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感觉现在国内也开始出现低欲望倾向?

这个问题,我有幸和大前研一先生(低欲望社会概念的提出者)的团队做过交流。结论是:中国没有,也不会进入低欲望社会。

低欲望社会,是日本独特的文化与经济下行的结合

低欲望,不是指贫穷。像中国改革开放前消费力不强,是真的消费不起,不是欲望低。

低欲望,是指因为各种原因,比如担心未来没钱,担心子女等原因,兜里有钱,存着钱明明没有什么附加利益(如银行利息),就是不愿意拿钱出来消费。

低欲望,和经济不景气有关,但又不完全如此。

比如,意大利和日本,两个国家的经济都停滞了很长时间,但是大家的消费却完全不同。

在意大利,尽管许多人收入都不高,但却都有极强的消费欲望。意大利的老人,无法理解东方人“人还在,钱没了”这种担忧,他们认为人死前就应该把钱花了,不然留着钱干什么?

比如日本。日本的福利程度已经非常高了。基本上,只要不发生什么意外,基本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就是不原因出来消费。而且,这种情况在日本高收入阶层也开始普遍存在。

这就导致了社会缺乏活力,经济发展内需不足。这也是日本经济近些年,无论采取什么刺激政策都没有意义的主要原因。对一个无欲无求的人来说,你利率高一点低一点,钞票印多点印少点,他根本不在意!

因此,很多朋友开始担心:同是东方文化,同是开始经济下行的中国,会进入低欲望社会吗?

中国社会出现了消费力下滑,但并非源于“低欲望”

从2015年开始,中国许多商品的消费数据,貌似体现出“低欲望”的特点。

比如:香烟的销售。中国烟民购买的香烟的平均价格,由接近25元降到了10元。

数据上看着下滑严重,可是,事实绝非如此。

在传说中均价接近25元的2015年,即使是在一线城市,你身边自己抽烟的人,他们的抽的烟超过25元的,真的很多吗?

事实是,由于反腐的进行,许多礼品烟的消费下滑严重了。而中国烟民的实际消费力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

你身边有人因为收入下滑就降低买烟档次,甚至戒烟了吗?(如果有戒烟的,那收入下滑倒是好事了)

低消费,也并非源于什么高房价。

你们买房的钱是省吃俭用省出来的吗?

从统计数据看,买房后,人们的常规的消费水平是没有降低的(当然,在刚买房后,许多人会因为经济紧张而稍微降低消费,但通常会随着收入增长或心理适应而回归原先水平)。只是,对于汽车等大宗消费会受到影响。(比如,为了买房,推迟换车时间)

另外,据小编观察,许多人买房后消费力下降,通常是源自买房后,家庭结构会发生变化。比如,会和老年人一起居住,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会适当影响你的生活习惯(至少,你会更多在家吃饭,不用顿顿出去哈皮了);或者会很快结婚生子,消费会变得有计划性。

中国人的“劣根性”决定了中国不会变成像日本一样的低欲望社会

尽管中国和日本一样,都认为:“人生最大的悲剧,是人还在,钱没了”。但是,赵本山大爷依然知道:毕老爷来了,得整一些好吃的招待!

这就是中国不会成为低欲望社会的第一个关键:好面子。就算是最为节俭的老人,也会在老朋友来时高喊:“不差钱”。

日本人曾经嘲笑中国人:死要面子,不要里子。可是,这种死要面子,或许就会成为中国保持高于“维持基本生活”水准欲望的关键。

因此,我们会发现,近些年,餐饮的消费提高水平非常快。

比如,小编比较喜欢的几个年轻人同事。他们刚参加工作,收入也就几千块。但是,每天都要点30多(一个月就1000多)的奶茶喝。我问他们:喜茶真的好喝吗?他们说,一起喝,好玩!

一起喝,好玩,就不是低欲望!

部分人群收入出现波动,是很多人认为进入“低欲望社会”的主要因素

近些年,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中国许多人群的消费水平出现了波动。

比如,在今天的广州,你和网约车司机聊天,十个有三个会骂马云。

网络的兴起,使得许多传统生意受到了影响,确实冲击了他们的消费力。

但是,他们还会用他们痛恨的网络来接网约车的单,依然会去找寻新的机遇。他们的消费下滑,是源于自身收入的波动,而非源于他们没有欲望!

中国活力依然,绝非进入低欲望社会

除了文化上的因素,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和社会发展机遇,依然是很大的!

我们许多朋友一边抱怨“没有机遇”,一边到处问人“有没有好机遇”?对未来依然怀有较好的希望。

从人口流动的情况看,内地城市的人口不断流出,一线和强二线的人口却迅速聚集。

请问:愿意漂泊的人,会是无欲无求的吗?

最后小编说句狠话: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资格进入“低欲望社会”。所以,各位看官,努力奋斗吧!

有没有感觉现在国内也开始出现低欲望倾向?

最近这几年,本来就很难赚钱,且,家家有债务。疫情这两个月,除了药店、超市,其它个体全喝西北风了。体制内的医生、教师、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没影响,工资照拿,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公职人员危险且辛苦,收入自然更高一些。而,百分之八十的底层老百姓两个月零收入,并且,各种催债丝毫没有留情,估计很多人很多家庭求死的心都有了。疫情给很多人上了一大课:什么跟风买房啊,换车啊,攀比旅游啊,吃喝请客啊,都太扯。手里留钱才是真的。

有没有感觉现在国内也开始出现低欲望倾向?

