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受重大打击,为何一年后却在邯郸打得秦国大败?

白起已非常全面、详细地给出了攻赵必败的原因。尽管如此,后人对此战依然有一些误解。

白起早已透露出邯郸战败的主要原因

长平之战后,白起想趁胜追击,一举灭赵,但被秦王叫停。随后,在赵国违约不割城时,秦王大怒,又举兵进攻。但是,进攻多有不利。于是,秦王想到了他的战争机器:白起。

白起拒绝挂帅。

秦王十分奇怪:长平之战后,国虚民饥,你想要增兵打;现在我们休息好了,兵多粮足,你怎么不去打了呢?

白起答:长平之战后,赵国经过准备,现在“其国内实,其交外成”,现在,就算我们的战力是当时进攻的一倍,我估计赵国的守备力量也已经是当初的十倍了!

同时,秦国既失去了趁虚灭敌的机会,就应该以国力优势来压制敌人!可是,长平之战后,秦国的国力也损耗很大!此时,我们去攻打不容易迅速击败的敌人,剩余的力量不足以压制诸侯,形势很危险!

秦王又派范睢前去劝说。范睢也很奇怪:哥,你是白起呀!伊阙之战、伐楚之战,你都是以寡击众,取胜如神。现在你去打赵国,是以强打弱,以多打少呀,怎么孬了?

白起的回答非常谦虚:我没有什么神奇的,无非是把握住敌人的弱点而已。当初楚国政治腐败,人心不一,而我们上下一心。因此,我趁机猛攻深入楚国境地,一路势如破竹,楚人无心恋战!后来的伊阙之战,韩、魏各怀心思,我用疑兵牵制住韩军,猛攻魏军,各个击破。这些都是看出形势,先胜后战!

现在,赵国从长平之战的恐慌中缓过神来,上下一心,粮食得到积蓄、兵力得到补充,城防得以完备,这个情况下,我该怎么打赵国呢?

我们直接打邯郸,估计打不下;约他们出来打,估计他们不敢出;攻赵国其他大中城市,也不容易打。而一旦我们出兵去打,打成僵持,天下诸侯必然生心来救,我们就危险了!

白起的话,透露出后人的几个普遍误会

1、赵国国力虽然大大削弱,但绝非青壮年尽死,已毫无战力。

2、诸侯的救援,只是邯郸之战中对秦军的最后一击。赵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形势稳定下来,是一切的基础!

3、白起这种名将,先胜而后求战。他坚持先找到敌人薄弱点,再伺机歼敌。所以,没有找到方法的仗,白起就不会打。

长平之战后,赵国是真的国力损失殆尽吗?

一个几乎是共识的观点:赵国在长平之战被坑杀45万大军,估计赵国已经没有可战之兵了!

在战国时期,如果真的让45万青壮年灰飞烟灭,不要说赵国,就是秦国也扛不住呀!果真如此,即使平原君、赵王能够安抚人心、励精图治,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又如何能做到让白起认为“其国内实“的呢?

答案是:长平之战被杀的赵军,远没有45万。

至于是否总共被坑杀的有45万人,目前尚有争议,今天不做探讨。(小编也很困惑。如果以当时的经济力来算,赵国不可能供养几十万人长期与秦军对峙;但看地图,长平战场范围极大,战线极长,没有几十万人,单兵防御半径太大,根本就阻止不住敌人。因此,这里我存疑,请大家指教)

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赵国在长平被斩杀的,有很大一部分,不是原赵国人!

《秦会要订补.兵上》中说:秦勇商鞅之法,每战以首级计算爵位。因此,每次作战,秦军战胜后,老弱病残,全部杀死,以此来计功。

在长平之战后被屠杀的人中,包括了赵国平民,以及从韩上党逃难过来的难民。平民人数无法详细,但至少,当初光从韩上党逃到长平,廉颇加以安抚的难民,就在20-25万之间。

因此,长平之战,赵军损失的人数,远远没有45万!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殆尽的,是精锐的野战兵团,而非赵国的战争潜力。

因此,如果白起趁胜猛攻,常备军损失惨重的赵国是来不及重新组织抵抗的。秦军有很大机会一路破邯郸!

