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冯云山?

不管你是做营销管理做研究做教育,都能从冯云山这学到许多!

李秀成说“谋立创国者,皆出南王之谋”;许多太平天国史学家直接用“奇才”来形容他。

尽管太平天国的军事人才很多,但陈玉成在评价太平天国的人物时,认为大多数军事水平都一般,只有冯云山和石达开“尚可”。

那么,究竟为什么冯云山有这么高的评价呢?让我们回顾一下冯云山的作为,或许我们从他那里也可以学到很多做事的道理。

传播大师的经典之作

创建一套理论,四处宣传者何其多!可是,想以此干出番事业的难度是极大的。

洪秀全和冯云山也不例外。他们在传播拜上帝会之初,四处奔波,却屡遭挫折。以至于洪秀全都开始扛不住了,回老家宅搞理论研究了。

冯云山却不放弃,他总结了过去传教失败的教训,决心不再在富庶、开放的地区传教,到贫瘠、偏远的地方去!他一头扎进十万大山,做了一个“迷路的人”。没有盘缠,他就一边做工一边传教;终于在偏远、贫瘠的紫荆山区拉起了会众,搞出了名堂。

可以说,自古传教者如此多,却没有多少人像冯云山一样搞出这么大名堂的。为何只有冯云山能搞出名堂呢?

冯云山的口才是不必说的。他被俘后,通过传教,把押送他的清军士卒搞定了。士卒干脆加入拜上帝会,跟他混了!

最重要的,是冯云山精准地找到了传播方法。

传教成功的关键——封封闭环境下的社会认同

我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这样,偏颇甚至伪造的证据都能愚弄我们——《影响力》。

冯云山传教成功的关键,可不是因为他找到了文化水平低的人群,事实上,关系不大。

即使是当代大学生,也有人会陷入传销组织不可自拔;而在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美国,每年也有许多人加入各种“神秘组织”。

冯云山的成功,在于他找到了合适的地方——封闭的社会环境。紫荆山地区,稍微走深一些,就走不出来,环境十分封闭。冯云山越往深处走,就越远离官府,远离儒家教义。这些地方的人多贫穷落魄,食不果腹。虽然他们很多人原本有各种不同的“信仰”,但这些“信仰”都是将信将疑,弹性极大的。这样,同为客家人的冯云山以他传神、系统的宣传,很快就获得了一部分会众。

加之这些地方匪患严重,当冯云山获得这些会众后,拜上帝会组织就像滚雪球一样发展起来了。许多人并非是因为信仰教义而加入,而是为了找一个可以保护自己的组织。

所以,朋友,假如你发现有人想把你带到一个组织,一个试图让你与外界隔绝联系的组织,那么,不管他们的说词多么高大上,多么富有魅力,您都要小心了!

同样,假如你有一套复杂的信息想要传输给人,您最好营造一个封闭的环境,保持这个环境中有能够支持你的人,这样,在社会认同的影响下,您的信息更容易影响到听众。

搭建组织——有效即真理

冯云山在对拜上帝会进行组织建设时,用的理论一点也不酷炫,都是几千年前的书。

他还创立了《太平历法》,这部历法改变了夏历中许多不合适的地方,与今天我们通用的阳历是极为接近的。

对于太平天国的组织,他采取的是从基层往上建设队伍。严格按照古老的五为单位,搭建了从伍长、两司马、卒长、旅帅、师帅、军帅各个层级;不同队伍以不同标志和旗帜区分。他还以旗鼓创立了严谨的指挥系统。

是的,他创立组织系统和指挥系统的理论依据,是古老的《周礼》、《司马法》。在他建设组织的过程中,杨秀清、萧朝贵等人都有不同意见,认为这不过是冯云山在卖弄学问。但是,这套体系的效果如何呢?

杨秀清严格用法,但法度,多为云山所创。

“其营皆散处,战亦散处”;“每作战,初则寂无人声,既而少出,又继则大至”。

胡林翼评价冯云山的军事才能是:“凶悍诡诈,久历戎行者不独未见,并所未闻。”意思是,冯云山这个搞的这些乱七八糟的方法,十分诡诈,即使是最资深的职业军官也搞不清楚,没见过这么玩的!

用的是最古老的方法,作出的结果却是创新得没人认识,冯云山之才,可见一斑。

顾大局,礼让贤才

在很多说法中,由于冯云山的才干不足,被更有才能的杨秀清、萧朝贵挤到了后面。

可是,前面说的,太平天国的军事组织、典章制度等重大问题,却无不是冯云山在“被架空期间”创建的。

我们再看《天父天兄圣旨》,其中多是各种具体事务安排,极少涉及根本大事。

这种情况下,冯云山主动让出位置,让杨秀清、萧朝贵去发挥,难道不是顾大局、识大体的表现吗?

