟随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孙权这些分公司老总。要说这些老总中,刘表是对自己最好的,就是死得早。

孙权开始对自己也不错,不嫌自己年纪太大,把自己漂亮妹妹嫁了过来,还送了一间分公司——荆州。不过这人不厚道,看着自己公司发展得红火,竟然勾结自己的竞争对手把自己分公司经理关羽给弄死了!

你说弄死就弄死吧,你连招呼都不打一声,还是勾结外人来打自己兄弟,这不能忍。今天老备备公司独立上市了,也不来祝贺一下,虽然孙权你是老备备的二舅哥,但是也太无礼了。

现如今,孙权你家的周瑜鲁肃吕蒙这些猛人都死光了,又和曹操不断的搞摩擦,正是分身乏术的时候。老备备我这边公司占地小,但是员工多,还是和曹操打过架的猛人,而且有长江水道,坐个船就能到荆州。

蜀汉的国力不如吴国,为何在刘备伐吴初期,蜀军连战连捷?

这个主要是两个原因共同引起的。一个是蜀汉当时有一支特别擅长山地作战的特种部队,这支部队的战斗力特别强,尤其是在山区地区,他们就是王。

诸葛亮进川的时候是走水路进去的,当时的三峡地区有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就是活跃在川江周围的纤夫,这批人可以在险峻的山川附近如履平地。诸葛亮看到这些人后大喜,把他们收编入到军中,这就是当时的三栖特战队(能同时在水里,陆地以及山地进行作战),吴国的部队在这里根本打不过蜀汉军。比如甘宁就是在与蜀军的对战中阵亡的。

其次,由于夷陵山地长达700里,吴国的后勤无法保证他们的粮草供应,吴军在当地也就驻防了1.4万人左右,蜀军则刚出川,后勤保养就在家门口,总兵力达到7.2万,蜀军有兵力优势。

不过呢,陆逊上任以后,他立马就发现了这些问题,他立马做出了战略调整。陆逊要求吴军放弃所有前沿阵地,退守宜昌城,宜昌城是个峡谷,谷底是平原,蜀军的山地军在这里占不到便宜;然后宜昌城背靠吴国腹地,吴军的粮仓就在江陵,吴军总兵力也提升到了5万人,这时候兵力上也不是很吃亏了。

蜀汉的国力不如吴国,为何在刘备伐吴初期,蜀军连战连捷?

刘备进攻东吴的初期的胜利只是小胜,没有伤及东吴l的根本,东吴是以空间换时间,将刘备的战线拉长。军队拖疲,增加补给难度,以达到打败刘备的最终目的,后來果然大败,说明东吴的策略是正确的。

蜀汉的国力不如吴国,为何在刘备伐吴初期,蜀军连战连捷?

根据正史记载,刘备伐吴之战中,蜀军共出动了4万余人的军队,加上前来助战的沙摩柯蛮族部1万,合计5万多人。而东吴方面虽然国力不弱于蜀,但是在前期并没有投入太多的军队,更大的原因是因为短时间内无法调集那么多的武装到前线,而且当时蜀军兵锋正劲,硬碰硬吴军的陆军也占不到什么大便宜。蜀军之所以进军顺利,第一是刘备师出有名,占据了道德上的高点。

在荆州被吕蒙袭取后,蜀国丢了那么一大块地盘不说,还折了刘备的好兄弟关羽,以及几万荆州将士的生命,所以蜀军以复仇为名东征名正言顺,反而是东吴方面不占理,双方的军心也是不同的,蜀军是憋着一口气报仇雪恨,军心正盛,吴军则是心虚,战斗意志不如蜀军。

第二是汉中大胜后,蜀军达到了国力和军力上的巅峰。

蜀军在汉中击败了曹军后,占领了汉中之地,蜀国的国力随之也迅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凝聚力也有所增加,反观东吴方面,虽然疆域和人口多于蜀国,但是在军事方面短板明显,除了水军厉害外,步兵在经验和素质上整体不如蜀军。第三是蜀军准备充分,集中优势兵力东进,吴军则准备不足,一败再败。

前期蜀军的数万大军兵合一处,展现出了巨大的兵力优势,而吴军在前线的布防却显得不足,吴国国都建康(今江苏南京)距离前线三峡(今湖北)距离过远,而刘备是举倾国之兵突袭东进,所以东吴在东线的万余兵力肯定抵抗不住蜀军(毕竟当时东吴主要军事力量来防守曹魏)前期的失败是意料之内,后期东吴的兵力与蜀军势均力敌时,才展开了战略反攻。由此可见,蜀军并没有一口吞下东吴的实力,其战略目标无非就是前期把吴军东线部队打残,然后迫使吴国归还荆州,但是吴国并不想轻易丢掉荆州这块肥肉,于是有了打持久战的想法。

后来吴军在陆逊的领导下,采取避其锋芒伺机而动的策略,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蜀军孤军深入吴境数百公里,吴军却坚壁清野,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后来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刘备军事指挥频频失误,结果有了夷陵大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