但是,赵国的战争潜力尚存,因此,在得到喘息之机后,进行抚恤和鼓舞,紧急动员出一支有一定战斗力的军队,是很有可能的!

因此,才出现了白起所说的:时间只过了一年,我们的实力增长到当时的一倍,但我们破敌的难度增加了十倍!

被高估的外交

长平之战,是赵国采纳了合纵的策略,联合盟国,一起取胜的!

从结果上来看似乎有道理,却不符合事实!

事实上,赵国的外交成果并没有达到预期!

早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决心不割让城池时,就开始了密集地外交攻势。

1、想把原本要割让给秦国的六城割让给齐国,换取齐国的支持;

2、接受魏国的盟约,结成同盟;(注意,是魏国主动要和赵结盟的)

3、以灵丘封给楚国的春申君,较好楚国;

4、卑词重币,四面出嫁,结少燕国、韩国。

可是,结果并不理想。

齐国、燕国、韩国,都不敢动!韩国刚被打残了,还好说,但齐、燕不动,燕甚至后来又来打赵,可见其外交是毫无结果的。

而魏、楚呢?早在长平之战前,赵、魏、楚就近似同盟关系,只是因为赵国错误的外交动作,使得魏国保持中立,楚国单独不敢援助。

而在魏国想要起兵援助时。秦国恐吓魏国:如果谁来救赵,等灭了赵我马上灭他!

魏王认怂了,楚国也不敢单独出兵想救!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信陵君窃符而出,依然没有任何一个诸侯会救赵,赵依然只能独自抵抗!

由此可见,不管是长平之战时,赵国采纳楼缓之策,主动和秦讲和;还是邯郸之战时,想合纵各国一起抗秦,在最高层面的外交战中,赵国君臣完全不是秦国的对手。最终,赵国只能依靠信陵君这样的侠肝义胆之人出面,才能请到援军!

六国君王在此时的麻木,可见一斑!

邯郸之战,起决定作用的是赵军自己!

回顾此战过程。

开战之处,秦军以五大夫王陵为将(当时白起抱病)攻赵,进攻受挫。

I随后,又增派兵力,结果,又失利。这次失利中,秦军损失五校。

因此,赵国的战力依然很强!他们绝非消极的据城死守,而是,同时组织精锐不失时机地主动出击!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赵国国民的整体战斗素质,不容小觑!

随后,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白起与秦王、范睢的对话。

从白起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当时秦国要想战胜赵国,已经非常困难!

另一方面,白起对赵国的“盟友”看得也很清楚!他虽然认为,“其交已成”,但也知道,只有到了攻赵不利时候,才会“诸侯心生”!

由此可见,在白起看来,问题的关键,是秦国无力在短时间内单独灭赵!

被验证的预言可惜,白起看不到他的推测结果了。很快,他就被秦王给杀了!

尽管他看不到,但后人能看到:在白起死后,白起的担心都应验了!

1、秦军无力很快灭赵,双方打成了僵持;

2、赵独立抗秦两年后,诸侯心生,一举破秦;

3、秦国确实国力消耗很大!此战后,面对魏楚联军的追击,一路退回了河西!他原先侵的魏国河东、赵国太原、韩国上党,全部丢失!

秦国最终一统天下的大结局,让这些都变成了秦国统一路上的小小的插曲!可是,对今人来说,要学习历史,这些插曲似乎更为重要。

白起,打了一辈子胜仗,却没有留下什么兵法著作。但在邯郸之战的这番言论,足以让我们了解到这位战神之所为成为战神的原因:永远保持冷静的心。不管以前取得过多少“奇迹”,下一战的胜负,只取决于对这一战形势的分析!不骄、不狂,这样冷静的疯子不是战神,什么人是战神?

愿君保持冷静,不断胜利!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受重大打击,为何一年后却在邯郸打得秦国大败?