直到最后一刻,身负重伤的冯云山依然在维系大局,他对杨秀清说:“迅速出兵,休为我一人误了大事。”

冯云山与洪秀全一样,都是科举失意人。不同的是:与洪秀全不同,冯云山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从天文历法,到传播宣传,再到军事建设,无所不通,一位杂学大才。当时,或许只有左宗棠与他相似。

太平天国的人才很多,冯云山或许并非最杰出的。但是,却是最令人遗憾的。如果他不过早去世,以他的人品、才具,或许可以帮助太平天国避免很多愚蠢、荒唐的行为!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冯云山?

忠王李秀成在自述中写道“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前做事者,皆南王也。”正是由于冯云山意志坚定,坚持不懈,才最终建立了拜上帝教,奠定了太平天国的基础。冯云山是洪秀全的同窗好友,人生经历也大体相同,都是屡试不第,教书为业的读书之人。1837年,洪秀全再次落榜之后生了一场大病,连续7日高烧不退,苏醒后依然精神错乱,满嘴胡话,自称上了天堂,受上帝之命下界除妖,为人间太平天子。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神神叨叨,开始研究赴广州赶考时,在街头获得的一本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

洪秀全萌生了用上帝的教义来改造这个社会的构想,邀请好友冯云山加入,着手建立拜上帝教。1844年,拜上帝教理论略具雏形,洪秀全与冯云山外出传教,他们深入粤北山区,八排瑶山等地,效果都不理想,洪秀全决定转往广西贵县,投靠表哥黄盛均。在贵县赐谷村住了三个多月,信徒依然寥寥,洪秀全让冯云山先回花县老家。冯云山意志坚定,百折不挠,不闯出个名堂来誓不回乡。他离开贵县后到达桂平紫荆山,在地主曾玉珍家做塾师。工作之余,冯云山在山里转悠,发现山中有许多生活贫寒的烧炭工人,他们对于改变现状有着强烈的欲望。冯云山深入他们中间,宣扬拜上帝教,由此发展了第一批信徒,被太平天国称为“平在山旧勋”。

冯云山建立礼拜制度,洗礼仪式,模仿摩西十诫拟定十款天条,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政教合一制度。洪秀全虽然建立了拜上帝教的理论基础,可将宗教理论演变为实质的最大功臣却是冯云山。1847年,听闻冯云山传教获得成功的洪秀全来到广西,获得信徒的热情迎接,拜上帝教逐渐在当地传扬开来。1847年底,由于洪秀全实行激烈的排斥异教活动,引发当地士绅的强烈不满。石人村士绅王作新率领团练将冯云山,卢六等教中骨干抓了起来,以宣扬妖书,图谋不轨为由向桂平县控告,冯云山等人被下入县牢。洪秀全躲过一劫,逃往花县老家避祸。

冯云山在狱中淡定自若,利用空闲时间,创建出一种以四季划分,以立春为岁首的新历法,后来被太平天国采用,称为天历。与此同时,杨秀清组织教众捐献“科炭钱”,大肆贿赂桂平官吏,冯云山最终获释出狱。金田起义前夕,召集各地信徒组建团营。冯云山依据《周礼》“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制定太平军目,组建金田团营,勤加操练,在后来的战斗中屡败清军。他又创建太平天国政体,以主(天王)为最高元首但只临朝不理政,由军师负责一应军政要务。冯云山原本计划由自己担任军师一职,可万万没想到,事到临头杀出个杨秀清来占据了军师宝座。1851年3月,洪秀全在武宣东乡即天王位,设立五军主将,冯云山被封为前导副军师,领后军主将。永安封王,冯云山获封南王七千岁,地位在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三人之下,其余诸王之上。1852年6月,太平军围攻桂林不克,北上湖南途经全州蓑衣渡,冯云山中炮牺牲,时年38岁。洪秀全悲拗大哭,高呼“天不欲我定天下耶,何夺我良辅之速也!”冯云山亲手缔造拜上帝教,创建了一整套完备的宗教仪式,又将宗教斗争引导为政治斗争,制订了太平天国政体。他还创建新历法,制定太平军目,堪称一代奇才。

有史学家称“使其不死于是役,将必可辅佐天王,抑制东王,调和各王,而于帷幄之中创谋建议领导大业以底于成”。太平天国史著名学者罗尔纲称“他的死确实关系到太平天国的兴亡。”有史家认为太平天国真正称得上政治家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前期的冯云山,另一个是后期的李秀成。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冯云山?

提起太平天国运动,不得不提“开国六王”,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发起人,他先是创建了拜上帝会,召集了大量信徒后,发动了金田起义,后来自封为天王,后率太平军打下了南京,就在此地建立了根据地。而其他四王都是战功卓越,成为太平天国占据半壁江山不可或缺的功臣。

而其中有两大王的“英年早逝”非常可息,这两大王便是西王萧朝贵和南王冯云山。

冯云山是最早跟随洪秀全的人,拜上帝会时,他深入基层进行广泛发动,吸引了大量教徒的加入,是太平天国实际的缔造者。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后,他又巧妙地把西方君主制和中国农民民主主义相结合起来,独树一帜地创立了天王+军师的政体:天王是最高元首,临朝不理政,政务由军师负责。其功绩居诸王之首。因此,很多人说冯云山才是太平天国真正的军师。

