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前期的武器是不是比清军包括湘军的先进?

洪秀全,冯云山出自广州,从洋人手里买到尼米枪和土炮,武器装备上先进才节节胜利,后来曾国藩也学着从广州,上海买武器,最终才平定太平军,你说呢?

太平军早期装备水平,经历了由劣到优再转劣的历程,细细回味,感触良多。

起义之初,兵器简陋“人心齐、地利熟、胆气壮,此三者贼之所长,而我之所短也。火器精、粮饷足、兵勇众,此三者我之所长,贼之所短也”。-姚莹。

太平军起义之初,兵器水准是低于清军的。

早期太平军装备上处于劣势,凭借高度的团结和勇敢及灵活的指挥由弱变强。

起义之前,太平军主要偷偷在韦昌辉家中打造兵器。他们打造12座熔炉,饲养大量鹅,以鹅声掩护,白天打造农具,晚上打造兵器,储藏在犀牛潭中。随后,以天父天兄下凡名义,“突然在犀牛潭发现上天赐予的兵器”。显然,能藏到犀牛潭的,不会是火器。

当时太平军的武器仍基本是冷兵器,士兵一般使用长矛,下级军官一般使用刀。

当然,当时的太平军也有一些火器。他们甚至在起义前就能铸造大炮了。比如,石达开在前往金田团营时,曾在白沙墟“开炉铸炮,月余乃去”。但因铜炮制作成本高,早期太平军多以精度差、保养复杂的铁炮为主。

由于太平军许多成员来自矿工,因此爆破能力有一定优势。但一则因为爆破战法尚不成熟,二则因为广西地区独特的地质条件,这一优势尚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太平军火器的匮乏,太平军攻坚多只能采取非常古老的方法,如攻打永安时,让人用竹竿挑着棺木防止城墙清军投掷火把,掩护军队等城;在攻打桂林时,甚至只能以古老的“吕公车”作为攻城利器。

水此时太平军水军主要是罗大纲等人从天地会带来的,主要用于运输,尚不是独立军种。

总的来说,这个阶段,参战清军的火器水平也不高,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当时双方交战,各有胜负。

短暂的优势

太平军短暂的装备优势,是入湖南后开始搭建的。

1、湘南扩军后,矿工队伍、火药都大大增加,爆破能力得到了增强。使得太平军在一段时间掌握了较强的攻城能力;

2、水营的建立;太平军在益阳、岳州等地,招募了大量水手。

尽管所获船只多是民船,但数量庞大,太平军建立了绝对的水上优势,不仅可以控制江面,还大大增强了太平军的机动力和补给能力;

3、在岳州大发横财,获取了大量的火器。

这些使太平军开始了加速迈向巅峰的旅途。

到太平军攻打武昌时,太平军的老对手向荣突然发现了太平军的瞬间强大“各营火炮极多,声震如雷,子密如雨。”

攻下武昌后,太平军又再次发了一笔横财,不仅获取枪炮红药(火药)极多,而且缴获了一千多万两白银。

通过这段时间,太平军一度具备了压倒性优势。从武昌到金陵,清军望风而逃,而且后方的向荣等人也不敢追赶过急,只敢远远尾追(实际上,追也未必追得上)。

错失良机,形势逆转

从武昌到南京,太平军一路所向无敌,缴获甚众,攻破南京后,形势十分有利。

太平军入金陵时,有白银1700万两,对门咸丰爷登基时,国库22万两,军备竞赛,你押谁赢?