谢谢邀请。

长平之战后,秦国在邯郸之战中败于赵国,大体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未将剩勇追穷寇——秦国自己的错失良机。

公元前259年春夏之交,也就是长平之战几个月后,秦军再次以白起为将,兵分两路攻赵,司马梗攻太原,王龁攻武安(河北),后者距离邯郸仅三十公里,赵国已危如累卵。穷头末路的赵国人急中生智,派著名纵横家苏代(苏秦族弟)到秦国大施“离间计”,对象是秦相国范雎和武安君白起。苏代水平确实很高,他对范雎说,白起自带兵以来,凡大小七十余战,无一败绩,为大秦攻城掠地建功无数,如果这次他再灭了赵国,肯定会取代您成为大秦帝国第一人了。范雎深以为然,居然说动秦昭王让白起停止了攻赵。同时,赵孝成王亲自到秦都咸阳负荆请罪,并许诺割六城给秦国。由此,赵国不仅逃过灭国,更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这一事件中受伤害最大的就是武安君白起,作为战国第一名将,他深知此时停止伐赵,将前功尽弃,因此他努力劝说秦昭王“宜将剩勇追穷寇”。但是,此时的范雎正深受信任,秦昭王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

二、疲兵、坚城、必死之虏——赵国的困兽犹斗。

《三国志·魏志·曹仁传》记载了曹仁劝曹操的一句话:“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这句话如果说给公元前259年至257年赵都邯郸城下的秦将王陵、王龁和郑安平,那么他们会立即大起知己之感。

公元前259年秋天,秦军又一次来到邯郸城下,因为赵国对六城之诺反悔了。秦昭王大怒,重整军马,再起兵戈。由于白起还在为上一年停止伐赵的事闹别扭,所以这次的主将是王陵。但是,几个月过去,秦军不利。没办法,秦昭王纡尊降贵求白起再次带兵出征。面对亲自造访的秦昭王,白起分析道:去年赵军遭遇长平之败后,国内防守陷入瘫痪,当时就应该乘胜追击,一举亡之,但我们错过了。现在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赵国不仅完成了休整,而且涕泣相哀,同仇敌忾。“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想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秦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所以结论是“赵未可伐也”。应该说,白起对形势的分析非常精准到位,而事态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秦昭王已经被愤怒蒙蔽了双眼,他见白起不肯出战,就又先后改派王龁、郑安平为将,继续猛攻邯郸。结果又是大半年过去,秦军损失惨重,邯郸却岿然不动。

三、“唇亡齿寒”与“窃符救赵”——邻国的政治干预。

一年多没攻下邯郸,秦军在受挫的同时,其不可战胜的神话也在一步步破灭。周边列弱基于这样那样的考虑,也开始在秦军背后蠢蠢欲动。首先动作的是魏安釐王,他知道赵国一亡,秦国就会从北方对魏国形成“俯瞰”之势,所以率先派大将晋鄙率军十万救赵。但是,当大军刚刚到达河南汤阴的时候,秦昭王的警告就到了,一句话:谁干涉灭谁。早被打成惊弓之鸟的安釐王立马就让晋鄙停止进军,原地驻守待命。魏军一停下脚步,赵国人急了,“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写信给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指责其空负盛名却见死不救。信陵君大窘,于是发生了著名的“窃符救赵”,魏国(同时还有楚国)大军终于出现在了奄奄一息的邯郸城下。两股生力军的到来,使得战场胜负之势立转,秦国腹背受敌,再加上久困坚城之下,师老兵疲,不仅全军溃败,主将郑安平也投降赵国。白起的预言不幸全部命中!