洪秀全分封五王时,冯云山之所以排位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之下,不为别的,只因杨秀清和萧朝贵比他更“聪明”,两人分别是“天父、天兄”的代言人。

天父天兄对于太平军来说是神灵般的精神支柱,因此冯云山只能屈居在他们之后。李秀成被俘后对冯云山的评价是:“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前做事者皆南王也。”而史学家是这样的评价:“其忠勇才德与智谋器度实为太平天国之第一人”。

然而,不幸的是,冯云山在经过全州城时喋血沙场,成为太平天国第一位陨落的王。

关于冯云山牺牲的具体地点,在民间争论不休,流传着两种说法:一是说冯云山死于进攻全州城,二是说冯云山进攻湖南时,死于全州的蓑衣渡。

后来,专家考证后,得出的结论是:冯云山死于进攻全州城。主要理由有三点:

一是有文史为证。

据张德坚所著《贼情汇纂》记载,清廷闻太平天国起势,派重兵剿讨,在江忠源当时募集上千乡勇,在桂林一带负责阻击太平军。壬子四月,攻扑全州,都司武朝显以劲兵四百,与贼大小十数战,更率百姓登陴,以热桐油稀饭浇之,十日之内,毙贼无算,云山亦死乱军中。

而湘军的创建人曾国藩的《江忠烈公神道碑》却对蓑衣渡之役只有这样的记载:“大捷於蓑衣渡,贼不得掠舟而北,衡、永以安。”

二是有劲敌为证。

曾国藩在其中把江忠源的功绩一件件列出来,唯独没有提到了冯云山之死之事。如果江忠源真的杀死了冯云山,曾国藩为了表功,肯定会把这件事列出来。

三是有真凶为证。

江忠源在给好友书信中关于蓑衣渡之役也只自吹说:“鏖战两画夜,夺获贼船三百馀只,贼之精悍若无几矣”,其中也没有提到打死冯云山的事。

因此,可以很清晰地推断出冯云山不是死于蓑衣渡之役,而是死于进攻全州城。

冯云山之死之所以争议不断,是因为他的死亡是4个字:纯属意外。原来1852年4月,太平军按既定路线向湖南境内进发,原本不打算攻打“坚城”——全州,准备绕道而走。结果全州城的清军却主动留客——用炮弹打伤了很多太平军。太平军在进攻桂林受挫原本就一肚子气, 负责“殿后”的南王冯云山愤而攻城,结果他靠前指挥时,因为太打眼,成了清军重点轰击的对象,结果冯云山被大炮击中,身受重伤。

听闻噩耗,洪秀全急忙下令回军,义愤填膺的太平军全面攻城,拿下全州城后,太平军在城内大肆屠杀抢掠。泄愤之后,大军继续前行。然而,只行到离全州不远的蓑衣渡时,冯云山身亡。

冯云山也因此成为太平天国第一位陨落的王。冯云山殉难,天王洪秀全大哭道:“天不欲我定天下耶,何夺我良辅之速也”。事实证明,洪秀全的评价非常中肯,无论是杨秀清、石达开,还是后来的李秀成,都无法辅助洪秀全夺取天下。

后来,很多人都认为,如果不是冯云山的早死,杨秀清也不至于这么独断专权,目中无人,甚至想取天王洪秀全而代之,引发骇人听闻的内乱,导致了天京事变的发生,以至于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相继死于非命,翼王石达开愤而出走,最终只剩下天王洪秀全独自一王撑危局,最终使得太平天国走向了灭亡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那位把冯云山轰成重伤的炮兵在太平军屠城中侥幸逃过一劫,后来因战功升至守备,太平天国灭亡后,他才“邀功”——陈述出了当年惊心动魄的现场经历,引发轩然大波。结果获得清廷嘉奖,官职连升三级,令人感叹不已。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冯云山?

按今天的标准看,冯云山绝对是最尖端的CEO,没有他可能不会有太平天国运动了。洪秀全和冯云山深入广西大山里传教时,洪秀全吃不了苦跑回广东老家了。冯云山一人坚持传“拜上帝教”大约有两年,教众规模越来越大,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这些太平天国的骨干都是冯云山拉进队伍的,可见冯云山有尖端的动员和组织能力。洪秀全得知形势大好又回来了,冯云山不争权把队伍交给了洪秀全,膨胀的洪秀全接着干了件蠢事儿,带领教众捣毁了一座“甘王庙”,事情闹大了,官府出面镇压 ,把冯云山等人抓了,洪秀全嘴上说去广州找两广总督营救冯云山实际上又撂挑子跑了,人心惶恐混乱时杨秀清挺身而出假托“天父下凡”稳定了队伍。金田起义时,洪秀全自称“天王”,分封诸王,杨秀清地位比冯云山高,冯云山也没抱怨什么。有坚定的理想抱负,坚持的执念,尖端的能力,顾全大局的胸怀格局,冯云山应该是“太平天国第一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