定都南京后,尽管太平军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但各路商人可不愿错过这样的发财机会。

据当时的洋人描述,不但太平军军方采购了大量的西方武器,即使是在南京街头,这些洋人都可以买到“第纳阿达姆式手枪”。

遗憾的是,当时坐拥良好局势的太平军并没有把握这个机会,尽最大力量发展军备。绝大多数的白银被用于修建王府等挥霍无度的事情。

而清军方面,装备则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856年,太平军曾缴获两门标明“1855年马萨诸塞州造”的铜铸火炮。可见对门的穷光蛋妖头真舍得花钱买炮。

注意:1856年,还不存在什么“中外反动势力联合”。

而他们新对手湘军,也与之前的对手不同了。

陆军方面,此时湘军与太平军基本装备持平。

太平军方面,根据1855年颁布的《行军总要》记载,“一两司马,该管下有二十五人,则限其有长龙(抬枪)两条,营枪五条”。

湘军,“火器与刀矛队各半,每营劈山炮二。”

但水师方面,湘军就确立了比较大的优势了。

与几乎完全是民船的太平军不同,湘军对船只依任务,做了大改,从广东引进“红单大船”。配备了大量的火器。“每只长龙船安炮七门,舢板船安炮四门,均为六百斤至千斤洋炮。”

因此,从西征中期开始,湘军就建立了强大的水上优势。仅从湘潭之战到田家镇之战短短不到1年的时间,湘军就摧毁太平军船只近万,太平军水师几乎伤亡殆尽。

石达开巧用奇谋重创湘军,却挽救不了太平天国的命运。

从太平军装备水平的变迁来看:早期,当战争规模不大时,太平军中的杨秀清等人,能够以其超强的个人能力,把握机会,由弱变强;定都天京后,双方以“国与国的较量”时,太平军领导层的总体素质差距就逐渐体现出来,骄奢淫逸,错失机遇,又被反超!

人穷一点,不可怕,齐心奋斗,穷能变富;人富一点虽可喜,骄奢淫逸,终败家业。

太平军前期的武器是不是比清军包括湘军的先进?

分成不同的情况吧。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太平军的武器装备确实要比清军要差,就是一开始在广西金田起义的时候,那时候我太平军手里面大部分都是冷兵器,你要那种热兵器的话,制造起来麻烦,不适合大规模的装备,而且动静太大,很容易引起别人的怀疑。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清军在围剿太平军的时候,压力表示并不是很大,太平军很多攻击城市的作战里面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因为太平军的武器装备太差。

就这样,太平军一路打到了长江边,在长江边上,他们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转机。

虽然太平军拒绝和洋人合作,但是这并不影响外国人和他们做交易,简而言之,对于这些外国人来讲,只要你给钱呐,什么东西都可以卖给你,至于说火枪或者是火药,炸药,那随便的事情。

所以等到太平军拿下了几个重要的城市,在里面截获了大量的白银以后,这个情况直接得到了改善,太平军可以大规模地从洋人手里面勾取大量的武器,而且都是先进武器。

我都知道,通商口岸的开放次序大致是由南到北,也就是长江和珠江两个是清政府最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从这个地方过来的阳人不计其数,过来的军事物资也不计其数。

太平军拿下南京,也就是江宁以后,具有了初步合洋人进行军火交易的资本,在这里他们截获了大量的白银,白银的总数达到上千万两,这是一个很夸张的概念,因为我们都知道江宁织造一直是清政府的重要的税收来源,大量的本来应该上交给中央的税收,一下子就被太平军拿到了手里面。江南的膏腴之地也被太平军完全掌控,所以太平军手里面的资金一下子就比清政府多起来了。

甚至于有的洋人要求扶持太平天国儿不是清政府,当然太平天国唯一的一件让人感觉欣慰的事情,那就是不和洋人展开合作,也就是不同意那些不平等条约,这是他们唯一值得借鉴的地方。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后来洋人也基本上放弃了和太平天国的合作,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就是太平天国的高层喜欢享受大量的白银和资源,用来建造宫殿和享受,所以太平天国的军事武器装备质量不断下降。

反倒是清政府这个时候已经意识到了太平天国的威胁,不仅下放的地方上面的权利,而且还增加了军事武器装备的采购,在这种情况之下,此消彼长之间,湘军和淮军的战斗力不断提升。

在这之后,依靠着武器装备上面的优势,湘军和淮军一路拿下了太平天国的首府天京。

所以说在由装备决定战争形式的战争里面,人才是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