邯郸之役的直接影响:这一场持续两年的围城之役让秦国损失极大,除了死伤数万士卒外,主将郑安平降赵、另外一名大将王稽因通赵被杀,同时由于秦国的“连坐”制度,这两人的共同举荐人秦相范雎也因此一同被杀。不仅如此,名将白起由于消极怠工,多次拒绝出任主将攻赵,也被秦昭王先是一贬到底,并接着在杜邮驿赐死。

邯郸之役的间接影响:这一战结束于公元前257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在三十六年之后的公元前221年,可以说,如果长平之战后秦国按照白起的意见继续攻赵的话,羸弱不堪的赵国肯定会一战而亡,而秦国的统一进程也会大大加快。换言之,赵国邯郸之役的胜利,让六国多续了几十年的命。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受重大打击,为何一年后却在邯郸打得秦国大败?

秦国内乱,不停白起的建议,庸人误国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受重大打击,为何一年后却在邯郸打得秦国大败?

公元前260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全军覆灭,面临亡国的境遇,幸好秦国君臣对是否有必要继续趁胜进军邯郸一举灭掉赵国意见不统一,秦军暂时撤回国休养生息。一年后,秦昭王再次派遣大军进攻赵国,并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数月之久,但是,有唇亡齿寒之意的魏国和楚国援军最终赶到邯郸城下,与赵国守军里应外合,击退了秦国军队进攻。秦军这次进攻赵国惨遭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秦国内部对再次进攻赵国意见并不统一,出兵时机并不恰当。在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军主将白起力主趁赵国主力被歼各国无暇救援的大好时机,继续进攻赵国都城邯郸,争取一举灭亡赵国,为秦国统一天下扫清重要障碍。但是,赵国派遣的使臣苏代来到秦国游说秦国相国范睢,认为白起已经立下不世之功,已经没有再高的军职来奖赏他,如果白起趁胜一举灭亡赵国,秦王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来酬谢白起,只能把三公的职位授予白起,这对相国范睢不是好消息。范睢为首的文官也担心白起等军事将领军功过盛,难以抑制,就以秦军经历长平大战死伤过半需要休整、孤军深入不利于作战等为由强烈建议秦昭王先将秦军撤回国,最终秦昭王采纳了范睢的意见,答应了赵国割让六城求和的请求,将军队撤回秦国。但是,看到赵国并没有如约割让土地,秦昭王决意再次进攻赵国,遂于公元前259年10月,令五大夫王陵率军二十万兵伐赵,直攻赵都邯郸,受到赵将廉颇的顽强抵抗,再次增兵也不能取胜。秦昭王打算起用白起,白起拒绝受命,认为现在进攻赵国已经失去了战机,秦昭襄王改令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增兵十万继续围攻邯郸。秦军死伤过半,仍不能下。后来秦昭王再次要求白起出战,白起拒不领命,被逼自杀。

二是赵国在战前已形成合纵之势,魏国楚国均出兵救援。与长平之战赵国孤军奋战不同,在战前赵国与周边诸国形成合纵之势。在邯郸军民奋力抵抗秦军进攻之际,赵平原君先后游说魏国出兵十万、楚国出兵十万援赵。魏安僖王派晋鄙率军十万救赵。秦昭王派人威胁魏安僖王说:"诸侯中有敢于救赵者,败赵后首先攻先救赵者"。魏安僖王恐惧,命晋鄙大军暂停于邺观望。魏公子信陵君无忌为加快速度救赵,上演了“窃符救赵”的典故,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王龁率残部逃回汾城;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包围,只好降赵,邯郸之围遂解。联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西南地区)。秦军复败,退回河西。秦国和赵、魏、楚三国签约息兵,把以前占领的河东郡还于魏;太原郡还于赵;上党郡还于韩。

就邯郸之战而言,在东方六国形成合纵之势,赵国军事危机有所缓解的不利形势下,秦昭王怒而兴兵,违背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的客观规律,不顾白起的劝谏,坚持前后派遣30多万大军攻赵,最终败给了赵魏楚三国联军,造成秦军重大伤亡,延迟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受重大打击,为何一年后却在邯郸打得秦国大败?

这要从内部找原因-----秦国丞相(?)出于私利而鼓动秦王撤军,第二年派军攻打赵国----赵国已有一年时间恢复,再加上信陵君般来的救兵,所以大败秦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