别说年轻人了,我47岁可是连班都不想上了,沒有任何激情,一点也不想再奋斗,只想平平淡淡的生活,讨厌任何压力!

有没有感觉现在国内也开始出现低欲望倾向?

提出这个话题,其实应该是发现中国百姓消费潜力下降的因素提出来的。可能是发现中国人无论赚多少钱,消费都不刺激不起来。

我个人觉得消费力不高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房价: 无论您赚多少钱,总有一款合适您的房贷。赚的多的,贷多一些,赚的少的贷少一些。买不起的,就多存点在攒首付的路上。

2、教育资源:无论您赚多少钱,总有一款适合您孩子的产品。早教中心贵的几万一年,便宜的几千,贩卖焦虑让您的孩子领先一步。然后是小学,私立2万多一年,公立好学校又扯到了学区房。更别说各种兴趣班,人家美国精英阶层精英教育,我们全民精英教育。(没说不好,中国发展快和教育分不开)

3、工作及薪酬:现在除了吃国家饭的,哪里都没稳定工作。正经的吃国家饭的薪水也不高。话又说回来,薪水高的很多又没时间去消费的。北上广深说是大把薪资上万的人。但是全中国来说5000差不多是平均薪资了(正好纳税)

以上可以看出其实也不能说是低欲望吧?问题是房价、教育、薪酬体系之间的不平衡,导致可真正支配收入的降低。

再多说一点,中国最有力的消费群体是退休老人。不仅有钱还有有时间,但是大多数都是贴子女身上去了。没贴的,就全国全世界到处浪[大笑]。要么就是看病买药花了。[捂脸]

有没有感觉现在国内也开始出现低欲望倾向?

不是感觉到,而是已经在实行了。在现在这种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前,家庭收入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谁也不知道这种情况还能持续多久,面对未来,心里没底,发虚、发慌,哪里还敢随便消费。生活的全部意义如今已变成了吃饱穿暖4个字。再高的要求就别想了。

我家的情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那天,儿子说已经一个多月没烫火锅了,强烈要求去某家餐厅烫一回火锅。一向对儿子有求必应的老婆,旗帜鲜明地一口回绝,并开始喋喋不休地数落道:“哼!烫火锅?还要去某家餐厅烫?你知不知道烫那一下,400一500元的真金白银就没了?你以为我们家是开矿的?你以为现在的钱那么好挣?有本事你今天就去工地上搬砖,等挣够了钱就去烫一回。”儿子刚大学毕业,刚考了研,现在在家混吃混喝。听了他老妈的数落,顿时哑口无言。

母亲住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最近给我们送了几次豆花来。豆花又白又嫩,是用黄豆经石磨碾出来后熬成的。母亲说:“过去整天大鱼大肉,其实对身体健康并不好。现在物价一个劲儿地涨,肉价涨得最凶,靠工资吃饭的人已经顶不住了。那就吃点豆花吧,别看它值不了几个钱,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哩!”确实,吃着豆花,又想起以往年代的艰苦生活,泪珠儿便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同事朋友间的聚餐也少了。即便是有人在朋友圈里提出大家聚一聚,除了婚丧嫁娶之类的事不好推脱,其它几乎没有人响应。倒是叹息抱怨之声此伏彼起,比如:“聚啥聚?兜里的银子已经没有多少了。”“吃土的日子还想聚餐?省省吧!”“你家里是不是有矿?有的话就请大家撮一顿吧!”“洗洗睡吧!明天还要挣饭钱哩!”这是大家普遍的想法。不信?上街看看饭馆、餐厅和娱乐场所的生意,就会明白。

老婆也不敢经常上街买衣服了。衣柜里挂着的,认为已经落伍的,前些年买的,现在也悄悄穿了起来。走出去还生怕别人另眼相看,没想到居然得到好多人的称赞。不仅仅是说她会过日子,而且都认为时尚的东西,大都是风水轮流转,几年一个轮回,过去的土老帽,或许就是今天的座山宾。再说了,在这个普遍日子都不好过的时候,谁笑话谁呢?受此鼓舞,老婆节俭的作风进一步发扬光大,居然敢在菜市场为5毛角跟人家讨价还价达半小时!

……

再看看周围人的生活,也大抵如此。象买房、买车、旅游什么的,除了有可能买房是刚需,其它的已经少有人提及。

毕竟,只要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活着才是王道。

有没有感觉现在国内也开始出现低欲望倾向?

不知道别人怎样?感觉自己已经进入低欲望时代了。以前喜欢购物、旅游,还会热衷于吃喝和朋友聚会;从去年开始突然对所有的东西都不感兴趣了;衣服不买了,化妆品也不咋用了,旅游因为疫情也出不去了,朋友聚会也不想去了;总之就不是生活必须的物品就不想消费了。也不是没钱,就是没有消费的欲望了…感觉以前为了面子和与人攀比,买了一堆不适用的东西特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